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末日避难之家园作者:阿苔-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越就此开始在医院每天上工,从早上六点上到中午十二点,下午是四点到六点,或者有时下午不用上,晚上七点医院有课讲,他就去学习。中午的时候就在窑洞房里和家人吃饭,顺便午休。他的科室有好几个人,挣工分还房贷的劲头很足,抢着值夜班。值夜班的工分高,病人少,还可以顺便学习。而且就现在这每天四五点,人就得起床准备上早班的工作时间来看,值夜班更划算。所以科室里的人都抢着去轮这活,就只有陈老教授和年越不参与。

  晚饭后邵文柏有时要去村委工作,年越有夜班授课就去上课,没有就留在自家的温室和爷爷们忙活,等邵文柏下班再一起回山洞,要是时间太晚了也不回去,就在窑洞房里住下。邵文柏自己忙归忙,但他不想年越值夜班。他们小两口正小别胜新婚,哪里肯让年越扔他一人在家去值什么夜班。




第25章 资格
“年小弟啊,你可真有本事,把我家拉到这个好地方,好兄弟,一辈子。”王珏感激地用双手捉着年越的肩膀狂摇。

  年越被晃了一阵,连连作了个暂停的手势喊停。他今天才有空和王珏在医院碰头,一见面就被王珏热情以待。

  “你家人还好吧?”年越问。

  “还好,我爸妈每天去村委那边打散工,我奶奶退休在家种温室,还有我表妹这次也跟着来了,现在在医院当护士,我姨一家不愿意来。”王珏给他交待了几句。

  “你表妹不跟她家人一起吗?”年越问,他记得政府现在都是号召各家亲人聚在一起的。

  “我姨那家子太重男轻女了,以前问题还不大,现在吃的喝的都是政府发放的了,我姨家有什么好的都是给我表哥表弟,我表妹在家都吃不饱饭了。我姨家是郊区村里的自建房,政府找工程队给她那片区改造了一下,他们村民都不用搬,还是住在自己家。所以我姨就不愿跟我们一家来,我表妹是实在忍不下去了才跟着来的。我妈也是看不过眼,再加上我表妹还可以到医院当护士或护工,所以就一起带过来了。现在看也真是来对了。”王珏絮絮叨叨地跟年越说着,一边吃第二顿早餐。

  每天太早上班,村里的大多人是少食多餐的。像医院里的人,上班前吃一顿,九点到十点吃一顿,中午下班和晚上各一顿。要是村里有晚上开工的,深夜还有一顿宵夜。

  年越一边吃一边点头:“对,就该带过来。都什么时候了还重男轻女,还好你姨家不来村子,否则还有得闹。”

  “嗯,我也这么觉得。其实我表妹是个很好很能干的人。我家带来的粮食不多,她怕不够吃,就在温室里大部分地方种土豆,怕菜不够吃,就去村子那些旧居的废墟里开辟出菜地,多了晒成菜干或做咸菜。现在她下工了之后每天和奶奶忙活这个,别的邻居也有跟着干的。”王珏继续说。

  年越说:“你们家人真能干。”说到菜,他瞄了一眼王珏的餐盒,都是素的,没有什么肉。他把自己的肉分了一些给王珏。

  “谢谢。”王珏不客气地吃了,继续说:“看你家的伙食,就知道你家对象对你不错,虽然是男的,这样我也放心了。”

  “嗯。他家人对我也好,这盒饭都是爷爷他们给我准备的。我早上起不来,好困。”年越一边吃一边揉眼睛。不是他想晚睡,而是有时要应付一下某人的需求。

  “生物钟还没有调过来,过一阵就好了。我开始时也迟到过。不过中午多睡午觉就习惯了。”王珏告诉他。

  “那我中午就多睡午觉。”年越以前不睡午觉的,这次得调整过来。

  “我家晒了很多野菊花干,你要吗?可以喝还可以做枕头。”王珏问年越。

  “要,要,我正想做枕头,你什么时候再去摘,我跟你一起去。”

