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第一败家子-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候,李元芳已经命人打来好多野味,还有从城中带来的菌子和各种蔬菜,命士兵做饭。

    不多时,诱人的香味便蔓延过来。

    很快,饭菜做好,李元芳命人将饭菜送入帐篷。

    至于他们,则是围着锅,直接用碗大块吃肉。

    今天,是殿下和总裁的二人世界,他们才不会没眼色地过来打扰他们呢。

    在吃饭之前,李愔微笑着对武媚娘说道:“媚娘,我有件生日礼物送给你,你稍等一下,我去给你拿。”

    嗯?

    听到李愔的话,武媚娘脸上,不由露出好奇之色。

    难道今天殿下带自己出来玩耍,不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吗?

    殿下来的时候,明明没看到他带什么东西,难道这礼物是在身上随身装着的吗?

    可是,如果是随身装着的话,自己掏给自己不就行了吗?

    还需要去找吗?

    就在武媚娘大惑不解的时候,李愔假装找东西,直接在商城里面购买了一个蛋糕。

    蛋糕并不大,太大的蛋糕,两人也吃不完。

    不过蛋糕做的非常精致。

    “媚娘,这个蛋糕,是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希望你能喜欢。”

    蛋糕?

    难道是从城里的徐家老店里买来的吗?

    武媚娘打开之后才发现,原来并不是。

    徐家老店里,从来都没有做过这么大的蛋糕。

    也没有做的这么漂亮,就连口味,恐怕都远远不如。

    尽管武媚娘还没有品尝蛋糕的味道,但是单看外形,闻气味,就能感觉出来,一定很好吃的样子。

    武媚娘的眼睛,不觉中已经蒙上了水汽,柔声对李愔说道:“殿下,你的礼物,我非常喜欢。今天我好开心,谢谢殿下。”

    李愔不由抓住武媚娘的手,微笑着说道:“媚娘,以后我不许你再说谢谢两个字。今天是你生日,只要你开心和高兴就好!祝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来,先点上蜡烛,然后你吹灭许愿。许完愿,咱们就可以开吃了。”

    点蜡烛,吹蜡烛,许愿。

    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然后李愔开始切蛋糕。

    武媚娘品尝了一下,蛋糕的香甜,很快就甜到了她的心里。

    这蛋糕,是她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蛋糕。

    吃过晚饭之后,李愔对武媚娘说道:“媚娘,天色不早了,咱们回城吧!”

    武媚娘摇头道:“殿下,可是,人家不想回去。咱们可以在这里住上一晚上吗?”

    霍!

    野外那么多的蚊子还有各种小虫子,住一晚上,非咬的你满身是包不可。

    不过,武媚娘极少求他。

    今天更是她的生日。

    而武媚娘提出来的要求,又是这么微不足道,李愔哪里舍得拒绝她。

    因此,李愔不由对武媚娘说道:“好吧,既然你喜欢的话,那咱们就在这里住上一晚上。”

    还好,李元芳他们,并不止是带来一顶帐篷。

    当李元芳听到要在野外露宿的时候,马上吩咐手下的虎牙特战队士兵,在四周搭建帐篷,将蜀王的帐篷围在中间。

    晚上李愔又兑换了一瓶灭蚊虫的喷剂,在几个帐篷里挨着喷了一遍。

    晚上,躺在铺在草地上的临时床铺上,尽管床板硬邦邦的,躺着膈人,但是武媚娘仍然十分满足,非常开心。

    但是武媚娘唯独漏算了一点,那就是,野外的晚上,是非常冷的。

    晚上,武媚娘被冻的瑟瑟发抖,只能使劲地钻进李愔怀里。

    然后依靠李愔的体温取暖这样子。

    第二天一早,武媚娘从李愔怀里醒来。

    起床之后,武媚娘只觉得浑身酸痛,但是整个人却是开心不已。

    “殿下,谢谢你!”

    李愔微笑着说道:“昨天不是给你说过了么?以后,不许说谢谢这两个字。”

    ……

    武媚娘生日过后,不几日,上官庭芝的娘子,居然给他生了一个女儿。

    这让李愔大跌眼镜。

    我勒个去的,这小家伙才多大啊?

    去年才成的亲,这么快孩子都出生了么?

