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末日避难之家园作者:阿苔-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河堤坝附近的几座山头,本来是背倚着大岗山向河边延伸开来的,如今已经被开发成梯田式的样子,山上的一排排房子,沿着平缓的坡度层级展开,鳞次栉比的感觉,几座朝向河边的山头都是如此,颇为壮观的感觉。

  邵老爷子一行人进了内墙,顾不上看路边的情况,光顾着抬头看山上的房子,个个啧啧称赞。

  邵文柏得意地向他们说:“看,这是我们的山城。”

  “不错,看样子能住好多人。”邵老爷子不住点头。

  “我们就是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无限的生存条件。”邵文杨自豪地咧嘴,露出一排大白牙。他在国外是学建筑的,这房子他也有份参与设计,这份骄傲的感觉格外强烈。

  “你们都好厉害。”年越捉紧着邵文柏的手,捏了一把,嗯,这肉感挺真实的,不是在梦中。

  “这路边的房子也建得好,这路看着也顺眼。”林伯附加了一句。

  年越听他这一说就向四周望去,村里的平地上也建有一排排的房子,屋顶是半球型的,房子是圆柱体的,矮胖矮胖的感觉,就是蘑菇房的样式,房子还有拱型的玻璃通道相连。另外还有一些是半球型的大型建筑物。村里的路是青石板路,修得不宽,只容许两辆小车通行,现在在路上跑的车只有村里统一安排的观光电瓶车。

  年越发现村民们在村里走动,大多是走路或骑小三轮或自行车。而且骑小三轮的村民,都是车上载着东西的。仔细看,村子里男人们的打扮,大多都像邵家兄弟一样,无袖背心短沙滩裤,天气太热,还有些人光着膀子。年越看了一阵就被邵文柏拗过头,不许他再看下去了。

  “你真是太无聊了。”年越小声说,不敢让车里前面的人听到。

  “这是正事,严肃点。”邵文柏端着一张脸,不由分说。

  年越给了他一肘子,邵文柏脸色不显,稳稳地接着。

  “咱们要先去医院体检。”邵文柏对车上的一行人说。

  “要的要的。”邵老爷子点头,以后大家都聚居在一起,要是有个什么传染病隐患病,能及早查出来治疗才是。药品他们备得多,可也要想着以后日子细水长流的。

作者有话要说:
这才是我要写的副本。




第13章 窑洞房
 医院是座半球型的大楼,规模挺大的,据说还有地下层,有实验室还有地下草药种植所。以一个乡村级医院来说,这级别可是远远超标了。进了医院,就有医护人员带着他们去服务台,先根据村民卡办理好诊疗卡,询问一些病史,建立好个人健康档案,才让他们拿着诊疗卡去作全身检查。

  年越没来得及细看医院内部,就和邵老爷子林伯一起,单独被人领着进了房间里作各项检查,邵家兄弟们就在外面等着。像抽血验尿拍片心电图那些,都是以前在医院做过的。医疗器材看着挺齐全崭新的,人员也训练有素,看得出这村医院办得挺正规的。

  这样年越也挺高兴了,陈老教授他们几个可以在这里安心工作下去。他一边接受检查一边观看四周的人,没看到熟人,不知他们在哪个科室工作。

  检查出来,邵文柏问他:“怎么样?这医院办得还好吧?”他之前筹备建立民营医院,已经把所有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弄好准备开张了。现在正好把市里整个医院设备都搬来,除了从市里弄来的医护人员,他们还从村里招了一些适合的年轻人补充进来,现在正在接受培训实习中。

  “嗯,办得真好。”年越点头,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乡村医院了吧。

  “你到时候就在这里上班,可以先跟你老师学着,现在医院还不忙。”邵文柏继续说,现在医院最忙的是替人体检,最多的病人是治疗跌打扭伤和中暑感冒的,都是些小病,养几天就好了。

  “那我明天就去上班。”年越高兴地说,他之前在医科大学刷的政府工分在村子里没什么用,现在他要刷村里的工分。

  “不用那么急,累了先歇几天。”

  “我不累。”

  “晚上你就会累了。”邵文柏眼里的精光微闪,年越顾着看医院周围,没注意他话中有话。

  过了一阵邵老爷子才完成检查,被林伯陪着出来。他上了年纪,医生对他格外费心,多花了点时间。

  时下也到了中午的饭点了,邵家兄弟就领他们去吃饭。

  中午的午饭是在村里的村委会办公楼里吃的。村委办公楼也是个巨大的半球型房子,听邵文柏介绍说底下还有几层地下层。地上的只有两层半,那半层是阁楼,用来置放太阳能发电机。房子的窗都是特种钢化玻璃,墙也是特殊材料,厚且结实,承压性能好,可防火防水,隔温性能也好。邵文柏一边领他们进楼里,一边说村子里所有的房子都是用一样的建筑材料,不计成本,只为安全耐用。

