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说收复汴京,功勋滔天,难道不该皇帝亲临,顺便慰问参与北伐的将士?

    一时之间无人发声,赵昚听闻这个建议,顿时也有几分心动。

    文武百官个个心思聪慧,一见如此,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当即便有人奏请皇帝御驾亲征!

    一人开口,文武百官纷纷附和,就连汤思退和陈康伯也只能应和。

    但随后又有朝臣建议,收复汴京这等大事,皇帝应该带上文武百官同行,若议和顺利,顺便可在汴京祭天,告慰先祖!

    此议一出,满朝文武,无不应和!

    经过几天激烈的争吵过后,结局皆大欢喜,皇帝御驾亲征,文武百官同行,共赴北方,行议和之事。

    隆兴二年,冬月初八,皇帝赵昚,带领文武百官,离开临安,御驾亲征,护卫禁军加上随行人员,人数超过五万人,浩浩荡荡经镇江府渡江北上。

    沿途军民听闻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沿途官员更是争相拜谒。

    说是御驾亲征,其实与巡视四方无异,官员和百姓感觉不到半点亲征的紧张气氛。

    站在长江边,望着滚滚长江水,赵昚感慨万千,眼中隐隐有些湿润。

    三年前,第一次来长江边,他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的,而现在他是皇帝,北伐也即将成功!

    赵昚带着文武百官渡过长江,意气风发的踏上北行之路。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此生再也没能回到江南。
………………………………

第697章 三个条件

    赵昚率文武百官,日行五十里,于隆兴二年,冬月二十九,抵达归德府。

    金国皇帝完颜亮早早派出心腹宰相在此等候,只待大宋皇帝一行人一到,便立即进行和议谈判。

    腊月初三,赵昚同文武百官在行营召见金国宰相。

    金国宰相面见大宋皇帝,未再要求大宋皇帝以臣子之礼接受金国国书,大宋百官心头大震。

    原本汤思退已经做好了,代皇帝接受国书的准备,不想金国宰相根本不提这茬,直接由内侍接了国书,转交皇帝赵昚。

    正当众人惊诧之时,只听金国宰相道:“宋国皇帝陛下亲临议和,我大金皇帝深感其诚,特令甘某面见宋国皇帝陛下,全权代理此次议和之事。金国的条件很简单,只要宋军后退百里,汴京便割让给你们。”

    “笑话。汴京本就是我大宋土地,何来割让一说?交还,原封不动的交还!”不等旁人开口,陈康伯当即出声,纠正对方的不适言论。

    “大金国已拥有汴京土地三十多年,绍兴十一年的金宋和议上也写的清清楚楚,淮河以北都是我大金国土地,汴京临黄河,更不必说。汴京如今是大金国土地,现在双方议和,割让给宋国,难道不对?”金国宰相反驳。

    “绍兴和议?三年前你们撕毁和议之时,宋金之间便已没有和议之说,更无疆域国界一说,北至真定府、河间府、太原府,西至兰州、临洮府,都属于大宋土地!占据大宋土地三十多年,此时该是归还大宋土地,退出中原之时,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陈康伯言罢,马上又接道:“归还大宋土地,你们的皇帝、官员可以回到北方去,但不得带走任何属于大宋的东西,不能带走财富,也不能带走我们的百姓,更不能带走军队。如果不答应,就此灭掉你们,也绝对不是难事!”

    “岂有此理!若你说的话代表宋国,那就没有好谈的,等着玉石俱焚吧!”金国宰相闻言顿怒。

    “议和就好好谈嘛,何必动气。我们不远千里而来,其中的诚意,宰相大人心里清楚。如今大宋几十万大军兵临汴京城下,金国只归还一座汴京城,说不过去,郑州、洛阳都得归还,如此才算有诚意,不然我们千里跑一趟,又是何苦?”汤思退马上出来打圆场。

    “大人说的是,此次议和,甘某本就是带着诚意来的,奈何陈大人张口便要我大金国大半国土,这怎么可能?郑州和洛阳只能给一座城,汴京离郑州近,若宋军后退百里,把郑州也给你们,并无不可,这点事,甘某还是可以做主的!”金国宰相朝汤思退略一拱手。

    汤思退连忙回礼,而后道:“汴京是我大宋故都,对我大宋而言十分重要,容不得有丝毫损伤,若金国能保证汴京城无损,议和就能继续往下谈。若是心存毁城恶意,两国和议怕是要成空了。你要知道,损毁的汴京城,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大人可明白?”