    上官仪作为李愔手下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他孙女出生,李愔自然要登门道贺。

    道过喜之后,李愔还送出去一个精美的玉镯。

    而上官庭芝,则是请求李愔为自己的女儿起一个名字。

    恳求长者或者是上官赐名,这也算是大唐的一个习俗。

    被求赐名之后,李愔不由说道:“我见她温婉可亲,不如就叫上官婉儿吧!”

    听到这个名字,上官庭芝不由大喜,连忙说道:“多谢殿下赐名。”

    而才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在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嘴里咬着手指,嘴角张开,似乎在笑的样子。

    这不由让众人为之啧啧称奇。

    这就是上官婉儿?

    额,似乎比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要早出生好多年。

    某些事情,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但是仍然有一些事情,还在按部就班的发生着。

    就在此时,长安皇宫内传出消息,长孙皇后病危,估计是没几天日子了。

    嗯,原照原本的历史轨迹,长孙皇后,就是在今年病故的。

    而长孙皇后的死,也是太子李承乾走向疯狂的开始。

    今年开始,大唐要进入多事之秋了。

    李愔开始安排益州的事务。

    恐怕用不几天,他就要到长安去。

    此时,长孙皇后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她自己也预感到,死神在向她招手了。

    而她心里,还有许多事情都放心不下。


………………………………

第544章 无题

    (这两天,媳妇带着女儿到威海来玩,容烟雨请个假,这几天每天大概只有四千字,望理解。)

    自从去年益州自行车火爆销售之后,在整个大唐,甚至就连周边的国家,都引发了一波自行车热潮。

    而自行车,也成为土豪和身份的象征。

    不过因为销量很少,让很多那些行动晚了一点的土豪,有钱都没地方买。

    而今年,中华商行终于再次推出自行车了。

    并且,今年推出的自行车,还是新款。

    样式更加的新颖,更加的好看。

    当然了,价格上面,也是不菲。

    去年的自行车价格为一万钱,今年新款自行车,价格已经来到了一万五千钱。

    但就算价格贵了一半,仍然遭受到了哄抢。

    “喂,你听说了吗?中华商行又推出自行车了!”

    “真的吗?真的吗?来福,来福,快拿一万钱跟我走!”

    “切,一万钱?那可是去年的价格了,今年的价格已经涨到一万五千钱了。”

    “嗯?怎么涨这么多?去年不还一万钱的吗?怎么今年一下子涨了一半的价格?”

    “不知道了吧?今年推出的可是新款自行车,和今年的新款一比,去年的自行车,简直就是土鳖啊!”

    “是吗?是吗?那真是太好了,哈哈!来福,来福,拿上三万钱,快跟我走!”

    这样的对话,在大唐境内各处都在发生着。

    甚至就因为价格上面贵了一半,反而更加刺激了那些富豪的购买欲望。

    甚至就连去年已经购买了自行车的土豪,今年都要再购买一款新款的自行车。

    没办法,因为今年已经推出了新款的啊。

    并且新款的价格更贵,样式更好看。

    现在出门如果还骑着去年的旧款自行车的话,那岂不是太落伍了吗?

    既然有新款的,那就必须要骑新款的啊,这样才有面子。

    一时间,新款自行车,再次成为整个大唐境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一种小推车,也在大唐境内悄然出现。

    它的出现,并不如自行车那样引人注目,没有那么高的关注,根本就没有引起上层人士的重视。

    不过,在民间,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种小推车,车身是铁铸成的,轮胎却是用橡胶做出来的。

    车身不大,但是整辆车重量很轻,推起来很省力。

    比起以前他们用的笨重的木轮车,不知要节省多少力气。

    并且这种小推车的价格也不算贵,一辆车只有五百钱。

    五百钱,虽然也算的上有点小贵,但是和自行车一万五千钱的价格一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值一提了。

