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势-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该轮到俄国人和英法抓狂了。
国方面到底是什么用意?是要公开加入德奥团体么,从国人的口气看,似乎并没有这个倾向;是要从俄国取点什么么?这动作未免也太粗鲁了一些。尴尬的是,目前如何处理?让俄国人低头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次是要解决江东十四屯,现这点情况恐怕就不是这样的让步能够满足的。要命的是,这次短暂突击还阻断了西伯利亚大铁路,本来国输入的物资已经断绝了几个月,现连海参崴上岸的,从美国和别的国家进口的物资也没法送往东线,这才是要命。
不得不承认,蒙古境内贯穿铁路之后,国人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不承认这个地位,俄国还会遭遇多的麻烦。损失2个师是小事,可这条铁路维系着超过120个师的供应和装备,国人只要轻轻一掐,德国人东线花几十万部队都做不到的事情,国人几万部队就可以做到了。这才叫战略要害!从前俄国人欺负国国力衰弱,把西伯利亚铁路几乎沿着俄边境修过来,而且还要让东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对接,方便他们直接进攻国。反过来也是一样,俄国能方便的杀进来,国也能方便地杀出去。
等想明白这个事情,尼古拉二世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前线的惨败,可以让大公辞职作为替罪羊,可是,国方面的情况,却着实难以应付。交战,抽调不出兵力不说,还没有必胜的把握,讲和,拉不下这个脸,重要的是,国人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让俄国人根本就摸不着头脑。
国人究竟想干什么?既不宣战和选择阵营,又公开地,几乎是以战争的方式对另外一个国家动进攻,简直就是所有人的噩梦。
“我们的战略意图?”秦时竹大本营里,对着四总部有过一段论述,“我们布置逐鹿行动计划,固然是针对俄国,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要站与德奥一起的阵营里。诸位,总参有过一个结论,亦即从长期来看,德奥由于后续乏力,总免不了要失败。德奥失败,便是英法抬头。我们所希望的,便是继续维持这种不胜不败的局面。我们是不可能公开跳出去支持德奥的,那么就只有敲敲边鼓这条办法……卡住俄国的喉咙,一方面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等于间接助力德奥――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自己。”
“根据情报,俄国人德国人起的进攻损失了30多个师,若不是大公下令撤退,还会被围歼住多的部队,可偏偏大公因为这个撤退指令,还被沙皇撤去了职务,一撸到底,当真是滑稽的可以。”陈宦道,“总参的意思,是要各部加紧用力,早日促成俄国的崩溃。”
“不过,俄国的特使也过来了,据说,愿意和我们谈条件。”张绍曾等人对秦时竹的间接路线战略还是抱有一些不同意见,“这就比较尴尬了,条件谈不拢,还得打,这就违背了总统暂时不扩大的命令,条件谈拢了,双方休战,又不符合逐鹿计划继续牵制俄军的战略目标,端的是进退两难。”
“我是不主张和谈的……”陆尚荣道,“和谈的成果终究有限,而且,我们对俄国的逼迫还没有挥到强的地步,我倒是建议,继续再添一把火。”
秦时竹笑了:“诸位的心情我都理解,你们的想法也考虑到了。谈肯定是要谈的,不仅俄国,便是英法和美国都盯着这个会谈,一点诚意都没有,不利于开展下一步行动,而且,谈也不是假谈,要谈出成果,谈出意义来――必须弄到实打实的好处。但是,有一点要提醒诸位,不要为和谈的成果所束缚住。和谈哪怕成了,也是上一轮冲突的结束,并不等于我们就不能挑起第三轮、第四轮冲突,想当初,俄国人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欺压我们么?”
