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阳府金军曾经组织过对太原府的进攻,无奈介休在宋军手中,有重兵驻守,几次三番,难以攻破,便放弃了北上的打算,他们认为大同府不会坐视太原府丢失,定会从关外调集精兵强将入关,重新夺回太原府,打通整个河东通道,于是便将北上支援的主力调回平阳府附近。

    在他们看来,只要坚守平阳府,等待大同府派遣援军入关,到时候南北夹击太原府,宋军将避无可避。

    所以,洪洞县便是金军防守平阳府的第一条防线。

    大宋北伐军直奔洪洞县,探知一万金军收缩于城内,便逼近城外三里,安营扎寨,组装攻城器械。

    洪洞县虽是大县,但却不是久战之地,城不高,墙也不厚,易攻难守。

    但由于平阳城还需要时间调集军队,部署防御,便不得不派遣守军在洪洞县迟滞大宋北伐军。

    五天后,待北伐军休整准备完毕,日上三竿之时,薛望一声令下,大军四面齐攻洪洞县城。

    半个时辰之后,北伐军攻破南城门,将士冲进城内,展开巷战。

    南城门丢失,东、西、北门守军闻讯,斗志立失,听闻东门攻城宋军不多,便打开东门,蜂拥而出,向东逃窜。

    守城金军逃离,洪洞县城顷刻落入北伐宋军之手。

    而从攻城力量薄弱的东门向东逃窜的六七千金军并没能安然逃脱,就在他们亡命奔逃十余里之后,便陷入北伐军提前布置的包围圈中,全军覆没。

    洪洞县一战而下,城内囤积的粮草物资,自然落入北伐军手中。

    守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当天便传回平阳府,留守府上下大惊。

    平阳府四十多年没打过仗了,守军从统兵将领到普通士兵,几乎都没有实战经历,四十多年来,宋军从来就没有进入过平阳府,守军没有打仗的机会,和平消磨他们的战斗力和作战的勇气。

    不等留守府令下,平阳府附近四万金军全线收缩进平阳城。

    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周边百姓四散而逃,逃往东西两面的大山之中。
………………………………

第738章 招降平阳

    夺下洪洞县城之后,大宋北伐军并没有一鼓作气进攻平阳城,而是原地休整。

    数天后,见平阳城金军坚守城池不出,南方黄河沿岸也无援军北上的迹象,大宋北伐军主力方才离开洪洞县,向五十里外的平阳城逼近。

    金军严阵以待,大宋北伐军并不打算立即发动强攻。

    于是,宋军与金军相隔五里,隔城对峙。

    由于北伐军兵力有限,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并不具备围城的条件,薛望也没打算将金军全部困在城里,所以只在平阳城北门和西门方向立下营寨,部署大军,放空东门和南门方向,给足对方逃跑的机会。

    打了多年的仗,薛望跟着杨丛义也学到不少兵法和谋略,如何对付平阳府金军,早在介休时,他就已经思虑周全。

    河东金军如今战斗力低下,双方同样是四万大军,如果摆开阵势,金军绝对占不到任何便宜,如今他们所凭借的就只有一座城池,而薛望很有信心攻陷平阳城。

    但强攻无论有多顺利,都会损兵折将,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毕竟整个北伐西路大军就这么多兵力,等收复了河东,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还需要更多人,为强攻高城损失老兵,绝对得不偿失。

    洪洞县城不高,城墙也不厚,攻城器械到位,大军攻城并没有多大阻力,再加上北伐大军初到平阳府,势必要给金军一个下马威,所以强攻城池、彻底消灭守军就十分必要。

    有洪洞县立威一战,必定可令各州各县守军胆寒,到时候大军所至,金军不战而降,兵不血刃,便能收服更多降军,等真正兵强马壮之时,收复云中之功亦可争取。

    进入平阳府后,薛望的眼界已经不在平阳府一地,关中是川蜀西北军的功名场,河东是北伐西路军的,但这点功勋不足以让他封爵封王、青史留名,夺取金国西京大同府,抓到金国皇帝完颜亮,才能让他名震天下,光宗耀祖。

    所以对平阳城内的金军,薛望从始至终都没想过要围困他们、歼灭他们,他要的是夺取平阳府,收复整个河东,而不是消灭多少敌人。

    在要地还是要人这个问题上,薛望也跟杨丛义学了很多,打仗能用巧劲,何必凭蛮力。

    但薛望也不奢望平阳城内的金军会因为洪洞县失守就乖乖南撤,该打的仗也是要打的,不然四万人哪来的功勋?