    这个价格,现在大唐绝大多数的家庭,都能够承受的起。

    并且经过他们实验之后发现,这种小推车真的很实用,很方面,很灵活。

    因此,这种小推车在民间,也迅速风靡起来。

    李愔对武媚娘所说的,要用一半的橡胶,另作他用,其实就是用来生产小推车的轮胎的。

    其实小推车的利润,和自行车根本没办法比。

    一辆自行车的成本也不过二百钱左右,而一辆自行车的售价却有一万五千钱,这里面的利润太惊人了。

    而一辆小推车的售价才五百钱,单论利润的话,和自行车根本就没有比较性。

    但是自行车只是那些土豪用来装十三的工具而已,而小推车,则是实实在在的能够改善百姓的生活。

    所以,李愔才不惜拿出一半的橡胶来生产小推车。

    嗯,今年,橡胶树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因为橡胶带来的利润十分丰厚,云南等地,适应种植橡胶树的土地,现在绝大多数都种植上了橡胶树。

    等到明年,橡胶的产量会再攀新高,到时候,就可能生产更多的新产品了。

    ……

    年底的时候,杭州通往益州的火车线路全线修建完成,只要检查完毕,就可以完成通线。

    而长安通往杭州的铁路线,大概需要等到明年才能竣工。

    不过只要杭州通往益州的铁路航线开通,杭州百姓想要到长安的话,完全可以先绕道益州,然后再到长安。

    这样也不过是三天的时间而已。

    而如果他们直接从杭州到长安的话,怕不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只要杭州到益州的铁路线通行,就能够大大的节省他们的时间。

    火车线路的检验,是件非常麻烦并且十分繁琐的事情,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不过,这些麻烦在系统面前,就统统都不算是麻烦。

    李愔通过系统进行检测,发现了三处异常的地方,只需要进行小小的修整,就可以通线了。

    沿途的车站已经修建完毕,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因为这条线路的通行路线实在是太长了,并且大多数都处在五姓七望的势力范围之内。

    这条航线的安全,李愔铁定是没办法完全防护的。

    因此,李愔放弃了这条铁路航线的控制权。

    而是将控制权交给了唐皇李世民。

    毕竟,这条铁路航线,都是朝廷出资修建起来的,中华商行,可没向里投资一文钱。

    而交给朝廷之后,铁路的铁道安全,自然由朝廷负责。

    出了什么事情,也找不到他头上去。

    李愔相信,如果这条铁路航线出了什么岔子的话,父皇会毫不迟疑地向世家举起屠刀。

    这是父皇的底线,李愔相信,世家是绝对不敢突破父皇的底线的。

    而只要世家不动手,那么凭借朝廷的力量,足以保护的住这条航线的安全。

    不过,这条铁路的修建,虽然李愔并没有出资,但是火车头,肯定是要由他来提供的。

    这一个火车头,就可以让中华商行站有一成的分红。

    有了这一成的分红,李愔感觉,用不几年时间,就能将投入赚回来。

    在线路彻底整修完毕之后,李愔悄然从系统中兑换出一辆蒸汽火车,放到益州通往杭州的铁轨之上。

    而接下来的事情,就需要铁道部部长苏鹏成操心了。

    现在,在整个大唐范围之内,也就只有苏鹏成这么一个铁路方面的全能专家。

    对于铁道方面的安全与管理能力,苏鹏成还要在李愔之上。

    所以,新的铁道路线的同行,自然需要苏鹏成来掌舵。

    原本苏鹏成只是剑南道的铁道部部长。

    而现在,唐皇李世民正式在大唐成立铁道部,苏鹏成为铁道部部长,品阶为正五品。

    正五品的官衔,如果通过正规科举一步步提升的话,这个时间可能需要用到十年,甚至十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而现在呢?

    苏鹏成只不过用了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并且,作为铁道部部长,这可是实打实的实权。

    这正五品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李世民准备,在十年之内,在大唐在修建五条铁路线路,争取贯通整个大唐。

    一旦这五条铁路再修建完成的话,那么整个大唐境内的运输能力,将会显著提高。

    到时候,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将会进一步加强。

    比方说,大唐现在对边境的掌控能力,其实非常弱。

    像是安西都护府,还有一些边境地区。

    山高皇帝远,哪里的百姓,甚至可能不知道皇上的存在,而只知道当地的地方官。

    但是,在火车通行之后,这种事情,将不复存在。

    现在苏鹏成需要做的,就是尽快的给大唐培养铁路上的人才。

    现在只不过是有两条铁路要通行,所需要的人手,可能会达到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之多。

    人才的缺口非常之大。

    并且,这些人才必须要会识字会写字才行。

    那些辛辛苦苦读书的书生,一心为了科举。

    并且能够读得起书的,基本上都家境殷实,他们也没有太大可能去铁路上做工。

    因此,一时间,剑南道的百姓,可就成了香饽饽了。

    因为纵观整个大唐,也只有剑南道教化最好,百姓之中,识字率最高。

    而铁路部门的工作,纵然是铁路维修工,那也是铁饭碗,高薪酬,那些普通百姓,那个不羡慕?

