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顺皇朝-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瑾萱一愣,她也不是省油的灯,一下就明白了肯定有人在背后说她的坏话,立时叫起屈来:“陛下,臣妾不知……”
陆承启看着她装作委屈的模样,心肠想不硬都硬了起来:“你知道朕的子民,尚有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吗!”
见陆承启动了真格,瑾萱总算是明白了,自己真的惹了大祸。她也机灵,立即跪倒在地,口中说道:“臣妾有罪,请陛下责罚!”
陆承启深深吸了口气,半晌才说道:“朕掌权以来,所虑之事,皆为汉人江山可传万世。汉人或不内讧,团结起来,世上无人能敌。但朝廷要保证他们有的吃,有的穿,有的住,这并非易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就是一些不经意的小事。所谓民心所向,朝廷若不能代表百姓的心声,改朝换代之日便来了。朕宿夜忧虑,怎么你们……你们竟如此铺张浪费?!”
瑾萱总算明白过来了,眼前的小皇帝,绝不是先前的东宫太子,也不是那个任她摆布的傀儡了。这是一个有大智慧,有大毅力的皇帝,一心想名垂青史的皇帝。若是能比肩秦皇汉武,眼前这人是绝对会去争取的。这样的男子,岂是她能掌控的?
想通了这一点,瑾萱立时说道:“陛下宏愿,天下皆知。臣妾却不能体悟,实乃羞愧。陛下,请责罚臣妾吧……”
陆承启冷冷地说道:“念你是初犯,朕暂且不追究。日后如若再犯,定罚不饶!”
见瑾萱是有点真心实意悔过了,陆承启心肠才软了些:“你且起身吧!”
瑾萱这两年来养尊处优惯了,哪里跪得了这么久?挣扎了一下,竟不能立时起得身来。陆承启叹了一声,扶她起来,低声说道:“一日夫妻百日恩,朕不想你为了一己私欲,坏了规矩。到那时,莫说朕,就是太后,也保不住你,你且好自为之……”
说罢,陆承启就要踏步出去,瑾萱急得叫道:“陛下,你去哪里?”
陆承启头也不回地说道:“朕去仁明殿睡一晚,你且自我反省反省!”
听了这句话,瑾萱脑海中突然冒出三个字“静养宫”,吓得差点瘫倒在地。这静养宫是大顺的冷宫,一旦入内,终年不见天日,她这一生,就算是完了。“好厉害的皇后娘娘啊,罢了罢了,我认了……”瑾萱嘴上喃喃地说道,心中再也兴不起一丝争宠的念头了。(未完待续。)
………………………………
第六百七十三章:关心则乱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陆承启“怒斥”淑妃一事,仅仅一日时光,已经传遍了整个皇宫,传到了尊慈太后刘氏的耳中。
这淑妃是尊慈太后看中的人,被皇帝骂了,这可是件新鲜事,岂不是说明皇帝和太后不合?哪怕尊慈太后刘氏再淡然,此刻也坐不住了,遣人去召见陆承启,想了解是怎么回事。
陆承启很郁闷,不就是敲打敲打瑾萱么,这太后都出来为她说情了,这让瑾萱怎么想?靠山这么厚,以后她岂不是胡作非为,谁都不能说,谁都不能管了吗?这样的话,她和周芷若有什么区别,到底谁才是皇后,谁才是后、宫掌权人?
皇宫之内,陆承启的消息还是灵通的。尊慈太后一派人来召见,陆承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在前往景福殿的路上,陆承启思索了许多,想着怎么和刘氏解释,这不是针对谁,而是树立起周芷若的权威。一个皇后,要是让妃子骑在了头上,这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来到了景福殿,却见瑾萱的侍儿也在外面候着,陆承启便知道,原来是“三堂会审”的把戏啊!哼,看来这瑾萱确实有一手,竟能哄得尊慈太后如此为她说话!
不过陆承启是谁?当朝天子,手握大权,何曾怕过谁?他尊敬刘氏,不过是出于孝道。但他的孝顺,不是愚孝,有道理的他会听,没道理的,他肯定据理力争。想通了这一点,陆承启不理那些个宫女,径直走进了景福殿。
随着高镐一声“皇上驾到”,景福殿中的宫女,齐声说道:“参见陛下!”
