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六零小仙女-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周末,荣锦就可以不用去县小上学了,和陈向阳宅在家里大吃大喝,美其名曰补补身子。
  李婆子觉得宝贝孙女天天在学校吃饭估计吃不到啥好的,受大委屈了。
  以防营养不良,她可得趁着空闲时间,好好给两个小家伙补一补。
  于是自从荣锦去县城上学后,每逢周末那天,李老头家就飘着一阵阵馋人的香气,次次惹得隔壁的二婶子气得眼斜鼻子歪,差点骂街。
  而荣锦和陈向阳则被老母鸡汤老鸭汤大骨汤甚至煲鹅汤轮流喂养着,真是甜蜜的负担。
  结果一两月过后,他俩还没什么变化,家里的李荷花李桂花姐妹俩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吹起来了,整整成了两只小胖子。
  李荷花这回笑话不起死胖子宋长兴了,反过来被对方嘲笑了不知多少回,两人闹闹腾腾的几乎只要一见面就能打起来。
  虽然每次都是宋长兴让着些,但李荷花的眼泪攻势和委屈巴巴也不是盖的,每次打不过就装哭装委屈装可怜,然后将人吃的死死的。
  这两人也不知道是不是不打不相识,打着打着有时候还玩到一起去了。
  也不知道年龄相差有点大的两个家伙是怎么做成玩伴儿的。
  起初,大人们看见他俩打架还上去劝一劝拉拉架,次数多了后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最后看两人完全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只要不出啥事,他们也就不再多操心。
  宋长兴有这个小魔星缠着,也就没其他闲工夫再多想与桃花妹纸相关的那些事,渐渐的就淡忘了下去。
  有人陪李荷花折腾缠磨,她那个吃胖的小身子逐渐瘦回了原样,继续灵活地吃吃喝喝不亦乐乎。
  而李桂花就有点悲了个催的,婴儿期胖起来可不好减,她又想着多吃点能快点长大抱大腿,结果还没长大就先长宽了,比她那个同胎而生的弟弟足足大了一个号不止。
  如果李桂花是年画上胖大版的福娃娃,那么小弟李长海就是刚从哪个饥荒窝里抱出来的小可怜,两者差异巨大,完全不像是一个妈生的。
  李治民起初还因此怪自家媳妇来着,以为她光顾着养闺女,将宝贝儿子给忽略了。
  然而等到他亲自带了小儿子几个月后才发现事实真相,眼泪差点掉下来。
  小儿子简直太坑爹了,动不动就娇气地哭,这不吃那不喝,遇不到称心的宁愿饿着都不张嘴。
  怪不得长的这么瘦巴巴哩!
  再看看小闺女,我去,没对比就没伤害,与小儿子比起来,小闺女简直就是个天使了。
  李桂花不挑食,有奶就喝,不管是母乳还是羊奶牛奶,没去味儿腥的话正好是纯天然无污染了,照喝不误,没奶喂糊糊也不嫌弃,泡的麦乳精更是大口大口往下灌,一点不含糊。
  弟弟李长海娇气地不愿意吃的东西最后几乎都进了姐姐李桂花的肚皮,就这么养,两人差异不大才有鬼了。
  当荣锦知道这个问题时还特意去看了便宜弟弟一回,浪费一丝神力灌注在双眼,想看看小家伙身体内窝着的是何方神圣。
  结果证明,他就是一个原装小破孩,生来就爱哭的娇气包。
  王月琴又发愁又哭笑不得,真怀疑,龙凤胎出生的时候是不是相互投错了胎?
