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封神]当雍正穿成纣王-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因此,他今日才能站在皇宫之中,而非被天道所制。
    但他身上沾着的血气,却足以让元始天尊发现。
    毕竟姬昌虽说算是凡人之躯,可他本就是天道所选的大周王,即使雍正已经在三清的暗助之下顺利的逆了天改了命,但姬昌身上的紫气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消散掉的,否则他早就该死了。
    而紫气既然尚未消散就陨了命,那身上的怨气自然要比普通人要多些,那么,怨气缠绕在胤祯的身上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就难免会被很能体会到天道之意的圣人,元始天尊察觉到。
    也因此,元始天尊虽然对于姬昌无感,更因为后世的道教不至于式微于佛教而恨不得他立刻就去死,使得大商能存世上千年,却也不得不让胤祯解释清楚他为何要这么做。
    毕竟他对于胤祯还是很看好的,当然就不愿意他做一些叛逆之举。
    此次杀了姬昌倒是小事,因为姬昌早就不可能成为大周王,胤祯也不算是逆了天命。可是若他下次又不知因着什么原因而肆意妄为的话,那会不会被天打五雷轰就是未知之数了。
    作者有话要说:贺兰敏之:1
    展昭:2
    卓东来:2
    杨戬:2
    李寻欢:1
    张三丰:1
    黄天霸:0
    唐玉竹:0
    另外群里还有人投票,本文还有几万字就完结了,在此之前我会决定好穿越的人物,然后看一遍电视剧。
    两个群里的总投票为
    贺兰敏之:4
    展昭:2
    卓东来:4
    杨戬:4
    李寻欢:4
    张三丰:1
    黄天霸:0
    唐玉竹:1

☆、第七十章

本来胤祯是急着出宫求见雍正的;但在自家府上就被元始天尊给拦了下来,难免有些错愕,同时也有些心虚。毕竟他前日晚上才偷偷潜进了天牢;杀了本该天命所归的大周王姬昌,昨儿个就不太敢见自家师尊;免得被发现了端倪,可谁知今天还没来得及躲出去,就被师尊给拦住了。
    胤祯倒也不是个敢做不敢当的人;既然已经被拦下来了;他索性也就破罐子破摔。反正姬昌已经死了,封神榜也还在胤祯的手里;所以他相信;元始天尊顶多对自己也就是斥责一顿出出气,大不了就受上几掌,总不能把自己带回昆仑山的。
    只是他这副死鱼不怕开水烫的模样,着实让元始天尊气不打一处来。要不是元始天尊是圣人,总不至于让气性压过他的理智,否则他都要狠下心肠来为阐教除害了。
    可是对着他这副德性,要让自己对他摆明事实并讲清道理,也实在是太过为难了自己,所以他也就先冷着脸问胤祯到底做了什么,才使得自己怨气缠身的。
    胤祯并不在元始天尊的面前说谎,因为他知道不管多么天衣无缝的谎言,在师尊的面前都会变得破绽百出,那还不如直接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说出来,免得浪费了双方的时间。反正无论如何,师尊也总会知道的,而杀了姬昌一事,在胤祯眼里,也并非定要瞒着师尊。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元始天尊在听说他之所以怨气缠身是因为杀了姬昌之故之事,竟是神色稍松,比起说他生气,倒不如说更像是松了一口气。
    胤祯心中存了疑,难免就对元始天尊到朝歌来的真正原因也存了疑。
    幸而元始天尊也没想着要瞒他,只是他也没想过就要尽数的告诉胤祯,只习惯性的装作一副似是而非的模样,让人觉得他莫测高深罢了。
    不过,元始天尊是圣人,而圣人最贴近天道,本来就是真的莫测高深。
