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顺皇朝-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樊楼里,更加出名的是博君人霍四。那一件事,因他而起的,算是出尽了风头。一,就连他说的“折家将”也出了名,被各大报刊,争先刊载。

    “霍四,今个又说折家将啊?”

    午时未到,樊楼里已经人满为患。

    这些人,大多是叫一壶酒、一壶茶,加些下酒菜,准备坐着听霍四说书的。

    当然,也有人预定好了那道最为出名的“御用菜肴”,就坐着听书,等着开饭了。

    霍四一拍抚尺,朗声笑道折家将已经讲完,再加上先前杨家将,已经有两大将门了。这两大将门,皆是我大顺肱骨之臣,边境屏障,虽有大功,为世人不知。某虽不才,亦要为其正名。但今日,折家将已经说完了,今日要说的,是种家将!”

    “种家将我,种世衡!”

    霍四点了点头,说道不,便是种世衡种将军。种世衡乃是洛阳人士,为大儒种放子侄。种放终身未娶,种世衡因种放的缘故,荫补为官。”

    有人不屑地说道靠门荫做官,也就这本事了!”

    霍四也不恼,种世衡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别人诋毁都是没有说服力的。“种将军虽是荫补为官,靠的却并非是祖宗功业,而是其智勇双全。在奉命驻守幽州期间,常出奇计,屡败辽人。辽人以骑兵为主,为得善射之士以制骑,种将军下令与府衙附近立箭靶,军卒百姓如有过失,若非十恶不赦之罪,则射中箭靶就赦免其罪。有奏请事务的,亦要看射箭成绩而定夺。种将军还以白银为箭靶,射中者得银,一军民纷纷习箭。此招一出,当有奇效,当地百姓士卒人人皆能力挽强弓,射箭百步。”

    “种将军如此犀利,为何我等未曾听过?”

    “种老将军早已在元绶八年过世,世人所不闻也!”霍四叹息道,“好在种老将军有八个:种诂、种诊、种谘、种詠、种谔、种说、种记、种谊,种诂、种诊、种谔各统领种世衡之一部,世称‘三种’。”

    “原来是老种经略!”有人恍然大悟道。

    霍四笑道不,便是老种经略,其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作战必胜。于景州曾大败辽人,为先帝所喜爱,屡屡升迁。种家于庙堂之中,亦有声名,文官并所阻也。”

    第七百七十一章:种家将

    第七百七十一章:种家将是由会员手打,

    <;/iv&;

    <;>;
………………………………

第七百七十四章:弹劾李诫

    “嗯,曹卿说得对,是要未雨绸缪。那曹卿不妨说一下,要如何未雨绸缪?”

    陆承启“深思熟虑”一番后,反问曹方道。

    曹方一愣,他就这样一说,具体未雨绸缪,他却不了回禀陛下,臣以为,要调派粮食钱银去赈灾……”

    陆承启摇了摇头,说道若是大水将至,道路不通,车船不行,如何调派粮食钱银?”

    “陛下,那应该疏浚河道,或盖以谨力役而重水患,及早堵塞决口,维护河堤也……”

    陆承启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如今黄河咆哮,如何疏浚河道?加之黄河泥沙淤积已久,相当严重,黄河水势几乎高出周围民房一丈左右,何处不是决口之处?便有河提,也是杯水车薪,早晚决口。”

    曹方端着朝笏思虑良久,额头上都渗出细密汗珠了,良久方才说道{}{小}说wqulu陛下,臣才疏学浅,并不能为陛下出谋划策,实乃惶恐!”

    陆承启淡淡地说道术业有专攻,朕不怪曹卿。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若非真正有治水之策,还是不要夸夸其谈才好!”

    这话虽然不重,可听在文武百官耳中,便曹方的仕途应当就到此为止了。小皇帝最恨的就是只会说,不懂做之人;更恨的是那种做得不对,说得更离谱的人,曹方便是后者。被小皇帝记住了,终此一朝,想要出人头地都是难事了。前不久曹方升任尚书列曹侍郎,乃是正三品大员,正当踌躇满志的时候,却得意忘形。今日遭到小皇帝一一驳回,众官暗地里都在偷笑。

    曹方讪讪地退回文武百官行列中,陆承启才环视众人,说道赈灾一事,须担忧。河南府各地,皆有常平仓。据监察司奏报,各地常平仓皆有余粮,可渡过难关。至于黄河河道,朕早已派工部尚书李诫前去疏通,料来便是决口,亦能立时堵上……”

    话音未落,下面有人高声喊道启奏陛下,臣有异议!”

