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敌军千船渡江,不到两个时辰,几乎全军覆灭,逃回河内的船只不过百艘,还几乎都是容易掉头转向的小船,再也难堪大用。

    战船清剿完毕,精武军战船带领士气高昂的忠义民船在敌方河口外列阵,大小两百多艘船只,铺满两里江面。

    “完颜亮弑君篡位,不忠不孝,逆臣昏君,苍天难容,人神共愤!”

    列好的阵型里,忽然有船只高声喊出口号,一遍接一遍,众人惊诧。

    片刻过后,几乎所有船只跟随,几千人齐声高喊:“完颜亮弑君篡位,不忠不孝,逆臣昏君,苍天难容,人神共愤!”

    一连三声,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如排山倒海一般,涌向半里之外的敌军营地,汹涌数里,驻守江岸两里之内的数十万敌军听的异常清晰。

    齐声浩荡,四下皆惊。

    江岸敌军提兵戒备,以防宋军登岸,营地内的大部分将士,则呆立原地,谁也不敢轻动,谁也不敢开口,就连一众将官都统,也是脸色铁青。

    示威之后,精武军没有在汹涌高亢的民意鼓动下登陆作战,乘胜杀敌,而是转头离开,留下五艘战船监视敌军,其余战船顺流而下,返回太平渡。

    近两百艘忠义民船即使再多,也终究是民船,失去精武军战船的掩护,谁也不敢轻易靠近江岸。

    绝大部分忠义民船跟着精武军战船离开了河口江面,只有少数几艘船还留在留下巡航的战船身旁作伴。

    长江中的火光烟雾还没有完全消散,那些着火的船只还在自然燃烧,如果没人管,它们还会烧下去,一直到熄灭,或是沉没。

    战船、民船穿过江面随处可见的报废敌船,小半个时辰后,安然返回太平渡。

    胜利的消息很快在太平渡五六千守军中传遍,一直传到正严加戒备的太平城里。

    忐忑不定,坐镇太平城的虞允文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赶到太平渡军营,向杨丛义、向精武军、忠义军道喜、道谢,并询问战斗结果和经过。

    杨丛义告诉他,一切都按战前计划进行,南北合击,将数千艘敌船拦截在五六里长的一段江面,战斗开始到结束,没有一艘敌船越过南北防线,至水战结束,安然逃回河口内的敌船不超过一百艘,还都是容易掉头逃跑的小船,此一战击毁敌船无算,歼灭敌军无算。今日一战过后,敌军一个月内绝无再次渡江之力!

    听到杨丛义这句话,虞允文兴奋的跳起来,三次询问敌军是否真的失去渡江之力,得到的都是十分肯定的答复。

    确定敌军无法渡江,虞允文的脸上第一次露出笑意。

    他当即当众宣布,代表朝廷犒赏全军,除论功行赏之外,参与战斗的将士、忠义军每人赏赐铜钱一千枚,坚守太平渡的将士、忠义军每人赏赐铜钱五百枚!

    两个时辰之后,大箱大箱的铜钱运抵太平渡军营。

    赏赐忠义军的铜钱当场发放,马洪统领的太平守军的铜钱也当场发放,赏赐精武军、扬武军的铜钱则被帅营扣留,一个铜钱都没有发放。

    营里很快传出闲言碎语。

    杨丛义很快召集全军准备将以上的将官、将校,高声训道:“这只是一场不大的胜利,不要洋洋得意、沾沾自喜,对面和州还有近五十万敌军,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渡江,如果他们从别处过来,还拦得住吗?江北是大宋的土地,百姓世世代代在那里繁衍生息,如今被霸占了,我们能把他们赶走吗?如果不能,凭什么得到朝廷的赏赐!战争才刚刚开始,远远没到请赏的时候,一旦丢掉戒心,失败马上随之而来!敌军不退出大宋土地,战争不止!精武军、扬武军不得以个人名义领取任何赏赐,朝廷这次给我们的奖赏,我会记录在册,但这些钱现在谁都不能动,战争有很多意外,一旦后勤供给出现问题,这笔钱就是我们保命的粮饷!至于属于将士们的奖赏,等战争结束,我保证如数发放,不会漏掉任何一个人!现在,马上回营向将士们说明利害,核对在营将士名册,好好休息,准备下一场战斗!”

