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团被围很可能就是升龙方面的意思。
大宋使节团不远万里前来安南,为什么从升龙赶来的是一支军队,而不是迎接官员与车马仪仗?
安南脱离中原统治太久了,一百多年来也无人来过安南,根本不知道现在这里是什么状况,他们派使者去临安向皇帝朝贡是真的想亲近大宋,还是打探情报,探明新朝廷对他们的态度,直到此时还是无从知晓。派人出使安南,也许是朝堂上那帮人把安南想的太好,忘了他们多次派兵侵扰大宋边境。
但既然这次来到安南,那就必须要探明安南人的想法,至于后续如何,就看朝廷的意思。但当务之急,却是如何将戴大人解救出来。若从升龙急行而来的那支军队,他们的目标真是大宋使团,那使团就凶多吉少,必须要赶在那支军队到来前,将使节团带出河静城,不然等到那支军队赶来,他们将毫无机会。
安南并不是蛮荒之地,不知礼节,离开中原也不过两百年,之前听那河静刺史李全的谈吐,应当也是知书达理之人,他不可能不知道对他国使节动手,形同宣战,既然他敢包围戴大人所在的宅院,想必也不是他个人临时决定。
但无论如何,还是要等一等,此地陌生,抹黑上岸进城,兵家大忌。
是战是谈,等到天亮,自然见分晓。
………………………………
第214章 杀进城内
其实在进入安南之前,杨从义已经对出使之事,做了最坏的打算。
此时发生此事,其实也不算突然。
当夜,杨从义随即召集属下,一边等待石兴的消息,一边对天亮之后如何应对,进行商讨安排。
天亮了,漫长的夜晚,终于过去。
两艘战船、三艘海船随即靠岸。
两队宣威军一百人即刻登岸,前往河静城内,打探使节团被围困的消息。
杨丛义告诉他们,如果一切顺利,进城之后,直接找出使节团被围困的原因,如若路上遇到阻扰,或路遇袭击,燃烟花为号,他会带领剩下的兄弟入城接应。
其余众人登岸,在港口结阵等待城内的消息。
半个时辰之后,河静城方向一支烟花响起,杨从义随即带领剩余的五百余宣威军一路直奔河静城而去。
剩余几十人宣威军,随即带领两艘战船、三艘海船,撤离海岸十里。
在船队撤离之前,杨丛义已经有安排。他们约定,若连续响起三支烟花,战船海船随即返回港口接应使节团和宣威军。若三天之内,没有三支烟花接连响起,船队立即返回广州城,向朝廷禀明使团的遭遇。
杨丛义带着宣威军,一路急行。
半个时辰之后,在城门口处见到先前的一百宣威军。
只见他们被阻挡在城外,难以进城半步,此时双方似乎正在交涉。
只听安南守城军官道:“使团在城内一切安好,只是刺史大人为天朝使团安全着想,所以加派了一些人手进行保护,请各位不必担心。”
而宣威军并不相信,执意要进入城中,一时之间双方剑拔弩张。
杨丛义带领五百余宣威军随即赶到城门口,当即质问:“昨日城内响起讯号,是我与大宋使团约好的,如遇危险便发烟花为号,昨夜烟花响起,使团必然遭遇危险,我等必须进入城内查看使团是否安全。若你们执意不让入城,我大宋天军就踏平河静城!”
