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冠冕唐皇-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跄芄恍拇嫒誓睿灰偎琅室Ч瓜荨

    “既然事情了结,我也就不打扰掌直。阴云厚积,总有霁时,日后若能得脱囹圄,定不忘掌直今日惠我,余泽厚报,且待来年。”

    李潼并没有因为抓住了徐氏的把柄便对她颐指气使,态度较之此前反而更加和蔼几分。他好歹也是正经的大唐郡王,折辱一个底层女官并不足给他带来快感,如果不是这个徐氏对自家满怀恶念,他也不会多此一举。

    只是在即将离开之前,他才又想起来一事,转头又吩咐道:“此前我家大兄所嘱寻找失婢珠娘,希望掌直能够上心少许。我兄弟虽然落难,但情义不失,凡能与我同舟渡厄者,绝不背弃!”

    徐氏这会儿哪敢再作推辞,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不负大王所托。老实说,事情能够这样告一段落,于她已是万幸。说到底,她也仅仅只是禁中寻常一女官而已,此前因积怨深重而所念偏激,如今想来,就算雍王一家真的遭难而万劫不复,她又能收到多少好处?

    至于永安王所言之余泽厚报,徐氏是不敢多想。

    一则出于她们这些宫人对太后陛下那浸透入骨子里的敬畏与崇拜,故太子李贤与太后母子关系之恶劣,她们都有眼所见,并不认为太后对儿子都那样凶残,却会对孙子网开一面。

    二则永安王这次手段凌厉的收拾了她,也让她满怀忌惮,从内心里抵触再与永安王有什么接触往来。

    只能说,自己此前也真是无知者无畏,只看到雍王一家窘迫现状,却忘了他们身上也流淌着太后陛下的血,特别永安王不愧是太后的亲孙子,一旦手段施出,让她根本就无从招架。

    眼下徐氏是没有了再争胜斗气的想法,但小人物同样不乏恶趣味,她倒是想看一看当永安王面对太后时,又是怎样一种光景。

    不过这想法在脑海中也只是一闪而逝,太后威重,久慑天下,又哪里是一个永安王能比。况且那种层次的勾心斗角,也根本不是她一个卑品女官能够想象的。

    针对掌直徐氏的这番敲打,李潼并没有告诉家人,一则事情已经完成,没有必要再徒增他们的烦忧,二则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检验。

    这检验的时间,也并没有让李潼等待太久。

    作为久在禁宫行走的老人,徐氏自然也知要将真实心迹掩藏起来,不可坦然示人,因此在日常起居方面也并没有即刻就做出改变以释放善意,甚至包括吩咐宫婢监视雍王一家都一如往常。

    当然,所见所闻是不敢再随意记录在纸,以免永安王起意抽查。

    当然她也并非什么都不做,在收到永安王指令后,总算是正视寻找失婢这件事情。

    在用自己人脉稍作打听之后,便打听到乐安王李光顺那名失婢已经被安排进了尚寝局司苑处,司苑司掌园御花木瓜果种植,并兼洒扫修缮,素来都是禁宫中最繁劳所在,对于宫役人力一直紧缺又来者不拒。

    既然知道了对方下落那就好办了,虽然眼下徐氏也属于被贬女官,但安排一两个底层宫役也不是多困难的事情。因是很快便将人从司苑处讨要过来,并亲自送入仁智院前舍。
………………………………

0021 少王不寿诗家悲

    李光顺眼见婢女终于平安返回,情绪激动之下以至于喜极而泣。他幼遭生母遗弃,之后在家中也是格格不入,这婢女珠娘便是他身边最亲近者,言之相依为命都不为过。

    正因彼此情挚,这段时间才像丢了魂一样逢人便问下落。

    他虽然不知珠娘返回背后深层缘由,但也知那掌直徐氏绝对不会好心到无缘无故便帮他这样一个大忙。至于家人中,嫡母房氏素来对他多有冷淡,二弟李守礼则根本就指望不上能帮忙,小妹幼娘尚且懵懂。

    算来算去,如果背后真有什么人帮手,肯定便是归来后便性情大变的三弟李守义。虽然李光顺也不知李潼做了什么,但对李潼的感激却是溢于言表,带着侍女珠娘前往李潼居舍连连道谢。

    李潼并没有因为李光顺生母的缘故便对这个大兄疏远冷淡,一方面李光顺是李光顺,他母亲是他母亲,离弃之后便是两不相干。

    另一方面他也并不觉得那妇人明哲保身有什么错,如今这个诡异世道,母亲对儿子尚且如此心狠,又怎么奢望夫妻不离不弃?

