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这笔钱,在京官员,终于腊月年底之前领取到了一套新的官服。

    户部依靠内侍省一个月一次的拨款,慢慢清还各部各司的欠账,六部二十四司逐渐开始正常运转。

    乡贤们在汴京玩的很高兴,每天都能结识天南海北的新朋友,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在官场上有交集,是以几乎全都是和和气气,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能搞好关系就绝不会错失机会,酒宴茶会、夜游听曲,是新老朋友聚会的必备项目。

    乡贤们留在汴京等消息、经营关系,而他们的钱,源源不断的流进鸿宾楼,流进客栈,流进茶楼、酒楼,流进勾栏瓦舍,留在了汴京。

    因为有这群消费群体存在,汴京周边人口迅速开始向汴京城回流,特别是各类大小商贾。

    乡贤中有不少本身除了经营田产之外,还经营各种其他产业的人,严格来说,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商贾。

    商贾之间自然会生意可谈,有生意可做,在普通商贾看来,乡贤们掌握的人脉资源是无法估量的,能跟一个地方的乡贤搞好关系,到时候去那个地方经商,定然能得到不少助力。

    所以在汴京很快形成了相互追逐的局面,普通商贾追逐各地乡贤,想跟他们套近乎、搭关系,而乡贤们则忙着结识在京官员,寻找靠山,寻求照顾。

    在无数人热情追逐之下,各类人才开始聚集,凋零的北都汴京渐渐活络起来,逐步向着欣欣向荣的局面前进。

    招贤诏令下达三个月后,招贤馆当即闭馆,停止接收乡贤自荐材料。

    闭馆三日之后,招贤馆重开,各州各府各县自荐名单统一在馆内张榜公示,同时公布的还有各地官职空缺数量和具体官职。

    与此同时,招贤馆宣布,自次日巳时三刻开始,各州乡贤以州为单位,在既定时间在招贤馆指定房间做自荐陈述,过时不候。

    次日巳时,颍州近二十名乡贤在招贤馆遴选阁前等候,排在他们后面的是宿州乡贤,再之后的是黄州乡贤,紧接着是江陵府乡贤,他们后面还有好几波人,每州乡贤进入遴选阁的时间只有一个时辰,只会断不会长。

    巳时三刻一到,把守遴选阁的值班守卫打开大门。

    门前官吏手持名册,唱州名之后,一一点名核对自荐乡贤,确认无误后,籍贯为同一州府的乡贤进入遴选阁中。

    遴选阁内,除了主持此事的宰相陈康伯外,还有吏部、礼部、户部员外郎陪同,共同参与遴选。

    陈康伯先代表朝廷和招贤馆,将朝廷北迁汴京之后百废待兴的处境和难处说与众人听,表达了朝廷为减轻百姓负担,使天下尽快安定,而宣布免除三年赋税的苦衷,并告诉他们,如今朝廷新迁,较为困难,身在招贤馆的诸位乡贤,对稳定地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朝廷下令招贤,就是希望各地乡贤都能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地方治理,与汴京朝廷共度时艰。

    见众人明白他的意思之后,陈康伯马上宣布开始自荐陈述。

    乡贤都是人精,哪里听不出来宰相的意思。

    其实在初来招贤馆填报自荐材料后,乡贤们基本都明白朝廷的意思了,朝廷不就是缺钱嘛,对他们来说用钱换官,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好事,这种机会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有。

    大宋历来都是科举取士,想做官要么去好好读书考进士,要么父辈是高官,得朝廷恩荫,除此之外就只有从军一途,用命搏出一个官职来。

    如今朝廷困难,急需钱财,他们能拿钱财换一个官职和爵位,这可是几生几世修来的机会,试问谁不愿意?