    “是!大人!”

    众将没有太多犹豫,起身接令。

    他们身在前线,如今正在打仗,如何随身带上几百数千枚铜钱?

    朝廷的赏赐是好心,但对他们来说,此时远远不到赏赐的时候,因为他们是精武军、扬武军,是绝对的主力部队,敌人不退,他们就要一仗接一仗的打下去。

    虞允文想趁着一场巨大的胜利,通过赏赐全军激励士气,唤起更多军民的斗志,共同加入到太平江防中来,从赏赐结果来看,当然是好的。

    特别是忠义军几千人,领取到赏赐之后,别提有多高兴,他们送钱回家的同时,将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四下宣扬,人人都以参与了这场水战、亲手击杀敌军、撞毁敌船为荣,若不是时间不允许,要急着赶回太平渡,他们几乎就要在家摆宴席庆祝!

    一传十,十传百,这场在采石岛附近的胜利,在百姓口舌之间,很快传向四面八方,传向周边州府、县,甚至是乡间。

    这个与之前传来的大宋军队从淮河一路败逃到长江的消息大不相同,极大的提振了军民的士气,坚定了他们准备抵抗敌人入侵的决心,增强了百姓抗击敌人的信心。

    消息传到之处,各地纷纷组织民壮,带着自制武器北上太平、建康投军,强化江防,抵御敌军。

    精武军、扬武军赏赐风波当晚便平息下来,入梦休养,准备下一场更加困难的战斗。

    杨丛义就着烛光,写完战情总结汇报,命人急送虞允文,在汇报总结中,他还推测了敌军下一步可能的动向。

    太平渡江岸,很多人一夜无眠。

    第二天一早,虞允文亲自赶至江边营地。

    “杨将军,你说敌人会放弃经营一个多月的和州,转道扬州,可有合理的因由?”虞允文直奔主题。

    “敌人在和州四处搜集船只,一个多月以来的准备几乎全部覆灭江中,即使再给他们一个月,他们也找不到多少可用的船只,靠两三百艘小船渡江,即使我们不拦,五十万大军也要大半个月时间,所以从和州渡江已经不可能了。如今敌军有两条路,一条向西,一条向东,淮西一部分江北土地还在大宋手中,向西就要跟无为、安庆一带的大宋守军交战,费时费力,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渡江之地很难讲,而往东一马平川,江北之地尽在敌军手中,富庶的真州、扬州一带,能为敌军提供一定的补给,最重要的是扬州附近就是南来北往最大最繁华的渡口,瓜洲渡。要想渡江,那里绝对是除太平渡之外的不二之选!在已经不可能从和州渡江的情况下,敌军要么立即撤并北返,要么东下扬州。”

    杨丛义给了虞允文一个解释,至于对方信不信,他不能强求左右。

    虞允文没有提出反驳的意见,敌军船只几乎全毁,短时间肯定不可能再搜集到上千艘船,那么留在和州不能渡江,就没有任何意义,而去扬州还可能找到渡江机会。

    不再有疑问的虞允文,马上回城手书两封信,连同战报一起,分送镇江和皇帝行营,请求朝廷和镇江,早备江防。
………………………………

第609章 回援镇江

    隔天,江中巡视的精武军回报,敌军有异动,似乎是在撤营,不知要去何地。

    这个消息对杨丛义来说,丝毫不意外,太平州渡江失败,完颜亮肯定是要东下扬州,另寻他途渡江,不可能就这么带领五十万大军灰溜溜回去。

    消息并不确切,便命江中巡守将士,再探再报。

    与此同时,杨丛义马上派人将消息送进太平城,向虞允文证实他之前的推断。

    一连三天,江中巡视的精武军哨探带回来的军情越来越清晰,敌军大部队正昼夜不停的离开和州营地,沿江东进,已经动身的敌军可能超过二十万人,靠近江岸,就能看到正在撤离和州的大队敌军。

    为进一步确认消息准确性,探子进了混乱中的敌军大营,以及和州城。

    一天后,带回来了准确无误的消息,敌军确实是在迅速撤离和州,从探听来的行军指令来看,目的地正是扬州!

