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能源强国-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宣总皮笑肉不笑的道:“这我没有办法,谁让你们太冲动。现在缓一缓还来得及。”
“甲醇基地已经建好了,没法缓了。”苏城看着宣总。
宣总稳操胜劵,假情假意的笑说:“真可惜啊。”
刘秉怕苏城说错话,拉住他先道:“甲醇基地是甲醇基地,海沧计划是海沧计划,不要混做一谈。利润少一点就少一点。”
宣总抚掌大笑:“还是老干部识大体,行了,大华只要安安静静的自动放弃,我们接手海沧计划,对你们的甲醇基地也有好处,对不对?”
“以国企的速度,你们10年能建好海沧就不容易了。甲醇基地每年都要增加几千万美元的支出。”苏城似乎想明白了,再次强硬道:“左右都是损失,为什么不拼一把。”
“嗯?”
“大华不会退出的。”苏城再次重申。
宣总没想到这种情况下,苏城还要坚持。
他看看左右,叹了口气,装模作样的道:“苏董铁了心要做,那我就只好回去打报告了。告辞!”
他向毛主任一打招呼,再没有逗留的兴趣。
等人走远了,刘秉叹气道:“何必呢。”
苏城语气冰冷的道:“满地都是歪脖子树没错,但没有一颗是不用爬的。海沧计划这一棵树,最适合大华。”
“他要是帮台塑的忙呢?”在刘秉看来,如果中石化有帮忙的倾向,台塑自然会继续海沧计划。
苏城不担心台塑,却担心海沧计划取消,匆忙摇头道:“台塑要是愿意被帮忙,也不会拖延到今天,不过,我们确实要再准备一下。”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华思路
只两三天的功夫,台塑王永庆一行又回到了北京,继续参加发改委召开的会议。
大华实业和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也被召集了起来。
会议地点换成了人民大会堂。比起钓鱼台国宾馆,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的规格其实降低了。因为钓鱼台国宾馆的小楼数量有限,只有十几座而已,每次包租一座的成本和难度都比较大。人民大会堂就不同了,它除了万人大礼堂比较稀罕之外,中小型的会议厅并不在少数。在面对公众开放出租以前,人民大会堂的利用率并不高。
当然,即使到了2010年以后,这里仍然是比较神秘的所在。苏城算是又开了一次洋荤,左顾右盼的。
刘秉自从做了石油部的司长以后,就经常有机会到人民大会堂来开会,对里面的陈设早就看腻了,哑然道:“都是好几年的旧东西了,还没有部里的装修好,这么急匆匆的把咱叫过来,台塑今天估计讨不到好去。”
到人民大会堂而不是钓鱼台国宾馆,也能说明上级领导对于这次会面的态度。一方面是告诫王永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会议时间很短暂。东亚政治的细腻性,身为台湾商人的王永庆,估计能够清晰的领会到。
苏城也有所准备,道:“中石化的公关若有效果的话,中央同意台塑100%内销也不奇怪。我觉得,台塑不会在六轻明朗前进行海沧计划的。”
“再拒绝的话就说不过去了,估计会找些什么手段。”刘秉是比较信任苏城的判断,这种政府项目,拖延了两年时间,主观的说不做了,后遗症会相当严重的,所以只能采用外力的手段。
苏城点头没说话。台塑最终是因为台湾当局的强制命令而退出了海沧计划。在局外的时候,他觉得是台湾的政治思维,身在局内,却又有了新的想法。
说不定,台湾当局的政治思维本身,就是对台塑的帮助呢。
他如今思考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没考量清楚呢,毛主任就宣布会议开始。
苏城抬头一看,苏振国等高级领导人一个都没出现,在场级别最高的就是一个毛主任,还是个副的。
与前两次见面相比,台塑的待遇是千差万别。以前王胜来的时候,都有副部级领导接待,如今董事长来了,却是毛主任出面。这种差别化的待遇表现的越明显,对台塑的压力也就越大。
苏城看向王永庆,只觉得他更老了些。胳膊和肩膀处的肌肉干瘪到能看出骨头的程度。他的脸颊也有些塌下去了,只有眼睛显的特别大,但始终是半闭着的样子,说话也由旁边的王克岭代劳。
几句废话过后,进入了正式的会议时间。
就在大家以为会进入谈判状态的时候,毛主任果断道:“王董事长,我在此通知你,你们100%外销转100%内销的要求获得批准。”
“嗯?真的?”王永庆身体前倾,看不出表情。
宣总经理得意的看着苏城陷入深思。
他以为苏城在思考中石化的实力。实际上,苏城思考的是时间和历史。
在苏城的记忆中,台塑和中央就出口转内销的问题交锋多次,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谈妥此事。
现在,中央提前一年时间批准了台塑的申请。苏城不由要考虑到,此时的改变,是否还会影响到海沧计划日后的发展?
