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势-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夫,就向国方面交割了99吨黄金。
交割黄金的地方伊尔库茨克,按照海参崴条约的规定,伊尔库茨克必须完整地交由国方面驻守,同时,除个人物品外,不得带走任何其他民用财产――军用物资不其列。当然,规定是这么规定,全俄政府也不会那么天真地留下物资,凡是用得着都一律撤走了――粮食、布匹哪个不是军用物资。负责交割的路集团原本已经准备了对伊尔库茨克动进攻,现既然能和平交割,当然是当仁不让地接收部队。
蔡锷接到秦时竹的指示,知道用不着和俄国人小节上较劲,只要都交接干净,其他事情都好说。
至于99吨黄金,打这个主意的人便多了。除了高尔察克政权的内部,哥萨克、捷克军团都是虎视眈眈,交割的时候便是乱成一锅粥,蔡锷深知这是一笔怎样巨额的财产,不仅接收后第一时间安排铁路运输,而且一路布置了重兵和接应部队――要知道,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和东铁路转运回国,至少1周,这一路上要是出点什么岔子,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国方面的要价未免凶狠,但高尔察克只能含泪接受,因为英法已经明确告诉:英法不会为了全俄政府而和国人交战。唯一让他欣慰的是,英国特使隐隐约约提到,一旦稳定了俄国局势,英法愿意帮助全俄政府和国人再把账目要回来。
当然,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布尔什维克,面对内外压力的质询时,高尔察克将布尔什维克的威胁放第一位,认为哪怕暂时对国让步,也要率先稳定国内局势。让他欣慰的是,邓尼金、尤登尼奇等军权实力派先后来电报,表示理解他的苦心,同时都强调指出,鄂木斯克方向,必须留有军事实力,防止国人背信弃义,认为如***方面要价不高,可以引入***实力作为对国的牵制。
《海参崴条约》签订以后,特别是有了英法的财政背书以后,源源不断的物资、武器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送到了鄂木斯克政权处。现,西伯利亚铁路从伊尔库茨克到海参崴已经悉数为国防军所占领,从国内调集而来的铁路管理人才完全接管了对铁路的营运――原本英法还等着看国人的笑话,暗示铁路当局不要与国人合作。没想到国防军压根就没有要留下俄国人分毫的意思,一应管理,全部自为,而且实现军管。不到2个月,英法观察家惊讶地现,原本效率低下、体系繁杂、决策拖沓的铁路运行一时间如同上足了条一般凶猛,不但单位时间内向鄂木斯克政权运送了超过平时2倍以上运量的物资,而且连带着连惯有的短斤缺两迹象都消失了。
同样是这条铁路,居然焕出如此活力,不但英法没有料到,高尔察克也是万万没有想到。心里感慨的同时,不啻于一种沉痛的打击。他旅顺口呆过,深知国民众的吃苦耐劳品质,国人唯一欠缺的就是自信和组织能力。现,一盘散沙的局面已经结束了,从国人昂扬的斗志甚至战斗的士气来看,都将是将来俄罗斯的劲敌。
一石激起千层浪,获悉国和鄂木斯克政权签署《海参崴条约》之后,布哈林怒不可遏,将难听的词语送给远鄂木斯克的高尔察克和***城的秦时竹。
这些话,留驻彼得格勒的国代表是听不见的,但作为有力的还击,他们也感到了一种扬眉吐气。布哈林作为布尔什维克的代表,丝毫没有和谈的诚意,每次谈到关键问题就绕道,一再高调宣称俄都是革命党,应该用革命精神来相互支持。而代表团诸人一说起列宁归还国被沙皇窃取的领土时,布哈林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现大局既定,则就不必看布哈林的嘴脸了。当然,布尔什维克虽然万般敌视国代表,外面的革命群众也未尝没有冲击使领馆的“愤怒”,但是,正如秦时竹所指出的那样,只要我们战场上表现得越强硬、越有攻击性,则我们外交上就越安全。