  “我下工都会去的。现在村里的人也去山上捡树枝摘野菜。”王珏说,“你要做枕头的话我叫家人捡柴时顺便给你多摘点。”

  “好,谢谢。”年越想着枕头要做很多个,就应下来了。

  “跟兄弟客气什么。”王珏摆摆手,然后两人吃完饭各自回归工作。

  之后年越中午睡了一觉,下午不需要上工时,就戴着草帽,带上折叠板车和蛇皮袋,和王珏几个医院同事去山上捡枯树,顺便收点山上的野草药。这时山上的树还不许砍,但掉在地上的树枝有很多,还有人割地上干枯掉的野草或收集松针叶。这时候山上也有野果可吃,山捻子到处都有,可惜不能多吃,人吃多了就拉不出来。还有一种牛甘子,吃起来涩中带甘,村民们是用来腌制去了涩味才吃的,回味很甘美。这种牛甘子还是药食两种的植物,清热凉血,对咽喉也有好处,医院里的同事们是抢着摘的。

  除此之外,大岗村附近的山上还有很多山板栗和山核桃,这是很久以前大岗村的村民们饿怕了,在周围的山上逐渐种下来的,当作是饥荒年代的一种补充粮食。后来这些东西当特产在城市里也挺有销路的,所以村民们一直保留下这些树林,没有改种其他经济效益更高的树种。十月的时候这类果实进入了成熟期,村委给了原住村民们一些工分补贴,就把这些山上的树木都包下来了,然后让村民们自己上山去采摘,谁摘到算谁的。

  下午太阳烈度稍退的时候,村子附近的山头都是忙碌的人,外墙外面的一片山也是人,不止是大岗村的村民,还有邻村的人。年越和同事们一边收拾地上的树枝,摘树上的果实,一边感叹农村的好。要不现在这时候,人都想着回乡下呢。靠山吃山,这话听起来现在才觉得别有意义。

  年越只顾着捡树枝,没有摘栗子和核桃。他家里有很多麻袋装着这类东西,都是族人送来给爷爷的。年越想想自家杂物房还没有堆满柴,就决定先把柴火捡够再说。温室房他们现在都种上了蔬果,还有多余的地就种土豆和花生。这温室种植技术村里人大多是摸索着来的,晚上学校有开班教这个技术,邵文柏自己去听过,之前也了解过一些知识,这温室怎么种他现在一手包办了,其他人还很忙,没什么空学。温室将来天气冷一定要烧柴,年越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村民们在山上为自家收集东西时都很和谐,没有人争抢吵架的,看来这风气真不错。

  陈老教授在山上和他们一起捡柴时,也说村里的风气不错,大家都努力劳动,没什么乌烟瘴气的事,来这里真是来对了。然后又说建造这个基地的人真了不起,把村子打造得安全实用不说,还管理得好。

  年越嘻嘻笑了一下,脸红着不答话。陈老教授看他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就问他:“你和你对象什么结婚啊?”

  最近村子里流行集体婚礼,恋人们都抓紧时间把事给办了,再不办怕以后没机会。而搞对象的人也多了很多,有些人则发展到跨村恋爱,这是到邻村帮忙干活多了,老天爷拉的红线。

  “这。。。老师,我们算是结了,但没摆酒。”年越小声告诉陈老教授:“他是男的。”

  “这样啊。。。”陈老教授丝毫不奇怪,再问一句:“那他家人都承认吧?”