    此言一出,金国宰相微微一愣,而后笑道:“皇帝陛下派甘某来议和,本就是带着巨大的诚意,但如果宋国有人从中作梗,不愿达成和议,大金国不介意摧毁汴京城,一座城而已,对我们来说并无任何意义。”

    大宋文武百官闻言,无不脸色大变,对方以摧毁汴京城相威胁,顿时无人敢言语。

    殿内沉默片刻之后,陈康伯道:“据陈某所知,汴京城早在靖康之乱时被焚毁大半,几十年来多次战乱,又毁掉不少,加之黄河泛滥,汴京城早已不是四十年前繁华的汴京城,对我们来说,她只是难以割舍的记忆。真把汴京城收回,大宋一样回把她全部摧毁,不会留下半点金人的痕迹。以毁城相要挟,陈某看你是打错了算盘。陈某就一句话,金人南下燕京之前,属于大宋的土地必须全部归还,否则战场上见!”

    众人闻言,又是一惊,就连一直不语的赵昚都有些动容。

    “陈相,这话就不对了,我们不远千里而来,不就是为了早日达成和议,收回汴京故土。要是议和不成,继续打下去,空耗国力不说,收回汴京,不知还要拖延多少年头。能和谈解决的问题,何必再诉诸武力?诸位说是不是?”汤思退再次接过话头。

    除了少数几个主战派官员,其余文武百官马上纷纷应和。

    就是因为要议和,他们才冒险来归德府前线,若是还要打,他们才不想来,大好议和势头若是被顽固的主战派搅和了,他们大老远跑一趟,可就得不偿失了。

    “诸位爱卿不必为此起争执,议和肯定是要议和。金国提议和条件,要宋军后退百里,我大宋也有议和条件。除了要重新划分两国疆界之外,还有两个条件。其一,大宋不再向金称臣,宋金两国可约为兄弟之国。其二,取消所有岁币。你回去告诉金国皇帝,若同意,再来谈疆界划分之事,若不同意,也不必议和了。”久不言语的赵昚忽然发声。

    此言一出,四下皆惊。

    这突然多出来的两个条件,金人怎么可能接受?

    但皇帝金口一开,哪里还有回还的余地。

    金国宰相半晌无语,大宋文武百官也不知该赞同还是反对。

    赵昚提出的两个条件,应当提前跟一些心腹重臣商议过,不然不会在此时突然提出。

    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心念一动,便把矛头对准了陈康伯、史浩等人,除了他们不会有人鼓动皇帝提出这种明显阻碍议和的条件。

    在主和派看来,赵昚提出的条件,金国根本不可能答应。

    可赵昚态度十分强硬,而金国宰相却没有立即拒绝,其中情况之复杂,汤思退等人一时还摸不清楚,未敢贸然围攻陈康伯、史浩等人。

    “金使若觉得为难,不妨回去准备,汴京、洛阳,我大宋将士自己去取,只不过到时候贵国会付出何等代价,就不是此时可以预知的了。”赵昚语气平和,似乎胸有成竹。

    殿内静默片刻之后,只听金国宰相道:“贵国所提议和条件着实苛刻,甘某虽主议和事,却也不能做主,需回京面见大金皇帝陛下,之后是战是和,当有大金皇帝陛下做主。”

    稍稍一顿,而后又道:“至于重新划分疆域国界一事,不妨一并提出,甘某好带回去,一并斟酌。”

    赵昚看了看殿中的文武百官,随后说道:“不说真定府、河间府,也不说太原府,大名府、黄河以南必须归还大宋,具体细节,等下次来了再说。若一个月内,未能达成议和,以后休提议和之事。”

    “甘某明白。一定把贵国所提条件回报我大金皇帝,请大金皇帝陛下圣裁!告辞!”

    金国宰相转身,大步流星而去,急匆匆出殿,赶回汴京。

    而殿内,就在金国宰相离开之后,马上掀起了激烈的争论。

    以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攻击陈康伯、史浩等人无议和诚意,鼓动皇帝提出那么苛刻的条件,完全就是在破坏议和,此次大张旗鼓北上议和,若议和不成,未能收回汴京,朝廷的脸面都得掉光,于是先后有人建议取消陈康伯、史浩等人参与议和的资格。

    甚至提出,议和就应该有主和派来全权处置,陈康伯、史浩等人只会鼓动动用武力,对议和没有半分好处,应该让他们马上返回临安去,免得留在归德府破坏议和。

    但陈康伯、史浩等反驳,并据理力争,告诉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此次来议和,并不仅仅是来议和而已,况且议和的目的是要拿到足够多的好处,而不是为了议和而议和,若是那样,议和就没有任何意义。