苏城望着王永庆和王克岭,想从他们的脸上看出答案。但两人都是一副正常的模样。
于是,苏城偏头问刘秉:“你知道现在的台湾当局行政院长是谁吗?”
“台湾地区的领导人我知道,行政院长……”刘秉摇了一下头。
前面,毛主任又问:“台塑的态度是什么?”
“感谢贵方对台塑的信任,我们现在就加快各方面的工作,争取在今年进入开工阶段。”王永庆说的非常肯定,好像期待已久似的。
毛主任总算露出一点笑容,道:“台塑能够这样想就最好了。对了,台塑能够得到出口转内销的许可,多亏了中石化宣总经理松口,否则的话,咱们还得谈判多轮呢。”
“多谢宣总经理。”王永庆笑容满面的与之握手。
宣总经理反而有点尴尬。要从官方的角度来说,他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大家都是业内人,他松口的原因是什么,在场的人都能猜到。让台塑继续海沧计划,继而推出大华实业,这多少有点宁予友邦不予家奴的意思,实在不是什么好名声。
而且,中石化也没有要到输的时候。宣总经理只是单纯的借用行政手段逃避竞争而已。
简单的说了几句话,王永庆露出感慨的神色,笑道:“人说十年磨一剑,我从策划六轻到现在,已有12年了,现在,梦想能在大陆实现,真是再好不过了。我明天就回台北,解决手续问题。”
毛主任的态度和蔼万分,道:“如此甚好,我们也会做最后一次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合同签订以后,保证海沧能够立刻开工建设。”
王永庆慢吞吞的表达感谢。
等他说完,苏城也用缓慢的语速问:“王董事长。台塑开工建设后,会有多少设备在国内采购?”
这个问题,一下子攫住了国企众的心。
他们害怕巨额投资,但是喜欢巨额订单啊。
边上的王克岭有些不高兴,道:“海沧计划在两年前就做好了方案,如何进行,自然是按照既有的方案来。”
“台塑以两年前的标准看待大陆,估计会觉得很多设备我们不能生产,其实,国内现在的制造业水平增涨很快,一些简单的设备交给国内来做,也能节省台塑的成本。比如管道?”
“石化基地的管道也有特别的要求,我们会让底下的职员仔细分析的。”王克岭总算没有把话说死。
这个时候,王永庆才回过神来,问:“大华实业有意提供设备?”
“倒也不是,我们只是比较倾向于普通装备向国内采购。其实,一些国内目前不能制造的装备,通过采购和技术转让的方式也不错。”苏城说着缓了一句,笑道:“当然,这是大华做石化基地的思路,仅供参考。”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四章 环保标准
“大华实业集团准备在国内采购多少装备?”毛主任饶有兴致。他所在的发改委,发展改革的就是国内经济,一个数十亿美元的项目,若是操作得当,促进一两个省的工业都有可能。
“我们初步做了分析,准备采购大约10亿到25亿人民币的订单。”
“10亿到25亿元人民币,工程还没开始,你们怎么确定?”宣总以行业内人士的口吻,道:“台塑是国际知名企业,他们采购什么装备,有自己的思路,我认为,没必要强求国产化。”
宣总一番话说的众人侧目。
但他的立场是清晰的。基于行业壁垒,如果让大华实业一个私企进入了石化行业,那各省市是不是也能重建公司进入石化行业了?好不容易统合起来的中国石化总公司,岂不是要分崩离析了。
毛主任挥挥手,道:“兼听则明。苏董,你说的订单是否包括现在的甲醇基地?”
