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主播-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低着头从李行周身边经过时都没有丝毫张望的动作。
论举止真是合度的紧了,但他那步幅明显是有什么急事的。
“禀陛下,适才宫城城门外的士子们又鼓噪起来了。”
太监此言一出,小堂上正在争执的双方都停住了。
狄仁杰皱了皱眉头。
“某走时那些个士子们已经平静下来,又有李大人前往安抚,怎会又生事端?”
中年太监始终是低着头,恭敬答道。
“宫城城门处值守的李郎将报进说,狄相走时,那些士子们确已安静下来,李大人到后不合训斥了那些个贡生们几句,有贡生不服,双方遂就起了事执。这一争执,整个士子们便都不稳了”
听到中年太监这话,众官俱都皱起了眉头,一方面自然是对士子们不满,又担心这事重新生出什么波澜;
………………………………
第69章 湘灵鼓瑟
另一方面也在心底暗骂李峤真是个书呆子,士子们刚闹出这么大的事情,情绪正是不稳的时候,这时候岂能再去训斥?
这不是火上浇油嘛?”
“难倒他还想让这些贡生们再闹一出?适才他走时,圣后给他的旨意分明是安抚,一个书呆子难倒连安抚是什么意思都不懂?”
众官紧皱眉头时,上官婉儿身形微侧之间看了坐着的那人一眼。
他对李峤知之甚深,此人诗虽然做的好,但做官做事却最是谨小慎微的。
断不可能连安抚是什么意思都不懂。
中年太监所说与他素来行事的习惯截然不同啊。
倒是他刚才乘肩舆进来时曾远远看见这位左相正在路上与李峤说着什么。
那李峤一边听一边还似在擦拭额头的汗珠联想到此刻这蹊跷的事情,莫非……。
李峤行事异常的根源在这位左相身上?
左相武承嗣端稳而坐,眉头同样的皱起,脸上丝毫看不出任何异常。
“士子们如何鼓噪?”
帘幕后说话的是上官婉儿。
“有士子叫嚷要抬着集圣先师像进宫城朝……,朝天子。”
“也有些士子叫嚷请陛下赐天恩放还清河李行周,若陛下能行此恩典,他们愿就此退出皇城并即刻离开洛阳,自此终老田园,再不敢有科举名之念”
中年太监刚一说完,就听“啪”的一声脆响从帘幕后传出。
随即一个低沉里充满着无限威压的女声传出。
“都是一群混账行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上官婉儿”
虽然语意不善,但武则天的声音其实并不太大,更没有什么暴怒如雷的叱喝。
但就是如此,她这一开口,小堂里面的众官却不约而同的将身子矮了半寸。
这一瞬间,李行周的脑海里蓦然冒出一句以前只在书中的看到过的话来。
“大象无形风雷常悬于九天之外”
上官婉儿向右一个迈步。
“臣在”
“这些个混账行子们还是信服于你的,既如此你就再走一遭,告诉他们:朝廷将彻查弊案,五日后将有诏书布告天下。若其中果有情弊,朕循天道公心,自会还他们一个公道”
“此外,限令一个时辰之内这些个混账行子必须退出皇城各回宿处。”
“一个时辰后仍留在皇城者,着有司楫拿,本人长流三千里,子孙三代不得再与科考”
“臣……,领旨。”
上官婉儿轻叹一口气后,退身向外走去。
“领旨。”
上官婉儿心中明悟,退身而去。
上官婉儿刚走,武则天那蕴风雷于九天之外的声音又已响起。
“来俊臣”
听到这个名字李行周的注意力猛然又提了几分,此人可是武周朝的名人历史上有数的酷吏呀!