逐鹿计划第一、第二阶段是扩展阶段,通过江东十四屯、西伯利亚铁路方向的动作,逼迫俄国方面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来。
第三阶段就是收缩阶段,俄经过讨价还价之后,达成了好几条协议。
第一,俄国放弃剩余的庚子赔款,已经划拨,但尚未交付的亦照此办理;
第二,俄国承认国队江东十四屯附近拥有主权,对原来的惨案进行道歉并公开赔偿300万华元,用于国政府安置居民和原有居民财产的赔偿;
第三,除北京使馆区外,俄国自愿将华所有的租借地、铁路附属地和租界交还国,废除治外法权;
第四,俄国收回华行的卢布,用黄金或者价值的华元予以收回;
第五,俄国当年从国掠走的物,必须如数归还;
……
作为交还,国释放冲突被俘的俄国官兵,恢复西伯利亚铁路通行,继续履行向俄国供应战略物资的合同义务。随着俄协议的达成,英法也渐次松了口气,为了应对俄国前线的危机,英法已经西线起了牵制性进攻,而俄和解的实现,等于为俄国提供了稳定后方的保证,足以挽回目前不利的局势了。
………………………………
第023章 时机来临(11)
第023章 时机来临
这一番折腾下来,已经是1916年6、7之交了,眼看对俄战略取得重大进展,秦时竹签了大总统令,启动了国防军特别大演习――国特演的进程,拉开了逐鹿行动第四阶段的帷幕。
逐鹿计划作为战略计划,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即便采取了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也会一定程上泄露出去――理由很简单,只要是计划,就得有人执行,一执行,就有可能泄露。只有永远不用来执行的计划,才可能完全保密。
当然,秦时竹等人是战略研究出身的干活,不会被这种问题难倒。全部保密不可能,那就部分保密,于是,整个逐鹿计划被分解为若干个阶段,若干个方面开展。这个当,还编列了整体框架图和流程图,输入框里面,载明了态势和拟采取的行动。成功了,信号变为是,整体进程推进到下一阶段,失败了,信号为否,按照流程图示意展到别的阶段。整个流程图看下来以后,简直就是密密麻麻的网络式图标。
战略展到这种阶段,采取计算机作业才能大限地提高效率,挥优势,但现是1910年代,电脑虽然有也不能拿出来,于是,先进的思想提前100年出现后,着实将参谋部折腾得够呛。但民国初年,正是牛人当道的时候,张绍曾、蒋方震以下,参谋部的精英,愣是用手工作业,将这个原本该由计算机完成的图纸,用纸笔完成。
到了图纸出笼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全部一目了然,这也是全体高级军官对总统深深服膺的地方――总统一天军校也没读,但是战略学却是了若指掌。
国特演就是逐鹿计划的微妙一环。俄国屈服之后,照理说该边境的部队撤退下来,但由于各处交割、交接非常麻烦,事情便拖了下来,国方面的意思很明确,俄国不把东西交代清楚,是不可能撤退的,当然,作为诚意,俄国俘虏可以优先释放,但必须交付被俘期间的伙食费。所以,国人赖着不走,俄国人也没有办法,英法也想不出这种招数来――原来庚子事变之后,俄国就以国尚未交割清楚拒绝退兵,现如法炮制,叫委屈的地方都没有。
所谓国特演,2年前已经进行过一次,那次山东海岸的演习,后展成为日山东、辽东两个战场的角逐,着实让人惊叹不已。上一次演习,防御特别是弹性防御是重点科目,后来rb大举进攻,这些演习预案都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被证明是恰当和经得起冲击的。也因为如此,这一次的国特演依然和上次一样,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当然,这一次不是防御,而是进攻,特别是,坚固防御体系前的进攻。
而这次,主要演习地赫然放了吉林和辽宁边境,这让俄国和rb都异常紧张,这个地区,矛头可以指向俄国,也可以指向rb,关键是看国人的意图。越是如此,两国就越想对演习内容看个究竟,但国方面早有准备,不但演习地画成了禁地,而且还建构起壁垒森严的警戒体系。一波又一波间谍,倒了军情部门的枪口之下。
国特演的架势虽然骇人,但为关键的只有两条。一条是炮火掩护,另一条是后方作战。
第一条是进攻必不可少的科目,根据日冲突的经验和欧战的实际教训,其课题主要包括2个层面,一个是阵地交战时的火力掩护――徐进弹幕,另一个是面对坚固据点的火力攻坚――火力强,这一点就让人比较头疼。不仅要有数量,而且还要有质量,不过,这一点难不倒国防军,德国欧战上攻克比利时要塞的利器――大贝尔塔的全套图纸和相关技术人员都已经仿制成功,加上原有的铁道炮,已经具备了攻坚克锐的能力。
后方作战,则又是陆尚荣等人赋予国防军的任务。辛亥起事,靠的是从天而降的突击队,但飞艇一来体积过于庞大,而来行动也是不便,终于鹏式轰炸机问世后退居二线。由鹏式轰炸机改造而成的运输机,可以承载1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进行空降,火力级别一直到62迫击炮!
