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工业中华-第5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世或许自己名头上会挂上“伟大的战略家”,不过秦铠有这更加完美的方案,蔡锷从德国送回来的电报与判断,充分展露出了这位南洋指挥学院出身战将的军事素养……普米勒尔要塞……这座自己熟知历史上被称为血色要塞的死亡之地,看起来正在上演着相似的一幕!(未完待续。)


………………………………

第1259章 伦贝格战线

    凛冽的北风席卷巴尔干半岛之时,欧战惨烈战局揭幕之战在伦贝格防线上展开……

    俄国方面,在伊万诺夫大公的强力催促下,因后勤补给问题停滞的俄国东线2个军团开始伸出重拳,向正面奥匈国防军构筑的防线发起了人潮般的进攻,第一天,俄国萨尔扎将军所辖的第四集团军就投入了4个师的兵力直接打击奥军丹克尔集团军的正面,而普列维大公所辖的第五集团军则猛攻奥军第四、第五集团军防线的结合区域。

    12月4日当天,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后,奥军伦贝格防线上中段和西段成为了整个战场的绞肉机,双方炮火都毫无顾忌的向对方进攻部队全力倾泻火力,而这两处地形上仅有十几处不到一百米的小高地周围,成为了整个战场上的堆尸场。

    仅仅一天的战斗,刚刚抵达前线的奥匈帝国丹克尔第一集团军就打残了一个半师的编制,战场上,双方扔下了超过5000具尸体,此外还造成了至少一倍于此的伤员,犬牙交错的小高地,在双方步兵的反复冲击中失而复得,反反复复……

    康德拉大公站在沙盘前关注着不断更替的团级编制补充军,整个战线上,俄国人发起了超过20个点的重点攻击,这让处于整体防御态势的他大感惊心……时值现在,俄国人军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信息,但俄国人除了3个集团军外,是否还有援军,对奥匈帝国而言,却始终是一个谜。

    这也就意味着,康德拉手里除了第一、第四集团军不到45万大军外,也仅有一周前几乎濒临崩溃的布鲁德曼第三集团军大概15万人,但是,正面俄国军队规模已经超过了80万人,根据俘虏报告的消息。这至少出现了3个集团军的番号!

    但这可仅仅是整个漫长的奥、俄国境线上的东线侧翼会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几乎堪称一场举国之战,要让康德拉大公相信俄国人不存在其他的增援。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持续两天双方围绕防线的攻防,导致双方战斗人员的惊人损失,7日,跟随德国战地观察团抵达前线的中国驻匈牙利武官刘庆,是参加过20年前中俄双子城血战的老兵。还是被整个战场上尸横遍野的战局吓了一跳,双方竟然在短短几天内就互相杀死了超过一万人以上,外加3倍的伤员。

    而在战地医院调查后,他很快向国内转发了秘密的报告,他认为,奥匈军队在防御战中显然取得了远超之前进攻战略的战果,但是,由于伦贝格防线完全是急于伦贝格城构筑的战线,而伦贝格除了成为成片的小高地外,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军事防御点。而且,俄国人在过去3天内就夺取了至少4个高地,根据目前收集到的消息,俄国人的军力至少一倍于奥匈国防军!

    他向国内提出的建议,是向奥匈帝国提供人道医疗救助,以避免奥匈帝国军队伤员的大面积死亡,目前奥匈帝国军队虽然也有战地救护体制,但根本无法为如此惨烈的战争服务,不断增加的伤员死亡率,在刘庆看来。可能比前线每天惨烈的死亡率更容易摧毁军队士气。

    康德拉大公面对俄国人越来越猛烈的进攻,早已感到压力山大,在德国战地观察团的建议下,他谨慎的抽调了左翼布置在科希策方向的第二军团1个军、刚刚赶到米什科尔茨的第七集团军1个军。尽快向丹克尔集团军靠拢,而这一命令,最终被证明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丹克尔第一集团军接下来遭遇到前所谓有的猛烈打击,俄国两个集团军显然已经把赌注压在了他们防守的西侧防线上,俄国人至少在西线布置了集团军7成以上的重火力,猛烈轰击奥军不算完善防线。然后以哥萨克骑兵与步兵的协同进攻猛攻奥军占领的小山头阵地,逐步蚕食西线的防卫。