“臣在。”
应声而出的来俊臣却非李行周想象中凶神恶煞的模样,高而瘦的身形,白净脸皮,看着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楼外那两人并贡院二十八员流内品秩官就交给你了,东方虬……。”
“且先留几日吧口其他的当于八日之内审断完毕”
“臣遵旨。”
来俊臣领旨时柔柔的笑了笑,温润如处子。
小堂中的那些个官员们看到他这个笑容,大多数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感觉全身猛然一紧,继而心中涌现出无尽的寒意。
来俊臣是专司重案的,这可是个以杀人为乐的戾物,一旦案子到了他手上,若非特意交代,涉案人近乎十成十是必死的。
陛下如此安排,就等于是要处死除了东方虬之外的二十九人。
且是限定在八日之内必须杀尽匕尽管之前的陈平安与东方虬已经供认弊事,确是有负天子之信重。
尽管这几年中已经多次见到陛下对李唐宗室毫不留情的杀戮。
但此时听到这个,仍是一时难以接受。
陈平安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
至于其他那二十八个在贡院任职的官员更是如此。
再说,虽然这二十九人的官职不算太高,但毕竟都是流内的品秩官哪!
一次尽杀二十九名朝廷官员,且还是以不公开审断的方式刑杀,这……。
震惊之余,众官员们也是不解。
为何三十人中唯独留下了一个本该是罪责最重的东方虬?
开始时武则天不发一言,但一旦开口,短短三两句之间便已将贡生暴动的事情先料理下来,继而一言杀尽二十九人。
“你下去吧。”
来俊臣退下后,武则天一并将其他的官员都遣退了,唯独只留下了武承嗣。
上官婉儿一走,也没人再敢在这个时候对武则天适才的命令有所阻拦。
那些噤若寒蝉的官员们退散后,小堂里顿时安静下来。
“承嗣,你把曹子建的《七步诗》诵给朕听听。”
略有些空旷的小堂内,武则天听不出喜怒的声音幽幽回响。
此前一直端稳而坐的武承嗣再也无安坐了,闻言当即起身拜伏在了帘幕前。
“诵。”武则天的声音里已显露出微微的怒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武承嗣不敢再有半点迟疑,沉声将曹植的这首《七步诗》诵了一遍。
“诵!”
又是一遍
“潜,
到了第三遍,这时李行周分明从武承嗣的声音里听到了那细微的颤音。
武则天终于没再让武承嗣诵第四遍。
“朕看你近来心神错乱,肝火太旺。实不能再理政事了,出宫之后便往白马寺好生住着静静心去。什么时候回来,等朕的诏书”
“遵旨”
武承嗣不敢有半点辩驳,领命之后亦退身去了。
一时间,帘幕外的空阔小堂内便只剩了李行周一人。
武则天一旦开口开始理事,中间几乎就再无停顿。
“进士科的考卷还不曾送来?”
“适才已经送到。”
上官婉儿答道。
“你将这李行周与那些取中的考卷都取出看看,若其考卷所答皆不如这二十七名取中者口便即刻命人将这李行周的考卷张布于贡院之外,一并将李行周其人当众杖毙于其考卷之下”
“臣女领旨”
李行周站的更端正了些,虽然对那首《湘灵鼓瑟》有着十足的信心。
但要说此刻他毫不紧张那却是不可能的。
生死之间悬于一线,即便是穿越者,又有谁真能毫不挂心?
或许是承继了祖父上官仪的优良基因,上官婉儿是那种在诗赋文学上极有天赋的人。
十四岁时由宫中贱奴一飞冲天被武则天赏识看重。
其在文学上表现出的才能可谓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么多年专司制敕拟诏之事,亦是对她这一才能的充分肯定。
既有天赋,眼界亦高。
近年来武则天每在宫中举办诗会时,负责最终裁定备家诗作之优劣高低之人便是上官婉儿。
因其裁定的结果公允,能为备家所心服。
是以上官婉儿渐渐就有了“诗秤”的别号。
此事不管是史书还是唐人笔记中部多有记载,李行周自然知道。
以上官婉儿“诗秤”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那首《湘灵鼓瑟》的妙处。
更不可能东方虬,陈平安两人取中的那二十七人都能写出比这首《湘灵鼓瑟》更好的科举诗。
进士科考试有诗亦有赋,但赋一般较长。
且自西汉武帝骚体大赋鼎盛一时之后,以华丽辞彩炫人眼目。
但内容却多有欠缺的骚体大赋便有着越来越严重的模式化。
简而言之就是骚体大赋“文”胜“质”远矣,且套路化严重,是以自西汉之后就渐渐没了鼎盛时的荣耀。
进士科科试中,众考生几乎是按照同一个套路来,是以赋作呈现出极严重的千人一面的特点。
这情形与后世的八股文颇为相似,真正好文学者若非是为考试需要不得不为的话。
其实是不太愿意看这些千人一面的东西的。
应试赋文有此特点,又长,加之看武则天的意思是要立等结果的,实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是以本就不太好赋文的上官婉儿便没有看那些赋。
径直将李行周并二十七名取中者的诗作挑了出来。
知道这次看诗的重点是在李行周,所以上官婉儿先将那被取中的二十七首诗俱都看了一遍,心中有了准谱儿之后,这才最后拿起了李行周的诗卷。
展开来先看字,倒也平平。但一看诗,上官婉儿的眉头顿时一展。