    说罢,一人当先走了出来,陆承启认得,这是左谏议大夫云枫。陆承启眉头一皱,他很想撤云枫的职,但一直捉不到他的痛脚。这人又神烦,每每都要发表一番反对意见,好彰显的存在。云枫多次顶撞于他,都未被撤职,弄得群臣的脾气都见长了,动不动就“臣有疑议”、“不敢苟同”……反正朝廷里面,就没有一次有过一致的声音。

    “元绶初年,澶州商胡埽决口,黄河改道北流,泛滥河北数州军,军民流离失所。时朝廷派翰林学士宋祁、入内都知张永和前往商胡埽决口巡视决口,计算所需堵塞决口所需的人力、物力。上奏先帝曰,商胡决口,大概宽五百五十七步,征发兵卒河工一十万四千一百六十八人,一百天就能堵上决口。不日,观文殿学士丁度等上奏说道:‘天圣年以来,堵塞滑州之决口须几年准备,方才可以着手河役,何况今年商胡之堵尤其繁重,何不疏浚减水河,以待来年堵塞决口?’时先帝忧虑大兴河役的劳民伤财、堵塞商胡决口工程浩大,以及北流有减水之用,是以并没有立即堵塞决口。后贾昌朝上奏称‘请下京东州军兴葺黄河旧堤,引水东流,渐复故道,然后并塞横陇、商胡二口,永为大利’,即主张兴修黄河旧堤,堵塞横陇、商胡决口,断绝北流,回河京东故道。其时朝廷尚未派出使者巡查黄河决口,只是让待制以上官员及台谏官们商量利害并上报。十二月,贾昌朝又上言述回河之利害:自横陇决口后,黄河自下游不再经行禹之旧迹。虽然历代都有河决,但河道都没有越过郓州、濮州之北,魏州、博州之东。黄河行经之横陇河道,已是淤塞过重,尤其是出海口为甚,法疏浚也。商胡改道后,横陇河道止有原来三分一的河水,且下游的金、赤、游三河,皆以湮塞,河水大污民田,乃至于海。若契丹胡骑南下,则一马平川,不回河东流乃是国家之害。因黄河不复故道,沧州、棣州、滨州、齐州地区之良田必将遭受水患,税不齐十之一二。按祖宗之法,国家正是依仗黄河从而内固京都,外限敌马,如今黄河北流,则失去了这条屏障。时国情复杂,加之大军北征,力回复河道,先帝只是让翰林侍读学士郭劝、入**侍省都知蓝元用与河北、京东两路转运使再次讨论回复故道利害与否,并上报天听。”

    陆承启耐着性子听他说完这段历史,然后问道云卿想说些?”

    “臣斗胆,请陛下顾虑百姓,效法先帝,断不可大兴河役,劳民伤财也!”

    云枫见陆承启反问,立时抓住机会,劝谏道同时,臣还要弹劾工部尚书李诫,每年糜费国库钱银数以百万计,却治河效果甚小,此非尸位素餐乎?”

    陆承启心中一紧,心道该来的还是来了……”

    果不其然,很多人跟着云枫后面摇旗呐喊,尤以御史中丞李然为甚。

    良久,陆承启才淡淡地说道李卿治河,素有大功,如何能撤?水利第一人,非其莫属,临阵换将,兵家大忌也。再者,治河乃是朕钦定国策,岂能说改便改,因噎废食?”一一驳回弹劾后,一次例朝,君臣不欢而散……

    河南府,在大雨滂沱中,一个身着官服的年轻人,在忧心忡忡地看着刚刚加固的河提。

    “李,这分流法可真使得?”

    一个民夫也是忧心忡忡地问道,他家就在这大名府下边,要是分流不成的话,第一个淹没的,肯定是他的家园。

    “秦朝时,已有都江堰,分流之法,当可用得。”

    李诫虽然担心那河堤,可这一年多一来清理淤泥,加固河提,加深了河床,也不怕黄河决口。分流之后,黄河回复东流入海,重新流入旧日河道,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了。

    当然,身为一代能工巧匠,李诫自然明白河床要疏浚的道理,先前干涸的东流,早就被他动用民夫,挖成深深的河床。总算赶在河水漫过河堤之前疏浚了河道。今日开闸放水之后,河水如同怒龙一般,流入了东支,只一会,那水流便肉眼可见地减少了。

