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终仙境-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两口的女儿叫凤姑,十六七岁的大姑娘,生得十分标致,按说早该嫁人了,只不过爹娘不忍让女儿留在关外吃苦,是以拖到今日。去年,张小把儿初到关东,身无分文,在集上讨不到东西吃,几乎成了饿死的路倒尸,多亏凤姑给了他一碗饭才活命,他也是有心报答,夸口说:“二老别看我小把儿穷,回去可要发财了,等明年开了江我再来。”
天亮之后,张小把儿辞别开客栈的老两口,取道回了关内。他先拿两根棒槌摸摸行市,估摸出自己手里的大货值多少钱,这才出手。
可他终究是没见过大钱的,值十成的东西给他一成钱,他也觉得不少。那些年深岁久的老参,价比黄金,到他手中全当白银卖了,也算发了一笔财。
转过年来开了春,张小把儿到关外祭拜老杆儿炮,祭罢山坟,又住到那家客栈。老两口一看张小把儿真发财了,还带来许多金银首饰,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连说:“别看凤姑比你大两三岁,她既给你当姐姐又给你当媳妇儿,准错不了。”
一家人张罗起来,要给张小把儿和凤姑拜堂,成了亲再让二人进关回家。怎知到了拜堂成亲的这一天,大喜的日子,凤姑对镜端坐,刚将凤冠霞帔、金银首饰穿戴整齐,突然倒地不起,气绝身亡。
【9】
开客栈的老两口大放悲声,张小把儿也跟着哭了一场。老两口感觉对不住女婿,原以为姑娘嫁给张小把儿是去关内享福,不承想她没这个命,竟在拜堂之前死了,死得还这么不明不白,没处去叫这撞天的屈。
三人哭罢多时,一合计人死不能复生,再哭也哭不活了,当时又是在伏天,尸首搁不住,应当尽早入土为安,于是请人到棺材铺要了一口上好的棺材。
山下没别的,好棺材料可有的是,整方柏木打成棺材,棺材板足有一尺多厚。这要换作在关内,新娘子死了有许多迷信忌讳,至少要分拜过堂和没拜过堂,用什么棺材穿什么殓服,怎么送路怎么入土,怎么烧纸怎么上香,这些全是规矩。不过关外没那么多禁忌,仅有一个,那是“死人不等衣裳”。
按过去的迷信风俗来说,人死再做寿衣,做得再快也来不及。关内也一样,没有死了人再去做寿衣的,全是到寿衣铺买做好的寿衣寿帽,买回来赶紧给死人穿上,要不然带不到阴间去。生孩子正相反,死人是“衣裳等人”,生孩子则是“人等衣裳”。关东山乃边荒之地,没有寿衣铺,老两口不得已只好在棺底铺了层锦被,死了的新娘子仍穿戴凤冠霞帔,整身的金银首饰也没摘,仰面放在棺材里,钉好了棺盖,找来几个和尚老道念经超度,停柩三天,请道队敲锣打鼓,抬上棺材去到坟地,一捧黄土埋香掩玉。
张小把儿触动了心怀,又在坟前哭了一回。他虽然没跟凤姑拜堂,但是已然定了亲,也该是一家人了,凤姑的爹娘等同他的爹娘。他对老两口说:“我张小把儿无父无母,二老不如跟我回去,往后我拿你们当亲爹亲娘孝敬。”
无奈老两口舍不得埋在此处的女儿,执意留在关外。张小把儿劝说不动,只好跪下给老两口磕了几个头,抹去脸上的泪痕,一个人恓恓惶惶地往家走。
六七月的天时,正当晌午,如同下火一般热,张小把儿走到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路边的荒草长得比人都高。他正走得满头是汗,一颗心七上八下,忽然听得路边荒草丛中“稀里哗啦”一阵乱响。他以为遇上了剪径的盗贼,先是吃了一惊,却见拨开乱草走出来的是一个年轻女子。
张小把儿看这女子穿戴着凤冠霞帔,一身新娘子的打扮,怎么看怎么眼熟,倒也不是别人,正是意外身亡的凤姑!可是凤姑死后停柩三日,又埋到坟中,再到张小把儿动身上路,这都几天了?死了的新娘子怎么跑了出来?
