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姓若是听闻,必然放下农具,拿起武器北上抵抗,京西、河北的忠义之士闻讯,定然会群起而攻之,金人与天下为敌,最终必败无疑!何况还有长江天险和几十万大宋精锐将士,金人军容再强,我们即使不能在扼守淮河,还不能扼守长江吗?只要守住长江,金人能变成鸟飞过江来,还是能变成鱼,从宽广、波涛汹涌的江里游过来?”

    短暂停顿,而后接道:“三十年前,我们丢了黄河和汴京,已经愧对祖先,今天我们若是再丢掉长江,丢掉江南,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入海岛,还是下南洋?这一次我们有进无退,决不能退缩半步!三十年前,我们一路被金人从汴京追到海上,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身边只有数万残兵,但最后我们还是在临安站住了脚跟,天下云集响应,一支支大军在荆襄、两淮之地建立,京西、山东、河北的忠义之士前仆后继来附,不但把金人赶回长江以北、淮河以北,甚至还收复了很多旧地。你们说,现在我大宋不比三十年南渡之初强吗?那时能赶走强大的金人,难道现在不能?我以为,只要皇上和朝廷坚定抗击决心,这种决心传到江北、淮北将士心里,传进天下百姓心里,广大将士对敌之时自然士气倍增,有一分力能使出两分力,百姓也会积极响应,自建抗金力量,与入侵的金人展开斗争。我以为,此战初时可能于大宋不利,但只要大宋朝廷坚定抗击决心,与全体军民上下一心,奋勇抗击,此战便有胜无败!”

    话语刚落,大学士宋苞出列,高声奏道:“左相所言有理,臣附议!”

    只听宋苞道:“三十年前,朝廷仓皇南渡之时,一无所有,风雨飘摇之际,我们还能击败强大的金人,靠的就是朝廷上下与天下万民一心,将士个个都心里憋着一口气,要跟金人抗争到底,虽然没饭吃,依然士气高昂,百姓也群起响应,支援朝廷,支援军队。二十年和平,大宋如今粮仓殷实,武备充足,金人却要撕毁盟约,挑起战争,他们既失道,又失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何以不能取胜?如左相所言,只要皇上与朝廷文武百官坚定抗金决心,此战必胜!”

    说完他看了某些官员几眼,接着又道:“除了让前线将士明白皇上和朝廷上下抗金的决心,稳定军心民心之外,还应该想办法提振军队士气。我有两个提议,供诸位同僚商议。第一个提议,追究秦桧的责任,当初是他力主议和,裁撤军队,杀害忠臣良将,向金国表忠心,之后他执政十几年,不修边防,不修武备,朝廷调拨的军费也被他和他的党羽一再克扣,致使军心一再衰弱,无人愿意从军,军中无人可用。我建议将秦桧的尸骨挖出来,鞭尸千下,传示全军,以此宣泄将士们这些年积累的怨气!”

    此议出口,朝堂之上顿时就有低声私语之声,众人心里有杆秤,有赞成,当然就有反对,但一时之间也没人敢公然提出异议。毕竟秦桧的儿子秦熺不久之前被剥脱了爵位,正有人在清算秦桧余党,此时出头就是自找麻烦。

    见无人反驳,宋苞继续说道:“第二个提议,事关岳飞。岳飞十几年间建立战功无数,从一名庶卒成长为最年轻有为的大军统帅,多次帅军北上收复失地,功勋卓著,在民间声望极高,连金兵统帅完颜兀术都害怕他,但当年秦桧力主议和,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极大的打击了军队士气,很多将士不是卸甲归田,就是遁逃山野,致使荆、襄、鄂数十万精锐屯驻军在岳飞死后不到两年便土崩瓦解。时至今日,岳飞在大宋军民心中依然是抗击金人的大英雄,军民之中的声望不减当年,他的领军精神也不曾因为他身死而消散。因此,我提议恢复岳飞官爵与名誉,并传谕两淮、两浙、荆、襄、鄂军队和百姓,以此激励军民,鼓舞士气,以精忠报国之志,抗击金人入侵!”

    此议一出,朝堂之上又是一片私论之声,嗡嗡不绝,却无人出列言事,既不附议,也不反对。

    久未发声的右相朱倬忽然说道:“宋大人所言有理,但眼下事务繁多,你这提议我们容后再议吧。不管是战是和,还是暂避,都不是马上就能拿定主意的,当务之急,我们还是议一议先帝如何安排,该以何等礼制安葬?庙号、谥号怎么定?这都是问题。古来,死者为大,今日先解决这些问题吧。”

    陈康伯却道:“右相,金国南下在即,战争将起,此乃危机时刻,当以备战为首,先帝尸骨尚不知在何处,如何安葬?待我们打败金人,再向金人讨回先帝尸骨,好生安葬不迟。当务之急应是解决如何对抗金人的问题,不然等金人南下江南,谁来为我们收尸?”