    于是在对峙十天,确认黄河沿岸无大军北上支援平阳城之后,薛望便下令各军派遣一营或两营兵力去攻占周边县城。

    各军出发前,薛望下达北伐军令,若各县开城投降,则不得随意杀人,入城之后控制府库、官府,不得劫掠百姓,若有县城拒不投降,攻取城池之后,同样不得杀害、劫掠平民百姓,违令者,军法处置!

    各部以马匹代步,直奔帅营分配好的目标县城。

    与此同时,为防平阳城内金军出城截击攻取县城的小股宋军,北门、西门方向的大宋北伐军主力分兵部署东门、南门附近,用以牵制城内守军。

    宋军主力一动,平阳守军果然紧闭四门,就连每天偶尔开启一时半刻的东门和南门,也不敢再开启,好似害怕宋军趁机攻城。

    五天后,平阳府大部分县城落入宋军手中,只有两个临近黄河的关口驻军较多,暂时难以攻克,不过随着援军到达,夺取除平阳城之外的整个河东都只是时间问题。

    果然,又过四天,好消息传至北伐军帅营,黄河以东的县城、关口全部收复!

    数天后,各地详细战报送回帅营,薛望心下大定。

    随后便让参军起草招降书,以强弩送入平阳城内。

    不多时,招降书便随着强弩,一封封飞进城内。

    初时,留守府还能下令收集烧毁城外飞进来的一切带有文字的东西,禁止任何人私自保留传播招降书内容,没过几个时辰,便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想一看究竟。

    白天,留守府的命令还没人敢公然违抗,等到夜晚,随强弩随机飞进城内的招降书便有许多被私下藏匿,不少人都想知道宋军送来的招降书到底说了什么,跟他们自己有多大关系。

    军中识字的很少,招降书上的内容绝大多数基层守城将士看不明白,藏在手里也是无用。

    但好在他们中有人认识一些读书识字的店铺掌柜、账房和读书人。

    经过请教,终于有人弄清楚了城外送来的招降书内容。

    其实招降书的内容很简单,书中写道:“河东土地百姓,本属大宋,被金强占至今,实乃大宋君臣百姓心头之痛,几十年来夜不安寝食不知味,举国上下四千万人,誓将故土收复!数月前大宋北伐西路军由潞州入河东,先取太原府,再取忻州,如今已将平阳城外所有河东之地收复,平阳城已是孤城,陷入大宋军民重重包围之中!北方雁门关,有大宋北伐军重兵驻守,金军连攻三月不得寸功,已然放弃救援河东。与此同时,大宋川蜀十万大军北上,攻取关中,京兆府、凤翔府等地自顾不暇,艰难求存而不得,亦不可能救援平阳城!而今,你等唯有一条出路,开城投降,迎大宋重归平阳城,方可寻得一线生机,保得富贵与性命。三日之内出城,将帅官职保留,校官升三级,尉官升两级,普通士兵可自决去留。若拒不出城,三日之后,大军攻城,城破之日,不收降将,不纳降官!”

    随着越来越多的招降书飞进城内,随着招降书的内容在军中迅速传开,留守府已经没有办法收缴销毁所有招降书,到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一天后,招降书内容传遍全城,全城百姓、守军将士思绪涌动。

    两三个月了,北方不见大同府援军,南边不见关中援军,忻州、太原府早已落入宋军之后,这些情况城内守军、百姓都清楚,至于平阳府各县守不守得住,他们更清楚,金军主力都在平阳城里,地方小县怎么守?

    毫无疑问,宋军没有欺骗他们,平阳城此刻确实是一座孤城,还是无人救援的孤城。

    是继续坚守,还是马上出城投降,二选一的问题,迅速摆在每一个人平阳城守军面前,也包括城内有头有脸的大户。

    投降会如何,不投降又会如何,通过之前的洪洞县宋金之战,他们都有清晰的判断。

    所有人都很清楚,金国在平阳府大势已去,自从八年前金国皇帝完颜亮带着满朝文武和数十万精锐部队经平阳府北上太原府出关,回到大同府起,金国就注定要退出中原、关中、河东,明眼人早就看清现状,早已暗中跟大宋故旧取得联系。

    随着平阳城内军民思绪激烈涌动,早先布置的暗棋也开始发挥作用,他们在军中在民间发起串联,策划夺门出城。

    短短一天时间,暗中串联的人数不下万人。

    整队整营整军心思摇摆不定,坚守平阳城之心早已动摇,因为都知道,坚守除了送命,毫无意义,何况城内军民绝大多数还是汉人宋人,当此之时又何必给遥远的已经管不上他们的大同府金人送命。