此次进士科所出《湘灵鼓瑟》的诗题,题旨是取自《楚辞。远游》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李行周诗卷上写的是: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第70章 什么鬼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湘灵善鼓瑟,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在耳边萦绕。
以科举诗而论,这开篇点明题旨的两句诗可谓是极精到了。
随后便是想象驰骋,湘灵美妙的瑟音吸引了水神冯夷。
冯夷好此绝妙瑟音,忍不住于水上合节欢舞。
但冯夷其实并不曾真正听懂瑟音中隐藏的哀怨凄苦,亦使他的欢舞显得徒然。
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
譬如西汉之贾谊,譬如历代被贬谲南行而经过湘水的天涯失意人。
中间这四韵,一共是八句,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
这就使诗句避免了科举诗中盘常见的呆板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此诗最佳妙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前诗紧扣题旨,反复渲染,已经将湘灵鼓瑟之妙绘写的淋漓尽致。
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但诗中竞不曾直面写到湘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其间真有无限扑朔迷离的怅惘,用词堪称极妙。
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之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最后五字实是神来之笔,将此前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瞬间归于烟消云散,让观者由瑰丽的想象世界回到现实。地点依然是湘江,依然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恬静的山水美景中,给人留下无限悠远的思恋
上官婉儿看诗极快,也很静默,但看完最后这首《湘灵鼓瑟》,却忍不住的发出了一声幽远的轻叹。
若非囿身于这皇宫之中,她还真想去楚地走走,去湘水走走,去听一听那湘灵的绝妙瑟音。
有诗文天赋者每遇佳作便好沉迷其中,这是伴随天赋而来的天性,恰如人之痼疾是很难改掉的。
这便如北宋末年有名的奸相蔡京,不管他平日有多少个朝政倾轧的心思,但一遇到上好的书帖,却也忍不住沉迷其中,这一刻的他倒是纯粹的多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无它,只在于蔡京亦好书法而已。
相随十五年,武则天对上官婉儿知之甚深,听她这一叹,便知其看诗已毕,遂问道:
“如何?”
在武则天身边跟随多年,上官婉儿逐渐揣摩出许多与这位圣后的相处之道。
正是她的这些静心揣摩与总结才是其十五年荣宠不衰白勺根源。
而在她揣摩出的这些个相处之道中,排列第一的便是一一诚实。
圣后绝不是仁慈之君,但其绝对是英明之主。
跟着这样杀伐果决而又善察人心的主子,上官婉儿若还敢玩心眼儿耍欺瞒,早已死无葬身之地,哪里还有十五年的荣宠不衰。
十五年来,上官婉儿见过太多试图欺瞒最终却弄巧成拙被杖威一团血肉的人。
从神龙天后到圣后,这位女帝都是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的。
在武则天还不曾完全老去之前,有一说一绝对是与她相处的最英明之道,上官婉儿恰是最深诸此道之人。
“臣女皆已看完,单凭此诗,这清河李行周实应取中,便是。状元‘也尽坐得”。
说话间,上官婉儿一并将李行周的诗卷呈了上去。
帘幕外,李行周听到上官婉儿此言,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武则天亦有诗才,在李行周穿越前的后世,她的一首诗仍然广为流传,被人称道不已。
看朱成碧思纷纷,支离憔悴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能写出这样流传千载依然为后人称道的佳作,武则天自然不缺乏鉴诗的眼力。
片刻之后,自进小堂以来便无人理会的李行周听到帘幕中传出了一句考语,“这倒的确是一首好诗。
科考场上匆匆之间能写出这样的诗来,确属不易”
耳听此言,李行周心底对武则天的认识又加深了几分。看来史书中关于其“有胸襟”的评价的确不是虚言。
自己今天带领贡生们闹出如此风浪,不啻于狠狠的扫了武则天的脸面,但她面对这首《湘灵鼓瑟》时依然能做此持平之论,这份大气,这份胸襟确实值得称道。
想到这里,李行周微微的摇了摇头。自己这感慨实在有些多余obil!