大华的甲醇基地正在建设当中,和画出来的大饼是不一样的。
苏城微微点头,道:“我们大华实业集团自始至终都在做国产化,现在也已经放出了很多订单了。”
他说着话,俯身拿起地上的公文包。
公文包是纯黑色的,装的满满胀胀,比字典还厚。苏城从里面掏出了数百页的文件,交给了毛主任。
毛主任诧异打开来,只见里面的采购清单不仅包含了订购的装备类型,而且有国内外同类装备的性能价格比较,还有要求更新装备或更新指标的。除此之外,采购清单还包括了数种不同的建设路径,按照时间罗列了不同的装备列表,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令人一目了然。
一本文件分门别类的装订成了五个部分。毛主任于是将之分发给了其他人,王永庆也得到了一份。
文件不是纯粹的装备订购书,而是对整个乙烯工程的量化分析。只看了几个数字,几位领导就说不出话来了。
在1991年的中国,所谓的分析就是领导的经验判断,量化分析什么的,在国内仅仅是个概念,在国有大型公司都未曾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乡镇企业家就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哪个公司的管理层懂这些东西。就是在国外,对500强以外的公司来说,量化分析也是新鲜事物。
王永庆虽然年龄大了,但报表是看熟的,约莫对照了几个自己所知的数字,他就奇怪的道:“这么全面的资料,不是一天两天能收集齐全的吧,大华用了多久?”
“一年多时间吧。”苏城表现的很正常。
王永庆眼神一凝。一年多以前,海沧计划还进行的如火如荼呢,谁会想到取代台塑?
其他人也想到了类似的问题,看苏城的眼神都变了。
这家伙简直是处心积虑啊。
宣总惊讶的张大嘴,问了出来:“你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分析海沧计划了?会不会太早了?”
“如果不能做海沧计划,做点零件也好。”苏城言不由衷的说道:“总而言之,乙烯工程是大华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不是海沧计划,总有别的什么计划。”
“见微知著,大华的准备确实充分。”王永庆放下文件,看不出喜怒。
他对苏城和大华的感觉有点奇怪。一方面,大华和台塑的关系已不复竞标油田时的密切,另一方面,他也为苏城的眼光和毅力叫好,中国大陆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是越来越多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塑料制品意味着乙烯的需求越来越多,大棚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发展,也对石化产生了新的需求。可以说,最近三五年的功夫,中国对乙烯制品的需求就要翻一倍。如果国内不能生产,就要从新加坡、马拉西亚之类的国家进口……台塑提出出口转内销,既有拖延时间的因素,其中也有真实因素在里面。
王永庆不止一次考虑,是否将海沧计划进行下去。
“啪。”
毛主任合上了策划书,问道:“这么说,10亿元人民币的订单,大华是真的有所计划了?你们对订单企业有什么要求?”
“只要是中国企业,愿意合作进行国产化的尝试,都可以参与。地方上的国企,或者中石化和中石油都可以,私企也没有问题。除了订单之外,我们还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苏城说的很轻松。大华实验室已经扩张到普通企业难以想象的程度,他们不光能自己做研究,而且有能力输出技术了。
其他人并没有意识到苏城无意间透漏出的实力。
几个人都琢磨着苏城的意思。无论是中石油、中石化还是台塑集团,或者毛主任本人,都不是第一次和苏城打交道了,他们有平分秋色的时候,但很多时候,还是在苏城手上吃亏了。
这些人物,完全不会考虑到苏城知道历史的走向,他们只能暗地里猜测,苏城是对大势的分析够好。
如此一来,苏城提出一个新的计划,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有没有陷阱。
其他人都不说话,宣总经理却不想这个会议继续下去了,他清咳两声,就道:“既然台塑要回去准备,咱们也回去准备吧,空耗着有什么意思。”
“王董事长还没有回答我的话呢。”苏城拦住了,又问道:“王董事长,台塑是否会在国内采购装备?”
“王董事长刚才说了,会考虑的。”王克岭瞪着眼睛。
苏城一笑,道:“台塑准备海沧计划两三年时间了,准备六轻十几年了,我不相信你们没有考虑过设备的问题?难道说,要等签署了海沧计划的合同,你们才做最初的准备?”
这个质问直指拖延,王永庆不能再被扣上帽子,主动道:“台塑购买了不少技术资料,我记得,有2000多万吧……”
“2700万美元。”王克岭补充了一句。
王永庆点头,道:“你看看,2700万美元,就是为了海沧计划中的设备,所以,我们不是没有准备,但要说我们是否最后决定了,我只能说没有。”
“王总这么说我就放心了,看来,大华实业已经赶上了台塑集团的脚步。”苏城好像真的很欣慰的样子。
许多人都觉得奇怪。赶上台塑集团又如何?