    不但基层士兵心思不定,就连高层将官也是心念急转,他们想的不是降或守,而是降或逃,坚守平阳城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投降大宋,他们并不能保证宋廷能遵守承诺,保留他们的官职,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不能保证宋廷不会说一套做一套,先骗他们投降,而后再动手杀掉他们,所以对招降书中的话,高官们并不完全相信。

    而要想从平阳城突围,逃去关中,或是逃往北方,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若逃往关中,在宋军三面夹击之下,最终也难逃厄运,若翻山越岭向北逃遁,没有粮草补给,那就带不了多少人,手里没兵,即使到了北方,皇帝不追究怪罪,也不会有多高的地位,败军之将,更不可能再受到重用。

    对多数人来说,不管是投降宋军,还是逃遁,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此时此刻,大军围城,东西南北无援军,由不得他们。

    就在将官们左右斟酌,难以取舍之时,底层士兵和低级军官已经做出了选择。

    大宋北伐军将招降书送进平阳城的第二个夜晚,子时刚过,平阳城东门守军忽然被数千金军包围,双方迅速形成对峙。

    “平阳已经是孤城,外面到处都是宋军,没有援军了,兄弟们从军就是为了活命,现在我们要出城,谁拦我们,谁就是我们敌人!让开!”

    “让开!”

    “让开!”

    。。。。。。。。。

    一人开口,众人附和,声势不小。

    但城门守军职责所在,留守府不下令,他们怎么敢打开城门?

    双方从相隔三丈距离,越逼越近,随时都可能动手,爆发冲突。

    但随着后续士兵迅速赶来东门附近,加入想要出城的队伍之中,城门守军开始退缩,因为他们知道挡不住汹涌的民意,何况城门守军里的将士也是军心浮动。

    见有机可乘,冲击城门的士兵稍一发狠,守军便放弃了城门。

    平阳城东门打开了。
………………………………

第739章 合围关中

    凤翔府。

    大战过后,满目疮痍,遍地尸体,孤零零的战马,荒野徘徊,不愿离去。

    一场恶战得胜的宋军来不及休整庆祝,新的军令再次下达。

    军营内,众将齐聚,左军都统制姚仲宣布进军命令。

    “金军主力经此一败,已军心势气!大帅有令,左军向西进攻,乘胜追击,一个月之内夺取临洮府,以防西夏夺城。吴挺,率你部明日先行,十天之内,务必夺取秦州,打通西进道路!”

    “得令!”吴璘之子左军副都统制吴挺,起身接令。

    “杨宋,你率后军五千人,驻守凤翔府,确保粮道通畅,必要时西进支援!”姚仲继续下令。

    “得令!”后军统制杨宋起身接令。

    “其余将官听令!各部休整两日,两日之后携带粮草军资,全军西进!”姚仲再下一令。

    “得令!”众将官起身,异口同声。

    左军聚将,布置任务,中军也没有闲着。

    中军将营内,同样是将官齐聚。

    只听中军都统制明复道:“凤翔府之战,金军损兵数万,四散而逃,一路向西逃往秦州、临洮府,一路向北逃往平凉、原州,还有一路向东逃回京兆府。方才去帅府见过大帅,议定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时间,应乘胜追击,我们中军向北追击,将金军残兵赶出平凉府,赶出原州,收复旧地!寒冬马上就要来了,我们时间不多,全军休整两日之后立即北上,争取一个月之内收复原州、平凉府!金人必败,西夏肯定会趁火打劫,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拖延一时半刻,原州、平凉府等地就有可能被西夏人抢先一步夺去,到时候麻烦就大了。所以追击金军残兵的紧迫性,大家一定要明白,回去之后,各部自行召集军中骨干做好追击歼敌动员。”

    “得令!”众将意气风发,齐声接令。

    “凤翔之战,我军虽然大胜,但伤亡也不小,此次追击敌军,是成是败,关键在于追击速度,为避免伤兵拖延行军,行动不便的伤兵全部留在凤翔府,各部要严查,不得弄虚作假,你们告诉他们,留在凤翔府的伤兵,由帅府统一安排,不必担心。”

    。。。。。。。。。。。

    中军营内聚将,右军也在部署军事行动。

    “关中金军主力已经逃回京兆府,足足三万人,如果放他们北上平阳府或是东出函谷关,我们就无法向朝廷交代。大帅有令,右军两万人即刻东进,直取京兆府,将金军困在关中!”