  你说一个男孩子要那么娇气干嘛,她本来还指望着儿子将来长大了,给她和闺女们撑腰当顶梁柱呢,现在看,别说撑腰了,不拖后腿反让姐姐们帮衬他就不错了。
  但是没法子,有些人的性子天生就定了,想扭估计都扭不过来,这儿子估计只能当个闺女来养活了。
  王月琴心想自己啥时候再次怀上都不一定,生个能干的儿子的愿望更是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实现。
  于是她将目光落在了长的又壮又结实的二闺女身上,之后开始将闺女当儿子养。
  荣锦发现后禁不住囧了一囧,见大人小孩双方都乐意着呢,相处十分和谐,她也就不再多管闲事。
  从春末到夏收,荣锦和陈向阳老老实实地在三年级待了小半年,然后等到升级考试后直接跳到了五年级,惊呆一众不明真相的童鞋满地下巴。
  县领导为此特别送了礼物恭喜祝贺,荣锦和小伙伴赏脸去他家吃了顿饭,对方喜不自胜,只觉得真特么值。
  夏收过后,村里养的几头母猪陆续下了崽,由于养护得当,队里刚丰收又舍得喂粮食,小猪崽几乎都成活了。
  李老头看着几猪圈活蹦乱跳的猪崽子,可以想见将来全部喂大的话,会是怎样的肉食大丰收。
  转头,他就去找了老族伯商量,经过开会投票,全村人一致决定将猪崽留村里全部养着,一个都不卖。
  李老头随后厚着脸皮去县里一趟,找县领导开了证明,批准李家村能多养猪。
  县领导查了查上头的时事政策,很快就同意了,只不过有一点是必须要遵守的。
  那就是李家村养出来的猪只能卖给公社,由国家统一收购走后再供给到城镇百姓,李家村的人自己宰了吃可以,但是不能私自拿出去卖。
  这一点没问题,正好帮忙解决了销路问题,李老头举双手赞成。
  等到批文下达后,李家村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办起了养猪场。
  以后大家伙绝对不会缺肉吃了!


第130章 
  李家村的养猪场办起来后; 需要的劳动力也不少; 村里人争相报名。
  毕竟到养猪场干活可比去地里上工清闲的多,还能拿差不多同等的工分; 对于想多挣点口粮花销的人家; 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了。
  而且到了农忙的时候照样还能去地里上工挣工分,农闲就去养猪场养猪,全年有活干; 不用躺懒吃闲饭。
  “主席都说了; 勤劳能致富!大家伙好好干; 咱们李家村也能走上致富的道路!”李老头在养猪场建成的掀红布仪式上对村民们如此鼓励道。
  不过; 等他将台子搭起来后就退位让贤了; 把养猪场交给大儿子李治国管理; 大儿媳妇赵凤仙协助。
  毕竟李老头一直都牢牢记得自身当大队长的本分; 那就是带着队员们好好搞生产; 让地里多出息,多增收,大家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才是他最应该关注的着重点,而不是本末倒置顾此失彼地荒废田地庄稼; 去花费大量精力搞其他副业。
  好在李治国能力不错,人又稳重; 顾好养猪场是不成问题的; 作为左膀右臂帮李老头管好折腾起来的一摊子。
  其实办养猪场; 李老头也没啥多余想法; 只是为了全村人能经常吃上肉就好; 这是他对队员们的承诺。
  至于之后做大了给公社交了好多头肉猪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情,他还没想那么长远,更是预料不到的。
  目前,李治国兢兢业业地刚从老爹手中接过了养猪场的棒子,选了些村里家中劳力多且干活麻利的村民当养殖员,开始摸索着养起了猪。
  赵凤仙作为辅助,负责管好其中的几个媳妇婆子,另外因为识字会算术,她还兼顾记账一事,一下子隐隐成为村里妇女们的带头人了。
  钱春娥本来还十分羡慕来着,感觉嫂子每天意气风发充满干劲儿地管着手下那些人,看着就风光。
  等到李治富在化肥厂发了工资,拿回了不少的钱票时,她就心里很平衡了,他们小两口也不吃亏不是,有失有得呗。
  李治富的工资虽然要上交公中,但是家里宽裕,李婆子在这方面也不抠抠索索的了,只收了大部分,小部分留给儿子在工厂里人情往来。
  然后钱春娥就会偶尔从丈夫那儿得到一些小礼物,比如花手绢、好看的头绳、小件衣裳、零嘴等等,日子感觉比整天忙了家里忙外面的大嫂子还要快活,她就更计较不起来了,被丈夫哄的服服帖帖。