    兵部侍郎出列,抬手道:“臣附议!先帝安葬之事,缓一缓不迟,如何备战才是首要问题。臣建议,立即下昭,广招福建、江西等州府禁军和州县弓手,由枢密院测试之后,马上送往镇江府、建康府、扬州或是淮河前线的城池,补充兵力,以备金人来犯!”

    未等他退回班列,户部侍郎出列上前,抬手道:“皇上,金人猖狂,狼子野心,早已磨刀霍霍,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应当早备边事。臣提议,早日将府库粮草,运往淮河、长江沿岸军事重镇,据城坚守,与敌久战!与此同时,可在淮东、淮西、浙西广征民粮,聚于庐州、和州、泰州、盱眙、扬州等地,其他地方坚壁清野,纵使金人渡过淮河,也绝不能让他们就近补充粮草!”

    户部侍郎语毕,工部侍郎上前奏道:“皇上,近二十年来,军器所每年都制造了很多兵甲武器,但使用的很少,如今左武备库和右武备库军械器具堆积如上,足以支持我们跟金人大战一场,我们应当趁金人还没南下,赶紧将军械物资运往军事重镇,以备战事不利时据城坚守,或是与敌形成拉锯战,伺机反击!而军器所即刻起,要广招工匠,抓紧制造兵甲军械,运往前线,之前的拨款预算就有所不足,得马上给军器所另拨一笔钱款。”

    话音刚落,御史中丞出列,奏道:“皇上,此时备战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放弃和谈的希望。依金使所言,金国九月左右迁都汴京,在此之前我们还是盟约之国,依礼要派遣使臣前去汴京迎候金国皇帝,顺便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意图。目前来说,我们可以备战,但不是唯一选择,若是金人让步,维持和平依然还有希望。当下我们应该选定出使金国之人,此番任重,需得去重臣。”

    金人南侵意图明显,赵构哪有不明白的道理,他本想先行撤离临安,却被陈康伯和主战派所阻,个个都在言战,但仗就那么好打吗?

    本在心烦意乱之时,听御史中丞说出使金国之事,当即醒悟过来,只要双方稍作让步,维持和平应该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当即说道:“金国迁都,确实要去祝贺,那么谁愿意出使金国?”

    陈康伯一听这话,马上出列,高声道:“皇上,汴京是我大宋旧地,如何就能让金人定为国都?金人野心勃勃,夺去中原多少土地,如今还想要长江、汉水的土地,我们不但不能去庆贺,还要致书金国,反对、谴责他们无端迁都汴京,破坏两国和平,挑起战争。访问使,我们可以派,但迎贺使,绝对不能派。在大宋的国都上建造他们的国都,简直是欺人太甚!以臣所见,朝廷上下当以备战为主,只有挡住金人,才有其他可能。”
………………………………

第581章 提前南侵

    “朕今日倦了,诸事改日再议。都散了吧!”

    此时的赵构疲态尽显,精气神全无。

    陈康伯见皇帝已经无心议事,便只能作罢。

    众臣恭送皇帝离殿而去。

    随着赵构离开,大殿里马上爆发出了更激烈的争论,一时之间人声鼎沸,文武百官分成战、和、逃三派激战不休。纵使有些说不上话的,也没有随着赵构离开而退朝,他们站在一边静静的围观。

    朝堂上激烈纷乱的争论持续了大约一刻钟,在内侍前来传皇帝谕,命他们散去,各归部、司之后,文武百官这才离开大庆殿,朝宫外走去。

    但在出宫的路上,百官隐约形成了三大阵营,各聚一处,依然在高声议论,主战派声势浩大,逃派其次,主和派人数最好,还有一些摇摆不定,没有主意的,要么默默的跟在他们后面,要么脚步匆匆的离开。

    纵使一路出了和宁门,百官就战、和、逃的议论仍然没有停止,打破了以往出皇宫不议事的惯例,因为金使高景山的话给了他们极大的刺激,使他们遇到了二十年来最大的危机。

    主战派以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为首,召集兵部、户部、工部、吏部郎官去三省议事,积极备战,防御金人南侵。