    更何况,李贤也并非专宠李光顺母亲一人,既然不能提供安稳的生存环境,妇人选择离开,纵然情感上无法接受,但这也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的选择。

    李潼要谋生于这样一个世道中,一腔孤勇讲起来很带感,但实际上却是无比困难。

    眼下他能够团结到的,无非身边这些血脉家人们,虽然眼下看不出具体用处,但若连家门之内都失和不亲,又怎么奢望不相干的他人给予提携帮助?

    对于李光顺的真挚道谢,李潼并不推辞,只是又望着那略有憔悴的珠娘说道:“此前珠娘你走失在外,大兄为寻你可是劳累许多。既然平安归来,当思这一份主仆情义的深厚,相守勿悖。”

    珠娘作为庭内旧人,对于永安王自然不陌生,可是眼下的李潼与她记忆中却已经大不相同。

    当然眼下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她被分配在司苑处多日,每天劳作辛苦之外,对李光顺这个少主也是思念入骨,免不了以泪洗面,见李光顺对永安王频频道谢,她便也叩首谢恩。

    李潼又对李光顺说道:“既然珠娘已经回来,不妨把院中膳食交给她打理。日夜取食于外,实在太有不便,也不像一个家的样子。”

    做出这个提议,李潼一方面是想争取更多家门私密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让李光顺更加融入家庭之中。

    嫡母房氏对这个庶长子冷落已久,长年心结不是短期内能够化解,李潼也不愿为这些家长里短费神劳心,只要能够真切感受到李光顺也在积极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又哪有什么深仇难以化解。

    随着珠娘归来,如今的李潼在李光顺心目中已有几分神通广大的意味,对于这一提议自然不会拒绝,便代珠娘答应了下来,他也希望身边人包括自己被嫡母并家人们所接纳。

    送走了李光顺之后,李潼又沉思起来。

    徐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此前的敲打还是有效的,这一个近在身畔的小隐患暂时算是得以解决,这位掌直仁智院的女官是不敢再继续刁难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不过徐氏亲自送来珠娘,但却没有来见李潼,可见心中仍是稍存些许抵触,不愿与他有更多的接触,或是担心他得寸进尺,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

    对此,李潼也并不在意。只要徐氏不主动找麻烦或者暗里弄手段,他的目的便算达到了,乐得相安无事。况且就算徐氏肯全心全意助他,凭其层次能够做到的也实在有限。

    而且欲令智昏,这妇人贪婪,李潼也不愿与其保持什么更深的互动往来,以免被牵连到,眼下这种浅层默契算是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徐氏对他而言也算是一个消息来源。眼下的他身在禁宫之中,可谓耳聋目盲,尽管有着一点熟知大势的优势,但时代中具体的细节仍是所知不多,需要这么一个消息的来源以权衡是该继续潜伏又或争取机会。

    眼下一家人虽然仍被软禁,生死由人,但这一次与那掌直徐氏的碰触,也给李潼带来了最珍贵的信心,不复起初那种茫然无措。

    幽禁深宫虽然不自由,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于他未尝不是一种保护。

    眼下是688年的六月份,武则天正式称帝于690年的十月份,在这前后数年时间中,正是武周革命最敏感、时局动荡最激烈的时期。

    特别在两个多月后,便会发生唐宗室作乱这件大事,甚至就连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都被牵连,饿死狱中。

    李潼所以来到这个时代,正因为一家人被牵连进宗室谋乱的风潮中。

    很明显武则天也不相信他们一家有什么与外勾结的罪实,只是惯常敲打,所以在发生李潼死而复生并献《慈乌诗》这件事后,才会这么轻易放过他们。

    因此在下半年一系列政治风潮中,只要李潼一家能够小心谨慎,不被外朝牵连到,便会有很大几率平安渡过。

    说到底,他们一家只是此前风潮的余孽,时局中的漏子,算不上最显眼的目标,自然也不会登上第一波的肃清名单。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家就安全了,这一时期酷吏风行,当台面上的目标被清理完毕后,那些凭着构陷罗织而得宠幸的酷吏们想要继续扩大战果,视线便会落在次一级的目标上。

    因此,在天授元年即690年便发生了李光顺被鞭杀的惨剧。

    这一时期的武则天为了逆天履极,可谓是六亲不认,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正需要利用酷吏来树立她改朝换代的权威。