    “将军,京兆府那么大的地盘,我们就两万人要困住三万人,太难了吧?”

    “此事不必担心,京兆府各州各县几乎没有金人驻军,京兆府金军为保活命已经抱成一团,一定会坚守大城。放眼整个关中,京兆府金军已成孤军,绝对不敢随意突围。只要我们拖住他们十天半个月,襄阳、南阳方向的大军就能出现在京兆府,据报他们已经动身十多天了,正在翻山越岭。除南阳、襄阳援军外,东边洛阳和平阳府都会派出军队扼守黄河渡口,斩断金军逃跑的幻想。因此,我们两万人只需要堵住金军西进和北逃之路,他们就是我们嘴里的肉!”

    “将军,襄阳、南阳有多少援军?平阳府都夺下来了吗?”

    “襄阳、南阳大军有吴拱亲自率领,兵力不少于两万,都是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精锐。平阳府应该已经拿了下,据报半个多月前他们已经用四万大军围困平阳城,平阳府辖下其余州县全部收复,金军守军困居在一座没有援军的孤城坚持不了几天。退一步说,就算平阳城还没攻克,平阳金军自身难保,也根本不可能支援京兆府。可以说,如今不管是京兆府还是平阳府,都是我们的肉,只要我们速度够快,等拿下京兆府,而后东进或北上都能再立新功!”

    “将军,我们马上出发吧,说不定半路上还能追上逃跑的金军!”

    “好。众将听令!一个时辰之后,大军开拔,目标京兆府!”右军都统制高声下令。

    “得令!”右军众将齐声接令。

    秦岭东部余脉,群山之中,有一古县,名曰卢氏。

    卢氏县建县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数千年来未曾更名,更未撤销过建制,北临黄河,东接洛阳,西依商州,南通南阳,距离四地都只有百里距离,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交通也较为便利,是由南面进入函谷关的必经之路。

    靖康之乱以来,此地便归金人占据,之前南阳都在金人手中,卢氏县便不被重视,自宋金于汴京议和之后,此地便变得重要起来,金军随后派遣重兵驻守,日夜堤防宋军从南阳北上,攻入函谷关。

    然而,金军有准备,宋军也有筹谋。

    中原多忠义之士,他们不从金人压迫统治,几十年来,有无数人向西进入秦岭群山之中,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每到宋金大战,他们便以义军身份攻击骚扰金军,为宋军正面战场提供情报和物资帮助。

    金人退出汴京后,按地界划分,秦岭群山之中的虢州、商州,仍归金国,卢氏县归虢州管辖,自然还是金国的土地,虽然有部分百姓、义士悄悄出山,逃至南阳、洛阳,但绝大部分拖家带口,难以迁徙,最终还是留在原地。

    汴京想要收复所有故土,收复燕云十六州,想借道卢氏县进入函谷关,自然不会放着秦岭群山之中的无数忠义之士不用。

    这么多年来,朝廷一直跟他们有所接触,粮食、武器都有所供给,只待时机一到,便把他们收编过来,编入朝廷大军。

    成为宋军正式编制,吃皇粮做大官,这也是山中义士的心愿,毕竟报效朝廷只凭一腔热血不行,老婆孩子还是要养的,高官厚禄,也是他们所求。

    所以在北定八年七月,大宋与金国彻底决裂,撕毁八年前签订的和议盟约之后,秦岭之中,卢氏县附近各山头义士很快组成一支五千余人的义军,三天之内,便攻陷了卢氏县城。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又多次打败从虢州赶过来支援的金军,死死守住了虢州进入卢氏县的通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终于等来了大宋出兵虢州的消息。

    八月下旬,南阳宋军先头部队三千人抵达卢氏县,并带来了朝廷的封赏诏书,卢氏县义军编入大宋正轨军,换上宋军衣甲,主要首领封官为将,继续领兵,宋军接管卢氏县城。

    九月中旬,南阳、襄阳两万大军在都统制吴拱率领下进入秦岭山中,下旬赶至卢氏县。

    帅府之内,众将经过短暂商讨,吴拱拍板定音:“分兵商州太拖时间,粮草运输不便,寒冬一到,大雪封山,便无法及时赶到京兆府。我们应当立即北上攻下虢州,夺下函谷关,而后会同洛阳驻军一部,西进华州,彻底粉碎关中金军东逃平阳府的企图,若时间允许,还能会同各路大军将金军彻底围困在京兆府!各部听令,即刻准备,明日申时三刻准时出发,北上虢州,攻克函谷关!”