陆承启挥了挥手,让她们退下后,才步入内殿之中。刚刚进入内殿,就看到瑾萱像个受气媳妇那样,躲在刘氏后面,为刘氏捶着肩膀,不敢去看陆承启。经过周芷若的提醒,陆承启已经知道了,这瑾萱最会演戏,怕是刘氏已经给她说服了。
“果然不是省油的灯!”
陆承启心中嘀咕了一番,也不理会她,而是对刘氏长揖了一礼,说道:“儿拜见母后,恭请圣安。”
刘氏本来是闭着眼睛享受瑾萱的服侍,听到陆承启的声音,才缓缓睁开眼来,笑着说道:“我儿来了?来来来,坐下,与老身说道说道,怎么我儿纳妃不过几日,就与淑妃吵起来了?”
陆承启看着瑾萱的头,垂得更低了,心中冷笑一声,嘴上却说道:“母后,此事你听谁说的?乱嚼舌头,可是要杀头的。朕乃天子,怎会与妃子大吵?”他浸染政治已久,说起话来已经滴水不漏。陆承启确实没有和瑾萱吵,因为他都是居高临下地训斥,没有给瑾萱任何申辩的机会,哪里吵过?
刘氏是什么人,这话一听就知道内里的意思了,叹了一口气,伸手摸了摸瑾萱的手,缓缓地说道:“夫妻之道,要相敬如宾才是,吵吵闹闹的,终究不成。老身年纪大了,就想着有一日能抱得上孙子,不至于含恨而去……”
陆承启连忙说道:“母后莫要这般说,母后吉人天相,肯定能长命百岁。”
“老身能再活二十年都是奢望了,我儿就不要再说什么长命百岁的事。”刘氏叹了一声,“瑾萱是个好姑娘,性子也好,若是得罪了我儿,我儿多些担待便是。大吵大闹的,弄得人尽皆知了,天家的脸面何存啊?”
陆承启没有接话,倒是瑾萱说话了:“太后娘娘,陛下说得对,臣妾是……”
刘氏打断了她,安慰道:“傻孩子,你心中有委屈,老身岂能不知?我儿啊,你是天子,又是大好男儿,正一下夫纲无可厚非。但凡事得有个度,过了就不好了。”
陆承启默默地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阵冷笑:“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瑾萱,你仗着太后,想要让我屈服,不想想我是什么人?怎么可能被你玩弄在鼓掌之上!男人最烦的便是这样,想用其他人来压我,迫使我屈服?真不知天高地厚,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我是看你可怜,免得拂了太后的意思,才勉强收你入妃子的,要是你再不知好歹,冷宫都有你的份!”
想到这,陆承启的眼中精光蓦然闪过。刘氏也是久经人事,知道陆承启是不可能听她的了,心中一阵哀叹:“这强扭的瓜,果然不甜!这两人,难道真个是前世冤家不成?”
秉着“宁教人打子,不教人分妻”的理念,刘氏又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话,还叫瑾萱低头认错了,陆承启的脸色才好转一些。
其实经过此事,刘氏也明白了,陆承启是很有主见的。想要给他施加压力,怕是很难。唯有就是看瑾萱自己了,这夫妻间的事情,刘氏也只能说到这。她是个明白人人,知道再说下去,小皇帝就该翻脸了。陆承启能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听她规劝,不过是给她三分薄面罢了。其实以陆承启的实力,根本不用在这里受这个气。刘氏看清了这点,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便借口要念经了,让陆承启告退。
陆承启走出内殿前,扫了一眼瑾萱。眼光接触后,瑾萱满脸的惊慌失措,差点没瘫倒在坐榻上。
待得听闻高镐的声音“皇上起驾”传来,瑾萱才啜泣了起来。
“傻丫头,哭甚么!”刘氏怜惜她,安慰说道。
瑾萱抽泣着,哽咽说道:“太后,陛下这回该恨我入骨了……”
“唉,说起来都是老身自作主张,连累了你……”刘氏内心有点过不去,只能支了个招:“老身看得出来,我儿最厌烦这等做法。不过你也不必灰心,只要你听从皇后的吩咐,做好本分,真心待陛下,想来陛下看着老身的面上,久了也会对你改观的……”
瑾萱没有说话,还是在啜泣着。刘氏看了心疼:“傻丫头……”
这边厢,陆承启板着脸在长廊上走着,高镐也不敢问什么。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淑妃娘娘是过分了些,居然拿太后来打压陛下,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太后本身便是妃子,先帝去了,才追封为太后的。又不是陛下生母,岂能控制得了皇帝宠爱谁?便是皇帝生母,这事也不好过多责问啊!太后再厉害,也不过逼得陆承启低头一时,岂能低头一世?待得太后仙去了,这淑妃就惨了。
高镐微微叹了一声,连他都看出来了,这淑妃怎么这么傻?
