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顺皇朝-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当于国家出钱帮你养孩子,避免营养不良、早夭等等现象,已经算是极好的仁政,怪不得百姓交口称颂当今新政。就此一项,不知活人几何!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童已经有心想帮补家里,却苦无门路,今日一听,早就起了心思。

    陆厚旭笑道:“我爹爹说的,他说,只要是大顺成人的子民,有户籍在的,不论男女,都能向皇家银行贷款买地,而且利息也不高,最多辛苦两年,便能还上钱了。以后这田地就是你家的,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但不能超过百亩地,不然的话,还是征税的。我爹爹说了,那叫什么……什么……”

    “空置田地税!”

    一个孩童替他说了,陆厚旭眼前一亮:“是了,空置田地税!”

    “嗯嗯,我爹爹给那地主做长工的,他都说了,最近几年京兆府的人口减得厉害,他家几百亩土地都有两百亩丢荒了。一年就要交四百贯的税哩,那地主是个抠门老财,哪里舍得?便把那地卖与了皇家银行,价格也算公道,和市面上的价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如此,那地主老财还整天在哭天抢地,骂朝廷这不好,那不好,不给他家生路。我看呐,他就是皮痒了,要是给个大官到我那村里去,他保证不敢吱声!当今陛下多好啊,处处为民着想……对了,厚旭哥,要是真的能贷款买到地,我全家都要谢谢你了……”

    陆厚旭笑嘻嘻地说道:“这事早就登报了,谢我做什么?谢谢当今圣上,谢谢朝廷中的官人才是……”

    “嘘!噤声,夫子来了……”众孩童连忙回座位坐好。

    这时候,夫子陪着一名监察士,恭维地进了屋子,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噤声,这位大官人有话要说!”

    那监察士连称不敢,说道:“我并非甚么大官人,只是一小卒子罢了。我来是传递圣上旨意的,鉴于许多百姓尚不知道,皇家银行能给入了户籍大顺成人百姓贷款买地,特遣我等前来告知。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回家一定要同父母明言,此乃皇家银行长期业务,贷款只能买皇家银行旗下田地,按市场价算,一年内还清不收利息,两年内还清加收百分一,封顶百分一。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屋内孩童起身说道。

    “好,那你们今日的学习,便是将这段话写下来,拿回家给父母看,可明白了?”

    “明白了!”

    夫子听了这话,也非常动容。唯有当今圣上,处处以民为先。哪怕是地主家的长工,他都想方设法帮他们脱离贫苦。穷人只要有田,就能翻身。三代人再供出一个读书人,也不是问题。说是皇家银行的业务,要不是陆承启点头,能这么照顾贫苦百姓?

    好在夫子一月教书,也有三十贯钱,不输于当官。不然的话,他都想着去贷款买田了,诱惑啊,诱惑……但面对极为高昂的田地空置税,夫子望而却步了。(未完待续。。)
………………………………

第八百八十七章:琉球琼州

    五日一例朝,其实就是召集众臣过来开会,美曰其名为“廷议”。

    早起的陆承启在宫女伺候下,于脸上扑了白色敷粉。

    本来陆承启蓄了胡须后,更显威严了。这一下敷粉,变得更是不怒自威。

    陆承启穿上了黑色的龙衮,绣着九条游龙。穿龙衮是件繁琐的事情,要自上而下穿上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

    铜钟声响起,百官按官职排好队伍,依次进入大庆殿候着。而此时,宫廷乐班也开始奏乐,表示皇帝已经来到。不多时,便见陆承启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大庆殿。有强壮内侍张五伞盖,四宫女执四团扇,待陆承启就坐后,各立在龙位后东西方。

    一切准备就绪,才有内侍呼喝道:“皇上驾到,众官觐见上朝!”

    在大庆殿上的都是五品京官以上,端着朝笏,施了长揖,恭恭敬敬地对陆承启说道:“臣参见陛下!”

