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势-第3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尔察克脸涨得通红,激动地分辩道:“总统先生,对贵国的公开声明,很抱歉,我非常想予以忽视,但俄罗斯人的荣誉激励着我,我很难想象我或者我的同胞会接受这样一个条款,这似乎是**裸的趁火打劫……”
“不知道几十年前,是谁趁火打劫弄走了这些领土?”秦时竹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作为一个勇敢的军人,不能正视历史,不敢面对过去的战争,还称得上有荣誉可言?”
“那是俄罗斯战场上获取的,通过双边条约缔结下来的东西。”
“所以,现也要通过战争让你们清醒一下,让你们看到条约的威力!”陆尚荣毫不示弱地言,“我方为了和平解决,特意将总攻海参崴的时间拖延了几天,就期盼着高尔察克先生能有一个明确的回应。”
会场的气氛立即就沉寂下来,高尔察克一言不,朱尔典也有些尴尬――他毕竟不是俄国的外交部长,很多事情,他拿不了主意,也不能代替俄罗斯人拿主意。
他只能这样说道:“秦总统、陆总长,各位先生,我本人是受大不列颠和协约国的一致要求出席今天这个会议的。我们无意冒犯国,也理解国与俄国领土争端上的立场,这个问题,能不能分两方面来看?”
“朱尔典先生是国人民的老朋友了,您有什么意见,您说。”
“是不是这样,第一,双方目前暂时搁置争议,等全俄临时政府肃清国内布尔什维克势力,恢复正常秩序后再来商谈这个问题;第二,作为目前政策的一部分,俄国放弃国的全部权益;第三,国国防军可以作为国际友军的一部分,加入协约国阵营,共同参与对布尔什维克的战争,俄国方面及协约国阵营愿意支付报酬。”
端的是好算盘,葛洪义冷笑一声,也不直接反驳朱尔典,只是问高尔察克:“高尔察克将军,倘若您处于目前这个位置,您是否认为,我们应该和布尔什维克政府接洽后谈谈条件?”
“这位是?……”高尔察克不认识葛洪义,身边随员一顿解释后,他立即明白这是高内务长官,特务头子,心里便一阵不舒服,但面上只能回答道,“国政府有这个权力,但这个选择是违背历史潮流,违背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意愿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既然一个注定要失败的政权,为什么会得到俄罗斯人的拥护,以至于占据俄国的枢地区呢?一个违背历史潮流的政权,究竟是怎样才会出现俄国?”秦时竹一脸正色地说道,“这样自欺欺人的言论,我想,不会出于一个以理性和科学为指导的学者身上。”
“如果国始终坚持这个态,我们之间无法继续深入下去。”高尔察克不是不懂国方面的意思,来之前朱尔典也向他交代了有关国领导人的作风和脾气,但作为骄傲的俄罗斯人,他已经习惯了原来的这种做派,对国人和rb人有着本能的排斥,一气之下,便想离去。
朱尔典想拦住他,因为经验告诉他,对付国人如果采用硬碰硬的方式,绝对讨不到便宜,不要说现国人已经掌握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关键命脉,就是以前东路冲突的时节,国人也不见得会让路。
“高尔察克先生,你要明白,我们并不是只有一个对手,愿意给我们开出价码的政权有很多,俄国现的局势不是我们愿意如何选择,而是机遇告诉我们如何选择。”陆征祥开会前得到过秦时竹的提点,公开道,“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外交部长布哈林正莫斯科与我国领事洽谈,您认为,一个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的政权,会对我们的诚意拒之门外么?”
