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方缺粮,每到冬季总会出现粮荒,特别是在出现白灾之后的来年春天,总会有成百上千的牧民饿死,以致草原各部劫掠战乱。

    如果能从大宋买到足够多的粮食,完颜亮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对付完颜雍身上,所以西金使臣拿到大宋宰相的方案之后直接返回大同府,因为这个方案值得考虑。

    然而在西金使臣四月离开汴京之后,一直到七月,史浩也没有等来西金的回复,甚至连赔偿都没再提,更没有向汴京索取河间府土地,就像宋军夺取河间府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又像河间府本来就归属大宋。

    完颜亮对河间府不问不要不取,汴京已经嘉奖过收复失地的将士,也不可能下令让驻守河间府的军队撤回大宋,所以大宋对河间府形成了事实上的占领,并且没有任何一国对此有异议和疑问。

    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北方局势的彻底变动,西金活了,大宋僵住了,东金被动了。

    正因为三国形势大变,让大宋陷入僵局,使收复燕云变得更为艰难,所以主导同时对西金、东金开战的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周振被赵昚罢免了官职。

    如今北方的形势已然如此,直取燕京已经不可能了。

    不过,好在杨丛义当初率领北伐军攻下大名府之后,就做了一些夺取燕京的准备,这些年进展还比较顺利。

    既然不能取巧夺回燕京,那就只能一仗一仗硬拼。

    隔天,杨丛义应召,入皇宫面圣。

    “臣见过皇帝!”杨丛义进殿躬身行礼。

    “休养了一年,身体好些了吗?”赵昚坐在御案前,见杨丛义进来,放下手中的朱笔,笑着问道,就像询问关系亲密的朋友。

    “臣已经好多了,多谢皇上关心。”杨丛义恭声回道。

    “坐。”赵昚微笑。

    “谢皇上。”杨丛义行礼后,慢慢落座。

    “跟我说说,这次出去可有什么特别的见闻。”

    “百姓安居,田地有人耕种,南下北上,一路上未曾遇到什么特别的事。见闻就更没有了,臣沿途很少接触外人,主要是在山里养身。”杨丛义回答的较为谨慎。

    地方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还是少说为妙,说了又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

    “前些年荒芜的田地都有百姓耕种?”赵昚有些不太相信,宋金两国打了多年,百姓南迁的很多,不知有多少良田因无人耕种撂荒,才多少年,真就全种起来了?

    “其他地方不知道,臣所到之处,几乎没有荒田。”杨丛义回答的很真诚。

    “好好好,只要百姓有田种,就不至于饿饭。”赵昚很是高兴,看来户部并没有多少虚言。

    但赵昚不知道的是,那些开垦出来的良田到底有多少是普通百姓自己的,又有多少是官宦之家和豪门大户。

    当年北伐军一路北上,收复旧地之后,为了尽快稳定占据的土地和百姓,直接就把无人认领和耕种的大部分荒地分给了当地百姓开垦、耕种。

    但在之后,天下逐步稳定,金人被赶出汴京,赶回北方后,当年那些分给普通百姓、还没有地契的土地,慢慢的都被那些有权有势的大户和官宦乡绅,用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地契收了回去。

    也就是说,普通百姓把撂荒的土地开垦出来,养熟以后,几乎全被别人拿着地契夺了去,那些地契有官府站台,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办法。

    这些事,杨丛义也是近些年才知道。

    当年那些地还是他做主分给当地百姓的,当初是为了尽快让百姓恢复农桑,军队好从市面上采购军粮,可等天下稳定,他从地方进入汴京,地方上的事他便再也不能插手,他的那些应急政策自然很快被废。

    土地兼并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杨丛义虽然同情普通百姓,但却无法帮他们做多少事情,只能给尽量给他们一个太平的天下,不让他们死于战乱之中,毕竟在这个时代,能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北边战事,你听说了吧。”赵昚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眉间满是心事。

    “臣这两天在枢密院看过详细资料,基本都清楚了。”原来皇帝最在意的还是北伐、一统天下,杨丛义心里有底了。

    赵昚微微点头,双眼盯着杨丛义问道:“那你怎么看。”

    “既然东面已经陷进河间府、真定府和燕京三方掣肘的死局,东面就暂且放弃好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好事,燕京虽然不能一举夺回,但至少大名府、济南府是绝对安全了,那我们就可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以迂回包抄之法,一样能收复燕云。只是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兵力和财力,也需要更多的官吏和地方治理人才。”杨丛义回答的十分淡定,对于北伐,他绝对不会乱了方寸。

    “哦,如何迂回?”赵昚急问。

    “先取河东,收复太原、平阳两府,将切断大同府与关中的联系,再取关中如探囊取物。而后以太原府为根基,聚大军直取大同府。夺取大同,等站稳脚跟,我军便可自西向东包围燕京,真定府也将不战自溃。”
………………………………

第721章 皇帝承诺

    “多久?”