宣总暗暗发笑,都懒得再说话了。台塑集团能做海沧计划,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相同的。不是一家企业拿出几十亿美元就能做海沧项目的,就现在看来,它必须要有几个条件:世界五百强,台湾的企业,石化的企业,又是在中国被西方世界封锁的情况下……这些条件加到一起,就只能是台塑集团。宣总对海沧计划不积极,一方面是他没有看到海沧计划的前途,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了解的政治环节太多了,多到吓阻了他判断的地步。
苏城毕竟年轻,一腔热血的光是往前冲。
他也看到了海沧计划的难处,但在中国做石油石化行业,除了难处还能有什么?
中石油和中石化少说也是皇亲国戚的待遇,要在他们屁股后面觅食,首先得挥刀自宫才行。
宣总做惯了皇亲国戚,自然难以理解苏城的心理。
苏城等众人想了几十秒,稍微提起声量,再问道:“王董事长,台塑准备以什么样的环保标准来做海沧计划?”
“等设备选定了,我们会确定标准的。”王克岭再次代为回答。他不能让王永庆来回答。
在石化行业,环保是相当尴尬的命题。即使是21世纪的石化工厂,都免不了造成污染。传说中的零污染化工厂确实是存在的,但它是高资金高技术的混合体,一个石化工厂要是做到一丝一毫的污染都没有,它亏损的几率几乎是百分百的。
而且,石化工厂还有升级的问题。几十亿美元建成的石化基地,不可能用十年二十年就废弃了,它往往要用三五十年,在此期间,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对环保技术整体产生影响。
当然,要想做一个环保标准高的石化工厂还是可能的,欧洲的企业由于税赋重补贴多,往往能做到,美国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石化工厂就相对困难了。
台塑也不例外,他们的环保标准与他们的盈利能力是不相匹配的。这些业内秘辛,大家心知肚明,但谁都不会提出来。
苏城却一定要提出来,他追问道:“海沧计划的环保标准,比六轻的环保标准如何?”
“当然是一样的。”王克岭肯定的回答。
苏城“哦”了一声,道:“但我听说,有不少台湾岛的居民,是以环保标准低,来反对六轻的?”
王克岭勉强道:“他们只是不懂而已。”
“这么说,如果我拿到和海沧计划标准相同的六轻计划的环保设计书,交给专家分析的话,会得到环保标准高或者普通的结论吗?”苏城知道不会,因为台塑是有名的吝啬,尤其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几乎是能省钱就省钱,这种态度能做好企业,却不能做好环保。
王克岭求救的看向毛主任。
但是,毛主任本人的表情却很专注。他从苏城的话里,嗅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一个水平
“我们会尽可能快的完成手续,让海沧计划进入正规,请毛主任代我感谢诸位领导的信任和关心……”王永庆站起来,意味着今天的会议结束。
然后,他才对苏城说道:“大华如果想要讨论环保标准的话,等我们海沧计划开始建设再说吧。”
宣总经理也不客气的道:“苏城,台塑肯定会按照国家标准来做海沧计划的,你管的闲事太多了。”
苏城呵呵一笑,道:“我是听说,引进台塑做海沧计划,是为了用市场换技术,同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台塑会转让技术给国内企业吗?好像没有吧。那么,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个先进,总是要比国内标准高一点吧。如果完全按照国内的低标准来进行建设,我们引进台塑做什么?”
苏城将矛头指向了台塑,而且是相当锋利的矛头。其他几家央企的领导全都看呆了,这可完全超出了预料啊。
宣总经理脸色一变,道:“你不按照国家标准来,你想以什么标准来进行?”
“我认为,环保标准至少要高过台湾的标准吧。当然,如果有部分台湾的环保标准低于大陆的环保标准,那就按照大陆的来。”
宣总经理生气了,道:“信口开河,哪里有你这样的。”
“如果台塑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要台塑做什么?既不转让技术,也不能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难道是把土地和钱留给台塑,把污染留给自己?”苏城把能说的都说了,不能说的,其他人也不能说。
环保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它的成本很高,又不能产生价值。对工厂主来说,环保支出完全是为了应付差事,大一些的企业会想办法减少支出,小型企业尚在存活之间挣扎,环保设备自然是能少就少,能不开就不开。
台塑的理念,向来是尽量减少一次性投资。规模7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里,1%的投资都是7000万美元,台塑既然是做生意,就不能不限制这里面的投资。
但是,怎么做是一回事,怎么说又是一回事。台塑是要在全世界投资的企业,他们可不想留下“污染严重”的恶名。哪怕中国政府不关心,他们也要做出先进的样子来。
王克岭不得不重新站出来,道:“我们说了,海沧石化基地的设计尚未完成……”
苏城打断他的话,道:“你就说,环保标准能不能达到两岸三地的最高标准?”