    李潼可以笃定,如果局面仍不发生改变,他家必然逃不过后续的酷吏风波,李守礼这个大宝贝凭其嗣王身份或能活下来传承香火,但他和李光顺这对难兄难弟,想要活下来的可能实在微乎其微。

    能够对时局有一个通盘的认识,且对后续的形势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李潼的一个优势。对眼下的他而言,活下去实在是一个力有不逮的大目标。

    他又不甘心坐以待毙,便需要将这个大目标分拆成为不同的小目标,且看自己能够做到哪一步。每进一步便有一步的欣喜,一步的强大。

    武则天眼下权焰遮天,但在旧年落难感业寺的时候,只怕做梦也不敢想自己能成一代女皇。

    改善自己与家人短期处境,解决身边的女官隐患,李潼已经达成了这两个小目标,奖励就是在接下来的唐宗室谋乱风波中,他们一家大几率能够侧身事外,不为所扰,获得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

    那么,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尽快融入这个时代,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来充实自己对于这个时代那种框架大略的了解,同时等待和寻找新的机会以壮大自身,改善际遇。

    了解一个时代的细节,最起码在起居饮食言行方面不被人视为异类,像是这一次敲打掌直徐氏所以成功,就是建立在对细节的了解上。

    其实如果不是穿越成李守义这样一个尴尬的身份与处境,李潼倒是对于自己融入唐朝的生活颇有信心。基于工作上的资料整理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在于他在学识专业上的累积。

    李潼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生时期则更侧重于古代文学中的古诗词领域。而讲到古诗词,唐诗便是一座不可忽略的高山。

    虽然前人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李潼在选择课题的时候也知难而退选了更加小众冷僻的方面,但哪怕出于兴趣,对于唐诗也颇有了解。

    凭着这些积累,如果换个身份,即便不能获得什么政治上的公卿高位,混个诗文清贵还是不难,走到哪里都有人请客那种,毕竟唐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不过穿越这种事,本就具有偶然性,也难十全十美。换另一个角度讲,他目下虽然处境危险,时刻都要面临政治上的迫害,但最起码日常衣食的生存需求还是有保障的。

    如果换一个卑微的身份开局,自由是自由了,结果一口凉水喝下去,他妈的还没混出名气就生疟疾挂了,这又要怪谁去?

    眼下的寂寂无名虽然是一种保护,但李潼也明白不可长期满足于此,没有存在感,就意味着生死无关紧要。是死是活没人在意,那么活着也跟死了没有太大区别。

    一如后世被鞭杀的李光顺,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父亲李贤,根本不会留名史册。

    李潼需要存在感,且不满足于仅仅作为李贤的少子而存在。可是在这深宫之间,想要刷出存在感而又不引起武则天的警觉又谈何容易。

    李潼眼下能够想到且做到的,比较安全稳妥且有效率的方法,还是一个文抄,通过诗文的传颂让世人意识到,故太子李贤居然还有儿子,而且还是一个长得俊美无俦又才华惊艳的儿子!

    《全唐诗》李潼都能诵下大半,才华惊艳是真。至于俊美无俦,虽然各人审美观不同,仍然有待商榷,但起码李潼是这么看的,小命都岌岌可危,要脸干啥?

    只有丢掉节操,人生才有更广阔的空间与无尽可能。人的潜力无限,能够限制未来的只有自我限制!大唐美男子李守义,将这句话奉为至理。

    退一步讲,就算最终他还是没能扭转命运,难逃一死,但也希望自己能够给后世留下一个更加光彩且丰富的形象。

    隋炀帝残杀大臣不在少数,薛道衡能够因“空梁落燕泥”多记一笔,也算是一种成功。少王不寿诗家悲,盛唐因此少颜色,这么一想还挺带感。
………………………………

0022 万古愁难销

    当然,能不死还是尽量不要死,尤其不要主动作死。

    李潼虽然敲定了要走一走文抄这条线,但也心知眼下的时局气氛敏感且全无包容,特别他刚刚通过拆字把戏摆了掌直徐氏一道,对此感触尤甚。

    眼下正是酷吏猖獗的时期,洛阳政局中活跃着周兴、来俊臣等一大批的罗织人才,讲到构陷手段,这些人才是专业的。

    如今的李潼还乏甚存在感,招惹不到那群疯狗的注意力,可若他果真时誉鹊起让时人知道他的存在,对于那些构陷成瘾的酷吏手段不得不防,以免文字狱上演在自己身上。

    而且在抄诗的同时,李潼也必须注意到自己的身份与际遇,超出自己阅历与感触之外的诗篇,哪怕再怎么惊才绝艳、千古名篇,也绝对不能随便抄。

    不是因为担心遇到旁人质疑时无从辩解,而是为了避免让武则天误以为他与外界有什么联系。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首诗是豪迈奔放,写出来必能惊艳世人,可问题是你在跟谁喝酒,谁又同你销愁?慢慢来,仔细想,认真说,到底销的什么愁?