    “五年。”

    “等不了五年!”

    “臣是说五年之内拿下燕京。”

    “好,我就给你五年时间。若五年之内拿下燕云,我便依祖训封你为王!”赵昚看着对方,眼神异常坚定。

    “封王就不必了。”

    杨丛义推辞道:“皇上还记得当年在镇江渡口,臣跟皇上说过什么吗?”

    赵昚思绪翻动,但没有回答。

    杨丛义正道:“当年在长江边驻防,对岸就是重兵集结准备渡江的完颜亮,那时臣告诉皇上,臣这一生的梦想就是北复中原、夺取燕云!而皇上说,只要渡过劫难,不论如何都会尽力助臣实现梦想!臣此生的梦想一直没变,所以臣不需要功勋,也不要封赏,如今能有机会去实现这个梦想,臣就很高兴很知足。”

    赵昚想起了长江的那段往事。

    片刻之后,还是说道:“我支持你收复燕云、统一天下,那是我应该做的事。你若能收复燕云,不管是我还是朝廷,都该给你封赏,都该给你庆功!收复燕云封王的祖训世人皆知,不要王位,你想要什么?”

    面对赵昚的疑问,杨丛义忽然轻松下来,笑道:“臣若能顺利收复燕云,只想离开汴京,无拘无束,带着家人游遍大宋山山水水,等老了,走不动了,便选一座山,老死山中。这便是臣的心愿,也是臣最想要的!”

    “若你真能收复燕云,而我什么都不给你,还将你赶出汴京,天下人会怎么看我?你还是实际点,不要说梦话了。”赵昚根本不信他的所谓心愿,退一步说,就是信,也不可能答应他的要求。

    杨丛义轻轻叹了口气,而后颇有些无奈的说道:“皇上,说实话,臣不喜欢汴京,更不喜欢临安,说白了就是不喜欢待在朝堂上,不喜欢听他们吵,也不想跟他们争。若臣真能收复燕云,皇上想怎么封就怎么封,但臣希望给臣一个闲职,如果到时候还要让臣在朝堂上受罪,那只能辞官,遁入山川之中了。”

    赵昚听着,看着他没有说话。

    “不过,这一切都还为时过早,能不能顺利收复燕云都还是两说。”杨丛义将话题一转,欲言又止。

    “哦,有何困难?”

    “打仗要大量军需粮草,这些年国库并不丰盈,粮草没有积蓄多少,军械更没有制造,这只是一方面。”杨丛义稍稍停顿了一下。

    而后郑重的说道:“最麻烦的是,朝中如今支持北伐的人不多了,几年不打仗,就已经开始享受太平生活了。除此之外,臣更担心皇上北伐的意志被朝臣动摇,若臣在外统兵,而朝中满是流言和猜忌,北伐便不可能成功。臣想直捣黄龙,收复燕云,但不想重蹈岳飞覆辙,做那无用之功!”

    赵昚沉默了。

    先前他用周振向河间府发动进攻,就受到了朝中巨大的阻力,结果北伐成效并不好,北方形势变得复杂了,朝中反对、弹劾之声更盛,他想保周振都保不住,不得已才匆匆将周振罢免,召回杨丛义。

    汴京已经快跟临安一样了,奢靡享受之风日盛,谁还顾念北方的故土,谁还记得百年前的祖训?

    当年他从临安带出来的主战派大臣,五六年太平日子过下来,便失去了往日的进取之气,个个位高权重,却只顾享受,不想承担半点责任,不愿做半点实事,得过且过,推诿扯皮。

    但这初定不久的汴京又离不开他们,因为地方主官多数是他们的人,没有他们在朝中坐着,维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汴京将很快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这种结果,如今的汴京承担不起。

    燕云无论如何必须收复!

