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七零之渣男要做大地主-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年雨季结束得特别早,并且雨季走后,就没有再下过雨,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宋玉安看着自己记录的本子,已经整整四个月没有下过雨了。
明珠镇的村民们忙着给树苗浇水,这块浇完了浇那一块,一刻不得停歇。干活累了直起身子的歇歇腰的时候,都还要念叨两句。
“老天爷是不是不打算给人活路了。”
但明珠镇的情况已经很好了,因为他们坐拥整个月亮湖,月亮湖那么大,就算大半年不下雨,也是撑得住的,其实村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果树种的早,已经长大成林的还好,有树荫,根系又深,所以还能抵扛得住,那些新栽种的树苗却被晒死了,至于粮食,长出来不久就被晒死了,不少人家颗粒无收。
风调雨顺了好些年的云省遭遇了三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第134章
明明是最寒冷的冬月,萧瑟的北风呼呼的刮着,但宋玉安却感觉脸上晒得火辣辣的,无端起了一股子燥意,他抬头望望天,骄阳似火,阳光烈得堪比夏末。
“多久没有下雨了?”他问身后跟着的年轻实验员杨金鑫。
“上一次下雨是7月6日,今天5号,到明天,就足足五个月了。”杨金鑫年轻的脸上布满了沮丧和忧虑,天不下雨,他们的试验完全无法做下去,现在整个研究所的人都自发的外出,用自己一身学识来力所能及的帮助农民们。
宋玉安看着远处排队等候灌溉的村民,心里也着急得很。
干旱这种灾害不像台风,地震,很快就过去,它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农民们每天都在期盼着下雨,年纪大的阿嬷们睡前甚至会拿着香烛去河边祷告,祈求自己一觉醒来,干旱就结束了,然而每天迎接他们的依旧是炎炎烈日。
五个月没下雨,别看明珠镇的村民现在还能分到水灌溉,但其实他们分到的都是宋玉安私人的深井。当初宋玉安斥巨资请地质队的人来打了那么多几百米的深井,怕的就是这一天。
干旱是地表缺水,小河已经完全干涸,月亮湖和大河里的水位每天都在下降,政府已经做出了通知,这两处的水不能再用于灌溉,要顾及周围整个流域的人畜用水。但几百米的以下的地下水是取之不竭的。又是宋玉安的私产,情况还没到最遭,宋玉安也不愿意村民们这一季的粮食枯死在地里。
所以宋玉安也顾不上心疼电费,抽水机24小时不停歇的工作,把水抽上来给明珠镇的村民们灌溉田地。
叶保国升任镇长,刘大海也跟着进了镇政府办公室,他的小儿子,就是当初宋玉安拿盘尼西林救回来的小孩宝柱,已经长成了大小伙子,他高中毕业以后就回到村里来进入村委会工作,现在已经是湖东村的村长了。
宋玉安看着他把几百户人家取水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出现争吵打闹的情况,暗自点点头,是个有能力的小伙子。也就把取水这一块交给他去负责。
有放水回来的村民见到宋远安,热情的和他打招呼,嘴里不断重复感谢的话。把宋玉安说成了菩萨转世。
宋玉安笑着点点头。他能帮的也就是这一季了,如果翻年以后再不下雨,那田地里可就顾不上了。
又是一年新年,整个镇上死气沉沉,连鞭炮都没有人愿意放,一个月过去,别说下雨,就连阴云天气都没有一天,田地里的小麦豌豆哪怕一直在灌溉,但还是早早的枯黄,减产了三分之一。
粮食收获以后,宋玉安看着被晒得开裂的土地,还有每天的报纸,和电视机里的消息,不得不叫刘宝柱去通知大家。深井水,不再供应村里的田地了。
这个消息一宣布出去,所有的人都炸了,他们如今就指着这些井呢,不叫他们取水种粮食,还咋活。