面对布哈林的指责,一句“《布列斯特》条约是如何签订的?”的诘难便已经足够。说来说去,俄国内部,既然布尔什维克做了初一,高尔察克做了十五也不必多言,但此种分野的不合,却又布尔什维克内部酿成巨大的危机。
左派的观点认为:鄂木斯克白卫军签订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充分暴露了他的腐朽与不堪一击,说明这场战争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特点。
而列宁作为务实派,当然不会党内搞这些自欺欺人的东西,他沉痛地说道:“同志们,这不是一件好事情。从态来看,国政府一开始是倾向于我们的,而且他们事实上已经占领了远东的这些土地,我们为什么要拒绝他们的要求?我已经反复强调了,我们既然要推翻沙皇的统治,就要反对他对内***、对外侵略扩张的一切,国人民饱受沙皇侵略,6年前刚刚推翻帝制,原本是我们天然的同盟军,但现,却成为我们的对立面。”
“列宁同志,我不认同您的观点。”斯大林站起来反驳道,“沙皇政权的腐朽,这是举世公认的,但这并不能抹杀英雄的俄罗斯人民的功绩。我们远东的开拓和历史地位,不仅有正式的条约,而且渗透了千千万万民众的鲜血和汗水,是我们天然的组成部分。您原来也已经说了,《布列斯特》条约是权宜之计,我们终究是要收回这些领土的,那么,有什么必要白白割让远东的这些领土呢?我认为,即便我们与国缔结条约,承认他们对这些土地的控制,他们也未必就是革命的助手……”
这便是布尔什维克党内鲜明的观点,与国签订条约,与其说是有直接威胁,倒不如说是希望争取国援助,但国代表从头至尾就不肯应承向布尔什维克提供援助,这是布哈林为恼火的地方。不能成为朋友,那就是典型的敌人,由此,也看出了布尔什维克对待德国和国问题上的不同。
德国的军事压力直接施加布尔什维克身上,自然要用送瘟神的态送走,而国的压力加鄂木斯克身上,布哈林期望的是高尔察克不答应国的条件而被国方面碾碎――哪怕打个两败俱伤也好,现鄂木斯克一服软,等于布尔什维克直接暴露敌人的攻击之下,虽然还不能明白国远东的参与情况,但起码,鄂木斯克方向有了相对可靠的后方,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布尔什维克。
毕竟,虽然国人不能信任,但高尔察克是与国人签了条约的,国人需要的是有人遵守条约,而不是再去从鄂木斯克那里捞取别的好处。
话分两头,《海参崴条约》的签订,国内掀起了巨大的民族主义潮流,无论是商人、学生、实业家还是知识分子,都为国防军取得的胜利而欢欣鼓舞,《人民日报》连续三天以套红标题庆祝故土回归,秦时竹的威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便连张謇这种已经逐步淡出***视野的人物,也高兴得夜不能寐。***、上海、沈阳等地纷纷举行提灯***,庆祝故土光复。
随后,议会以正式通告的信息,将《海参崴条约》的各项领土做了安排,东北部领土分别归入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除了海参崴设置特别市以外,北部和西部地区,则划入蒙古,并且考虑,适当的时候分别设立北方省。
当然,虽然条约承认库页岛是国领土,但鉴于目前库页岛被***占领的消息,这方面的情况有意识地予以了过滤。老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谁能够想到,仅仅17年前,俄罗斯还耀武扬威地占领了东北全境,17年后便连本来吞下的国土都要重叫出来呢?库页岛地方虽大,但目前战略意义和价值还未体现,先不着急。倒是海参崴设立特别市并进行军管的消息,有一些耐人寻思的味道。
但长篇累牍的歌功颂德,秦时竹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大本营战略会议上,他告诫指出:“现,远远不是刀枪入库放马南山的时候,我们要大限地支持鄂木斯克政权,大限地让俄国内战延续,同时又要大限地避免直接卷入俄国内战!同时,要大努力固守住收复的国土!”
那么,该怎么做呢?