    不论朝中有多少反对的声音,有多大的压力,统一不了燕云,没有绝高的声望,将来如何完好无损的收服江南百州民心。

    赵昚早已下定决心,杨丛义此话一出,让他的北伐之心更加坚定。

    “你放心,有我在,一定保你在外安然统兵,直到收复燕云!”赵昚看着杨丛义,给了他想要的承诺。

    而后接道:“你我相识十几年了,当年在鹜州选将营,我便知道你我志向相同,都想收复北方故土。这么多年,不管期间发生过什么,我都没有怀疑过你收复北方的初心。只要我在,绝不允许有人让你步岳飞后尘!”

    “多谢皇上,臣记住了!”面对皇帝承诺,杨丛义没有多说什么。

    “还有何要求,只要我能做到,你只管提。”既然已经决定将北伐大业全权交给杨丛义,赵昚便不再有任何顾忌,只想给他提供一切便利。

    “北伐只靠将军冲锋不行,必须要有懂地方懂朝堂的文官随行,因为很多事离不开他们。”杨丛义回道。

    “你就直说吧,你想要谁,想让他们去往何地?”一旦做出决定,赵昚便不再拖泥带水。

    皇帝这么一问,杨丛义便不再藏着掖着,只听他说道:“那臣就斗胆直言了。虞允文要主川陕,夺河东、关中,没有他配合不行。沈缙要主山东,北伐物资很多要从山东进入,也只有山东能提供。张孝祥要主大名府,北伐军所需的军需粮草他要就地筹备,负责所有物资后勤供应。辛弃疾要主潞州、辽州,夺取太原府的前沿阵地,需要他去经营。有他们全力协助配合,取河东、关中不会有多大问题,取燕云也有更大的把握。他们几个都是积极的主战派,以前跟臣也认识,有他们配合,臣信任他们!”

    赵昚听完并没有立即给出答复。

    想了一会儿之后,方才回道:“虞允文虽然经营过川蜀,可他如今年事已高,还愿不愿意去川蜀主政,尚未可知。沈缙可以调回山东,张孝祥也可以外派大名府。但辛弃疾应该还在江南吧,没听说他来过汴京,既然你点名要他,我会派人把他找来。”

    “臣跟虞大人还有些交情,臣可以自己去请他入川。至于辛弃疾,他确实还在江南,也不知道如今在何地任职,他官职不高,找他就不劳烦皇上了,臣请人去找就好。只是到时候,如果朝中有人不待见他,还请皇上无论如何都要将他保住,因为也许将来收复北方之后,他还能在稳定北方、稳定民心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好,辛弃疾我会替大宋保住。至于虞允文入川蜀,你还是不要参与了,我亲自跟他说。如何?”

    “多谢皇上!”

    “还有要求吗?”

    “回易船队臣可能还要借用一部分,到时候还请皇上不要多心。”

    “只要账目清楚,你只管调用。”

    “是,多谢皇上!”

    杨丛义初回汴京的这次进宫面圣,耗时三个时辰,谈国事谈家事,甚至还陪皇帝逛了逛御花园,留在宫中与皇帝一起用了御膳。

    几天后,赵昚接连下达几道诏令,全是十分重要的人事调整。

    首先是户部郎中张孝祥以户部侍郎外任大名府知府兼京北路安抚使,十日之内赶往大名府赴任,原大名府知府调回汴京待命。

    接着礼部侍郎沈缙外任益都府知府兼山东路安抚使,十日之内往山东赴任,原益都府知府回汴京待命。

    然后便是如今已年届六十官、居兵部尚书的虞允文,依皇帝诏,他将在一个月内启程,赶赴川蜀,任川陕经略使。

    三人的先后任命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

    朝中原先的主战派,随着宋金议和,多数转为了主和派,而皇帝这次下诏外放地方的几个朝臣都是当年在抗击金国南侵和北伐之战中立下偌大功勋的人。

    虞允文不必说,当年在太平渡一战,让他一个文弱书生,名震天下,从此由文入武,几经辗转做到了兵部尚书的高位,参知政事,位同执宰。如今把他调任川陕,让他独揽军政大权,所谓何事,众人心里疑窦丛生。

    沈缙虽无虞允文那般大的名气,也无虞允文那样的进士及第出身,但他在北伐中以回易处副使之身北上山东,以一己之力收拢山东数十万义军,从金人手中夺取整个山东,并迅速安抚山东九个州府数百万百姓,后又协助北伐军夺取大名府等地,配合京北大名府,截断真定府、河间府与汴京完颜亮之间的联系,直接促成宋金议和,完颜亮撤出汴京。