    同时告诉他们,议和仅仅是夺回大宋失去的东西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也只是少些牺牲,缩短些时间,但若同金人议和得不到大宋想要的东西,就必须通过战争来夺取,而不是委曲求全,与金人达成议和。

    双方争论不休,相互指责。

    皆是因为双方的出发点和立场的别差实在是太大,根本就说不到一起去。

    在金人没有发出议和信号之前,主战派是可以完全压制主和派的,如今来到归德府,主和派却反而隐隐居于上风,这不是年轻的赵昚想要的。

    如今,赵昚的梦想很大,除了汴京,他还想要做成太祖、太宗等数十代以来,都未能完成的伟业,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个梦想实在太大,他从来没敢跟任何大臣提起,甚至就连他的老师史浩,也都没有透露一星半点,唯恐让人觉得他疯了。

    现今的大宋已经收复的土地,三十多年来,从未有过,济水以南,黄河以南,马上就能全部回归大宋。

    收复真定府、河间府,甚至是燕京,都只是时间问题,他才登基三年,还年轻,完全等得起!

    所以,意气风发的赵昚,根本不会被主和派牵着走。
………………………………

第698章 宋金议和

    腊月初五,赵昚与陈康伯、史浩等主战派重臣一起召见了从汴京城外东、西大营赶来拜谒皇帝的李显忠和吴拱,会面超过半个时辰。

    至于他们谈了什么,没人透露,也无人知晓。

    当天,李显忠和吴拱便快马返回北伐大营。

    同一天,驻守大名府的杨丛义派遣北伐军大军五万,攻澶州。

    腊月初六,北伐军攻克澶州,金军败退黄河北岸的封丘。

    腊月初七,北伐军出动七万人,趁胜从北向南,全线推进。

    不日,连下淇县、长桓、延津等地,将黄河以北的金军尽数逼退至黄河岸边,聚于汴京北边四十里外的章丘,随时准备将残余的近五万金军,一举歼灭在黄河北岸。

    腊月初十,金国宰相再以议和使臣身份赶到归德府,与大宋皇帝议和。

    入殿之后,金国宰相当即再次表明议和诚意,并告诉大宋君臣,经大金国皇帝陛下慎重考虑,准宋国皇帝陛下所请,议和之后,金宋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岁币亦可不再敬献,重新划分疆域国界,理所应当,但不能以大名府为界,当以黄河为界,洛阳以东、黄河以南归宋国,议和之后,黄河以北的宋军当退回南岸,不得再犯河北。

    汤思退等大宋百官听闻金国答应赵昚先前提出的条件,甚是惊讶,心底连道不可能,金人何时变得胆小怕事,如此懦弱,如此好说话?难道他们真的已经没有能力打到淮河长江了吗?

    面对这种情况,主和派不敢相信。

    若金人真答应了除开疆界外,那两条先前根本不可能、也不会考虑的条件,那么宋金两国的议和便成了一大半,剩下就是疆界而已,只要各自妥协让步,很快就能达成共识,完成和议。

    赵昚见金人答应取消岁币,取消大宋向金称臣的条件,顿时大喜,当即吩咐陈康伯、史浩等人与金国宰相共议疆域划分,以及如何接收汴京之事。

    议和谈判,历来就是讨价还价,臣子在一起扯皮就行,赵昚作为皇帝,细节问题,他自然不能参与讨论,否则金口一开,不论是要多了,还是要少了,对议和没有好处,如果反悔或反复,也有损皇帝威信。

    但臣子就不存在这样的顾虑,哪怕互相指着鼻子对骂,也没有关系。

    所以陈康伯、史浩等七八人,此时正与金国宰相一行人吵得不可开交,脸红脖子粗,就差翻脸动手,也还是憋在同一间屋子里,没有一个人负气离开议和谈判之地。

    经过两天激烈的争吵商讨,最终两国臣子将宋金两国的疆域界限重新划定:东以滨州为界,西以大名府邯郸县为界,两点连线之南,函谷关以东,归大宋,其他土地仍以先前的界限不变。