第一条便是土地法令。
………………………………
第046章 北方战争(21)
第046章 北方战争
土地问题是俄罗斯近代阶级对立的根源之一,但与国的土地问题相比,又有其特殊性。
俄罗斯,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村社制,民众以村社为单位构成了小规模的集体耕作,彼得一世改革,特别是1900年代以后斯托雷平改革之后,村社土地制濒临瓦解,被强制性地纳入资本主义范畴,进行集约化管理。
从原则问题上来说,俄国因为地广人稀,不存国历史上因为土地兼并而造成人口流离失所的局面,相反,只要勤劳而且天气还算过得去的话,维持一个温饱局面是不成问题的。特别是农奴制废除之后,各家各户的***耕作具有生存意义。
但是,过于分散的以自耕农、半自耕农为特征的基础农业是与资本主义化的市场经济相违背的,这种违背,不仅体现自耕农经济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而且还体现经济规律经常会生形变。例如,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场,获得丰收的时候,能够主动根据情况下调价格,歉收的时候,又能够迅速提高价格,整体而言,价值规律波动起伏起作用――因为农场生产就是为了卖的。而以小农基础为核心的农业,丰收时不会舍得贱卖,歉收时不会选择出卖。
而俄国与西欧市场之间的交换,本质上就是用农业品换取工业品,农业品出口不利,必然导致工业品无法满足需求,反过来说,国内的工业品找不到销路。因此,这个意义上,农民和工人之间是互相对立的――管他们可能同样出身于一个阶层。
尼古拉二世1905年为什么能够***成功,就于一方面向农民许诺恢复村社土地耕作制,另一方面又欺骗农民,向他们征收的税负,主要是为了供养军队***工人***的――这就加深了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对立,1905年革命的失败,根源于工人的孤立无援。
按照经典马恩理论的教条,工人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基础,布尔什维克掌权之后,依靠的便是工人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俄国革命以心城市爆作为全面开展的特征。农民因为欧战以来的压榨和强征入伍,对于推翻沙皇制并无反感,所以革命能够取得成功。
但是,布尔什维克党面对内外敌人的进攻,***了余粮征集制就把自己推到和农民对立的立场上去了。姑且不论是否支付了报酬,这种余粮收集本身就是违反农***愿的――布尔什维克拿出来的只是花花绿绿的钞票,而且处于恶性通货膨胀,谁知道顶什么用?况且,征收的时候,不仅“余粮”,连农民的口粮都被征收完毕了。这种敲骨吸髓的压迫,使得农民阶级痛感布尔什维克的政策。
当然,对于政策的感受农民内部也是分成好几种,对于地主和大农场主,布尔什维克毫不犹豫地认定为敌人,不仅打倒,而且**上加以消灭,这部分***都与鄂木斯克政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人数确实不多;第二派是富农,这是农民阶级既有剩余价值,又有劳动价值的群体,是俄国农民的精华,布尔什维克采取了***上立,价值上攫取的方针;第三派是贫农和小自耕农,虽然布尔什维克征收他们的产品时同样不遗余力,但毕竟征收得较少,况且这些贫农和小自耕农还能从布尔什维克的土地法令分得逃亡地主的一部分土地,与征收的痛苦比较起来而言,有得有失,而且土地是长远,余粮只是一时,看起来还划算一些――要是他们知道布尔什维克将来要用集体农庄化再把这些土地收回去,说什么也是不会答应的。
事情总是充满两面性,不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农民阶层也不见得会支持鄂木斯克政权。从属性上说,鄂木斯克政权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后挣扎,秦时竹等人之所以断定高尔察克政权维持不了多久,就于这个政权是旧政权的延续,没有任何生的力量。
既得利益集团,除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工商阶级以外,基本都是农村占据统治地位的地主和富农阶级,对于贫农,只有剥削、压榨的空间,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余地。而且,鄂木斯克政权作为偏安一隅的政权,虽然国土面积远远大于布尔什维克,也握有绝大多数的贵金属储备,但其经济实力却是虚弱的一塌糊涂。布尔什维克控制了全俄50%的工业产出,还有35%被德国占领的土地上,鄂木斯克政权满打满算只有15%,这还是国防军没有占领西伯利亚以东时候的估计,到了《海参崴条约》签订的时候,鄂木斯克政权保有的工业产量下降到了只有5%略强,各种工业产品,包括枪支弹药全部都需要外界提供。