    陆承启淡淡地说道:“众卿平身。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百官犹豫了一下,继而有点小骚动,最终却是由御史大夫周延华出列说道:“陛下,臣有一事不明。”

    周延华是自己的老丈人,官至御史大夫,按理说就等于是宰相了。但这时候的御史大夫,权力早就不如以往历朝历代。看似名为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其实御史台一直是御史中丞掌管着,御史大夫不过是个虚衔而已,徒具威名。

    不过周延华还有职位,叫做左仆射。

    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所以左仆射,也就是左宰辅的意思。别以为大顺就一个宰辅而已,其实可以有很多的。设正宰辅一个,副宰辅参知政事两个,再有三司使(计相)一个,左右仆射两个,统共可以设置六人,以互相制衡。

    但大顺的左右仆射并不常设,参知政事也经常是一个人担任,再加上元绶以来,三司形同虚设,所以宰辅的权力可想而知,根本不是一个参知政事能制衡的。所以陆承启不再设宰辅,而创立内阁,将相权一分为多,现在甚至左右仆射都设立了。

    无他,为防止有人专权而已,再出现一个杨太师,陆承启可以反败为胜,但不代表他的子孙就能反败为胜。

    周延华是自己的老丈人,按理说应该不能重用外戚才是。

    但周延华是出了名的铁脸青天,为人刚直不阿,也不贪恋权盏,陆承启用得也比较放心。反正还要内阁制衡,一个外戚……似乎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更何况周延华也是个正直的臣子,不见有什么污点。

    陆承启明显心情不错,和颜悦色地说道:“周卿但说无妨!”

    “陛下,臣不明白,为何要遣犯官、百姓入琉球、琼州?琼州乃我大顺固有领土,可琉球却是琉球国之地,为何要强占之?虽我大顺为大国,可大国欺压小国,又是自己藩属国,岂不是为人笑话,诟病么?”

    周延华这番话,听得陆承启一愣一愣的。

    没错,他是把一些犯了《商法》的官员,下旨降职勒令他们漂洋过海去台、湾了,但他绝不会想到,居然有人会在这个问题上说事的。他转念一想,便知道周延华误解了。琉球并非琉球国,一般指的是台、湾,只不过琉球离琉球国近,所以顺带叫琉球而已。

    这时候,不明所以的右仆射李然也出来应援了:“陛下,臣附议!”

    还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御史中丞张方平,也端着朝笏出列道:“陛下,此举为世人不齿,应当早日撤回旨意啊!”

    这也是这几年大顺中枢大臣的人事变动。

    原本刑部尚书周延华官升到了左仆射,御史大夫,跟随在皇帝身边,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除本职工作外,御史中丞也做一些行政事务,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图籍秘书等。原本御史中丞李然升官至右仆射,而御史中丞则由同样是刚直不阿的张方平担任了。他们几个臭味相投,朝堂上隐隐结成一个攻守同盟。

    陆承启知道,他们这些地理盲,连琉球和琉球国都弄不清,更别说什么了。陆承启没有正面回应,而是让内侍去拿了副世界地图过来。

    由两个内侍摊开世界地图,陆承启缓缓地走下龙椅,指着上面的地方说道:“众卿误会了,琉球并非琉球国,而是我中原固有领土也。众卿不信,请看。琉球国在这,不过一些群岛罢了;但我大顺琉球,却是一个大岛。岛上可种植甘蔗,制糖远贸;又能种植水稻,可一年三熟。。m只是现在岛上土著,不思耕种,是以朕才派遣官员过去,劝课农桑,从事海中捕鱼。若朕估算无误,岛上可移居百万户百姓,可得良田数百万顷,又能王化当地土著,何乐而不为?”

    陆承启拿出了切切实实的证据,这些官员就闭嘴了。知道自己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他们哪里还敢丢脸?

    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大顺当官,哪个没犯过错?只要你不贪,不玩忽职守,一般是没人弹劾你的。甚至律法,也保护这种犯错的官员。所以大顺的官员不怕犯错,敢放开手去做。

    陆承启继续说道:“琉球在夏商朝时,便属九州中的扬州。三国时,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也就是琉球,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著有《临海水土志》,可清楚记载,琉球本为我中原领土。自前朝起,便有汉人定居澎湖,甚至已经驾船驶去了琉球,为何说琉球是琉球国的领土呢?”

    周延华也光棍,直接认了错:“臣不察,一时误会陛下,罪该万死!”

    陆承启大度地说道:“人谁无过,能改就成。不过这琉球,似乎也挺让人迷惑的。这样罢,改名夷州,复汉朝旧称!”

    “陛下英明!”