    就在整个第一集团军防线岌岌可危之时,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到康德拉大公的身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双方的攻势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施虐的狂风暴雪足足让整个战线的激战推迟了3天,而获得喘息的丹克尔第一集团军终于重新加固了防线,并且将被打散的师级编制进行了临时整编。

    但是,光靠幸运显然无法取得胜利,暴风雪过后的仅仅两天,俄国人就再次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攻击,不到四天的时间里,在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俄国人冲击下,奥军失去了整个伦贝格西线21个重要的阵地中的15个,康德拉大公与丹克尔将军、奥芬贝格大公进行紧急磋商后,也意识到失利将是迟早的事情。

    当天的商议最终并未作出战略撤退的决定,因为康德拉大公显然不甘心让俄国轻易越过防线,而奥军增援部队将在一周内逐步抵达前线,到时候则足以弥补军力上的损失,他完全明白消耗战的意义!

    只是,计划显然永远赶不上情况的快速变化……12月16日凌晨,一直来让康德拉担心的事情终于成为了现实,已经岌岌可危的丹克尔第一集团军侧翼,突出出现了俄罗斯帝国鲁斯基第三集团军的部队,而且,对方从乌日霍罗德方向直接威胁第一集团军的后方,如果让俄国人突破侧翼薄弱的防线,那奥匈帝国东线集团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而随着俄国人四个集团军出现在战场上,整个奥匈帝国东线战场上的军力对比已经彻底倒向俄国人,康德拉不得不命令全军有组织的准备向后撤离,命令还未下达,丹克尔第一集团军侧翼防卫的第七师已经遭到鲁斯基军团包围,并迅速崩溃,这意味着,奥匈帝国东线部队将会在撤退路上不断遭遇俄国人的截击、甚至的阻击!。

    就在康德拉大公绝望之时,早先从科希策方向赶来策应的第二军团13个军、刚刚赶到米什科尔茨的第七集团军18军出现在战场上,并从两翼对正在蹂躏丹克尔军团的俄国第三集团军发起了攻击,这才为正东线军团向后撤退创造了关键的时间点。

    12月17日到19日,被誉为东线奥军战场上最糟糕的三天,康德拉大公命令部队逐级抵抗并想普米勒尔要塞退却,但撤退立刻演变成一场大溃逃,紧随攻击的俄国军队如同割草般收割着奥匈国防军,短短3天,崩溃的伦贝格防线上,各自为战的军队失去了互相间的联系,一部分军队被放弃,以确保整个军团的利益。

    而接下来的2天里,普米勒尔要塞迎来了溃散如潮水的溃兵,就连一项优雅的康德拉大公也回头土脸的逃进了要塞,而要塞上巨大的炮塔,终于激发了这位屡败屡战的奥匈指挥官!

    毫无疑问,堪称完美的普米勒尔要塞,是充分展露奥匈帝国引以为傲重炮装备的武器平台,整个要塞群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更是反复修缮,奥匈帝国参谋部一直来都希望在东线直接面对巴尔干冲突时,能够建立足够的缓冲区。

    而普米勒尔要塞正是这一战略思想的产物,当然,这一做法显然与奥军崇尚进攻的战术理念并不矛盾,强大的俄国人,一直来都是让奥匈帝国头痛的对手,即便是在三皇同盟的时代,奥匈帝国依然处处警惕着来自北方最长国境线的俄国。

    这座堪称整个匈牙利东线最突前的、也最庞大的要塞,奥军一共部署要塞炮兵两个团,共拥有12门240毫米以上口径重迫击炮和24门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这种战舰上才会用上的巨大口径主炮,在陆地战争中,绝对是令人发指的大杀器。

    而要塞的布局,更是堪称完美,5座核心主炮台、12座附属炮台,组成了一个环形对外的巨大火力库,以箭头方式排列的炮台,确保在任何方向上的敌人,都将遭到至少3个以上炮台的火力覆盖,而且都是安装有升降式装甲炮塔、能够270度大角度回旋的巨炮!