    于是,在陈康伯话音刚落之时,马上便有一乡贤抢先上前一步,从人群中走了出来,直言他家有良田千顷、桑田千亩、纺织作坊三个、染坊两座、绸缎庄两个,所产丝绸布匹远销建康、扬州,每年收获的粮食也有不少,平日在乡里都是善待百姓,从不仗势欺压,遇荒年都会降低田租,甚至免息借粮,接济同乡灾民,如今朝廷北迁,愿捐献良田五百顷、纺织作坊两个、染坊一座、绸缎庄一个,以示庆贺!

    谁知,户部官员却道,捐献是好事,但捐献这些产业,朝廷是没法接收的,总不能派人去颍州专门经营这些产业吧!

    那乡贤脑子一转,马上回道,他的意思是将这些产业每年所出,悉数捐献给朝廷!
………………………………

第709章 谨言慎行

    那人随即又补充道,他要捐献的这些纺织作坊、染坊、绸缎庄每年能赚取钱财不少于五万贯,五百顷良田每年收取的田租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今年所出,可以马上捐献给朝廷,以后每年照例捐献!

    前一个乡贤表态完,不等各部官员说话,另有一人马上站出来,表示他也要捐献,他直接捐献粮食五千担、金三百两、银一万两!

    话音刚落,不等他展开解释陈述,随即又有人挤上前来,说要向朝廷捐献粮食一万担、铜钱十万贯!

    话没说完,马上又有其他人出来抢话,要求捐献。

    乡贤们要求捐献的数字越说越大,各部官员听来都难辨真假,不知他们是真能捐献这么多,还是在众人面前吹牛,争个颜面。

    眼见众人争得不可开交,户部官员看了看宰相陈康伯,向他征求意见,见陈康伯微微点头,户部官员马上制止众人,而后说道,诸位乡贤一片赤诚之心,朝廷都看在眼里,但颍州空缺官职数量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得到官职,但为了不辜负乡贤们参与地方治理的热情,会在官职之外,另授开国男爵位三个,朝廷会凭诸位乡贤对朝廷的贡献大小和个人德行,授予官职、爵位!

    此话一出,颍州乡贤心如明镜,这是要拼捐献财力了啊!

    大宋爵位是终身制,除皇室宗亲和极少数开国功臣外不能世袭,虽无实际用处,确实身份地位的象征,正常情况下只能是侍从官以上,即待制以上官员才能封爵,如六部尚书、六部侍郎、翰林学士、给事中等。

    如今捐献就能得爵位,简直是百年未有的好事,甚至比授予具体官职还要少见、难得。

    但对普通乡贤来说,具体的官职比爵位更实惠,更能获得实际好处,有机会当然是优先考虑争一争官职,实在不行,再求爵位。

    颍州乡贤们很快在陈康伯和吏部、户部、礼部官员面前、在遴选阁内展开一场激烈的比拼财力的斗争!

    经过激烈的竞争,颍州六个空缺的州、县官职基本确认人选,三个开国男爵的爵位也大致确定下来。

    招贤馆随即做出承诺,乡贤承诺的捐献交接完毕,朝廷便正式授予官职和爵位,若三个月内,未如实捐献,便不再授予官职和爵位。

    为安抚其他一无所得的乡贤,陈康伯代表朝廷给他们承诺,若是他们在地方一贯表现良好,朝廷会从其他方面给予特殊关照,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继续为当地稳定和繁荣发挥他们的作用!

    颍州遴选结束,宿州乡贤进入遴选阁,进行下一轮官职和爵位的争夺。

    朝廷用钱,时间紧迫,招贤馆内遴选阁不敢懈怠,一天遴选六州府,期间除了喝水、方便,没有时间休息。

    不到一个月时间,所有自荐乡贤的州府全部遴选完毕。

    招贤馆粗略一算,若乡贤们承诺的捐献如实送达,户部所得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凭借这笔钱,朝廷只要不是大手大脚花钱,足以撑两年!