    宋金两国疆域划定,报经皇帝赵昚同意之后,立即开始商讨交割汴京、郑州、洛阳之事。

    大事已定,具体交割便都是小事。

    不消半日,金国使团便与陈康伯、史浩、汤思退等人议定交割汴京之事:此时起,黄河以北的宋军不得向章丘等地金军发动攻击,不得阻止金军渡过黄河南下,腊月十八之前,宋军东、西大营撤退百里,东营退至杞县,西营退至通许,腊月二十五日之前,黄河以北的宋军不得南下,汴京以南的宋军不得北上,七天之后,宋军方可接收汴京、郑州以及洛阳等地。

    同时商定,在腊月十八至腊月二十五日之间,金国撤出汴京、郑州、洛阳之时,宋国可派遣使臣和少量军队亲临监督,确保金国不会带走当地百姓,毁坏城池。

    诸事议定,奏报赵昚同意,当即起草宋金两国议和文书。

    腊月十四日,金国宰相与陈康伯在行营殿中,在大宋文武百官面前签定议和文书,各自盖上印信,议和文书,各存一份。

    至此,宋金两国在半个月内,匆匆达成和议,大宋收复大片土地,金国君臣在大军包围之中,得以从容撤往关中。

    腊月十五,两国达成议和的消息,由陈康伯亲自送达北伐大营,同时传令东营李显忠三日内退至杞县驻守,西营吴拱三日内退至通许驻守,而后是进是退,依朝廷命令行事。

    腊月十六,陈康伯作为监察使,率领五千精锐北伐军进入汴京城内。

    这也是三十六年来,大宋军队再次回到汴京城内,看着城内似曾相识,却又跟记忆不甚相同的街景,陈康伯忍不住眼角湿润。

    当晚,作为监察使的陈康伯得到隆重宴请,金国皇帝完颜亮亲自出席。

    在席宴上,完颜亮对宋金国事一概不问,只提了一个姓名,询问他的来历。

    这个姓名便是杨丛义!

    陈康伯对杨丛义本人并无多少了解,他在大宋军中仿佛是突然出现的一般,但要是仔细找一找,问一问,还是能在临安找到他的一些传说和踪迹。

    十六年前,一篇《远洋回易富国论》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从一个武学生直接进入仕途,走上回易之路,避免了在临安城禁军中值岗守卫,虚度一生。

    那篇辩论文章,陈康伯之前看过,文采虽然一般,但眼界之广,所学之杂,还是让人惊讶。

    至于之后督造回易船队,率领船队远渡重洋,其中细节多不可考,但从听闻的几件大事中可知,他在武学里学到的东西,确实都用在了实处,并没有因为忙于回易,武学所学忘记,也许从那时起,就该有人注意到他有领兵打仗的天赋。

    完颜亮一问起杨丛义,陈康伯立即陷入沉思之中,能让金国皇帝惦记,必定有特别之处。

    片刻之后,陈康伯心下不由得一震。

    杨存中!

    听闻杨丛义第一次从海外回易回到大宋之后,率领回易护卫军在广南打过一仗,功勋卓著,但具体过程如何,枢密院里并无详细记录,而后他就被时任殿前司都指挥使的杨存中调入殿前司核心衙门,兵案衙门,又是巡查各地禁军,又是校阅、选将,无不是在培养、磨炼杨丛义。

    但在之后的几年里,杨丛义忽然默默无闻,在临安几乎听不到他的消息,也找不到他的踪迹,直到太平渡之役,他的名字才跟虞允文一起传进临安,那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似乎每一场胜仗都跟他有关系。

    这样一个背靠杨存中,连金国皇帝都忌惮的武将,对大宋是祸是福?

    他远离临安,两次无声无息扭转北伐战局,此次金人能主动议和,交还大片土地,跟他忽然从济州横插大名府,截断真定府与汴京之间的大通道有莫大的关系,这个举动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他的所做所为完全超过了枢密院的部署安排。

    并且他这一支北伐军的行动速度,也大幅快于粮草补给速度,以朝廷给他补给的粮草情况来看,换了任何一个将领,也不敢率军直插大名府,因为粮食补给不够,一旦被金军南北夹击,必败无疑,而他却带领北伐军牢牢占据大名府,甚至还有余力派兵南下压迫黄河以北的金军,迫使金人同意迅速议和。

    当日陈康伯跟皇帝一起召见李显忠、吴拱时,的确跟他们二人说过,要他们动一动兵马,给金国皇帝压力,逼迫他早日答应议和条件,却从没指望过远在四五百里外的杨丛义,也没给他下达过任何指令,只愿他能坚守大名府就好。