  “嗯,都在一个户口本里。我现在跟他家人住在一起,他们对我很好。”

  “那我就放心了。”陈老教授也不多问了。

  陈老教授偷偷观察过周围几户人家的背景,全是姓邵的,要不就是姓邵的亲戚。他知道年越住在山上哪一片地区,他来村里来得早,知道那大概有谁住着。

  村里外来的人,现在都知道这基地是邵姓家族一力建立起来的,村子是邵氏族人的老家。

  年越在医院里很低调,他的村民卡除了姓名头像村民号,户口的信息被卡通贴片挡住了。同事交流问起他户口跟随,只说是随着邵家人的主户。除了本来跟村子有关系的,医院里聘请的员工,户口都是跟随医院的几个邵姓主管领导人。大家对此没有再好奇。

  这下年越不说出来,陈老教授也大约猜到,他的对象是哪一个了,见过几面,感觉是个挺厉害的人,看年越这样子就知道两人过得不错。陈老教授彻底放下心。

  他大概知道这学生过得好。过得不好,就不会有关系一下子弄得到几个基地的名额,如今这基地难进着呢。

  现在往基地投奔的人家,资格关系不够的,不是主户的关系户,大岗村统一安置在附近的村子里。村民们帮别的村搞基地建设和提供医疗服务,作为报酬,也得了一些地用来造房子,新来的人就往那里塞,受所在村的管理。邻村也依照大岗村设了村民卡,他们照样可以在那边挣工分赚粮食。

  大岗村的村民们,可以用自己的工分,刷粮食分给这些投奔来的关系户。听说邻村那边也安全,但到底没有这边规划得好,不够大岗村专业周全。

  他儿子的岳家,之前死活不肯回华国大陆。到了澳洲过了一段时间,听到些不好的消息,看到周围的华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包括好些他们认识的,家庭富裕颇有人脉的家庭。于是又拼了老命回到港岛,结果港岛也快被撤成空城了。这亲家再不喜欢华国,这回也得把手里的金条花光,搭上港岛的私车赶回市里。港岛那时还有政府安排的车,但这亲家要回的是女儿所在的城市,怕政府拉到别地去,就没有搭政府的车。

  市里的安置点都安排好了,人人都凭劳动工分获得房子和物资。像他亲家这些突然回来的海外人士,政府照样接收安置着,但让人先住在集体避难所里。那里人多事非多,大多是像他亲家这些后期从海外回来的人,他们过不惯苦日子,每天吵吵嚷嚷的。

  政府强令人们每天上工挣工分,只确保避难点居民的基本吃喝,其余物资按劳分配。这亲家一家人干不惯体力活,开头两天吃了不少苦头。后来他们想尽办法,通过政府户口登记联系到女儿女婿的所在地,再通过乡镇政府,联系到了他家女儿。

  本来市里已经没有客运车去大岗村这种偏僻的乡下了,偶尔只有一两趟客运车到乡镇上的客运站。这亲家跟女儿说客运站人很多,比华国春运还恐怖,他们排队侯票很困难。最后还得陈老教授舔着脸找了村委会,让邵家还在路上跑的物流车队绕路,接了亲家的人。

  当时在外墙的登记处,陈老教授着实丢了不少脸面,他连叫儿子离婚的心都有了。

  陈老教授已经知道,村里外来的人家越来越多,村里现在没有名额给子户的关系户,更何况儿子是他的从户。办理政府户口登记证时,他儿子一家回来得晚,又是M国国籍,只好凭护照单独成一户,来了基地之后成了他的从户。

  户口的划分开始觉得没什么,只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人来到基地,从户和子户的关系户,不是特别出色能干的人,不能随便进来了。

  而且他亲家的家里人,也没有基地用得上的人才,不符合名额标准。村委说现在村里仅剩下的一些房子,是留给还在各地几大仓库主持工作的主户人家的,还不确定他们会不会带别人来,所以就算还有空的房子,村子也没法安排。

  不过村委也说了,可以把人安顿在邻村,比大岗村差一点,可比乡镇上好多了,更不用说跟市里比。之后爷俩就把家里的一些粮食物品整理出来,请人用几辆板车拉到外墙,准备帮亲家们送去邻村,好让他们安家。

  干这活的时候他的儿媳夏雪没管,只是拉着两个儿女,一心守在外墙的出入口,等待她的父母一家。照她的一贯说法,这些体力活的事是男人们管的。她是陈仁的妻子,他儿女的母亲,陈仁就应该对她好,有责任照顾好她和儿女。