    招贤馆将成果上呈皇帝,赵昚看过之后,心下一轻。

    有这些钱,汴京又能撑几年了,等熬过免赋税的三年,百姓安居,民间富足之后,国库便会逐渐丰盈起来,到时候再行北伐之举,收复关中、河东、燕云十六州,甚至收复西夏之地,一统天下!

    招贤馆将各地空缺官职和爵位售卖之后,马上又开始针对售卖出去的官职,制定考核措施,监督买官的官员在地方上的言行,避免他们做太过分的事情,伤害民心,破坏稳定。

    就在官职、爵位正式授予半个月之后,新的地方官吏考核制度也迅速下发至州府。

    新考核制度规定,地方官吏每年底考核一次,分“优、良、中、差”四个级别,评价为“优”可考虑拔擢使用,评价为“良、中”则,官职保留,继续留任,评价为“差”,则直接就地免官,回家待选。

    这个新的官吏考核制度是在原有制度上做出了修改,其目的便是尽快筛选掉不合格的官吏,其中便包括通过捐献买官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合理的方法尽快剔除掉淮河以北曾经是金国官吏的不合格官员,用新的官员将朝廷各项政策落实到地方,彻底统一这几年收复的失地。

    朝中各项政务,逐渐有序展开,汴京对北方州府的影响力也迅速扩散,北方百姓渐渐感受到了大宋重返北方的事实。

    一切都在慢慢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除了军队。

    宋金和议,加上南北分治,使大宋军队失去了继续北进的机会,随着迁都汴京,大名府一线精锐部队不得不南下,拱卫汴京,如此一来,大名府兵力不足,就只能据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大宋军队不再进击,驻守真定府的金军便开始南下蚕食,半年时间,蚕食三县之地,而大名府宋军恐金军引诱偷袭,不敢轻动,也不敢分兵驻守北方小县,只能眼睁睁看着原本是大宋控制的土地,重新回到金人手中。

    杨丛义身为枢密院副使,主持枢密院具体事务,眼见国土被金人蚕食,他也是有心无力,刚刚迁都,汴京朝廷太穷了,根本支撑不了任何一场,五万人以上的战争,于是他只能命大名府都统制苏仲驻守重点州县,以防北方金人突然突破大名府防线,南下袭扰汴京。

    眼下的汴京绝对经不起任何一场战争的冲击,哪怕敌人没到汴京城下,即使只到黄河边上,汴京百姓和官吏也会选择逃离,只要逃了,十年之内觉不会再回来,汴京也别想重新繁荣。汴京不繁荣,想再次北伐,夺取燕京更不可能。

    杨丛义如今身在汴京城内,官居枢密院副使之职,没有特殊情况发生,根本不会有离开汴京的机会,因为北方几十万军队都跟他有关系,即使赵昚再信任他,朝中那帮老臣也还是表示怀疑。

    犹记得,当初赵昚力排众议,想让官居枢密院副使的杨丛义继续以北伐军统帅的身份统领大名府、济南府二十余万大军时,遭到众臣当廷反对,赵昚为杨丛义辩解,称他是北伐大功臣、大宋大忠臣,掌握军队绝对没有问题,绝对不会对朝廷和大宋不利。

    结果却有老臣当着皇帝赵昚、杨丛义和文武百官的面直言,太祖当年也是大周忠臣!

    此言一出,不光赵昚不好再说话,文武百官也无人敢言语。

    原本还想亲自控制军队,好为日后北伐提前准备的杨丛义听闻此言,不得不马上请辞枢密副使和北伐军统帅之职。

    不过,幸好执宰史浩及时站出来制止那些朝臣胡言乱语,加上赵昚经过短暂的思虑缓过神来,严厉驳斥了出言不逊的朝臣,当廷拒绝了杨丛义的请辞。

    而后各退一步,只让杨丛义以枢密院副使之职兼任大名府防线统帅,部署军队,堤防真定府金军。

    经此一事,杨丛义在朝中就越发小心,除了事关防务和军事,朝中所有议题,统统不发表任何意见,若是赵昚发问,实在不好拒绝,才会多说几句。

    他虽有进士出身,可他毕竟出自武学,这些年又一直统领军队,身上早已打上了深深的武将烙印,在朝臣眼里他不是进士,不是文人,就是武将,是武将就有反叛,当逆臣的可能,就应该被死死的盯住,牢牢的钳制住。