殊不知刘氏因为太关切了,所以关心则乱啊!(未完待续。)
………………………………
第六百七十四章:蠢蠢欲动
陆承启板着脸回到了垂拱殿殿门外,却见到一个人在那里东张西望的,看向殿门里面,不知道在望些什么。
“许卿,你在看些什么呢?”
“嘘,别吵,陛下快来了……”还未说完,许景淳就回过神来了,尴尬地站在那,说道:“陛下,你怎么不从那边过来啊……”
原来,这垂拱殿也分两门。这正殿的门,是给臣子们求见的;而偏门靠着后宫,皇帝要处理政事,一般都会从那个门进来。偏门边上,便是皇帝的书房。至今为止,朝中上下,没有几个臣子能有殊荣,得到陆承启的许可,进入他的书房里面。说白了,这垂拱殿是陆承启的“办公室”,他办公在那里。要是私生活的话,就会走两步路,到边上的书房那里,或午间小憩一会,或在周芷若的陪同下,用膳啊、下棋啊什么的。
明眼人都知道,进入了小皇帝的书房,才算是平步青云。便是内阁首辅徐崇光,也不过是进入了两次罢了。
陆承启有些好笑,脸上却还是很严肃的模样:“朕要从哪里过来啊?”
许景淳被噎住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说罢,无事不登三宝殿,你来是有什么事禀告于朕的?”虽然陆承启故作轻松,可他的脸色早已表明了,他现在心情不好。有道是天子一怒,伏尸百万。陆承启没有那么血腥,可也够恐怖的了。想想先前那些贪官掉的脑袋,许景淳就有点口干舌燥。
“陛下,臣……”
许景淳刚开口想说什么,却被陆承启打断了:“行了,去御书房说罢。”
许景淳先是一愣,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御书房啊,他居然获准进入御书房!这可是了不得的恩宠,难道说小皇帝要提拔他了?他很快回过神来,跟着陆承启进入了垂拱殿门,直接进入了御书房中。
御书房算是垂拱殿的偏殿,布局不小。这里面藏着的书,估摸有几十万册,不乏一些孤本。至于各类古玩、字画,更是多如牛毛。最珍贵的,就是那副悬挂在龙椅后面的《兰亭集序》了。先前陆承启也不敢想象,在一堆字画里面,居然有《兰亭集序》的真迹。要知道,按照后世的说法,这真本是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地宫去了。陆承启也是把玩多日,才敢确定,这确实是真迹。这行云流水般的字迹,随意涂抹开来的墨团,是造不了假的。皇家收藏,要是收藏了一副赝品,岂不是贻笑大方?
许景淳只是稍微打量了一番这偌大的御书房,便把心神强自收敛住了。他算是机灵的,知道看多无益,他是个大老粗,最多识几个字,也不可能同小皇帝谈经论道,更别提下棋什么的了。现在只要跟着小皇帝的思路走就万无一失,要是多开口多看几眼,说不定就会乐极生悲。
陆承启在龙椅坐下,才缓缓地说道:“说罢,求见朕有什么要事?”
许景淳有点发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了不得的宝物――传国玉玺,就被陆承启随意丢放在龙案上,只是用个檀香盒子盖住而已。听得小皇帝问话了,许景淳才一个激灵地说道:“陛下,臣收到确切的消息,安南已经整军,准备向占城开战!”
“果然狼子野心!”陆承启恨恨地说了一句,“占城国内,可有警惕?”