    在朝廷不清楚山东情形的情况下,他以山东节度使之名统管山东三年有余,声望极高,自成一方势力。

    当初就是担心山东出现不可控的局面,才以礼部侍郎之职将他调来汴京,如今又将他放归山东,绝非好事。

    在朝臣看来,虽然沈缙在临安任回易处副使之时就已经有进士出身,但他隐瞒身份,擅自北上山东,招揽数十万义军攻城掠地,又任职三年节度使,便已不是纯粹的文官,为山东太平,天下稳定,必须要加以提防和钳制。

    这次皇帝忽然下诏,又将沈缙放回山东,怎能不让朝臣议论?

    至于张孝祥,虽然年纪不大,但由于他是绍兴二十四年科举第一名,状元及第,名气不低,原本他在仕途上不是很顺利,可由于他在北伐期间治理地方州县政绩突出,从此青云直上,特别是迁都汴京,入了朝堂,更是接连升官。
………………………………

第722章 硬化官道

    皇帝诏令,再加上资历深厚的宰相史浩背书支持,言官朝臣再反对也无济于事。

    虽热不能更改诏令,但言官们的奏折还是如同雪片一般飞至赵昚案头,北伐大事他不能广为宣扬,自然不能解释,令他十分头疼。

    为掩护杨丛义筹备北伐,无奈之下,赵昚只能让史浩发动惩治贪赃枉法的行动,给言官们找些事做,转移他们的视线。

    没想到这场皇帝和宰相亲自发起的反贪腐行动,前前后后持续了两年,殃及江北绝大多数州县,下至县令,上至六部侍郎,期间不知多少官员被牵连贬官、罢免。

    在这场声势浩大、绵延两年之久的反贪行动中,当年在宰相陈康伯主持,通过捐献获得官职、爵位的乡贤,多数都被罢免了官职,削掉了爵位,就连已经过世多年的陈康伯都被言官们拉了出来,逝者不究,但他在朝中为官的儿子却被贬去了蜀中偏远之地,这辈子恐怕都不会有机会再入朝堂。

    除了那些捐献的乡贤外,曾在金国统治时期在金国做过官的官员,很大一部分也遭受牵连,绝大部分都被直接罢免,即使表现正常的官员也被降职贬官,只有少量政绩突出、官声不错的官员得以留任和升迁。

    这场反贪行动使江北各州县出现了大量官职空缺,无官补任,汴京便向江南放出风声,有功名在身的天下人才皆可入汴京求官。

    此消息一出,三两个月内便传遍江南。

    江南地界,成百上千通过科考之后,身负功名,却只能在家待选的人,和没有门路升迁的低级官员,纷纷北上求官。

    甚至连临安城内的太学生和江南各地书院的学子,都纷纷北上,临安已老迈腐朽,年轻的学子根本没有多少机会,既然汴京需要大量人才,必定是要开科举的,到时候他们就能像汴京第一次科举那般,力压江北学子,一步登天!

    两年中,几乎每天都有官员被贬被罢免,前边的空缺职位还没选出合适的人选,又有职位空缺,请求派官。

    为选官挑选人才,吏部、礼部忙的焦头烂额,连两部侍郎都换了几个,都是因为忙中出错,被言官揪住不放,不得已辞官,或是直接被罢免。

    选人充官,忙碌的吏部和礼部被御史台的言官们盯得很紧,主掌国库和天下赋税的户部也被御史台盯着,刑部、工部更不用说,言官们根本不会放过,唯独极为低调、几乎没什么事做的兵部,难以引起御史台注意。

    反贪两年,是御史台言官们最辉煌的两年。

    这两年里,只要被他们盯上的官员,几乎就不可能逃脱贬官和罢官的下场。

    提起御史台,从汴京到地方,大小官员闻之色变,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官场关系复杂的地方官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谁牵扯出来。

    当然这场反贪行动,除了风光无限的御史台言官们喜欢,汴京城内聚集的成百上千的学子、以及等待派官的年轻士子们也十分喜欢。通过反贪,官职不高的言官们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而学子、士子则拥有了迅速进入仕途的机会。

    这场为转移视线而发动的轰轰烈烈的反贪,直至北定八年五月,大宋与金国完全撕破脸,撕毁和议盟约,朝中言官们的视线转向边关,才渐渐结束。

    在汴京反贪开始后不久,河间府与真定府、燕京的关系忽然变得紧张,为防西金、东金联合,南下夺取河间府,入侵大宋,枢密院副使杨丛义便请缨赶赴山东济南府,亲自主持前线防务。