    见到此状,李诫才显现出一丝笑意总算是过了此关……”

    第七百七十四章:弹劾李诫

    第七百七十四章:弹劾李诫是由会员手打,

    <;/iv&;

    <;>;
………………………………

第七百七十五章:龙气翻腾

    大雨依旧在洒落着,不时有泥土冲入河中,李诫见了此景,幽幽一叹,心道怪不得陛下说,即便多少钱银也要开运河,若是连通了长江主流、支流,黄河决口亦不会如此频繁了。|小说排行榜m|再疏浚河道,造林植树,三代之后,黄河便是有水患,亦不会滩涂千里,祸及五府六州之地也!”

    李诫在想着心事,身旁的几百农夫,则在议论要不要拜龙王爷,请它停止降雨。龙王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属于四灵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龙王治水成了民间百姓所信奉的信仰。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大抵上会有城隍庙、龙王庙、土地庙这三座庙。城隍庙掌管阴司,龙王庙掌管天时,土地保佑一地平安,可见龙王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小说u雨顺。

    百姓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民间传说,凡是有水的地方,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这些民夫是雇佣来治河的,一方面朝廷给的工钱实在是诱惑,二来也是为了的田地着想。他们放下锄头前,是一穷二白的农户,便是想治河,又哪来、精力和金钱?现在朝廷下决心治河了,他们才踊跃报名。不曾想朝廷给的工钱这么多,他们本就打着“义务劳动”的主意,是来报名服徭役的,居然得知工钱每日一结,差点没把河南府衙门的门槛挤坏。

    历朝历代以来,但凡是百姓,都要服徭役,这是偿的劳动,甚至连饭都不管。徭役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每户有两个的,都要有一个服徭役,除非这户人家出了一个官。历朝历代以来皆如此,偏偏到了大顺一朝,反了常态,取消了徭役。朝廷要征劳力,都是给钱的,或者是雇佣工匠做工。这些河南府百姓还以为是前朝那样,已经决心不要钱做苦力了,没想到朝廷这般仁义,哪里有不用心干活的道理?

    正是因为这样,黄河才能在短短一年多的内,重新疏浚东流,赶在河水漫过河堤之前,开闸放水,解了一时之忧。

    不过李诫很清楚,这是治标不治本罢了。要想真正治水,还得像陆承启所说那样,

    正当李诫苦恼烦闷之际,一个被推举为代表的民夫上前,恭敬地说道李,这雨经久不停,按俺们这的习俗,是要求龙王爷的……”他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做法请龙王,用黄纸写“天书”,烧给龙王看,还要遣人鸣锣通告“禁涂”,不准鱼虾上市,各家“净灶吃素”,食荤者处罚。然后,再由几百上千的农民,组成请求停雨的队伍,以大纛旗为先导,铳、锣随之,而后龙亭、神轿,乐器吹奏,念伴敲打祈念,前往龙王庙请龙王。在的路上,请求停雨的队伍挥动斧钺、龙刀,称为“护龙”。迎归后,把龙桶里的“龙王”和龙王神像,抬到城隍庙,“龙王”和龙王神像在左,城隍老爷穿上蓝衫陪在右边。龙桶里的“龙王”须经常换水,以防“龙王”不测,昼夜有人轮流“值圣”,族内大户轮供“圣头饭”,每日上香祭供三次。久旱则雨,适降甘霖;或久雨骤停,不再降水,则视为“灵验”,开演“谢龙”戏、行纸会,最后将“龙王”送回龙王庙中。

    李诫虽然不信神佛,但也认真地听完了这民夫的意见。他,这是河南府百姓的意愿,轻易违抗不得。

    “这久雨不停,依本官看来,应当是风水之故,所谓龙气翻腾,则行云布雨,轻易不停……”李诫遥望着浑黄的河水,有感而发地说道。其实他还有半截话没有说出来,这黄河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龙气的象征,正是因为翻腾不休,才有所活力。一旦黄河都干涸的话,那肯定是有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李懂得看风水?”

    这民夫很是惊讶,他的潜意识里面,懂得看风水的大师,都是在朝廷里面,这个李也懂得此道啊?其实李诫作为一个专精建筑的建筑学家,对于风水一道绝不陌生。风水一道,说白了就是阴宅与阳宅。李诫不涉阴宅,他建造的是阳宅,阳宅是人住的,一定要通风透气,干爽舒适,只有人住的舒服了,那就是好风水。作为一个建筑大师,李诫肯定会涉及一番风水的,虽说不甚精通,但也很厉害,特别是在设计阳宅方面,绝不会出现纰漏。其实人对于居住地方的选择大多是一样的,有山有水,水流清沏,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肯定有村落在其中,繁衍生息;要是穷山恶水之地,人人厌之,又会在这里繁衍生息呢!