许景淳沉吟了一番,才缓缓地说道:“占城国一直防备着安南,应当会有所戒备。不过占城人航海可以,陆战不行,恐怕难以抵挡安南国之刀锋。”
陆承启点了点头,他也是从监察司的资料里面知道,占城国和天竺有着深远的影响,使用南天竺文字,从印天竺传入婆罗门教和佛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采用种姓制度。后来又从中原传入筑城、制造武器和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占城国出产象牙、犀角、乌木等珍奇异物,又盛产水稻,航海技术发达。占城扼守中国通往天竺波罗王朝、室利佛逝国和黑衣大食的海上要道,立刻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历史上,这占城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三国时曾与孙吴交恶,后来也与中原皇朝多次交战,也趁机真腊分裂入侵真腊,并曾击退昆仑、爪哇的海盗。
所以说,这东南亚三国,不论是安南(交趾)还是占城、真腊,都不是好东西。这印证了陆承启的说法,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如果占城败了,这安南就势大了。真腊一国,外强中干,只能固守一隅,不能趁势而攻。若安南征服占城,腾出手来,真腊亦不是安南的对手。等安南消化完占城、真腊两国,就该觊觎我大顺的土地了!”陆承启阴沉着脸,慢慢地分析着。
许景淳听了,瞬息间也出了冷汗:“这安南小小一国,也敢如此?”
“哼,人心不足蛇吞象。安南向来狼子野心,觊觎中原有什么好奇怪的?”陆承启冷笑道,“不就是以为朕调兵遣将去剿匪了,他觉得有机可乘么!”
许景淳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安南并非趁我大顺分兵之机攻占城,而是蓄谋已久的……”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你且说说你的见解。”
许景淳得了许可,才敢放开说道:“据监察司暗报,这安南国内,早就厉兵秣马,占城也是严阵以待。我大顺向来与领国交好,哪怕安南、占城、真腊等国有不敬之举,也从未出兵讨伐。安南自立为国,也是前朝之事了。只怕安南从未想过我大顺有朝一日会出兵相助,也从未将我大顺放在眼里过……”
陆承启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他今日心情不好,在太后那里受了气。现在听得许景淳这般说,更是脸上发烫。即便他知道,这不是他做的孽,而是他便宜老爸,便宜祖宗的遗留问题,可他是当今天子,被如此轻视,也是脸上无光。
许景淳说的是事实,陆承启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只能冷冷地说道:“哼,真当如今大顺,还是先前大顺么?”(未完待续。)
………………………………
第六百七十六章:先帝谥号
(祝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早日一统两岸!)
其实安南脱离中原皇朝不过百余年时间,连当地人多数都会讲汉话,并没有什么文化上的不认同。陆承启说的这个法子,也不过是以防万一罢了。其实只要给安南人大顺子民的待遇,允许他们参加大顺的科举,允许他们经商种田,便不会有什么造反的心了。天底下的百姓都不傻,为朝廷去卖命,也得看值不值得。安南人对中原,应该也还有一点归属感的,只要不歧视他们,过得三五年,也就没事了。
再者,这安南也是推崇儒家文化的,就更好融入大顺了。不像占城,以天竺文化为主。突然,陆承启有个想法,何不等安南把占城差不多灭国了,再出兵呢?那样的话,一下子就收了两个国家的土地,人口,大顺的实力就会再上一层楼……
,若是师出无名,就算是占了这两国,日后也是个大包袱。
君臣两人都各怀心事,没有说话。过了好一阵,想通了怎么做的陆承启才淡淡地说道:“许卿前来找朕,不会就禀告这一件事吧?”
许景淳说道:“陛下果然料事如神!臣此次求见,一为安南,二为贪官……”
“哦,他们的胆子更大了?”
陆承启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心中早就恼怒至极。他今日心情不好,这些人撞到他手里,也算他倒霉。“说罢,都是谁,怎么贪法?”
“回禀陛下,这些人多为地方转运使,所贪贿的,皆为商人店铺。名为分红,其实便是收贿受贿……”
随着许景淳这句话一出,“官商勾结”四个字便出现在陆承启脑海中,这简直是触碰到了他的底线!“查,给朕彻查,到底有多少人,还敢贪!朕要借此事,告诉那些臣子,敢伸手,就得付出代价!”陆承启说这话的时候,咬牙切齿,一字一字地说将出来,好像夜枭一般,听得许景淳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臣遵旨!”许景淳哪里敢怠慢,连忙应声说道。
陆承启盯着他看了好久,才缓缓地挥了挥手,说道:“你退下吧……”
许景淳不知道,一说到贪官,为什么小皇帝会如此勃然大怒。“难道皇上上辈子跟贪官有仇?”许景淳心中不由这么想。殊不知,他猜得不中亦不远了,陆承启“上辈子”最恨的就是贪官。仗着有权有势,胡作非为。“上辈子”陆承启只能骂,现在不同了,陆承启可是皇帝,掌握生杀大权。你想贪?可以,问问那柄铡刀同不同意吧!