  村委楼一楼是大会堂,平常用来召集村民开会,二楼是办公层,地下层有仓库,有研究室实验室。

  大堂里已经摆上了宴席,邵家族人们沸沸扬扬坐满了全场。今天是族里的宴会,摆了一百多桌酒席。人齐了之后,村长简短说了些场面话,就让大家开吃。已经下午一点多,大家都饿了,村长要说些什么话,大家都懂的,也就不让村长多费言了。

  邵老爷子一房人一起坐了几桌,许久没和儿孙们见面,老爷子精神劲头好,乐呵着吃了不少酒菜。邵二叔和三叔如今也是黑黑的,比以前瘦了不少,不过看着有精神气。村长和祖三房的人都特意过来跟邵老爷子聊了几句,还约好第二天再谈。之后不少邵家族人上前,跟邵老爷子见面寒喧敬酒,邵老爷子一高兴又继续吃喝了不少。

  年越这时才看到传说的祖三房的人,还有名义上的族长祖叔祖。祖三房的人看着挺正常的,有老有少,跟族人其他家庭一样的感觉。邵文柏跟他说,他们那些人大部分还是有一个正式工作的,并不是专门从事占卜算命看风水之类的行业。

  族长祖叔祖是个六十来岁的老头,看着是有那么一点道骨仙风的气质。据说他在族里辈份很高,连邵老爷子年纪比他大,都得称呼他为祖叔。因为称呼实在太混乱,邵家族人比邵老爷子辈份低的,全都称呼族长为祖叔祖。

  吃完午饭,邵老爷子被双胞胎兄弟扶去家里午休,邵文柏拉着年越的手跟在后面。他们坐电瓶观光车,穿过村子里的一片蘑菇房区才停下。之后他们一起走上了一座山城的主山道台阶,山道修得宽,这座山的山体大,坡度很平缓,台阶用石板修得宽平,走起来不累。主山道的两旁就是沿着山势修的一排排房子。邵文柏家在山上的第三层级区,这个高度不太高也不太低,从山下走上来不累,在山上远眺,可以看到山下的河,还有河对面的大岗村田地。刚好适合邵老爷子和林伯这样的老人家居住。

  房子前的路也是用青石板铺的,朝山外的一边还修有半人高的墙,每一层山的平面依着山势被拓得很宽,走在路上看四周丝毫没有感觉到陡,路也修得宽,目测可以容纳两辆电瓶光观车并行。双胞胎带着邵老爷子一行人到一户房子前,笑说:“这就是咱们家。”

  房子前面修有高高的围墙,门是钢板大门,为了方便进出还有小门。开了小门进去,是一个很大的院子,两边也有围墙,围墙两边就是邻居家的房子。院子通道两边,靠近院门的前面各有一间彩钢简易房,后面就是建得高高的玻璃温室房。玻璃温室房后面接着就是他们的居住房子,修有一段的台阶上去。居住房子并不是跟玻璃温室房同一个水平面的,其实是它们是处在两个梯级水平面。

  “这玻璃温室以后用来种点菜,前面的简易房用来放杂物,像柴火板车类。”邵文柏对年越说。

  他们的房子有一半是嵌在山洞里的,就像是窑洞的变形版。露在山洞外的房子相当于半个椭圆柱体,因为房子比玻璃高一个梯级,所以住一楼的人在窗边可以看到院子外面的风景,不怕视线被遮挡。整个房子半柱体的体积修得大,孤度也拉得很宽。屋顶是圆滑的半椭圆球形,窗和门都是拱式设计,露在外面的圆墙是浅黄色的石块。房子是两层半,那半层是阁楼,开有宽大的玻璃天窗,用来放置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发电机。

  “这房顶,这墙都开了大窗,采光足,通风又透气。你看房顶是圆孤状的,能防止积压厚雪。”邵文杨向众人介绍。

  “还有,你看这门窗是圆拱式的,不怕被挤压。我们修建房子的标准是防震防火防潮防压,高级别的,就追求安全俩字。你看我们除了空调,还装了空气净化机,这些地方还开有通风口,住在洞里面不怕不通风,不怕空气不好。冬暖夏凉妥妥的。”邵文杨越说越起劲。