那安南守城军官听了此话,没有回复,也不再言语。
河静城城关虽小,但城里城外的安南人不少,他们人多势众,况且在他们自己的地盘上,显然并不怕杨丛义的威胁,根本不把几百宣威军放在眼里。
杨丛义仔细一打量,城门口守卫的是一支约莫四五百人的安南军队,城外人虽不多,但他们把守城门,要想入城,显然并不容易,况且他们似乎已经做好准备,若此时强攻,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无奈之下,只能在城门口与安南人对峙。
但是由于不知城内消息,杨丛义心里十分焦急。若不能即刻入城,解救使节团,一旦升龙方向来的一支军队开入河静城,再想入城解救,将千难万难,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机会。
对峙没多一会儿,六百宣威军汇合一处,直接逼近安南守军百步之内,继续跟安南人交涉。
只听杨丛义向安南人高声喊道:“你们听着,半个时辰之内,我大宋宣威军必须要知道,大宋使节戴大人及使团全体成员是否安全。若安全,请戴大人在一个时辰之内,回一封亲笔书信,要是无书信回复,大宋宣威军将亲自入城察看。若使节团出事,大宋将遣天军直入安南,为大宋使节讨个公道,为天朝讨回尊严。”
“布阵!”眼见安南人不为所动,杨丛义当即下令。
一声令下,六百余宣威军,即刻成攻击阵型布阵,又前出三十余步。
宣威军整齐的衣甲,明亮的长枪,在这晨光中,散发出阵阵杀气。
安南人一见大宋军队摆出这等正式的攻击阵势,顿时就有些慌乱。
看这模样,显然守城的安南人,并不知道城里的真实情况,他们也许只是奉命把守城门而已。
守城军官眼见如此,当即派人返回河静城。
只听那军官道:“请将军稍安勿躁。本将军已派人进城,相信不久之后就能带回天朝使节的消息。”
但杨丛义显然对此不为所动。他并不相信安南人真的是为了大宋使团的安全,所以才将他们包围起来,因为这完全没有必要。
紧张对峙一个时辰之后,城里还是没有传来消息,而石兴也没有任何好消息传来。
不能再等了,否则等升龙方向的安南军队一到,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他们都会是待宰的羔羊。
“兄弟们,戴大人就在城里,他回不来,我们都回不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多余的话我也不多说,跟我进城,抢回戴大人!”杨丛义回身向身后的宣威军高声喊道。
守城的安南军官一听杨丛义要进城抢人,瞬间就有些惊慌,慌忙喊道:“将军,先别急,城里马上就有消息。请再等等!”
“小小的河静城能有多大,一个时辰怕都能跑几个来回了。我天朝宣威军要进城营救天朝使节戴大人,不想多事的,就打开城门让我们进去,否则宣威军会自己打开城门,到那时,有多少死伤就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打开城门!”杨丛义提枪向前一指。
“有话好说,我再派人进城,将军稍等。”说完,那军官一招手,随即身边就有十多人跟他一起,迅速转身向城内而去。
他们刚一进城,城门又立即关闭。
不多时,忽见那守城军官站上了城头,只听他高声道:“将军,实在对不住,我接到刺史李大人的军令,要严守城门不失,城里的事情我们不管,你们就在城外安心等候吧。”
杨丛义一见那军官站上城头,便知道自己中了缓兵之计,被他们耍了,安南人根本就没有去通报过。
“杀!”高喊一声,提枪一纵上前,向城外的安南守军杀去。
监军一声令下,身先士卒,宣威军即刻杀上前去。
一场厮杀,随即在城外展开。
城下顿时杀声四起,血肉横飞。
守城安南军卒人虽多,但手握简陋的武器,如何是装备精良的宣威军对手,阵势一冲就乱。
宣威军有不少是新兵,但经过几个月严格的训练,此时手持利器,战斗力一点不弱,先是结阵冲进安南守军之中,不多时便横冲直撞,随即变成一场混战,每一枪刺出去,就有一个安南守军倒地,面对利器,他们哪里有反抗的余地。
杨丛义不避险阻,冲杀在前,一杆长枪舞得风雨不透,安南守军无一人能近身,或刺、或砸、或挑、或扫,招招毙命,连伤数人后,被冲上来的宣威军挡在了身后。
不多时,六百余宣威军仗着兵锋锐利,便将安南人防守的城门阵线打破。
躲在城门口最后的安南守军,眼见难以抵挡,当即打开城门落荒而逃,返回城内。
眼见城门大开,安南守军弃城门奔命,杨丛义高喊一声:“进城!”