退出了书房,许景淳迎头又碰到了一个老熟人――礼部尚书冯承平。
“冯尚书,你也来觐见的麽?”许景淳为了掩饰自己心虚,打了个招呼。刚刚他的背脊,已经沁出汗来了。
冯承平低声说道:“陛下心情如何?”
“不太妙……”许景淳实话实说,这老头有点可爱,不忍心他被小皇帝呵斥。“冯尚书觐见,所为何事?”
冯承平一脸尴尬,期期艾艾,说不出话来。许景淳也明白了,说道:“既然冯尚书难以言说,便作罢吧,我告辞了!”说完一拱手,大踏步出去了。冯承平这才抹了一把汗,见到高镐跟着陆承启从御书房出来,连忙迎了上去:“参见陛下!”
“去垂拱殿说。”陆承启没有鸟他,头也不回地往垂拱殿走去。冯承平心道:“皇上心情,果然不好!”想到这,只能跟着高镐,走进了垂拱殿中。待得内侍端来香茗椅子,冯承平才敢坐下。
“说罢,有甚么事让冯卿亲自来见朕啊?”陆承启不咸不淡地说道。
冯承平一愣,不曾想到这小皇帝也会一本正经地说笑,差点一个趔趄摔倒在地:“陛下,先帝驾崩已四年,庙号都未曾定下。臣等商议多年,觉得定为宪宗为最,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宪宗?”陆承启一愣,他重生已久,渐渐熟悉了这时代的礼制,知道庙号和谥号是不同的。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到了魏晋,庙号开始泛滥,所谓“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而大顺的文宗,也是因为那时官员“业务不熟”,闹了笑话。为了补救,宣宗时曾追封为文高宗,表明其文治武功的功绩。只可惜文宗实在深入人心,已经改无可改了,所以一直称为文宗。再加上文宗的谥号又太长,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叫起来也不顺口,所以只能委屈“文宗”了。
至于元绶帝定什么庙号,朝中大臣已经在例朝争论了无数遍了。从诸多庙号里,逐渐廷议到只剩宪宗、圣宗、孝宗这三个。想是近来礼部不想再拖,毕竟元绶帝都入寝陵两年多了,再不定庙号,恐怕天下人都得耻笑。
“陛下,先帝功绩,世人有目共睹。对内,虽元绶新政不成,却也改善了民生。对外,曾抗击数十万契丹大军于幽州城下。文治武功,历代以来鲜少出其左右……”
听着冯承平抑扬顿挫地说着,陆承启也心中明了。是啊,他这便宜老爸,要是论文治,肯定不能比先祖;可他还有武功啊!若论武功,也不咋地,可他文治也不错啊!这一来二去的,定庙号就难了。
“行了,就宪宗吧。谥号呢?”陆承启认为,庙号只是个称呼罢了,难道宋徽宗还比赵佶出名吗!
冯承平连忙说道:“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陆承启听了好笑,这便宜老爸要是真的这么神,早就把辽国解决了,何至于留给他这个烂摊子?
“就这样吧,择个黄道吉日,朕亲入太庙拜祭!”(未完待续。)
………………………………
第六百七十七章:猜测
(祝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早日一统两岸!)
既然小皇帝都发话了,那元绶帝的庙号就定了。宪宗,也还算不错,起码按照庙号来说,也算是个中兴之主了。元绶帝的元绶新政,任用贤臣范仲淹为宰辅,确实做出了一番事业。但后期昏庸,也放任了杨太师坐大,还差点让大顺换了主人。
至于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也是给他脸上贴金,元绶帝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是真,哪里配得上什么“昭文章武”?陆承启不无恶意地想:“要是我百年之后,谥号该怎么写呢?我手中有枪有炮,开疆扩土是免不了的了,难道要把所有溢美之词都给我吗?”。
大顺遵循前朝制度,一时不察,竟闹下笑话。后面想要补救,可“文高宗”终究是不比“文宗”的名气来得大些。于是乎那年的礼部官员,全都贬官流放,也是一时奇案。好在大顺之内管辖极严,甚少人知道有这件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陆承启心念一转,突然问道:“冯卿,朕想把文宗的庙号一并改了,你认为改成什么好呢?”