    至于采购自中国、德国以及奥匈捷克兵工厂自产的重机枪,几乎遍布要塞的任何一个射击点,厚达1米半的要塞墙壁,可以抵挡同口径要塞炮的轰击,至于布置在外围的奥军阵地,也都建立起了战壕、堡垒式的固定工事!

    整个外围工事,以要塞为核心扩张到三公里外, 9月11日奥匈伦贝格战役失败后,部分残兵退入普米热尔要塞,又给要塞带来了大量的野战炮,这些野战炮被分配到各支撑点,给俄军后来的攻击带来了极大的杀伤。

    血色黎明终于拉开了序幕!

    参战双方、乃至整个欧洲、美洲,都未曾预料到,这将是一场如何惨烈的战争。(未完待续。)


………………………………

第1260章 血色黎明

    1909年12月,寒冷的普米勒尔要塞成为了整个欧洲的焦点,经过近40天的激战,显然早有准备的俄罗斯帝国陆军表现出了陆权强国的巨大军力优势,指挥官伊万诺夫将军也充分展露了个人的战场掌控能力,依靠整体的军力优势,彻底打消了奥匈帝国陆军任何反击的可能性。

    奥匈帝国东线集结的3个集团军近80万大军,在俄国陆军的强力打击下,却不断被迫后撤,在双方交战中,奥匈帝国指挥官康德拉大公的表现也可谓是差强人意,根本未展露出任何高效参谋部能够带来的优势,反倒是在不断进攻中,彻底丧失了军队的士气。

    战况的发展,俄国人具备的优势正在不断扩大,经过充分的动员,如今俄国陆军在整个俄国、奥匈帝国边境线上,已经聚集了5个集团军近150万的惊人兵力,这几乎占到整个俄罗斯帝国军队的一半,而且,俄国战争部也宣布,已经完成了50个预备师的征募,并将继续加大对北线战场的投入!

    反观奥匈帝国东线军队,虽然得到丹克尔第一集团军的支援,但是,由于波斯尼亚方向的战事远未平息,塞尔维亚陆军得到俄国的支持后,一改以往的守势,开始频繁在双方控制线上出手,并且开始增兵黑塞戈维亚地区,一副拼死出击的模样。

    这让奥匈帝国如今有骑虎难下的痛苦,短期内歼灭塞尔维亚陆军,显然不大可能,虽然正面交锋中,好斗的塞尔维亚完全拿不出他们好斗本性相匹配的战力,但是,塞尔维亚陆军确实出了名的能跑,加之黑塞戈维亚原本就远离奥匈本土,这直接增加了当地投入更多兵力的难度。

    一系列的原因,等康德拉大公意识到东线战役原本的计划完全没有可能完成时。他手上兵力仅有不到60万人,其中,还有近30万属于刚刚吃了大败仗的第三、第四集团军,40天内奥军死伤十余万人。而寒冷的冬季有造成了数目巨大的非战争减员。

    尾随而来,正虎视眈眈的俄罗斯帝国陆军却是士气旺盛,连续在东线三个战役上击败奥匈帝国陆军,让俄国人斗志昂扬,准备一路打到布达佩斯来彻底打垮奥军。伊万诺夫将军显然也具备领导这场大战役的能力,但是,闻风而逃的奥军,如今却在普米勒尔要塞前停了下来,并且恢复了原本已经崩溃的建制。

    12月7日,普米勒尔要塞7号炮台上,一群身穿战地观察团军服的东方军官在一名要塞指挥部军官陪同下,将一个巨大的黑色木箱子搬进了炮台观测台,接下来,这群中国军官中的几个都蹲点在这里。将黑色箱子拆解并重新拼装后,一个奇怪的、带着奇怪望远镜头的机器出现了。

    炮台指挥官好奇的过来嘀咕了两句之后,也搞不明白,反正是得到指挥部授权的,也就懒得理会,而几个中国军人显然十分的凝重,虽然远方双方外围部队交火之声不断,却从未引起过他们的兴趣,直到12月10日,俄国先头部队展开对要塞外层工事展开攻击。这几个中国人才紧张的开始工作起来!