    胤祯唯一能从元始天尊口中打探出来的,而且还能确定的一点就是师尊对四哥并无恶意,也没有助姬昌推翻大商的想法。
    胤祯身为元始天尊的徒弟之一,自然也知道师尊的性子高傲,不屑于说谎,也就相信了对方的说法。
    又眼见着时间已至申时,忙应承了元始天尊再不胆大妄为的私自行事之后,终于得以脱身进宫,求见四哥了。
    而且,圣人不再插手大商的一应事宜这件大喜事,若是告诉了四哥,想必四哥也会非常高兴的。
    怀揣着美好的前景,胤祯喜气洋洋的进了宫,结果一见到雍正身边照旧站着一个胤祥时,心中一凉,再仔细一看雍正和胤祥的脸上都带着不自然的红晕,甚至嘴角带着不可言喻的伤口时,心中小小的希冀就消散开来,再也不见了。
    虽说对于胤祥和雍正的关系早有准备,可是直面此景,难免还是心中不爽。即使胤祯早就在心中决意只要能呆在雍正的身边就好,可是有时候还是忍不住会想入非非。
    不过,此刻的胤祯终于还是能死心了。最起码,他不能害了雍正失去他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幸福。胤祯想起前世胤祥死时,雍正越发活得无甚乐趣的模样,胤祯自是百感交集,不忍再伤了雍正的心。
    即使心中恹恹,胤祯还是把元始天尊不欲与大商为敌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而且为了让雍正能开怀些,还把元始天尊的姿态放得很低。
    到底是多年的兄弟,对于如何取信雍正还是很有一套的,只是他前世不愿意做罢了。而今生他愿意讨好雍正了,却再也不能实现心底的那一丝绮梦。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雍正愿意相信自己,并且重用自己,这已经足以让胤祯聊以□了。
    雍正当然愿意相信胤祯,同样是兄弟多年,雍正当然也能分辨得出对方说的话是属于真心还是假意,也明白元始天尊贵为圣人,总不至于会为了推翻大商而说谎让人分心懈怠,况且胤祯也说了姬昌已死是他亲手所杀,雍正也就别无说法了。
    姬昌的死本就是雍正之愿,雍正自然不愿拿着此事责备胤祯,而胤祯到底是好意。只是姬昌死得太早了些,有很多计划不得不推迟或者提早。
    索性虽然匆忙了些,但也并非不可行就是了。
    虽说事关国家之事,雍正现在最该做的是跟胤祯商量与元始天尊见上一面,试探一下对方。可是他才因为跟着胤祯颠龙倒凤而身心疲惫,而且因为之前的情事之激烈使得他下、体的私密之处到现在都不甚舒爽,实在不太能够心无旁骛的与胤祯对话。
    胤祥也知晓这一点,也算得上体贴的包揽了雍正该做的事情,只说要先行告退去拜见一下许久未见的师尊。
    雍正欣然允之。
    只是等到胤祥和胤祯走了,雍正仍然等不到休息,因为皇后姜氏求见。
    姜皇后是贤后,雍正也不愿意给她没脸,更何况她还为商王生下了殷郊和殷洪这两个嫡子,使得雍正成了商王之后不至于断了后,所以基本上她但凡有所求,雍正也少有不允的时候。
    姜皇后知道陛下的性子自女娲宫回来之后就日渐冷清,所以也就养成了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习惯,免得扰了雍正的清净。所以,她这一回求见,显然是有要事,否则的话,只要打发一个宫人来说上一声也就罢了。
    为此,雍正便是身不再不舒爽,也要见上姜皇后一面,看看到底有什么要事,竟是使得姜皇后亲自出马。
    姜皇后算不上多么的漂亮美丽,但却是个温柔的女人,典型的贤妻良母,而御下的手段也是极温和的。不过,再怎么温和的女性,在她从小到大的教养之中就深刻骨髓的明白一点,那就是伺候的仆从都是奴隶,不需要顾惜他们的性命。
    而今,有一个奴隶竟然想要施手段勾引自己的儿子,这是任何一个做母亲的都不能忍的。毕竟殷郊的年纪还算不上大,他的第一个女人自然该由姜皇后精挑细选着来,怎么能容一个贱婢乱来!