    “得令!”众将齐声接令。

    隔天,天朗气清,两万大军从卢氏县出发,分前、中、后三军,携带必要的口粮,进入秦岭余脉山中,北进虢州。

    北上虢州一条路,一路上,金军沿途设置阻击阵地,但由于兵力悬殊,双方稍一接触,金军便弃阵而逃,甚至有些守军直接逃散山中,或是投了宋军。

    虢州金军里的宋人、汉人实在不少,统兵官又专门让汉人士兵进山驻守,吃不饱不说,还要受蚊虫叮咬,这种明显的区别对待,早就让混饭吃的底层士兵心中不满。

    卢氏县被义军攻下之后,有些金军中汉人、宋人便悄悄来到卢氏县,投了义军。

    如今大宋大军北上,沿路守军自然全无斗志,纷纷弃守奔逃,或降了宋军。

    四天之后,前军走出秦岭山脉,抵达虢州城南二十里处,与守在此处的几千金军形成对峙。

    金军不敢主动出击,宋军可半点不惧,当天夜间,义军中的义士打头,宋军精锐在后,向金军营寨发起进攻。

    守军与宋军前军兵力虽然相当,也各有作战准备,但两军士气相差悬殊,激战不到半个时辰,金军便弃营而走,逃往虢州城。

    是夜,夜色昏暗,为防金军撤退半路设伏,宋军未曾趁胜追击。

    第二日,中军、后军相继赶到,前军方才继续向前探路。

    不日,吴拱便率领南阳、襄阳两万余将士赶至虢州城下,休整准备两日,随即发动攻城之战。

    虢州金军久在关中,几十年来没有多少征战经验,加上士气不高,底气不足,虽占据城池,却也根本无法抵挡宋军精锐进攻。

    三日后,虢州城破,金军一支数千人西逃华州,虢州被吴拱收复。

    宋军进入虢州城,函谷关不战而下,关外洛阳守军一部入关中,接管函谷关、虢州城。

    至此,汴京西部屏障归于大宋朝廷之手,再无金军出关威胁汴京之忧。

    吴拱部休整两日,补充粮草物资,而后迅速西进华州。

    十月开始,宋军三面合围关中,关中金军大势去矣。
………………………………

第740章 宋夏无备

    北定八年十月十四,随着越来越的士兵偷跑出城,士气日渐衰落,京兆府三万金军在被包围近一个月之后,出城投降,宋军入城,收复关中。

    至此,耗时不过一个月时间,川蜀宋军和南阳、襄阳吴拱部便合力收复之前四十多年也没能收复的凤翔府、京兆府、华州、商州、虢州等地,将关中肥沃之地尽数收回大宋囊中。

    但收复了这些地方,不意味着彻底赶走了盘踞在川陕的金国势力,因为除了京兆府、凤翔府、华州、虢州,渭水以北还有很多土地仍然控制在金人手中。

    鄜州、耀州、庆阳府、延安府等地,宋军都还无暇顾及,盘踞在这些地方的金军可沿黄河北上,也有可能得到北方金军支援,要想彻底控制关中,熄灭金军反扑的念头,必须马上北上将他们歼灭或驱离。

    京兆府,宋军大营内,川蜀宋军元帅虞允文和南阳、襄阳都统制吴拱,会同川蜀右军都统制、副都统制等主要将官,商议军事。

    商议多时,虞允文与吴拱逐渐达成共识,两军分头并进,共取陕北旧地,川蜀右军向西攻取庆阳府,吴拱率南阳、襄阳部向北,由耀州北上,攻取鄜州、延安府。

    十月二十日,整顿军队,接收补充粮草物资之后,两军分头离开京兆府,共同向陕北进发,收复大宋旧地。

    而虞允文则以大帅之名、副相的身份居京兆府,协调蜀中、汴京关系,筹集粮草物资,为左、中、右三路川蜀大军和吴拱部操持后勤供应,并暂时兼任关中安抚使,抚慰关中几十个州县百姓。

    关中金军溃败速度之快,让西夏国措手不及。

    前些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南侵失利,从汴京撤离,迁都大同府,让同是附属国的西夏君臣看到了摆脱金国的机会。

    于是西夏便趁完颜亮迁都,东面受金国内乱和大宋牵制之时,仓促对金国控制的兰州、延安府、庆阳府等地动兵,趁火打劫,抢夺金国土地,结果由于准备并不充分,等关中金军反应过来,派兵支援之后,西夏军很快被击退。