  “好,房子就该这样修。”邵老爷子满意地点头,和林伯在门外看了一会后才进去看里面的构造。

  整座房子,用来居住的房间大部分面积是在山洞外面的房子部份,山体里被凿开的和房子连成一体的山洞,除了靠前的部分采光足,作为大厅之用,后面部分则是用作仓库或杂物房。为了易于储藏粮食,他们还费力气挖了个地窖。这个花费了不少力气,要知道这里的山都是石头山,石质还很好,要不当初也不会被人看中想要开采了。

  这房子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十几个房间,除了最侧面的两个房间一个用作现代化的厨房,一个用作土灶的厨房外,别的房间都可以住人。大的有四十来平米,小的有二十多平米,层高有三米。洞里大厅看着有六米之高,看着大气,一点也不压抑。洞里两边的货架和仓库因此还放了个梯架,就为了方便人安置物资。

  “这石材都是挖洞弄来的?”年越看了一下洞的深处,又看了看厚实的承重墙,问邵文杨。

  “是的,就地取材。这里的花岗岩石质很好,用来造房子不错。”

  “哎,不怕有什么放射性辐度吗?”年越记得石材也分等级的。

  “不怕,我们都检测过了,绝对的A类材质,而且你看,我们都在墙体和洞壁又贴了一层材料,这个可以保温防潮防辐射。”

  “别的山上的房子都一样的吗?”

  “一样一样的,统一的标准,就是房子有大有小。不止我们村,邻近几个村都一样,山下是蘑菇式,山上是半窑洞式,山顶是蘑菇式,用的建材也是一样的,都是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坚固耐用的材料,你们就安心地住,住个上百年也没问题。”邵文杨拍胸脯打包票,那架势好像房子就他一个人建的一样。他喘了一口气,继续说:“我们在村里修了三座用来居住的山,房子的话,山上山下加起来,现在总共有五六千座吧。另外还有两座山,它们比住人的山要陡一点,我们就干脆将一座修了温室房子,用来当田地用,另外一座修了室内饲养所,养些家禽家畜,以后照样能过上有鲜肉有蔬菜有水果的生活。”

  年越眼直:“你们太厉害了,这标准级别好高大上,房子建得简直像城堡一样。我怎么感觉我不是来避难的,而是来度假的?”

  “嘿嘿,好多人刚来的时候都这样想,不过呆了两天就不觉得了。在这里工作是很辛苦的。”邵文杨说。

  “没错,小越哥,你别看阿杨在这吹,现在村里好多设施都没有完工,还不断的增加人,我们现在要不停地建房子,加上天气又热,很多人都累倒了呢。”邵文柳叹了口气:“哥几个也瘦了不少,得找时间补补。”

  “也是,看你们几个都变黑变瘦了,这体力活看来不容易,我给你们推拿一下,松散松散。”年越扭头四望,看看洞里的大厅有没有合适的躺椅。

  “别。。。你照顾我哥和爷爷就好了,我们不敢劳烦你,我怕被大哥秒杀。”邵文柳忙摆手拒绝。

  邵文柏在一旁一记眼刀飞过去给文柳。年越回瞪了邵文柏一眼,他还厚着脸皮说:“他们另有医生,你别管他们。年纪轻轻,多干点活还喊累,像什么话。”

  年越:“。。。”

  邵老爷子和林伯在一旁呵呵笑着,并不插手邵文柏义正辞严地训弟。

  年越也不管他们几兄弟了,继续看房子。这洞挖得深,目测有十米以上,里面的库房是打了墙隔着的,还装有门,地下还有一层,是当地窖用的,正好是跟玻璃温室房同一个梯级。他们站在洞里一阵,觉得幽凉幽凉的,果然是避暑的好地方。

  邵老爷子看了一会,就觉得有点累了撑不住,要去先休息休息。他的房子就在第一层,和林伯的紧挨在一起,房间都有四十平米,除了摆放他以前的床,还有齐全的各式柜子,都是以前他在邵宅里用惯的。

  邵老爷子和林伯要去午休,双胞胎也要去工作,邵文柏问年越:“你要不要也休息一下?”