    不想最先行动的却是大名府的北伐军,一路南下几百里,连克州县,将金军残兵逼退至黄河北岸的章丘城,却又围而不攻。

    杨丛义这一番匪夷所思的行动,就跟与远在归德府的大宋君臣有过面对面的详细策划一般,但陈康伯知道,不论是皇帝还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几百里外的杨丛义下达任何命令。

    除非,这一切都是提前策划好的,也许早在文武百官刚从临安出发,杨丛义就已经跟某些人策划好了这些行动,不然大名府的北伐军不可能在议和刚刚开始的时候便挥军南下,兵锋直指汴京,逼迫金国皇帝答应议和条件,而那对章丘残兵围而不攻之举,实在是神来之笔。

    陈康伯脑筋急转,迅速思索一番之后,不得不怀疑杨丛义应该是跟朝中某些大臣关系密切,是他们共同策划了这一切。

    那么朝中有谁跟杨丛义有关联,跟他关系密切?

    杨存中吗?

    此次他留在临安,并没有一起来归德府,临安距离大名府上千里,不可能及时互通信息。

    如果不是杨存中,跟随皇帝一起来到归德府的文武百官中,还有谁跟杨丛义关系密切,能给他递消息?

    陈康伯排查同来的文武百官,发现其中好像并没有人跟杨丛义有交集,或是藏的太深,太过隐蔽!

    面对金国皇帝完颜亮的询问,陈康伯思索过后,只能回道,杨丛义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统兵将军而已,并没有特别的身份和来历。

    此话说完,完颜亮命人将一沓文案资料放在陈康伯面前,而后说了一句话:杨丛义,不简单!
………………………………

第699章 惊天消息

    腊月十八,金人确认北伐军东、西两座全部后撤百里,撤至杞县、通许之后,随即开始准备撤离。

    腊月十九,数十万金军分为前、中、后三军,先后撤出汴京,金国皇帝完颜亮与文武大臣随大军撤离,往西边郑州方向而去。

    在他们后面是数不清的车队,装着无数粮草辎重和箱子,箱子里面是什么,无从知晓。

    车队之后是随同逃离的金国人,男女老幼,人数多达万人,他们带着无数家财离开,马车装的满满当当,地上留下深深车辙。

    这些人不是汉人,依据之前的约定,大宋监察使陈康伯没有阻止。

    腊月二十一下午,汴京城里最后一支金军撤出城外,向西赶去,陈康伯率军接管汴京,占据各处要地。

    当天夜里,金人尽数撤走的消息传至杞县、通许,李显忠、吴拱各带两万精兵连夜动身,赶往汴京。

    第二日巳时,李显忠、吴拱先后赶到汴京城下,每人派遣一万军队入城,听从陈康伯调遣,其余军队在城外待命。

    经过北伐军三日一寸一寸反复搜查,陈康伯确认金人并没有在汴京城做手脚,城内安全可控之后,方才派人回报归德府。

    腊月二十七日,赵昚同文武百官一道赶来汴京。

    在汴京城外,筑起高台,赵昚和文武百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告慰先祖。

    而后大宋君臣从东门进入汴京城,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欢庆。

    来到行宫,坐上金主完颜亮几天还坐过的宝座,赵昚心内激动不已,当即宣布,大赦天下!

    百官赐钱十万、绢百匹!

    淮河以北的百姓,三年免赋!

    北伐将士论功重赏,将士死伤者,抚恤翻倍!

    赵昚一时之间,意气风发。

    收回汴京,重回旧地,群臣也大受鼓舞。

    但很快,大宋将士们流血牺牲,拼死拼活才得来的北伐胜利,便转为对赵昚个人的溢美。

    文武百官纷纷上表,盛赞新皇赵昚,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知人善任,不愧是太祖血脉!

    赵昚听得很是欢喜,不由的有些飘飘然。

    腊月二十九,已快到新年交替之际,赶回临安过年,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便有朝臣建议,在汴京欢庆新年!

    不等议定此事,忽然有人提议,何不在汴京重建都城,临安临安,终究不是长居久安之地,既然已经夺回汴京,就该将都城迁回汴京。

    此议一出,君臣陷入沉默之中。

    但迁都还是不迁都,这个问题已经在每个人心里扎根。

    百官见赵昚不语,便无人敢再提。

    迁都历来是大事,何况汴京曾被金人占据三十多年,如今刚刚收回,民心尚且薄弱,贸然建都并不适合。

    并且函谷关以西还是在金人手中,若他们再次毁约,东出函谷关,则汴京危矣。

    还有,大宋都城临安是太上皇赵构亲建,如今他精神尚佳,身体还好的很,若迁都汴京,要不要将他一起带过来?他愿意来吗?