一席话,说得高尔察克收住了欲匆匆离去的步伐……
………………………………
第036章 北方战争(11)
第036章 北方战争
如果说高尔察克有什么担忧,那么这一条可以算得上。拜会秦时竹之前,朱尔典作为英国代表和诺克斯爵士的朋友,已经和他沟通了很多次,一致认为,当前主要的危险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和国方面的媾和与互相合作。
虽然,从国政府的立场上来说,一个强大统一的俄罗斯不符合国的国家利益,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也不符合国当权阶级的口味。确实,除了穿越前的**员身份,按照布尔什维克的阶级分析法,现的穿越七人组是不折不扣的大资产阶级,掌握着国的经济命脉,正是革命的要对象。而白军,则是有共同利益之处,依据一般的逻辑,国应当两派支持白军,以掌握平衡。
但是,国收回失去领土的决心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大英帝国也不敢小视这个力量。从国出兵远东的情况来看,对远东领土志必得。收复故土?那只是一句口号罢了,政客们谁都不会天真到国真的会旧有国境线前固步自封,何况,从历史的渊源上来说,国宣布对远东领土拥有主权的充分性远远大于俄国。
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自然不符合英法的利益,但是,一个过于虚弱,无法牵制德国的俄罗斯不符合英法的利益。如果算上布尔什维克的因素,那么再烂的政府也比好的布尔什维克强――这便是意识形态的立场。美国参战以后,英法的西线危机已经解除了。哪怕德国依然占着西线的大批领土,哪怕德**事力量上仍然处于上风,哪怕德国已经解除了两面作战的危险,正源源不断地从东线调集力量。一句话,有了美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协约国要想取胜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对布尔什维克俄国的举动,决不能姑息。按照唐宁街的讨论结果,国和俄国天生是利益冲突的两国,如果再加上rb,那几乎就是彼此间两两敌视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这种状态对维系大英帝国的霸权是有好处的。因此,绝不容俄国和国达成妥协。无论这个政权是否是布尔什维克性质的。
从目前的情势来看,布尔什维克不符合国人的胃口,但反过来说,如果临时政府不向国作出让步,那就不符合国的现实利益。现,欧俄部分已经让布尔什维克占据了,亚洲部分是临时政府的驻地,与国有不可化解的冲突。按照朱尔典的意见,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上,需要综合权衡、全面考虑。
第一,不能贸然拒绝国的要求,必须答应或者基本答应国的领土要求,而且临时政府要抢布尔什维克之前作出这个承诺――毕竟,远东目前不是布尔什维克的,他能够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向德国割让,反过来也就能和国实现媾和;
第二,不能让临时政府过于和国保持亲密关系,高尔察克必须牢牢控制住,必须始终保持亲英法的角色,可以利用临时政府被迫向国割让领土这个因素来制造临时政府与国方面的对立;
第三,西伯利亚大铁路是维系临时政府的关键血脉,必须畅通,海参崴是各国援助临时政府的桥头堡,不能落到任何一方的手里;
第四,好能够实现布尔什维克政权和国方面的武力冲突或者战争,英法可以为之提供物资,这两个力量无论哪个受到削弱都是令人所乐见其成的……
要想说服临时政府接受这些观点,必须要搞定高尔察克本人,但如何说服高尔察克,还需要国方面的配合。
秦时竹刚才的这句话一说,朱尔典就意识道,契机来了。
“我绝不容任何人出卖俄罗斯的利益。”高尔察克转过身来,眼睛里满是怒火,一字一顿地说道,“《布列斯特》这样的条约,我们俄罗斯绝不签第二个。”
“这不是俄罗斯人的利益,这是国的利益――你们无非是窃取的而已。”秦时竹盯着高尔察克,同样一字一顿地说道,“任何想要阻止我们废除《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努力的人,都将遭到我们的迎头痛击。”
给朱尔典打圆场的机会到了,他站起来:“鄙人有个建议,不知道各位是否愿意听取?”
“请贵使赐教。”朱尔典是个聪明人,这一点秦时竹比谁都认识得深刻。
“鉴于俄国目前的形势和特殊的局面,我们希望国能够伸出援手,帮助临时政府恢复国内秩序,消灭反叛势力,促进俄国的统一,作为交换条件,俄国方面将愿意谈谈有关双方的领土问题。”
“谈判的事情,就让外交家去做。”陆尚荣站起来说道,“我大军将3日之后正式进攻海参威,既然贵使和俄国代表此,我愿意出一个照会,希望海参威能够放下武器,使我军能够和平进驻,我们将承诺保护一切俄罗斯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这座城市。对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军事行动结束后,我们将继续予以开放,对海参崴目前的港口以及枢纽能力,我们将可能地提供方便。”
“如果我们不愿意让出呢?”高尔察克脸色铁青,看来是强压住了怒火。
“那么,我军将用武力实现自己的目的,到时候,城里的一切都将视为国防军的敌人,都将被摧毁,谁也阻止不了我们夺回被占领土的意愿。”
“我们绝不会接受这种讹诈,我们将抵抗到底,直至流后一滴血。”
“赤塔和伯力已经验证了这种观点,如果贵方想尝试,我们绝不会拒绝。另外,我军还可以一路向西,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都将是我们的目标,我并不介意我们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会师西伯利亚……”
“既然这样,我们便没有什么好谈的。”这一次高尔察克可是气冲冲地走了。
“阁下,海参崴目前驻扎着各国的军事力量,你们对海参崴开战,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冒犯。”朱尔典得到明确的训令,无论如何,要保证海参崴仍旧可以为各国所利用。当然,他也知道,这无非又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即便控制了海参崴,只要国掌握着西伯利亚铁路,海参崴的桥头堡作用便一点都不能挥出来。
“朱尔典先生,我能问你一个问题么?”
