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中华-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步师前军统领熊大光、左军统领新筑的事情就不提了,现在又闹腾这么些苗子来,她可恨不得一个个全部抓起来立刻拉到午门斩首……只是,那熊大光、新筑两个人的罪名还没坐实呢,就算是坐实了。要处死还是有点问题的,抓了这两个人,来说情的亲贵可不少啊。
只是没想到自己没考虑下手,底下面竟然有人向造反!今天她可是气不大一处来,英廉、纳同这些个亲信都跟饭桶无异,消息是探听到了,但是问道主谋、共犯竟然一问三不知,其实她也是难为了这两位,这消息也是刚刚风传嘛。
骂了一通消了气,早有旁边的太监捧上参汤,她喝了两口这才问道:“英廉,纳同,你们两个提议要重新整合这京师禁军,可有什么章程?可别是为哀家添乱啊!”
英廉、纳同两人一听,太后还是听进了自己的谏言,自然都是心底笑开了花,不说这事情办妥,那京师可就是固若金汤,这帝党再能闹腾,那也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更重要的是,若是这项美差交给自己两个,那可真是肥的流油的差事,不说能把那些个平日里不听话的对头整治一番,就是那些个缺额补实职,那得能捞多少银子啊!
关于这折腾人的章程,他们两个可是此道好手,早就商议过了,九门提督英廉立刻拿出早就备好的折子递上,又详详细细的解释了一番,反正不外乎三个手段,自家亲信自然是要重用,中间派要拉拢,不听话的自然要打倒,而且要彻底的整死。
外面传闻的童谣,显然对慈禧刺激颇深,在听了两个得力干将的主意之后,她立刻打定主意,盘算着把京师的八旗、郎卫一把抓,就在这时候,外面太监又来报,御史大夫史文悌说是有紧急密奏要面呈太后。
慈禧听了自然是一愣,史文悌上回参翁同龢一本,结果却让老翁轻松化解,这让她十分恼怒,私下里对这货也有说了几句狠话,今天又来搞什么密奏?不过,对于坐下的忠犬,她还是给了面子的,尤其是现在这种时刻。
片刻后,史文悌屁颠屁颠的进来了,一进门就是五体投地、毕恭毕敬的问候这软榻上的老女人,“太后吉祥,小臣听闻外面一些荒谬的传言,所以特地找人去打听此事,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让我打听到一些重要消息!”
一旁的英廉和纳同一脸的不乐意,现在北京城的事情那可都在他们两个的掌控下,若是这史文悌打听到重要消息,他们反而不知道,那可是打脸的事情。
不过史文悌这老货也不是省油的灯,尽然递密折,两人倒是想赖着多看会儿,或许能听到些什么,却让慈禧一句话让他们先去办事,临走又叮嘱他们两个一句,“各家亲贵,你们可要好生处置,不可唐突了!”
等英廉、纳同退下后,慈禧这才展开史文悌的折子,她这越看脸色越是严厉,到后来,眼神都亮的可以杀人,一抬眼,他看到挂在宫外准备迎春的彩灯……这离着年关也就五天光景了,那个童谣可是说的明白——“丙戌春,新皇立!”
过了年关可就是丙戌年了,这“新皇立”指的只能是小皇帝亲政啦……只是,自己可没有任何打算,让小皇帝过了年就亲政,现在,事情总算有些线索了,看来,要拼个鱼死网破的可不仅仅是帝党啊!rq
………………………………
第568章 无解之局
1886年的年关,在秦铠的推波助澜之下,注定了是一个血腥之年。
帝党在面临绝境之时忽然获得了来自各省督抚的强力支持,这绝对是如获重生般的感受,一时间上到光绪皇帝、帝师翁同龢,下至刚刚一副的小官僚都是信心大增,而文廷式通过步师前军军官和正黄旗都统隆正,又是联络到一批看风使舵的军中实力,更是让帝党们欣喜若狂。
而文廷式的行事,与他老师翁同龢大相庭径,在他看来,这局势就应该大张旗鼓的反击,不过现在翁同龢才是做这决定之人,他也就发发牢骚而已,不过在联络军中将领之时,他都仔细叮嘱,让近期绷紧了弦,一旦有消息就能奉旨行动。
只是,这帝党大喜之下的隐忧,他们却丝毫未曾觉察,或许也有人有所觉察,也却未真当回事。
就在临近年关不到三天的时间,御史史文悌递上的密奏内容,即便是秦大总督也无法预料,这任何时代都不缺乏忠诚与背叛,在这帝党争斗关键时刻依然如此,说起来这事情也只能怪翁同龢和文廷式操之过急!