    俄国显然并不急于攻克要塞,伊万诺夫将军肯定不是第一次研究这座守备森严的奥匈帝国要塞,所以,俄国人不慌不忙的向前穿插。面对三场战役失利的奥匈帝国军队,俄国人现在可谓是士气高涨,而奥匈帝国在随后的对抗中根本未展露出任何反击的气势。

    14日,普米勒尔要塞左翼阵地阻击阵地陷落,俄国陆军突破侧翼奥匈帝国的防卫,插向要塞后方。16日,因为南线对塞尔维亚作战受到嘉奖的赫尔曼?库司马内科将军命令收缩要塞外围阵地,避免与俄国陆军的无谓对抗,将阵地收缩到要塞周围1500米的距离内,以便充分发挥要塞火力的掩护。

    这位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奥匈帝国爵士显然拥有异常坚强的心脏,放任俄国陆军在20日完成了对普米勒尔要塞的包围,同日,他召集要塞留守的14万奥匈帝国陆军高级军官下达了死守的作战命令,而他的战斗命令则可精简为一句话——绝不撤离任何炮台。

    24日清晨,要塞前线留守的中国武官刘庆向国内拍发了揭幕要塞攻防战的密电,伊万诺夫将军显然已经准备彻底打垮奥匈帝国陆军,萨尔扎第四集团军、鲁斯基第三集团军出现在了要塞周围,他预判,虽然经过战损,但俄国人在要塞周围,还是布置了超过50万以上的军力,事实上,刘庆还是远远低估了俄国人打击奥匈帝国的决心!

    电报发出后半个小时,俄国陆军的总攻击打响了,出乎刘庆预料到是,俄国人摆出了完全让他惊讶的全面进攻态势,正面和侧翼的8号、5号、1号炮台同时遭到俄国军队的进攻,士气高涨的俄军似乎完全没有把要塞前方弥补的堑壕、阵地放在眼里!

    俄军阵地上响起了密集的排炮射击,从望远镜中可以清晰看到5000米外俄国炮兵阵地上腾起的一连串黑烟,不过,刘庆几乎不用太费脑子就立刻判断出俄军重火力的规模——80mm榴弹炮群,呼啸而来的炮弹不断越过要塞防御墙,在城内外腾起一连串爆炸的火光。

    不过,俄国人就此再未拿出更多的大杀器来,不足三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鲁斯基第三集团军几乎是毫无顾忌的发起了技工,随着三发红色信号弹升空,大批俄军高呼着“乌拉”跳出战壕,冲向几百米外奥军外围阵地,而迎接他们的,则是从要塞炮台、射击孔以及地面阵地上暴风雨般的炮火。

    刘庆透过望远镜仔细观察双方的较量,认真的记录上战场上发生的一切……而至多一天半的时间,他的记录就会经过仔细校对并发送到后方的布达佩斯,再转送国内,这里用无数鲜血和人命换来的战地经验,必须让国内的同僚深入了解……当然,正在要塞主炮台观测哨上紧张工作的几台赛璐璐胶片摄像机,将会在战后将更重要的信息向国内展示。

    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预期和预判,但是展露在刘庆眼前的一幕还是让他震撼不已。俄军的炮火准备显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80mm的榴弹炮,或许是对付野战工事的利器,但是。根本无法摧毁要塞坚固的炮位,甚至是要塞外围的半固式公式,也完全不惧怕榴弹炮高爆弹的轰击。