带着宣威军一个冲锋,便轻易夺下城门,城头上的守城军官和守军见情况不妙,早就逃了个没影。
片刻之间,宣威军全军顺利开进清河城内。
进入城内之后,除留下一队宣威军看守城门,其余人在杨丛义带领下,随即按照石兴给他的河静城地图,直奔使团所在的宅院而去。
河静城城内的安南人,眼见衣着陌生军甲的军队在城中奔行,众人顿时为之一震,惊诧不已。显然他们并不知道城里发生了何事,惊慌之间纷纷躲避,以免冲撞了军队,遭殃丢命。
两刻钟之后,杨丛义带领五百多人,到达了一座宅院之外。
只见,那宅院里三层外三层,被安南人围了个水泄不通。
事已至此,也不能再做他想。杨丛义二话不说,当即长枪一举,高喊一声,率领侍卫亲兵直向安南军杀去。
宣威军随后跟上,急冲上前,宅院外顿时喊杀声震天。五百多人冲上去一阵乱战,凡是看到站着的安南守军,一律放倒。
宅院外交战片刻之后,院内忽然冲出一队人马,他们正是保护戴骢的禁军和宣威军。
内外夹击之下,安南守军随即崩溃,纷纷四散逃跑。
宣威军的目的是救人,杨丛义一声令下,自然无人追赶安南逃兵。
全部人马汇合,人虽过千,但城内并不熟悉,是以此地不能停留,杨丛义随即命令带上戴大人,迅速原路返回城外。
张彪带着三百宣威军和禁军侍卫统领,共同保护戴大人先走一步,当先出城。
城内守军溃不成军,撤退的路上前无阻截,后无追兵,没有任何阻拦,一千多人半个多时辰,顺利返回港口。
一到海岸边,三束烟花接连响起,剩下的只需要防守安南人反扑,等待船队将他们接回去。
一千军队在港口列阵等待。
杨丛义找到张彪,问他昨晚到底发生了何事?
张彪说他也不清楚。只是说道,他昨晚听到院外异响,出门一看,见有大批安南人将宅院包围,他便随即燃起烟花。
戴大人对于此事,也知之甚少,被安南人包围时他已经睡了,也是半夜被侍卫叫醒,才知道宅院被包围。到目前为止,他仍然不认为安南人会把他怎样。
………………………………
第215章 讨个说法
戴骢言语之间颇有责怪之意,责怪杨丛义坏了出使大事。没他这个回易正使的命令,居然私自带兵杀杀进河静城。现在与安南人刀兵相见,出使之事,怕是难以完成。
杨丛义则道,是不是能出使,要看安南人的诚意,二十多天过去了,升龙城一点消息都没有,现在还派人围困大宋使节,安南人已经在破坏大宋出使安南,若不给他们一点教训,若不能保护使节的安全,天朝上国的尊严怕是都要没了。
在河静城二十多天,仍然不见升龙方向来人,戴骢也明显感觉是被安南国王冷落,出使安南怕是大宋一相情愿。
不久之后,安南人整军追来。
刺史李全,在众人拥簇下来到宣威军阵前二十丈之外。
只听李全高声喊道:“你们大宋人着实无礼。天朝派人出使之事,我已将消息送回升龙城,你们安心等待便是。昨夜我只不过是想,增加一些防守力量,保护天朝使节的安全而已,谁知你们今日扰乱河静,更派军队攻打城门,让安南军卒死伤无数。关于此事,我已飞书直报升龙,你们要给我一个交代!”
戴骢回道:“李大人,此事,本使不是很清楚。但昨夜到底发生何事,你心知肚明。之前二十来天,我在宅院里,在河静城中住的好好的,并无任何危险,也没有遇到任何威胁。再说,本使的安全,自有大宋军队保护。昨夜李大人派人前来插手,突然把我宅院包围,这不是亲善之举。大宋军队进城营救,也是迫不得已。但归根到底,此事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也由你李大人负责,你必须承担这个责任。想我戴某不远万里从临安赶来,力主出使安南,满怀热情想要联络邦国近邻的感情,但进城二十来天安南国王也没派人前来接洽,现在又发生这等事,若不给戴某一个交代,我大宋,贵为天朝上国,不容任何国家欺凌!”
刺史李全道:“上使这么说就不对了,这二十余天,李某待上使如何,上使应该清楚。昨夜之事确实是一片好心,只是没有提前跟上使打招呼。再说,我安南正与附近几个国家不睦,时常就会有些争斗,他们派人袭扰刺杀上使,也是很有可能的。况且我已得到消息,有人潜入河静城,只怕要对上使不利,若真被他们得手,挑起安南与大宋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旦两国交战,受伤的是两国子民,而他们却可从中渔利。故而,昨天晚上才突然加派防守力量,若此事引起上使不快,我先在此道歉,表示歉意。但天朝军队今天破开城门,杀进河静城里,杀伤我安南守军两百余人,必须要给一个交代。不然我河静刺史颜面何存?我安南在十几个藩属国面前如何立足?”