    况且,殷郊是大商未来的帝皇,他碰过的女人自然该填进后宫,而且为免他对女色食髓知味,自该寻一个不狐媚妖道的勾着他坏了身子。
    一个奴隶竟然想爬上主子的床,自然就不能得姜皇后的意,索性姜皇后是个不容易被蒙混的,而且殷郊在一向严谨自律的雍正的教导下,自然不是个会沉迷于女色的昏人,在被一个宫人得逞之后,他不是将错就错的收了那个宫人,而是处置了她。
    这一点,在得知了殷郊处置宫人的缘故之后,姜皇后很是欣慰。
    可是再欣慰也不能纵容!
    能在宫中伺候的都是在民间选进来的,出身清白的女子,她们自进了宫之后即使熬成了白头,也没有出宫的机会,即使是名义上的,她们都已经算是帝皇的女人了。除非帝皇有心,接着宫人拉拢群臣。
    不过,这也是昏君才会做的,因为这意味着绿帽子,也意味着这个帝皇本身并无手段,才须要利用女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当然,自己的儿子又是另一回事了。但是,身为皇子也不是随意就能拉着一个宫人进房伺候的,因为她们再卑贱也是有着帝皇的女人的名号,除非帝皇点头赐下这个宫人给皇子,否则就是秽乱宫闱,便是皇子也不能轻饶。
    如今一个宫人就该对主子施手段,姜皇后就该担责任,因为她失了职。
    姜皇后当然不认为一个宫人有这般的胆量,八成是后宫的那些嫔妃出的妖蛾子。可是姜皇后要处理宫务,不可能一直盯着殷郊这般的情况,即使有宫人随时的汇报,但在发生了这种事情之后也难免让人忧心,所以,姜皇后便来找雍正请罪了。
    姜皇后先是把殷郊的事情一说,然后叹了口气,尽显慈母风范。“我虽认为殷郊是被陷害的,可是到底还是碰了宫人,有秽乱后宫之嫌,自该担罪。可是我到底是殷郊的母亲,即使知道他罪有应得,还是忍不住想求陛下网开一面,我也能保证,绝不让殷郊再犯。”
    对于姜皇后的说法,雍正不置可否,只问道:“你如何保证?”
    不过,在大清时伺候自己的宫女爬上床倒不算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后宫伺候的宫人都是帝皇的女人这点虽然异曲同工,但分派到各皇子身边的宫人就是默认为皇子的女人,所以雍正倒不太在意。但是,面子上该做的还是要做。
    姜皇后笑了笑,道出了自己实际上的来意:“我虽不能日日盯着洪儿,可是若能为洪儿娶一个正妻,有个人顾着他,可不就不用发愁了吗?”
    雍正恍然,终于明白了姜皇后并不是真的来请罪,而是来为子求婚的。
    不过,照着殷郊如今的岁数,也确实到了该娶妻的年纪了。

☆、第七十一章

按着殷郊嫡长子的身份;又是太子;他的妻子很应该如历代的帝皇正妻一般,从诸侯之女中选择;就如同当年的帝辛娶了四大诸侯之一的东伯侯姜桓楚之女一般。
    可是雍正有意收回封地;不再愿意让诸侯分权,那么,再为殷郊选一个诸侯之女为正妻就显得有些不妥当了。
    固然;为了不打草惊蛇;很应该为殷郊选一诸侯之女才对。毕竟殷郊注定会成为帝皇;根本不须要有任何的政治婚姻,正妻的身份并不会成为他未来的阻碍。
    可是,雍正却不能肯定,她会不会心存怨愤,然后做出对殷郊不利之事。大商只有两位皇子,雍正不敢拿他们的性命冒险,也不能冒险。所以,雍正不愿意让殷郊娶诸侯之女,而是决定从朝臣中的女儿里选出一位贤德的指给殷郊。
    雍正头一个考虑的是闻仲和黄飞虎的女儿,可是随即又想到他们一个并未娶妻,另一个家中只有儿子,便不再考虑,又转而考虑起其他的朝臣来。在雍正看来,做为未来皇后的父亲,殷郊的岳父,他的心性也是很重要的,起码不能忖度生骄。
    不管是哪个朝代,皇后的亲人日后都可能是太子的母族,自要精挑细选才是,否则日后的皇帝性子但凡绵软一些,那么就会被他所谓的舅舅外公们制住,如此一来,即使大商的帝皇仍是商王,但内里却是那些外戚说得算了。
    索性殷郊不是耳根子软的,这点倒不用雍正忧心,可一个贤德的妻子,也是一个未来国母应有的品性。妻贤夫祸少这句俗语不单只适用于普通人家,在皇族中,这一点更为重要。
