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张家记-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终,刘宏又问大将军的意见了。这次他是真的没有什么想法,就是想让何进拿个主意。
何进出班说:“陛下,臣建议同时让董卓、卢植一起进京对质,问清楚情况再做决定。”
何进对董卓奏章中鼓吹张角的妖术是不相信的,要是张角真那么能耐,黄巾贼早就打到洛阳了,哪里还会被剿黄军拖在冀州。何进觉得董卓奏章中的内容都是为了掩饰董卓的失败的事实。但无可否认的是,黄巾贼在没有九常侍给他们通风报信以后,也仍旧获知了董卓的军事行动,最可怕的是竟然连董卓新制定的行军路线都能获知,莫非连董卓私军内部也出了黄巾贼的内奸?而且还是高层。
这就有些太匪夷所思了。因为私军和家仆一样,都是隶属于主家的。家主荣,则家仆荣,家主衰,家仆更衰。而卖主求荣的行为,会被世人唾弃,所以很难想象董卓的私军也被黄巾贼侵蚀了。但现实就是如此残忍。黄巾贼的渗透力实在是太恐怖了。何进很怕自己的仆人也会有人经不住黄巾贼的诱惑而投贼,这样的内奸太难防了。何进也想不明白黄巾贼究竟拿出了什么样的筹码,才能收买董卓身边的人。
刘宏不知道何进在想些什么,但是他个人是不想再见到董卓的。董卓那厮可是连续两次辜负了他的期盼。但既然自己问了何进的意见,何进也回答了,那就把董卓也叫入京来,好好问问他是怎么负的朕吧,也好让他死的明明白白!
刘宏今年以来流年不顺,气受了不少却没地儿撒,这些情况都是董卓所不了解的。董卓原以为吹嘘一下黄巾贼的实力,能映衬出自己的无奈,能让朝廷同情一下自己,换一个轻一点的处罚,谁知道却正正撞在了刘宏的枪口上。
刘宏又问:“爱卿觉得,该由何人代替卢植继续征讨黄巾贼?”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何进还在想内奸的事情,所以一时没有想到心仪的人选,正犹豫间,杨赐出班启奏:“臣举荐北地太守皇甫义真出任剿黄军主帅。”
刘宏不知道皇甫义真是何人,睁大了眼睛,一脸询问地看着杨赐。
杨赐领会,不疾不徐地介绍起皇甫义真:“皇甫义真单名嵩,出身将门,其父乃前雁门郡太守皇甫节。”
杨赐说到这里,发现刘宏仍旧眨巴着眼睛定定地看着自己,知道刘宏仍旧不清楚皇甫嵩是谁,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举荐皇甫嵩,于是继续补充到:“其叔乃前度辽将军、护羌校尉、大司农皇甫规。”
听到这里,刘宏脸色有些不太好看,刘宏知道这个皇甫规,大司农还是刘宏在皇甫规死后亲自给他追封的。皇甫规在刘宏心里是个能人、猛将,但刘宏还是不太喜欢他,因为皇甫规为人太直,刘宏可没少被这位老将军顶撞,就连刘宏的上一任桓帝,也被皇甫规狠狠地顶撞过。刘宏作为皇帝,对这种既有能耐,却又不听话的臣子,是既爱又恨。
现在刘宏一听皇甫嵩就是皇甫规的侄子,那能力应该不用去怀疑了,而且草包在北地郡那种边疆地区也不可能待得久,但估计皇甫嵩的性格跟他叔差别不会太大,就跟举荐他的杨赐一样地油盐不进。
但刘宏转念一想,觉得把皇甫嵩提上来兴许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毕竟这种人油盐不进,虽然不会顺着自己的意思,但肯定也不会跟何进走到一起,正好可以用这种人来平衡何进在朝中的影响力。
刘宏突然发现了一种新的对付何进的办法,心头笼罩着的乌云消散了不少,连忙开口:“准奏!”
杨赐见刘宏准了,并没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而是继续说到:“启禀陛下,现在朝廷正当用人之际,臣建议释放党人……”
刘宏一听释放党人,脸色又变了,这次比刚才听到皇甫规名字的时候还要难看。因为抓捕党人是刘宏自己亲口下的命令,现在却要刘宏自己当庭推翻自己先前的决定,毋宁于说自己先前的决断是错误的,当着全天下人自打嘴巴,那自己的脸面不要了?
想到这里,刘宏沉着声音说道:“杨爱卿,此事日后再议。现在剿灭黄巾贼才是当务之急。”
杨赐不死心,继续呼喊:“此当用人之际,请陛下三思!”