说起来,武则天对于上官婉儿而言可是不折不扣的杀父仇人。亲自授命杀掉上官仪及上官芝后,却将上官婉儿留在身边,不仅是留在身边,而且是贴身到连饮食衣饰都交由其安排的地步,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便不说女皇帝,纵观古往今来所有的皇帝乃至上位者,有几人能像武则天这么做?又有几人敢像武则天这么做?没有大胸襟,大气度,又如何做得出这样的事来!
更不说其死后留下的那座无字碑了!
唐之后骂武则天的很多,有骂她残暴不仁的,有骂她淫荡不堪的,但无论怎么骂,却没有一个人是骂她小肚鸡肠不大气的!
作为一个女人而有如此大气,单凭此一点,、。
武则天不仅足以傲视她这个时代的大多数须眉男子,亦足以傲视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帝王。
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既有其实,又有其名的女皇帝,武则天绝非侥幸!
耳听武则天已经看完考卷,并给出了这么个考语。
李行周心想着下面自然该是问询于他的时候了,孰料他依旧是没人理会。
武则天说完考语后便转过话头儿向上官婉儿吩咐道。
“传苏味道。准其于皇城骑马,速来”
帘幕后有跪伏于地静等使唤的太监宫女,上官婉儿遂指了一个素来沉稳的太监去办此事。
武则天还是刚才那风格,要么不动,一旦开始理事后便是雷厉风行,中间几无停顿。
“拟敕!给事中李峤为人首鼠,无人臣之德,着即出为琼州司户参军”
准备君前问答落空的李行周听到这敕令,不免要替李峤悲哀一下。
唐代的琼州便是后世的海南,可是这时代人眼中的天涯眼角及不毛之地。
此时唐朝海南岛的条件之艰苦,远非后人所能想象。这一情况即便是到北宋也未有根本性改观,只看苏轼的贬谲诗便知道了。
贬往海南,还只是官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司户参军,这可是比贬到岭南更远更狠!
对于李峤来说,实是不折不扣的“远窜”,最终还能不能回到中原,回到洛阳,那就纯属天意,要看他的命数了。
李行周顾自感慨,武则夭的敕令却是一道接着一道,就从这一点上便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位圣后雷霆霹雳般的治政风格。
要么就是不动,隐风雷于九天之上。
一旦动起来便是狂风暴雨,毫不给人半点喘息的时间。
“谴使,问梁王武三思:今科取才弊情甚深,学士东方虬难辞其咎,尔意当如何处断东方虬?命其面答使者,不得迁延迟疑”
听到这最后一个布置,李行周明悟过来,看来东方虬之所以能突然杀出成为今科主考官之一,根子是在武三思身上。
明白了这个根底再想到武则夭这谴使一问,真是意味深长!
尤其是最后那个“面答使者,不得迁延迟疑”的注脚更是神来之笔。
使者一到劈面就问,武三思急切间根本没有深思的时间与余地,此时无论他怎么答,都能从中窥探出其人的本性。
而且这一问本身就不好答。站在武三思的角度,不管对东方虬是杀是保,其间的选择都是干难万难!
