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能源强国-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城笑了,反问:“是吗?”
这位台商也是石油行业的商人,微胖,衣着宽松,面露微笑,以幕僚似的摇头晃脑,评价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科威特每天几百万桶的配额完蛋了,国际上又封锁伊拉克,他们的石油也运不出来。两家并到一起,少600万桶原油不成问题。两伊战争可是打了8年,谁知道这一次有要多久。马后炮的说,8月份买原油期货,转手赚到四五倍不止,要是胆大心黑一点,10倍都有了。”
期货是有杠杆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轻易的从银行贷款炒期货。因此,市场价格涨了一倍,获得10倍乃至20倍的利润都不稀罕。
苏城心想,这厮还真的是马后炮。
台商见他不以为然,面目不喜道:“我是没有苏董的条件,否则的话,定要进场狠赚一笔。您自己就有油田,到时候,不光期货上能大赚一笔,油田还能再赚一笔。”
苏城禁不住笑了,道:“就是因为我有油田,所以买空容易做多难,适可而止。你做期货是一份风险的话,我有油田可是双份的风险。”
“苏董觉得油价会跌?”油价下跌,期货赔钱,油田的收入也会减少,所以才是两份风险。
苏城不做评论,笑笑道:“无论涨跌,我都不准备进场了。”
他印象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初期,也就是8月初,是石油期货涨的最疯狂的时节,他也是此时进场,参与了短短两周,不等石油价格飙升到35美元以上,就迅速获利退出,以1000万美元赚到了8000万左右。
不投入更多,是为了控制风险。越是了解期货市场,苏城对期货的风险认识就越深。也许很多人认为,知道市场大势就能稳赚不赔,这一点只能用来买股指期货,连购买单独的股票都不够——天知道会不会股指大涨却某公司丑闻的情况出现。期货更加危险的地方在于波动剧烈,银行杠杆又令波动加剧。
苏城投入了1000万美元,通过10倍以上的银行杠杆,实际操作的是1亿多美元,原油价格上涨70%左右,他就赚到了8000万。如果他投入1亿美元,的确有机会赚到8亿美元,但是,假如原油价格短暂的下行10%,苏城就必须立刻补仓1亿美元,没有,就会爆仓而亡,血本无归,其后,就算原油价格继续走高,那也与他无关了。
即使是原油飙升的8月份,短暂下行10%乃至20%的情况,也不止出现了一次。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一个极快的过程,石油价格也从20美元上升到了28美元。这个时候,很多投资者就会想,伊拉克占领了科威特?没错,28美元也该够了吧。只要这种思想一蔓延,价格就会跌到25美元。这个时候,苏城就要填补相同数量的资金额,1000万美元,或者1亿美元。
毫无疑问,如果不懂市场而选择满仓操作,苏城就算知道大势,也会因为短线波动而爆体而亡。
而在石油价格自20美元向35美元,最终40余美元攀升的过程中,跌回30美元以下的情况,屡屡发生。别说满仓操作了,苏城就是用3000万美元入场,也有可能被市场波动毁掉。
而在他看来,金融市场的机会太多太多,完全没必要孤注一掷。
其他人的想法,就很难与他一致。台商慨然道:“联合国关于伊拉克的决议一份又一份,现在没有10份也有8份了吧,什么用都没有。依我看,最终还是国际制裁的可能居多,那样的话,石油只有继续上涨。如果打起来了,估计涨的会更快,除非苏联参战。我估计是不会。”
说到这里,他得意的一笑,说:“所以说,涨是必然的,就是涨多涨少的问题。”
后人站在结果的角度上,总是能对前事分析的头头是道。然而,身在历史之中,重重迷雾只有少数人才能驱散。
没错,2月2日,苏联的确放弃了一党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的军事实力变弱了。在普通中国人看来,苏联老大哥是没有那么望而生畏了,但也没有衰弱到任人欺凌。他们仍然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数量最多的常规武器……假使他们支持伊拉克,即使仅仅是“租借”武器,也能令美国感到无比的头疼。苏联的防空导弹,可是确定无疑的能把美国飞机揍下来的。
不仅如此,许多中国军事专家,自始至终都相信,以伊拉克军队的数量和武器装备,以及8年两伊战争的经验,完全能够抵挡美国的地面进攻,充其量是吃些亏罢了。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参与到期货市场上去,输到裤子都当了,也许还会做多,期待一招翻身的幸福。
台商以正常的思维考虑,估计就没有想到油价下跌的可能性,若是分析历史的话,他的依据更充分。70年代的中东战争,就让世界油价永久的上升了。同样发生在中东的战争,为什么不能再次令油价永久性的上升呢?
