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任仲面露悲苦之色,少典连忙道:“难道父亲您近日就要归顺齐国吗?何不再等数年!也许我又仍也能强大起来。”

    任仲摇了摇头道:“你应该去过新城吧!可能看出那里有何特别之处?”

    “特别之处?”

    少典想了想道:“城高,人多,富庶!”

    任仲摇了摇头道:“新城之繁华,不及长安万一,你可有把我在数年只能将仍壮大到新城之强?”

    “这。。。”

    少典一时间哑口无言。

    任仲道:“杨浩此人之强,乃为父生平仅见,别说你们,姒启,纭刑哪个不是当世人杰,到头来还不是化作一捧黄土,你们记住除非杨浩死,否则尔等再勿言抗齐之事,”


………………………………

第三百三十六章 制度完善

    此时的杨浩,根本没有闲心理会有仍这个东边的盟友。

    灭夏,灭有穷,平定新征服领土上的各种抵抗力量早已经让他焦头烂额。

    突然增加的领土,已经初步的暴露了这个时代的局限性。

    现在齐国的地盘太大了,根本无法完全的将这些领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人手的不足,让大片的领土处于无政府的状态,杨浩虽然觉得不甘心,但这就是现实,落后的交通环境,让他有想法也施展不了。

    至于分封制他也曾考虑过,不过很快就被他否决了。

    在他的观念中,华夏本土是必须统一的,至于周边的蛮荒之地,如果今后实在统治不了,他或许会考虑将那些地方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

    分裂本土,这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为了尽可能统治这些区域,杨浩决定将大齐数万大军拆开,用这种分散的办法尽量让这些领土处在自己的实际控制之下。

    至于其他的无政府之地,只能留在今后考虑。

    面对大齐的入侵,各族的抵抗力量还是很顽强的,但无奈双发的差距实在太过于巨大。

    要不是齐国将兵力分散,解决掉这些麻烦只是反手之间。

    但齐国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过少的兵力,只能让这些军队成为地方上维持治安的部队。

    那些被抵抗分子,正面打不过齐军,只能钻进深山老林中,找准机会就跳出来劫掠一番。

    虽然劫掠失败的次数远大于成功的次数,但这也然齐军苦不堪言。

    杨浩得知之后,也是深感无奈。

    这些叛乱分子,简直就是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山贼。

    这些人没多少实力,但这也是他们的优势,人少就意味着转移灵活,消耗更少的粮食。

    而如今的齐军没出征一次,就耗费颇多,要是将这些山贼剿灭干净,还不知要耗费多少的钱粮。

    无奈之下,经过同官员们商议,大齐政府颁布了举报与连坐制度。

    对于举报叛乱份子藏身之处的人,朝廷会给予奖励,但如果有谁胆敢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乃是诛杀三族的大罪。

    地方军队最基本任务就是保证当地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若能剿灭当地叛匪则是大功一件。

    在这种赏罚制度之下,嚣张了半年之久的山贼势力,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齐国朝廷的物资封锁之下,很多活不下去叛乱份子,被逼无奈只能出来向齐国官府投降,只不过等待他们的则是漫长的劳改生涯。

    剩余的一些叛乱份子,除了被迫迁移之人,其余的经过半年的发展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生存只路,选择与齐国对抗到底。

    解决了大部分叛乱份子,让齐国新领土的治安环境大为改善。

    各地已经逐步开始恢复生产,至于那些如同苍蝇一般的山贼,只不过是癣疥之疾,只要这些家伙不嚣张的跳出来给当地官员惹麻烦,齐人也懒得理会他们。

    在这半年之中,经过工部的初步勘探,绘制了大齐的目前的疆域地图。

    虽然这地图简陋无比,但杨浩根据黄河与太行山的走向,在脑海中与后世的地图进行对照,对地图进行了完善。

    直到洪武七年夏,齐国的实际控制区域,北抵达燕山南侧,南达安徽北部,西到后世陕西一带,向占据山东半省之地。

    如此庞大的面积,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为了管理如此庞大的地盘,杨浩对大齐疆域进行了划分,他没有照搬后世的省市县这种行政单位划分,而是采用了州府制度。