    整个枢密院里也没有几个人是军伍出身,绝大多数还是文人,所以杨丛义在汴京的大半年其实很孤单,没有什么朋友,更别说交心。

    如果要他选择,他心里更愿意回到大名府,回到前线去统领军队。

    然而,他也明白,如果要想再次发动北伐,收复北方土地,夺取燕京,他就必须留在汴京,留在枢密院,毕竟在枢密院他有机会调动大宋全部军队,指挥整个大宋的军队,打赢这场北伐战争!

    打赢一场需要举国之力的战争,仅凭一个边军统帅远远不够,因为边军统帅虽然是统帅,却没有参与大战略的机会和权力,而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要有谋划全局的能力,制定战略并监督实施的权力。

    所以,他必须留在汴京,接受文臣的监督和钳制。

    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失去一些东西,杨丛义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来日方长,只要能发动北伐,赢得北伐战争,一时的失意,又算得了什么!

    放衙之后,杨丛义直接离开枢密院官署,回到皇帝赐给他的府邸。

    “夫君,看你这么高兴,是有喜事吗?”孟芸娘亲自帮杨丛义脱下外袍。

    “一天天的,哪有那么多喜事,难事倒是不少。”杨丛义说着在宽大的椅子上坐下,有些疲乏的靠在椅背之上。

    孟芸娘放好外袍,回到杨丛义身旁,抬手给他揉肩按摩,口中道:“我这儿倒有一件好事,夫君要不要听?”

    “你爹同意来汴京了?”杨丛义闭眼,随口问道。

    “哪有,他说汴京太干了,冬天又冷,还是喜欢在江南。”孟芸娘略微有些失落。

    “那有什么好事。”

    “重节妹妹来汴京了。”
………………………………

第710章 家事国事

    “在大名府好好的,来汴京做什么?不是跟你们说了,不要跟苏仲、潘诚、罗聪、姚昶他们私下接触,汴京城里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我们,就等我们出错,抓我们把柄。”

    一听到这个名字,杨丛义不由得心下一惊。

    汴京朝堂比边疆危险太多了,稍不注意,就会麻烦上身,纵然不会万劫不复,也足够他脱层皮的。

    “她亲自登门,我们总不能把她拒之门外吧,再说她还怀着身孕呢!”被说一顿,孟芸娘觉得委屈。

    “有身孕了?看来大名府局势还不是太紧张嘛。不过大名府毕竟离前线近,苏仲让她来汴京也是对的。这次见了就见了,以后还是少见为好。以后再有我以前的下属登门拜访,就别让他们进门了,让他们去枢密院找我,我在枢密院有的是时间接待他们。”

    “好,我知道了,一会儿我跟姐姐说一声。”孟芸娘心有不悦,却也只能如此应道。

    在孟芸娘看来,夫君自从到枢密院任职以后,开始变得有些不近人情了,以前关系很好的老部下说不见就不见,再不像从前那样平易近人,难道是官做大了,所以变了?

    “老爷、二夫人,可以开饭了。”正在按摩间,忽有侍女来报。

    “知道了,去请夫人过来。”孟芸娘抬头吩咐道。

    侍女离去之后,听她说道:“夫君,走吧,吃饭去了。今天专门吩咐下人去买了一只鸡熬汤,冬天了,补补身子。”