    众官见陆承启大度,连忙恭维了一句。(未完待续。)

    /x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偷香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八百八十八章:又没钱了

    陆承启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英明神武,他只是庆幸这个时代能臣辈出。

    随便找个大臣出来,做出的政绩都能吓死人。这可不是后世那些唯经济论的“政绩”,而是实实在在地治理地方,为百姓着想的官,才能升到中枢。不然的话,嘿嘿,你早就被吏部和监察司的双重考核下淘汰了,哪里还能站在大庆殿?

    像张方平,好似名声不显,哪怕是在历史上,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有这一号人物。

    确实,他不过是制科出身,中了茂才异等科,又中贤良方正科,比进士出身的官员在“学历”上矮了人家一头。可人家办事能力牛啊,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滁州、江宁府、杭州、益州等地长官,每一份工作都做得极为出色。后来陆承启升了原御史中丞李然,御史中丞缺个人,思来想去,本来打算用司马光的,但司马光已经入了内阁,只好想到和司马光关系不怎么好,但却一样刚直不阿的张方平了。

    也正是有了这等用心办事的官,且不论他们是不是真心对待百姓,还是只一心为了升官,但他们在任上的所作所为,确实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少好处。再加上大政策没有什么错漏,所以这几年来大顺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若是用后世国民生产总值来算的话,陆承启估计大顺这七年来,gdp应当是升了50%以上,甚至翻两番也不稀奇。

    无他,解放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而已。

    原先少地,没地,没户籍的农户得到了田地,哪里能不死命耕作?

    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则到丝绸厂、瓷器厂、棉纺厂、制糖厂、造船厂……这些雇工的厂去,不仅能当个学徒学点一技之长,还有工钱拿,有饱饭吃。如果时来运转,说不定就在厂里当“官”了,能管几个人,那是真的不用愁了。学徒熬成师傅,能带徒弟了。

    再加上全民识字识数的蒙学建立,养济院、施药局、福利院等等利民措施,已经鲜少听说有人冻死,老无所养的人间惨剧发生。灾荒年间也不用怕,当地设有常平仓,能顶一时之需。又有大运河,贯通南北;海运便利,运送粮食不在话下。

    任何一个外国人到了中原,都道是进了“伊甸园”,认为这里是真正的天堂。

    州城繁华喧嚣,乡村鸡犬相闻,一派盛世景象。

    但这好似眼前假象,因为很不合时宜地,有一个臣子端着朝笏出列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陆承启定睛一看,也感到大是头疼:“林卿,你有何事要奏啊?”

    原来此人便是户部尚书林镇中。

    按理说,林镇中今年已然四十有六,官职拜到一部尚书,应该再往上面升的。但很遗憾,他的起点太高了,再加上大顺能让辈出,他一时间就被遗忘在角落,继续做他的户部尚书去了。

    不过林镇中也不急,他才四十几岁,终有一日能官至宰辅的。哪怕不能入阁,也能弄个参知政事、左右仆射当当。如果一味强求,说不定被皇帝记住了你,厌烦了你,你就离被贬出京不远了。

    当然了,一味隐忍又不行,还能弄出点声响出来,让满朝文武都知道,想要拿钱,还得经过他林镇中的手才行。

    如果说皇后周芷若掌管着陆承启的私人钱袋,那林镇中就掌管着大顺的钱袋。面对这位财神爷,满朝文武没有谁敢过份得罪林镇中的,万一他卡你衙门的经费,你哭都没地方哭。人家也是按章程办事啊,你把明年计划用度写出来,还得精确到一文钱,

    不然户部都不批,你能奈他何?

    陆承启也觉得林镇中是个人才,但他也实在太能闹腾了,现在陆承启不怕见到御史官,最怕见到林镇中这个死要钱的。因为林镇中一开口,就是说国库的问题。

    确实也难为了他,大顺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拆东墙补西墙,林镇中都快把头发给抓光,却也挤不出几个钱银出来。他一再上奏要求增加农税,却被陆承启一次次驳回。理由很简单,大顺百姓都穷成这样了,你还增加农税,这不是要逼人进入绝境嘛!

    其实陆承启怎么都想不通,户部都有皇家银行在手了,怎么还会缺钱?

    其实陆承启是没看到大顺的开支,造船、军饷、俸禄、军器监、大运河……哪一项不是要钱的?