越是灾难在前,人们越是不愿意让出赖以生存的东西,哪怕这东西本来就不是他们的。
但宋玉安却管不了那么多,干旱只是云省干旱,外省的粮食还可以运进来。明珠镇家家户户都不缺钱,哪怕家里的粮食吃完了,粮价涨了,他们依旧饿不死。
可很多地方如果没水,那可是会渴死人的。
安抚村们的工作宋玉安没时间管,全部交给政府的人去做。整个夏县,已经有无数学校断水,孩子们上学的时候,连喝口水都困难了,缺水会带来一系列疾病,小孩子抵抗力弱,很容易出事。
早在冬月里,宋玉安就预定了一大批塑料桶以防万一,现在全部都用上了。
“从每个厂里都抽调一批人手出来跟车,教育局那边的同志会跟你们一起,到夏市完全断水的学校给孩子们送水。”
宋玉安交代下去,地下水很难喝,但是总比干渴要好。
农村人每家秋收以后,都会留足一年的口粮,吃到来年新粮上市,今年家家户户粮仓里都还有粮食,暂时不会挨饿,水也只有少数水土流失和地域性缺水的地方完完全全干涸了。宋玉安现在送水的就是这些地方。
情况还不到最严重的时候,只要下雨,一切都不算太糟糕。
但天不遂人愿,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都快进入雨季了,依旧滴雨未下,田地荒芜在那里,很多人不得不每天都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才得以生存。
月亮湖虽然是淡水湖,但是以前是不做饮用水的,可现在大家都顾不得了。这周围也就这个大湖没干涸。
“这是老祖宗的留下来的宝贝,干不了,58年都没有干呢。”明珠镇的老人们看着月亮湖,眼里都是亲近。
宋玉安把离村子最近的五口井留出来,给乡亲们取水,其它水井依旧给各大中小学送水,并且随着干旱得越来越久,增加的学校越来越多,但水是有限度的,所以每个学校分到的水也越来越少。
工人送水,宋玉安也没闲着,他开始频繁的出没在果园里,几年以上的老树虽然也缺水,但因为树大遮阴,树根的地方被树枝树叶密集的遮挡着,所以现在还没有出现干死的。
但一年生的小树就地抵挡不住了,宋玉安在全军覆没之前把一些小树移进了空间。人都要饿肚子了,谁还管得了水果,只能等灾害过去重头再来。
近一年没有下雨以后,国家开始重视起来,政府官员组织抗旱救灾,大批的矿泉水往云省输送,地质队的工人们也在忙着给百姓们打深水井取地下水。
但一个省那么大,地区那么多,哪里完全顾得过来,百姓每天唉声叹气,官员们也愁的不行。求雨的人越来越多,哪怕政府再宣传封建迷信要不得,但是到了这种时候,人们抱着的都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官员们也没办法。
云省有句老话,天干不过五月十三,农历的五月十三,天确实遮阴了,老人家颤颤巍巍的跪在地上祈求,但是很快乌云就散开了,雨并没有下下来。
“爹,爹你怎么了?爹你别吓我!”年轻的汉子看着太阳出来以后,父亲忽然直挺挺倒下去的身影,吓得魂都飞了,连忙往医院送,但是来不及了,老人本来身体就不好,大悲大喜之下,一下子就没了。年轻人哭得肝肠寸断,不停的骂老天爷,却再也骂不回自己的父亲。
这样的事情不是一家两家,因为缺水,死亡率开始上升,老人和孩子的比重是最大的,宋玉安拿出自己的积蓄,北方的宁嘉嘉,安之,王明月留下来管理财产的小妹子,南方的王发财,全都让他给调动起来,不停的往云省送水。
有手有脚的成年人他管不了,这些水依旧是往学校送的,送到孩子们手上。
因为干旱,因为灾难,人性里的一些恶又冒出头来。
“你这个赔钱货,不配喝水,还不快把水给我,不然我叫奶奶打死你。”
一所小学的角落里,一个胖的看不清眼睛的男孩子一把一个比他矮了一个头都瘦弱女生推到,去抢她手里的水瓶。
“大堂哥,我和妹妹已经两天没喝水了,你给我们留一瓶吧,妹妹嘴巴都开裂了。”
“这是我的水,你们这些赔钱货有什么资格喝!快给我!不然我叫奶奶打死你们!”