张小把儿走南闯北,却不曾见过恁般蹊跷的事,唬得他目瞪口呆,额头上的汗全变成了冷汗,顺着鼻凹鬓角“滴滴答答”直往下掉。他见这势头不对,转过身要逃,可是两条腿抖成了面条,根本就不听他使唤,抬左腿抬不动,右腿也抬不动。两腿齐抬那叫旱地拔葱,更抬不动了。
转眼间,死了的新娘子到了张小把儿的身后,只怕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第二章 八卦镜和桃木剑
【1】
凤姑打后边追上来,叫住张小把儿,说出一番话来。
原来,在抬棺入坟的道队之中,有一个穷汉名叫王二狠子,平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贯偷鸡摸狗,欠了一屁股赌债还不上。王二狠子为了挣几个钱抵债,充为抬棺的杠子手,替凤姑抬棺。他打听到凤姑有金银首饰陪葬,不由得起了贪念。
以前偷坟盗墓有个讲究,说是“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怎么说呢?有风的时候适合盗墓,因为刮起风来可以吹去盗洞棺木中的晦气。如若明月高悬,亮同白昼,则不宜动手,容易被远处的人看见,这就叫作“偷风不偷月”。而“偷雨不偷雪”,是说下完雨后的土比较软,便于挖坟,下雪天寒,地都被冻住了,挖起来吃力。
当天半夜,月黑风高,刚好适合下手。王二狠子带上锄头,没点灯笼,摸黑回到坟地,刨开了坟土,撬掉大钉,又挪开棺盖,累得他气喘吁吁,再点起灯笼来一看,只见死去的新娘子躺在棺材中一动不动。那么热的天,居然也没变臭,甚至还有脂粉的香气,一身的金银首饰在灯笼下亮闪闪的,看得王二狠子直流口水。
他对死去的新娘子作了个揖:“凤姑小老妹儿,你可别怪你王二哥了,常言道得好,人死如灯灭,灯灭尚可续,人死难再生。这些个金银首饰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还留着干啥?倒不如给了你王二哥,待我回去之后,年年给你烧香,岁岁给你上供,应时到节地供奉你。”
王二狠子长这么大,头一次在死人身上扒东西,不免做贼心虚,他这话一半是说给死人听,一半是给自己壮胆。说完话他可就动上手了,伸手去摘凤姑头上的金首饰,想不到他刚一动手,死了的新娘子忽然睁开眼,直挺挺地坐了起来。
别忘了有那么句话——“虎怕活的,人怕死的”,老虎是活的吓人,没人怕死老虎,人却是死的吓人。死人一动不动倒还好说,冷不丁动这么一下,那得有多吓人?黑天半夜挖坟开棺,王二狠子也是怵头,为了金银首饰硬着头皮来的,心里头正虚得没底,猝然见到凤姑起尸,竟然把他王二狠子活活吓死在了坟前。
其实成亲那天,新娘子凤姑眼前一黑倒在地上,等她再睁开眼的时候,发觉自己躺在棺材之中,她又冷又怕,却也无奈。不承想遇上王二狠子掏坟,凤姑从棺材中出来,当场吓死了王二狠子,也把她吓坏了,半夜里不辨方向,一个人到处乱走,想是老天爷开眼,让她走到这儿撞见了张小把儿。
张小把儿可不信这套鬼话,活人在棺材里三四天也该闷死了,可他听完了还是不住地点头。不信他也得点头,不敢说不信。
听凤姑说起这么一番经过,张小把儿说:“姐姐你好命大,快与我回去告知老家儿!”
凤姑担心吓坏了爹娘,况且又牵扯到王二狠子一条人命,怕有官司牵连,她劝张小把儿,不如先进关去,等到安顿好了,再托人给老家儿捎封书信,从容计较不迟。
【2】
张小把儿偷眼打量这死去的新娘子,长得倒和凤姑一样,但是口巨眼细,身上冷冰冰的,一步一扭,有股又腥又臭的气味,怎么跟土皮子一样?张小把儿心中起了疑,寻思着是不是有了道行的土皮子借新娘尸身,要跟他回家取千年赤灵芝?但是千年灵芝早没有了,谁给的钱多卖给谁了,那可没处找去,回到家拿不出千年赤灵芝,土皮子会不会现出原形吃人?