这个情况下,为了获得必需的物资,同时要供应上万的军队,只能拿农民开刀,高尔察克政权不会实行余粮征集制,但他们会将这个政策贯彻得彻底。而且,鄂木斯克政权自恃有协约国的支持,不会将农民是否支持自己放眼里。换句话说,农民本来就是被压榨的对象,根本就不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考虑他们的感受。
俄国力量对比的判断上,秦时竹一针见血地指出。布尔什维克依靠的是工人阶级,有工业基础,不仅组织性纪律性要强于鄂木斯克政权,而且处于内线作战的局面,局面危险,但不会崩溃,随着时间的推移,力量会越来越强;高尔察克政权依靠的是协约国集团,没有任何基础,而且渗透了各方面利益,组织性和纪律性都无法与布尔什维克相比,要命的是,这个政权是建立进攻至上基础上的,他经不起僵持和长期对立――这个政权是没有任何内部动力的,上万的军队死一点少一点,外界的输血不能改变其造血机能极其羸弱的特征。
从长期来看,布尔什维克获得胜利是可以预期的。
照理说,国应该可能地站胜利者一边,但是,基于国展内部、积蓄力量的原则,国不仅不能站胜利者一边,反而要不亏损自身实力的前提下,可能地站失败者一边,用失败者的垂死挣扎来减缓胜利者前进的步伐,来让胜利者付出大的代价,来削弱胜利者的力量。
欧战根本形势上,德国也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帮助德国比帮助英法意义为重大,同理,俄罗斯战场上,高尔察克注定是要悲剧的,但帮助鄂木斯克政权比帮助布尔什维克意义为重大。
另外,国际关系上,由于国和德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协约国并不是非常满意,但是这种不满意与对布尔什维克的敌视比较起来而言,那就是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国能够成功地扮演反布尔什维克的角色,那么,英法美就会放心地扶持国的力量,高尔察克政权失败之后将可能多的资源和国土划给国,以便国能成为一线的防御力量。列强深信,将俄国的土地划给国越多,付出的代价越大,布尔什维克和国之间的矛盾就越加不可调和。
至于***,充其量会考虑让他挥牵制国的角色作用,而不会对国的地位取而代之。
事态展果真如秦时竹分析和判断的那样,9月以后,得到各方面支援的高尔察克政权对布尔什维克政权动了全面进攻,苏维埃政权不止一次被逼到看似山穷水的境地,12月,社会革命党人莫斯科叛乱,统帅主力野战军的东方面军司令随即叛变,几乎联合捷克军团攻占莫斯科。1918年1月,白军一攻入列宁格勒郊区,攻占库尔斯克,威胁莫斯科。
就同一时期,布尔什维克成立了高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统帅由托洛茨基担任;4随即成立地方军事机构,全国实行普及军训制;10月,全俄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实行普遍兵役制的法令。俄共布央和苏维埃政府还决定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将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为统一领导东线作战的部队,11月宣布国家为统一军营,并成立由d托洛茨基任主席的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ii瓦采季斯被任命为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12月,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扩充部队编制,除东方面军外,组建南方面军、北方面军及西部防区次年2月改编为西方面军。12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主席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协调和领导军事机关和民政机关的活动,确保前线和后方的统一。
这些措施的***,布尔什维克的整体军事布局已经完善了。
………………………………
第047章 北方战争(22)
第047章 北方战争
战争的进程与秦时竹料想地几乎惊人地一致。
欧洲战场,1917年下半年,管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调集了几乎所有东线转进的重兵集团,但德国距离战争全面胜利仍然越来越远。西线上,美国大兵源源不断地开来,潘兴将军的指挥下成为协约国阵营的坚。
一开始,由于不熟悉德国人的作战方式再加上美国从和平时期转向战争时期的脱节,h抓住机会狠狠教训了美国人,让美国付出了接近20万的伤亡――这个数字可是比真实历史上的数据大得多了。但美国人熟悉过来以后,这仗就不好打了。