“当然。”
“诺曼底是法国的领土么?”
“这个,当然是。”
“那么,15世纪占领诺曼底的是哪个国家?”
“这个……”朱尔典无言以对,15世纪正是年战争的时期,英国牢牢占据着法国,“当时的情况不一样……这间。”
“那么,法国试图收回诺曼底是对整个欧洲大陆的冒犯么?”秦时竹微笑着打断了朱尔典的话,“我看来,为了收回诺曼底,法国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恰当的……包括战争内!”他特意加重了语气。
“阁下……”
“无论国际社会持有何种看法,国都不会动摇收回故土的决心,因为,国以前被迫割让的时候,没有哪个国际社会关心过我们的感受,或者主持过公道。”秦时竹毫不客气地剥下了大不列颠的伪装,“我会让外交部出照会,我们进攻海参崴的时候,一切军事力量和平民必须退出,否则我们将视之为敌人而予以无差别攻击!”
朱尔典额头冒汗,偏偏一句狠话也说不出来――大英帝国的全部力量都欧洲,目前根本无力为了海参崴与国一战。rb或许可以,但一旦rb取胜,rb同样会要求海参崴的控制权,这对英国而言是为严重的后果。
他擦去了额头上的汗珠,心虚地说:“阁下的这些观点,我将快汇报给伦敦方面,不过有一个请求,有关行动的时间是否能够延迟,无论是外交答复还是人员撤退,都不是3天时间能够完成的。”
“这个可以,我同意延长到10天。”见对方服软,秦时竹也不愿意逼迫得过分厉害,宽限了时间。
至于可怜的高尔察克,现完全成为了国和英国的交易筹码,当然,英国方面是不会放弃高尔察克的,朱尔典就提出,有关于领土悬而未决的事宜,是否能够等到高尔察克抵达鄂木斯克再说?由一个政权做出决定,似乎为妥当一点。
秦时竹认可这种观点,表示海参崴之后,不急于下一步军事行动,愿意给高尔察克一个月的时间,让他用各种方式说服他的同僚。至于不能说服的后果,双方都觉得没必要再进行通报,至于海参崴的结局,似乎已经无关临时政府和白军的事了。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话,那么,强大的武力才是实现这个目标好的注解,俄力量对比的天平,终于恰当地扭转了过来……
………………………………
第037章 北方战争(12)
第037章 北方战争
面对国的威逼利诱,高尔察克终于招架不住,落荒而去,与7天后登上了西行鄂木斯克的列车。此时,西伯利亚大铁路除海参崴这个始站外,到赤塔为止已经全线控制国人的手,除了军列,其他列车一概停。
高尔察克是英国外交人员的陪同下登下火车的,火车从北京出,经关内外铁路到沈阳然后换上东铁路,满洲里附近换上俄国的宽轨车辆后西行。国接收东铁路后,早已经把原来的宽轨换成标准轨,因此,必须满洲里换轮距。对**队控制西伯利亚铁路的行为,高尔察克本能地想反对,但是他深思熟虑之后,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离开了这个充满复杂情感的国家。
他一定没有想到,这是他后一次到国了……
对高尔察克与秦时竹么会面无疾而终的事情,朱尔典心里早就有了数,他不过就是借着这个机会来摸摸国的底牌罢了。国际势力圈,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要说高尔察克的感情无足轻重,但就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牺牲一点俄罗斯的利益又有何妨呢?――反正,若干年前,英国不是经常靠牺牲国的利益来满足北极熊的胃口么?