李行周正思忖时,武则天最后的一道敕令随之而下。
“拟敕,庐陵王清心自守,着赐蜀锦百匹,钱十万,新罗参十支,女乐一部。此敕悉传六部,务使百官周知”
“臣女领命”
上官婉儿牢记了武则天接连不断的三道命令后,便自去一边备有笔墨纸砚的书几上拟写敕令。
一时间,整个小堂又安静下来。
至此,李行周仍然是无人理会。
这时,一阵风吹来,吹起了帐子。
李行周眼光一瓢,他终于看清了武则天的模样。
精致的脸蛋,修长白晰的脖颈,精心修饰的装扮。
呈现在李行周面前的是一个非常端庄高贵的女人。
今日的武则天打扮的很高贵,头上云髻高悬,一枝纯金凤凰的钗子插在云髻正中。
钗子上镶着一颗拇指头大小的火红宝石,刚好垂在眉心。
与双翅横展的钗子相衬,让人看着赏心悦目。
另有几支步遥横插在云髻,搭俩的非常协调,显得特别高贵。
身上穿着一身明黄色的绣服,华贵的衣裙上丝丝金线绣出的凤凰栩栩如生牡丹娇艳生花。
腰间束着一条宽大的金色腰带,说不出的雍荣华贵。
与边上简单打扮的疑似武上官婉儿相比,不知要惊艳多少。
武则天腰间的腰带将她美好的身段完全构勒出来,很难相信,生育了多子的武则天还有这般好的身材。
李行周不由的想起后世时候他所看的那部记录片《大明宫》,里面那个武则天穿着也很是暴露
特别是李世民病重侍立在侧,勾引李治时候,让人有咽口水的冲动,看的时候李行周觉得那演员穿着有点过分了,让人感觉到怪异。
但看到真实的武则天,一下子释然,面前这个武则天,比电视上演的那个还要稍稍暴露一点
。
只能说,唐代贵妇人的穿着,一点都不保守。
………………………………
第71章 滑不留手苏味道
“咳……咳……”
一边的上官婉儿轻咳了声,还盯着武则天眼睛看的李行周马上醒悟过来。
她这是在提醒自己失礼了。
他忙低下头,恭敬地施了一礼。
“天后,在下鄉野小民,初次进宫见到天后,惊诧之下失了礼,还请天后莫怪!”
李行周说完,忐忑地等着可能的训斥。
不过他的担心终于还是多余,武则天并没什么恼怒,甚至脸上的笑容都没少去,武则天再扫了李行周一脸,脸上的一点惊色收了起来。
吃惊地看着这一切的上官婉儿也松了口气。
她有点想不明白天后为何会容忍一个没身份的人这样注视。
恰在上官婉儿拟好敕令交由武则天御览罢用印之后不久,一阵小碎步的声音传来,有小黄门进来禀说苏味道已奉召前来。
“进”
苏味道年近五旬,身形魁梧而不肥,面如冠玉,须髯飘飘,实是堪称”美风仪”。
这人进了小堂后,便即快步趋于帘幕之前,俯拜于地口呼万岁不绝。
“罢了,平身吧”,武则天叫起苏味道后也无废话,径直道。
“今科取才情弊太深,朕意罢废之!拟于一月之后重开科考,此事就交予卿家了”
一听此言,苏味道当即色变,驱前两步急道。
“陛下,科举乃抡才大典,何等重要?若轻易罢废,轻则招致天下物议沸腾,重则大损朝廷及陛下威严。此事臣固以为不可。伏请陛下收回圣命”
“朕定制科举是为朝廷选才拔贤,若此初衷不谐,不罢何为?今科情弊已使贡生们闹出这般泼天动静,再言朝廷及朕的体面岂非掩耳盗铃!哼,今科不罢,仍在这榜单上修修补补,岂不更让天下人笑朕小家子气”
苏味道还待再劝。
乾纲独断的武则天却已不容他再说。
“此事朕意已决,卿用心办好就是。此外,传语洛阳令,让其据礼部名录给赴试贡生发一月柴米钱。告诉他此事当用心去办,不得遗漏一人,否则朕不饶他”
不到半个时辰前才对上官婉儿说十日后给答复,怎么转眼间连重开科考的时间和主考都给定下了?
甚至连贡生们多在京中耽搁一月的柴米花费这等问题也都考虑到了,这可不像临时起意呀!
难倒东方虬与陈平安刚一供认今科情弊的时候她就已经拿定主意了?
撇开这些个没用的不去想,只说眼下,武则天到现在也没说该怎么处断自己,却不知这重开的一科自己还能不能参加?