步师前军统领熊大光手下有一个汉军旗镶蓝旗的佐领刘保,在文廷式拿着熊大光的手令逐一会面之时,此人倒是举棋不定,也就顺了大流暗中应下了,还拿了文廷式给了一千两犒赏,不过回到家里,他左思右想,却觉得此番投靠在帝党身上实在不怎么靠谱。
他们军中的佐领,自然知晓这北京城的防卫,八旗禁军号称20万众,这吃空额虽然吃的厉害,但这半数的兵马自然是有的,他们这步师前军不过七千兵马,这还是不吃空额的数字,实际能抓到手的兵马不过五千不到。要是闹腾起来,这前军是什么货色,他可清楚的很,若是个个能以一当十。但也算了,但实际情况却是和其他军队一般无二。
拿不定主意之时,身边也没可商量的人呢,他就是找他本家大哥太常寺供职的刘厷,而巧的是,他本家大哥与这御史史文悌关系十分的好,这么一来二去。两边就搭上了线,史文悌正为上次被老翁戏耍恼火,这次的机会自然不肯放弃,铁了心要扳倒翁同龢。
昨个,刘保这几个联络好的高级武官,忽然接到文廷式带来的秘密指令,让他所部以操练的名义备好军械……这时节这样动作,显然是颇值得玩味。他立刻如获至宝秘密约见了史文悌,史文悌听到这消息,更是欣喜若狂。这一次,他终于找到了彻底扳倒翁老头的机会了!
果然,密折一上,慈禧当时就有些恼羞成怒的态势,在她看来,那个称呼自己为皇爸爸的小傀儡一直都是被自己牢牢掌控的,现在竟然干暗中继续武力……这样做的唯一目的,不用考虑,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要摆脱自己的控制!
前番监督院给事中安兰泰的密折之事。慈禧还有些犹豫不决,现在倒好,这些帝党干脆要骑到自己头上来了,这秘密约束京师的禁军,即便是小皇帝!那也是绝对不被自己所允许的……想到这里,她脸色一冷。立刻招手,让人找来宫中侍卫。
等侍卫把佐领刘保秘密带进宫问话后,这刘保五大三粗的,却是个机灵人,更是留着不少证据,更有一份步师前军中他所知晓投靠帝党的军官名单。
这下子慈禧也是大喜,直接赏了刘保顶戴,一下子由从四品官擢升为正三品的前锋营参领,只是,现在碰到个问题,文廷式给各营下达了以操演为由的指令,还真有步师前军的五个营跑到密云去操练了……
这抓人之事自然交给纳同操办,考虑到现在这状况,若是去军中抓人,倒好谁抓谁还真不好说,所以内廷侍卫大臣纳同决定在步师前军五个营操演回城、路过长安左门的时候再抓人,到了城里,那可听的是九门提督的命令!
至于翁同龢、文廷式之流,慈禧立刻下令就地监视,就等着时机一起动手,毕竟相比军队,这些个文官,几个侍卫就能轻松对付了。
翁府里,翁同龢当日正在兴致高涨的和宝廷商议向小皇帝进言的事情,在他看来,局面那是一片大好,短短的数日,拐弯抹角搭上关系来输诚的官员就有一大捆,其中更是不乏禁军的军官,甚至于内廷侍卫那边,也有不少人来找隆正,毕竟大局面上,帝党可谓是一改颓势。
不过,让翁同龢不大满意的事情那也是有的,这两日尽管递上要求小皇帝光绪亲政的折子几乎就如雪片一般,而且让他颇感意外的是,那英国人办的《申报》竟然也如有神助般的连续抛出了几篇重量级的评论,内容都是对清朝皇帝亲政历史的探究,而这结果无一不是佐证了帝党的观点。
但是,这样的局面下,慈宁宫却根本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在这如林攻势中宣布失败,甚至都没有进行任何的正面回应,自己费尽心机在朝堂上操办的攻势,碰上这慈宁宫冰冷的态度,竟然变得一无用处。
所以他琢磨着和宝廷商议,是不是以小皇帝的名义继续扩大影响,同时准备策动一下一直来都按兵不动的醇亲王奕譞,醇亲王这段时间都是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也没有任何策应帝党如火如荼舆论攻势的动作,这未免让翁同龢有些失望。
就在这时候,翁府的老管家忽然出现在书房外,“老爷,有人刚才扔进来一封信,您要不要先看看?”