  家里老大老二两家都有了正经事做,剩下一个让人不放心的老三小夫妻俩。
  李婆子本来还担心小两口会因此心有怨怼什么的,结果一看这俩货都被一双小儿女的事缠的脱不开身。
  两人全力顾着养活好孩子就不错了,哪还有闲心思再做其他,找事让他们去做估计人自己都有自知之明地给推喽。
  见他们自己有分寸,李婆子就不再多操心了,全心全意地照顾家里两个小神仙。
  另外家里五只小的,李长江和李荷花都长大了,可以管着底下的三个堂弟妹,减轻大人们的负担。
  等到荣锦和陈向阳小学毕业去上县初中时,这两人也跟着考去了,再加上村里其他升初中的孩子,一下子一大群。
  李治国的早晚护送仍旧没断,为此还把架子车厢加宽一些,多买来一头驴拉车,解决了人数过多一趟拉不完的问题。
  周围的生产队看到了都羡慕不已,待到队里有了闲钱就学着将驴车拉起来,在县城和村子来回跑了那么一段时间后,发现不仅方便了村里人还挺赚钱的。
  于是渐渐的,县城周边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拉人的驴车牛车马车等等。
  那些基本都是生产大队的公共财产,送本村人赶集走亲戚逛县城之余,还能顺路拉拉其他人赚点外块增加收入。
  有这样方便的交通工具,花点小钱就能去目的地,大家一般都挺喜欢乘坐的,因此出来活动的人就多了起来。
  大家私底下你来我往互通有无,无形中带动了这片地方的经济。
  县领导得知后观察了一段时间,由县政府出面统一给每个大队的车辆做了编号和统计,只要他们不作奸犯科不犯事,想跑车使就跑吧。
  年终,当他把这些写进工作文件上报上去后,稍后得到上头的一条指令。
  上头领导要求县里专门成立一个小部门,集体把那些拉人赚钱的车辆管理起来,每月月底考核检查,确保不能让人凭此敛财做坏事,更不能因质量问题出现什么交通事故。
  而到年底时,可以将此作为相应大队的增收业绩,像交公粮一样,把增收按照比例交上来一部分归入国库。
  县领导看完后啧啧赞叹,上头真有想法,如此一来,不仅方便了百姓,国家还多了些进项,说是一举多得也不为过。
  这条指令下达没多久,上头来的指导员就到了,准备指导县政府把水泥厂办起来,然后就可以开始铺路造桥建结实房子了。
  “要想富,先修路!”
  前卫的标语提前了很多年,在水泥厂建成后挂遍了县城和乡下的各个角落。
  有了国家的支持,增收和建设两不误,甚至相辅相成,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象,比前几年暮霭沉沉没有丝毫生气的场景好上太多。
  百姓们的生活欣欣向荣,勤劳致富奔小康早已成了大众的口号,激励着他们脚踏实地辛勤劳作过上好日子。
  此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豫东平原这块资源贫瘠的地方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示范之地、希望之星。
  这里成功向所有人展示了经济民生的发展模板,给那些还处于贫困境地的人们莫大的希望,激励他们跟着组织的领导号召,努力奋斗下去。
  李家村所在的那片地方经历三年的时间,已经一跃成为一省的粮仓所在。
  有大神坐镇,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里庄稼收成不会低到哪去,外加有化肥有机肥等研究出的肥料的加持,每年的粮产都簌簌地往上窜,高的惊人。
  每季收获之后,县领导把统计的粮食产量报上去,省城甚至京都那边都要过来核查一番,那么高的数目让人不免想起前几年差点刮起来的那股浮夸风,不得不谨慎对待。
  然而当领导们实地考察过后,却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正常,收上来的粮食实打实地搁在那儿,下乡亲眼看到的百姓生活也做不了假,真是将粮产搞上去了。
  其中,唯一不正常的大概就是这里的老百姓貌似都喜欢去拜神烧香,光明正大地信奉某位小神仙,都说是对方给他们带来了吃饱穿暖的好生活。
  领导们:“…………”和着我们辛辛苦苦地推行政策搞建设都是白忙活的是吧?