    敌军大部队离开,杨丛义也第一次离开太平渡军营,亲自进了太平城,将确切的敌军消息,送给虞允文。

    “杨将军,敌军大部撤离和州,你认为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是渡江收复和州,还是就地继续防守?”虞允文问道。

    “大人,敌军五十万人,即使要去扬州,他们也不会丢掉和州,留下两三万兵力驻守,还是没问题的,以我们目前的兵力要渡江收复和州,必然是无功而返,甚至还可能遭遇大败,能把太平渡守住,就已经是胜利。”杨丛义回道。

    “杨将军意思是我们按兵不动,继续驻守太平渡?”虞允文有些失望。

    “敌人已经不能从和州渡江,太平渡的防守压力会减小,可敌军大举东进,从和州到扬州有百里江防,没有多少地方能跟太平一样。敌军离开和州,也许就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渡江。若想阻止敌军渡江,我们必须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守好太平渡,一路沿江东进,时刻监视敌军!精武军、扬武军有跟敌军作战的经验,又都是从镇江奉命来支援的,现在敌军东进扬州,我们也该赶回镇江巩固江防,阻止敌军从镇江渡江!”杨丛义很快说出心中所想。

    “随行东进?”虞允文微微一愣,随即点头道:“对,我们应该马上去镇江,敌军去扬州,我们就该去镇江!”

    说完马上招来禁军近卫问道:“李显忠现在何处?”

    近卫回道:“午时来报,李将军已到当涂县城南,正在渡河,预计傍晚就能进城。”

    “再去催一催,太阳落山之前必须赶到!”虞允文道。

    近卫应承一声,迅速出城传令。

    “杨将军,你速去准备,等交接太平防务之后,我跟你们一同去镇江。”

    “末将遵命!”杨丛义抬手接令。

    回到太平渡军营,深入和州的探子再次送回来消息,敌方幸存船只尽数销毁,完颜亮和随军诸多大臣,在亲军护卫下已经离开和州城。

    营中聚将,召集精武军、扬武军诸多将校议事。

    杨丛义先分析完当前对敌形势,告诉大家和州虽然不会再有大战事,但战争远远没有结束,敌军东进,离临安更近的镇江一带将会是战斗更惨烈战场。另外,敌军虽然占据扬州、真州,但镇江有刘锜坐镇,江防应当要比太平一带强,即便如此,双方军力差距仍然很是悬殊,如今太平州无事,精武军、扬武军在此已无用武之地,要想守卫家园,驱逐敌人,建立功勋,就该即刻赶回镇江,再与敌军力战!

    不久前的那场大胜,众将信心倍增,敌军不擅水战,他们有信心在长江里再一次击败敌军,因此对于杨丛义回援镇江的提议,没有人不赞同。

    但随后有人对回到镇江之后能不能有机会出战,有没有自主性提出疑问。

    当初在瓜洲渡协防,精武军在各路禁军、屯驻军眼中算什么,有没有地位,他们一清二楚,固有印象不是一仗就能扭转的,如今再回去,恐怕又要陷入之前那种尴尬境地。

    对于这个问题,杨丛义也是有些忧虑的,但好在虞允文同行。

    在太平渡双方配合还算默契,后勤物资供给和民壮征召都很及时,守住了太平渡,还迫使敌军战役战场,将给虞允文带来无法估量的名望。到了镇江以后,以他军事参谋的身份,肯定会替精武军说上几句话,让他们有一展所长的战场,以此进一步向其他人证明他的能力与眼光。