    而且,还要是忠心于大商的人家。
    雍正看来,最好是能在箕子、微子启、比干、飞廉和恶来等人的家眷中挑选。
    可是飞廉和恶来是武将,家中女儿教养多重视武艺,一个贤后,他们家中是培养不出来的。
    而雍正最看好的就是箕子皇叔,因为箕子是贤臣,而且有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此书能教导殷郊如何做一个好帝皇。
    至于比干皇叔则太过刚硬,微子庶兄倒是不刚硬,但过于左右逢源,与墙头草仿佛,实不能托以大任。
    而且微子与商王是同父同母的,他之所以为庶,是因为母后生他时仍只是个妃,而由妃做了皇后之后,才生下的帝辛。因此,帝辛才是嫡子,而与帝辛一母所生的兄长微子却是庶子了。
    雍正虽然觉得微子才干不错,看起来也是个忠于大商的,可是他更看重的还是自己的性命,又有些恃才傲物,对于大商的皇位还存着觊觎之心,其实还比不上飞廉恶来更得雍正的心。
    既然雍正最看好的是箕子皇叔,那么就该好好的探听一下其家风了。
    女子最重教养,可是这教养多是家中女性长辈言传身教而得,雍正身为帝皇,不好打听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就只能与姜皇后说一说,让她去探听一番。
    而这一探听,雍正才知道,这箕子竟然有个凶悍的妻子,而此事尽在朝歌中算得上是人尽皆知,怕是外头那些诸侯们也是知晓的,这实在是丢尽了皇族的脸面。
    就算知道夫妻之间的事情便是清官也断不清,可是箕子好歹是皇族,是他的皇叔,一个女子就算不贤德,最起码也不能蛮横到想要压自己的丈夫一头,即使雍正最后看不上他家的女儿,却也不容许有这种夫纲不振的情况发生。
    本来雍正就因为此事而不太高兴了,谁知他借今日乃‘龙抬头’之日的名义,办了次酒宴,召集了诸多自己所看重的臣子进宫吃洒。这些臣子们的家中有的有适龄的女儿,有的则没有,而没有的,便是为了打掩护才一并请来的。
    虽是想看看哪家有适龄的女儿待嫁,却有闻仲无意间与箕子开了个玩笑:“箕子你在朝堂上也算得上劳苦功高,便是陛下也是看重于你的才干,与那些只会恃才傲物或倚老卖老的十分不同,真乃才人也。只是你在朝堂上再荣耀,只怕回到府内,见了妇人就……”
    闻仲此人勇冠三军,大商的江山有千斤重,他横担八百还有零,满朝文武和各路诸侯没有一个不敬重他的才能的。闻仲也向来不爱开玩笑,又与箕子交好,说起这个既是带了点恨其不争,也是有些想让雍正出头的意思在里头。
    闻仲可没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觉悟,他虽然也不会看不起女子,却看不上箕子的妻子。对于箕子本人,他倒是爱其才干的,可是见其夫纲不振,又不太欢喜,只是平日里与箕子提起此事,他都不愿多谈,为了朋友,闻仲也只能闭口不语了。
    可是事情总有个头,之前闻仲不出头是因为这是箕子的家事,而且他那妻子平日里也不过是对着箕子大呼小叫了些,对着丈夫并无太多的尊重,但妻子该尽的义务也有尽,所以闻仲才没什么话说。
    而这一回,箕子的妻子却是过分了些。
    就在前几天,闻仲去寻箕子吃酒,可是才来到他家门口,就见到箕子半跪在他那妻子的面前请安。那熟练的模样,显见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闻仲那个气啊,把脚一跺就冲了进去,把那妇人喝了一顿,然后强行就拉了箕子出门,与他吃了一天的酒。可第二天回去之后,那妇人照旧还是我行我素,丝毫不把闻仲放在眼里。
    于是,闻仲才想着让雍正出头。因为他知道,那妇人觉得箕子好歹是陛下的皇叔,而她则是陛下的婶娘,闻仲是陛下的臣子,虽说是太师,但自家夫君也不差他什么,所以也就不怎么把闻仲放在眼里。
    闻仲想着,既然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那么就找个她不敢不放在眼里的人制住她,让那妇人再不敢嚣张跋扈!