戴骢道:“是不是好意,尚需调查清楚,是不是事实,也不能只听你的一面之词。若真有人想对戴某不利,我大宋男儿英勇无畏,大宋军队也自然会保护我的安全。戴某倒想问你,到底有何事,你们那么着急,连事先通报一声的时间都没有吗?戴某只怕你是心里有鬼。此事勿需多言,戴某作为出使安南的使节,我有权决定去与留,若出使不成功,责任都由你河静刺史来付!我们的船队马上进港,我将离开安南国土,若有诚意,等你们国王派遣使臣仪仗来。若无诚意,本使即刻返回广州,将安南的意思,明告我大宋皇帝。等到那时,兵锋所至,安南将重归中原王朝统治!告辞。”
戴大人不再理会刺史李全的辩解,在禁军护卫下,转身向港口走去。
战船已经靠岸在海岸边,戴大人在张彪等人的护送下当先登上战船,其他人随后。
不久之后,另一艘战船也靠岸。
当杨从义带着最后两队人马,登上另一艘战船之后,海岸上便只剩下刺史李全和一众安南军队。
大宋的战船、海船并没有远离,仍然在港口之外的外海,离港口三里之处停留等待。
刺史李全在港口停留约两刻钟之后,随即带人返回河静城内。
杨丛义看着安南人离开,心里疑窦丛生,他并不知道安南人对出使之事到底是持什么态度。
显然戴大人也不清楚。
但若就此离开,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他刚到河静城,只是休息了二十多日,并未见到升龙城,安南国王派来的任何使者,如果就这样离开安南,戴骢绝对不甘心。
他必须为此行画上一个句号,或者取得一定的成果,不然,如果就此离开安南,他此行的第一站便是失败的,后边会是如何,也难以想象。毕竟南洋不同于北方,这里的国家,大宋从来没有主动联络过,也没有统治过,虽然不时有南方的使臣前去临安朝贺,但在宋人看来,南洋诸国,全是蛮荒之地,不通礼仪,不施教化。
出使安南虽有意外与危险,但也不能不求个结果,是以戴骢坚持要出使。
此刻戴骢决心留在外海,他要等待刺史李全给他一个答复。
但杨丛义知道,等他们的答复恐怕并不可能,升龙方向过来的军队,两天之内就会赶到河静城,等到那时,再没有了挽回的余地。为今之计,就只有主动出击。
可现在天大亮,白天他们已经无法在安南人眼皮子地下将船靠岸,或再有其他动作,两艘战船、三艘海船,只能静静的停在海中。
杨丛义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石兴身上。
港口南边五里之地,也埋伏有一支宣威军,一百人来人,不知他们此时怎样?若被安南人发现,恐怕也是凶多吉少,但愿他们无事吧。为安全起见,可以将他们撤回,或者考虑让他们潜入河静城。
以前安南在中原王朝统治下也有上千年,语言文化与中原无异,相貌也相差无几。经过与戴大人、张彪一番沟通之后,杨丛义对整个河静城的情况,便有了大致了解。
当日李全说河静有五六万人,恐怕只是虚张声势。整个河静城人数绝对不会超过两万人,城内的军队不会超过两千人,其余全是百姓,当然河静城外也有不少平民。河静城往北,应该还有一座小城,那座城与河静城大小无异,离此地大约一百来里,一两天之内便能到达。
船队在海上不能行动,宣威军趁此机会当即召开会议。
既然戴大人不想就此离开,他们就必须要把河静城里的消息摸清楚。
首先要知道宅院被围到底是谁主使,如果是刺史李全擅作主张,那他们可以,即刻离开河静,往北边去找其他城市落脚,继续完成出使之事。如果昨晚包围宅院,背后有其他人指使,那就要搞清楚指使是否来自升龙。说白了,就是要搞清楚是否来自安南国王?如果是,那便不用去北边,也不需要再继续出使,立即便可返回,将安南人的态度告知大宋皇帝,不管是战,还是放任不管,都由皇帝与朝廷做主,再与戴大人无关,也与宣威军没有任何关系。
一番布置之后,众人随即休息,毕竟昨晚闹腾一夜,精神疲乏。除去少量人值岗之外,船队所有人即刻在船里休整。
杨丛义离开泉州之后,每日的晚间,天空晴朗时,便在舱外看看月亮,想一想月亮那头的清尘。
有所思,便有所梦,当杨丛义在睡梦中,与清尘相遇,两人正互诉衷肠之时,却被忽然响起的号角声打扰了。
号角声便是集结号。
杨丛义当即翻身爬起,还不等他冲出船舱,便有军士进舱汇报:“大人,海面上出现战船。”
杨丛义一惊,迅速出了船舱。
抬眼一望,果如军士所言,海上有不少小船,正向船队方向驶来。
当即一声令下,两艘战船,一前一后,带着三艘海船起航,扬帆向南方疾走。
杨丛义与宣威军站在甲板,回头一望,只见海面上,许多小船,正快速掉头向船队追来。
如此多小船追来,所为何事,不言自明。
大宋乃天朝上国,被安南人追的狼狈逃窜,这种现状让杨丛义大为恼火。
安南人的船小,长不过三五丈,宽不过一两丈,比大宋战船,不知小了多少倍,他们敢追来,就因为这是他们的地盘?