刘宏像赶苍蝇一般地把手一挥,警告杨赐道:“爱卿无需再言!”
杨赐此举其实也只是想要在朝中平衡何进的势力,他也看出了何进一手遮天的现状,所以就想着把那些因为不满宦官专政的党人弄到朝堂上。虽然他不能保证那些士人不会投靠何进,但那些人是绝对不会百分之一百都被何进拉过去的。可惜自己的学生刘宏还是像以前那般孩子气,还是那么死要面子。
杨赐无法,只能在心中暗自叹气。
(本章完)
………………………………
第225章 何进是内奸!
上回说到杨赐建议刘宏释放被禁锢了八年的党人,刘宏碍于面子不许。
刘宏虽然不清楚自己老师心中的想法,但他也知道这些党人或许能制衡何进在朝中的力量,只是不会投到大将军阵型的党人都是硬骨头,这些人同样不会给自己面子,跟自己的老师还有已故的皇甫规老将军一样地讨人厌。
刘宏不是不知道这些硬骨头都是为了维护汉室,可是这种人就是不懂得人情世故,一看不顺眼皇帝的行为,就直斥其非,一点面子都不给,把皇帝当作是没长大的娃娃一般。皇帝是天子,皇帝的懿旨就是天意,怎么能让别人随便非议呢?
要是把这么一群人放出来了,也不会比现在这种状况好多少,毕竟何进的势力也只是在朝廷之上,何进并没有把手伸向刘宏的后宫。刘宏在后宫冷落何婉婷就冷落何婉婷,喜欢和哪些宫女大被同眠就大被同眠,只要何婉婷还是皇后,何进屁都不会放一个。但那些硬骨头却会不停在刘宏耳边说什么玩物丧志、要有节制、要保重龙体。也不见他们自己少纳几门妾。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党人被关禁闭,是十常侍在刘宏耳边挑唆导致的。刘宏一想到背叛了在自己的十常侍们,也觉得当初或许是冤枉了党人了,因为十常侍确实玩弄了自己的感情,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就在刘宏思考党人的问题的时候,何进也在暗暗打量着杨赐。何进是嗅到了危险的气味,如果党人都放出来了,九常侍也一定要弄出来才行,到时候,就让党人继续跟死太监们斗好了。
就在刘宏和何进都在考虑党人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杨赐又开口了:“启禀陛下,臣举荐谏议大夫朱公伟担任剿黄军副将。”
杨赐此言一出,刘宏和何进同时眼皮跳了一下。
刘宏心里暗道晦气,又来一个硬茬。朱公伟就是朱儁,当谏议大夫当得超称职,总在自己耳边嗡嗡嗡地叫个不停,烦都烦死了。
何进同样知道朱儁油盐不进,要是朱儁凭借这次机会获得实权,那自己未来在朝堂上就没现在这么为所欲为了。但前提条件是皇甫嵩他们能灭得了黄巾贼再说。
连续经过卢植和董卓的失利,何进觉得黄巾贼可不是轻易能摘取的军功,搞不好还会像东方雄一般出师未捷身先死了,所以何进才没发动门人提名自己的人。
现在坐在军中重要位置上面的都是何进的人,如果让这些人去,一个不好牺牲了,位置就空出来了。杨赐这家伙又在这时候回到了朝廷中,何进再想安插自己的人进去,就变得有难度了。以前有十常侍在前面顶着,何进这边才容易扮猪吃老虎,装成是反宦官专政的自己人。但现在呢?所以稳妥起见,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还是让别人来做吧。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刘宏后面也想开了,把朱儁调去剿黄,朱儁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在自己面前了,自己也可以清静一段时间,何乐不为呢?于是刘宏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但既然是关于军中的任命,就逃不过要问大将军何进的意见,虽然刘宏感觉询问何进很恶心,但是也只能忍着要吐的感觉问了出来:“大将军以为如何?”
何进很爽快就附议了,让刘宏怀疑何进最近是不是撞坏脑子了,怎么这么容易就通过了自己的决议呢?董卓的任命已经是这样子了,现在皇甫嵩和朱儁这两个更不可能被何进拉拢的人,何进也不阻止一下,难道何进才是那个黄巾贼的内奸?何进是想把他拉拢不了的人都通过黄巾贼的手来除掉吗?