他越想越怕,可是不敢说破,提心吊胆地往家走。
刚一开始,张小把儿仅仅是疑心。可是行至途中住宿过夜,屋里的灯一灭,眼前黑灯瞎火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躺在炕上,感觉有条土皮子缠在身上,让他一动都不能动。接下来,土皮子伸出冰凉滑腻的舌头在他脸上舔了几下,随后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再等睁开眼时,天已大亮,凤姑就在旁边。这一路之上,几乎天天如此,可把他张小把儿给吓坏了。
张小把儿在关外听人说过:“深山老林中的土皮子有了道行,可以变化多端,但是你要合上眼不看或是让有道眼的人去看,土皮子仍是土皮子。”
张小把儿心知肚明,到了家逃不过一死,可不能往家走了。他有心在路上逃走,可是土皮子白天紧紧地跟在身后,半夜又缠住不放,怎容他脱身?
简单来说,张小把儿带着凤姑在路上不止一日,走到了天津卫余家大坟。张小把儿当年住在坟地旁边的破瓦寒窑,因为吃不上饭,不得已出去耍人儿混锅伙,再后来到关外挖棒槌发了财,早不在这儿住了。但是他想起混锅伙的时候,认识余家大坟破庙中的庙祝,庙祝崔老道也是个有道法的,如果他出手,自己或许还能活命。
崔老道是个批殃榜的天师道,他一双道眼,号称“祥殃有准”,要问有多大本事,可以说是“略知一二”。江湖上说略知一二,那可不是谦虚。一为阳,二为阴,略知一二这叫“知晓阴阳”。外人听以为是谦虚,内行才听得出这是吹牛。今日,这崔老道刚一出门便望见一道妖气打远处往余家大坟破庙而来。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情,伸长脖子等了半天,看见张小把儿正往这边走,但在张小把儿身后跟来一条大蛇,双目如炬,粗如米缸。
在过去来说,有道行的蛇会量人,昂首而立与人比较高低,先量人之长短,而后噬之。崔老道一看不好,谁也比不过这条蛇啊,急忙跑到破庙门前抓起一根杉篙。杉篙是削掉枝杈的长杆,三丈有余。旧时往屋顶上放柴草或者搭架子,都用得到杉篙,随处可见。
老道拿过这根杉篙,摘下帽子挑在上边。民间传说大蛇量人,其实是它在比道行高低,它的道行高过你,就敢吃你。另有一说,蛇与人比较短长,是看能不能吞得下去这个人。
崔老道想得挺好,大蛇再长也高不过杉篙,必定吓得转身逃走。怎知蛇身竖起,蛇头随他手中的杉篙往上抬,始终高过他的帽子。
【3】
崔老道慌了手脚,扔下杉篙逃进庙门。张小把儿全指望崔老道救命,却见这老道跑了,他管不了三七二十一了,也往破庙中逃。他们两个人一前一后进了庙,余家大坟这座破庙本是坟地旁边的伯公庙,说白了是座土地庙。村口和坟旁常见土地庙,盖因土地能生五谷,黄土又可以埋人。伯公庙有大有小,余家大坟这座伯公庙的规模也不算小,始建于明代后期,一堂两厢,墙上有夜叉壁画,但是年久破败,供奉的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全没了,屋檐上的蒿草比人还高,庙门仅有一半,想关也关不上。
崔老道阴阳皆知,却不会降蛇。余家大坟被锅伙占据之前,破瓦寒窑中还住了几个乞丐,相传乞丐擅能捕蛇,道行再大的蛇,乞丐首领也有法子降服,但是余家大坟的乞丐全被锅伙赶走了。
崔老道他本领高是高,也得分干什么,用得上他是“孙猴子”,用不上他就是“猴孙子”。而今遇上有了道行的蛇妖,别说理会张小把儿的死活了,他是泥菩萨过江,自身也难保全,到了这会儿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崔老道惊慌失措地逃进庙门,又往堂屋跑。
张小把儿听到身后传来“嘤嘤呜呜”的一阵抽泣,又是凤姑的声音,转头往后边一看,却见庙门外是一张布满黄鳞的扁平怪脸,口作人声,两只眼好像两只灯笼,惊得他魂飞天外,跟随崔老道连滚带爬地躲进庙堂。二人返身将门顶上,坐倒在地上喘作一团。