王克岭再次看向毛主任,道:“如果这是中国政府的意思……”
“就是我的问题而已。”
王克岭不是个吃亏的人,他哼了一声,道:“看起来,大华是要做在野党了?凡是台塑赞成的,大华就反对?”
“我只是觉得,大华能做到的,引进先进经验的台塑就应该能做到。”
“什么意思?”王克岭的表情一僵。
“大华实业邀请了德国的巴斯夫公司,以及美国的绿色环评组织做了仔细的评估,我们准备将自己的甲醇基地的环保标准,提高到两岸三地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最高标准。”大甲醇的环保要求原本就低于大乙醇,大华的基础做的也好,以全东南亚的标准来评价,做到顶尖确实不难,只是多花了5%左右的投资。
但是,5%的投资对大乙烯项目来说,可是惊人的多。
王克岭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王永庆最先明白过来,问道:“大华实业要和台塑对着干?”
“我相信互相监督,我们能做的更好。”苏城笑容满面的道:“美国的绿色环评组织很乐意对台塑和大华进行考察。”
绿色环评组织是一个石化行业内有名的非政府组织,属于所有人都讨厌的环保人士。这种组织做环境评价,可不是按照国家标准,也不是按照生产标准,更不会管你的技术达到还是达不到,他们只说不好的地方。
只有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下,才会有公司邀请环境组织,像是苏城现在。
不管是比生产、资本还是技术,作为新公司的大华实业都远远逊色于台塑集团。但是,新公司也有新公司的优势,它的历史短工厂少,也就没有那么多引人关注的环保问题。
对于绿色环评组织来说,将大公司拉下马明显更具有诱惑力。
大家脑筋一转,都看明白了苏城的用意。
毛主任暗道“阴险”,王克岭则直接骂了出来:“我就不相信大华实业干干净净。”
苏城笑了,道:“大华确实是干干净净。我是本着社会责任心做事的,也幸好这样,自90年代以来,环境标准是越来越高了,不知道台塑以前的标准够不够用。”
王克岭恶狠狠的道:“你是想要毁掉海沧计划。”
苏城语气轻松,说道:“大华实业只是一家公司而已,何谈毁掉。”
王克岭见毛主任不做阻止,气道:“这么做,对你有什么好处?”
“环保对每个人都有好处。”苏城又看宣总经理,笑道:“您说是吗?”
宣总经理从鼻子里出气,却不说话。国企大厂的环保做的向来是比私人小企业好的,但要想在国际环境组织的评测中活下来,他没有这个信心。
很多时候,国企不怕花钱,也不吝啬于环保的支出,但由于本身的技术实力有限,环保标准总是上不去。中石化就出现过反应釜的温度不达标,以至于本不该出现污染的环节出现了污染。面对每天的生产任务,大多数国企都不会因为环保而停产。就是总经理,也不好粗暴的干涉下属工厂的生产……毛主任冷眼旁观,突然发现,竟然真的让苏城找到一条出路。
如果要比拼环保的话,中石化和台塑捆在一块也不是大华实业的对手。这就好像用医生和学生比清白一样,不管医生救活了多少人,他总有做错事的时候,而且往往是生死攸关的错误。学生虽然什么价值都没有创造过,但他也没有犯过错……王克岭、宣总经理等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正因为他们明白,才真心的郁闷。
尤其是王克岭,不管在台塑内还是台塑外,他都是被捧在顶上的,何曾如此不爽过。
要是实力不济,被诸如BP一类的强悍公司打败,王克岭也就忍下来了,偏偏台塑有十倍于大华实业的规模,却被他拽入泥潭中无法脱身。
他的感觉,好像自己是一个声望卓著的精英人物,偏偏被小报记者因为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而苦苦跟踪。
王克岭真想一巴掌打在苏城的脸上,然后再一巴掌,又一巴掌……他闭上眼睛,幻想着美妙的时刻。
然后,就听苏城开口道:“没什么事的话,我要回去做准备了。”
毛主任实时的宣布休会。
王克岭一马当先,像是屁股上栓了鞭炮似的,冲出了会议厅。
等了好久,王永庆才慢吞吞的走出大会堂。对他来说,从厅内到停车场确实有点远了。
等他坐进来,王克岭急不可耐的道:“咱们怎么办?”