翁同龢和宝廷都是一愣,这档口怎么会有这种鬼鬼祟祟的事情,不过他立刻让老管家送进来那封信件,展开看了之后,却是面如土色,一时间竟然失了方寸。
宝廷自然看到了这位帝师的表情,这翁同龢那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物,就是被慈宁宫借机罢免,那也没有这会儿这般表情的,忙追问道:“翁大人,出什么事情了?”
“少溪,出大事情了,这信上说,明日太后就要抓人!”翁同龢呐呐的说道,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局,他却忽然间感到竟然毫无对策可言,对于靠笔杆子的帝党来说,这真是个无解之局。(未完待续)
………………………………
第569章 应变
翁同龢和宝廷两人看到那封密信,两人都是手足无措,这样局面、慈宁宫真的下了狠手的情况下,他们才感到真的是无法面对,之前的种种布局,虽然在半个时辰前还让他们信心满满,但事到临头,这才感到竟然是缚手缚脚,不知从哪里接招了。
稍晚时分,文廷式被叫来一起商议,他一进门第一反应就是问这封密信的事情,“老师,这密信你看可靠嘛?可别是太后那边施的诡计!”
翁同龢立刻否定了他的判断,“消息应该非常可靠……上回慈宁宫要彻查吏部积年账目之事,也是这样得到消息的,我应该能大致猜测到消息的来路!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关键,这明日里估计宫里就要有所行动了,你们看该如何应对!”
侍郎宝廷名声在外,也身列清流四谏、五虎之内,而且他的诗才也是满人中屈指可数的人物,满人之中,两百年间也就出了一个纳兰,排在第二位的就当数这位黄带子出身、顶着爱新觉罗姓氏的宝廷了。
只是,宝廷的能耐似乎更多的是在他的诗文上,碰到今天这种突如其来的无解之局,他也是挠头而无语,半晌他倒是想到个主意,“翁大人,你看是不是联络下醇亲王,这件事情上,他可是绕不开的干系啊!”
翁同龢沉吟了片刻,慈宁宫突施重手,实在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早就关照文廷式拉拢这禁军中的力量,不过到现在为止,进展虽然看起来不错,但是缺少能真正成为核心力量的军队,原本倒是有一个,步师前军统领熊大光倒是个可靠的人物,不料却还是被慈宁宫下了先手……
想到这里,他着急的问道:“道希(文廷式)。隆正那边有没有可能调动得了兵马?”
文廷式一听,也是吓了一大跳,自己老师看起来真是急了,自己联络了那么些禁军。虽然想过有朝一日可能派上用场,但可绝对没想到过现在就要刀兵相见,不过好在自己还有些先见之明,之前也是让几步师前军熊大光手下的几个佐领借着操演的名义在密云待命。
“老师,步师前军到有5营在城外待命,只是这临近年关,也没人预料到这种事情。不知道能收拢多少兵马,”由于自己的准备终于有了作用,文廷式不免有些得意的说道,想了想,有追加了一句,“隆文、隆正兄弟那边,我看还要立刻带信过去!”
翁同龢听了文廷式的建议后,却没有任何欣喜的表情。不过这也难怪,这京师禁军号称二十万,这边文廷式好不容易能调动的也就5个营。足额不过2500人,听文廷式说,按照现在军中的惯例,能有7成兵马,那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隆文、隆正兄弟掌握的正黄旗郎卫不过只有数百人而已,而且要拱卫乾清宫的安全,到时候能保住小皇帝安全已经是颇为吃力了,根本不可能改变外面的局面……看起来,自己这边还需要继续另外想办法!
翁同龢站起身来,转了两圈。一拍桌案,倒是把宝廷和文廷式吓了一跳,文廷式忙追问道:“老师,可是有了主意?”
今天翁老头被逼到了悬崖的之上,在退一步就是万仞深谷,倒是给逼出了几分胆气。“道希,你派人连夜联络城外的兵马……还有,城里面有输诚的军官,你挑可靠的也去联络一番!”说道这里,翁同龢顿了顿,追加了一句,“道希,你就跟他们说,若是事成,那就是从龙之功……此番我们可是无路可退了!”
文廷式也难得听到自己这个做学问的老师会有如此破釜沉舟的说辞,他自然知道情况已经异常紧急,可谓是生死悬于一线,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转头就往外奔,边走边考虑这会儿能拉的上的各股子力量。
自从各省督抚表明态度之后,虽有尚有东三省的总督、将军尚无消息,但是大局面上显然让宫里也颇有牵掣,所以,短短数日里,私下里来找他拉扯关系的可不再少数,这七拐八弯都能攀扯上关系……不过,这些人显然派不上用处!