其实,油价下跌的可能途径只有一种,战争以最快的速度解释,中东恢复到战前的事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在这里,现实对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两个条件偏偏都被完成了。因此,1990年的油价上升,注定了是一次脉冲性的上升。价格一度从20美元上涨到40余美元,最终又回落到了20美元。短短的半年时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没发生过似的。
苏城回忆历史,看着台商自信满满的表情,颇有些感慨的道:“油价上涨的好时间已经过去了,不如冷眼旁观吧。”
毛主任注意到了,问:“苏董认为油价会停止上涨?”
苏城肯定的说“是”,转瞬又补充了一句:“短暂的上升,比如持续一两天这样的,还是有可能的,太难把握了,所以说,不入场为妙。”
“如果已经入场了呢?”
毛主任当众说出来,不可能是自己参与了期货交易。90年代的国家干部,私人资产总归不多。既然不是他,就是国家行为了。苏城想了一下,说道:“如果不能退出的话,买空比买多好。”
台商不能置信的问:“买空有什么依据?”
“简而言之,中东局势混乱,油价上涨,局势趋稳,油价下跌。我倾向于局势趋稳。”苏城没有说什么美国速胜一类的话,这在1990年的中国可不受欢迎。这场热战,对中国军方和世界军队都是一次大洗礼,“无从预料”是最好的形容。
别人只当苏城说的趋稳是僵持状态,这也是9月以后的局势。伊拉克除了宣布科威特是一个行省之外,再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油价已在慢悠悠的回落了。
这种回落,对不少投机者来说,都是相当危险的。毛主任关心的道:“如果大华操作的话,这种情况下能获利吗?”
苏城犹豫的道:“比较困难,资金压力可能很大。”
“但能盈利?”
苏城微点头。
毛主任白净的脸皮上浮现出笑容,沉吟着不说话了。
这时候,下方传来阵阵欢呼声,部分来自工人,部分来自国企观礼的人员。
巴克曼笑容满面的与大华工人握手,苏城一看,连忙告罪一声,往下面去了。在他眼里,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远没有实业发展吸引人。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八章 国产化准备
巴克曼笑的嘴角弯弯,日耳曼硬汉形象骤然崩塌,宛若一只披了狼皮的小姑娘,还是婉约派的。
老外总是不吝于语言上的赞扬,说漂亮话又不花钱。巴克曼代表卡萨利公司,以极度的褒扬之情赞誉说:“大华石化集团仿真测试,一次成功实属罕见。作为一家新公司,未曾接触大型化工设备的前提下,要做到这一点的付出可想而知,难得的是每名工人都饱含着工作的热情,让我重新见到了工业时代欣欣向荣之气……”
中国的媒体记者哗啦啦的拍照,然后认真的记下巴克曼所说的话。他们才不管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的就当是真的了,好听的漂亮话,领导也愿意看,读者也愿意看,全场一片其乐融融。
海沧县和厦*门市的官员也高兴的浑身抖擞。1990年的政绩,就是招商引资,大华虽然不是他们亲自招揽来的,但落在海沧的地头上,那就有他们的功劳,至少一句“落实投资”是跑不掉的。
巴克曼说完了,又回答了记者的几个问题,瑞士方面的项目经理站了出来,手持文稿,认真无比的念道:“卡萨利公司致力于化工技术,并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良好的合作,今天,我们选择大华实业集团,作为我们在中国的伙伴企业,共同进行12万吨甲醇设备的研发。大华实业集团及其下属的大华石化公司,以及大华实验室是一家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公司,它们的工人熟练度高,它们的科学家技术水平先进,是理想的合作企业……”
苏城笑眯眯的看着瑞士人表演。这是公关事业部的功劳,卡利萨公司一口气拿走了7000多万美元,等于伊拉克期货市场上的大部分斩获了。这笔钱,可不是安装一部甲醇设备就算完的,大华接下来还会购买他们两套12万吨甲醇的关键设备,并接收他们转让的12万吨甲醇技术。所谓的合作伙伴云云,既是场面上的说法,也是用钱买来的。
如果要大华实验室自己研发12万吨甲醇设备,数千万的投入且不用说,时间上就耗不起。国外已经开始研发60万吨甲醇了,30万吨甲醇的生产瓶颈已解决,大华已经落后,再搞纯粹的自主创新等同于闭关锁国。
相反,现在买下12万吨甲醇,日后就能自主研发出30万吨甲醇,虽然还是比不上国外最贵好的60万吨甲醇设备,但也有了竞争的余地。