美国人的后续力量源源不断而来,消灭了一个师,还有2个,击溃另一个集团军,又能组建2个,德国人面对的是具有人员优势和装备优势的美国人。
战争展到第三年,德国的战争潜力已经被挖掘一空,而美国的潜力才刚刚开始击。虽然,德国有国提供的先进图纸,可以制造比英法美要完善的武器装备――比如战车和飞机,但好虎架不住群狼,美国工业能力开动之后,西线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战争兵器之比迅速从12:1拉大到3:1,个别突出部,能达到5;1,即便德国经常取得1;3以上的交换比例,但仍然看不到胜利的迹象。
以空战为例,德国人都是身经战的空战王牌,每个人都有几十甚至上架的击落记录,对手只是一群菜鸟,但菜鸟是如此之多,铺天盖地而来,用车轮战术打得德国人苦不堪言。即便以为骁勇善战而著称的红男爵,也12架敌机的围攻被击落――管他被击落之前已经有了7个击落记录。
战线上,协约国也改变了战术,不某一突破口囤积重兵,而是每个防线、每个关键点布置了超过德国人的兵力,然后缓缓***,用压路机作战的方式,碾碎德军的防线。一旦攻破一个口子,则全军压上,用厚重迫使德国人必须后退。让惯于进行钳形进攻、突出部作战和弹性防御的德国人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再精锐的部队也不得不拉出来打消耗战。
时间一点一点地推移,协约国一寸一寸地前进,从美国宣战之后到1918年5月8日收复亚眠为止――协约国一共付出了240万左右的伤亡,德国伤亡100万以上。但是,协约国前进的步伐仍然没有停止,德国也无法动反攻。
1918年年之后,总参谋部已经掌握了整个德国的大权,号召进行“整体战”的鲁登道夫已经俨然成为整个德国的主宰――这个时候,威廉二世已经数不上枢指挥官了,而其他一切国民经济的部分,都是围绕着军事需要而运作。德国的工业产出达到了**――甚至于妇女和已经退休的老人都被动员起来参加军工生产,但同期德奥集团的工业生产,依然只有不到英法美集团的35%,光是美国一家,就是德奥集团的两倍以上。
这种情况下,绝对的优势面前,任何策略和计谋都无济于事,德国总参谋部感到自己脖子上的绞越来越紧,即便鲁登道夫对兴登堡也是坦白地说:“阁下,这场战争到目前为止,我门已经输了,现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争取一个体面的和平条件。”
但是,有了美国加入的协约国集团并不愿意接受廉价的和平条款,针对威廉二世通过教皇提出的和平,协约国提出了5个前提条件:
第一,德国从一切被占领土上撤军,所有边界恢复到1914年战争生前情况,波兰恢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
第二,奥匈帝国分解为不同的民族区域,且德奥永不合并;
第三,德奥军队除个人防身武器之外,解除一切武装,听候协约国编遣――预计军队大幅复员,德国将不能保持有可能威胁到其他国家可能的军事实力;
第四,根据战争情况,由德奥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用于支持德国战争的总参谋部和托拉斯企业必须改组……
不必看后面几条,单就第一条就令德国方面接受不了。威廉二世的底线原本是西线恢复到战前情况,撑死阿尔萨斯和洛林让步,依靠东线从俄国处掠夺的领土,德国还能勉强获得战争收益。但协约国的第一个条件就打破了一切幻想。
于是,总参谋部剩下的工作便是只有一个,大限地强化防御体系,消耗协约国的进攻力量。总参谋部的军官根据前一阶段的计算,认为如果按照同样的战损比例,协约国要想攻到德国本土,至少需要付出1200万以上的伤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得出的结论便是德国这场战争永不会失败。
但是,鲁登道夫和兴登堡都是聪明人,知道这个纯粹是理论意义上的自欺欺人,协约国要付出1200万,德国又要付出多少?随着战线的***,消耗将以加速呈现,100个人与300个人的力量对比与10个人与30个人的力量对比比例上是平衡的,但实际远不是那么回事,前者的抵抗力量多少还要强于后者。
况且,即便德国能够承受这样的人员损失,物资和装备如何解决?德国所拥有的物资,除了煤炭和钢铁以外,大都还有9…15个月的库存量,而农产品的库存量就少,为了过可怕的饥馑,德国化学家已经开动各方面的脑筋进行人工合成。
人造黄油、人造橡胶、人造纤维、人造香料、人造糖精等等,但这些都只能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德国的困境。
原本还打算从俄国处掠夺农产品,但布尔什维克自顾不暇,哪里有多余的农产品提供给德国。即便想用军事实力进行教训,也于事无补,因为布尔什维克和高尔察克政权是对立的,而高尔察克政权明显就是协约国的代理人,德国知道布尔什维克不可靠,但目前还不能不勉强维持这个局面,否则高尔察克一旦得势,东线很有可能重开始,那才是德国的噩梦。
所以,德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取,但成效很差, 额外提供治安部队,本来兵力就显得不够的德国是捉襟见肘。