    不过,纵然是整个剑南道,一时之间,也难以找到这么多的人。

    不过前期暂时是够用了,后面还需要继续招聘。

    而今后十年时间里,大唐还会继续修建铁路,至少还要修建五条。

    这五条铁路修建完毕之后,还会用到多少人手啊?

    知识改变命运!

    于是,整个大唐,开始读书认字的百姓,开始多了起来。

    因为有了汉语拼音,和几本带拼音、注释、标点符号的启蒙书,自学的门槛大大降低。

    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有了这几本启蒙书就能够自学。

    不过,要是想要进一步学习的话,那就需要一本字典了。

    好在现在一本大唐字典的价格,也不算贵,一般的家庭,都能买的起。

    因此,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整个大唐,陡然间兴起一股学习的风气。

    不说是全民学习,也是相差无几。

    这种变化,让李世民和满朝文武,都为之吃惊不已。

    原来教化百姓,居然是如此的简单。

    根本不需要他们做多少的宣传,不需要他们宣扬多少圣人的理论。

    只需要降低读书的门槛,增加读书的好处,百姓就会趋之若鹜。

    他们经过多少年的辛苦,多少年的努力,想要教化百姓而不可得。

    但是现在,人家蜀王根本就不需要去做。

    只是降低了读书的门槛,增加了读书的好处而已,百姓们就会自发的学习。

    这样的情景,不得不让他们反思。

    ……

    火车头已经在,接下来,就是要通行了。

    而现在卖票,可不像是后世,火车还没开过来的时候,在每个站点都可以随便买票。

    而现在,除了始发站之外,其他的站点,都要等到火车开过来之后,才能确定上面有没有空座,能不能卖票。

    而从长安到杭州开始售票的时候,在始发站,所卖出去的票居然并不多,只卖出去了十分之一的样子。

    这让李愔大为皱眉。

    怎么会这么少?

    这还是第一次通航,如果只有这么多人的话,恐怕火车跑这一趟,都是要亏本的。

    不过,赚多赚少,反正李愔也没有指望这个赚钱。

    就算不能赚钱,对于大唐来说,开通这条铁路线,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王妃秦梦心从长安回来之后,一直闷闷不乐,李愔准备去陪陪她。

    李愔才刚走出门来,一个圆滚滚的小家伙,就扑上来抱住了他的腿。

    李愔低头一看,原来是熊猫盼盼。

    这小家伙个头蹿的很快,现在体长大概已经有一米了。

    体重,李愔估计也超过了一百斤。

    小家伙抱着李愔的腿不松手,似乎是在埋怨李愔,这么长时间也没有陪它好好玩耍。

    李愔哭笑不得地蹲下身来,抚摸着它的脑袋说道:“好了,好了,这几天有时间,我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而盼盼,似乎是听懂了李愔的话,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才松开抱着李愔腿的爪子,晃晃悠悠地跟在李愔身后,向王妃的院落走去。

    小家伙黑白相间,浑身毛茸茸的。

    然后还有一个大大的黑眼圈,内八字的走道方式,别提多可爱了。

    一路上碰到的侍女,都被盼盼给萌翻了。

    尽管几乎天天能够看到它,但是仍然难以免疫。

    不多时,李愔来到王妃所住的院落,发现王妃秦梦心,正在院子里发呆。

    李愔走过去,抓住她的柔荑,然后问道:“梦心,又在担心奶奶的身体?如果你实在不放心的话,不如把奶奶接到益州来吧。”

    “让她来这里散散心,这里的医疗条件,也比长安城发达。相信她会喜欢上这儿的。”

    听到李愔的话,秦梦心不由摇头说道:“奶奶在长安过习惯了,恐怕他不会来益州的。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不止是在担心奶奶的身体,而是奶奶提的一个要求,我真的没办法做到,等到明年还不知道如何向她交代呢!”