对国占据远东以便造成、俄、日两两不和的局面的建议,得到了唐宁街的高评价。也只有这个路子,符合大英帝国“离岸平衡手”的价值。朱尔典的思路,不但解决了对于欧战结束后远东格局如何安排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俄国问题怎么办的思路。
朱尔典认为,要解决俄国问题,必须依靠俄国人自己,现俄国内部厮杀,这是削弱北极熊实力好的办法――多年以来,大英帝国一直害怕北极熊的扩张,这才有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如果说欧战炽烈的当口英国极端反对削弱俄国力量的举措是为了维系欧战力量平衡的话,那么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之后,这些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
现,美国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来,价格不贵,付款条件也显得优厚,远东市场上的采购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这直接影响到了日两国的经济运行态势。当然,国目前进行着庞大的逐鹿计划,有着旺盛的需求,影响还不是很大,再加上国本来就对大宗物资管得很死,英国减少进口反而让人求之不得。武器装备上,英国暂时还不能离开国提供的各式武器,虽然从国进口之后德国方面总能拿出略好一点的装备加以应付,但不可否认,比起英法国内的制造水平,差距是缩小而不是拉大了
唯一让英国感到不爽的是国的态和条件,不仅要求全款硬通货交易,而且量也不能满足英法的要求,国方面的解释是生产能力有限,但朱尔典知道,真正的原因于国人自己也有武器装备需要制造,不可能全部开足马力为英法生产。而国自行制造的武器装备,不用猜就知道用到了远东战场上。
但是,英国的抽走对rb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欧战初期,由于与国爆了激烈的冲突,rb的经济几乎濒临崩溃,随着西园寺公望力排众议地和谈以及恢复措施,再加上欧战带来的旺盛需求,rb经济不但扭转了颓势,而且还实现了很大的展。单从速上来说不如国,但rb胜基础好、口径宽、底子厚,稍微一调整便能挥全部效能。
当然,rb的短板也是异常明显的。虽然rb的军费开支居高不下,但有很大的一块被用于海军的造船费用,陆军装备又以补足日冲突损失的装备为优先,何况还要展飞机、装甲车、重型火炮等rb薄弱环节,真正能用于改善基干师团装备的军费就很少。
所以,明面上看,rb陆军不但补齐了损失的师团,而且还仿效国建立起来了航空、重炮兵部队,但步兵轻武器上却远远落后于国。以机枪为例,rb仍然抱有人海战术的观点,而国已经将轻机枪武装到了班一级。又比如国开了冲锋枪、枪榴弹、半自动步枪等等,rb方面还用一成不变的三八大盖,还进行数十年如一日的刺杀训练。
英国方面的用意,秦时竹等人并不是看不出来,但远东故土,影响太大,明知道英国可能其捣鬼,也不得不这个诱饵一起吞下去。高尔察克西行之后,秦时竹遵照承诺,没有立刻进攻海参崴,而是让部队就地休整,而大本营,也为下一步行动筹划方案。
“根据消息,英国驻rb公使已经要求rb方面正式出兵,理由是维护远东秩序,恢复俄国国内安定。”葛洪义道,“虽然消息目前很少,但就我们掌握的情报来分析,rb内部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
“这次出兵的是哪个师团?”秦时竹调侃道,“前面几个刚刚重建,第四师团又是窝囊废,rb人拿哪个凑数?”
“总统估计可能不足,rb不是一个、两个师团的问题,可能会出动5…7个师团,10…12左右的兵力。”蒋方震笑道,“单就我们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就部署了20多万军队,rb人送1…2个师团纯粹是给我妈当点心了。”
“方向是哪里?如果从朝鲜哪里直扑海参崴,我们还有的麻烦。”
“是海参崴,但不是从朝鲜走,而是直接海运。”陈宦摇摇头,“海参崴现是个棘手之处,必须快予以解决。”
“rb出动了一个旅团,占领了库页岛北面,目前还没有宣布任何消息,但飞机侦察显示了这一点。”陆尚荣道,“这是我们预料之的情况,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就是,rb出动这10多万人,究竟要干嘛?”