    汴京虽有繁华美好的梦境,但也有一场永生永世难以忘记的噩梦,回来很可能只是徒增伤悲而已。

    此后,迁都汴京之事,无人再提。

    君臣连日在已经繁华不再的汴京城流连,大街小巷,无处不去,似乎在找寻记忆中一些美好的东西。

    与此同时,吴拱的北伐军进驻洛阳,堵住金人从函谷关东出的通道,李显忠分兵驻守郑州、兴仁府、归德府和汴京,杨丛义的北伐军退回大名府。

    隆兴二年最后一天,大宋北伐军无战。

    隆兴三年,正月初十,赵昚带着文武百官离开汴京,东行至兴仁府,慰问归附的官吏百姓,大加赏赐。

    正月十七,赵昚带着百官从兴仁府北上,渡过黄河,准备前往大名府慰问北伐将士。

    结果行至澶州附近,大宋君臣听闻一个惊天消息。

    正月十二,太上皇赵构出德寿宫,在大庆殿召见留守临安的各部各衙官员议事!

    这个消息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在赵昚、陈康伯、史浩等君臣及文武百官心里炸响,众人顿时惊慌失措。

    大宋要乱了!

    要变天了!

    这是每一个人心底的声音。

    但谁也不知道临安到底发生了什么,前来送消息的人不是传令兵,更不是官员,只是一个朝臣家里的下人。

    消息是真是假,无从辨别。

    慰问队伍当即停止前进,调头返回兴仁府。

    与此同时,派人飞马回临安探查消息。

    赵昚和百官在恐慌不安中,渡过了八天。

    正月二十五,确切消息送回兴仁府:太上皇赵构于正月十二开始,一连五天于大庆殿召集留守临安各部官员议事,并于选德殿、崇政殿召老臣议事!

    消息确切,太上皇这个是要干什么?

    赵构要做什么,呼之欲出,赵昚和百官心里都非常清楚,只是他们不明白赵构为什么要这么做。

    若真如众人心中所想,如此以来,赵构置皇帝赵昚于何地,置文武百官于何地?

    兴仁府远离临安千里,那里到底发生了何事,众人根本不清楚,临安未曾派遣任何官员来行营,也未有朝廷的任何书信。

    在兴仁府空耗下去,根本不是办法,但皇帝赵昚和太上皇赵构的事,是皇家自己的家事,谁无法掺和。

    但此时刚刚跟金国议和,若传出大宋内部出现巨大的变故,恐怕金国转眼就会撕毁和议,重启兵戈。

    皇家家事,亦是国事!

    陈康伯身为宰相,历两朝,力主抗金北伐,大宋方得有今日之成果,他哪里忍心大好局势,就此葬送。

    群臣私下议论纷纷,臣心已然不稳,若再继续这么拖下去,好不容易拼来的成果转眼就会付诸东流。

    沉默多天之后,陈康伯主动求见赵昚,提议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不议他事,就议太上皇入主大庆殿之事!

    几天不见,赵昚精气神全失,脸上无光,眼中无神,往日的朝气,不复存在。

    听闻陈康伯提议,赵昚沉默良久,而后道:“父皇事,不可妄议。”

    只此一言,便把陈康伯顶的半晌无言。

    “皇上,请听老臣一言,此乃天下事,当由天下人共议!”

    陈康伯眼中悲痛之极,几天时间,仿佛老了几岁。

    这些年,在朝堂日日跟主和派争执,打口水仗,好像永远也不会疲惫,但现在他感觉累了。

    “不,父皇之事不能议。自古以来,只有父议子,哪有子议父。你回去吧。”

    赵昚虽然想不明白,为何会突然发生这种事,但礼法告诉他,不能以子议父,免得落人口实,况且临安发生了什么,至今也没一个人来说清楚。

    陈康伯退了下去。

    大宋如今面临的局势要求他这个宰相,必须要做点什么。

    兴仁府、临安互不通消息,互不派人通气,绝对不能再观望持续下去,不然大宋必将四分五裂。

    北伐虽然成功了,但北伐三大将李显忠、吴拱、杨丛义此时都手握重兵,这些事大宋在江淮、荆襄一带的几乎所有兵力,再加上他们三人距离赵昚所在的兴仁府都非常近,一旦有人在此时起了异心,大宋就全完了!

    李显忠一生忠勇,当不会有二心,但他是前朝旧将,如今是忠于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