肯定是这样子没错!可是刘宏手上又没有证据,只能对着何进干瞪眼,心里咒骂着何家的祖宗十八代。
既然何进也同意了,那么刘宏就该当场宣布对皇甫嵩和朱儁的任命了,可大臣们等了好一阵子,都没见刘宏开口。蹇硕猜刘宏肯定又神游天外了。
蹇硕不知道张让他们服侍刘宏的时候,刘宏是不是也总会经常神游物外,但自从他服侍刘宏以来,刘宏发生状况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所以蹇硕大着胆子,在刘宏身边轻声呼唤着:“圣上!圣上!……”
因为不是第一次,所以刘宏一听到蹇硕的呼唤,就立刻条件反射地回过了神来,当庭宣布:“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领剿黄军主帅,朱儁为右中郎将,为副。再拨两万军前往冀州征讨黄巾贼。着皇甫嵩即日进京,随同大军一起出发。”
何进听完刘宏的圣旨,目瞪口呆,刘宏这手玩得有点溜,朱儁作为副手,竟然也封了官,当初东方雄跟何猛都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呢。不过现在剿黄军总兵力加了一倍,一共四营的中央禁卫军,给朱儁也封个禁卫统领的职位也不是说不过去,就是何猛还是白身,等皇甫嵩他们去到冀州大营,何猛的身份就有点尴尬了。可是何猛之前被卢植连累着输了一阵,何进又没办法给何猛也争取一个统领职位。
刘宏除了阴了何进一下,他也安排了重兵来应对黄巾军那神出鬼没的伏兵,他就不信黄巾贼还有能力埋伏他的两万大军。刘宏期盼着何进给黄巾贼通风报信,好用自己的两万大军把黄巾贼的牙给崩了才好。
商讨完了剿黄事宜,刘宏示意大臣们有事早奏。
有臣子站出来给九常侍求情,理由是九常侍被关以后,董卓的军事行动依然被黄巾贼获悉了,可见九常侍并不是内奸。
刘宏觉得这家伙说的话很刺耳,他现在可是认为何进才是那个内奸。既然何进是内奸,那就意味着何进的人通通都是内奸。刘宏愤恨地想到:这群狼狈为奸的家伙,还想继续联手翻天?
刘宏很想当场把这个给九常侍求情的家伙送去陪九常侍,正想发作,可看了看何进,却又忍住了。
………………………………
第226章 身份暴露
上回说到有大臣说事实说明九常侍不是内奸,建议刘宏释放九常侍并官复原职。
刘宏很想直接否决,但是做不到。他就怕何进的人当庭群起反对自己。要是满朝文武都抗命,那就说明了皇帝的懿旨是乱命,到那时候,刘宏就尴尬了。所以刘宏只能阴沉地问了何进一句:“大将军以为如何?”
何进虽然和九常侍成了盟友,但是多年的积怨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所以何进还想让九常侍继续在牢里吃苦,但又不能自己当庭说出来,要是何进不给九常侍通融的话被传到九常侍那里去,何进在面子上还是有点说不过去的。再加上何进并不觉得九常侍就一定不是内奸,因此何进是暂时还不想把九常侍放出来的。
于是何进就跟刘宏打起了太极,敷衍道:“但凭陛下处置。”
刘宏听何进回答得这么模棱两可,心里暗笑九常侍是找错靠山了,何进明摆着就是不想把九常侍从天牢里捞出来。
刘宏狠厉地看着刚才为九常侍说话的那个大臣,高声对着卫兵说:“来人!把刚才为张让贼子他们说话的那个谁给我拿下,以同党罪论处。”
为九常侍说情的大臣一听,脚都软了,整个人软倒在地上。他不明白大将军为什么没有帮着说好话,大家不是同一阵型的吗?
禁卫听到刘宏召唤,正要上前拿人。何进及时出声阻止:“且慢!陛下,九常侍尚未定罪,他们只是有嫌疑。一日没有确认,一日都还是中常侍。”说到这里,何进高声呼喊,“骆廷尉,九常侍的通敌罪查实了吗?”