“当然是为了捞取好处。”张绍曾道,“日军上次和我们交手,应该不会再盲目狂妄自大,但有些方面还是存侥幸心理。我坚决认为,不能放日军海参崴登陆,一旦日军大规模登陆,局势将生难以遏制的恶化。”
“这个话非常有道理。现海参崴除了听命于临时政府的俄军之外,还有微不足道的一些英法军队和美**队,按照我们的要求,都已经离开了重点区域,如果大批日军到来,不但改变力量对比,而且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局势的掌控。”陈宦道,“原则上,海参崴必须成为我国控制下的国际港,目前复杂的局势下,允许各国的军队和军舰出入,但不能超过营级兵力,否则会出大麻烦,一旦几个师团登陆,到时候是打呢还是防呢?”
“所以,海参崴这一仗必须要打,时间我看就定rb登陆前夕,给他们一个敲山震虎的警告,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秦时竹道,“东线兵团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总攻起后72小时内解决问题。”
“是!”陈宦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俄军看来是不会投降的,可强行攻城,破坏太大,是不是?……”
“时间很紧,这几天推迟进攻,就是为了让前线做好准备,我没有打算俄军投降,强攻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从战略上来说,强攻有利于展示我们的力量,威慑rb人,毕竟,海参崴是一个港口城市,不能过于依赖城防,要让rb人知道,国防军不但善于防守,也善于进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威慑俄国人。不接受我们的条件,那就只有被我们埋葬。至于海参崴本身的损失,已经提前和各国打过招呼了,责任自负!”
“这样一来,可怜的高尔察克就要抓狂了。”
“这是他自己看不懂,怪我们有什么用?再说……”秦时竹深深吸了一口气,“就算白军全力与我们合作,我也不会轻易接受,俄国的战局,不管怎么变化,我相信是属于布尔什维克的。”
“这个……”蒋方震等人无语,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秦时竹这么看好地处一隅,手里连像样军队也没有的布尔什维克。
“里,你不要忘了,我们如何以东北一隅进而夺取全国。”秦时竹站起身子,“我并不乐见俄国生这种变化,但也不得不承认,出现这个结果对我们是既有利也不利的,有利还要多于不利。”
说有利,是因为布尔什维克掌握全国政权后,必然成为各大列强的眼钉肉刺,国作为俄国的强邻,虽然并不与英美融洽,但反俄上有一致立场,倘若是一个亲英法的白俄政府,则欧战结束之后国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说不利,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扩张野心也不小,对将来的北国防也是一个显著的压力。
………………………………
第038章 北方战争(13)
第038章 北方战争
离开***后,高尔察克的情绪一直很难高涨起来,关内外铁路沿线还好,到处都是客货列车,看上去一片繁忙景象。等转到东铁路尤其是黑龙江境内之后,无论是国国内的铁路沿线还是出了满洲里以后的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已经基本停止了客运,到处都是军列,满载着物资和人员源源不断地向远方奔去。
高尔察克知道,这些部队和物资,都是国开展远东攻略的必要手段,一想到秦时竹会面毫不妥协的立场,他对俄罗斯的前景就感到悲观。国人的道理或许不错——这些本身就是俄国从国拿去的,可已经拿走的东西再还回去,高尔察克自己都觉得难以忍受。
当然,不能忍受他现也只能忍受,不知道国出于什么目的,不但允许他赴鄂木斯克,而且还将他安排军列之上,专门进行通报,以便畅通无阻。
当然,高尔察克所的车厢是唯一的,不能下车,也不能到其他车厢串门,他们车厢的前后,很明显的2个车厢驻守着兵力。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监视。
不得不承认,国防军的效率比起粗笨偷懒的俄军要高得多了,高尓察克虽然不清楚到底军列上卸载了多少物资各个站点,但国人训练有素、***作奇怪的特点却十分明显,同样一车皮的货物,国人能比俄国人快至少30%的时间,考虑到国人的体格和力气还不如俄国人,这种速让人瞠目结舌。整个国防军就像一部上足了条的机器,热情高涨,浑身洋溢着乐观精神。高尔察克觉得,与这样的军队作战,简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照这个论调分析起来,俄国人输得一点也不冤枉,一不想还好,一深入地想下去后,高尔察克就觉得有些绝望。现俄力量对比已经转换过来了,他国国内,感到的是一股股热火朝天的建设、向上的精神,而俄国,目前只有动荡、战争和挣扎。如果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还真的愿意留国,感受期间的活力与奋。