    雍正听罢,心中气急,又见箕子的脸微微一红,越发恼火。可是想着箕子应该还不知道自己让皇后姜氏调查了他的家事,便不好露出痕迹,所以只做好奇的问道:“皇叔,你见了妇人如何?”
    箕子见雍正问了,因是帝皇相向,他也就不好不打,也不能说谎,即使他心中觉得羞耻,还是强自撑着说道:“回陛下的话,实不相瞒,其实臣有一些……”箕子吞吞吐吐了好半晌,终于还是咬咬牙,把后半段话说了出来:“臣有一些惧内。”
    只是他话是说出来了,却极小声,只堪堪让特意靠近的雍正听到。即使箕子惧内已经是人尽皆知之事,可是要当事人亲口承认还是有些难度了。
    “竟有此事?”雍正脸色大‘变’,又问道:“那妇人都对皇叔做了什么,竟连闻太师都忍不住为皇叔出了头?”
    见箕子一脸为难,雍正也不强迫要他说出来,便道:“无论如何,这妇人竟敢羞辱皇叔,实乃十恶不赦之大罪,孤绝不可放过她。”
    雍正见那箕子并无反对之意,可见他并非不想反抗其夫人,又想到他那妻子乃是皇祖先指婚的,而且是武将出生,心中顿时了然。甚至于,箕子对其妇人并无多少感情,便是原先有,可是又有哪个男人能忍受向着一介妇人请安呢?便是那妇是其妻子也一般,而日复一日的,有多少感情也会被磨灭了。
    只是,便是没有多少感情雍正也不能过分行事,毕竟多年的夫妻,即使此刻恨其入骨,可是后来见她落魄,又或者死残,难道真的半点伤心也无?!
    所以,雍正便招来侍卫,让他们领了自己的命令前去丞相府,将箕子的夫人打上二十大板。还道:“若是日后那妇人再敢放肆,便是四十板。可有些事可一不可再,若是有了第三次,孤便下令将其斩首示众。”
    说着,又看向箕子:“皇叔于大商可谓劳苦功高,孤向来敬重于您,若没曾想一介妇人也敢对您如此轻慢。往日群臣议论,孤且不信,今日得皇叔亲口承认,又有何话可讲?今日那妇人这般屈辱您,看在她好歹是皇叔正妻的份上,孤这一回只打她板子。可是皇叔身份之贵,仅次于孤与太子,孤自不容她一介妇人伤了皇叔,所以,再有一次,孤也顾不上她的身份了,只能斩了她的头以补皇叔之屈辱。”
    对于雍正的施恩,箕子听罢,只觉感恩戴德,顿时老泪纵横,不敢相忘。

☆、第七十二章

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雍正也没有跟箕子做亲家的念头了。便是箕子家的儿媳妇与其妇人不同;是个极贤德的;但有这么一个奶奶言传身教;便是那孙女儿名声再好,雍正也不敢让殷郊去娶了。
    虽说雍正不认为殷郊是个制不住一介妇人的无用之辈;但也怕那女子给殷郊惹下麻烦。虽说江山倾轧并非一介妇人能害得,可是前朝的烽火戏诸侯的前例太过触目惊心,即使雍正不认为殷郊会沉迷于女色;却也不得不防备一介妇人会有的杀伤力。
    古今中外,这样的女人并非没有;而且还为数不少。
    就在雍正再次为了自家嫡长儿子的婚事操心的时候,冀州侯苏护那边上了封奏折;说是想要上京为陛下送一份大礼。
    若是旁的诸侯;雍正准便准了,可是这个苏护却不得不小心对待。一来,苏护有个女儿叫苏妲己,如今西伯侯姬昌事败,长子惨死,苏妲己成了寡妇,自是要回娘家的。二来,苏妲己回娘家时不可能独身一人回去,所以竟是姬昌的三个儿子——姬发、姬鲜和姬旦护送着她回去的。
    苏护外表刚直,其实内心与姬昌一般,有着狼子野心,只是并没有妄图推翻大商罢了,可是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距离罢了,因为他们都不可小窥之辈。
    苏护想要到朝歌来,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想要把女儿妲己送进宫,二是想把姬昌那三个儿子一起献上来,也许这两个原因都有,可是无论因为哪个,都是由于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商王对诸位诸侯的敌视。