    河间府局势紧张,朝中无人不知,之前周振也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官职,是以杨丛义请命赴前线,朝中没有太多反对声音,他得以成行。

    北定六年四月,二夫人孟芸娘产子两个月后,杨丛义只身离开了汴京,没有带任何家眷,当然像他这种手握重兵的人,家眷也不可能离开汴京,除非交出手中的权力。

    离开汴京之后,杨丛义直接赶往济南府,而后就在此地驻扎,整军备武,大有增兵河间府,强夺燕京、真定府之势。

    期间更是多次北上河间府巡视边防事务,每次都要求守将勤练边军,修整城池,以防真定府、燕京金军忽然袭击,并不止一次警告边军守将,若河间府任何州县有失,军法处置!

    几次巡视之后,河间府驻军开始每日不间断的操练,每支军队都被调动起来,战备级别骤然提高。

    由于河间府的宋军忽然提高了战备级别,日日练兵,真定府和燕京便坐不住了,先后开始加强整军备武,提防宋军忽然发动战争。

    准备战争就需要大量财力民力,更进加强军备,本就财赋不足的真定府和燕京更加穷困,只能向当地百姓、乡绅加征赋税,强征徭役。

    如此一来,真定府和燕京地区的百姓负担加重,再加上他们感觉到大战将近,便纷纷开始逃离居住了几辈子的土地,但他们能逃的地方不多,往北天气寒冷,不适合耕种,往西是高大的山脉,没有土地可耕种,唯一的选择就只有南下了。

    于是真定府、燕京地区的百姓开始冒死向南逃难,他们一路从燕京外围逃到河间府,得到赈济之后,又觉得河间府不安全,便又从河间府逃至沧州,到了沧州又认为南边的滨州更安全,最终他们在各地官府救济下,一路逃到山东境内,方才逐渐稳定下来。

    而从真定府南逃至大名府的百姓,并没有全部留在大名府,不少人直接渡过黄河,来到黄河南边的兴仁府境内。

    北方局势持续紧张,真定府、燕京地区百姓纷纷逃离,河间府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即使官府一再安抚,随着紧张的局势持续,多数百姓为了活命还是先后迁至济水以南的山东各州府。

    这么一来,河间府便有了大量无人耕种的土地,当地驻军即使屯田,也种不了那么多地,几个月后,那些良田便成了荒地。

    与此同时,随着无数北方流民迁入,山东境内已经没有太多土地供他们开垦耕种,如何安排安置他们,不引起动乱,便成了问题。

    好在益都府知府兼山东安抚使沈缙以前曾统管山东多年,各州府主官虽对他了解不多,但山东各州本地官吏和乡绅百姓却知道他的大名,感念他的功德。

    当年山东之乱,便是在他带领下迅速平定,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得以安居,三年免赋,让他们渡过难关,活了下来,并积累了一些粮食和资产,而后朝廷又继续免赋三年,前后六年,山东才渐渐富庶起来。

    所以这批南下的流民,沈缙出面,稍一号召,很快都得到安置。

    这些人一部分租种了田地,继续种地,一部分进了工厂作坊,还有一部分入行漕运和陆运,只要勤劳,吃饱饭没有问题。

    眼见山东境内百姓大幅增多,民力充足,经过筹划,沈缙联合益都府、济南府、潍州、密州等地豪绅巨贾,修建连接密州、潍州、莱州、滨州、益都府、济南府等山东重要城市的水泥道路。

    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当年他从流求带来益都府的造院人才,已经研发出更好用的水泥,筑城修路,绰绰有余。

    当年济南府城池的重修加固便用了大量水泥,使工程进度大幅缩短,工期减少不少,准备反扑的金军发现济南府城墙比之前高了一丈,自知无论如何也难以攻破,便直接放弃了山东。

    现今的水泥比当年那些又有进步,既然各州各府每年在修路上耗费不知多少民力财力,那为何不拓宽官道,在上面铺上水泥?