情势陡转而下,李行周正在琢磨的时候,突然听到帘幕后传出了一句足可被称为石破天惊的话语。
“此子乃清河李行周,这次重开科考便由他为你帮办。朕累了,你们就退下用心任事吧”
一次天下人瞩目,涉及到整个士林的科考竟然一言而罢。不管是这个结果还是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之迅速都让李行周没想到,这也就罢了,毕竟武则夭不是凡人,或许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大气与魄力。
但让自己参与主持科考,这……世间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吗?
李行周不禁在内心大呼一声,什么鬼!
他刚刚才带领贡生们反科考弊案,反对东方虬。
怎么转眼之间他就成了新的帮办,要去负责新一场的科考了!
都说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但在他身上也转的太快了吧!
根本没容李行周发表意见,武则天对苏味道吩咐完后便自帘幕后起身去了。
李行周有些愣愣的站在那里,一时回不过神儿来。一脸苦色的苏味道路过他身边时淡淡,甚至有些厌烦的说了一句,
“准你休息一日,后天到贡院”
说完,这位美风仪的诗客便摇头苦笑着走了,隔着老远都还能清晰听到他的叹气声。
一声接着一声。
上官婉儿如影子一般跟在武则天身后向宫城深处走去,静静的走了一会儿后开口道:
“苏味道诗才称于天下,又善章奏,出任主考的资历自然是够的。但臣女亦曾听闻,其人曾有言日:。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皇城之中常称其为’苏模棱’”
“此次陛下决意重开今科选才,实是断不容再出差错的,如此大事交予苏大人,臣女倒有些怕”
御蘩上的武则天闻言,轻笑了笑,“苏味道’模棱手7之名朕知之久矣”
“那……”
“你以为陈平安并贡院那二十九个流内品秩官朕都是白杀的不成?”
“有这等先例在,似苏味道这等深谙避祸之道的人焉敢再有丝毫放纵?放心吧”
上官婉儿早就等在这里,眼见水到渠成之后,遂将真正想问的问题抛出。
“既然如此,陛下又何须谴李行周那狂生帮办考务?可是为取信于贡生们?”
“此其一也,却也是最微不足道的效用”,武则天手指轻叩着身前的小几,淡淡声道:
“经岳宋两人弊情之事后,这重开的科考恰如你所言,是断不能再出问题的。但朕且问你,自科举定制以来,又有那一科放榜之后是能令士子们俱都心服口服的?”
这个问题上官婉儿甚至都不用去想,因为根本就没有!
其时距离科举成为定制不久,又毫无前例可循,是以整个考试的环节都尚处于摸索积累经验阶段。
恰如后世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只要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碰碰乃至于摔跤就是必然少不了的。
一方面是断然不能再出问题,另一方面却是根本无法避免不出问题。可以说这场定于一月之后重开的科举就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在这个死结中将李行周放进去,其用意……至此,上官婉儿终于明白了武则天的心思。
此前不对李行周置一词,亦不曾对其处罚,原来圣后早就安排好了最大的处罚。
让李行周帮办考务是假,使其背黑锅才是真实目的之所在!
既然这场断不能再出问题的考试会出问题,那就让李行周把这些问题都扛起来,一旦他把所有的问题污点都给背了,那考试本身自然也就完美了!
由此再想到李行周乃今日贡生暴乱引领者的身份,这个安排就愈发耐人寻味了!
上官婉儿不得不承认圣后的算计之精。
鬼使神差之间,她居然又问了一句,“若是那李行周真能想出法子使这一科天下钦服又当如何?”
武则夭看了上官婉儿一眼,似乎在诧异她怎会有如此天真的想法。
“一次科举涉及数千人的前程荣辱,彼辈既是不得不争,又是人多口杂。办这样的事情还能使天下钦服,何其难也?若李行周真有这本事,朕或许就该弹冠相庆了”
言说至此,武则天展颜一笑道:“朕该庆今科终于选得一真才,朕又得一真才”
此言一出,这次重开的科考本身就成了另一场科考,但考生却唯有李行周一人。
中,入天子法眼!
不中,万劫不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