    献上姬昌那三个儿子,可以向雍正表忠心。献上女儿苏妲己,可以帮着他探听雍正的心思,然后看雍正铲除诸侯的决心,以及对诸侯们的处置,然后才好决定是否要联合其他诸侯,举起反旗。
    可是雍正怎么能就这么让他得偿所愿呢!更何况这冀州侯苏护本就在他决意要铲除的诸侯名单之中,自不允许他有混水摸鱼的时候。
    只是,要除掉这表面上忠君爱国的苏护,首先要让他有所动作,而他的动作越大,就越容易露出破绽,也让雍正越容易除掉他。可要让他有所动作,首先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允许他进朝歌。
    不过,这个苏妲己雍正是不准备收进宫的,可是姬昌那三个儿子倒是可以收下,也让其余诸侯们看看苏护的嘴脸,让他们知道,这个苏护有多么的靠不住!挑拨离间这种事,雍正这个自幼便浸淫在后宫宫斗之中,看惯了诸多手段的人来说,是再熟练不过的了。
    雍正朱笔一批,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准字,就让人把这份奏折留底,然后发回冀州。
    须知道,雍正已经有些迫不及待接下来的好戏开场了。当然,这件事也要与胤祥说上一声,两人一起看才有趣。
    不过,这出戏总要等到苏护进朝歌之后才能上演,有一件事才是现在迫在眉睫的,那就是与那元始天尊见面一事。
    因为元始天尊是圣人,雍正不敢怠慢,少不得让宫人治下一桌丰盛的酒席,让胤祥和胤祯作为陪客。本来闻仲也该在此列的,因为他也是修道之人,其师尊通天教主与元始天尊好歹算得上是兄弟。
    可是随后,雍正又想到,在《封神》一书中,阐教和截教一反商一护商,颇有势不两立之感,而闻仲是截教门人,与元始天尊这个阐教之主最不相容,便索性不召闻仲前来了。
    最好的是,两个人连见都不要见最好。剑拔弩张的气氛雍正可以不在意,但圣人的手段比起闻仲来可多得多了,为了闻仲着想,才要将二人隔离。
    说句实在话,雍正实在是不太欢喜元始天尊。当然,相信哪一个当知道元始天尊所率的阐教会祸害了大商天下,扶持了一个周王朝,那做为大商帝皇的都不会欢喜元始天尊。可是既然他说了这一回会站在大商这边,雍正也就不好表现得太过敌视,而且他也不是短视之人,只能对着元始天尊以礼相待了。
    元始天尊是来赴午宴,但即使两方都有心谈话,但在酒席的一开始并不会就直截了当,但一定会在吃喝得差不多时进入正题。
    不管是哪个朝代,似乎大家都喜欢在酒桌上谈正事,仿佛这样能事半功倍一般。雍正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事半功倍,因为他不管是皇子时还是帝皇时,很多事情都不需要他亲自去谈,需要他亲自去谈的时候只要态度强硬一些,谁也不敢当场触了他的虎须。
    不过,这一回也确实是很顺利。因为元始天尊的态度并不生硬,反而表现出一副对雍正的欣赏之意,直笑道:“大商基业至少还能健旺千年。”
    这安了雍正的心。
    雍正与元始天尊并没有怎么说话,因为两人都不是喜欢废话的人,雍正即使话唠了些,却多是在熟人面前话唠,所以只是几句话而已,雍正就确认了元始天尊确实无甚敌意。虽然不知道是因为姬昌已死,还是大商的命数已改,但最起码的,雍正可以放手的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用担心有诸侯勾结神仙造反了。
    在雍正眼里,人间的事情就该由人间自己了事,身为超脱于三界之外的神仙来插手,这算是什么事嘛!身为神仙,只要好好的修行就够了,何苦要沾染了因果,坏了一身的道行呢?看着就是个*太多的。
    做为道教之人,更该做的是顺其自然,而不是胡搅蛮缠!