瑞士人表演结束,就轮到发改委的毛主任,体改委的丁主任,以及省委省政府的代表同志讲话。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以及开发区委区政府的代表同志激动的抓耳挠腮,恨不得代替领导念稿子,这种心情,就好象荒凉的公路上,遇到有人在车震,偷窥的同时恨不得代替对方辛苦一样,那面红耳赤的心情就摆在脸上,偏偏被窥视的人也面红耳赤,顾不上他们。
领导同志们互相看,互相说,互相学习互相证明,好似乌云压顶一般,令众多异类生物浑身难受。
上石化的总工申山,悄悄的踱到苏城身边,道:“苏董,恭喜你们大华试机成功。”
“谢谢。”两人声音小小的,好像地下党接头一样。其实也差不多,台上的省委领导只觉得自己的稿子妙趣横生,对于不听讲的干部是深恶痛绝的。虽然他们自己也讨厌开会,但是,站在讲台上和话筒前的感觉,和坐在椅子上的感觉,确实是截然不同,肾上腺素的供应会让人体颤抖而自信,再也想不起那些惨痛的回忆。
表面上看,申山已经干瘪的像是黑木耳了,他浑在在意台上的声音,用同样干瘪的声音说道:“苏董,我们上石化最近研究了卡萨利公司的催化剂,确实是好东西。200度就有活性,230度就能达到活性最大,2年的使用寿命,最长能用三四年,但价格也好啊。我们上石化的催化剂在250度就能得到卡萨利催化剂的效率,14个月的使用寿命,用个两年时间也没问题……”
“我们准备选用石化三厂的催化剂了。”苏城一句话斩断了申山的话。
60年代进厂的申总工,什么勾心斗角的没见过,只一发楞,问:“不是说下月试运行再定吗?”
“石化三厂和我们共享专利,以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出来的催化剂,各是各的。不过,我们准备对12万吨甲醇设备进行国产化,你们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参与。”石化三厂的技术规模不逊于上石化,由于位置偏僻,日子比不得上石化,对技术专利什么的也就不在乎了。换成申老头儿,估计还得虚头巴脑的谈判一番。
听了对方的条件,申山自问做不出来,无奈道:“这个12万吨甲醇才引进,就要国产化?外国人能行吗?”
“他们行不行有什么关系。”苏城一晒,道:“上石化要是有心的话,早日参与国产化,日后订单是不会少的。”
“大华要做设备?”
“我们大华的传统是先给自己做设备,然后再扩产。海上钻井平台如此,化工设备也如此。俗话说,久病成良医,做久了石化产品,石化设备也该了解不少了,对不对。”
“你们确实自由,我们厂80年代就申请往下游走了,最后还是失了好时间。”申老头感叹一句,马上追问:“苏董准备把哪部分包给我们?”
“不搞承包。”
申老头“咦”的一声,问:“不搞承包?那怎么搞,要是几个厂子搞了一个东西,算谁的?”
“谁先通过验收,就算谁的。”
申老头一愣,脸色微白,道:“真狠啊。”
苏城闪过一丝歉意,道:“大华本小利薄,经不起折腾,等不起时间。只能如此,上石化若不参与,我不觉得怨怪。”
12万吨的甲醇设备,计划经济年代是绝对的国家重点工程,需要汇集全国化工界的精英来做。当时的做法,就是把某一个设备项目,如压缩机丢给某一个具体的厂子,让他们集中力量进行研发,最终大家再把零件汇合起来,交给总装厂,就算是攻关完成了。
这样的做法,好处是减少了浪费,不好的地方是缺乏竞争。任何一个厂子,只要确定得到了某个项目,那这个项目就是它的了。除非整体项目停产,否则要订购某个特定的设备,就得找它。
在所有工厂都铆足了劲上阵的时候,这没有问题。但是,自80年代末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缺乏时间节点的控制,一家工厂争取项目的时候很积极,得到了项目就倦怠了,更有甚者,什么赚钱选什么,选到手了研发不出来,又不肯给别的工厂,整个项目都被拖累的不在少数。
另外,系统性的风险也在逐渐积累。80年代以前的国企工厂无论如何都是不会破产倒闭的。国家的厂子做国家的项目天经地义。到了80年代中后期,国企停工的停工,破产的破产,很多红红火火的厂子,转眼间就变成了要清偿债务的破产工厂了。一个项目若是不慎分给这样的企业,完不成计划不说,还有可能要不回项目——人家破产清算的时候,说不定就把该项目的订单,当作应收帐处理了,由此产生的合同纠纷,能烦死任何一个部委。
苏城选择的验收制,就没有这种顾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哪个厂子要是选了完不成的零部件,大华也不会产生损失。
崇尚勤俭节约,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申山,深恶痛绝的道:“你这样做,就是产生恶性竞争,两家工厂同时生产一个零件,一家得到了回报,另一家白白付出,这合适吗?”