    如果大顺像历朝历代那样征徭役的话,或许能节省很多开支。但陆承启坚决不肯,说什么秦亡于暴政,今我大顺开征徭役,岂不是又一个暴秦?

    如此一来,都是苦了林镇中,东凑西凑,好不容易挤出一点钱银来,转眼间又没了,真是欲哭无泪啊!

    “陛下,国库近来空虚,不知船舶司那边,这月关税几时才能入库?”

    百官也猜到了,林镇中开声,om肯定是讲钱的问题。

    现在对于陆承启来说,钱不是问题,问题就是没钱。财政每年都是赤字,让人看了都心慌慌。但幸亏有皇庄的接济,陆承启才能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陆承启很是头疼地看了一眼林镇中,无力地说道:“林卿,这才上旬,怎么国库又没钱了?”

    “陛下有所不知,每到清明前夕,便要祭祖及太庙,此乃皇家礼仪,断不能从简。若国库无钱,如何能成事?”林镇中振振有词地说道。

    陆承启也知道,汉人就是这样重视祖宗,甚至大肆铺张也不算什么。可国库都没钱了,你还搞这多么,不是自己找苦来吃吗!

    奈何他一向以“祖宗之法”回驳林镇中增加农税之举,现在林镇中以“祖宗之法”来迫使陆承启,只能说自己是作茧自缚了。

    “众卿有何高见?”

    陆承启没辙了,只能求助文武百官,展开廷议了。他懂得经济学规律,也潜移默化给了文武百官,知道货币不能超发,超发的后果很严重。

    “陛下,能否再行税劵?”

    有人支招了,毕竟前些年陆承启就用过这一招。

    林镇中立即反驳道:“如今皇家银行税劵已然超发,再多连钱都拿不出来了,如何能发税劵?须知如今已不是寅吃卯粮了,而是寅吃辰粮,寅吃巳粮了!”(未完待续。)

    /x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偷香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八百八十九章:入不敷出

    此话一出,满朝皆惊。

    文武百官都道林镇中是个财神爷,怎么都挤得出钱银来,制定未来一年用度的时候,每每都要报多些,免得落于人后。大家心都是在想,为什么其他衙门能拿这么多,而我这个衙门只能拿这么少?不成,要同他们一样,最起码也得及得上。

    就是这个心理,才让林镇中掌管的户部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于有点心力交瘁的征兆了。

    陆承启也不曾想到,财政赤字居然会这般严重了,连忙说道:“林卿,朕问你,那国库如今尚有多少钱银?”

    “回禀陛下,此际离夏收尚有两月余,可国库只剩下六百多万贯了。这点钱银,莫说支撑起两个月的用度,便是给大顺二十余万官员发俸禄都不够啊!”

    林镇中叫起屈来,平日里一个个伸手拿钱这么爽快,可一旦让他们想法子赚钱的时候,他们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陆承启被他这话吓了一跳,也大感棘手起来。

    他是知道的,如今大顺发展正猛,动一动都需要无数钱银跟着。哪怕是有船舶司、商税和皇家银行的支撑,国库还是入不敷出。

    一般来说,财政有些赤字也不是坏事,证明这个国家确实是在用钱。只有钱花得出去的国家,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可长期的财政赤字就不好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货币的价值不再坚挺。陆承启早就知道,前些年一个银币还能换九百多铜钱;可如今一个银币只能换八百五六十个铜币,这就证明了大顺的铸币是一直在贬值的。

    这还是控制了铜钱、银币、金币的铸币量,如果放开铸币的话,恐怕这个价格会跌得更厉害。

    百姓手里的钱不值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

    突然,陆承启想起一件事来:“对了,这些天有不少犯官自行上奏请罪,言及触犯《商法》。朕秉着网开一面的态度,让他们交出非法所得,再贬谪便是。这部分抄没,估摸会有数百万贯,应当能解一时之需罢?”

    林镇中也听过这事,计算了一番,才点了点头道:“陛下此举,当大快人心。臣估算,若有五、六百万贯,再节省点开支,应当能撑得到夏收之时。”

    陆承启听了直皱眉:“林卿,你没算错吧,

    一千多万贯,还有船舶司和商税,却只能撑到夏收?”