    到最后别被抓起来咔嚓一刀,临刑前还要被讥讽:更能作‘同销万古愁’否?那可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代入这几个限制之后,唐诗篇章虽然繁盛如满天星斗,但真正适合李潼眼下的也并不多,做不到张口即来,仍然需要仔细思忖权衡。

    送走李光顺后,李潼一边思忖着一边步入院中亭舍。

    他家入住仁智院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园林的清理也已经基本完成,不再像初来时那样破落杂乱,小桥流水,竹林修密。只有傍住亭舍的花圃原本杂芜旧花多被铲除,却还没来得及移植新的花木。

    午后一场疾雨,天地之间清新如洗,唯园圃中几株孤枝斜立,蜂蝶甚至都少来造访。亭舍中虽然小作布置,但仍是朴素为主,薄纱罩窗,双席一案而已。

    对于起居环境,李潼没有太高的要求,此前之所以频频派人向宫库索要珍器,一则是为了给掌直徐氏挖坑,二则是对当下器物的好奇。

    那些器物在把玩一番后,满足了兴趣,徐氏也成功入彀,最近几日便被李潼陆续命人送回。

    食不尚贵,用不尚奢,前世相对于同龄人,他也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人,但也只是住在单位提供的单身公寓里,不太愿意将当下的日常兴趣与未来的人生价值捆绑透支在一套房产上。

    也因为这一点,他的所谓成功在旁人看来是要打个折扣的,连房产都没有,算什么成功?

    旁人所定义成功与否,对李潼影响与限制并不大,工作上他能尽职尽责,生活中从容有余,兴趣则主要集中在古文学方面,也仅仅只是为了自得其乐、日常消遣,没有什么自成系统的独到见解,也不愿与人穷争是非优劣、乖言标异的取宠夸奇,生活态度可谓是相当佛性咸鱼。

    这样的性格,不太适合李潼当下这样一个身处权斗漩涡中的尴尬身份,但却能够让他有一种按部就班的稳,不会因为对前途的忧恐而打乱当下的节奏。

    书案上摆设着笔墨纸砚等用品,都是寻常的材质,细节上不乏手工制品或巧或拙的质感。

    看到这些文具,李潼就不免想起前世几个同学书法的朋友,其中不乏真入迷者,不喜欢用千篇一律的工艺品而选择自己手工去做,自己去烧烟调墨、拣毫制笔,手艺未必高明,但也以此为乐。

    在这些手工方面,李潼的天赋大概可概括为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偶尔尝试几次,失败了也只当一乐。谈不上附庸风雅,也只是作为爱好者一点兴趣使然,打法闲暇时间的寻常消遣。

    墨汁研匀,有一股清香散出,闻着比较提神。李潼提笔蘸墨,落笔缓书,不免又想起此前取用文具时一点小波折。

    眼下他所持是被白居易称为“笔尖如锥兮利如刀”的紫毫笔,所用是野兔颈毛,并不是他惯用的笔,也不太适合用来书写笔体丰腴浑厚的颜体。

    只是因为宫中所提供的狼毫笔多截尖尾,体粗锋钝,主要用来书写飞白,更加的不合用。

    武后爱飞白,宫人多学此。不独武后,初唐不乏权贵雅好飞白,唐太宗、唐高宗爷俩兴趣就一脉相承,所谓丝丝露白,笔道清晰,趣意盎然。

    但其实说实话,飞白易学易精、形工意乏,格调意境都不算高,没有什么传世的价值。

    后世飞白变种,庙会偶见手艺人写的“鸟虫书”,李潼小时候喜欢的不得了,但随着年龄大了,便也渐渐视作寻常,兴趣不再,留下一点少年时的戏写功底,偶尔写上几笔,也都羞不示人。

    李潼倒不指望能凭书道扬名,但他本来已经有了颜体一点形迹基础,久练未必不能入窥门道,也没有必要再走飞白这条邪径,败坏自己本来就马马虎虎的书法基础。

    窗外园景透纱映入,席旁宫婢小意侍墨,这种古风悠然的氛围自然让人浸入其中,笔锋游走,一气呵成,纸上很快便出现一首绝句:“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里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李潼放下笔,看着墨痕未干的字迹,心中大感满意。大概是氛围细节的充实让他有了更强的沉浸感,只觉得自己笔力较之早前更胜几分,值得自我陶醉一番。