    而当要塞核心炮台开始反击时,巨大的305mm要塞炮展露出了让任何人都无法直视的巨大威力,重大350…400公斤的炮弹。在几千米的距离上,固定炮台上的射击完全就是打靶训练,每一发砸入砸入俄军的人潮中的炮弹,都发出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同时,立刻在俄国队列中打出一长条恐怖的尸块通道,或者是更为恐怖的爆炸圆环,尸体碎块随着爆炸的气浪漫空飞舞,几十上百人的生命立即终结。

    然后,俄国军队进攻潮巨大的空洞。立刻又被后面拥上的人潮所填补,而铺天盖地从要塞各个临时炮位上发射的大量小口径野战炮,则将俄军进攻部队砸的千疮百孔,大口径陆军加农炮也被拉来用来打平射,每一发炮弹都在俄军中打出一道血肉胡同。

    沿着桑河河谷进攻的进攻,俄军攻击遭到了来自要塞毫不留情的血洗,尽管拥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但是,面对要塞内密集的重火力,即便能在铺天盖地炮弹中推进到要塞前方。但要塞火力点上喷射出来的重机枪弹幕,毫不留情的收割任何敢于逾越的生命!

    24日当天的激战,完完全全是一场单边的屠杀,到入夜前。鲁斯基将军面对惊人的战损不得不停止进攻,退回出发阵地……一整天死亡8000人以上、受伤超过这个数字的一倍,却没有将阵地向前推进哪怕是一英寸。

    不过,刘庆在当天的战斗中,还是看到了俄国人的一些威胁,他从观测位清楚的看到夹杂在俄国突击部队中的工兵部队。很显然,俄国军队也已经有了工兵爆破战术……但是,面对普米勒尔要塞这种结合野战工事的永固性要塞来说,将工兵送上交战线,几乎就是就是一条不归路。

    伊万诺夫将军显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失利,当天深夜,在白天打击中士气低沉的进攻部队就遭到了替换,第三集团军调上来新锐部队,采取夜间渗透战术配合工兵爆破,试图直接突入要塞核心阵地,但是……奥匈帝国布置的大面积步兵雷区,却成为了黑夜的梦魇。

    不断爆炸的地雷,竟然无法阻止俄国陆军向前冲锋的脚步,沉沉夜色中,重机枪的曳光弹、炮火轰击的冲天火光中,尽管沿途扔下了大量的尸体,但是,俄国人第三集团军10军的攻击部队还是成功的利用了东北面3座炮台的间隙中插入,拥向核心阵地。

    但是,核心阵地周围根本没有任何进攻的通道,深达数米的陷阱以及陷阱周围弥补的火力点,让进攻通道成为了一片尸山血海,突前的工兵部队,完全没有任何发挥的机会,就被淹没在尸体堆里,激战3个小时候,第一批俄军才踩着无数同僚的尸体摸到了要塞的外墙。

    只是,战斗已经到了尾声,随着四面八方要塞上探照灯猛然打开,要塞上数不尽的射击孔内喷射出让人绝望的弹幕,俄军当夜的惨叫声,几乎超过了要塞上四面八方的射击声……当黎明的曙光升起,整个要塞炮台周围,密密麻麻遍布着俄国人的尸体!

    25日白天,俄军居然又发起了进攻,但是,进攻的结果除了无谓的巨大伤亡外,根本无法取得任何、哪怕是表面的成果,那些由老实而驯顺的俄罗斯农民组成的团队,在军官的带领下表情麻木的向前冲锋,他们的生命,在子弹和炮弹组成的风暴中片片凋落。

    突前的奥军几座炮台的重机枪,在持续作战中出现了大面积过热,甚至浇水也无法继续射击,以至于不得不暂停喷射屠杀的弹幕,但已经完全不影响奥军迎来久违的胜利!