    传说大禹铸九鼎镇九州,但这种方式太过于粗放,杨浩直接废除了九州划分,将齐国疆域划为一京五州。

    长安城大片区域为京师,北方原有穷北部为幽州,有穷南部与斟灌为云州,西部划分为青州,秦州,荆州。

    相应的,这齐国对官职也进行了完善,每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刺史,主掌地方民事,其下便是府尹,再下便是县令。

    至于镇长与村长这种小官,则为吏,和后世封建王朝不同,小吏也是如品级的官员,只不过相对于县令之上的官员而言,这种等级的官员,在很大程度之上很难有太大作为。

    吏员的产生,大部分是大齐学府中资质最差的那些人担任,为了弥补官员的不足,杨浩也制定了另一种制度,举孝廉。

    拿来主义,杨浩早已经用的无比纯熟,举孝廉这东西虽然看起来和才干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对于低级官员而言,品行端正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齐国如今还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国家,一般而言,像村镇一级的行政单位,很少有太过于复杂的情况发生,只要这些人保证不出现太大的乱子,按时收上税收,不残害百姓,就是一个合格的官员了。

    人才的稀少,杨浩也不指望这些人能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行政上如此,军政之上杨浩自然也会进行改革。

    为了方便应对突发情况,杨浩将五州划分为三个军区,京师地区有御林军,西部三州为镇西军,北部二州镇北军,三军统领被称为大都督,官职一品,只不过这个大都督的领兵之权只有战时北赋予,平时的防御由地方军队军官掌控,但想要征讨山贼,或者其他原因的出兵行为,必须上报兵部,等兵部审批之后才能有所行动,否则便视为犯上作乱。

    为了防止武**国,维持自己的统治,杨浩可以说是处心积虑。

    虽然没有降低武人的地位,但是对其进行了极大的权利限制。

    在中央的权利中心,杨浩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权利划分。

    文官从上至下,北分为九品,并借鉴后世的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最高长官为丞相,也就是说三省所对应则是左中右三个丞相。

    中书省丞相,掌管行政,军政,监察之权。

    门下省丞相,掌管机要,负责帝王日常生活,祭祀,出行,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否决之权。

    尚书省丞相,掌管六部,可以说是三省中权利最大之人。

    为了这三省能够相互节制,杨浩可以说是耗费了无数脑细胞才弄出这样的制度。


………………………………

第三百三十七章 变化的长安

    虽说三省六部制,相对于之前的官制完善了很多,但杨浩很清楚,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罢了。

    今后随着相应职权的细分,官职绝对会更加的繁杂。

    好在齐国现在一切都在从简,清晰明了的官制还不至于让大多数人头皮发麻。

    三省的宰相虽然位高权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只手遮天。

    杨浩的王权是绝对凌驾于相权之上的之高存在,有一言罢免宰相之权利。

    而在上述所有的官职之外,杨浩还准备成立一个独立于三省之外的官职。

    名曰督察员,而其下的官员都是一些品级不高,但政治权利极大的一些人。

    这些人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言官。

    杨浩觉得这种制度很有用,让官员之间相互制衡,防止今后出现官员抱团反噬王权的情况出现。

    新的官职改革,一下子让大齐出现了许多职位空缺。

    除了早已经名花有主的位置之外,剩余的那些都是中下级官员,紧盯着的存在。

    想要坐上这些官位,靠着溜须拍马显然是行不通的。

    他们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他们这些年在吏部的政绩档案。

    新官职的改动持续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有许多人趁着这个机会一步登天,也有许多人因为政绩不佳,惨遭降级处理。

    齐国官场的竞争十分的残酷,能力强的就可以位居高位,能力弱的只能哀叹不已。

    而已经做了三年镇长的张获,由于这些年治学有方,并将安古镇治理的井井有条。

    在新一轮的官员变动之中,洪武八年正月,朝廷的任命文书下来,他被提拔为云洲华清县县令,而这一年他刚满十八岁。

    在这个时代,十八岁还没有成家的男人,是极为稀少的。

    但张获这些年一直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政务之中,却是将自己的事情耽搁了下来。

    在他被升职后不久,远在长安的张目,托人给自己的儿子寄了一封信。

    在信中,张母痛骂了其一番,催促着他赶紧找个好姑娘,能为张家延续血脉,并让他有时间回长安城一趟,抓紧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定下来,在到新地方上任之前,能为老张家留下点香火。