    对于将校的疑问,杨丛义没有解释太多,只告诉了他们两个消息。

    一是池州都统制李显忠即将到任,太阳落山前就会进入太平城,接任太平州都统制之职,接管太平州防务,整个太平地区的军队都会归他统辖,如果继续留在太平渡,精武军、扬武军的地位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很可能会被调离太平渡,驻防到偏远之地去,想建功立业,恐怕难有机会。

    另一个消息是朝廷大员虞允文将他们一起离开太平州,回援镇江府。

    两个消息一放出来,疑虑消失,不论怎么看,回援镇江都比继续留在太平渡要好,当然前提是他们想打仗,想建立功勋!

    思想统一,全军马上着手准备回援镇江之事,各船补充物资,补充清水,就等一声令下,马上撤离。

    当晚,李显忠赶到太平城,面见虞允文。

    第二天上午,杨丛义、马洪进城,在虞允文主持下,交割太平州防务,将太平渡和州县兵权交到李显忠手中。

    当天中午,精武军、扬武军拔营,分两批,前后相隔半个时辰,离开太平渡,顺江而下,直奔镇江。

    战船沿江而下,一路监视,未见敌军有在半途驻军渡江的意图。

    数天后,精武军船队到达镇江附近,而敌军大部队也到了真州、扬州境内。

    登陆镇江后,精武军、扬武军自行在江岸找了一片空地扎营驻守。

    杨丛义则随同虞允文进城面见刘锜和叶义问。

    谁知刚进镇江府,他们便听到一个让人惊怒不已的消息。

    统帅刘锜重病不起,无力处理军务,朝廷让二十年前的老帅张浚接替他统帅镇江府,可大半个月过去了,至今还没有张浚的消息,也就是说,这半个月来,镇江府也处于无人统帅的境地!

    虞允文的愤怒可想而知。

    “叶大人,朝廷让我们督视江淮兵马,如今江北的城池已经全部丢失,敌军大兵压境,先是建康府、太平州没有统帅,没有江防,不想镇江府也是一样!在和州的五十万敌军已经全部东进,直奔扬州,先头部队都进扬州城了,镇江准备如何防御?”

    “什么?金人来扬州了?”叶义问大惊,一脸的不可置信。

    “是,都来扬州了,整整五十万!前后绵延几十里,大部分都到了真州,用不了几日,都会赶到扬州!”虞允文脸色难看,根本不给上司好脸。

    “金人当真来了?如今刘锜重病不起,张浚刚刚从老家动身,半个月走了不到五十里,还不知道何时才能赶到镇江府,我们该如何是好?金人一到,镇江就守不住了。”叶义问惊恐不已。

    “镇江军务如今是谁负责?”虞允文强压心中怒火,眉毛拧成疙瘩,对这个上司非常的不满意。

    对于这个问题,叶义问没能立即回答,想了一会儿,才回道:“刘锜重病不起后,向我推荐了张浚,朝廷马上下令重新启用张浚统帅镇江府全军,没想到扬州城里的金人突然袭击瓜洲镇大营,镇江都统领李横率先逃走,镇江中军统制刘汜不敌,匆忙之间也弃营而逃,致使瓜州渡守军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在金人铁骑下几乎全军覆没,瓜洲渡落入金人手中,江北全丢。李横、刘汜擅自逃离瓜州大营,已被送往行营治罪,目前镇江各军在自行组织防御。”

    “统帅卧病不起,新帅迟迟不到,副帅待罪,中军主将待罪,镇江守军一盘散沙,各自为营?叶大人,你掌枢密院,又身负朝廷重任,在镇江就不能负起责任吗?若是敌军突然渡江,我们怎么抵挡?”