“12万吨甲醇设备有上10万的零部件,何苦都奔着一个零件去?再说了,试制小部件的成本很低,成功以后的利润却不错。要是准备做大部件的话,完全可以和我们大华沟通,虽然不能保证无竞争,但也称不上恶性竞争。”苏城换了口气,又道:“国外做这样的大型设备,大体上是采取结果导向的,像是飞机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都是从两三个公司的成品中选择,你换一个思路,没有立刻得到订单的技术,并不意味着该技术就浪费了,你说对不对。”
申山不服气的道:“怎么说都是对你们有利的。”
苏城哑然失笑,道:“双赢是最好的情况。”
“你们这样做,也不是没问题。”申山继续挑刺,道:“大家肯定都先选简单的,短时间出成绩的零件去做,最需要通盘考虑的零部件,反而没有人选择。”
“这种核心零部件,我们有三手准备。”苏城竖起三根指头,道:“第一是继续采购,第二是增加研发补贴,第三是大华实验室自己研发。”
“金钱挂帅。”申老头愤愤不平的说出了运动时代的名词。
苏城表示无压力。
这边说完话了,坐在苏城身后竖着耳朵偷听的石化六厂经理,捅了一下苏城,笑说:“苏董,这个国产化项目,算上我们吧。”
申老头悚然一惊,再看周围,好家伙,都是两人挤一个位置的业内人士。这种积极的气氛,却是他最近几年参加部委项目,再没有见过的。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九章 外销
林永贵推开办公室的门,就感到一阵热气,连忙脱下大衣,又抖抖手脚,才坐到椅子上,准备批复今天的文件。
严格说来,他也只有早上的两个小时能批复文件,再晚一点,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干部来请见,再没有一个休息的时间。
他刚坐好,搓搓手准备看文件,电话“叮铃铃”的响了。
林永贵登时面色一肃。敢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的,肯定不是他的下属,否则就不是办事是找茬了。
他特意咳嗽了一声,才接起电话,温言道:“你好,我是林永贵。”
“老林,我是刘万海啊。”电话里的声音有些震耳朵,像是防空洞中的笑声似的。
“哎呀,好久不见了……”
一通寒暄过后,刘万海像是分段似的一阵大笑:“老林,我听说大华实业的苏董,是从你手底下出来的?”
“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油田上班的。”
“能不能帮我引荐一下。”刘万海笑呵呵的提出来要求。
“这不像你的作风啊。”林永贵讶异的道:“堂堂华南化工厂,还用得着我来引荐?”
1990年,人们穿的衣服多是化纤的,用的器具多是塑料的。这些全都是化工厂的功劳。以此时的国企分类,化工行业除了有污染之外,待遇地位都是不错的,此时的私企化工厂尚不成气候,化工体系的日子还颇为好过,华南化工厂自不例外。
刘万海哈哈一笑,毫不勉强的道:“大华的12万吨甲醇眼看着要投产了,我们华南化工厂眼热啊。现在的原料紧缺你是不知道,嘿,老林你的油田倒是好处多多。”
林永贵不禁一笑。每吨原油的计划内价格是400多元,计划外价格是680元,一进一出是200多元的差价,批给谁不批给谁,除了石油总公司之外,全由林永贵来决定,自然舒心。
华南化工厂是中游厂商,它下面的服装厂纺织厂或者医药厂塑料厂要求着批购计划内的原料,但化工厂自己也要求购上游的甲醇乙烯丙烯等原材料,自然比不上纯上游的油田。
林永贵心想:大华生产出来的甲醇,总归是要销售的,华南化工厂也是个大客户,想来能成。于是,他就笑了两声,应承道:“我打个电话,看有机会没有。”
刘万海千恩万谢。
林永贵挂上电话,笑着摇摇头,要找秘书要号码的时候,电话又响了。
“你好,林永贵。”
“老林,我是老周啊……”又是一个化工厂的同学。
几句话说完,林永贵怀疑的放下话筒,这一次,他可没有丝毫要承揽的意思。没等他想明白呢,电话再次“叮铃铃”的震了。
“你好,我是林永贵。”
“老林啊,我老钱啊。”再一个化工厂的同学。
林永贵一脑门的皱纹,截了一个话头,问:“老钱,大华又不是今天才开始建甲醇厂,你怎么现在才打电话过来?”