    主和派、逃派也各有支持者,各去司衙,聚众议事,商讨办法。

    一天后,金使高景山在贺天申节上说的话,迅速在临安城内传开。

    接着,谣言四起,说金人百万大军正在汴京集结,大宋军队无法抵抗,皇上和文武百官已经决定要迁往福州。

    没过多久,又有人得到可靠消息,说皇上和百官要迁往衢州。

    不消半天,又有人说在礼部任职的亲戚正在收拾家财,准备跟皇上一起迁往蜀中。

    皇帝和百官要逃离临安的谣言就像一个落入平静湖面的巨大石头,瞬间将临安城繁华、祥和的景象打破,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很多人开始考虑逃离临安。

    留在回易处等待消息的杨丛义,自然也听到了这些消息。

    朝廷得到金人准备南侵的最确切的消息,应当不会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了吧!

    大敌当前,任何一支可用的军队都会出现在朝廷视野之内,精武军也不会例外,他现在要等的就是朝廷的诏令,而后率军北上,伺机立功。

    结束回易货物采购,准备离开临安的陆游,听到了金使高景山在朝堂上猖狂无礼的言论,以及文武百官对此事的议论和态度,愤慨之下邀杨丛义一起向朝廷上书,坚决反对割让长江、汉水的土地,建议朝廷在军事重地囤积粮草军需,积极备战,给南侵的敌人迎头一击,同时提出,皇上和文武百官留在临安对稳定军心和民心至关重要,绝对不能南迁、或西迁,否则军心一散,前线必乱,此战必败!

    杨丛义与陆游共同署名,没有再另行上书。

    他知道,这几天飞进三省和皇宫的奏疏肯定堆积成山,这些奏疏不是建议备战出战,就是建议迁都暂避,或是遣使割地谈判,此时不管有多好的对敌之策,都会埋没在成堆的奏疏中,各派想要的想知道的只是他们有多少支持者。

    再说,杨丛义在军中资历不深,不是专职的统军将官,又没打过什么仗,他一个回易使的军事建议,哪里会有人听。

    目前来说,他要做的就是静静的等待消息,获得征召之后,在战场上证明自己,而后他的地位才会稳固,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机会。

    他、陆游、沈缙,他们三人的官职地位,得来的实在太容易,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他们不就是出了几趟海,给皇帝带回来金银财宝,给豪商勋贵带回来稀有珍贵之物,为权贵捞好处,才获得提拔和官职,这其中肯定有见不得人的交易。

    特别是杨丛义,仗没打过几场,短短十年时间,就升任诸司正使中的西作坊使,官居武显大夫,同级别的诸司正使哪个不是为官几十年,苦苦熬上来的,如何让人不嫉妒?

    正因为感觉到了旁人的嫉妒,杨丛义在临安时就特别低调,几乎不参加任何应酬,就连升官,也不宴请任何人,更不会去酒楼、勾栏之地庆贺。被别人记恨,还不知道低调做官做人,那就距离走霉运不远了,他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他想走的更远。

    在临安城纷繁的争论声中,没人听到杨丛义的声音,他在静静的等一个机会。

    随着雪花般的奏疏飞进皇宫,经过激烈角逐后,战、和、逃三派很快分出了胜负,主战派以很大的优势压制了主和派和逃亡派,朝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以左相陈康伯为首的主战派占据,二十年来主战派第一次在朝堂上完全占据上风。

    数天后,朝廷下令,挑选两浙、江东、福建各州禁军一半的弓弩手,送往枢密院测试。

    一天后,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召集同安郡王杨存中、三衙帅赵密和同枢密院事周麟之等在都堂商议起兵之事。