没等喘过气儿来,猛听“砰”的一声,门板已被蛇妖撞飞。蛇妖身子尚在庙门之外,遍布鳞片的怪脸已到了堂屋门前,它张口吸气,一阵腥风卷至,崔老道和张小把儿腾空而起,身不由己地往外飞。
二人紧抱堂中立柱,稍有松缓便会落进大蛇口中,只觉狂风一阵紧似一阵,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脸让大风刮到,刀割般地疼。张小把儿眼见死到临头,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记起他在关外看到过的一种奇怪的风俗。山里人劈柴挑水时带着孩子不方便,常将小孩放在巨瓮之中,周围抹一圈锅底的黑灰,那是怕有蛇进去咬了孩子,皆因蛇怕油烟和锅底灰。
他看到崔老道屋里有锅灶,伸手抹了满头满脸的黑灰。崔老道一看还有这么个法子,顾不得什么脸面了,也抢上前去抹了一脸的锅底灰。二人发觉庙门外的大蛇不再吞吸,还以为保住了性命,岂料大蛇不再吸气,却张口吐雾,一阵阵土黄色的云雾又腥又臭,涌进庙堂之中。
张小把儿和崔老道全身麻木,皮肉迅速浮肿,变得充气一般透明,他们大惊失色,再让大蛇在门外吹上几口气,非得化为血水不可。
崔老道一闭眼,心想:罢了,老道休矣!
【4】
说也凑巧,崔老道和张小把儿命在顷刻,此时打路上走来一个人。这个人一身的五花肉,天生力大无穷,头上扎个冲天辫儿,呆里呆气,雕嘴鱼腮,板牙无缝,姓于名宝禄,在天津卫人称“傻宝禄”,专盗官仓的禄米,还偷漕运的皇粮。不过到了清朝末年,打运河上过的皇粮不能跟以前相提并论了,你敢偷也没粮食可偷,做这个行当不够他傻宝禄糊口。这也是位穷得喝西北风的主儿,迫不得已替人跑腿儿打八岔,抬棺材、送殃榜什么活儿都干。
当天西头有人发丧,主家打发傻宝禄来余家大坟请崔老道过去写殃榜。傻宝禄来到破庙门前,刚好看到有条大蛇一半在庙门外,一半在庙门内,他是人傻胆大不知道怕,瞧见门口有切秫秸的铡刀,当即握在手中,两膀用足了力气,狠狠一刀斩在蛇身上。
蛇妖正往庙中喷吐云雾,突然挨了一铡刀,又惊又怒,想要掉转头来一口吞下傻宝禄,但是它有一半钻进了破庙,也不能倒退而行,首尾不能相顾,困在门中挣脱不开。傻宝禄可不管那一套,使出浑身的蛮力,抡起铡刀又往下劈,几乎将蛇妖斩为两段。大蛇全身是血,转头从墙上出来,撞塌了半边土墙,一头钻进了庙门旁的荒草丛中,转眼间踪迹全无。
傻宝禄傻仗义,他看崔老道和张小把儿躺在庙中全身浮肿,跑去找乞丐首领讨来解药,二人身上的浮肿这才消退。张小把儿死中得活,打算去“福聚成”摆一桌,报答崔老道和傻宝禄两位的救命之恩。
说到“福聚成”,那可了不得,是清朝末年天津卫“八大成”之一。“八大成”是指八个大饭庄,都带个“成”字。“福聚成”在这八大饭庄里又是头一大,不接散座,只办包席,出入者皆为达官显贵。张小把儿到关外挖棒槌发了财,报答他们这二位,当然要去“福聚成”。
傻宝禄是个没底儿的饭桶,崔老道也是馋鬼,谁不知道“福聚成”的南北大菜,什么叫山珍海味,什么叫烹龙煮凤,他们这辈子没吃过,听完了口水直往下流,想去是真想去,但是去不成。为什么呀,因为崔老道吃批殃榜这碗饭,自称看殃看得准,怨煞之气为殃,他说他能看见,别人谁都没见过。如今的人必定认为,崔老道一个批殃榜的江湖术士,自称会看殃,多半是鸟儿屁股插鸡毛——愣充大尾巴鹰,若不说些吓唬人的言语,如何能在天津卫混饭吃?这叫“话是拦路的虎,衣服是说拿ā保腥顺钥诜梗咀炱ぷ诱跚2还谝酝歉瞿晖罚现镣豕伲轮涟傩眨挥胁恍耪飧龅模饨小耙淮Σ坏揭淮γ裕Σ坏骄挪恢薄
崔老道挣扎着起了身,他说,若不是傻宝禄出其不意,在庙门斩了蛇妖几刀,他和张小把儿焉有命在?奈何关东山的大蛇还没死,这口怨气不小,只怕还要找上门来报仇,那时他们三个人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张小把儿和傻宝禄闻言大骇,忙说:“我二人但求不死,全凭道长吩咐。”
崔老道说道:“既然如此,咱也别尿炕不说话——光在这儿渗着了!”