  “你去忙吧,我在房子里看看,熟悉熟悉环境。”年越对村里的情况正好奇着,也不觉得累,想到处走走。

  “好吧,你记得五点半的时候和爷爷一起去村委楼找我们。今晚我们在二叔家吃饭。”邵文柏顺手又递了一罐凉茶给年越,继续说:“小心别中暑。有什么不对你就吹哨子。村子里有保安在巡逻的。”然后又拿了顶草帽给他。

  “好,你去吧。我们到时候找你。”年越摆摆手,送别了邵文柏。

作者有话要说:
房子的样式和结构我是凭空想的,也不知道符不符合一些建筑观念和科学理论。我查了些资料,只知道半球型的房子可以节省建材,拱型的洞可以承压,就像有一些拱桥设计一样,越压越结实。




第14章 原由
 年越继续看了下房子,又走到院子里看温室房。温室房上面部分是用特种玻璃盖的,看样子能承重压,下面部分是砖体,修了烟道,里面目前什么都没有种,还没来得及完善。年越决定晚上向邵文柏问问这温室要怎么弄,他想先种点菜再说。还有他们从邵宅里搬来的盆栽,听说还在邵二叔家搁着,也要趁早搬点回来,让它们在温室里安家落户。

  两间杂物房里叠加放着几辆手推板车,另外还摆了一些扎成一捆捆的枯枝和秸秆,看着是当柴火用的。这些东西只放了半间房子,别的地方还很空。年越想,看来趁着有时间,自己也去山上捡些树枝回来。

  院里的道路都是石板铺着的,太阳晒得有点烫,年越在外面站了一会,只得撤回房子里,走上二楼看他们的房间。二楼是邵家三兄弟的地盘,每人可以分到两间。年越和邵文柏的房间在左侧,还配有独立的卫浴室。两个房间里面是相连的,一间当书房,一间是他们的床和衣物柜子,楼层高,这柜子也修得高,看样子邵文柏的常用衣物也能装得下。不过年越看着这房间异常简洁,很多他俩用的东西都不在,看着就不像常住人的。

  年越在房间里整理了几个从邵宅带来的行李箱,发现他之前托运的自己的行李不知道被放在哪里,想着还是要等邵文柏回来问问。正好他随身的背包也有毛巾,就先去卫浴室洗了个澡,现在的水被太阳晒了大半天,温温的,洗起来正好。他们的阁楼还有太阳能热水器设备,听说现在家家户户都配着这东西。年越洗完后澡,看看太阳还是很烈,也就不出去了,就整理他们的书房,再研读研读发到手里的村规。

  书房的窗开得也大,除了特种玻璃面,还配有拉动式纱窗和钢板扇面。从窗外看去,山下的房子和对面的河景都能一目了然。这山上的房子每一层级拉得很开,是以不会觉得逼仄,而且,感觉更安全,不怕塌陷。

  他在山上山下没有看见有电线杆子,他以前听邵文柏陆续说过村里的情况,记得管子和电线都是埋在路边的地里。村民们修的水道和排污道,所用管子都是管壁厚实的,材料选择了最好的,就为了防冻防火防砸,管道都埋在地下不怕被破坏,就算有损坏,也是挖开路边的遮盖面,不难处理。房间里也连着取暖用的热水管子,为了防止以后的极寒天气情况,烧土灶的厨房还有一个壁炉。村委们找人设计房子的时候,担心暖气不够了,就让村民们烧壁炉取暖用的,也只有这一个房间有壁炉。因为预计在将来几年,室内的空气净化机是要常运转的,所以室内不好有太多油烟。以后村里的能源,有一部分是来自水电站,一部分是风力发电,还有部分是太阳能发电、垃圾处理厂和沼气池的发电。

  邵文柏跟他说过,哪怕以后天气不好,可能有几年时间是火山灰遮盖天空的情况,但是,地球得到的能源离不了太阳,只要太阳一天晒着地球,总有用到太阳能发电机的时候,这东西一定要备着。只要哪一天天气好一点,有点太阳了,多少也能发一些电。

  村委们依照着人的衣食住行建造了不少生活配套设施,像村民们的排泄物,就是通过埋在地下的专门管道,都集中到村里修建的几个沼气池子里。沼气池旁边修了坚固的房子,里面安装了发电设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起沼气,达到一种循环利用的生态平衡。另外,村里每天安排了人,去收走家家户户放在门口的垃圾,这些垃圾会在垃圾处理厂里被分类处理。有些可以处理后当温室肥料,有些则可以生产一些能源。除此之外,村里还有污水处理厂,有暖气供应厂、供电所、水厂、大型冷冻库仓库等这类生活设施,还有一个大超市,以满足村里人的生活所需。