    同一天,下诏将金使高景山的话传达给各路统制、帅守、监司,让他们随机应变,不要丧失有利作战时机。

    同样是在这一天,朝廷为先帝赵桓发丧,特令服斩衰三年。

    第二天,下诏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命制置使王刚中共同处理军务。

    第三天,命主官马军司成闵帅兵三万人防守鄂州。

    又数天后,命两浙、江、湖、福建各州征集禁军弓弩手,送往明州、平江府、江州、池州、太平州、荆南府,补充前线军队。

    六月初,得知金使在临安大放厥词的刘錡给朝廷上书,请求立即率军渡江,朝廷应允,诏令开拔,三千骑兵驻守扬州。

    十天后,朝廷诏令,任镇江府都统制刘錡为淮南、江东江西、浙西制置使。

    五天后,朝廷又派步军司都统制戚方统帅江上诸军的策应军马,听从刘錡指挥。

    同一天,晓谕吴拱严守襄阳,如果情况危急,可以命令鄂州一带的田师中和成闵部队,前去支援。

    数天后,又诏令,允许淮南各州迁移治所,坚壁清野。

    宋金两国盟约还未正式撕毁,金国迁都,皇帝完颜亮南下,朝廷不得不遣使迎贺,商议之后,认为派遣四月份刚刚出使过金国的同枢密院事周麟之较为合适。

    谁知周麟之却拒绝再次出使,于是不得不命令枢密院都丞旨徐嚞代他前往汴京迎贺金国皇帝。

    七月初,命两浙、江东沿海各州防备敌军来袭,同时诏各路帅臣检阅士兵和弓手。

    数天后,拒绝出使金国,迎贺金国皇帝的同枢密院事周麟之被贬为分司闲职,迁往筠州居住。

    中旬,代周麟之出使金国的枢密院都承旨徐嚞返回临安,带回了令赵构和满朝文武震惊的消息。

    原来他一路北上,刚刚到达盱眙县就被在那儿等待的金国迎送使拦住,向他传达了金国皇帝的谕旨,要他即刻返回临安,要朝廷重新派遣宰相和太尉前去。另外,对方还告诉他,金国皇帝早在六月已经到达汴京,若再拖延不去,将亲率百万大军,南下狩猎!

    这个消息对赵构和满朝文武来说无疑的晴天霹雳!

    五月份金使高景山不是说他们的皇帝八月底,或九月初才会到汴京吗?怎么会提前两三个月就到了?

    朝廷下达的备战命令,送达边境不久,粮草物资刚刚开始筹集,更别说运往江北军事重镇,也就是说整个战备几乎还没有实质性推进。

    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主战派、主和派全都乱了阵脚!

    就在其他两派慌神之际,逃亡派趁机崛起,在朝堂上的声势越来越大,竟然迅速占了上风。

    他们鼓动皇上趁金人尚未南下,赶紧退避福州,若等他们渡过淮河长江,则避之不及,恐怕将要重蹈靖康之乱的覆辙!

    赵构惊惧之间,抗金之心动摇,经逃亡派大臣稍一劝说,便同意离开临安暂避,并命陈康伯、朱倬等早做准备。

    陈康伯很快镇定下来,言辞拒绝执行逃离临安的命令,当即舌战逃亡派,陈述逃离临安对大宋的利害。

    他告诉赵构和众臣,朝廷逃离临安,皇帝和一些官员虽得暂且偷生,但放弃江淮、江南、荆襄、荆湖军民,必定会失去民心,一旦金人南下,大宋军队和百姓,人人都会像皇上和文武百官一样向南逃亡,到时候金人从淮河到长江,再渡江到临安,定然是如入无人之境,毫不费力就能将江北、江南大片土地全部占据,一旦丢掉江南富庶之地,即使一时逃得性命,大宋最终必然难逃灭亡之命运!

    陈康伯极力劝说赵构留在临安,不然不论能否抵挡金人南下,都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与此同时,他提议将主张逃亡的官员全部免职,逐出临安,永不录用。

    随着陈康伯一番激烈的言论,主战派官员很快又在朝堂占据绝对上风。
………………………………

第582章 密令

    在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等主战派文武重臣将朝堂言论掌控之后,主和派和逃亡派很快偃旗息鼓,逐渐不再发声。

    赵构也在陈康伯和杨存中轮番劝说中,打消了离开临安避难的心思,应主战派请求,最终答应留在临安,稳定军心民心。

    朝廷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很快稳定下来,急忙将金国皇帝完颜亮已在六月到达汴京的消息送往江淮各地,命江淮诸军伺机而动,可趁金军未到,占据有利地形,积极组织防御,不可错过有利时机。

    江南筹集粮草军需的速度骤然加快,大举征调浙东、浙西各州县民夫,迅速将筹集到的军需送往建康府、镇江府、和州和扬州等军事重镇囤积。

    朝廷整个抗击金人的思路是以淮河沿线的寿春、庐州、盱眙、淮阴为防御第一线,集中原有兵力,以有利地形,据城与敌人周旋,阻击拖延敌人南下的速度,能防多久便防多久,尽量为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布置第二条防线争取时间,第三条防线则在长江南岸,正面以建康府和镇江府为中心,东面以平江府为中心,屯驻重兵,拱卫临安。

    其实朝廷的整个防御重点还是东路的长江沿岸,至于淮河一线,在朝廷看来是必定会丢失的,从布置排兵布阵来说,淮河一带可以丢失,而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若是不能防守,也很大可能会被放弃,最终的防御重点是在镇江府、建康府和平江府,依据宽广汹涌的长江天险,将敌人拦在长江以北。

    但整个防御思路,除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三衙帅赵密和皇帝赵构之外,再无他人知晓,因为朝廷给江淮诸军下达的命令是渡江防守,将南侵的金人挡在淮河以北,决不允许他们肆虐江南!