    “汴京如今物资匮乏,我看就是有钱也不一定买的到。是不是有人送来的?”杨丛义马上警觉起来。

    “哪有,真想送礼,谁会小气到只送一只鸡。”孟芸娘随即否认。

    “鸡鸭在汴京很是稀缺,平常人家就是拿着百贯千贯钱也买不到。锅里熬的这只鸡,多少钱买的?”杨丛义转头看着孟芸娘,脸上神情有几分凝重。

    “这么看着我是什么意思!又不是我去买的,我哪儿知道。”被夫君这么一看,孟芸娘有几分恼怒。

    “家里事我不过问,你们眼睛要放亮一些,品行不好的下人,不要拉不下颜面让他们留在府里,一旦发现了马上赶出去。”杨丛义说完站起身子。

    “行,我知道了,明儿我跟姐姐商量商量。”孟芸娘心下一沉,顿时也对府里的下人有了几分怀疑。

    用餐完毕,杨丛义叫住清尘、芸娘和莲儿,聊聊家事。

    “前几年我一直在北方领兵,对你们疏于照顾,今年终于在汴京安定了,本想接你们过来一家团聚,好好过日子,不想重任在身,不得轻松,让你们受累了。”杨丛义有些愧疚。

    “夫君在汴京任职,不似在边关,若我们不在身边,成何体统。”顾清尘淡淡的回道。

    “夫人说的是,要是我们还住在泉州,肯定有其他人赶着来替我们照顾老爷,到时候家里可热闹了。”莲儿忽然来了这么一句,有些阴阳怪气的意味。

    “这说的什么话,我是那样的人吗?”杨丛义先是看了一眼莲儿,又看看清尘和芸娘,见她们脸上神色并无太大变化。

    提起这事,众人无言。

    沉默片刻之后,杨丛义打破尴尬,说道:“玥儿年纪也不小了,别让她整天闲着,芸娘有时间可以教她读书,清尘可以教她习武,学的好不好先不说,强身健体总是好的。”

    “女儿家舞刀弄剑的不好吧,让她跟夫人学学琴棋书画倒是个好主意。”玥儿是莲儿的孩子,其他人很少管教,不学点东西,确实不太像话。

    “行,明儿让玥儿来找我,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孟芸娘很自然的就应下了,成亲十年了,她一直没有生过孩子,来汴京半年一直在努力,也不见半点成效,她也放弃了。

    “玥儿快被惯坏了,再不让她吃点苦,以后有你受的。”顾清尘看了莲儿一眼,显然她对莲儿的教育方式不是很满意。

    “玥儿还不到十岁,没那么严重,以后用点心,好好管教就是了。思远怎么样了?”杨丛义赶紧把玥儿的教育问题揭过去,引走话题。

    “放心吧,我爹给他找了个不错的书院,里面同龄人多,听我爹说,他还算听话,没惹什么事。”孟芸娘随即答道。

    “不惹事就行,放在书院估计也惹不出多大的麻烦。”杨丛义点头道。

    “思远能进太学吗?要不过两年把他送进太学吧。”顾清尘忽然如此问道。

    “汴京太学三年内还建不起来,临安太学我不建议把他送过去。临安是温柔乡,享受、攀比之风盛行,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很快就会迷失在临安。还是让他留在书院吧,书院远离红尘喧嚣,环境简单,诱惑也少。”杨丛义直接否掉了顾清尘的建议,她向让儿子离她近一些,但这么做有害无利。

    “姐姐就放心吧,思远自小习武,身强体壮,脑子又灵活,只有他欺负别人,没有别人欺负他的份,何况还有我爹照应,不会让他受委屈的。”孟芸娘看着顾清尘,笑着宽慰道。

    “思远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过,一下子离我们这么远,我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想起儿子,顾清尘忧心忡忡。

    “他也十几岁了,没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他在书院读书能出什么事。”

    杨丛义说完看看三人,然后又说道:“年关将近了,家里的门看紧些,别什么人都往家里放,特别是那些走关系,小心中了心怀不轨的人的陷阱。还有,出门在外尽量低调一些,别跟那些人攀比,比来比去的,除了自己受气,引其他人妒忌,没什么意义。”