    说了半天,偌大的镇江府居然连一个主持军务的人都没有,他一个堂堂枢密院主官到底是如何督视江防的?虞允文再也忍不住心里的愤怒,不顾官职高低,直言质问。

    叶义问被问的脸上青一块白一块,脸面挂不住,沉声道:“打仗是武将士兵之事,本官一介文官,如何插手军务?守不住城池,临阵逃跑的,都是武将,关本官何事!朝廷养着他们,本官还要替他们打仗不成?”

    “叶大人,你职责在身,又身负皇命,如今还身在镇江,此地乱成这样,你虽然不会打仗,但找出几个主持军务之人难吗?敌人不在江对岸吗?”

    说着说着,虞允文想起当初敌军要从太平渡渡江,而叶义问听闻敌军渡江登岸的消息,闻风而逃,直奔镇江,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愤怒。
………………………………

第610章 托付镇江

    “虞大人,你是在教本官吗?”叶义问被训斥,面子已经挂不住了。

    “叶大人,镇江乱成这样,不是你的负责?”虞允文争锋相对。

    “侥幸胜一场,就狂妄至此?有本事你也把镇江守住!”叶义问腾然起身,甩手以背示之。

    “虞某虽不才,危机关头,却也不会闻风而逃,置拼命的将士性命于不顾!虞某没在危难之时离开太平,也不会此时离开镇江府,不管能不能守住镇江,虞某都会与镇江共存亡!若叶大人不理军务,不如早会临安享福,何必在这儿担惊受怕!”虞允文毫不畏惧,并没有随之起身。

    “虞允文,你欺人太甚!”叶义问转身怒斥,怒不可遏。

    “叶大人身在镇江,或许朝廷还以为你在此地主持江防,颇有建树,却不知你没有负起半点责任,与其如此误导皇上和朝廷,还不如早些离开的好,也免得敌军渡江,朝廷追究你的责任!”虞允文丝毫不给上司留颜面。

    在他看来,若镇江守不住,大宋亡了,谁也没脸活下去,上司的颜面又算得了什么?

    “好!好!好!有本事你就守住镇江!”叶义问被呛的无话可说,转身离去。

    虞允文见对方离开,不为所动,但心里的怒气、怨气却是稍稍消了一些。

    等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之后,虞允文才将杨丛义叫进来,将镇江之事大致跟他说了一番,随后问他江防该如何布置。

    瓜州失守,在意料之中,但镇江无人主持军务,倒让杨丛义感觉很意外,虽说刘锜重病,可也不至于连安排接手军务之人都办不到,或许其中另有隐情。

    但这话也不好跟虞允文细说,于是便建议他先去探望一下刘锜,打探一下具体情况。江防之事,刘锜之前应该有所布置,如今张浚不到,得向他打探才是,毕竟他是大宋现存的功勋卓著的名帅,在军中声望无人能及,镇江各军,除他之外,恐怕没人能有效统领。

    之前在瓜洲镇议事,各军统制官的面目、秉性,杨丛义可是见识过的,中军统制刘汜是刘锜的亲侄子,当着刘锜的面,他们都敢挑刘汜的刺,不给他面子,何况是在背地。

    虞允文对军中之事了解不深,但也知道老帅对稳固军心的重要性,张浚迟迟不到,镇江江防如何,怎么布置,目前来看,也只能去问刘锜。

    刘锜重病在身,但他却没有离开镇江府,当初金人南下,情势危机,为稳定军心,甚至将跟他一起来镇江的妻、子接到江北,一生征战,就是死也想死在离战场最近的地方。

    虞允文带着杨丛义来到刘锜府上拜谒,通报过后,刘锜的儿子亲自出来将他二人迎了进去。

    杨丛义在病床前看到了面色蜡黄、气息微弱的刘锜,全白的头发胡须有些凌乱,似乎没有打理。

    听说有人来看他,便挣扎着要坐起身来。

    虞允文赶紧上前,正要将他扶住,让他继续好好休息,却见刘锜轻轻摆了摆手,制止了他。

    最终刘锜在儿子的帮助下,坐起身来,靠在床上。

    “虞大人见谅。”刘锜靠着床,有些费力的轻轻说出一句话来。

    虞允文道:“大帅该好好养病才是,近些时日,身体怎么样了?我们还等着你带领我们打败敌人,把他们赶回去!”