    命令如雪花般送往镇江府、建康府、太平州、池州、蕲州、鄂州等地,命各地驻军渡江北上和州、庐州、寿春、盱眙、淮阴、襄阳、信阳,务必将金人拦在淮河一线。

    与此同时,驻守长江的大宋水师一部三千余人,在典海使李宝率领下出海北上,奉命在东海县一带,拦截从海路南下的金兵。

    七月底,间谍来报,金人果然兵分四路,西路十万大军攻川陕,中路二十万大军从邓州、唐州攻信阳、襄阳,东路六十万大军在金国皇帝完颜亮亲自统帅下已经离开汴京,到达应天府,海路有水军十万余人,从密州南下,直奔临安,总兵力达百万!

    这个消息再次震动朝堂,主和派、逃亡派大臣又有了抬头的迹象,幸好左相陈康伯、同安郡王杨存中力主抗金,一文一武率领主战派大臣稳住朝堂,使既定的抗金计划得以继续施行。

    朝局稍稳之后,一道道催促镇江、建康、扬州、和州、庐州、盱眙、淮阴、平江、寿春、信阳、襄阳等地各军积极备战的命令向江北飞去。

    金国再没有派遣使者来临安,临安也没有重新派遣使者北上,各地备战,如火如荼。

    回易处,陆游早已去了泉州,等待与商贾交割货物。

    而杨丛义则一直在临安等待征召的消息。

    大宋朝廷积极备战,大批军队调往江北,粮草军需也一批批从临安府附近的粮仓和武备库运往镇江、建康。

    负责军械武器制造的东西作坊,迎来了二十年来最忙碌的时刻,兵匠官吏不分昼夜,在作坊内赶工。

    作为西作坊使,杨丛义虽然不用去作坊任职,主事之人是西作坊副使,但他还是可以去看看的,不能指挥,也能给些指导意见,毕竟他也不是对制造全然不懂的挂名西作坊使。

    当年他倡导的流水线制造方法,已经全无踪影,兵匠们还是按照固有的方法在制造,速度和效率自然不高。

    面对军器所给他们压下来的巨大的制造任务,西作坊的一众官吏和主事们心慌不已,一旦完不成制造任务,影响到前线抗击金人的战局,所有人都要治罪!

    杨丛义得知情况后,马上跟主管西作坊的副使沟通,告诉他,要想完成军器所下达的制造任务,必须改变制造流程和方法。

    那副使对制造并不精通,也是才调来不久的一名将校,除了年龄,不论从官阶还是官职来说,都不可能跟杨丛义相比,面对巨大的制造压力,他没有拒绝的道理,何况对方还是他的顶头上司。

    绝大多数情况下,像杨丛义这种西作坊使类的诸司正使是不会出现在下属面前的,更别说亲来指导工作。

    诸司正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少有会负责具体事务的,除非有特旨,或是愿意多管闲事,否则只需要在家领取俸禄就行,不会有任何人说,朝廷也不会追究任何责任,因为正官不管事是传统和惯例。

    而杨丛义是例外。

    跟副使沟通完毕后,副使将所有主事全部找来议事。

    杨丛义九年前在西作坊担任过副使,很多主事都还认得那个当年经常出现在制造一线的杨大人,所以当他重提流水制造流程和方法,一众主事马上就想起从前,那种方法确实迅捷有效。

    毫无争议,整个西作坊很快达成共识,一众官吏、主事当天就开始筹备,细分工艺流程,细分制造班组,调整全部制造流程。

    第二天开始,新的制造流程投入使用。

    三天后,西作坊整个制造流程步入正轨,速度明显加快,杨丛义功成身退,继续回到回易处等待消息。

    然而,一直等到八月初,杨丛义仍然没有等到枢密院或是殿前司的任何命令,直到他向朝廷上书回报回易督造进度之后,等到了内侍传来的一道口头密令。

    八月初七,一名内侍来到回易处,向杨丛义传达密令:如无特命,回易船队腊月之前不得离开泉州!