眼见如此,杨丛义当即命令两艘战船回头迎战,三艘海船继续南下,在二十里外等待。
随即两艘战船降下半帆,一左一右掉头之后,将追来的安南小船包夹在两船之间。
眼见战事将起,军士随即便将抛石机架起来,准备迎战。
安南人见大宋两条船掉头迎战,那些小船随即慌乱,原本就毫无行进阵型可言,众多小船顿时就变得更加杂乱。
毕竟大宋战船,长十多丈,宽三四丈,不是他们的小船可比,有船开始害怕,猛然减速掉头,但后边的船只避之不及,当即撞在一起。
………………………………
第216章 道长出马
前船不能走,后船又行的快、跟的紧,片刻之间,几十艘海船便挤成一团。
眼见得机会难得,杨丛义当即指挥战船向北冲杀过去。
当初督造战船建造之时,在船头使用的便是坚硬的原木,整条原木防虫瘴防冲撞,冲撞力也极强,宣威军毫无顾忌,将桅杆放下,向几十艘小船撞击过去。
等一靠近安南船只,杨丛义便命令宣威军将携带的霹雳弹点燃,直接投掷上拥挤的小船。
霹雳弹,是当初在临安特意要来的一批火器。从琼州离开时,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危机,杨丛义便调了一些火器,其中便有这种霹雳弹。
一艘小船扔上两枚霹雳弹,不多时,数十艘小船便化为一片火海,其他小船一见有船只着火,当即便四下逃窜。
宣威军其余人手,手持弓弩列阵在甲板上,向拥挤的小船几轮箭雨射下去,附近小船上还在奔跑的人就不多了。
外围小船,眼见难以抵挡,迅速掉头便跑,转眼间便已远离宣威军攻击范围。
看着十多艘小船逃窜,杨丛义并没下令战船追赶。
着火的十几艘安南小船,渐渐烧毁,不少安南军士奔逃无门,无奈之际投身入海,是不是能活,那就要看水性和天命。
宣威军军士,见那些惨叫投海的安南兵卒,转过头去,不忍直视。
杨丛义随即命令战船掉头南下,与三艘海船会合。
掉头之后,杨丛义看着甲板上的宣威军军士,高声道:“诸位兄弟,你们有不少人以前没打过仗,第一次清清楚楚、眼睁睁看着别人死去,杨某也是。也许很多人在家连一只鸡不敢杀,但大家要记住,此时,此地,你们想心存仁慈,可敌人不会给你们机会,如果我们今天在那些小船上,安南人驾的是大船,此刻那些在火力奔命的就是我们,跳进大海以求生的,也是我们。
因此,大家必须将你们心里那点同情和怜悯收起来,要知道从离开大宋,离开琼州那一刻起,我们所处的任何地方都是异域,对宣威军来说都是战场,在战场上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容不得你对敌人有一丝怜悯!都记住了吗?在回到大宋以前,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要把它看成是战场,不然我们死无葬身之地!”