    刘锜轻轻摇头,而后抬起手来,抓住虞允文的手,使了好大的劲才说道:“病情不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一事无成,而大功反由你这位儒生建立,我们这些武人惭愧难当啊!如今你来了,镇江就安全了!”

    虞允文握紧对方的手,赶紧推辞道:“大帅过誉了,太平州之战若不是大帅及时派精兵强将支援,允文怕是早已变成太平渡口的一堆泥土,守住太平渡,允文或许有些许功劳,但若没有大帅派去的援军,仅凭允文一腔热血也挡不住渡江敌军。至于摧毁敌方水军千艘船只,使他们失去渡江能力,这全是大帅派遣的援军的功劳,允文只是筹备后勤,不敢窃取!儒生偶尔上一次前线还行,但要最终打败敌人、赶走敌人,还得靠英勇无畏的将士和精明的统帅!”

    刘锜道:“你不必过谦,也不要往老朽脸上贴金,没有你在太平及时组建江防,带领军民抗击敌军,太平、建康都要丢了,镇江也守不住。太平一战,功勋卓著,满朝文武,有谁能及?”

    “大帅过奖了,允文真的承受不起。太平之战的功劳,我可不敢独占啊!杨将军,你跟大帅说说战斗实情。”虞允文回头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杨丛义。

    杨丛义赶紧上前两步,抱拳下拜道:“末将精武军统制权西路援军都统领杨丛义,拜见大帅!”

    “好,起来。看来老夫眼光还不算太差,能协助虞大人击败渡江敌军,守住太平州,也算是大功一件。‘权’字就去掉吧,望你再接再厉,勇战敌军!”

    刘錡喘着气,慢慢的,用了好大的力气才把想说的话说完,看着杨丛义的眼神,也满是赞扬、欣慰和期许。

    “是,末将谨遵大帅之命,誓与敌军斗争到底,不复故土,绝不罢休!”杨丛义心中一动,当即接令,并在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面前立下誓言。

    “好!不复故土,决不罢休!老夫老了,也许等不到那一天了,你们一定能行!”刘錡听到这话,忽然激动起来,脸上泛起了些许血色,说罢就咳嗽起来。

    “大帅别太激动,等养好了病,才好带我们击败敌人,渡江北上,收复失地。”虞允文面上尽量露出笑意。

    歇了好一会儿,刘錡才道:“老朽不成了,以后的战场是你们年轻人的,我老了,不能再拖累你们了。”

    虞允文听了这话,脸色微微一变,但随即恢复正常,而后道:“大帅为大宋征战几十年,所立功勋数不胜数,更让敌人闻风丧胆,听说金主南侵,分派作战任务,西路、中路和海路都有人领命,唯独东路无人敢领,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江淮地区是大帅驻守,最后金主不得不亲率东路大军。大帅威名远波,即使不上战场,就坐镇在此地,敌人也不敢轻易进犯镇江府!”

    “不成了。”刘錡轻轻摇头,而后道:“老朽老了,早先我向朝廷推荐张浚来镇江主持防务,可他迟迟不到,想来也是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了。听说敌军大举东来,已到真州附近,可老朽如今连床都下不了,镇江这危局,就只能先交给你这一介儒生了,老朽愧疚啊!”

    虞允文忙道:“大帅不可,允文何德何能,能授镇江之事,这局势还得大帅主持才行啊!”

    刘錡摇头:“老朽的身体已经不成了,渡江北上之后,一直在苦苦支撑,如今真是撑不住了,大限将至,撑不过这个冬天了。虽然不能继续为大宋征战,但不论镇江战事如何,我绝不会离开镇江,我的妻儿也不会,就是死,我们也要死在这里!”