    水泥坚固,如此一来,就不需要每年重修,一劳永逸。

    加上密州、莱州临海,航运逐渐发达,货物转运需求大,再加上济南府临济水,而济水又连通黄河、运河、淮河,沟通长江,漕运也很发达,物资丰富,但济南府与益都府等山东其他州府没有河流相连,只有陆路官道相通,物资转运困难。

    所以修筑坚固的官道对山东各州府豪绅巨贾还说十分必要,但要让他们自己修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修筑官道只有官府才有权力。

    于是在沈缙找到他们共商修筑硬化路面之事时,他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但接下来,到商议各出多少钱财时,便出现了分歧。

    有人建议按各自财产多少摊派,资产多的多出钱,资产少的少出钱,有人建议各修一段,还有人建议两州之间的官道有当地商贾自己组织修建,比如莱州到潍州的官道硬化,就有这两州乡绅商贾出钱修建,不管花费多少,他们自行负担,当然还有人建议,所有商贾平均分担修路的钱。

    众人争执不下,出钱修路,各有想法。

    最终有商贾提出另外一个办法,两州之间的官道两州自己修,修好之后,外地商贾和没有出钱修路的商贾想要运货路径这条官道,就得按路程缴纳一定数量的过路费,每年收取的过路费一部分用来维修道路,一部分按出资多少,返还出钱修路的商贾。
………………………………

第723章 河间马场

    商贾是逐利的,他们的财富也都是辛苦积攒下来的。

    硬化官道收费的提议,很快获得众人的一致认同。

    但这项政策能持续多久,一众豪商还是心有疑虑,毕竟硬化的官道还是官道,所有权还是官府手中,怎么收过路钱,收多少过路钱都只能是官府来收,商贾没有权力私设路障,便不能保证能一直收下去,在收取过路费的利益上,他们的利益便不能保障。

    对于这种顾忌,沈缙也只能给他们承诺,承诺他们一旦官道硬化完成,出钱多的商贾可以派人参与收取过路费。

    然后又告诉他们,硬化官道的主要目的是方便车马往来、货物运输,货物运输速度加快,运输成本降低,可比收取路费能获得更大利益。

    两个月后,在造院技术人员支持下,益都府、济南府、潍州、莱州、密州等地陆续有商贾投资建成了水泥生产作坊,并逐渐开始水泥生产。

    与此同时各地官府在安抚使要求下,开始拓宽连接各州府的主要官道,统一扩宽至三丈宽,征地所需钱财,或土地置换,朝廷负担一部分,其余部分各地官府自行承担。

    拓宽官道的钱说是要地方官府承担,但最终还是摊派到当地百姓和乡绅商贾身上,好在免赋六年,民间已不似金国统治时期那么困难,所以并未引起太大的麻烦。

    当然,在扩宽官道和硬化路面期间,山东各州府也有大量官员因为贪腐和收受贿赂,在朝廷强力反腐的大环境下,丢掉了官职。

    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山东官道修筑,随着一批批渴望建功立业、做出政绩来的年轻官员到来,官道拓展和路面硬化甚至开始迅速推进。

    由于此事是由安抚使大人亲自主导,新上任的各地官员无不想在沈大人面前表现,于是一个个年轻有为的官员很快出现在沈缙视野之中,并很快升迁,得到了重用。

    各州府分段修筑硬化,同时开展,速度自然是空前的快。

    再加上山东境内的官道绝大多数原本就很平缓,很少穿越山丘山峦,所以不论是拓宽还是硬化,难度都不大,唯一耽误硬化进度的便是水泥产量。

    虽然为加速官道硬化,一开始各州府就建了水泥生产作坊,但水泥产量还是远远跟不上硬化速度和需求。

    为此,各作坊不得不迅速招募人手,加以培养,扩大作坊规模,加大产量。

    各作坊人力需求增加,先前从北方逃难来的百姓便有了更多谋生的地方。

    整个山东在忙碌将近一年之后,拓展为三丈宽的主要官道,其中一丈五尺宽终于全部用水泥硬化完毕。

    光滑平整的官道,一眼望去格外舒服,就像一抹淡墨色横亘在一副田园画作之中。

    在平整硬化的官道上,拉车的马匹省了不少力气,奔跑起来的速度比在泥路和石板路上更快,也更加平稳,几乎感觉不到颠簸。

    每一段官道硬化完毕,安抚使司便进行最终的验收检查和试运行,问题大的地方便要重新修补。

    在一半官道硬化完毕之后,安抚使司安排了一项测试,让两辆马车同时从密州出发,一辆走硬化过后的半边官道,另一辆走尚未硬化的半边官道,测试硬化完的官道相比旧有官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