    看到这里,张获不禁露出了一丝苦笑。

    齐王推崇孝道,这让张获不敢违背自己母亲的命令。

    叹了口气继续看下去。

    嘴角不禁翘了翘。

    他那个妹妹,如今已经长城了大姑娘,而任康那小子,由于和张获关系比较好的缘故,这一来二去,这两人慢慢的擦出了火花。

    在年初的时候,任康已经向张家提亲,张母在信中回到长安城之后,顺便将这件事定下来。

    信到此处便结束了,张获将这封信小心翼翼的收起来。

    齐国虽然已经发明出可用的纸张已经数年,但民间的普及程度并不高,一方面是由于极高的文盲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工艺的不完善,让纸张的价格还十分的昂贵。

    这一封信短短数百个字,便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张获如何舍得将其丢弃。

    等新的安固镇镇长上任之后,张获便匆匆的向着长安城赶去。

    安古镇距离长安城并不远,但这三年,他却没有回过一次家。

    来到长安城下,看着早已经变了模样的长安,张获心中感慨万千。

    初春时节,农田里已经有了农民在忙碌。

    城门处一直有人在进进出出,偶尔会有一些马队,携带着一些货物,前往长安进行贩卖。

    长安变得比数年前更加的繁华了,而张获却有些感到陌生。

    牵着那匹跟了自己数年的老马,慢慢的走过了城门。

    走西走向的朱雀大街,早已经没了曾经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平整的青石板路,道理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而在这道路两旁,还挖有两道半腿深的沟渠。

    张获知道这叫排水渠,是为了防止路面积水之用。

    朱雀大街上两旁,兴建了不少崭新的房屋,曾经的土黄色茅草屋已经消失不见,矗立在两旁的则是一座座气派无比的院落。

    繁华的朱雀大街上,许多小商贩在售卖自己的货物,相对于繁重的农田生活,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却更喜欢售卖的这种方式。

    张获牵着老马饶有兴趣的沿着朱雀大街行走,当走到一个名叫迎客楼的食肆前,停下了脚步。

    在门口招呼客人的店员,见一年轻人朝这边看,仔细一看见这人居然带着发冠,便知此人身份非同小可,连忙迎上去道:“这位贵人,里面请,迎客楼今日可是来了一位大庖厨,味道保证贵人满意。”

    张获笑了笑道:“大庖厨,有多大?”

    店小二笑了笑,自豪的说道:“这位大庖厨可是为当今大王做过御膳之人,贵人觉得这大不大。”

    张获闻言,顿时一惊道:“王宫御厨?你莫不是在诓骗于我,大王的御厨怎会在这民间。”

    “贵人这就不知道了吧,咱们这迎客楼可是当今御林军大都督置办的,咱大都督可是大王身边的肱股之臣,这迎客楼初建不到七天,大王就从御厨中调配了一个大厨过来。”

    张获啧啧两声,喃喃道:“原来如此。”

    “贵人请吧!今日有说书先生讲那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之事,一边吃着美食,听着故事,美甚!贵人的马匹我们自会照顾好,无需担心。”

    张获点点头道:“善!”

    店小二结过缰绳,侧身让过道:“贵人请!”

    张获走进这华丽无比的食肆后,还没等他震惊于这食肆如此多的人,这时一声嘹亮的声音响起。

    “来客一位!”

    很快一名穿着粗布麻衣的店小厮便迎了上来,对张获道:“客人,一楼已满,这边上二楼。”

    跟在这小厮后面。他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第一次见到长安城的时候。

    张获如同一个没见过多少市面的人一般,有些局促的在小厮的带领之下,坐在了一个靠窗户的位置。


………………………………

停一天

晚上孩子出生,停一天,抱歉
………………………………

第三百三十八章 明悟

    张获随意的叫了两个这间食肆的拿手小菜,点了几两浊酒,坐在窗边看着下方略显嘈杂的街道。

    没过多久,小厮便将酒菜端了上来。

    “这是贵人点的菜,凉拌豆腐,清蒸鲤鱼!这可是今早刚从济水中打上来的鲤鱼,甚是新鲜,贵人慢用。”

    张获点点头,道:“有劳了!”