    又一桩心事了结,现在雍正所在意的,不过是各地的诸侯,以及儿子的婚事罢了。
    诸侯之事且急不来,反正现在已经确认了姬昌已死,只要暂时压下这件消息,待到大军休养生息得差不多了,就拿着姬昌的名义除了与他有勾结的一干人等便是了。
    那么,暂时就只有殷郊的婚事比较重要了。
    至于苏护将不日进京?那不过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就成的小事罢了,大商既然还有至少一千年的基业,雍正自是不将苏护放在眼里,况且苏护本来就不是什么需要重视的对手,只因为他没有那个魄力真的举起反旗。
    即使他有这个反商的这份子心,但是要真的下定决心,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否则的话,《封神》一书中的他又怎么会那么轻易的就将自己的女儿献给商纣王?又怎么会在与反军对仗时见赢不了了,便只做犹豫了一阵,就轻易的降了?又怎么会看着自己娇养了十几年的女儿被斩,却连一句反对的话都说不出来?又怎么会容得大周建立,他自己却依然只能是个诸侯?
    苏护这个人,即使不是阿斗,也同样是个扶不起的。他做不成乱世之中的枭雄,更别说英雄了。苏护,不过是个连家人都护不住的可怜虫罢了,否则,求姜子牙想办法将苏妲己身上附着的狐妖赶出来,然后杀狐妖保女儿,又有何难呢?
    不过是怕得罪了已成大势的姬发和姜子牙罢了。
    所以,雍正不怕苏护的别有居心,因为只要他够强硬,苏护便只有唯唯诺诺的份,成不了大气的。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休息,不更新。
    另外,关于投票的问题,群里再加上文里的:
    贺兰敏之:6 展昭:5 卓东来:7 杨戬:7 李寻欢:5 张三丰:2 黄天霸:0 唐玉竹:2
    卓东来和杨戬的得票最多,所以决定从这两个人中挑出一个来。
    由于本文快完结了的缘故,请各位尽快投票。

☆、第七十三章

雍正虽然想为殷郊挑选一位可心的太子妃;可是可心的人选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只不过得了一份笼统的名单;而且因为雍正的要求之高,使得这份名单更像是矮子里面拨出的高个子;都不尽如人意。
    可好歹也算是踏出了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名单交给姜皇后;然后由她来精挑细选自己的儿媳妇了。
    就在此时;苏护一行数百人总算是到达朝歌了。
    冀州离朝歌并不是最远的,将将大半个月的路程就能到达;之所以拖了整整一个月;一来是因为来的人太多;二来则是由于姬家三兄弟在途中竟然脱逃了一次,好不容易才又把人捉住,而且苏护还因此而折了数十个好手。
    本来苏护是没打算献上自己的女儿和姬家三兄弟的,毕竟他还要面子,姬家三兄弟怎么说都是姬昌托付的,即使没有亲口说,做其所为已经说明了一切,若是其他诸侯知道了,也不知道会怎么将他口诛笔伐呢。
    而且女儿之所以会嫁给伯邑考固然有父母之命,可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