    听到秦梦心的话,李愔不由拍拍胸脯说道:“梦心,奶奶提的什么要求?你告诉本王,本王不相信,还有本王办不到的事情!”

    秦梦心不由幽幽地说道:“奶奶让我明年一定要抱着重外孙或者重外孙女回去,否则的话,就不要回去了。”

    嘎?

    听到秦梦心的话,李愔脸上不由一阵的尴尬。

    这老太太,真逗。

    梦心这才多大啊,现在要孩子,还是太危险啊!

    这个要求,真的是没办法做到啊……


………………………………

第545章 长孙皇后陨落

    长孙皇后病危,最为悲痛的人,其实是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身上,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对长孙皇后,真的是至孝。

    在长孙皇后病重的这几日,李承乾一直衣不解带地在身边伺候。

    这一日,在长孙皇后清醒的时候,李承乾不由对长孙皇后说道:“母后用了很多药,但是病情一直没有好转,我们只能想别的办法了。”

    “儿臣会恳求父皇大赦天下,来为母后祈福。第二个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信奉佛道,祛除母后的灾难,让神仙保佑母后早日康复。”

    在汤药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太子李承乾已经病急乱投医了。

    不过古代,素来讲究这个,倒也算是正常的反应。

    听到李承乾的话,长孙皇后却是让太子将她扶起来,靠坐在枕头上。

    正色对李承乾说道:“太子,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这一辈子积德行善,也做过许多的善事,从来都没做过恶事。行善积德,是自己的业报,别人所做的善事,又怎么会加在母后的身上呢?”

    “再者说,大赦天下事关国政,不可轻用,又怎么能用在我身上呢?佛也好,道也好,只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而已。你父皇,从来都没借助过这些东西,又怎们能因为我,而强迫你父皇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呢?”

    “所以,这些事情,以后不要再提起了,更不要对你父皇说,太子,你明白了吗?”

    太子李承乾泪流满面地说道:“母后,儿臣遵命。”

    李承乾是孝子,既然答应了长孙皇后,他自己就不能再请求李世民做这些事情。

    不过太子太想为母后做些事情了,恨不得以身相替。

    于是,太子找到了房玄龄。

    房玄龄被太子的孝心所感动,于是就将太子的请求,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唐皇李世民。

    李世民和一干大臣们,听到之后,都被太子的孝心所感动。

    于是,大臣们开始纷纷相劝,劝李世民大赦天下为皇后祈福。

    而当长孙皇后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不由对李世民说道:

    “皇上,不管是大赦天下还是劝人向佛向道,都只不过是自我安慰,其实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这么做,只会让百姓们认为,皇上为了臣妾什么规定都可以破坏,岂不是耽误了国家大事?”

    “如果皇上真的那么做的话,臣妾只求速死!”

    听到皇后的话,李世民只得含泪作罢。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在临终之前,长孙皇后更表现出了高风亮节和牺牲精神。

    因为长孙皇后病重,李世民的心情也十分不好。

    而房玄龄因为意见和李世民不和,便受到李世民的责备而罢官回家。

    长孙皇后再次对李世民说道:“皇上,房玄龄对皇上忠心耿耿,办事细心而慎重,他和皇上谋划了许多事情,但是却从来都没泄露给别人,”

    “像这种劳苦功劳,又能力出众的人才,皇上已经要继续重用啊!而臣妾攀龙附凤,荣华富贵已经达到了顶点。臣妾的娘家长孙家,无功无德,而让他们占据高位,恐怕群臣不服。”

    “臣妾死后,只怕他们就危险了,臣妾恳请皇上,只给他们一些奉朝的散官就行了,请皇上千万恩准。”

    病成了这个样子,长孙皇后还在劝诫自己,一心想着国事。

    李世民不由的又敬又爱又痛,含泪答应下来。

    长孙皇后的病情,日渐才沉重,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到后来,昏迷的时间,已经比她清醒的时间要长。

    长孙皇后最后的一段时间,李世民也减少了早朝,尽可能多的陪伴在长孙皇后身边。

    这一日,长孙皇后清醒了片刻,不由拉着李世民的手,艰难地说道:“皇上不要这么难过,臣妾死了之后,不要为臣妾的葬礼花很多钱。”

    “用最简单的棺椁,陪葬物品,用一些木器和陶器就好。皇上知道的,臣妾本来就不喜欢金银器皿。如果皇上能够按照臣妾所说的去做,就是对臣妾最好的纪念。”

    “希望皇上能够重用魏征、房玄龄那样的忠臣,采纳他们的谏言,广开言路。不要听信谗言,不用重用奸佞之徒,少征收徭役和兵役。让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样,臣妾死也瞑目了!”