  亲家们来了之后,不止他们自己一家,还有他回市里时重遇上的港岛好朋友。一伙人加起来二十多口,操着他不习惯的口音,一个劲地说他们吃了多少多少苦,又抱怨之前的环境怎么怎么差。

  审查资格的时候,这伙人知道没能进大岗村,吵闹了一阵,拗在外墙管理处,不肯去邻村,也不愿意去乡镇政府那边建造的避难所。照他们的说法,政府叫他们回来,又不安排好他们,吃的住的还比别人差。明明他们有亲人在村里,现在进村名额还要分个关系等级,一点也不平等不人性化。

  而夏雪,哪怕之前给她说清楚了,在看了她父母一家的辛苦状后,死活哭着要让她父母一家住进来。

  她也不是大吵大闹,就是哭,悲伤的哭。那哭得哀哀切切的可怜样,不明就理的人还以为陈家苛待欺负她了。她自己哭也就算了,还拉着一双儿女在陈老教授面前下跪哭求着,活生生显得他就是害她和她父母一家分离的原凶。

  他的亲家听她女儿的意思,大岗村是这边最好的避难点,就一家人跟着一起跪求,哭着求他和管理处的人,让他们不要让一家人骨肉分离。哭的方式还挺文明的,像是电影里病床前生离死别的那种,没有配上声音和悲乐,光看着都让人觉得哀伤悲切。

  整个外墙登记处的人都傻了眼。陈老教授气得差点想拂袖而去,不再管他儿子一家。

  他之前跟儿子说过,现在邻村的村民,凭着外卡也能到大岗村的医院看病。他岳家住在邻村,大岗村这边也是能照看得到的。现在邻村的村民们,会定期安排一批人,到医院进行体检建档。

  他岳家有什么需求,随时可以通过村委电话或邻村的村民帮忙传递消息。他夫妻俩现在可以去邻村帮忙干活刷工分,那时不怕照应不到。

  这些意思他之前让儿子传达给儿媳了,没想到临到头他儿媳还是看不开,带着人一起闹,让他好大一个没脸。

  过后还是外墙管理处的人有办法,他们对亲家一伙人说,再不加紧办理落户登记,到时侯邻村也没有名额了。乡镇政府未必接收他们,他们只能回市里。也是凑巧,管理处的人话音未落,外面又来了一波投奔的人,那伙人知道进不了大岗村还有邻村可去,还有空房子可住,就欢欢喜喜地让人带去邻村了。

  这下那群人也没敢再闹,赶紧去邻村办理落户登记,怕去晚了分不到好房子。

  那几板车的东西,还是他儿子请村委找人帮忙运过去的。夏雪回来后,还哭哭啼嘀说见不得父母受苦。

  有时候他真不明白他儿子,怎么找了品性这么差的媳妇。她来了避难基地后,从来就没有懂事过。不,应该说自从回国后,从来就没有跟着环境改变过性子。

  陈老教授想,现在这时势,哪个不吃苦。哪怕是村里的领导,以前市里的土豪,这几个月也照样得奔波劳碌,经常通宵工作,就为了将基地建设得更安全更完善,将来能更稳妥点。

  他家的一个邻居,当时为了多运点东西回国,在国外遇到地头蛇敲诈,为了保护物资被揍了一顿,还差点挨枪子,现在额头上还有缝线留下的伤疤。回来后他还没有歇下来,要经常出去跑车,给村子里调运物资。

  为了将来的生存,村子里的人一直在日日夜夜劳作不停,政府一直高速超负荷运转,市里的人们也在听从政府指令拼命在郊区搞建设。

  都是与天挣命,哪个不是在吃苦,哪个不是在付出?