等从后门出来,他立刻招呼等在外面的车夫,跳上马车匆匆向城西缓缓而去,马车刚转过街面,后面却已经缀上了两条黑影,转过街角时,他看到路边摆着一副挑担,一个穿着破旧的大汉正佝偻着身子缩在角落里,看起来是一个乞丐。
他不禁颇有感慨,这汉子真是浪费了一副好身胚,若是从军报国,不免更有前途,啧啧之余,马车过去后,鬼使神差他又探头出来,赫然看到一幕让他颇为瞠目的情形。
远远在马车后面,两个穿着似乎是深蓝内廷侍卫服的汉子从弄堂里钻了出来……不过他实在难以确定那是内廷侍卫,因为忽然间那个乞丐和两个侍卫纠缠在一起,就在他远远的注目下,几个纠缠在一起的人很快就消失了。
神马情况?文廷式缩进马车,十分莫名的嘟囔了一句!
翁同龢派走文廷式,这总算是放出了些许手段,也不知道这一夜自己这个能干的学生能有些什么作为!不过这已经不是他现在能掌控的了,他又转头跟宝廷交代,“少溪,明日一早,你就赶紧进宫……今晚,你想办法和隆文、隆正联系上,确保皇上的安全是首要的职责!”
宝廷自然明白这道理,这后面的博弈显然已经公开化了,到时候同在紫禁城内的乾清宫和慈宁宫无疑会弓张弩拔,好在隆文、隆正掌控的兵马已经依附皇上,这里面倒是还有些许把握,只是务必要做好准备、定下方略才行,否则明天若是太后先下了手,那可就糟糕了!
“大人,隆文、隆正那边应该能靠的住,我这就去联络他们”,他说道这里,又想了想,这才说道:“醇亲王那边,我要不先去走一趟!”
翁同龢点点头,宝廷无疑是现在最为可靠和最合适去与醇亲王商谈的人选,毕竟他是现在小皇帝唯一在身边的智囊,明日一早进攻后的处置,那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若是宫里面先乱了套,自己这边那可就更加难以决断了。(未完待续)
………………………………
第570章 进军,京畿门户通州
交代几句后,宝廷也匆匆出门,而翁同龢则立刻四处派人出去送信,他现在急需人手,到了深夜时分,翁同龢已经从自己府邸暂时避到宝廷的私宅,现在该做的和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他也是深感手中无权、力量单薄,而这会儿被召集而来的帝党官员们听到这消息,反应更是不堪,不少人惊慌失措。
原本以为是动嘴皮的事情,现在竟然变成了动刀动枪上真格的啦,而且事情就在眼前,当时就有几人见势不妙先开溜了,剩下的十几号人也是围着翁同龢一脸的苦瓜相,看到这情形,翁同龢倒是不忧反喜。
毕竟到这关节眼上,还能有大部分的官员支撑下来,那也是实属不易,这从龙之功岂是可以随便就得到的?好在剩下的人手倒也足够分配,他立刻逐一派发任务。
“刘侍读,明日一早就和宝廷大人一起进宫,务必协助他联络宫中侍卫大臣,确保皇上的安全!”
“王经历,今晚就去联络国子监戴臻,宝廷已经把他保出来了,让他无论如何明日要再去军机处闹一闹,把皇上亲政这件事情闹大,能让慈宁宫分分心,那也是好事!”
“……”
“你们有谁有门路可以连夜出城的?”一一安排之后,翁同龢还是心中无底,想了想,他自然想到了百多里地外的廊坊,自己当初可是在那里安排了一支可供皇上驱使的兵马,只是,这百多里地,估计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啦。不过聊胜于无吧!
下面几个官员转头都看着后排一个中年男子,这位是大理寺寺丞东远礼,这位显然也看明白众人的意思,一脸的苦瓜相说道:“翁大人,我亲家公是广安门值守。或许可成行!”