    他这里还在看着自己的墨宝沾沾自喜,亭舍外却响起脚步声。不旋踵,一袭翻领胡服的上官婉儿已经翩然而入,对着李潼盈盈施礼。

    接触日短,李潼还是第一次见到上官婉儿胡服装扮,与裙钗素妆的清丽明艳不同,另有一股飒爽利落,使人倍感惊艳。

    他连忙起身叉手礼道:“未知才人驾临,裹足席上,实在失礼。”

    上官婉儿对此不以为意,微笑说道:“入院拜望太妃,又念未知大王安否,转足来见,是我冒失打扰大王闲趣。”

    一边说着,她一边行上前来,明亮的眸子打量李潼,见其气色不错,便又笑道:“大王气色如霁,微恙不染,实在可喜。”

    “嫡母在堂,长待侍奉。守义微弱一身,又哪敢久颓自伤。”

    李潼侧身席外,请上官婉儿入内,彼此落座后侧身席侧,不敢正对。且不说上官婉儿与他老子李贤有无一段旧情,单单对方作为高宗名义上的嫔御才人,那也是他奶奶一辈的人物。这么一想,李潼不免感慨脏唐名副其实,人伦关系实在太乱。

    上官婉儿并不知李潼在想什么,否则羞恼之下大概要反手一耳光。她今天抽空来仁智院拜望,是谨记太后此前吩咐,虽然太后只是随口一说,但她却不敢怠慢。此前见过太妃房氏问候起居,对永安王的健康状况也多少有几分惦记,顺便来望。

    见面寒暄之后,上官婉儿却不知该说什么。随着气色转好,永安王酷似其父的一面更显露出来,这让她有些意乱。

    少年眼神虽然平淡,但却让她觉得内中隐含审视,心底不免生出一丝警惕与戒备。常在禁中行走,未必到处都有恶意隐藏,但对人对事谨慎一些,总能避免出错。

    她转头避开李潼的目光,指着窗外略显荒凉的园景,吩咐随行女史转告司苑尽快安排花槛移植填充院舍,并又问起李潼在起居用度上还有什么需求,语调是略显疏远的客气,似乎是刻意让李潼感受到这只是例行公事的询问而非什么特别的关心。

    李潼简单回答几句,倒也真的提出一些要求,其中一点便是希望能够在仁智院自备餐饮厨舍。

    盛夏炎热,尚食局距离仁智院还有一段距离,李潼近来就见到几次取餐的宫婢为了保证餐食的新鲜疾行奔走,累得大汗淋漓。

    本着与人为善,加上也希望争取一点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只是一件小事,上官婉儿既然问起需求,李潼便顺势道出。掌直徐氏一个失势女官,并不知他们一家被庇护的具体尺度,李潼即便是要求了,她大概也要权衡许多。

    上官婉儿闻言后便吩咐女史记下来,沉默片刻后正待起身告辞,低头却看见书案上的纸张。开始是诧异字体的新意,可是很快便被字句诗意所吸引,忍不住探身望去。

    李潼这才想起此事,下意识要将纸卷收起,但见上官婉儿已经探身来望,体香撩人,索性将之往前推去,若是不让对方看个真切,还不知会引起怎样遐想,口中则谦道:“偶为戏作,恐污方家。”

    上官婉儿坐正身子,大大方方捻起纸卷,摆在面前细诵一遍,先从字面笑道:“夏蝉声噪,邻家也无春色啊。”

    笑语间,诗意淌过心扉,她正待要将诗卷放下,秀眉却微蹙起来,神态端正许多,又将纸卷捧近,仔细反复默诵几遍,态度认真,没有了此前的浑不在意。

    又过片刻,上官婉儿才抬起头来,仔细看了李潼几眼,朱唇启道:“妙趣天真,纯情难得。虽然形意仍散,情景却已经跃然而出,大王诗才浅露,已经颇有可赏了。”

    言虽如此,但她眉目间却还有几分遗憾,似乎可惜于这一首小诗中意趣盎然但却欠于雕琢。

    李潼听到这话,眸子闪了一闪,本想开口辩论几句,但想到上官婉儿的家世出身,还是识趣不言。算了,你胸大,你有理。
………………………………

0023 情新因意胜

    李潼信手写来的这首绝句名为《雨晴》,是晚唐诗人王驾的作品。

    王驾其人其诗,在后世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名气,但并不意味着其人就没有水准。有唐一代,诗文名家数不胜数,被那些璀璨光辉所埋没的同样不在少数。