骆磊听到何进提九常侍的事情,一阵头大。这个案子不好查啊,要是九常侍不属于大将军阵型的,骆磊当然用不着顾忌,就算九常侍没有通敌,也能把他们弄成通敌了。因为九常侍人都关在了天牢里面,还不是大理寺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嘛。可问题是,九常侍要是没有通敌,那最后肯定会在何进的安排下被官复原职,到时候自己一个九卿,可斗不过一堆中常侍啊。这能查吗?但何进现在问到了,骆磊也不能当作听不见。
骆磊只能硬着头皮出班启奏:“启禀陛下,臣已经派人去过中常侍们府中查找证据,但是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物件。对中常侍们进行盘问,也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
其实何进也清楚骆磊根本查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他知道骆磊所说的搜查、盘问也可能只是走走形式,因为这案子不是骆磊的层级能查的。何进觉得九常侍要是真有内奸在里面,只能是九常侍自己把他挖出来,何进也相信九常侍跟他一样地痛恨那个内奸,所以他不急,要是最终挖不出那个内奸,那就等灭了黄巾贼以后,再把九常侍捞出来好了,到时候内奸没有可以私通的对象,那还算内奸吗?
刘宏被何进跟骆磊的双簧戏气得七孔生烟,这是何进摆明了要保住九常侍。刘宏看向了自己的老师杨赐,见杨赐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闭目养神。刘宏泄气了。
这也是刘宏不喜欢那些有风骨的硬骨头的地方,该帮自己说话的时候,屁都不放一个,就知道要依足规矩,朕说的话不就是规矩吗?不单何进这种权臣会破坏朕的规矩,就连这些硬骨头也来破坏朕的规矩!
刘宏觉得太晦气了,就耍起了性子,连朝臣们还有没有事情禀奏都不管了,直接起身走人。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蹇硕见刘宏要走,立马高呼退朝,就跟在刘宏屁股后面出了崇德殿。
杨赐见刘宏发小孩子脾气,再次在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也转身离开了。
就在汉庭商讨换帅的这段时间,黄巾军那边也发生了剧变。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张梁离开青州大营开始说起。
张梁离开青州大营以后,营中的将领们很快就发现找不到地公将军了,营中突然流言四起,有说地公将军身患重病的,也有说地公将军身造不测的,反正没什么好事,很影响军心。
为了消除谣言,严政建议由张宝出面澄清。张宝对大军说了张梁接到张角命令,北上处理幽州的军务。士兵们见是张宝出面,完全没有怀疑,于是谣言就消失了。
虽然谣言消失了,但是谣言是怎么传出来的是必须要查清楚的。
经过一轮筛查,严政发现大营中少了几个士兵,表面看来军中的谣言就是这几个失踪的士兵干的好事。但是这几个士兵为什么要散播这样的谣言呢?而且士兵也不清楚张梁在不在营中,可是他们人已经失踪了,严政这边也查不下去,只能是安排人手暗中盯着那些失踪士兵所属部队的将领。而张宝觉得谣言的事情已经基本解决,就不要通报到张角那里去了,事事都要报告给张角,就显得自己太无能了。
就在严政安排人手监视可疑将领的同时,那几个失踪的士兵中的一人,正在赶往冀州的路上,而另外还有一个人是去往幽州的路上。
去冀州的人是要把张梁离营的消息告知张燕的,而去幽州的那人是要通知幽州那边的同伙查出张梁北上的具体原因。
张燕获知此消息后,非常上心,加派了人手过去幽州调查此事。
正所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在张燕的密探们有心算无心的探查下,梁旭这个黄巾军的太子爷还是被发现了。
幽州的密探先是找到了慕容轩政,继而寻到了张梁。最终发现张梁总是带着一个小娃娃在身边,而且举动很是亲密。于是密探们集中火力开始全面排查关于这个小娃娃的一切。
通过刘备府邸的仆人和张飞庄子的村民口中了解到这个小娃娃叫梁旭,来自巨鹿郡广宗县,是化名梁剑的张梁的侄子,梁旭叫张梁三叔。
后来密探们还在梁旭身边发现了久未露面的张晟和张三,这就更加说明了这个叫梁旭的小娃娃的身份非同一般了。密探们不敢怠慢,连忙把消息传回到了张燕手上。
(本章完)
………………………………
第227章 张燕的野望
上回说到张燕的探子顺着张梁的线索发现了被张晟和张三保护着的梁旭,他们立即就把这个发现传回给张燕。
张燕获知消息后,联系到梁旭称呼张梁三叔,再加上黄巾军在和汉庭对抗的重要关头,张角竟然把入室弟子派出去保卫一个小娃娃,张燕猜测这个叫梁旭的娃娃很可能就是张角的亲儿子。
这样一个猜测对张燕的打击不可谓不大。虽然张燕只是张角的四弟子,排位比张晟还要后面,但是张燕还有一层身份就是张角的义子。在和张角的亲疏关系上,张晟要比张燕更受张角信任,但在太平教教务的处理上,却是身为张角义子的张燕承担更多的任务,所以张燕也没有太多空闲的时间能留在张角身边。
正因为张燕是张角的义子,而且经常替张角出面处理各地的教务,所以太平教内部都默认了张燕是张角的下一任接班人。可现在无端端冒出来一个张角的亲儿子,那张燕这多年以来的努力都要给张角的亲儿子做嫁衣了?试问张燕如何能忍得下这口气?