  学校也随着村里的学生越来越多相应建立起来。从村里的介绍所知,这时候学校里教的知识,就一律两类,一类属于基础知识,一类属于技能知识。基础知识是给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们学的,他们还要继续基础教育,学一些数理化基本知识,只有他们是全日制上学。

  听说现在技能知识大多是夜班,看情况而定,只能根据村里现在搜罗来的人才情况去开设,就教学生们一些工科类或农业类的知识。像医院,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开班教学,就教村民们一些基本的医学护理知识;像农业类的人才,就开班教室内种植养植;学机械或自动化的教工厂机器;学建筑的教建房子。。。村里的图书馆是邵家从各方搜罗来的,资源也丰富,凭村民卡就可以借。只是现在村民们想学也有心无力。他们白天还要工作,技能班一般是在夜班,白天人干体力活,晚上上课没有精神,现在要赶着建房子,有很多工程队是要在晚上加班的。另外村里的人大多还要忙活家务活,因此目前技能班开得少,只有医院办得最多,村委们是打算等到村里的情况稳定下来后就大规模开展起来。

  邵文柏说过医院常开夜班教学,白天学生们在医院里实习,晚上再继续他们的学业。年越就把之前一些多印的医书整理出来,准备明天拿到医院分给学生们。他自己还要跟陈老教授继续学习,所以以后要用到的教材他早就准备好了,而且不止一份。

  外面的太阳一直很烈,一直到下午四点多才慢慢消散烈度,年越没有开空调,在书房呆久了就觉得热。他连灌了两瓶凉茶后才压下燥热的火气。他呆在室内都觉得燥,在外面劳作的人之辛苦可想而知。他今天和邵家族人坐车离开大宅一路从市郊开出来,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在高速公路上的休息站点还有很多客运车子在停留,有些附近的村民们拿着自家产的农家物品,去跟车子上的人换一点更有用的物资,比如衣物布匹,盐糖药品奶粉。要是有罐头食品换,那就更好。

  当时运送他们的车队都带了一些物品,在一个服务站休息时,很多村民蜂涌着上来围着车队的车。像是早有准备一样,护送军队的兵都跳下来维持秩序。

  车队领头的人并不是直接跟村民们交换,而是跟服务站点的政府工作人员交换。像是早已商量好的一样,车队的人把车上的物资一箱箱搬下来,又从服务站点搬走用竹框和麻袋装着的农家物产,还有用水桶装着的鱼,或是一筐筐活鸡鸭。

  这个交换很快,等邵家所有人上完厕所,这个以物易物的过程也就结束了。后来车队队长跟邵老爷子说这是村委特意做的安排。这个服务站点已经跟他们商量好,定期交换物资,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乡村干部,他们在那里负责充当村民们和车队的中介交易商,好让村民们有秩序地换到所需要的物品。那些蜂涌上来的村民,都是之前上交了东西给服务站政府人员的人。他们有些是想多跟车队的人交流,好多换点东西。

  车队队长说:“不止是我们车队在这样干,公司别的车队也一样,运货的时候都带一点别的村民们需要的东西,约好在服务站点跟他们交换。我们村里现在的人多,工作量也大,每天消耗的肉和菜多,村委说让建造工程的人吃得好些,工程的进度也能快一点。”

  邵老爷子点头,觉得这个事挺好,他对年越和林伯说:“我们之前进口的东西有多的,所以跟他们换一点也足够的。这事干得好,大家都受益。”

  年越现在才有空想起这件事,觉得心情并不好受。那些服务站点的村民们,都是头顶着烈日在等着车队的到来,就为了换得那么一点好储藏的食物,或是家里的人需要的物品。幸亏邵家之前死命进口,让村里的物资得到保证,还能让周边的一些村子多少也受益。

  其实给各地派送物资的事政府一直都有在做,乡下的人家也有定期分到一份物资。只是华国老一辈的人向来有一种喜好囤物的特性,一有点不对头就往家里藏东西,说起来也是带着某些历史的深刻烙印。那都是以前几十年上百年华国人经历太多事情,穷苦饥饿的滋味挨得太久闹出来的。

  邵老爷子说过,邵家族人发展几百年以上,有过为了逃饥荒举家迁移的事例,后来又经历过在几个特殊年代挨饿挨苦的日子,有些族人甚至被逼得远走他乡,千方百计到国外讨生活,所以整个族人现在都带着喜好囤物的习性。