    林镇中苦笑道:“陛下有所不知,现如今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运河那边,每年支出便达五百万贯。还有各地州府新修的水利、加固的河提等等,恐怕用度便不下三千万贯。沿海各州造船坊,花费也在三千万贯左右,虽然略有盈余,却也是杯水车薪……”

    陆承启听到这,脸色有些不好看。造船坊不仅造战舰,还造民船,能出售的那种。官船的质量好,虽然是贵了些,但出海的百姓都愿意买官船。饶是如此,造船坊也只是略有盈余,怪不得林镇中说只是杯水车薪。

    “……再加上军器监、驰道、官道、驿道等道路修筑,士卒粮饷,官员俸禄,衙门用度,每年没个万万贯岁入,无论如何是撑不住的!”林镇中也是大感头疼,直接把实情说了出来。

    陆承启听了这话,也倒吸了一口凉气。

    万万贯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亿贯钱啊!

    这还是勉强渡过一年,要是不想财政赤字,岂不是能岁入一亿多铜币?

    也是难为了林镇中,当个户部尚书一干就是十年,还没有什么差错。如果换了个人当这个户部尚书,恐怕早就撑不住,说不定还会被陆承启一怒之下,一贬再贬,贬到天涯海角去。

    所以说,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一行的,文武百官听了林镇中的“诉苦”,这才暗自庆幸陆承启没有动换户部尚书的心思。不然的话,摊派到谁的头上,就等于是接了个烫手山芋,随时都会被罢免官职,一贬再贬。

    见底下的文官们一个个都露出庆幸的神情,陆承启也知道他们心中所想,无奈地摇了摇头。这年头能管财的人还是太少了点,不然他也不会只用一个林镇中了。陆承启虽然不过问皇庄之事,但也知道皇庄一年,也不过赚个几千万贯就到顶了。可陆承启怎么都不会想到,大顺一年的用度就要过亿。

    “这简直是在烧钱啊!”

    陆承启也很是尴尬,这都是因为他步子迈得太大才造成的。如果他收敛一些,u看书说不定也就没有这个难题了。

    只是时间不等人,钱一贵,人就贱了。

    就拿修葺城墙来说,边境这几年虽无战事,可不代表永远没有啊?有备无患,总是不错的。这钱,你得用吧?

    募兵,训练,打制兵器……这些都是在防备着北方的狼群。

    历史证明,一旦疏于防范,那么后果是凄惨的。北宋只输了汴梁城一战,皇帝大臣嫔妃都给金人掳了去,靖康之耻,永世难忘。南宋输了襄阳城一战,不到一年便亡国了。u看书#46;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一直督促着陆承启,默默地积攒着兵力。而所做的一切,都是要用钱的,没钱没粮,谁给你当兵啊!

    也不怪林镇中叫苦连天,实在是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陆承启自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只能求助于文武百官:“众位卿家,可有良策否?”

    此话刚刚落地,很多文官纷纷摇头,哪怕零星一两个,都是在叫嚣着增加农税。陆承启叹了一声,他原本也不报什么希望,现在看来,这群文官到底还是只信孔夫子的,要是学了陶朱公那一套,就不会说出增加农税的浑话来了。农民手上能有几个钱?本来税赋就算重了,现在还要剥削他们,这不是等于逼他们入绝境么!

    汉人是能忍,只要有一口饱饭吃都不会造反。平常年间还好,但要是灾荒年间呢?想想历次农民起义,陆承启就不寒而栗,看向这群文官的眼色更是不善了:简直就是目光短浅,不知所谓!

    “林卿可有良计?”

    陆承启见他问也是白问,只能看向了林镇中。
………………………………

第八百九十章:增商税

    林镇中被陆承启直接点名提问,也是大感踌躇,试探性地说道:“回禀陛下,这钱银一事,无非便是开源节流。陛下不喜开源,那只能节流了……”

    其实林镇中也是意属增加农税的,他觉得大顺的农税实在是太低太低了。纵观朝代,有哪一个政权像大顺这般,农税仅仅收一成的?哪怕是夏秋两收,最多也不过是两成!如此低的农税,还能保持一亿贯的岁入,真的是奇迹!

    但林镇中也懂得察言观色,见陆承启一听到增加农税,就直皱眉头,肯定是不喜的。他作为户部尚书,要是也说了这等浑话,说不定哪一天就被某人取代了。虽然这个户部尚书做得不怎么顺心,可好歹也是六部长官之一,权柄不小。

    吃得咸鱼抵得渴,林镇中是有苦自家知。外人面前风光无限,锁起门来只能暗自垂泪啊!