  虽然有点哭笑不得有点小不忿,但是对于在高层圈中早就传开的某个真神仙,众位领导心里都有数,能不招惹还是不要招惹为妙。
  只要百姓们过的好了,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他们即使有再多的辛苦和委屈也都不算事儿。
  荣锦可不觉得他们有啥可委屈的,她还觉得委屈呢。
  事实上,她就要点功德,信仰力都没拿,直接反馈给这方世界了,其他的功绩什么的不都落到相应的人头上啦。
  升官发财不要太轻松,委屈个毛。
  这三年来,她就老老实实地在县初中蹲着,和小伙伴一起将初中三年一级级爬了过来。
  说来这几年周围确实变化很大,生活为此便利很多。
  首先是县城边上开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厂子,化肥厂、水泥厂、纺织厂、砖瓦厂、面粉厂等等,带动了周边一大片的经济。
  然后田里的庄稼收成更高了,地上的路铺的平坦又顺当,成片的棉花田带来了高收益,人们的穿着也跟着好起来。
  砖瓦和水泥卖的便宜又实惠,只要踏实肯干,几乎家家户户不用一年,就能买来材料盖上结实耐用的水泥小平房或者青砖大瓦房。
  细粮种开后,大家伙都开始舍得吃白面了,自家吃不完,多余的还能卖给公社,面粉厂造的面粉不仅供应了周边几个城镇,甚至运往全国各地的大城市。
  粗粮当然也种的,不过大都通过公社卖给搞养殖的地方。
  李家村现在表面上就是养猪的大户,每年出栏生猪几千头,除了留下自己大队上吃的,剩下每隔一季就卖给公社一批,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养那么多头,光是本村收庄稼余下的玉米芯野菜猪草什么的肯定是不够的,那样喂养也不长膘。
  几乎都喂的粮食,从公社换购回来的粗粮。
  至于公社那边从哪儿来,不是还有很多种粗粮赚钱增收的村子嘛,一个大型养猪场能带动好几个村落。
  随着猪肉供应量足,大家伙都有了肉吃,李家村风风火火搞的养猪产业已经声名远扬了,都上了报纸,被领导点名表扬。
  当然其他跟着养鸡养鸭养兔子之类的大队也不少,但规模和影响暂时都还比不上第一个吃螃蟹且受到特殊关注的李家村。
  李老头每次去开大会上台发言,已然混熟了的生产队长们都羡慕的很,抢着跟他照相,说不定就能一起上上报纸在大领导面前露个脸呢。
  李老头如今养的白白胖胖,听着同僚们的恭维追捧,面上笑眯眯,心里爽歪歪。
  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李家村支起的摊子里就数养猪最不赚钱,也就为了让大家伙都能吃上肉,才一直养。
  养着养着就养成现在这个规模,但是在村里几个营生中还是不赚啥钱。
  比如那什么制香、雕刻甚至神仙化身的香火钱都比卖猪赚的多,只不过没跟养猪似的弄到明面上来。
  闷声发大财。
  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就在荣锦高一快上完时,李家村又迎来了新的变化。
  经过他们的申请和努力,村里终于将要通电了!
  电线杆架起来,电灯泡装起来!
  “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多么美好幸福的生活向往。
  李老头在村大会上向乡亲们保证了,未来三年内必定会争取让全村队员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第131章 
  荣锦十岁这年; 李家村通了电; 家家户户都按上了电灯泡,晚上不用再点烟熏火燎味道不怎么好的煤油灯了。
  与此同时; 贯穿了村子的几条水泥石子路上也分别安装上了夜灯; 村民们晚上出来吃饭唠嗑再也不怕黑灯瞎火的看不见。
  装了电灯后,大家伙的生活水平顿时上升了几层楼,手电筒慢慢地兴起来了。
  李治国没多久又从省城的机械厂弄来一辆拖拉机; 直接轰动了方圆十里八村的人。
  那一天; 当绑着大红绸的手扶拖拉机崭新地驶进李家村时; 村口的鞭炮声响了很久; 村里村外人山人海; 乡亲们都看稀罕来了。
  李家村大队的人都很高兴; 骄傲地挺直了腰板儿; 这可是他们村用养猪赚的钱买来的; 属于大队上的公共财产,每个人都有份儿!
  别看铁疙瘩笨重的很,还烧油,但是用处广泛; 可以拉着铁犁犁地、拉着架子车运东西等等,比牲口好使; 更比人力省事顶用。
  县领导这回牵头从省城的机械厂弄回来几辆; 以往评优排在前几位的大队都可以拿钱去买; 连工业券都免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看到最喜欢; 几乎每个人都蹭上去坐上一段; 胆大的还能握着扶手开上几步路,再多就不敢了,金贵着呢,弄坏了可不好修。
  既然领导帮忙给打通了机械厂的门路,他们这边钱和粮都不缺,要肉更是多的很,现在有拖拉机,下一步自行车还会远吗?