    一听到这道密令,杨丛义马上就明白之前的逃亡传言并非空穴来风,赵构真在做逃亡福州,甚至是更远的海上的准备,否则何须下达这样一个密令,于是他随即提出一个请求。

    杨丛义告诉内侍,他听说金人准备大举南侵,江淮等地都在积极备战,长江一线的水军也在日夜训练,而回易船队有一支从禁军改编过来,常年穿行于海上的护卫军,他们在海上行军作战如履平地,眼下全国上下都在备战,准备抵御金人南侵,而回易船队出海时间不定,希望能将护卫军调入明州或是长江,为抗击金人尽一份力!

    内侍只是来传达密令的,对于杨丛义的请求,他不能做主,也不敢随意同意或是拒绝,答应会回禀。

    三日之后,一道来自枢密院的调令送达回易处,命回易护卫军一个月内调防明州,协助浙东水军扼守杭州湾海道,拱卫临安府!

    接到命令之后,杨丛义当天便策马离开临安,直奔泉州而去。

    八月下旬,回到泉州,将朝廷对回易船队的命令传达给回易副使陆游,同时将枢密院要调遣回易护卫军北上明州,协防海道的命令也一同告知,让他安心在泉州督造回易,筹备物资,等待进一步命令。

    而后,杨丛义回到家中,跟顾清尘、孟芸娘道别,告诉他们,金人已经从汴京南下了,他要率领回易护卫军北上明州,协助明州水军在海上抗击金人。

    远洋回易并不比在海上打仗安全,这些年来杨丛义一直四处奔波,历尽危险无数,顾清尘司空见惯,并没有多少担心,只是告诉他,如果可以,时常给家里送些消息回来。

    而孟芸娘对他的担心和不舍要更多一些,在她看来打仗跟出海相比,危险大了太多。但一旦金人南下,来到江南,所有人都会遭殃,即使她们远在泉州,也不一定会幸免,她是知书达理之人,又南来北往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顾清尘和孟芸娘没有哭闹,也没有明确支持杨丛义北上,临行前只是告诉他要注意安全,家里的事不用担心,她们自己会照顾好。

    已经七岁的儿子站在院门口,直到杨丛义离开,他才抬头问道:“娘,爹这次去哪儿?还是出海吗?”

    顾清尘回道:“不,这次是要去打仗了。”

    “打仗?”七岁的小孩还不懂什么叫打仗,眼里尽是迷茫。

    “在我们大宋北边有一个坏人,无缘无故要来我们这儿抢东西,为了我们的东西不被抢,你爹带人去北边跟他们打架去了,要是没打赢,坏人就要来抢我们东西,如果打赢了,坏人就会被赶走。”孟芸娘跟他解释道。

    “三娘,爹能打赢吗?”充满好奇的小孩再问。

    “你爹可厉害了,肯定能打赢!”孟芸娘笑道。

    “等我长大了,也要去打坏人。”小孩一脸认真。

    “要想打得赢坏人,你就要好好练武,好好读书。从今天开始,每天练剑两个时辰,跟你三娘读书三个时辰。完不成,不准出去玩!”

    顾清尘将院门关上,看着七岁的孩子,语气严厉。
………………………………

第583章 引诱反叛

    “金人百万大军已经南下,很快就会渡过淮河。虽然敌军人多势众,但我们训练多年,完全有一战之力。兄弟们,此次北上,机会难得,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共进共退,我们一定会建立难以想象的功勋!”

    来到流求营地的杨丛义,很快召集精武军自准备将以上的全部将校,聚众议事。

    “这次北上我们只能去三千人,其他人先留在流求,等待命令。所以这三千人,必须经过挑选,首先要愿意、敢于北上抗击金人,其次要具备打仗的能力。现在,我们先从将校开始挑选,想去北方打仗,建立功勋的,出列!”

    杨丛义一声令下,全部将校起身出列。

    “很好!看来大家都想北上建功。这次宋金之战恐怕要持续很长时间,等将北方局势弄清楚,大家再北上不迟。姚昶,你留在流求营地,暂领精武军训练备战,等待命令,随时北上支援。罗聪,你领新招募的全部护卫军,战阵和水战,必须每日训练,一旦战事焦灼,护卫军也得北上。苏仲、潘诚,你们各自挑选两指挥兵力,三日之后,随我北上!”

    “是,大人!”

    姚昶、罗聪、苏仲、潘诚齐声应是。

    而后,杨丛义在苏仲、潘诚挑选完领兵将校之后,亲自在剩余的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