  只是有一些人,不肯跟着环境的突变而改变,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天灾,多吃了点苦头就觉得不应该,以为他们就理应比别人过得尊贵,以为政府总有责任,负责让他们过上和以往一样尊贵的生活。

  陈老教授想,这些人没有资格呆在这里。他们不配。

作者有话要说:
我这个是有一点原型的。我记得湾湾有一次泥石流,情况很惨,那时湾湾很多人在支援灾民,新闻很多,我看着灾民村就很有一些社会百态的感觉。我最记得有人送来了一批盒饭,结果有些灾民不吃扔了。新闻画面上显示那扔掉的盒饭堆了一个大萝筐。记者采访时那灾民还躲躲闪闪,就说不好吃不喜欢吃。




第26章 农产品
 邵文柏看年越收了两天柴火和野菜野果,又发作了囤物病,觉得自家也是有必要多准备一点农家物产的。现在村里认识他家的人们,陆续送来村里的物产和山货,老爷子挑着一些收了,又回敬一些零食和物品当回礼。

  老爷子从不爱沾别人便宜,对村里一向多有照顾,修桥铺路建学校,资助村里人读书救济贫苦家庭这些一直都有做。以前听说还被人称为“儒商”来着,这也是他在村里族里名望高的原因。邵文柏想,他家也不好麻烦别人太多,还是自己准备来得妥当,他就听从别人介绍,请了村里的黎婶帮忙准备。

  黎婶的丈夫早些年已经去逝,唯一的儿子参军了。她的丈夫以前是村子里的外姓独户,黎婶在村子里没有亲人,在邻村倒是有亲戚,和邻里关系挺好的。黎婶的儿子在很远的军区当兵,这次没有跟着连队一起回村子,她正担心着儿子,犹豫着要不要随军。邵文柏找上了她,听她这么一说,就趁着调运粮食给政府时跟邵家的一个军中族人提了提,之后黎婶的儿子就跟着调回大岗村连队了。现在他在山下的军营里住着,偶尔休假回家。

  黎婶家还有田地要照料,年越中午下了班就先帮着她收菜,跟着她一起给家里准备一些村里的特产。黎婶给邵家准备的东西挺多的,像腌菜腌鱼仔咸菜就准备了好几个大坛子,咸蛋地瓜干腊肉笋干菜干也有,自己家养的鸡鸭和攒的蛋也给了一部分邵家。自从有了黎婶,邵家的餐桌就多了很多农家风味的小菜。邵文杨文柳兄弟吃得连连点头称赞,说大哥这次做得好,请人请得好。

  田地里的菜园这几个月村民们是尽量多种菜,除了自家吃给食堂吃,剩下的就晒干或腌制。像菜干和腌菜这些东西,多少都不够。村委弄了个小作坊,专门将新鲜蔬菜做成菜干再真空密封包装,只是村民们要出点工分当加工费。大多村民在家里也备上一些包装菜干,因为他们听说这种菜干的储藏时间比晒干的菜干要长很多,吃的时候也简单,用滚烫的水泡一阵就可以吃了,多少也能补充一点营养,比光吃维生素片好。

  咸菜这类东西,有盐腌着密封保存的话,倒是能收藏很久。会做的村民都是自己制作,不会做的村民跟着学,或者请会做的人帮忙。咸萝卜干是村里最常见的一种咸菜,年越跟着黎婶一起准备,两人将地里种的萝卜拔起来洗干净切条,晒干后用盐腌制,以后就是家里的佐粥家常菜。黎婶还教年越晒黄瓜,黄瓜可以整条晒也可以切开晒,或者单独腌制黄瓜皮,做法很多种。做好的黄瓜干可以当小菜,也可以蒸肉饼,或做菜脯煎蛋。

  他们这边家家户户都有腌制榄角的习惯,刚好十月份有一批树上的乌榄长好了,黎婶和年越就开始腌制起榄角来。紫黑色的乌榄摘下来,挖出榄肉煮好晒干,再加上盐和白酒腌制,做成后不论是当小菜吃,还是用来蒸鱼或蒸肉,都是不错的。邵家的饭桌上就有过几次榄角蒸鱼,材料都是别人送的,味道很好。