    26日,俄军孤注一掷,调来35个团,分成6个波次,浪潮般地冲击,周而复始,被打残了的部队立刻撤下来重编,再次投入进攻,俄军冲击的波浪如怒潮般一浪浪拥来,然后又一浪浪般在奥匈军的火力面前撞得粉碎。 26日晚,俄军终于停止进攻。

    俄军脚步蹒跚地在弹雨中前进,其坚韧程度令人震惊,刘庆在当天拍发的电报中,对于俄国军队能够在如此密集火力中依然保持进攻的情况,表达了充分的震惊,同时也向国内提出了来自他的思考——如果换做中国军队来攻克普米勒尔要塞,在如今外军火力已经形成机枪化的条件下,进攻已经变得非常的困难。

    为刘庆这个问题作为注脚的,是俄国第三集团军血色三日进攻的损失,俄罗斯帝国第三集团军在进攻中遭遇了毁灭性的士气打击,凛冽的寒风中,要塞下面堆积着超过4万具尸体,而撤回进攻阵地的俄军中,受伤人数也超过这个数字,光是25日深夜的进攻,俄国军队就死亡超过2万人,参与进攻的巨大多数团级单位仅仅剩下两位数的幸存者。

    几天后,摆在北京军政部参谋司桌案上,由刘庆送回报告集结而成的“普米勒尔战术研究”中,清晰的向中国军人们展露了一个事实证明,在现代化筑垒要塞面前,进攻将是一场最艰巨的战争!

    但是,秦铠当天却没有过度关注普米勒尔要塞攻防战,要塞的攻防几乎是这时代最矛盾的问题,俄国人根本没有做这方面的预判,所以失败也是必然的,但是,俄国人崇尚的野蛮战术,最终导致如此惊人的战损,则让他确立了要充分打击这个大麻烦的决心。

    同日,从上海传来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消息,则让秦铠大感振奋!(未完待续。)


………………………………

第1261章 江南重工的新成果

    用厚积薄发来描述江南重工,毫无疑问是非常合适的,这座屹立黄浦江边已经超过45年的中国第一代重型工厂,虽然最初仅仅是洋务运动的产物,虽然在最初的30年发展中,充斥了中国式工业模式的各种误区,但是,这里确确实实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工业人才,也正是基于技术的积累,这次,江南重工拿出了一款让秦铠也意外的火炮产品。

    工业化,绝对不是拍脑袋的设计能够一蹴而就,这一点,秦铠一路走来,有着比这时代任何人都要深刻的认识,从30倍径254mm主炮开始,马尾火炮厂用了整整15年将口径提高了两英寸,又用了接下来15年这一几乎堪称繁盛产业新时代的黄金时期,才将舰炮口径再次提升了1。5英寸,即便是火炮倍径的提高,每一次提升,也都意味着重大的技术进步。

    年初在四大重工铺下龙骨的晋级战列舰,也不得不充分考虑主炮的瓶颈问题,最终舍弃采用马尾重工正在攻关的15寸主炮,也正是担心新型主炮届时无法通过验收,毕竟,战舰的船体结构,以如今四大重工的水准以及国内丰富的产业工人资源,尤其是国内军工产业一贯的高效决策体系,估计最快在明年年初就能进入舾装阶段。

    但是,短短一年、或者是两年的时间里,寄希望于提供15寸主炮的可能性是在是微乎其微,与其到时候被迫选择缩水主炮,设计师们情愿在已有技术上挖掘潜力,所以才清一色选择了已经技术成熟的13。5寸主炮,毕竟,即便口径不加大,如果主炮的倍径能够获得突破,炮弹的威力同样会获得充分的提升。

    对于中国军工体系下的火炮研发,秦铠其实早已经将一整套包括套筒、炮管应力调整、炮管镶嵌塔在内的技术都应用到马尾火炮厂的早期建设中,而江南重工系的火炮研发是在建国后由马尾重工进行援建的。自然也就继承了一系列来自马尾的火炮技术。

    但是,科学和工程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两个东西,原理性的东西,以如今四大重工以及各大院校20多年间培养的大批人才。要吃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到了工程学上的产品,却要从科学转变为工程品,却有着太多太多需要慢慢摸索的工程学问题。