张燕对外称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好几天。
张角听说张燕病了,就派张曼成过去看望过张燕。在听到张曼成说张燕并无大碍,只是偶感风寒,张角就没把张燕生病的事情放在心上了,他还忙着时刻盯紧汉庭的动向,以及策划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张燕确实并无大碍,很快就痊愈了,重新投入到忙碌的工作当中。
只是在张燕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黄巾大营中也同时有十多名传令兵奉命离开了大营,去往其它州郡传递天公将军的命令。命令是张燕下的,不过一直以来,张燕经常代表张角下达命令,所以众人对此都没有任何怀疑。
但是张角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这些奔往各地的传令兵携带的也根本不是张角的命令,而是张燕的命令。张燕作为教内公认的下一代接班人,替张角打理太平教日久,早就在各地培养出了自己的势力。这次张燕派人去往各地,正是要通知他的心腹们夺权,抢夺各地黄巾军的实际控制权。除此以外,还有暗杀令,让幽州方面的心腹不计代价,除掉张梁、梁旭、张晟、张三,青州方面除掉张宝。张燕是打算把张角家族连根拔起,取代张家兄弟,成为黄巾军的实际统治者。
要铲除张角家族,当然不能少了最重要的张角。张燕打算由他自己亲手了结张角的生命。所以安排完了外围夺权的事情,张燕就私下找到冀州大营中的心腹将领,安排谋杀张角以及夺权冀州的相关事情。
待一切安排妥当,张燕又等了两天,这才施施然地去找张角算总账。
张曼成在张角所处大帐的帐门前看到张燕向自己走来,就很亲切地跟张燕打了声招呼:“四哥,军务忙完了吗?你是来给师傅请安的?你来的不巧,师傅正在修炼呢。”
张燕苦着脸说:“我也想闲下来,前段时间不就因为忙昏头,一时没注意天气才感染了风寒。”
张曼成笑着说:“四哥,现在天气开始转凉了,你要注意身体才行,大营可离不开你。师傅他老人家现在最倚重的人就是你了。你是不知道,前几天你生病的时候……”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张燕没让张曼成说完,就打断了张曼成的话,因为张燕知道张曼成接下来说的肯定是张角如何担心他的病情云云,张燕觉得这些话很恶心。张燕觉得他在张角心目中,就只是一枚可利用的棋子,所谓的关心,也只是想知道这枚棋子还有没有利用价值而已。
张燕面无表情地说:“汉军大营那边有异动,我必须要见到师傅,马上!”
张曼成见张燕说的严重,也不好阻拦,因为平日里张角对他的弟子们都像是儿子一般地对待,练功也不会特意避开自己的弟子,所以张曼成就没觉得放张燕进帐有什么不妥。
张燕越过张曼成,掀起帐帘,正要进账的时候,突然停住了脚步,回头对张曼成说:“五弟,帮个忙去把二哥叫过来,待会儿这事情很可能还得劳烦二哥带兵出去处理一下。”
“好嘞!”张曼成爽快地就答应了,迈开步子就轻快地跑远了。
张燕转头进入大帐,帐帘也随之重新合上。
张燕进帐后就没有继续靠近张角,而是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练功中的张角。
此时张燕的心情有点复杂,既有即将取而代之的兴奋,也有对失败的恐惧。因为最近张角突然又开始练功了,不单轻易地玩弄了卢植的汉军,还成功预判并伏击了听说要接替卢植的董卓。
张燕是知道张角懂得占卜术的,他也垂涎这种神乎其神的能力。他曾经恳求过张角传授他这种绝技,但是张角只是交给了他一幅空白的竹简,问了他能不能看到什么。当时张燕回答了“没有”,因为他确实没有看到竹简上面有任何内容。张角叹了口气就把竹简收回去了,其它什么都没有说。自此以后,张燕认定了张角藏私,才没有把《太平要术》传给他。不过张角也没把《太平要术》传给他的其他弟子,所以张燕渐渐就把这个心结放下了。