【5】
崔老道能有什么法子,他如果对付得了关东山的大蛇,刚才也不至于那么狼狈。去找城中的乞丐头子也未必降得住此蛇,想来想去,还是出去躲一躲方为稳当。
于是,崔老道带上张小把儿和傻宝禄,出了余家大坟破庙往南走。往南全是漫洼野地,成片的荒草芦苇,少有人迹。三个人匆匆忙忙走在路上,天将傍晚,忽然腥风大作,他们转头一看,但见身后的荒草一片片往下倒。关东山大蛇在后追了上来,不肯放过他们三人。
张小把儿和傻宝禄大惊失色,一没想到关东山大蛇来得这么快,二是旷野之中不比破庙,别看庙破,却可以挡一挡关东山大蛇,如今落在漫洼野地,那可逃不掉了。
崔老道说:“你们别往后看,想活命就赶紧跟我走!”
张小把儿和傻宝禄不得已,又跟着崔老道往前跑。三个人逃到一处,但见五株槐树,枯枝虬屈。那全是枯死的老槐树,树干都空了。日暮黄昏,残阳如血,枯死的老树形似几个饿鬼,既悲凉又可怕。
傻宝禄背上崔老道,和张小把儿三个人一起跑到五株枯树下边。崔老道告诉其余二人,赶快上树。张小把儿和傻宝禄一看,枯树还没蛇粗,又不怎么高,等关东山大蛇过来,还不是一口一个将他们三个全吃下去?
到这会儿可也来不及多说,三个人刚上了枯树,关东山大蛇已然追到,对着他们张开血口。三个人心寒胆裂,忽见残阳之下涌起一团黑云,那是成百上千的老鸦。南洼旷野,多有枯树荒坟,老鸦奇多。关东山大蛇前半晌挨了几刀,躲到河边舔伤,发觉破庙中的三个人要逃,它也不顾伤势未愈血迹未干,在后边紧追不舍,没想到遇上这么多老鸦。老鸦纷纷飞下来,狠啄大蛇身上的血肉。关东山大蛇在破庙中吐尽了毒气,此刻同群鸦相斗,不免落了下风,虽然张口吞下几十只老鸦,却挡不住老鸦太多,再想逃可逃不掉了,有如被一团黑云罩住,任它翻转腾挪,始终无法脱身,转眼间血肉俱尽,仅余残骨。
张小把儿和傻宝禄在枯树上看得惊心动魄,到这会儿才明白过来,崔老道带他们逃到此处可不是慌不择路。听崔老道一说,方知五株槐树形同五鬼,关东山大蛇追到这儿,刚好凑成“五鬼擒龙”的形势,合该它气数当尽,枉死于群鸦之口。
待到群鸦散去,三个人下得树来,撮土为炉,插草为香,拜了一盟兄弟,说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崔老道念咒打殃,张小把儿和傻宝禄找来锄头,在五株老槐当中刨了个坟窟窿,用来掩埋残骨。怎知挖出一个东西,把哥儿仨都吓坏了!
崔老道跟他这两个兄弟起了誓,今儿个在五株枯树之下见到的东西,谁也不能说出去!