    刘錡的儿子默然无语,脸上神情没有太多变化,显然这话他已经听他父亲说过,甚至不止一次。

    “大帅,别这么说,好好养病,一定能好起来的,将士们都盼着你能带领他们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虞允文紧紧的抓着刘錡的双手,诚挚无比。

    “刘淮,把东西取来。”刘錡看了一眼,站在一边的儿子。

    儿子应了一声,从床边被褥遮掩处取出一个小匣子,双手捧着,递了过去。

    刘錡接在手里,而后将小匣子放在虞允文手中,看着他道:“我已经不能下地,不知还能撑过几日,张浚又迟迟不见踪影,军中不可一日无主,从今日起,你暂任镇江都督府参赞官,暂领镇江军民,主持江防,抵御敌军。这帅印暂且由你保管,等张浚到镇江接任,或是朝廷另派其他人前来接任,你再交出帅印。”

    听得此话,虞允文大惊,急忙就要将手里的匣子推开,可刘錡虽老,又重病在身,但一身精骨还在,他一介儒生,哪里推脱的开,只能忙道:“大帅万万不可,允文一介儒生,哪里担得起这等重任!还请大帅收回成命!”

    刘錡忽然放了手,沉默良久才道:“局势这般不堪,满朝文武如今还有几人敢想打败敌军,敢想又敢到前线来的,除了你,还有何人?哪一个不是在想着逃跑,在准备逃跑?镇江府衙官吏还有一半吗?眼下这等局势,除了你,大宋恐怕没人敢抗,也没人能抗得起。你想眼睁睁看着镇江毁灭在敌人铁骑之下,还是率领军民,奋起抗击?”

    虞允文心下一震,赶紧将小匣子拿在手中,双手捧起,恭恭敬敬的向刘錡行礼道:“允文遵命!誓与镇江共存亡!”

    “好!镇江之事,从今日起,全权交给你。如何布防,如何御敌,我先前也有考虑。刘淮,把那几卷文书地图交给虞大人。”刘錡脸上忽有几分轻松之意。
………………………………

第611章 驳斥

    接了帅印,虞允文感觉肩上的担子重愈千斤,从此镇江的命运就在他手中,一切责任就得他来担负!

    幸好重病不起的刘锜给他留下了一些对敌之策,他也不是毫无头绪,只要督促各军各营落实到位,镇江的局势到不至于马上就不可收拾,撑过十天半个月,等张浚来接任,局势应当就会好转一些。

    虞允文对镇江府各军全无了解,基本都不认识,虽然这些天跟杨丛义讨教了一些,但对军中之事和江防也还是一知半解,并不是特别清晰。

    所以巡视各军各营、督查江防之时,虞允文便让杨丛义同行,遇有不解之处也好随时询问,见到江防不备,不按帅府要求布置江防的,也能及时指出来,命令各军马上调整,杨丛义俨然成了随行参谋。

    实地巡视完镇江五十里江防,他们越发觉得形势严峻。

    扬州的敌军与和州不同,由于当初和州宋军是提前撤离,他们有时间带走重要物资,比如船只,但扬州、瓜洲渡都是突然丢失,渡口江岸有数百艘运兵大船,如今全在敌人手中,有了大船就有渡江本钱,瓜洲渡丢失以来,敌军已经多次试图渡江,与大宋水军在江中作战,双方你来我往,各有损伤。

    但随着时间推移,从真州、扬州聚集到瓜洲渡附近的船只越来越多,大小船只不下千艘,其中大船占据多数。

    有足够的船只,敌军就有渡江能力,而这种渡江能力远远不是之前在和州可比的,也许这就是敌军在和州受挫之后,毫不犹豫的毁掉剩余船只,调转马头赶来扬州的原因。

    据了解,镇江守军已经与扬州敌军在江中交锋五次,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