    “知道了,我们会注意。”顾清尘淡淡的应道。

    孟芸娘和莲儿微微点头,算是应了下来。

    说起来,顾清尘、孟芸娘她们已经算是非常低调了。

    她们是当朝二品大员的夫人,地位尊崇,连皇后都时常召她们进宫,可她们上街的时候乘坐的还是很朴素的单驾马车,更没有像其他高官家眷一样,顿是出行便是家丁几十人随行,她们的车驾出行,除了马车夫,便只有两个侍女随从,在整个汴京都是很寒酸的。

    不过既然夫君这么说了,她们也只能记在心里,毕竟她们也知道夫君看起来位高权重,但在朝中却是处处受制,并不如意。

    皇帝虽然不止一次当众表达了对杨丛义的信任,但满朝文官依旧像堤防家贼一样,时时刻刻都在防着他,皇帝担心杨丛义会被朝中压抑的氛围逼的离开汴京,不得不用其他办法宽他的心。

    其中让皇后隔三差五召见顾清尘、孟芸娘进宫聊天说话、赏花喝茶,便有几层意思,一是宽杨丛义和她家人的心,让他们知道,皇帝始终信任他,二是告诉朝中其他官员,皇帝对杨丛义的态度,第三是爱屋及屋,对杨丛义家人以示恩宠。

    所以,杨丛义在汴京的难处,顾清尘、孟芸娘都懂,她们不会任性,不会主动给家里找麻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个道理她们自然明白,特别是顾清尘。

    杨丛义离家北上这几年,顾清尘又开始修道,渐渐的又回到清心寡欲的状态。

    而孟芸娘则不同,她本身就是官宦千金,自小娇生惯养,有些习气很难改掉,虽然随杨丛义出了一趟海,也吃过一些苦,但她从骨子里就不是一个能吃苦的人,也不是愿意吃苦的人,有条件享受,绝对是要享受的。

    之前在泉州,天高皇帝远,并且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北方,先是抗击金人南侵,后来又是连续几年北伐战争,她们在泉州的生活很少有外人关注,不管多么铺张奢侈,都不会有人在意,也没人追问花的钱是哪里来的,小小一个泉州,也没人敢追问。

    但在汴京不同,天子脚下,高官遍地,身居高位的人,上下左右有无数人盯着,杨丛义手握重兵,盯着他的人就更多了,他的家眷自然也在无数人的视野之中。

    杨丛义之前在回易处任职多年,出海几趟,积攒了巨额财富,虽然多数都掌管在流求杨四娘手中,但交给顾清尘和孟芸娘的财富也不在少数。

    这次她们来汴京,随身携带的银钞就价值数百万贯,在国库空虚急缺钱财的汴京,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汴京如今虽然物资匮乏,但只要舍得花钱,她们还是能买到所有想要的东西。

    只是那样以来,她们的身家家财也就暴露了。

    通过正常途径,杨丛义绝对积攒不下数百万贯财富,那么他的财富来源便是大问题,况且还是在汴京国库如此空虚的时候爆出这个问题。

    如此一来,汴京全城的焦点,估计就要定在他身上,怎么解释都不会有用。

    所以杨丛义不得不一再提醒她们要行事低调再低调,绝不能为了出风头,跟其他人争高下,露了自己的底。

    他不担心顾清尘、莲儿,只担心孟芸娘,因为她的出身就摆在那里,官宦千金,有身份,就好面子,随时随地都可能跟其他高官家眷和贵妇比拼,这种习惯很难改掉,唯有让她少出门,或是每次出门都有顾清尘随行。