    小厮笑了笑道:“贵人客气了,您慢用!”

    说着端着餐盘匆匆的去招呼其他的客人。

    张获品了一小口酒,咂了咂嘴。

    这就虽然只是浊酒,但对于不善饮酒的他来说,却是不错的调味饮品。

    浊酒美食,听着其余食客的闲谈,别有一番安宁祥和的感觉。

    说书先生所说的神话传说故事,张获自然是知道的,而这故事的出处自然是出自杨浩之手。

    说书并不精彩,没有完全的表现出,故事中那种紧张与抗争的情感,但张获听得仍然津津有味。

    这时,长安街上几辆颇为华丽的马车经过,顿时引起了食客们的注意。

    “这是哪位官人,这么气派?”

    “你还不知道?刚才过去那位正是御林军都统,张松张团长的座驾,看到车身上的那个图案没有,那就是都统级别的将领才有资格拥有之物。”

    “张松都统,这就是不久后就要征伐涂山的张都统?”

    张获闻言,顿时来了精神,仔细的听着他们的交谈。

    “涂山氏夏朝余孽,夏朝已经灭亡,这些人居然还想顽抗到底,真是不想活了。”

    “我可听说那苗人蛮子好像在帮助涂山,这些该死的蛮子,最是可恶。”

    “娘的,真该把这些苗人抓劳改一番,让他们知道我齐人的厉害。”

    “我看那些蛮子也蹦不了几天了,张都统南下,灭了涂山后,这些苗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娘的,要不是朝廷管束严厉,真想将长安城的那几个苗人捉出来,出一口恶气。”

    “唉!此事不是你我这样的百姓能过多谈论的,咱们等着朝廷的好消息吧。”

    “对了,你这家伙前几天是不是去了官府,官府怎么说?”

    “嘿嘿,自然是成了!”

    “你准备去哪里?”

    “北方幽州!”

    “幽州?你去那地方做甚,听说那地方冬天比长安还冷,能长出庄稼?”

    “嘿!你说你这一天天的就知道种田,我跟你说,这北方虽然苦寒,但却极适合放牧牛羊马匹。

    年前,我可听说,朝廷想要在北方兴建一个什么牧场。

    据说只要去可那里的人,每人能分到几十只羊羔牛犊,要是这些牲畜长大了,下的小崽子刘是自己的。

    ”

    另一人闻言顿时一惊道:“你说的是真的?”

    “我骗你做甚,你我在这长安城坐了如此久的邻居,你还信不过我。”

    “每人几十头,这得多少钱啊!”

    “反正比种地要过的好,怎么样,要不要跟着我一起过去!”

    “你打算什么时候走。。。”

    。。。。。。

    这两人的对话从征伐涂山,转移到了移民之事,虽然有些无与伦比之感,但张获还是对长安普通百姓能有如此见识还是震惊不已的。

    征伐涂山之事他不清楚,但是对于朝廷的移民实边政策还是了解颇深的。

    新划分的五洲,除了南边的荆州,和青州部分地区齐国多年经营之外,剩下的各州,在绝大多数齐人眼中,都是鸟不拉屎不毛之地。

    为了有效的掌控这些区域,齐国除了细化行政单位之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估计移民措施。