    西夏这次趁火打劫,不但没有捞到多少好处,反倒引起完颜亮的极度不满,甚至威胁要对西夏用兵,西夏皇帝李仁孝不得不马上派遣特使携带重礼赶赴大同府,完颜亮方才消了怒气,夏金两国得以继续保持和平。

    自那一场边境摩擦失利之后,西夏君臣方才冷静下来,他们这时才明白金国虽然从淮河、黄河北撤,丢掉中原大片土地,但金国核心土地并未丢失,国力并没有太大削弱,并且金国北撤,不但势力没多少削弱,国都还离西夏更近了,一旦金国不高兴,西夏危险便与日俱增。

    于是从那之后,西夏便恢复了安稳,一心发展自己,不再敢打金国的主意。

    并且西夏皇帝李仁孝此人素来喜文不喜武,加上任内权相任得敬掌西夏军政大权,专权跋扈,还胁迫李仁孝分一半西夏国土归其统治,企图分裂西夏,后来虽然被李仁孝用计处死,但从那之后,李仁孝便对武官更加不信任,朝廷政策也多借鉴大宋,越来越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西夏战斗力迅速减弱。

    西夏武官在兴庆府失了权势,军备废弛,加上文官掣肘,军队就连平定内部叛乱都开始费力,更别说对外用兵。

    所以在大宋北定八年夏秋之际,骤然发动北伐,攻占关中,向夏金边境所在的临洮府、兰州等地继续进军时,西夏居然没有任何准备。

    直到金国残兵逃进西夏国境内,又过数月之后,身在兴庆府的李仁孝君臣才得知金国和大宋交战的消息,而此时已近是冬月,西夏国冰天雪地,根本没有条件趁宋金战乱占两国的便宜。

    后来又听闻宋军相继攻占临洮府、兰州、原州、平凉府、庆阳府、延安府等地,兵锋直逼夏金边境,更是没有半点再趁乱争夺金国土地的意思,并且还担心宋军继续北上,攻打西夏,于是兴庆府只能下令边境守军戒备,并匆忙将各地驻军调往夏州、卓啰和南军司等地,增强边境防御。

    其实西夏国君臣的反应速度已经算是够快的了,大宋自靖康之乱南迁之后,丢掉了关中,国土便不再与西夏接壤,两国关系中断四十余年,但对川蜀军队来说,跟西夏国征战百年的前尘往事,历历在目,之前两军之间有金军阻隔,如今关中收复,金人被消灭赶走,西夏军、宋军再次相见,旧恨自然要平,况且宋军大胜金军,势气正旺,向西夏军队磨刀霍霍,也是军之常情。

    战场上打疯了,一心只想要军功,憋了许多年的川蜀军打完金军尚不过瘾,便想连西夏一起打了,收复失地,开疆拓土,要功有功,要名有名,若是能一口气打到兴庆府,必将青史留名!

    但西夏兴庆府李仁孝君臣的反应,加上虞允文在关中筹集运送粮草物资的艰难,和北方严寒的气候,让兵临宋夏边境的宋军冷静下来,止住了继续向北进军的步伐。

    随着寒冬到来,宋夏两军在边境驻扎下来,双方相隔十里,谁也不敢发动攻势。

    宋夏两国联系中断四十多年,如今随着宋军重返临洮、兰州,两国边界又要重新划分,不然接下来两国之间的大战将不可避免。

    很明显,西夏国在这场斗争中不占优势,加上皇帝李仁孝素来不喜武将,又忌惮权臣,更不愿轻易动刀兵,所以很快兴庆府便向汴京派出特使,希望恢复两国几十年前的友好关系,重新划定两国边疆界域。

    李仁孝之所以急于想跟大宋重新划定界域,而不是为他的宗主国金国张目,是因为他知道金国丢掉关中,必然再难南下,金国实力可能真的受损严重,既然金国回不来,就应当早日与大宋共享和平。

    其实他急派特使赶往汴京还有其他深意。

    一是借此机会试探金国态度,想看金国在跟大宋作战之时,还有没有余力对西夏国用兵,如果确定金国无力对西夏用兵,那么则可乘机解除与金国的宗主国关系,两国平等相交,不必再看金国脸色,不必年年再给金国上贡。

    二是取得宋夏两国和平,使得川陕无战事,西夏不动刀兵,而大宋则可集中国力在东面继续对金国用兵,牵扯住金国,进一步削弱金国实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