冯承平一下子便想起了那件公案,脸色都变了:“陛下,这……”
陆承启心思聪颖,猜到了他的顾虑,笑道:“文宗一名,记入史书,确实有碍瞻观。文宗文治武功,皆为后世楷模,千古一帝,值得传诵。偏生这庙号对不上,后世如何相信其功绩?”
冯承平何尝不知道是这个理?只是庙号这个东西,牵扯甚大,不是说改就改的。不仅要上祭祖宗,撰文祷告,以彰天地,还要朝中廷议多次,方能确立。便是元绶帝的庙号,大顺官员扯皮了四年时间,才算是有了个结果。甚至陆承启“昏迷不醒”的那会,都有人宣称要把元绶帝的庙号定为“光宗”了,这不怕陆承启“挂了”,大顺就亡了吗!嘿嘿,陆承启早就知道,那会连他的庙号都在私底下传开了,说什么“思宗”,摆明就是想他亡国灭朝啊!
陆承启突然想起,这事好像是前吏部尚书陈鹤栎牵的头。陈鹤栎是谁,大贪官,杨太师的第一心腹,最“得力”门生。这岂不是说,事情是杨太师主导的?陆承启向来知道,人心这个东西,越是牵扯到利益,就越是肮脏。怪不得杨太师这么不禁吓,他当时连兵权都尚未彻底掌控,就成功让杨太师“致仕”了。原来这老东西一直想着改朝换代啊,明知不可为之后,便生了退堂鼓。哪怕把自己的同党、门生故吏都推入深渊,也要弃车保帅,换取他活命。
“老谋深算,果然老谋深算!”
陆承启这才回味过来,杨太师果然是奸诈,好一招金蝉脱壳,以免刀斧加身!怪不得,杨太师明明有余力反戈一击,却选择了激流勇退;怪不得杨太师当政几年,贪污无数,却只交出这么点钱财就“两袖清风”了。想必已经养成了私兵,打造了兵器甲胄,要改朝换代了。可恨自己现在才想明白,那老狐狸估计早就灭掉所有证据,不然的话,怎么会如此淡定。
“罢了,罢了,现在追究这个老狐狸已经没有意义了。他做不成皇帝,也憋着劲要留名青史,让他做皇家大学副校长吧,反正他在皇家大学里掀不起什么风浪来。”陆承启能如此淡定,是因为杨太师的门生故吏,贬谪的贬谪,杀头的杀头,基本远离了朝廷中枢。他此时没权没势没兵,陆承启还怕他作甚?杨太师要是识相,乖乖的不起什么风浪就好了。要是弄什么幺蛾子,陆承启一只手都能捏死他。
冯承平思虑了良久,才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若是改庙号,恐怕糜费甚大啊……”
陆承启风轻云淡地说道:“此乃皇家之事,自是由皇庄出资。若用国库钱银,怕是天下人不服。”陆承启不得不赞一下周芷若,若不是她用心经营皇庄,皇庄怕也只是那几个园林,几百亩地而已,成不了什么气候。现在皇庄赚的钱,几乎等同国库收入。陆承启有钱了,腰杆也就硬了。这叫什么,这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何况有了钱,陆承启之前想做做不了的事情就可以着手准备了。
陆承启已经神游天外,冯承平却还在思考着该给文宗换个什么庙号好。仁宗有了,宪宗也有了,就只剩下一个圣宗了。难道大顺真正的第二个皇帝,要改成圣宗吗?
冯承平把这个顾虑说出来后,陆承启觉得这都不是事。他便宜先祖陆云,一天皇帝都没当过,都有了庙号太宗。给一个仁明的皇帝改个“圣宗”的庙号,又如何?
冯承平是典型的儒家子弟,有他自己的坚持:“陛下,这事不能就此定论,须得廷议方行。”
“嗯,准了。”陆承启淡淡地说道,在他看来,廷议的什么都不是事。
冯承平正待告退,突然想起一件事来:“陛下,真腊国遣使来朝,现在已入榻怀远驿,其使者明言,有国书递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