    李诫虽懂得看阳宅,但对于山川河流,他也是一知半解罢了。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到底哪里不对劲,他就是说不出来。忽悠一下这个民夫是可以,但朝廷中是有大风水师的,忽悠得了皇帝,忽悠不了他们啊!

    “唉,早这工部尚书是个棘手的官职,我就不做了……”李诫隐隐觉得,他要是耗在这黄河边的话,估摸治河十年,都未必能成。

    长安城中,陆承启气呼呼地回到了垂拱殿,嘴上骂道这些所谓朝廷重臣,难道就看不出治河的好处?一个个都起来弹劾李诫,以为朕不,他们是想借力,打压新政么!”

    高镐诚惶诚恐地在殿中低着头,承受着陆承启的怒火。

    “陛下今日是真的火了。”高镐心中想,“这些大臣也是不应该,明陛下在乎新政,却想方设法打压,这不是要陛下难堪么?”

    就在这时,殿外进来一个内侍,躬身说道启禀陛下,钦天监监正陈荀求见。”

    陆承启刚刚发了一通火,才觉得心中的那股气顺了一些,皱眉道他来做,朕不是封他做敷文阁侍制了吗,难道还要来讨官?”

    第七百七十五章:龙气翻腾

    第七百七十五章:龙气翻腾是由会员手打,

    <;/iv&;

    <;>;
………………………………

第七百七十六章:臣愿往!

    那内侍低声说道:“回禀陛下,小的不知……”

    陆承启也没心思为难一个小太监,说道:“罢了,宣他觐见吧!”

    这个小内侍和高镐都退出去后,一个人走进了垂拱殿中,正是刚刚升职到敷文阁待制的陈荀。这个敷文阁待制是一个虚职,不过是名头上好听些,俸禄多些罢了,毕竟是名义上的正三品官。至于实职,陈荀还是钦天监监正,这一点并没有变。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陆承启用人的原则。既然陈荀的特长是看风水,预测天气,那就让他继续做这个钦天监监正吧。

    “等下,预测天气?”陆承启心中猛地一动,便有了一个点子。

    “臣陈荀,参见陛下!”

    见陈荀一丝不苟地行礼,陆承启也正儿八经地说道:“陈卿免礼,来人,赐坐!”

    待得几个小内侍搬来椅子,端来茶几香茗,再退出去后,陈荀才谢恩就坐。

    “陈卿求见朕,可是有何要事?”陆承启虽然猜到了几分,但也还是出言询问道。

    陈荀说道:“陛下,臣此次求见,便是为今早例朝之事。”

    “黄河治水?”

    陆承启已经猜到了一点,但不知道陈荀有什么“高见”,便随口问道:“陈卿可是有什么办法?”

    “回禀陛下,臣昨夜观天象,认为这雨势必定不久矣,不必担忧今年黄河会发大水……”陈荀信誓旦旦地说道,十分笃定。这就是“专业人士”的底气了,换个人来,哪里敢打包票啊!

    陆承启也知道,古人总结了许多自然现象,通过一些端倪,准确预测天气不是难事。陈荀说是什么“夜观天象”,陆承启是不信的。他肯定有什么办法,预测到这雨势不会长久。但这是人家吃饭本事,陆承启也就不揭穿了。听得他这么笃定,陆承启也算是放了一半的心。

    “朕并非担忧雨势不能停,而是担忧治河不能成啊!自大顺立朝以来,黄河决口三十余次。每次决口,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若非如此,我大顺国力,今日不止于此。前两年朕虽派出工部尚书李诫,全权治水。奈何黄河淤泥甚多,泥沙充斥河水之中,急切间也不能治理。两年过去,糜费千万贯,却收效甚微。朕虽能顶得住一时,不能顶得住一世。若再无进展,百官联名上奏,弹劾李诫,朕便是独断朝纲,也保不住李诫啊!”

    陈荀沉吟了一番,才缓缓地说道:“陛下,相传尧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九年不成,舜继位,先革鲧之职,流放到羽山,鲧乃死。鲧之子禹,受其父治水失败之训,改用疏导之法,经十三年终成。”

    陆承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道:“陈卿是说,古人能胜天,今人亦能胜天?”