    杨丛义一早就跟她们开诚布公的谈过这个问题,但还是不得不时常提醒,免得她们放松警惕。

    她们不惹事,他就能在汴京坚持下去。
………………………………

第711章 临潢府之争

    大雪之中,迎来新年。

    朝廷下达的新年第一道诏书,便是将年号改为“北定”。

    同一时间,赵构在临安将年号改为“寿康”,完颜亮在大同府将年号改为“大兴”。

    随着年号更改,天下大势风云变幻也在酝酿之中。

    由于金国一分为二,两个朝廷,一个在东京辽阳府,一个在西京大同府,不能统一,两廷共存,于是朝野称身在大同府的完颜亮朝廷为西金,称身在辽阳府的完颜雍朝廷为东金。

    大宋汴京与临安没有发生明面上的对峙和战争,所以大宋在别国和普通百姓看来,还是保持了基本的统一。

    之前的一系列变故,让完颜亮的西金和大宋北廷汴京都元气大伤,失去了继续征战的能力。

    于是从北定元年开始,汴京与完颜亮的西金之间达成了一定的默契,在川陕、函谷关内外、河北、山东等地,两军对峙的地方都保持了微妙的平衡,不主动挑起矛盾,即使偶有摩擦,也很快通过对话平息。

    与此同时,也在北定元年,汴京朝廷与东金完颜雍取得了官方联系,互派使者渡海。

    汴京承诺在东金与西金之间保持中立,交换条件是东金每年送给汴京一千匹上等马,完颜雍想趁完颜亮势弱,在北方一举灭掉他,担心大宋会倾向完颜亮,给完颜亮提供帮助,于是只好同意汴京的建议,北定元年五月,两国大宋与东金正式确立了友好关系。

    同年六月,汴京以同样的条件,与西金完颜亮签定了中立协议。

    八月,完颜亮集结包括蒙古草原西部诸多部落兵力在内的西金军队,共计十万余人,奔袭千里,先夺庆州,后与完颜雍会战于北京临潢府。

    双方大战十余天,各有胜负,死伤无数。

    最终,完颜亮付出极大的代价,一举将完颜雍赶出临潢府,夺回北京,临潢府以西纳入完颜亮统治之下。

    临潢府会战中,蒙古诸部每战必冲锋在前,各部死伤惨重,会战之后,各部均折损过半,会战结束便以无力再战,又需补充战马休养为借口,撤回草原深处,驻守临潢府的便只有完颜亮的部队。

    草原诸部落一撤走,完颜亮在临潢府虽然还有六七万大军,却不敢再马上发动大战,一是大战过后军队需要休整,二是夺回的近千里土地需要巩固统治。

    于是完颜亮与完颜雍在临潢府大战过后,均进入休整期,同时马不停蹄地筹备下一场战争。

    十一月,败退至中京大定府的完颜雍,经过几个月休整后,军队士气渐渐缓过来。

    冬月中,在一场大雪过后,完颜雍忽然率军从大定府和燕京两路出击,东路攻临潢府,西路攻奉圣州。

    完颜亮估算失误,以为完颜雍来年春天来临之前无力再发动战争,大雪之中毫无防备,待完颜雍大军出现,只能匆忙应战。

    双方与临潢府南边的永州大战三天,完颜亮损兵折将,败退回临潢府。

    完颜雍率军紧追不舍,于临潢府南部追上完颜亮后军,两军交战不到半天,后军两万人全军覆没,不是战死,便是投降做了完颜雍的俘虏。

    完颜亮得知后军覆灭,匆忙退出临潢府,引四万余残兵向西北方向的庆州逃去。

    兵不血刃夺回临潢府,又得知完颜亮仓惶逃窜,完颜雍顿时大喜,认为彻底剿灭完颜亮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当即下令全军趁胜追击。

    同时下令,活捉完颜亮者赏千金,手刃完颜亮者赏百金!

    但由于是大雪天,行军困难,完颜雍的八万大军绵延几百里,先锋部队追至庆州城下,后军才刚刚出城几十里。

    先锋部队大雪中长途奔袭,体力消耗严重,刚到城下,不等展开进攻,便被以逸待劳的庆州守军杀了个屁滚尿流,等几个时辰后,后续军队赶到,先锋军一千人,损失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