  邵文柏后来告诉他,其实大半原因在于他们族里的小孩子,从小开始严格接受族规祖训教育,大人们老是跟他们说一些祖辈们成功的励志事例,那些事例一开始无一不是祖辈们先是挨饿受冻苦熬,后来挣扎求生,后来再寻得出路奋力拼搏杀出一条生路。许是听得太多代代祖辈们缺衣少穿困苦煎熬的细节,所以很多邵家族人从小就有了那么一点心理阴影,长大以后大多都是囤物狂。

  年越回想起邵家族人的发展轨迹,跟华国近代的历史发展相对比,确实是有那么点相合相衬的悲凉和沉重感的。
  
  也难怪这一次邵家族人在设计避难房时,尽量地让房子坚固结实耐用,又尽量地在房子建造大仓库和地下室,最后还要多建温室房子。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深刻地受到祖辈们的影响,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饥饿贫乏和灾难的恐惧感。

作者有话要说:
有个诺贝尔物理奖华人获得者叫崔琦,他的生活轨迹就很有一些参考。1951年时他12岁被送去香港读书。我最记得他成名后接受采访,说他要是不出去,他父母就不会死。这一段真的很感人。




第15章 山顶洞人
 年越一直留在阴凉的洞厅里,给洞厅摆设的家具和物件规整一下,顺便用鸡毛扫到处弹弹灰。这大厅极为空旷,高度有六米,长约三十多米,深有五米多,洞里面再深入的五六米是仓库房。大厅周边置了很多货架,上面摆了很多箱子,感觉是当半个仓库用的。厅中间的家具有些是以前邵宅里搬来的,有些是新增的,都是竹编或藤编的多,样式是朴素实用类,看来是村民们的手笔。

  大厅周边摆放满了各种行李箱子,年越检查了一下标签,都是邵老爷子和林伯的。他们还没有醒,这时也不好整理出来放房间,只能继续搁着。

  他在厅里一边看书一边守到五点,邵老爷子和林伯才悠悠醒过来。两老人睡了一觉后又恢复精神,看看外面的太阳还有一点烈度,就带上草帽出门,一边和年越慢悠悠地下山,一边慢慢观看周边的情况。

  “哎,这家的花木养得好。”邵老爷子指着一户人家说。

  年越顺着他的指向一看,确实,这户人家极有心思,在房子的窗台吊养了好多盆盆栽,有些开着花,看着挺有情调的。围墙里还有爬藤冒出来,想来这院子应该也有一番景色。

  “咱们的盆栽应该还在二叔家搁着,我这几天就整理出来种在院子里。还有温室房子,我带了些蔬菜种子,阿柏那边也有,我们早点种上,这样就能早点吃上自己种的菜。”年越跟爷爷说了下午的打算。

  “好,不过这事有我和老林就行了,你们年轻人还要上班,就去忙吧,家里我们管就行了。”邵老爷子还是很体贴的。

  “没关系,下班后也可以干。”

  “行,到时候你们再帮忙。花草这东西,房子里可不能少啊。这花木繁茂,这家就容易兴旺。。。”邵老爷子唠叨着。

  林伯说:“那我也得给我儿子弄点东西种种了,也不知道他在村子里怎么样了,有没有空弄这些?”

  “老林,你现在就去找你儿子吧,我这边有阿越阿柏他们陪着也就够了。缺什么东西就跟我拿,别客气。”

  “谢谢老爷。”林伯满心感激。

  “客气什么。”邵老爷子摆摆手,就让他去了。然后仍然兴致不减,跟年越走下山去逛村子。

  从山上看向山脚地区,可以看到村子里的行人很少,偶尔看见有保安巡逻经过。邵文柏说过,运货进来的车另有车道,不进入居民区,因此整个居民区显得很安静。青石板路配合着路边的浅黄色的蘑菇胖圆房,看起来很有特色。

  仔细看村子里的住宅区是规划过的,一片片蘑菇房成群地在山脚下连绵的平地上依地势而建,面积有大有小,小的占地七八十平米,大的占地几百平米都有。看上去蘑菇房在地面上有两层半,听说地下还建有两层地下室,房子前后还修了地窖。窗子用的是钢化玻璃,也配有厚厚的窗扇,屋顶的天顶一部份是玻璃顶,同样配有顶门。

  村民屋顶的阁楼里都置着太阳能光伏板,只要天气睛好,就可以从屋顶吸收阳光产生电能。蘑菇房之间修了圆拱型的玻璃通道相连,这是山下村民的温室房。

  有些房子外面设置了广播器,方便向村民们传达信息,还有多处地方有监控摄像头,想来这是用来防止村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年越和邵老爷子走在村子里的时候,不时听到广播在响:“村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