这次国特演,大的核心科目便是这两个。
这些演习,自然也不是毫无目的地乱来,每一样都有针对性目标。
火力攻坚,针对的是俄国远东地区的大城市。远东不同于欧洲,地广人稀,但枢纽全部控制大城市,哪怕国防军占领了99%的土地,只要城市还敌人手,这事情就还没完。伯力也好,海参崴也好,都是俄国苦心经营多年的重要据点,特别是海参崴,俄国日俄战争失利后根据旅顺港的作战教训,全面加强了对海参崴的防御体系。根据情报显示,其城防之坚固,堪称远东第一。
至于第二条,则是充分考虑了远东地区地广人稀的局面,范围太大,后勤补给和部队输送是其为困难的因素,哪怕有卡车和战车,没有有力支援的情况下,进行长途奔袭也是非常困难。伞兵的出现,为调运小规模部队提供了另外的思路,不仅能够出其不意地完成任务,而且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阻隔,端的是极为方便。
大本营大佬的关注下,成梯队的鹏式改运输机飞过,随后,天空飘落了一朵朵伞花,空绽放开来。大本营直属支队的伞兵一共200人,全部是从各个部队抽调上来的精兵强将,他们的出现,为提供战争解决思路多了一种可能。
随着降落伞飘落,伞兵们迅速割断悲伤的绳,捡起降落地上的武器和补给,并且指挥官的指挥下迅速集结起来,整个用时不到3个小时,但却的的确确将兵力从沈阳调遣到了目的地,什么是神兵天降,这就是神兵天降。即便用快的战车奔袭,而且不考虑故障可能,至少也得一天一夜。
随后的多兵种合成进攻时,炮火威力逐步展露出来,无论是重点攻击还是全面掩护,炮兵部队都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仿造成功的攻城炮挥了巨大的优势,厚达3米的混凝土防御工事也经不起攻击而轰然倒塌。根据资料,海参崴就没有厚超过这个级别的防御,那么,对付这些坚城,便有了办法。
演习的主席台上,除了刚才激动人心的演习之外,大本营的一干大佬都谈论目前的形势展。德军的重击面前,经过4、5、6三个月的作战,东线俄军已经濒临崩溃,防线上漏洞出,各种部队都到了筋疲力的地步。若不是h竭力维持着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原则而没有采取凌厉突破,恐怕整个俄军防线都是瘫痪了。解除大公职务之后,尼古拉二世自己兼任了高统帅,但他的智慧和能力显然不足以承担这么重大的使命,经过周围人群的劝说,他无可奈何地下达了全军退却,重整防线的命令。
整个春季作战,德国动用了53个师,共计127万部队,8成以上的兵力都是德军担纲。德国人已30多万的伤亡,换取了俄军150万的伤亡,并且造成了巨大的防线缺口而突袭进去。现,俄国虽然号称还有250万军队,但不管怎么看,都不像是能经得起德国人冲击的架势。西线战场上,英法动了牵制性进攻,但西线德军坚持乌龟不出洞原则,用弹性防御和机动作战的灵活方式抵消英法的优势,英法付出50多万的伤亡后,只给德军造成不到20万的伤亡和仅仅推进了80公里的防区。
当然,德军的损失也不容小觑,整个春季作战,50多万部队损失殆,差不多耗掉了全年可以提供的补充兵力的40%,这50万部队除了少数例外之外,几乎都是经过战火考验的优秀部队。
“接下来,俄国人会怎么办呢?”张绍曾调侃道,“打又打不过,跑又不能跑,整个国家,真是糟糕透顶,糟糕的是,还得再远东维持近10个师的兵力来盯梢我们。”
“俄国已经面临总崩溃,要么被德国彻底击败,要么退出战争,单独媾和。”
“这两点恐怕都不会实现。”秦时竹笑道,“俄国虽然惨败,但德国也绝无多余的力气继续攻城略地,否则东线德军有进一步分散的危险。俄国太大了,这点兵力扔进去,不够洒胡椒粉的。西线的日子也是要过的,英法绝不会容忍俄国人单独媾和或者退出战争。”
“该是执行下一阶段目标任务的时候了。”秦时竹刚要下令,总统侍从武官飞一般地跑来,“总统,葛总理来绝密加急电,请您过目。”
“什么?”秦时竹翻开一看,惊叫一声,“这么快?”