    就如江南重工系的火炮工厂,在之前的进15年间。江南重工所属的火炮工厂,主要承担的是陆海军各型火炮的生产,但在火炮技术上的成果,却善乏可陈,不过,就在马尾重工和马尾实验室全力进行15寸大口径火炮的技术攻关时,江南重工的火炮研究所终于拿出了基于13。5寸火炮技术的加强版,48倍径343mm舰炮。

    同时,基于新舰炮,江南重工一下子拿出了两型新式炮弹——重680公斤的钨钢被帽穿甲弹和560公斤的加强型高爆弹。这也让江南重工跻身重炮研发俱乐部之列。而之所以让秦铠惊讶的是,并不仅仅是江南重工在火炮倍径上的技术成果,而是江南重工与军方合作,对炮弹技术的研究。

    中国海军343mm海军舰炮口径的标准弹重是554公斤,所以,这次江南重工提供的加强型高爆弹上的改进,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被帽弹头和钢芯的引入,增加高爆弹的穿甲能力,经过试射后,效果还算不错……但是。680公斤的钨钢被帽穿甲弹,这重量已经远超现役的海军穿甲弹。

    现役的海军13。5英寸被帽穿甲弹是由马尾火炮厂研发和生产的,具备在9000米距离上击穿广州级战列舰水平主装甲带的能力,由于广州级战列舰全面采用了渗碳装甲技术。并且采用了全斜面的装甲安装技术,这一打击能力已经是非常的不俗了。

    不过,北方舰队在过去近十年间的战术训练中,光是海上试射烧掉的钱和打坏的炮管子,都足以建造一支小型近海防卫舰队,当然。这样的消耗是有回报的,不仅仅是战术训练上的,而且还催生了军方与江南重工在火炮技术上密切合作。

    北方舰队反馈的信息显示,长安级战列舰13。5寸、40倍径的主炮,相比无畏级战列舰12寸、45倍径主炮,拥有更精准的远程打击能力,而这也正是江南重工为自家第一代火炮产品配置两种型号炮弹……而且,其中一款炮弹拥有惊人弹重的原因。

    战列舰上使用的重弹,秦铠自然完全不陌生,但事实上,秦铠并未在任何情况下提到过这玩意,而原因却很简单,毕竟,越重的炮弹,也意味着同等发射药情况下,出膛速度将会越慢,当然,也有办法增加出膛速度,那就是增加发射药的,把4个发射药包增加到5个、6个……但到时候,到底是开炮还是自爆,这可就难说了。

    但相对速度可能较低的重弹,事实上远非一无是处,较低的出膛速度,并不意味着射程降低了,只要增加仰角,同样可以打到更高出膛速度轻弹的射程,而更重要的是,空气阻力是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越高的速度,就意味着将遭遇到更大的阻力,也意味着损失掉越多的动能。

    这最终决定了,在远距离上进行的舰队战斗,重弹将会展现出超越轻弹的巨大优势,速度上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成为了优势,长距离飞行后,轻弹损失的动能远超重弹,而重弹在远距离上,更是具备更稳定弹道、更高精度的绝对优势,恐怕唯一影响重弹效能的,只是弹体的结构强度而已,而它保留的动能则具备更大的杀伤力。

    问题是,这一切的前提,在于舰队决战的远距离……长安级战列舰进行的训练射击,固定靶也未超过15000米,虽然长安级战列舰已经改装了腾龙II系综合火控,而且也进行了大量实弹射击演练,甚至进行过超过2万米的齐射训练,但实战效果却只是差强人意。

    中国海军要保持优势,就必须不断强化远距离作战能力,这一点上,早已经是所有海军军官的共识,但要付诸实施,却远非想象那么简单,即便是工程学上不断进步,即便是龙系列综合火控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成果,但每个人都有着极强的危机意识——不进步,就意味着退步。

    欧洲持续的军备竞赛,催生了让秦铠也惊讶的造舰速度,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