  当荣锦看到大伯神采飞扬地开着拖拉机遛弯显摆时,下意识就想到了二八大杠的自行车,还有曾经坐过的李部长和主席的小轿车。
  小轿车想普及的话估计还有的等,自行车很快就下来了,据说是机械厂那边接到上头的命令搞改革和批量生产,存货很足。
  李家村通过给机械厂供给粮食和肉蛋的机会,优先拿到了购买权。
  县城这边的供销社里没多久就摆上了几排自行车卖,甚至还分男女款式,男式的粗犷大方耐摔,女式的小巧玲珑实用,设计的巧妙又美观,受到人民群众的追捧和亲睐。
  当时开卖时,供销社门口都快被挤爆了,大家经过这么几年,手里多少都有积蓄,不怕花钱,就担心没地儿买东西花钱。
  新上架的两排男女式自行车很快被一抢而空,之后陆陆续续摆上的也被迅速买走了,可谓是供不应求。
  不久后,县城的大街小巷、乡下的田间地头,开始到处闪过新式自行车的身影。
  特别是春夏时节,姑娘或小伙穿上简洁大方的衣裳,挎上一个帆布包和水壶,戴着红星帽子,骑上自行车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犹如一阵风般飘过,留给路人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这种浪漫的情节片段很受欢迎,尤其是在学生和中青年之中,风靡一时。
  甚至上头让搞文艺的人为此拍了个黑白小电影,拍出来后几乎不到半月的时间就传遍了全国各地,让自行车卖的更好了,国库又增收一大笔建设资金。
  李家村搭上机械厂,有门路从内部直接买,方便了不少,不必和其他人一起去供销社门口挤,也能每家每户弄到一辆自行车使唤使唤。
  有了自行车后,之前跑车拉人的生意就不怎么好了,不过那些驴车牛车马车转而拉起了货,同样能有营收。
  荣锦上到高二时,李家村的养猪场重新翻修了一遍,又扩大了规模,他们堂兄妹几个在县高中成了别人口中有名的村二代。
  这个时候,一直与她形影不离的小伙伴早就成了高中的校草,且越来越受学校女孩子们的追求,明里暗里的告白信递了不知多少。
  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更何况还有李长江李桃花等人以及同村的帮忙抵挡,不给任何人翘他们村小仙女童养夫的机会。
  这是李家村高中学生联盟会私下里一直坚持做的事,荣锦根本不知道,更不知道在外人眼中,其实她和小伙伴早就被归为青梅竹马的一对儿了。
  不怪她察觉不出来,实在是她现在才多大,十二岁而已,自认为还是个宝宝呢。
  而陈向阳已经十七了,从上了初中开始,除开在校上学期间,每到寒暑假来临,部队那边就会派人过来接他去训练,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五个冬夏。
  如今他早已长到一米八的个头,身形修长而有力量,气势初显,不容忽视,无怪乎那些小女孩一看到他就脸红羞涩。
  荣锦暂时没那个感觉,只是觉得他越来越有前世当战神的风范了,越来越像他原本的那个自己。
  进入高三后,县城开始建起了高楼,五六层的那种,外层颜色鲜亮的涂料一涂,很有时代感,备受群众喜欢。
  李家村不差钱,紧跟领导步伐和潮流,家家户户开始翻盖新房,一座座二层小楼就起来了,重新规划好的村落不仅看上去整齐好看,还给队里腾出了不少空地用。
  当荣锦和小伙伴们准备考大学时,县城开始普及了电话。
  这种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很快蔓延到乡下,李家村也安装了,是座式的那种,样式比较老旧,只有拨号打电话的功能,但在大家伙眼里,已经是巨大的惊喜了。
  到目前为止,李家村大队已然有了好几处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队上陆续购进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综合型拖拉机,有了它们,耕地完全不用牛了,甚至机械厂那边正在研究播种机收割机等等,做出来的话会考虑让他们村优先试用。
  其次是电灯手电筒等一系列照明的电气化装备,李家村都按装上了,让村民们在生活中方便了很多。
  还有二层小楼、电话甚至黑白电视机,大家伙不仅见识到了,前者甚至村里装了好几部,后者也都在县城看到过,估计传到普通百姓家要不了多久就能实现。
  三年过去,李老头真正实现了他的承诺,让李家村大队所有队员们都过上了‘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生活。
  代价是,他白了一半头发,都是忙出来累出来的,不过他自己却是不承认的,只说是年纪大了,都老头子了哪有不白头发的。
  在县委书记位置上蹲了三年又三年不肯走的县领导同样将头发染白了,不过人精神面貌特别好,双目湛湛有神,走路带风。
  据说他今年就要往上提干了,凭借在此六年的无私奉献深深耕耘,这趟升迁估计不会小喽。
  李老头还有些舍不得,处事了那么久,双方都磨合的很好,如果换了新领导,感觉会不适应。
  但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家都已经在这里耗费了六年光阴和无数心血,往上走是理所当然的,是对他几年辛苦操劳的肯定和奖励,是好事啊。
  如此想一想,李老头自己先释怀了。
  等到某天刘部长突然将电话打到他们家时,李老头更没有时间想那些有的没的,当下最重要的是家里几个孩子的高考!