张小把儿是我的曾祖爷,他到关外挖人参的传说,我以前听过的只有这么多。当然是没完,上半部分是“张小把儿挖人参,傻宝禄斩蛇妖”,下半部分还有“伏虎庄夜盗烈女坟,崔老道跑城追尸”,要往长了说,也该有“陈家沟伏魔,华阳宫取宝”。
我这都是听崔大离说的,崔大离是崔老道的后人,他说话往往夸大其词。据我所知,我的曾祖爷是到关外挖过棒槌,也跟崔老道拜过把子,并非崔大离胡说,但是说遇到什么妖怪,我可只听崔大离一个人说过。那是我们平常在一起胡吹闲聊的话,他怎么说,我怎么听,我也不拿他这些话当真。
我感到奇怪的是,崔大离明明说过,“张小把儿挖人参”之后还有一段“崔老道跑城追尸”,但是他每次说到这儿都不肯往下说了。我不知道他是故意勾人腮帮子,还是觉得说出来不叫本事。
当时我可想不到,崔老道在一百年前埋下了多大的祸端,以至于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又不得不提起“崔老道跑城追尸,夹龙山伏魔取宝”这段故事。
【6】
后话不提,先说崔老道在余家大坟批殃榜,一转眼就过去了一百来年,改朝换代不在话下,余家大坟也变成了大杂院儿。清朝末年,这一带还是出了名的乱葬岗,除了坟头就是水沟,特别不干净,主要是扔死孩子的太多了。
要说哪来的死孩子啊?有旧社会穷人家生下孩子养不活的,也有横生倒长的死胎,或是打掉的鬼胎,大的小的都有,反正是多了去了,全往坟地旁边的水沟里扔,捡都捡不过来。因为那会儿的人们迷信,迷信什么?民间迷信送子娘娘有三位,头一位送来的可以养活,第二位送完了经常后悔,第三位送的全是偷生鬼,夭折早死的偷生鬼应该扔得远远的。不知道是打什么时候开始,城里头死了孩子就全往余家大坟后边的大水沟扔。
新中国成立之后,扔死孩子的余家大坟改为“1号公墓”,有了官称了,俗名叫“小蘑菇坟”。20世纪50年代末迁坟动土,公墓迁到了别处,当初的坟地盖起了许多平房大杂院儿,当年的余家大坟破庙,先是改为水铺儿,往后又成了挑水胡同的一个大杂院儿,崔老道的后人还一直住在这儿。当时我已经开始了我的“倒爷”生涯,家里的房子给了别人,回来没地儿去,只好住到崔大离家。
崔大离当时三十多岁,闲惯了成天混日子,东对付一头,西对付一头,撑不死倒也饿不着。他本来在南市筒子楼住,前几年跟媳妇儿离了婚,如今同崔奶奶住在北屋。
挑水胡同这个大杂院儿,二门隔开前后两院儿,后边是破庙改的四合院儿,前边是50年代后盖的水铺。后边人少,前头人多,有几家是刚搬进来的,我都不认识。进屋先跟崔奶奶说了半天话,她在我小的时候带过我,我们两家有几代人的交情。这要说起来,那可没个完了,我对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儿也是所知不多。好不容易等崔奶奶念叨够了,老太太让崔大离帮我收拾屋子,自己去准备切面,张罗着做炸酱面。
我等着吃炸酱面,想起刚才一进院儿,看到前边不大对劲儿。
前头有两家住对门,一个东屋一个西屋。我们这个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儿分成前后两段,当中隔了一道二门,前院儿的东屋和西屋等于是东南屋和西南屋。过去老天津卫讲究“有钱不住东南房”。不仅东南房不好,西南房也不好,冬不暖夏不凉,西南房夏季潮湿闷热,东南房寒冬阴冷招风。在旧社会,有钱的人家绝不愿意住这两个死角。
挑水胡同灶头大院儿前边的东南屋和西南屋,都是去年刚搬来的两家。我从前边经过,看见东南屋住家门楣上钉了八卦镜,西南屋住家门楣上高悬桃木剑,想不明白这是要唱哪出儿,降妖还是捉怪?
【7】
按辈分说,我比崔大离差一辈儿,要管他老娘叫声“崔奶奶”。论岁数我也比他小,但是我们俩一向没大没小地胡论,当时我问他:“前边两家搞什么名堂?”
崔大离说:“别提了,缺了德倒了霉的两家,斗上法了。”
我听得一愣:“挑水胡同真是卧虎藏龙,如今都什么年头了,还有人摆阵斗法?”