    听到长孙皇后的话,李世民更是泪如雨下。

    而说完这番话之后,长孙皇后不由再次陷入昏迷之中。

    “太医,快传太医!”

    ……

    益州,李愔叫来上官仪,仔细叮嘱了一番。

    然后李愔带着李元芳、孙思邈还有五十个虎牙特战队的士兵,踏上火车,前往长安。

    本来,作为在封地的皇子,不经皇上召唤,是不能擅自离开封地回京的。

    不过这一次,是李世民主动召唤李愔回京的。

    因为长孙皇后自从上次昏迷之后,一直都没有清醒过来。

    太医们对此束手无策,李世民想起了李愔,还有益州人民医院的孙思邈,便召唤他们前往长安,为长孙皇后诊治。

    用了半日的时间,李愔来到长安城,然后直奔皇城而去。

    进入皇宫之后,很快便被请进皇后所住的宫殿之中。

    “儿臣参见父皇。”

    “草民见过皇上。”

    见到李世民之后,孙思邈和李愔,连忙向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摆手说道:“孙神医,愔儿,无须多礼,你们快去给皇后诊疗!朕要你们把皇后救回来。”

    寝室之内,屋里有好多人,几个宫女在皇后身边伺候。

    杨妃等几个嫔妃,也都在旁边陪护。

    太子李承乾,四皇子李泰,还有李治,也都在侧。

    而此时,长孙皇后脸色如同纸张一般,面无血色,已经不像是活人的模样。

    屋里的人,看到孙思邈和李愔进来,连忙让开一条道路。

    杨妃也看到了李愔,脸上不由露出喜色。

    李愔连忙上前见礼,杨妃一把拉住李愔的手,眼角不由垂下泪滴。

    李愔拍了拍杨妃的手,在这个场景,倒也不好多说什么。

    而太子李承乾,看到孙思邈,则是站起身来,抓着孙思邈的肩膀,恳求道:“孙神医,求求你了,求你一定要把母后救回来。”

    孙思邈连忙说道:“太子请放心,草民会尽力而为。”

    孙思邈开始为长孙皇后诊断,半晌之后,起身黯然说道:“皇后已经油尽灯枯,左右也就这几日的时间,准备后事吧!”

    这个诊断,其实之前的时候,太医早就说过了。

    不过因为孙思邈的医术太过出名,太子李承乾还有魏王李泰等人,心里都还存着一丝幻想,希望孙神医能够将皇后救回来。

    但是现在,这最后的一丝幻想,现在也破灭了。

    不过,这时候孙思邈却是回头对李愔说道:“殿下,不如你也来诊断一下吧,或许你有办法也未可知。”

    在整个大唐,如果说有谁的医术能比孙思邈更加高明的话,估计也就只有李愔了。

    当然了,这个高明,并不是说李愔的诊断要比孙思邈更精确,不是说他的手法比孙思邈更加的高明。

    而是说,在孙思邈为患者诊断不可救的病症,整个大唐,估计也就只有蜀王李愔,才有可能将人给救过来。

    面对皇后的这种情况,李愔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过太子李承乾还有魏王李泰,却是将李愔当成了最后的一根稻草。

    李承乾几步走到李愔身边,紧紧抓住李愔的手,恳求道:“六弟,求求你,求求你救救母后。”

    李泰也在旁边,随声附和。

    李愔拍拍李承乾的肩膀,然后对他说道:“太子请放心,这也是我的母后,我一定会尽力的。”

    接下来,李愔装模作样的为长孙皇后诊断了一番。

    当然了,暗中,李愔用系统做了一番诊断。

    系统诊断的结论是,长孙皇后已经油尽灯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