    陆承启听得他这话,差点没被气死。他不喜欢开源?这是在放屁!要是有一个赚钱的门道,你看陆承启会不会做?

    陆承启也明白,林镇中不过是指他不肯接受增加农税一事而已,这事最好还是不要挑明了,不然的话君臣脸上都会有点挂不住的。

    “林卿,你且说说看,如何节流?”

    陆承启不动声色,看着林镇中,面无表情,缓缓地说道。

    林镇中也不怯场,当即端着朝笏说道:“回禀陛下,节流的法子还是挺多的。据臣所知,每年支出的军饷为大头,若能缩减此处用度,想必国库也就堪堪够用……”

    “不成!”

    陆承启差点没直接站起来指着林镇中的鼻子骂了,削弱军队,这等蠢办法也亏他想得出来。虽然陆承启早就知道大顺朝堂是文武不和,但他没想到林镇中会这么**裸地对待武人,实在是太伤人心。

    军备可是关乎大顺生死存亡的事,为什么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看得出来?

    其实这些文官也不是看不出来,只是他们觉得并不会这么严重罢了。天下承平日久,思想上有所懈怠,这也很正常。

    林镇中此话也不过是无意之举,毕竟军饷确实占了开支的大头。当林镇中发现自己有点失言了,连忙补救道:“陛下,这第二开支嘛,便是各衙门用度了。据臣实测,各衙门每年报上来的用度,皆有结余。年下来,所积攒钱银,怕是能撑得住半年之久。臣想着,若是今年只拨付一半用度,想必各衙门节省些,也能渡过了……”

    此话一落,登时跳出无数人来指责林镇中,说他危言耸听,自己绝无虚报云云。

    陆承启见朝堂上吵成一片,眉头直皱,当即怒喝一声:“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他这一开声,底下立时噤若寒蝉。

    “要知道有没有虚报也简单,让监察司去查查账目便知道了……”陆承启扫视了一眼那些跳出来指责林镇中的官员,那些官员不敢接触他的眼神,一个个低下了头去。“如果属实,林卿你大胆放手去做!”

    面对陆承启的承认,林镇中信心也大增。节省出这些开支,他起码又能撑多两个月。

    “陛下英明!”

    面对林镇中这一记毫无水平的马屁,陆承启不为所动,只是淡淡地说道:“日后还有哪个衙门虚报数目的,一经查实,主官直接免职!”

    “……”

    朝堂之上一阵寂静,几乎所有人都暗自叫苦,要日后都是这样,这日子可就难过了。

    陆承启也不理会这些想占公家便宜的家伙,只是淡淡地再次问道:“林卿可还有其他良策?”

    林镇中也学乖了,知道军器监和道路、水利都陆承启在意的东西,轻易削减不得,也不敢再多说什么,连忙说道:“回禀陛下,臣再无他法了……”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林卿没有了办法,朕倒是有一个法子的……”故意顿了一下,他才缓缓地说道:“增税!”

    此话一出,像是在朝堂上丢了一颗炮弹,瞬间就点燃了文官们的情绪,一个个神情激动地端着朝笏说道:“陛下英明,陛下英明!”

    等他们安静下来了,陆承启才好整以暇地说道:“老子曰:‘天之道顺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农户向来都是不足,朕身为人君,如何能去损害他们?”

    这时候,有文官品味出一丝不一样的味道来了,惊愕地看着陆承启。

    陆承启也不理会他们,自顾自地说道:“纵观大顺三百六十行,唯独商贾是‘有余’之人,不损他们,岂是符合‘天之道’?朕决意,要在原有商税的前提下,再增收些便是!普通商贾二十税一,酒楼瓦舍十税一,大宗商品出口则五税一,众卿以为如何啊?”

    文官们很想反驳,但看着陆承启一脸冷笑的模样,便知道他是早有预谋的了。

    再说了,官员都是特权阶层,就算增税,也增加不到他们,他们又何苦强行出头?有道是“是非皆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文官又不傻,犯不着为了一些商贾,而在陆承启面前留下一个极差的印象。万一让皇帝记住你了,随便给你个小鞋穿,你就得吃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