    陈荀连忙说道:“非也,臣的意思是,古有大禹治水能成,盖因其因势利导,化堵为疏。在臣看来,这不过是风水上的‘引水补基,培龙补砂’类似罢了,皆是人改造风水。”

    陆承启愣了愣:“这黄河也算是风水?”

    陈荀解释道:“《葬经》有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山为势,水为神。山为龙,水为龙之血脉。龙脉,即是有山有水,磅礴有情的地势形象。若论平洋之地,一寸高,一寸势,尤以江河水系为重。简而言之,要得水避风。是以风水好的地方,一定是水好的地方,还要避风。因为风生气散,而水起气聚。古时,中原大地,地势平坦,湖泊众多,气候适宜,草木畅茂,禽兽繁殖,我华夏一族得以繁衍生息。这都须归功于大禹,若无得其治水,中原还是洪水泛滥。”

    陆承启皱了皱眉:“既然如此,为何如今黄河还是洪灾不断?”

    陈荀叹息了一声,说道:“风水曰:水贱人贫,黄河虽九曲有情,奈何毛之不存,皮将焉附?山之脉,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幸得陛下仁政,保得中原草木,若异日草木不存,则黄河气衰,北方贫瘠,气势必然南渡。长江之势崛起使然,届时龙脉南移或北上,大顺龙气不再也!”

    听了这句话,陆承启的心猛地一跳。他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也是减少黄河泥沙的角度出发,下旨植树造林的,哪里曾想到,竟与风水大势息息相关?陈荀这话,恰好击中了他最为软弱的地方。别人或许不信,但陆承启是知道,后世的黄土高原,真的就是黄土的世界,毫无生机可言!

    “那依陈卿所言,该如何办?”陆承启不得不放低身段,向陈荀问计了。到了这时候,陆承启总算看明白了,风水学,其实就是用鬼神包装的科学,皆因这时候多愚夫愚妇,不用鬼神包装,他们怎么信啊?不信风水,风水师都去喝西北风了。这是生存条件决定的,不是风水本身的错。

    “水性属阴,柔、平、静、缓、屈曲、弯环、停蓄,是其真性的表露,属于有情之水。相反,水势太急,奔腾、咆哮、直窜、反弓、射穴,有如河东狮怒,则是无情之水。水的滋味亦是这样,若发苦发涩了,肯定很不吉利。要是其味甘,其色莹,其气香,澄之愈清,混之难浊,春夏不盈,秋冬不涸。暑凉寒暖,四时莹澈,这自然是最好的水,也是龙气旺盛的表现。水是气的表现,如果声音如轰雷,如槌鼓,如哭泣,如悲伤,都是不祥之兆。这样的吉水,可以称为醴泉。古人云,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守,中及万灵,则醴泉流出。醴泉之水,**近之,乃大富贵之地;阳宅有此泉水,百姓饮用,富贵长寿。陛下,黄河之水,虽九曲有情,奈何改道多次,犹如脱缰野马,轻易驯服不得。其声势若奔雷,龙气奔腾,看似有情,实则无情。如若放任自流,不过百年,则气数荡尽,盛世之景,戛然而止……”

    陆承启这下是真的服了,陈荀从风水角度,断定了以后百年的历史走向,竟和他所知道的历史进程相差无几。按照北宋的发展,还不到百年,就是靖康之耻,北宋戛然而止,后来在长江以南建立了南宋。这不正是“盛世戛然而止”吗!

    “治理,一定要治理黄河!陈卿有大才,可愿去助李诫一臂之力,治理好黄河,以造福万千百姓?”陆承启下定了决心,不为了大顺天下着想,也要为汉人着想,被金人、蒙古人统治,绝对不是汉人所想要的。他在这一刻已经下定决心,哪怕遇到再多的阻拦,他也要治理黄河。

    陈荀犹豫了一下,才咬牙说道:“臣愿往!”(。)
………………………………

第七百七十七章:赐金券;免弹劾

    “好!”陆承启击掌说道,“陈卿果然忠君爱国,朕心甚慰啊!”