甲板上,众将士听在耳中,沉默不语,战斗便是这么残酷,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声声入耳,捶打着他们的心房。
不忍又如何,今日对方不死,要死的便是他们,这个道理他们自然明白,只是听着惨叫,心里难过。
一番不算激烈的海战下来,戴大人虽不知发生了何事,但他也看得清楚,那小船上追击的安南人,根本就是想置他们于死地。
出使之事,怕是难以完成了,不若就此离去。戴骢十分无奈的将心中的想法告诉杨丛义。
而杨丛义却道,连番矛盾激化,此时不把事情的真相调查清楚,贸然向朝廷汇报安南之事,恐怕也是不妥。为今之计,应当继续等待刺史李全的消息。况且在河静城外,还有一百宣威军埋伏在那里,也许此时他们已经得到确切的信息。
这次能不能顺利出使,还在其次。大宋和安南两国是战,还是继续保持平稳的关系,全在他们一念之间,若不妥善处置,朝廷在南方,或许就有一场大仗要打。此时朝廷跟北方的金国刚刚议和,国家百废待兴,再在南方与安南交战,恐怕十分不妥。
几十年来一直在北方打仗,所有的主力部队,也都驻守在北方,南方无可战之军,若将北方各支大军调往南方,一是路上的开销太大,二是北方将士到南方是否能适应这里的气候,也是未知之数。因此还是应该搞清楚,这一切是刺史李全自作主张,还是升龙城里安南国王的意思。
戴大人无话可说,这些道理他自然懂,即使还要继续出使安南,他打心底已经对安南已经没了之前的好感,也不再像以前有那么积极的出使欲望。
后面的事情,戴骢不打算参与了,放手让杨丛义和宣威军去做吧。
跟三艘海船会合之后,戴骢带着三百侍卫禁军转移到海船上。随即他们进一步远离海岸,时刻戒备,以防安南人再次来袭。
杨丛义告诉戴大人,若遇安南人袭击,海船不要调头抵抗,即刻顺风南下,或着转向东边,返回琼州。
而他自己,则带领两艘战船,再次北返。
海中,孤零零的几艘小船还在烧,船上是否有人,杨丛义并不知道,其实不用看,若有人也早死了。在燃烧的几艘船,或许用不了多久也会沉没。
没过多久,大宋战船又来到河静港口之外。
这次战船没有离港口那么近,全都停在距离海岸五里之外。
从五里之外看河静港口,已经看不清楚,从港口看海面上的战船,当然也不会那么清晰。
战船在海中静静等待,等天彻底黑下来之后,两艘战船即刻北上十里。
夜,很黑。战船在之前几次停靠的老地方等待了许久。
甲板上一队队宣威军,标枪一样站在那里,等待登岸的命令。
杨丛义望着模糊的海岸,似乎在等待什么。
他身旁的张柳忽道:“杨大人,你等的人好像来了。”
话音刚落不久,海岸上随即传来一声怪异的鸟叫,随后便见一个人影,跳出海岸杂树丛,靠近战船。
定睛一看,来人正是留在河静城里打探消息的石兴。
军士将船桥放下,他几个箭步上了甲板。
一上甲板便向杨丛义汇报道:“事情已经调查清楚,确实是刺史李全派兵包围大宋使节的宅院,出海追击大宋船队,也是他的主意。追击失败之后,河静城里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不知是离开了河静城,还是躲在隐蔽之处,城里暂时没有他的消息。”
一听这话,杨丛义当即明了,所有的一切都与李全有直接关系。但此事是不是他一手操办,他背后还有没有其他人,还是不清楚。
按说李全只是一个地方长官,根本无权,也不敢随意插手或破坏他国使节出使。他背后应当还有人,并且升龙方向的人,但是不是安南国王,还不好说。若想弄清楚具体情况,这个刺史李全必须抓在手中。
杨丛义随即交代石兴,李全的消息要继续打探,但不管有没有消息,先不要打草惊蛇,最终重要的,不要暴露自己人的身份,安心在城里潜伏下来,做好扎根安南的准备,暂时不要急着撤回船队。
随后又询问,从升龙方向赶来的安南军队现在是什么情况,目前在哪里?
石兴告诉他,那支军队恐怕后天一早就会赶到河静城。虽然他们的目的还不清楚,但根据河静城内发生的这些事来推测,他们是要赶来河静城无疑,有很大可能就是来协助李全对付大宋使团。
杨丛义交代他们在河静城里要时刻注意安全,石兴应承着,随即下船离开。
战船再次离岸,南下十五里,到达之前有两队宣威军停留之地。
一声轻啸,海岸杂草丛中出来一人,随即响起一个口号“吃好饭,打好仗”。
那个口号他们再熟悉不过,在昌国训练时,宣威军里人人都知道。
来人快步来到船边,踏上船桥上了战船。
不等杨丛义问话,便道:“监军大人,我们已在这儿潜伏了一天一夜,并没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