    《二十四诗品》作者司空图,称赞王驾长于思与境偕,这一首《雨晴》便是代表作。这首诗以花为眼,以雨为变,生动写出雨打残花、蜂蝶弃顾的晚春园景,那种遗憾与可惜跃然字间。

    李潼有感而发,写出王驾这一首诗作,除了扣合衰败园景的主题之外,还有一层感触那就是诗中所暗含人情冷暖的薄讥,有感而发。

    以花喻人,蜂蝶便是熙熙攘攘的人情,他是一朵晚春残花,雨打凋零,人情过而不顾,如蜂蝶翩然飞去,或许是怀疑别人仍有繁花胜景。

    但其实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百花凋零是时令所致,人皆困此,美景难再,正如上官婉儿戏言,夏蝉声噪,邻家也无春色。换一个说法那就是武周代唐已经是天时随播,时局中人莫能外都要受此影响。

    文学作品之所以长久拥有生命力,在于那种能够普遍代入的情境。读诗咏词,言虽古人,但感触却产生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诗作或有优劣的分别,但人的感受还是普遍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判。

    上官婉儿评价这首诗形意仍散,李潼心里并不认同,但之所以不争辩,大抵还是出于一种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想法。

    唐诗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为人所知,内里又可细分许多门类,比如年代上的初盛中晚唐,派别上的宫体、边塞、田园等等,形式上的古诗、律诗、绝句等。

    唐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日常唱和交际的诗作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人立题立韵为首唱,其他人应和作诗。奉皇帝之命作诗称为应诏,武后履极之后因避讳其名“曌”而称应制,太子、皇后之命称应令,诸王之命则称应教。至于普通人,那就是和了。

    上官婉儿认为这一首《雨晴》诗形散失工,李潼并不感到意外。初唐时期宫体诗仍占主流,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便是初唐宫体应制诗的翘楚,其人诗作甚至被命名为上官体,是唐诗中第一个以人的姓氏所命名的诗歌风格,可见其人当时影响之大。

    虽然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她的祖父上官仪便被武则天干掉,但上官体的影响仍然极大。家里有这样一位文豪长辈,上官婉儿人生经历又主要集中在禁宫之中,其审美意趣倾向于此并不意外。

    上官体作为宫体诗中的翘楚代表,也将宫体诗注重雅致、形工、辞藻等特点发挥到极致。基于对形式美的追求,上官仪总结六朝诗歌对偶,提出六对、八对的概念,又为律诗的最终成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若讲到上官仪诗作的艺术生命力,也有一个很浅显的评判标准,后世有多少人能背诵他的诗?

    上官婉儿在后世以才名著称,特别在中宗一朝更号称称量天下诗才,但见识上带来的局限性仍然不可忽略。

    特别对于领略大唐诗歌盛况全貌的李潼而言,那真是要不客气的说一句,你和你的爷爷、包括你所称量的宋之问、沈佺期之流,全都是小弟弟!

    多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见识不是白给的,不想跟你争辩,是怕你接不住。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文抄诗万篇,你说气不气人?

    上官婉儿并不知李潼心中已经将之归为小弟弟一类,她是真的喜欢这一首诗中情景交融的趣致,但也真的可惜字语浅白近陋、失于对称、平仄逆声的缺点。

    不过这倒也符合永安王的情况,身为故太子李贤的儿子,才情肯定是有的,但本身却又乏于系统的培养训练,以至于才情汹涌、落笔失言,佳作难出。

    至于此前经由她手转呈太后的那一首《慈乌诗》,上官婉儿本身也不认为是李潼所作。

    她倒是想借着点评这一首诗作之际,向永安王讲述一些作诗的技巧,以便日后情有所感,能够写出言工意整的雅致之作。不必强求才名惊艳,联绝之内吟卜韵辞,有这样一桩爱好,也能稍微排遣一下幽禁的苦闷。

    上官婉儿便讲起这首诗中失工失粘的情况,但很快便发现李潼有些心不在焉,很快便意识到少年偶得佳句,难免沾沾自喜,希望能从旁人口中听到夸奖,对于错误的指正多少会有抵触。自己少年学诗的时候,偶尔也会有这种要强的性情。

    于是上官婉儿便也不再多作厌声扰人,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