………………………………
第024章 时机来临(12)
第024章 时机来临
电上只有寥寥数语,却不啻于一道划破历史的闪电:7月17日,俄国爆革命,沙皇政府倒台,格叶李沃夫成为临时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
俄国的革命绝不是偶然的。大公被罢免之后,特别是德国春夏攻势取得重大突破之后,沙皇政府的统治秩序就变得摇摇欲坠,只要不是瞎子,谁都可以看出政权危机趋于表面化,而俄有关调停以俄国的让步结束,算是成了压垮骆驼的后一根稻草。大公去职后,皇后阿历山德拉的宠臣、不学无术的巫术师拉斯普廷宫廷日渐得势,利用尼古拉二世的迷信和迷茫,终于获得了操纵皇室部分的权力。甚至进而要攫取高军事权力,由于皇后的德国背景,被保守派认为是全面屈服于德国的危机根源。6月份,忍无可忍的保皇派集团尤苏波夫公爵带领下,刺杀了拉斯普廷,企图以此来拯救罗曼诺夫王朝。但由于皇后的挑唆,保守派被描绘有觊觎沙皇宝座的野心,尤苏波夫公爵等辈放逐。
几乎政权危机的同时,社会亦酝酿着巨大的反抗风暴,1916年工人罢工已经超过200万人次,除了少数核心军工,绝大多数工业生产受到了影响。由于大片国土丧失和内部经济秩序的混乱,1915年农业机器产品只有战前的15,机车、车厢的生产明显减少,机车减少16%,车厢减少14%。机器、车床严重不足,又影响矿石、煤炭、石油开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炉停火,许多工厂不得不关闭。战前靠进口棉花生产的纺织厂停产。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织机不能开工。前线,武器、弹药严重不足。每月需要6万支步枪,而1914年8―12月只造出13万4千支步枪。每月需要机枪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总共才制造机枪860支。交通、运输严重阻塞。铁路承担不了急剧增长的运输任务。1916年前5个月,铁路为军队运送的粮食只能满足需要量的61%。伤兵几天领不到食物和纱布。
俄冲突生后,从远东输入的物资进一步锐减,严重威胁着俄国内部的稳定,俄国和盟国的联系主要通过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海参崴。但摩尔曼斯克春夏攻势被德国人占领,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到沃洛格达之间的铁路是单轨,运输不便。海参崴离俄国腹地又太远,还被国卡住了脖子。俄国陷入窒息状态。俄有关协议内容的公布,又使得传统上一直陶醉于帝国扩张的底层民众清醒过来,感到对政权的失望。
这个时候,革命的契机已经成熟了,而德国方面将列宁弄回俄国国内,进一步加剧了革命的风暴,当然,工人阶级内部也存着分裂,布尔什维克主张彻底的革命,而孟什维克与资产阶级立场较为接近,希望通过对国家杜马的改良来缓解内部矛盾,分享政权。但是,沙皇拒绝改良,反而连国家杜马一并关闭,并着手从前线调集军队,准备弹压。
矛盾趋于计划,6月24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厂冲压车间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提高计件工资和召回被解雇的工人。厂方无理拒绝,且以高压手段进行威胁,宣布不定期歇业。罢工是直接受列宁为的布尔什维克指挥,罢工扩大到整个普梯洛夫厂。6月27日,按军管当局命令,普梯洛夫厂大门紧闭。工人无法入内,便成立罢工委员会,并决定请求其他工人支援。冲突进一步展为全市性的斗争。6月29日,罢工人数增加到20万。群众从四面八方向涅瓦大街集合,群众性的罢工、示威游行展起来后,列宁表讲话,号召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准备武装起义,并着手策反军队。
7月1日,彼得格勒罢工转变为总罢工,沙皇尼古拉二世大本营所地莫吉寥夫,接到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洛夫关于都局势的报告后,下令对彼得格勒罢工运动实行镇压手段。次日晚,他签署了给哈巴洛夫的电报:“着令于明日京都的骚乱悉行制止”,沙皇军队连夜逮捕了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委员5人,并布置了弹压兵力。由于事先得到情报,列宁等布尔什维克主要脑逃脱了追捕。
7月5日,布尔什维克党圣彼得堡郊外开会,列宁经过艰苦的说服,决定动武装起义,时间定7月11日,后来,由于装备不到位和军队策反还需要时间,先后进行两次推迟,终将时间定位7月16日。
当天,成千上万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心行进。由于布尔什维克的宣传、组织工作,军队的大批士兵转到革命方面,沃伦禁卫团教导队士兵率先起义,杀死教导队队长,然后上街,开往附近的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团和立托夫斯基团,实现了初步联合。整理好队伍后,起义兵团开往维堡,同工人会合。驻维堡区的莫斯科禁卫团教导队进行反抗,阻止士兵参加起义。起义士兵和工人冲进营房,击毙教导队长,夺取了武器,武装了工人。工人和起义士兵夺取了兵工总厂和炮兵总部,缴获4万支步枪、3万支手枪和大量子弹。布尔什维克带领群众向监狱冲击,释放了政治犯,获得释放的布尔什维克立即奔向工人区,参加战斗。军队参加起义越来越多。