    其实陈荀也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的。  火然文  。ranen‘治河要是这么简单的话,千百年来那么多大能耐的人,早就把黄河治理好了,哪里轮得到他?不过陈荀身为一个怀有绝世风水术的风水大师,想在青史留名,除了著书立传之外,就是留下遗馈子孙的风水局。治河说白了也是人力因势利导改变自然,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的过程,与风水局一般无二。这风水局要是做成了,陈荀在青史留名,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陛下,臣只有一个小小的请求……”陈荀虽然不后悔接了这项差事,但他还是有所顾虑的。

    陆承启心情大好,说道:“你有什么需求,尽管开口。只要能帮助治水的,朕一律答应!”

    “陛下也知道,这治理黄河,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几贯钱银就能完事的。臣希望陛下能力排众议,许臣与李尚书戮力同心十余年,方能成事……”陈荀小心翼翼地说道,他今日在大庆殿上也见识到了那些文官弹劾的威力,强权如小皇帝,也招架不住,只能拉下颜面,强行压下此事。李诫是有大功的人,尚且如此,他这个小小钦天监监正,要是陷入这场风波里面,岂不是泥普萨过河,自身难保?至于什么敷文阁待制这个三品官,不过是名头上叫得好听罢了,文官看的还是他的实职钦天监监正,哪里会在意什么敷文阁待制?在一些朝廷大佬面前,他这个钦天监监正,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蚂蚁,最多便是比其他蚂蚁强大一点而已。

    对于自己的定位,陈荀明白得紧。哪怕他为皇家勘定皇陵,设下皇宫风水局,让皇后、贵妃能顺利怀上龙种,可这些功劳,在文官嘴里,那是不值一提的。治水“不成”,那就是浪费钱银,“罪大恶极”,弹劾流放是小事,要是他们请出“祖宗之法”,来个满门抄斩,个中冤屈,找谁说理去?

    所以陈荀只能用这等小心翼翼的话语来提醒陆承启,一定要“力排众议”,不然的话,他这条小命不保。

    陆承启也不算初哥了,做了这么久皇帝,对官场上的隐语也懂得一些,沉吟一番后,才缓缓地说道:“也罢,朕赐你与李卿金券,治水期间免弹劾,免任何罪状!”

    这就是人君治理国家的好处,只要愿意,随时都能凌驾在律法之上。当然,陆承启不会自砸招牌,他是知道李诫和陈荀的为人,才敢放心赐下金券的。要是换了个人,陆承启才不会如此对待。其实陆承启和陈荀也明白,这金券也是堵住朝臣的嘴巴罢了,至于是不是真有免弹劾的特权,不重要。反正解释权在陆承启手中,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陈荀心思活络,一下就明白过来,大喜过望道:“谢陛下隆恩!”

    陆承启站起身来,指着身后的地图说道:“京兆府与河南府相去不远,陈卿宜及早启程,免得暴雨致使河水暴涨,一发而不可收拾。”

    陈荀笑道:“陛下暂且宽心,只要京兆府一停雨,则河南府的雨下得再大,也不会决口!”

    “哦,陈卿这般笃定?”

    陆承启有点惊讶,毕竟陈荀是一个看风水的先生,难道也懂治水?这不成了金老爷子笔下的黄药师了吗,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甚至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亦无一不晓,无一不精。陆承启是不相信世上真有这样的全才,单单是农田水利,就够普通人学习一辈子了,各门各业都精通,这不是扯淡嘛!

    “陛下忘了,臣昨夜观天象,雨势不过两日就停。两日的水量,不足以让黄河决口,臣敢立下军令状……”陈荀对自己的“业务能力”非常有信心,坚信自己是不会看错的。

    陆承启将信将疑,就是后世的天气预报都有时候不准,陈荀的“业务能力”到底去到什么程度,谁都不知道。“陈卿既然这般有把握,朕就在长安,恭候好消息了。”

    陈荀连忙起身说道:“陛下言重了,臣惶恐!”

    陆承启摆了摆手,转换话题道:“那朕要如何下旨,配合陈卿呢?”

    “陛下只需继续让百姓樵木之时,多些种树,保持水土,则风水自好!”陈荀认真地说道,“中原地势得天独厚,只要不乱糟蹋,则华夏传承,可至万代也!”

    陆承启不答话,点了点头。陈荀见小皇帝若有所思的模样,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此间既然无事,臣便告退了。两日后停雨,臣便启程……”

    “陈卿且慢,朕还有话问你!”

    陆承启连忙叫住了正欲起身告退的陈荀,眼神有些闪躲。

    陈荀微微奇怪,但也还是恭敬地说道:“陛下,臣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朕想问,那风水局成了之后,朕今后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