只不过张角最近的神机妙算让张燕看到了取汉而代的巨大希望,要是黄巾军的领导是他张燕,而且他也懂得《太平要术》,张燕相信凭借他在军事上的造诣,半年内就可以攻下洛阳。
张燕本姓褚,他的家族原本是常山郡的大族,而张燕正是褚家族长的长子嫡孙。张燕在年少的时候,尤爱练武和读兵书,志愿是当一名保家卫国的将军。家族中也有足够地资源去培养这位大汉未来的大将军。可是好景不长,受党锢之禁祸害,褚家被毁家灭族了。褚家的忠仆们拼死护着褚家的重要人物逃了出来。
(本章完)
………………………………
第228章 张角之死
上回说到张燕的本家受到党锢之祸牵连,被灭族。褚家忠仆拼死护着他们逃出了官兵的包围。
虽然褚燕和他的父母逃出来了,但是更多的亲人却死在了汉军的手上,而且张燕父亲也是身受重伤,并没能熬过逃亡的第一个夜晚,就永远地离开了褚燕母子。
不幸中的大幸是褚燕他们身上还有一些贵重物品,拿去卖掉以后,有足够的资本可以东山再起,只不过需要换一个偏僻的地方,改头换脸而已。因为没有地方官员是会跟钱作对的,自己的地方上突然冒出来一个富贵人家,还出手阔绰,地方官随随便便就给褚燕他们重新弄了一副身份。
那时候,因为褚父不在了,所以褚燕早早地就在忠仆们的扶持下开始当家,那时候褚燕才十六岁。
褚母因为接受不了突遭巨变的现实,变得整日都是浑浑噩噩的。没过两年,褚母也撒手人寰了。
再后来,褚燕在他二十岁时接触到了太平教,凭着他超过普通民众的知识积累、当家作主跟其他家族尔汝我诈的丰富经历,他意识到太平教的善行是在收买人心,他的直觉告诉他,太平教的图谋不简单。
褚燕用了半年的时间观察和暗中调查太平教,最终决定加入太平教,因为他发现太平教暗地里进行的事情,能最终帮他向汉庭复仇。
太平教也没有让褚燕失望,经常组织各地灾民有目的的暴动。褚燕也利用一次完美地剿灭了汉庭镇压暴动的军队而进入了张角的法眼,成为了张角的入室弟子。
只是褚燕对张角弟子的身份并不满足,他在之前调查太平教的时候就已经查到了张氏兄弟无后的事实。那时候除了张梁较为年轻以外,张角、张宝要是有孩子的话,他们的孩子也应该是半大的孩子了,但是不单年轻的张梁没有娃娃,连张角、张宝也没有孩子。褚燕觉得这是他更进一步的机会,于是他不顾仆人们的反对,毅然地拜了张角为义父,更是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了“张”。
张燕的这一手确实很有作用,张角很快就开始把他当成了接班人培养,把太平教背地里的军队交到了张燕手上。那时候的张角相信,要是自己真如占卜预示的那样出师未捷身先死,张燕将能继承他的遗志,带领黄巾军继续找汉廷的麻烦,直到汉廷四分五裂。而张角当时的愿望只是搅乱大汉而已,他并没有想过要称帝,所以他也不在乎张燕是否有野心,是否会把自己取而代之。
只是随着梁旭的突如其来,历史的车轮越来越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原应该继承张角遗志的张燕,现在正想着要把张角取而代之。
张角此时正处在占卜状态,虽然闭着眼,但眼睑还是透出了微微的白光。
张燕看着张角诡异的样子,并没有觉得怪异,因为他不是第一次看到张角练功,不过张角的眼睑透着光,依然让张燕觉得十分紧张,使张燕产生被张角注视着的错觉,令张燕全身都在冒冷汗。
张燕连驱赶紧张的深呼吸都不敢做,强行压制着已经跳到喉咙的心脏,强行压制着转身逃跑的冲动,艰难地挪动着脚步,一步一步接近张角。
张角一直没有反应,呼吸平稳。
而张燕却感觉越来越难以呼吸,因为越靠近张角,张燕越不敢弄出声音,他生怕惊醒张角,他害怕张角拥有不可知的能力能轻易制服自己,所以张燕就连呼吸的声音都不敢发出,他紧张得闭着气而不自知。
渐渐地,窒息的感觉刺激到了张燕的神经,张燕再也忍受不住,猛地抽出袖中匕首,并步刺向了张角心窝。
张燕的刺杀行动出奇地顺利,直到匕首刺入张角的身体,张角才反应过来。
张角突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