老钱立刻紧张了:“怎么,还有人向你打招呼?”
林永贵苦笑说“是”。
老钱叹道:“这可真是,无漏偏逢连夜雨。怎么一个个都想着走歪门邪道呢。”
林永贵把话筒举的远了点,好像要看清楚话筒对面的生物,这家伙不也是在走歪门邪道吗?他不明说,拐弯抹角的问:“出来什么事?”
老钱哀怨的道:“大华新建的是12万吨甲醇,我们考虑着,两年内能投产就不错了,谁想到,他年末就要投产了,再去联系,想搞几千吨计划内的指标,根本不行。”
“都被抢光了?”
“哪里是抢光了……”老钱咬着牙道:“大华实业是私企,他们就没有计划内的指标。你说说,12万吨啊,又不是年产12吨,竟然是个私企,谁能想得到。”
林永贵无话可说,他也忘了大华是私企的茬了。当然,真的要去想,那是清楚的很,但要把它和其他企业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忘记了大华的私企身份。
国内目前的甲醇工厂,年产1万吨以上的,就不算小厂里。年产三四万万吨的,产值就能突破1亿,以地方的眼光来看,可称大厂。
大华的12万吨甲醇工厂,虽然不是全国最大的甲醇工厂,但却是单设备最大的甲醇工厂。或者说,是设备最先进的工厂。改革开放虽然10年了,像是胜利油田这样的上游原料企业,却只会越来越强壮,又哪里会把私企看在眼里。便是20年后,大型钢铁企业、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仍然是以国企为主,何尝有民企挪移的空间了。
相形之下,1990年尚处在国退民进的当口,大华的私企身份倒也不太扎眼。只是12万吨的计划外甲醇,让林永贵乍舌不已。各大油田为什么把石油产量作为干部考核的唯一标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多出来的产量可作计划外物资进行分配。职工的奖金福利和领导的小金库,都来自计划外的价值。
相比之下,大华用1年时间建起的化工厂,计划外的产出比胜利油田还要多了。
林永贵惊讶归惊讶,握着电话却不能再应承,拒道:“大华化工是苏城一个人的,他既然不是国企,那也就不存在计划内的配额了,该的是没有吧?如此一来,让他用计划内的价格发货,不是从他腰包里掏钱?”
“我们哪里让他用计划内价格发货了,现在是计划外的价格,他也不卖。所以,才找到了你这里。”老钱满嘴的苦涩。
“计划外也不卖,他卖到哪里去?”
“出口创汇。”
林永贵释然,道:“有出口创汇的机会,你找谁都没用。”
国内工业品的价格虽高,还是有点比不上国际价格,尤其是汇率和出口退税的关系,国内销售向来是比不上国外销售的。地方和中央政府也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别说只是一些企业想要增加产量,即使是嗷嗷待哺乃至命悬一线,政府仍然会鼓励创汇。
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老钱自然也知晓,解释道:“其实。12万吨的甲醇,出口创汇也没有一口气卖光的道理,本应该多少剩下些的。唉,结果正碰上国际市场上甲醇大涨啊。这个大华的运气,不服不行。”
美国国会在11月中旬,通过了清洁空气法的修正案,顿时让甲醇的价值倍增。价格因素虽然尚未显现出来,但供求关系的颠倒是显而易见的。大华石化赶在这个节点进行试运行,自然引来了雪片般的订单。
在海沧计划中,大陆是要求台塑全部产品100%出口的。大华石化公司以海沧石化基地配套厂的名义建在海沧的地皮上,自然要遵守100%创汇的要求。
对此,大华实业内部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不少人都劝苏城能减少出口的比例,如80%或60%,以免国外销售渠道不畅,产生积压乃至停产。甲醇可不是容易储存的产品,它的流转速度越快,仓储成本就越低,对12万吨的产量来说,每吨数十元就是好大一笔钱了。
然而,已知历史的苏城坚定的否决了这个建议。在未作游说的情况下,签订了100%出口外销的合同,等的就是美国的情节空气法案。
甲醇可是能够作为燃料添加的。如果用虚拟经济的手段来分析,一年消费9000吨燃料的地区,添加10%的甲醇,就是900万吨的用量,远超世界甲醇的产量界限,别的消费不降,此项消费增长,甲醇哪里有不涨的道理。