  京都那边当初虽然放荣锦回来了,但是从没放弃过关注她,对于她这几年的生活以及李家村的发展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如今到了关键点,又有方便联络的电话在,刘部长立马拨号过来问情况。
  “小锦是准备考到哪里啊,打算学什么专业呢?主席前两天还问起她了,我看来京都上大学正合适嘛,你老放心,我们这边会好好给他们俩做安排的……”
  刘部长的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把荣锦和陈向阳拐到京都去。
  虽然李老头等人都很舍不得荣锦离开去外地,但是具体要怎么做,还得看荣锦自己的想法。
  这几年荣锦默默观察着周围和生活中的急剧变化后,心中隐隐有个想法,为了施行一下搞点事儿,考去京都是势在必行的了。
  她决定参考刘部长的建议,高考以京都的大学为目标。
  首先当选国家第一学府京大,拿到这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荣锦还是很有把握的。
  对于这一点,全家人全村人甚至整个县城的人都不会有半分怀疑,十分自信她能去上。
  因为小仙女自从到县城开始,已经占据学校第一名的宝座许多年了,是众人眼中学神级的存在,考个京大还不是跟玩玩儿一样。
  可以说全国的大学中,只有她不想上的,没有她上不去的,让一众仍然奋战在高考一线而死活迈不过去那道人生坎的学子们羡慕嫉妒恨。
  听到她决定要考京大的消息,县高中无数暗恋的崇拜的敬畏的童鞋开始奋发图强,突然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不要命地突击学习,笑得校长老师们合不拢嘴。
  还有家里以及村里一群准备参加高考的人,纷纷树立了大学目标,每天起早贪黑头悬梁锥刺股一般努力,期望紧紧追随在他们的小仙女身后,一起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父母们这下高兴的不行,眼看着村里富裕起来了,生活比以前的苦日子好过太多,精神追求也不一样了。
  现在他们就希望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光耀门楣!
  李老头同样是这种想法,大队上要是多考上几个大学生那该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啊,反正以村里的条件,家家户户都供的起。
  一片欢乐期待中,李婆子最是伤心不过,好不容养大点的宝贝孙女却要分开了,她舍不得。
  荣锦主意已定,是不会更改的,但是保证到了学校放假时肯定会回来看奶奶。
  另外,为了给老人家重新找个寄托,没空胡思乱想,荣锦把已经六岁大的哭包弟弟‘卖’了。
  李长海小家伙被王月琴养得羸弱的一比,更何况还有另一个壮实乖巧的姐姐李桂花做对比,他实在太令人没眼看。
  荣锦跟性子柔弱的便宜娘亲商量后,将这小子交到李婆子手上,让她帮忙训训这个快长歪的小孙子。


第132章 
  一九六八年的初夏; 李家村大片的麦田成熟; 金黄的波浪连绵不断。
  可以预见又是一年丰收时节,然而乡亲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的; 并没有多么惊奇喜悦; 反而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轻微的忧色。
  这让专门过来采访拍照的记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
  正要寻个老乡来打听一下,却见田间地头忙碌的人们像是听到了什么动静; 全都开始往路边跑; 往前头去。
  “来了来了!”人群传出阵阵激动的喧哗。
  哒哒哒的发动机声随之从远而近地传过来; 令乡亲们一反忧色; 如同变脸一般; 瞬间换上了满面喜悦。
  记者十分好奇; 心里更为疑惑了; 于是随着大家的脚步选了一处田埂站立; 遥望传来声音的那个方向。
  等了不到半分钟,路尽头出现了一道黑影,背对着早起的旭日,好似光芒万丈。
  记者用手背遮挡着太阳光; 眯眼仔细看去,却发现来的是一辆拖拉机; 上头坐满了一脸稚嫩青春飞扬的少男少女。
  哒哒哒的声音越来越近; 前头绑着大红花的拖拉机进入了众人视线。
  人们顿时欢呼雀跃; 从怀里掏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小红旗; 举的高高的迎风招展。
  “这是在做什么?”记者看得两眼懵逼地问身旁的老乡。
  老乡兴奋的动作一顿; 放下挥舞着的小红旗诧异地看向记者。
  “你是外地人吧?”不然咋不知道最近全民关注的大事。
  记者傻愣愣地点头,他确实是从京都赶来的,路上采风采景拍下祖国日新月异的伟大变化,足足花了个把月才终于到达这个全国闻名的县城。
  而后主要是准备采访一下屡见报端、被评为人民劳模的英雄人物,李家村生产队的李大队长。
  不过这些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