翁同龢点点头,坐在案前片刻便手书好一封信,又拉着东远礼到后面细细关照一番,让他备下健马连夜秘密出城,这也就是个没办法的办法。
……………………………………………………………………………………………
南方、北方的船队浩浩荡荡的由津门而入,沿着大运河便可直抵京师,南运河当地人称之为卫河,北运河则为潞河,不过,在天津方言里统统可以被称为“御河”,这条在后世已经被湮灭在黄土之中的运输枢纽。在这段日子里却显得分外的繁忙。
秦铠离开上海后,船队便星夜急航,到了26日便已经进入了津门,这一次船队悬挂的都是招商轮船局的旗帜,唐廷枢早就在天津口岸安排了接应的人手。出重金单独包下了港口两个码头,连夜将这些吃水颇深的大型海船上的货物在津门更换成更小一些的内河火轮。
事实上,第一批跟随秦铠抵达的,只有他的亲兵队500人,不过,这样编制的军队规模出现在天津港。已经是有些出格了,这也是他的一个小小试探,在这海军的根据地里。若是想要把消息保全得滴水不漏,他是仔细考虑过的……太难了。
所以,索性大张旗鼓的先把这面子上的事情摊牌了,看看李中堂到底有何动作,果然,当晚两位目前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南北洋大臣会面时。李中堂倒是意味深长的问了句,“烈风。此番带这么些虎贲来,莫非是要兴师问罪?”
秦铠的回答也是摸棱两可,“中堂大人,您才是拱卫朝廷的根基,我这只是奉命行事,不得不小心谨慎而已!”
双方对此这借道之事,早有默契,李中堂在这件事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秦铠这南方的军队能调动得了多少,他早也就和手下智囊盘算过了,能上万那已经是了不得的数字了,说实话,整个淮军体系高层官员对于这位秦铠要去趟这北京城毫无把握的浑水,都是有些难以置信。
不过,这件事情上,他们自然早有如意算盘,如今的淮军可不是以前,自己内忧外患也是焦头烂额之际,定然是不会去趟这北京城的浑水,现在有人要代替海军做那出头的椽子,这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根据根本不在北京的粤军。
所以在约定了几个共识,淮军对于江面上行驶的这支船队已经是视若无睹,不过,事情的变化似乎大大超出了秦铠的预期,27日夜,他便得到了北京城欧阳庆的消息,慈宁宫将有大动作,他鉴于情况的变化,将提起发动了代号“春晓”的秘密计划。
原本这计划预期的发动时间将是在整个北京进入春节后,那时节,整个大清的官僚体制都会暂时性的停止运作,不过计划总是没有变化来的快,欧阳庆这一次安排的一系列点燃帝党、后党争斗的导火索,没想到的是,火头有些个过旺了。
原本在北京城散布的谣言中,其实针对的是帝党的一些小动作,希望尽快激化小皇帝集团和慈禧集团的矛盾,但是,27日,潘博盛意外接到了醇亲王府长史麻栋的消息,说是王爷在慈宁宫的眼线传回来十万火急的消息,太后要动手抓翁同龢哪一派人手,具体细节也言之不详。
他立刻派人投递密信给翁同龢,同时将信息发往天津的情报司,他们并不确定秦铠是否到达了,不过按照事先早已约定好的,这中转消息都将由天津当地的情报司军官完成,等消息发出去了,两人倒是全然没有了事到临头的紧迫感,其实一切早以布置下去,唯一的意外是,发动似乎早了些时候。
分手时,潘博盛盯着自己这个表兄,沉吟了半晌这才说了句,“大哥,明天的行动太危险了,我还是保留原来的提议,你是不是让董成坐镇指挥,你居中策应!”
欧阳庆看了看自己这个稍小两岁、现在却也干的有声有色的表弟,想了想。上来拍拍他肩膀,“博盛,除了担心,你可有害怕……或者是后悔的念头嘛!”
潘博盛对于这个问题显然有些意外,不过低头稍一考虑。立刻坚定的抬起头来,“大哥,这里有什么值得我害怕……男儿七尺之躯,能做这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若这还要后悔。我想我唯一后悔的,就是没有早跟随秦大人,我们的所作所为,为国为民,足以青史留名,无憾!无憾!”
他说罢这几句,甚至没有看欧阳庆一眼。立刻转身而去,欧阳庆嘴角微微一扬,也是掉头进入后院,此刻,后院的屋内早已密密麻麻的挤满了他带出来的特别行动队的精兵强将。
小队长董成魁梧的身上还是穿着一身旧袄子。这些时日的蹲守,这衣服显得脏兮兮的,不过却丝毫无法影响他身上那股子锐利的气势。
看到欧阳庆进来,他忙放下手中的热茶碗,“大人,翁同龢那里肯定有所行动了。我看到接二连三的马车从后门出去,派了两个人跟去,一会儿应该有回音……慈宁宫派在翁府后门的侍卫要去追宝廷的车。我只好出手把他们摆平了,按照惯例,到天亮后接班的人估计才会发现问题!”