王永庆靠在椅子上,常常的吐了一口气,道:“你知道他想做什么吗?”
王克岭一愣,问:“不就是针对我们吗?大华实业集团想要海沧计划,谁都知道……”
王永庆微微摇头。
“不是?”
“不是这么简单。”王永庆声音飘忽的道:“如果你是大华集团的董事长,想要获得海沧计划,怎么办?”
“我?如果我是大华集团的董事长,我才不会傻乎乎的从台塑和一堆国有企业手上抢夺这样的大项目。”王克岭对台塑集团充满了自信。
王永庆轻笑,道:“但苏城的方法,确实有可能得到海沧计划……”
“怎么会?只要咱们想,海沧计划就一定是咱们……”王克岭说到一半,惊讶的抬头,道:“他觉得咱们会放弃?大陆政府都不敢这样想!”
“政府官员即使觉得咱们会放弃,有一点希望,也会跟进的。苏城就不同了。”
“这么说……他针对的其实不是我们?”
“嗯。”
“那他是……想要通过我们,证明自己比其他的国有公司强……”王克岭的自信发挥了作用,明白过来,道:“苏城是把我们和他拉到了一个水平上……这样的话,我们干脆别去理他……”
“麻烦的是,咱们不能留下一个污染的名声。”王永庆缓缓的道:“你还得陪他继续玩。”
王克岭将信将疑。
第二天早晨,王克岭还没有想好如何处理此事,就见好几个人等在外面了。
“看报纸。”一个大脸的男人丢给了他一叠报纸。
“大华实业和媒体的关系极好,唉……”另一个大脑门的家伙跟了一句。
王克岭展开看了一眼,就定住了步子,然后一份份的打开来看。
最少有五份报纸谈到了环保,还有点名说到了台塑的。他们用的竟然是台湾媒体的言论。
对于岛内媒体的刻薄,王克岭了解太多了,他看了一半就知道剩下的一半在说什么。
王克岭丢下报纸,道:“我去找他们领导。”
“我们得先反击回去。”
“大华集团虽然是私企,但也要听大陆政府的……”
“这不是政府的事!你想想看,岛内媒体要是发现,我们默认了污染的名声,六轻怎么办?”
六轻是台塑的命根子,比海沧计划可重要的多。
“我们反击回去。”王克岭再没有了犹豫。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富贵
能源企业的公关部门向来是企业公关中的佼佼者,王克岭征得董事会的同意后,仅一天时间,台塑的公关就迅速运转了起来,开始在全国媒体刊登软性报导,他本人也连轴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
4月初,台塑为王永庆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时机——向希望工程捐助600万元人民币。
以1991年的标准来看,600万人民币大约是100万美元,放在欧美等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也很不少了。对此时的中国来说,更是堪称巨款。此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融资渠道,对资金的渴求几近变态,哪个公司的老板若是能够毫无保留的捐助资金,那他也赚到这么多钱。
另一方面,国外的慈善基金不仅可以免税,而且可以让自家人得到一份体面优渥的基金工作,非常难得。相比之下,国内的捐助环境如此的纯洁,使得跨国企业的捐助热情不高。
台塑用大笔的捐款竖立起了漂亮标杆形象,首先获得了团中央的肯定,然后开始在全国媒体频繁露脸。
望着电视上,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导,王克岭稍稍有些安心,在周末聚餐中,他用“大势如此,以力破巧”来形容自己花了上千万元堆砌出来的公关成果。
众人笑容满面的举杯共庆,对于海沧计划的结果,其实台塑内部也有分歧,但掌握局面并灵活机动,大概是他们一致的想法。最重要的是,不能落下污染的名声。
王克岭虽然有些疑惑大华为什么销声匿迹了,但在得到大量的赞赏后,他的心情也放松了不少,开始频频举杯。
一圈敬罢,就见王胜默默的站在角落里,手上端着一杯白葡萄酒,几乎是没有动过的状态。
王胜是最熟悉苏城的人,也是与苏城打过最多交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