  榄角配白粥很适合,邵家三兄弟都喜欢吃。黎婶除了给邵家做,也给自家做。之前腌制好的,除了送一些给邵家,还给军营送去。军队和武警有自备的食堂,如今也派了人跟村民们收集山货特产,或者在大岗村收集,或者去邻村,用点军粮换。

  村委会已经给了军人们配备足够多的粮食,但时下的农家物产是没有准备的,邵家之前进口的食品也没有这类东西,只有一些是国外口味的罐头腌菜,像腌小青瓜或豆子类,那味道不太对华国人的口味。所以外来的人来了村子,就像邵文柏家一样,自己筹备起来。

  军人们想着以后要长期驻扎在村里,怕温室种植的出产不够,就忙不迭地去弄了一批腌菜和干菜。他们也怕长期吃罐头食品和维生素片,而且农家菜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知道军队也想要农家产的东西后,以后村民们弄了多余的农家物产,都往军营里送去,也不用换什么,就是图个军民渔水情。眼下乡镇里的政府也有一支武装力量,但大岗村这边离得远,建设得有点打眼,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有军人们就地驻守,让人安心很多。军队的存在,对村民们来说是政府力量的存在,不说村民们,就说村委,都觉得安心一点。

  年越做完榄角,把剩下的榄核全部收起来。榄核里的核仁很好味,是五仁月饼的原料之一。榄核哪怕砸了仁,剩下的壳晒晒还能烧灶。年越也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在丢弃任何东西前,都再三想着以后可能用到的地方。

  据说村里有一个小年轻的平板电脑坏了,看样子不好修,左想右想,想不出以后的用途,他就在山顶找了块地方慎重埋起来。埋的时候还给平板打造了一个盒子,包上几层防水布。说以后万一有下一个文明的人类挖出来,好歹也有机会了解上一纪人类的文明。这话说出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嗤笑:“就凭你那破平板里的几百G爱情动作片、小黄书和游戏,能让后来的人了解个毛人类文明!”

  年越每天花了点时间,把榄核的核仁砸出一些,用空的零食瓶子装着,除了孝敬老人,还让邵文柏多吃,这玩意儿补脑。文杨文柳兄弟看见了,吵着要拿去做月饼吃。中秋节快到了,他们想吃五仁叉烧月饼。黎婶听见跟着砸了点,连着些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一起送去食堂,让厨师开小灶做了五仁叉烧月饼给兄弟俩吃。

  邵文柏和年越是吃不下那月饼的,邵老爷子和林伯也不吃。村委们对这个有的喜欢至极,有的见到摇头摆手。

  黎婶菜园里的西红柿有点多,又不耐放,年越就从邵文柏那弄来了一些医药用的盐水玻璃瓶子,用来蒸西红柿。这是他从黎婶那里学来的方法,两人一起把西红柿切块,加点伴料蒸好后用医药瓶密封保存,据说能放一年。周围人家受此启发,都跟着开始酿造西红柿。没有盐水瓶子就用啤酒瓶调料瓶,大家尽量废物利用,像准备过冬的田鼠,往自家的窝里添置所有能吃所用的东西。

  年越一边跟黎婶准备,一边觉得山里的物产真是丰富。他跟邵文柏说:“这里的东西真好,水土和空气也好。如果没有大灾难,以后我跟你老了,在这里养老也是不错的。”

  邵文柏笑说:“你就不怕我的父母或祖宗半夜托梦给你?”