    只不过对于那人所说的牧场政策,他却是第一次听说。

    此番他要去云州上任,云州紧邻幽州,自然环境并无太大的差别,如果青州有这样的政策,那么云州自然不可能避免。

    张获将此记在心中,如果这是朝廷还没有公开的决定,说不定他能从朝中的那些相熟的官员口中探知一点口风,也许这能为他将来出任县令提供不少的助力。

    张松的经过对大多数的迎客楼食客来说,只是一个增加自己谈资的小插曲。

    迎客楼的酒菜虽然美味,但张获此时却没了品味的性质,叫来小二付过铜钱之后,牵着自己的老马,匆匆的向着一个方向走去。

    只不过他所走的方向却并不是自己家所在,而是直奔大夏学府而去。

    如今的大齐学府,早已经不是最初的那简单的小院子,经过数次扩建之后,青砖碧瓦,屋舍相连,一个诺大空旷的场地占据其中。

    张获向学府的护卫说明来意之后,便被带到一个偏厅等候。

    在等待之时,张获饶有兴趣的看着空地上举行的一场蹴鞠竞技。

    场地虽然只是黄土之地,没有完美的草坪。

    但蹴鞠这项对抗性极其激烈的竞技运动,却深受大齐学子的喜爱。

    甚至可以说,蹴鞠已经成了齐国唯一的国民性运动。

    齐国的百姓只知道这蹴鞠有趣,却不知道这是杨浩的一种执念,是对上一世某支烂泥国家队恨铁不成钢的愤怒。

    张获有些羡慕这一代的学生,大齐学府的条件,比当初初创之时不知好了多少倍。

    从这一点上来看,就可以看出齐国的国力在这几年之中发展的多么迅猛。

    齐国能做到他人书百年也做不到肥成就,除了杨浩这个bug之外,更得益于这个时代恶劣与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

    齐国身为中土当之无愧的霸主,占据着东亚最肥沃的土地,加上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以较短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并且杨浩集天下之财养他一人,而是将聚拢起来的财富,最大程度的投入到教育科研事业当中。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以农业富国,用教育强国。

    以治学有方为主要政绩被提拔的张获,见到长安学府的变化之后,心中有了些许的明悟。


………………………………

第三百三十九章 牧场

    不久之后,张获见到一名留着长须的儒雅男子朝这边走来,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起身迎道:“获拜见老师,祝老师安康!”

    儒雅男子打量了一番张获,欣慰的点了点头。

    “不必多礼,坐吧!”

    “老师先坐!”

    张获让道。

    儒雅男子,轻捋长须,微笑着点了点头。

    二人落座后,儒雅男子道:“在这学府数届的学生之中,为师还是对你的期望最高啊!”

    张获闻言连道不敢。

    “获能有今日,老师于获有再造之恩,长安一别数年之久,获不能侍奉于老师身前,心中甚是不安,此番会长安,便立即来此看望老师,还望老师勿怪!”

    儒雅男子笑了笑道:“你能有这份心就可以了,其余的不过是虚礼罢了,从长安走出的能称为国之栋梁,为师替你们骄傲!不枉我教书一场。”

    “老师如今乃学府山长,今后必然会有许多栋梁之人出现,老师乃是我大齐传道授业大功。”

    儒雅男子道:“你此番前来,可是有事需为师解惑?”

    张获道:“不瞒老师,我被朝廷任命为云州华清县令,我听说朝廷要幽州颁布牧场制度,学生觉得云州与幽州并无太大的不同,想问问老师,这牧场是个什么章程?”

    儒雅男子笑了笑:“你的消息倒是灵通?”

    张获挠了挠头,嘿嘿一笑。

    “还请老师为学生解惑!”

    “唉!罢了,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之事,今日与你说一说也是无妨。”

    张获闻言,顿时集中精神。

    “这幽州牧场呢,朝廷确实有此打算,简单的来说,这牧场就是朝廷划定一片草场用来放牧之用。

    和原本的放牧不同,牧场乃是由朝廷主持,一为来为大齐培育优良战马,二来则是为大齐提供羊毛,鲜肉等物资。

    而幽州的草场相比于其他的地方,要优良许多。

    至于你即将上任的云州,却差了一些。

    不过你所在的华清县,处在两州交界之地,说不定也会被朝廷考虑在内,具体如何只能等朝中下来正式政令才可得知。

    ”

    张获听完后目露沉思之策,道:“老师!这培育战马之地,与放牧牛羊之地可是在一处?”

    “非也,这战马乃大齐战略资源,自然是全部由朝廷主持了。

    至于牛羊,只是生活所需,朝廷虽部分参与,但大多数的牧场还是交由个人,由朝廷主持的,类似于长安城的作坊,由工人也就是放牧的工人,朝廷会按月给这些人发放俸禄。”

    张获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儒雅男子笑了笑道:“你对此等政策如何看!”