欧阳庆对于董成做事的缜密自然是十分的赞赏,他仔细听完之后,有细问了几句,这才正式下达命令。“鉴于目前的事态发展,决定将第一预案付诸实施。时间,就定在明日清晨……”
斗转星移,日夜更替,一夜之间不过是朝夕瞬间而已,但这1886年12月27日之夜,酝酿的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凌晨天蒙蒙亮之时,津门码头上已经人影绰绰,一艘领航的蒸汽火轮已经拉响了汽笛,水手正在紧张的解除缆绳,完成…《 》…的最后准备。
站在火轮侧面的瞭望台上,身上穿着厚厚冬衣粤军陆师提督周瑞东正拿着望远镜观察这不远处缓缓…《 》…的船队,十二月的江风可谓是凛冽,不过此刻对他确实毫无影响,就是他身后林立的卫兵虽然脸吹的通红,但是一个个都是精神抖擞。
“传令,我们第一序列立即出发,第二、第三、第四编队一次开拔,”说道这里,他看了看怀表,“入夜前,我们要在廊坊完成换装,下午四点前,各营必须完成集结、编组,违令者,就地免职!”
身边的参谋立刻大声应下跑步离开,很快,晨曦中,命令被以旗语发布下去,当得到对面第二编队指挥船上的回应后,火轮再次拉响了汽笛,逆流而上,吐吐吐的沿着这条京师运输命脉的御河一路而上。
看到船队开拔,周瑞东立刻转到了船舱内,狭小的船舱里,没有任何特别的布置,唯一占用一大块面积的只是一副大比例的直隶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的驻军,整个直隶,从天津府开始,沿着大运河,在北仓、武清、东安、永清、固安、香河一线,密密麻麻驻扎有淮军编制的各色练军40多个营。
而进入通州后,这里就隶属京畿禁军的管辖,这里驻扎有畿辅驻防兵5个营,按照情报司拿到的消息,这是北京内务府、理藩院下辖的兵马,这些兵马是看守由海上入京要冲通州的主要军事力量,事实上,洪杨之乱后,早先的八旗军早已裁撤,现在这京畿的禁军都是后来编练的练军,不过……周瑞东对于八旗兵的战斗早就摸透了,也就是个银样镴枪头的样子货。
不过,这一次教官并没有布置自己立刻投入战斗的任务,自己必须在廊坊整顿,等待现在可能已经上路直奔北京城郊的第七镇陈冬部的动态,然后才能伺机而动,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是一次轻松的训练,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注定自己必须成为这次北方计划的定海神针,想到这里,他立刻召集参谋人员开始制定预设计划,而他的目光早以聚焦在通州这一进入京城的要点上。
大理寺寺丞东远礼连夜从东安门溜出了京师,对于此去廊坊的任务,说实话,他也是毫无信心,尽人事听天命而已,到了天大亮时。马车倒是正好过了通州府,这路才走了三分之一,琢磨着,估计连夜赶路,明天能感到廊坊。
这通州城外的官道上。临近年关,倒是有不少回乡的人流,东远礼坐在颠簸的马车后面,看着外面的行人,不禁都有些嫉妒。这原本是一年中应该原本最洒脱的日子,自己却还离家要奔行百里之地去完成一桩可能带来杀生之祸的使命……北京城的局面,说实话,他也是万分的没底。
正在发呆之际,赶车的家丁老王头发出了一声惊呼,让他收回了思绪,“老王头。出什么事情啦,马车没问题吧……今个儿可还是要连夜赶路的!”
“大人,马车没事,是前面来了一支兵马,这模样有些个奇怪。老头可没见过这么整齐的大军啊!”老王头赶忙解释道。
“兵马……”这敏感的单词让东远礼一愣,心中不免打起了鼓,这里已经出了通州,但还是京畿禁军的管辖范围,不过这里出现的兵马调动,翁大人可没权力调动这里的京畿驻军。难道是慈宁宫又调了这外围的禁军?这念头让他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忙挑起马车旁的窗帘,也探头望远处看去,果然。看到的一幕让他也是十分的惊讶,很显然,这官道上的路人都是自己一样的心思,那些路人一个个都驻足而立,一支穿着和队形异常整齐军队的军队,正喊着奇怪的号子一路小跑步前进。
见惯了八旗军的懒散和败坏之态的百姓。忽然间看到另外一支军纪森严、气势如虹的军队,立刻引发了他们的交头接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