7月16日晚,沙皇的大臣们玛丽亚宫开了后一次会,但很快就被逮捕了。尼古拉二世企图从前线调回军队来彼得堡镇压起义。但附近的军队已经起义。沙皇的讨伐队被阻拦半路,即便再坚定的保守派,也那你遏止军队不打军队的思潮,整个都掌握起义者手。
当天深夜,布尔什维克党央委员会以传单形式表了《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宣告沙皇制垮台,都已经转到起义人民手;指出工人阶级和革命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 8小时工作制,联合各交战国人民制止帝国主义战争。这份宣言广为传播,工人和士兵的集会上宣读,但是由于内部认识并不统一,列宁主张的建立彻底的工人阶级政权没有得到支持。
革命都彼得格勒取得胜利后,接着各地迅速展开。7月17日,布尔什维克党莫斯科委员会散传单,号召工人和士兵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支持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7日晨,莫斯科开始总罢工。游行队伍向红场、市杜马行进。武装的工人把警卫撵走,解除他们的武装。市杜马对面的广场上举行群众大会。布尔什维克号召工人走进营房,同士兵联欢。士兵很快转到革命方面。下午,工人和起义士兵占领了克里姆林宫、兵工厂、火车站、市政府、警察局、电报局等,从监狱里放出政治犯。
7月下旬,革命的风潮向四周扩散,整个喀琅施塔得掌握起义者手,赫尔森福斯即芬兰都赫尔辛基,此时芬兰还俄国的版图内的水兵、士兵也举行起义,乃至于东线与德国对峙的战线上,圣彼得堡武装起义的消息传到前线时,广大士兵立即行动起来,成立士兵委员会,对军官实行监督。农民也欢迎革命,推翻沙皇制已经给他们带来政治上的解放。他们开始夺取地主的土地,争取经济上的解放。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广泛地开展起来。
罢工和武装起义过程,圣彼得堡的工人建立了的政权机关――苏维埃,但是,工人们毕竟缺乏从政经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迅速开始接管政权。秦时竹看到的临时政府脑,便是保守派的名字。
“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秦时竹笑了,刚才的惊讶此刻已经平静下来,迅速做出了对形势的判断。
沙皇俄国已经崩溃,原本应该明年3月爆的2月革命提前了整整半年多,从列宁已经介入的情况来看,10月革命或许会提前多的时间。他当机立断,对演习总指挥陆尚荣道:“今夜召开紧急会议,演习部队外松内紧,准备集结,东线、线各部队做好作战准备。”
陆尚荣原本也是一头雾水,不明白秦时竹刚才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应,现一看电报,立即就醒悟过来,连声道,“我立即安排。”
情况正如秦时竹估计的一样,孟什维克沙皇时代已经能够从事合法活动,拥有方便的条件来通知自己的支持者出席会议,于是,苏维埃虽然成立,但其架构体系却不是工人直接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合法工会组织指派的,布尔什维克是其的少数派――这一点正好和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定义相反。苏维埃会议上,孟什维克、国家杜马代表尼齐赫泽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劳动派、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和孟什维克斯柯别列夫当选为副主席,参加执行委员会的,大多数也都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只是到会议即将结束时,莫洛托夫才赶到塔夫里达宫,而列宁是连列名的资格也没有。
但是,由于工人武装掌握着武力,以及面临沙皇的讨伐风险,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即便控制了苏维埃,也只能部分执行布尔什维克的主张,但也由于苏维埃目前的革命特性,工人群众内部并不赞同列宁有关改组苏维埃的建议――理由是明摆着的,目前的政权组织已经能够挥革命威力,不必要多此一举。