崔大离告诉我,前边住家多,几乎每间屋都挤上三五口人,东南角房主是卖菜的三哥,刚搬进来不到半年,三哥夫妻俩下边有个儿子,上边还有个姥姥,不是孩子的姥姥,是三哥的姥姥。两口子起早贪黑卖菜、卖水果,全家都是外乡人,小孩没户口,也不上学,成天跟在爹妈屁股后头卖菜。挑水胡同全是几十年没有翻修过的老房子,一大家子人刚搬进来,当然要换换门板、糊糊顶棚。换门板的时候,三哥为了便于菜筐搬进搬出,给门上多开出半块砖的量。
他在东南屋这么一折腾,西南屋那家可不干了。
西南屋住的是天津卫本地人,三口之家,邻居们管这家爷们儿叫二哥。二哥是个跑出租车挣钱的,有个儿子五六岁,二嫂子成天在家无所事事,东家西家到处串门,嗑瓜子扯闲篇儿,四处搬弄是非兴风作浪。她看见对面卖菜的将门户加宽,不由得火往上撞。
以往的人迷信,忌讳门对门。门口门口,门就是口。如果其中一家的口比另一家大,一旦凑成形势,门大的一家会将对门一家吃掉。二嫂子急了,她让二哥连夜换门,必须换成比三哥家大出半块砖的门户。您想,全是平房胡同大杂院儿的住家,一间屋子半间炕,怎么折腾也大不到哪儿去,多说有一块砖半块砖的量。
换完了门,二嫂子还不解恨,又在门楣上高悬一口木剑,按迷信来说这叫“冲门煞”,她那意思是,你不是想一口吃了老娘吗?老娘在门前挂一口宝剑,你张开嘴先吃老娘一剑!
胡同大杂院儿的邻里关系,要说好,真能好得跟一家人似的;要说不好,也真能恨出个仇生死。再者,个别天津人排外,看不起外地来的,管乡下人叫“老坦儿”,是老赶的变音,有说相声的编过一个顺口溜埋汰老坦儿,说是“老坦儿进城,身穿条绒;头戴毡帽,腰系麻绳;喝瓶汽水,不懂退瓶;看场球赛,不知输赢;找不着厕所,旮旯也行”,又说“天津卫遍地是钱,不能都让老坦儿赚走”,认为排挤老坦儿、欺负老坦儿那是天经地义。咱不能说所有的人都这样,那是以偏概全,但是过去确实有一部分人这样,并且为数不少。
开出租这家的二嫂子,为了门大门小这么个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非要跟对门卖菜的争这口气儿。
卖菜的三哥一家,刚开始闹不明白门大门小有什么讲究,直至看到对门挂上宝剑,卖菜这家的姥姥也不愿意了,谁肯吃这么大的亏?乡下人在“迷信”二字上绝不含糊,翻箱倒柜找出一面八卦镜,钉到门楣上。门口挂铜镜也有讲究,你过来什么全给你原样儿照回去。两家算是斗上法了,你压我一头,我压你一头,天雷勾动地火,麻花就怕拧劲儿的,为此结下了解不开的仇疙瘩。
常言道:“天燥有雨,人躁有祸。”那个蒸笼般闷热的夏天,天燥人也噪。卖菜的三姥姥和对门二嫂子两家斗法不要紧,可给我们挑水胡同灶头大院儿惹来了一场大祸。
可要说惹了多大的祸,真好比“安禄山日了贵妃,程咬金劫了皇杠”,这个祸惹到天上去了!
【8】
挑水胡同的邻居们都说三姥姥平素积德行善,老太太早年间逃荒逃到天津卫,住到破瓦寒窑之中,捡烂菜叶子度日。据说一天半夜下着雨,三姥姥正在缝补衣服,这时一个从没见过的姑娘找上门来,说是家里有孕妇生孩子,来不及请接生婆了,不得不找三姥姥过去帮忙。
三姥姥不是接生婆,但是在乡下的时候也给女人接过生,看到姑娘一脸着急的样子,她不好推辞,披上衣服匆匆跟去。雨夜天黑,不辨道路,七拐八绕来到一个去处,看到孤零零的一间大屋,有位妇人挺了个大肚子正在屋中呻吟待产。
三姥姥忙替那妇人接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