到1918年6月,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德国的失败,如果不是近1…2年,也绝不会再撑过4年了……
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也接连击退了三次主要的进攻。
1918年夏天,得到休整和补充机会的鄂木斯克政权终于组建起一支像样的军队。这当便不能不提国因素,除了出售军火,秦时竹的默许之下,原来散居国各处的俄罗斯人组织起来,组成了一个志愿师,这个师主要以俄国原来驻守租界的武装力量和东铁路警察力量为核心,包括散居大连、旅顺和哈尔滨的俄国人,当然,这个师用来维持治安还马马虎虎,一旦开赴前线肯定是个笑话。秦时竹也是巴不得这些不安定因素礼让出境。
第一次进攻,以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军为主力,从东线实施主要突击,邓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尔军队则分别从南方、西方和北方实施辅助突击,目标指向莫斯科。白军投入这次攻势的兵力约100万人,与之对垒的红军约625万人。1918年5月4日;高尔察克军队近14万人起进攻,企图占领伏尔加河游,与邓尼金军队会合后进军莫斯科。红军东方面军约10万人被迫实施防御。5~7月间,高尔察克军队占领乌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尔、布古利马、布古鲁斯兰、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逼近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切断红军同土耳其斯坦的联系,使东方面军的防线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局面。
俄共布央号召全国一切力量与高尔察克作斗争。至8月旬,东方面军兵力增加到14万多人。为顺利实施战役指挥,东方面军分编成南、北两个战役集群。8月28日;南集群转入反攻,相继实施布古鲁斯兰战役、别列别依战役和乌法战役,夺取布古鲁斯兰、谢尔吉耶夫斯克、布古利马和乌法,9月20日前出至乌拉尔山前地带。北集群于8月25日起伊热夫斯克…沃特金斯克战役,9月7日夺取伊热夫斯克。南线形势紧张和东线红军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托洛茨基和瓦采季斯提出暂时停止东线的进攻;以加强南线的建议,被俄共布央否决。东方面军按照俄共布央的指示,司令加米涅夫率领下于9月21日起总攻,至10月4日把高尔察克军队完全赶出乌拉尔。
………………………………
第048章 北方战争(23)
第048章 北方战争
高尔察克主力的结局非常不妙,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国国防军占领了西伯利亚铁路,历史上原本试图东运的捷克军团无法顺利撤退。交涉,陆征祥不止一次地强调,任何军队,如果要经过伊尔库茨克以东,都必须解除武装,***队的押送下离境――否则,便视为对国国土的侵犯,将坚决予以还击。
这个表态,自然是针对捷克军团和***干涉军所言的,当然,远东领土如此广大,国防军不可能处处布防,偶尔穿越国境也是所难免。但捷克军团这么大批量的人员调,非得依靠铁路不成,而捷克军团又不能接受解除武装的要求,所以只能高尔察克政权滞留下来。
这次布尔什维克对东线的攻击,直接将捷克军团击溃,很多人战死,被俘虏的一部分被布尔什维克就地处决,另一部分则国际**的“感召”下就地加入布尔什维克。由于捷克军团的滞留效应,高尔察克军队的主力获得了喘息之机,而且,正这个当口,从国而来的第二批军火物资抵达鄂木斯克。高尔察克政权捞到了救命稻草,从初的慌乱镇静下来。
现,高尔察克可以腾出手来整顿他的军队,原来成分复杂、各怀心思的军队现必须接受鄂木斯克的统一调配,否则,高尔察克就不给补给物资。谢苗诺夫的哥萨克自恃有***撑腰,依然目无鄂木斯克政权,不仅屡次***,而且还依靠自己相对较强的实力抢夺其他部队的物资。这样不听号令的军队是高尔察克难以容忍的,只是,碍于背后的***人,高尔察克只能选择容忍。
不过,高尔察克的好运气来了。路集团军司令蔡锷接到秦时竹的明确命令,让他利用有利的时机,打掉谢苗诺夫哥萨克势力。理由自然不是为了高尔察克先生两肋插刀,而是***利用哥萨克势力,对国防军远东势力圈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西伯利亚铁路掌握国手,日军的物资补给也是相当困难的,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国防军并不欢迎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