随即,军队也行动起来,举行了统一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全体会议,继圣彼得堡苏维埃之后,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建立同样的权力机关。全俄苏维埃成立以前,由圣彼得堡工兵代表苏维埃行使它的职权。苏维埃如火如荼的时刻,国家杜马成立临时委员会,开始政权的争夺,经过他们的努力,得到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的尼古拉二世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后决定退位,而让位给他的弟弟米哈伊尔,而米哈伊尔还没有接受政权就宣布放弃,7月23日夜,沙皇签署了退位宣言,并按照国家杜马的要求签署了任命立宪民主党人李沃夫公爵为大臣会议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为高总司令的诏书。
事情的进展和辛亥革命近乎类似,国家杜马虽然成立了临时政府,但实际力量苏维埃一边。国家机关的要害部门,如电报局、广播局、车站、铁路等都掌握苏维埃手。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连印一张声明的地方都没有。没有苏维埃的同意,压根就成不了气候,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便向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建议就成立政府问题进行谈判。由于面临布尔什维克的敌视和怀疑,暂时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决定将政权交给说服沙皇退位的临时委员会,列宁代表布尔什维克党批判了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同杜马代表达成协议的计划,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但孟什维克占据会议多数,再加上临时杜马事实上倾覆了沙皇制,博得了很多苏维埃代表的好感,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拱手交给格叶李沃夫,但苏维埃本身并没解散,形成了既有苏维埃又有临时政府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晚上召开的分析会议上,秦时竹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一定时间内会同时共存,只有临时政府的势力壮大,并掌握军队后,双方才可能产生冲突,此之前,临时政府只是苏维埃的传声筒。”
“那么,谁会后胜出呢?”蒋方震道,“我既看不懂苏维埃的意思,也不明白临时政府的用意。”
事实上,很多人都看不懂这个情况――南京派当时把政权交给袁世凯,是因为袁世凯手里有北洋军,苏维埃政权交给临时政府,仅仅是因为临时政府说服沙皇体面下台有功?
“原因很多,但大的原因便是,掌握苏维埃的高层并不认同基层的理念,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不惜把政权移交出去,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秦时竹笑了,“可是他们不懂,他们以为这样做将来临时政府会有他们的一杯羹,除了装点门面之外,他们将来只能吃到闭门羹。”
“无论如何,俄国陷于内乱,是我们的好机会。”陈宦对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都没有什么好感,“逐鹿计划的推进,恐怕要进行大的修改。”
“二庵兄说得没错,逐鹿计划原来是以民国6年,即1917年初作为行动开展基点的,但现局面如此,必须提前半年以上。”秦时竹虽然对俄国的提前革命有一定心理准备,但万万没想到居然仅仅打了2年,俄国就顶不住了。说起来这一点,还要拜国所赐。德国相对于历史上的力量强,犯错误犯得少,相对而言杀伤力也就强。由于国方面对俄国力量不遗余力的削弱,各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促成了这个老大帝国的崩溃。
“从眼下的局面来看,俄国的形势还不明朗,诸位讨论一下,德国方面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有两个可能,进攻或者暂缓进攻。”蒋方震分析道,“具体哪个结论有说服力,我现很难判断。从军事的角来衡量,现俄国陷于内乱,虽然没有爆公开的内战,但是人心惶惶,德国此时进攻,能收到好的功效;但另一方面来说,目前俄国政局动荡,存着媾和的机会,对面临两线作战的德国而言,不啻于一个天赐良机,可以减轻压力,全力西向,顺利结束战争。我认为,这两种是很难选择的,前面的选择固然军事上有利,但容易造成俄国人团结起来,反而不利;后面一种选择要冒比较大的风险,倘若俄国没有接受媾和,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得到了喘息,按照大总统说的那样,两个政府必然会消失一个,留下来的那个政府如果没有选择和平而是继续战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