    张获闻言,知道自己的老师是在考校自己,正色道:“朝中上官的决定自然是经过熟虑的,获年幼为官时日尚短,不敢妄言。”

    “无妨,大王曾言,畅所欲言才能逐步完善缺漏,朝中官员难免有遗漏之处,你也不需要看轻自己。”

    张获拱了拱手道:“既然老师如此说,那获就斗胆了。”

    顿了顿道:“获以为朝廷此番决定于我大齐稳固疆土有极大的益处。

    其一,幽云之民,多为有穷余部,我大齐虽征服此地已近一年,但此地民心,并未完全归顺我大齐。

    此番朝廷若行牧场之策,获以为,大齐腹地之民会有一些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会选择去那边塞之处。

    但获觉得想要鼓励百姓迁移,只此一点并不够。

    朝廷虽然能用强硬手段,迫使百姓迁移,但我大齐向来以仁义爱民立国。

    这种办法很难在朝中通过。

    学生认为,朝廷既然鼓励百姓迁移,应当用更为温和的办法。

    学生有点浅薄的想法,可以用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齐百姓。

    等这些人到了新的居住地后,让他们同当地人混居,鼓励通婚。

    朝廷想要的就是稳固新的疆土,只要让新地百姓,和原本的齐人别无二致才可。

    学生见识浅薄,只能想到这么多,老师勿怪。

    ”

    儒雅男子轻捋胡须,含笑看着张获。

    “不错不错!在众多年轻人之中,你是我见过最有远见之人,想来加以时日,入主朝堂并非难事。”

    张获听到如此称赞,顿时受宠若惊。

    “老师太过于称赞获了!”

    儒雅男子摆了摆手,道:“不骄傲自满是好事,但有些事情能争取一定要争取。

    我大齐唯才论取,只要你能做出政绩,不会有人吞没了你的功劳,若有,为师在大王面前还能说上几句话,定会让你们有个公道。”

    张获起身深深拜道:“多谢老师!”

    “你刚才说的那些,已经和朝中制定的政策相差无几了,具体的细节我也不便多说,不出两个月了,政令应该能分发到相应的官员手中。”

    张获再次对儒雅男子感激不已。

    “你此番回来,想来时间并不多,还是回去看看自己的家人吧!孝道也是立身之本。”

    和儒雅男子又聊些学术方面的心得,张获才于黄昏之前返回了自己家中。

    夜晚!

    王宫之中,摇曳的烛光之下,杨浩正襟危坐。

    而下方已经九岁的杨志正愁眉苦脸的提着毛笔,迟迟不肯落下。

    时不时的偷偷看向杨浩,见自己的父亲正板着脸看着自己,吓得他差一点将手中的毛笔扔了出去。

    “为何还不动笔?”

    杨浩只是用了很平常的语气,却依旧让杨志吓得浑身一激灵。

    “父。。。父王!儿臣。。。儿臣忘了!”

    杨浩脸色一板,冷声道:“昨日,还记得你说过什么?”

    “回。。。回父王!儿臣说过。。。今日必能背下天下地图。”

    只不过声音却是越说越低,到最后几乎没了声音,羞愧的低下了头。

    “那你为何如此!”

    杨志当即跪下道:“请父王责罚!”

    “原因?”

    杨志哆嗦了一下,道:“儿臣。。。。儿臣。。。”

    “哼!你不说?那我来替你说。”


………………………………

第三百四十章 父子

    杨浩板着脸说道:“课业未完成,还敢威胁宫女,私自跑出王宫游玩!是也不是?”

    杨志低着头跪在地上,不敢看杨浩的眼睛。

    杨浩见此顿时大怒,猛地拍下桌子。

    “说!”

    “是!”

    杨志声音有些哽咽。

    杨浩喝道:“哭个屁,给老子憋回去!”

    “你身为长子,不为弟妹做榜样,你太让我失望了。”

    杨志想哭又不敢哭,只能尽量跪的笔直一些。

    “你身为王子,享受着远超其他同龄人的物质条件,你要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他们都是我大齐子民。

    你这个样子,将来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你生在帝王之家,若不努力,将来如何让群臣百姓信服。

    ”

    “父亲!儿臣知错了!”

    杨志哽咽道。

    杨浩起身没有说话,径直走到书桌前,拿起毛笔,以无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