  “来吧来吧,我顺便问问他们在下面缺什么,我多烧点给他们。”年越摆摆手说,“就算你的父母和祖宗责怪我,我也不会抛下你不管的。”

  _

  村委们在村子里置着几个公共地点,晚上播放大屏幕电视给村民们看。如今电视也只有一个新闻台了,广播只有一个频道。新闻每晚定时播放,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广播也一样,只是在节目前后会放一点轻松的歌舞节目。

  电视上的新闻,最多的是政府一些新政策的颁布,和人们的劳作场景,或者有时是领导们的讲话,话里话外就是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上下齐心,搞好建设之类,半个灾字都没提。但新闻节目有时候会提供很多逃生知识给人了解,其中关于如何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的讲解,就连续播放了几天。

  随着村民们从外界知道的消息越来越多,再加上邵家族人的暗示,大家都知道以后空气不好,可能要长期窝在家里。室内种植的植物,在村子里现在大受欢迎。大超市的植物区除了提供温室种植的蔬菜种子和果苗,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场所,给村民们供应各种适合的室内植物盆栽,还提供养植方法和注意事项。当然不是免费的,要刷工分。但很多村民们争着抢着要,邻村的人也求着要。

  种了室内盆栽,村民们受此启发,又弄了点木框竹框种菜养在室内。这是因为大家怕以后的温室不能有足够的能源保温,生产出来的东西不够吃,所以家家户户都用竹框木框种点菜,打算以后养在窗台边。年越看着这样也挺好,就跟着一起弄。

  旧村址那片废墟常常有人在那里捡点木头和窗框回来,用来打造框子,哪怕是剩下的木片废料,村民们也收集起来,打算以后当柴烧灶烧壁炉用。竹框很好弄,山上竹子多的是,随便砍。年越看到黎婶家的邻居老爷爷,用竹子编了些竹框后,把剩下的竹篾一片片剖成大致相等的尺寸,整齐地码起来捆着,一小捆一小捆的,看着也不像拿去烧。

  年越有点好奇问了问用处,老人家说:“这东西好用着哩,上茅坑拉完用这东西一刮,省纸。”说完还免费附赠年越一把,年越连连推拒,脸红而去。

  他回头想了想,这样做也挺实际的,确实很省纸。生活用品邵文柏早跟他交待过,用上十年都没问题,不用他操心。不过,年越还是打算养几盆芦荟,免得到时候有些事情不好做。

  年越家的窑洞和山洞里早已被邵文柏放置了足够的室内盆栽,不过没留意到山洞里有芦荟。他经过超市时就用工分刷了几盆,晚上拿回山洞,在窗台下边置了个木架子摆着。

  邵文柏对他说:“这个东西好,芦荟除了白天光合作用,晚上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挺实用的,你在家里的房间都多摆几盆。”

  “哦。”年越脸红着应了。邵文柏奇怪地看了他几眼,又摸摸他额头,觉得不是发热生病才放心。




第27章 别人家的事
  下午做好最后一批收上来的西红柿,邵文柏吃完晚饭后还要去村委那边工作,年越就拎着一些去给老师和王珏。

  王珏家正在做饭,看到年越的礼物很高兴,给年越塞了些沙梨子。这是今天邻村的人来医院诊疗时送给他们科室的,口感比不上城里超市卖的雪梨或香梨,如今在村里也是难得的水果了。年越也不客气,当场洗了一个梨子削皮开吃。

  “吃饭了吗,一起吃点?我妈做了腊肉蒸芋头。”王珏一边收西红柿瓶子一边问他,他记得年越挺喜欢这菜的。

  “我吃了,你们慢慢吃吧。”他摆手拒绝,他家晚饭吃得早,主要是吃完后人还要去工作,再晚一点还会吃一顿宵夜。
  
  年越现在晚上习惯早吃早消化,跟着邵文柏住在山洞,有时要在床上做点事,习惯了早睡早起。

  告辞王珏,他就去找导师。陈老教授的家他是常去的,也是在山上的窑洞房里。邵文柏从物流车队收了好的东西给他,他整理过后,多的就拿去孝敬老师,都熟门熟路了。

  没想到导师家气氛不太对。他家的院子大门开着,他老师板着脸坐在院子里的台阶上,借着太阳的余光整理草药。他儿子陈仁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