终于,6月13日,高尔察克到达鄂木斯克——国国防军的监管,一直持续到赤塔以西,途是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地区,国防军向白军做了交接。高尔察克知道国防军对伊尔库茨克保持着巨大的压力,但暂时间内不会扑过来,因为国的目标目前海参崴和现有控制区域的强化。可将来呢?他一路上都思考应对的办法,但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
出乎高尔察克意外的是,他刚刚鄂木斯克下车便收到了热烈的欢迎。2天后,他被临时政府任命为陆军和海军部长。但是,经过这几天的了解,他感到这样的政权并没有真正的自主权,背后离不开英法等协约国的影响,也离不开各种***势力的牵制和支持。而且对于捷克军团这支临时政府阵营有战斗力、同时也是为桀骜不驯的队伍,高尔察克又没有驾驭的自信,因此他并不是很乐意接受这个职位。然后“希望您能担任起拯救祖国危难的重任”的一片呼声,他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个官职。
本来,他想谈谈有关国方面的见闻的,但现临时政府内部一片对国的仇视心态,他觉得讲这个话题不容易,还是要等待时间开口。
从远东到达鄂木斯克的这段日子里,高尔察克得知妻子菲亚以及他唯一剩下的儿子罗斯基斯拉夫已经从塞瓦斯托波尔离开俄国前往法国,这对于他来说算是一个安慰。而大的抚慰则来自于一个再重逢的老相识——一位名叫安娜瓦西里耶夫娜季米列娃的年轻妇人。
25岁的安娜瓦西里耶夫娜不但聪慧美丽、采过人,能说极为流利的法语和德语,还能画一手好画。她主胜与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音乐家瓦西里萨福诺夫,外祖父还当过财政大臣。革命爆后,安娜和丈夫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季米列夫离婚,带着儿子弗拉基米尔颠沛到达西伯利亚。以前两人初次见面之时,高尔察克就倾心于安娜的才华,只是碍于身份和彼此的家庭而不便表达,而此时此刻这两个离乡背井、骨肉离散的人心又逐渐产生了为眷恋的感情。从此以后,安娜便作为高尔察克的翻译和秘书跟随其左右,再也没有分开。
高尔察克鄂木斯克政府勉强出任陆军和海军部长后快满一个星期之时,鄂木斯克生了一件大事,将高尔察克这个职业军人和学者骤然推到了风头浪尖,终也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6月23日晚上,哥萨克领克拉希尔尼科夫的带领下,鄂木斯克生了一场政变。
关于这次政变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反布尔什维克的核心是以旧军官为心的势力,由于沙俄军校教育的结果,他们内心归根结底还是君主主义者。对他们而言,社会革命党和布尔什维克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认为社会革命党也是导致俄罗斯走向失败和混乱的集团。鄂木斯克临时政府的社会革命党以及立宪***党人国家面临危机之时依然为了私利而喋喋不休,这让他们难以容忍。他们希望建立一种铁的力量,给俄罗斯带来秩序和胜利。而一直有着战争经验和崇高威望的高尔察克显然是这个力量的好象征。
事实上,高尔察克与政变一点干系都脱不了。与秦时竹的会谈情况,不仅英法方面关心,临时政府内部也是极为关注,对高尔察克不与国合作还能从***安全抵达鄂木斯克的遭遇感到不可思议。当然,鉴于高尔察克过去的威望,再加上随行的英国外交官员的证明,大家相信高尔察克所说的一切。
当高尔察克说起秦时竹,说起这个人给国带来多么巨大的变化时,他的眼神就放出光彩,说着无意,听者有心,这简直是直截了当的宣传和鼓舞。当然,由于高尔察克的坚持和一再叮嘱,这次政权迭并没有生流血,只有两个社会革命党人,尼古拉阿夫克先季耶夫和弗拉基米尔津济诺夫被流放至国外。
鄂木斯克政变以后,原来五个执政官之一、部长会议主席沃洛戈茨基先暂时代为执政,随即用带高尔察克担任高执政官。,沃洛戈茨基继续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南线的原俄军将邓尼金和西线的原高加方面军司令尤登尼奇都承认了高尔察克政权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