这个时候,苏城100%外销的合同,反而变成了一道护身符。进可攻退可守。蜂拥而至的采购员就是明证。国内的化工厂都和老钱是一样的考虑,12万吨相当于人家几个厂的量了,难不成能全卖掉了?或者,总能找到个什么缝隙,漏几千吨几百吨出来吧。
精明的进出口贸易商同样不少,聚集在海沧县城内,找寻着机会,有利害胆大的就签长期协议,不敢搞包销合同的,就想着提前付定金,用现在价格把货占住再说。
王胜看着这些厂商,眼都红了。
海沧计划搞到今天,台塑尚未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呢。反而是大华实业,建厂又投产,一滴甲醇都没生产出来,竟然有人上赶着送钱。
最让他愤愤不平的是,上赶着送钱的,苏城竟然不要。
最最让他不平的是,台塑也怕甲醇涨价原料不足,派他上赶着送钱送定金。海峡两岸最大的化工厂就是台塑了,他们搞石油炼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供应自己的工厂。所以,大陆方面坚持100%外销,台塑同意了下来,因为他们自己用原料,就算是外销了。
甲醇价格上涨,对台塑自然有不小的影响。找遍全球,将要投产又尚未签订销售协议的,也就是苏城的大华石化了。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章 紧缺
王胜和苏城的关系不错,只得承担签约的任务,请苏城去了海沧新开的咖啡厅。
咖啡厅名为“海岸人家”,大沙发小茶几,有穿着整齐的漂亮女生和漂亮男生,后者尤其难得,吸引了不少女士群聚而来。除了贪新鲜的国人之外,来往于海沧的外国人也是咖啡厅的一大客源。看女老板的满面笑容就知道,这些外国友人的出现绝对出乎她的预料。
由于外宾的存在,“海岸人家”竟有了些名气,被称作最有意大利味的中国咖啡厅,其中奖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大华石化公司的甲醇项目,只是数量的多寡有别,像是买了一张彩票,和买了一箱彩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件事,海沧本地的官员在招商引资中多有借之宣扬风水的,却是引得一阵赞同。
周期长达一两年的工厂和店铺,临到营业的时候,发现市场供不应求,产品开始涨价了……这不是风水又是什么。
台商向来都是信风水的,王胜将苏城请到咖啡馆里,就笑着说起来这个故事。故事说完了,气氛也就活络了,王胜这才怅然道:“苏董,我今天可是来求你的。”
“看你说的。”苏城连忙坐直了,道:“当日去台湾融资,要不是王先生和张先生,瑟坦油田能不能办下来都是两说。之后,天然气包销合同,也多亏你们帮忙,才没有违约。何必用求这个字。”
“你真这么想?”
“真的。”
王胜看着苏城挺直的鼻梁,捉摸不透的道:“台塑想包下大华石化公司的甲醇。”
“全包?”
“是。12万吨全包,可以的话,我们希望能有一个10年合同,中间可以重新一到两次议价。”王胜没有要占大华便宜的意思,这份合同优惠至极。对于大华石化来说,产品若有销路,就能一门心思的提高产量,而且减少了销售、维护、仓储、运输等等方面的费用。总收入只有提高的。
苏城惊讶了一下,却道:“台塑缺原料至此,还不赶快落实海沧计划?”
王胜尴尬无比,道:“尚在谈判当中,委实难做。”
台塑当年提出了11点要求,几乎占尽了优势。看在70亿美元的份上,大陆方面积极参与谈判,但也没有做出决定。这不光是条件的问题,还与当事人的心态有关。
苏城始建甲醇项目当日,就有对王胜说过“独建”海沧石化基地的话语。王胜因此亲至美国,向大佬王永庆说明状况。
然而,做了50年商业的王永庆,性格极其坚韧,而且有着中国的商人最好的品质:努力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他的台塑,从来不以出售高价产品而自豪,即使是国际物价上涨,他们也尽量提供低价的原料给下游厂商。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做计划的时候,也往往以物美价廉为要点。
1990年的中国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