男孩嚣张且力大,女孩子哪里是他的对手,最后不仅被抢走了水,胸口还被重重的踢了一脚。
女孩子趴在地上哭泣,周围的同班同学见男孩走了,才敢上前去安慰她。
有善良的女同学拿出自己的水瓶,把里面最后一口水让给她喝,女孩子千恩万谢,自己却舍不得喝,小心的藏在怀里,跑到一年级教室,看着一个更小的姑娘喝下去以后,才露出放心的笑容来。
“你是说,有孩子因为缺水晕倒了?不是每个学校都能送到水吗?这是怎么回事?”
宋玉安眉头紧皱,明珠集团职工和家属一直都是有水供应的,他可不希望手下的人干出断了孩子生路的事情来,若真有人敢这么干,宋玉安发誓一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这不关我们的事,就是水发下去以后,有些孩子的家长会把女孩子的水拿走,紧着男孩子或是家里的老人用,我们也没有办法。”
“这种情况严重吗?”宋玉安心下后悔,一开始居然没有想到这一茬。
“严重,不仅仅是农村山里,就连城里也有这种情况,我昨天听小张说,红旗小学那边,有一家生了三个女儿,老太太闹到学校里去把三小姑娘的水抢了给他们的堂哥喝,小姑娘的妈妈和老太太吵起来,还被大伯叔叔打了一顿。之后几个小姑娘几天没得水喝,所以昨天才晕了一个。”
这算是闹得比较严重的,才会闹到他们眼前,私底下不算太严重的,绝对只多不少。
这怎么行,别看现在宋玉安送水的学校太多而减少了送水的数量,可那也是计算过的,每天送的水都能够一个16岁以下的孩子维持一天。
如果每天都给孩子送水,还有孩子因为缺水而倒下,那他送水还有什么意思。
宋玉安当场就给教育部的负责人打电话,接着拟定了计划。次日开始,明珠集团的送水队把一天一次的给学生发放水换成了四次,宋玉安又抽调了一批人手出来,取消之前的把水发放的孩子们的模式。
改为派人驻守在那里,每个孩子凭学生证,三岁以下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孩子凭出生证,可以在指定的送水点喝四杯水,但是每次都要当场喝完,不能带走。
送水点就在学校,当场就有一些男孩子想要抢别人的水,被工作人员制止以后,下午就有学生家长到学校闹事。
但是宋玉安的态度也很坚定,工作人员直接告诉学校的老师,周围的村民,如果闹事的情况超过三次,明珠集团就会停止给这个学校和地区捐赠水。
闹事的村民这才想起来,这不是政府的救济,而是人家私人老板掏腰包赞助他们的。会做出这种事情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正常人是不会干涉孩子的,可是他们听到学生回家转述的意思以后,立马就动起来。
闹事的被这些家长一次次威胁,他们也认识到,若是明珠集团不给学校送水了,不说自己的孩子喝不到,就是这些家长也不会饶过他们,这才心不甘亲不甘不愿的乖乖回家。
第135章
不仅五月十三没有下雨,接下来的两个月,都没有下雨,雨季就像从云省消失了一样。
干旱的时间越来越久,人们心里的绝望感越来越强烈。值得欣慰的是,现在不像58年。
那时候整个国家都困难,全国各地都受灾,救灾只能自救。
而今年,国家拨款拨粮食下来,虽然分到那个人手里不多,但是好歹也是一个希望,他们还有国家可以依靠。
到了雨季的末尾,中秋前后,整个云省盼了一年多的雨总算是来了,久旱逢甘霖,人们跑到雨里狂欢。
“下雨了!终于下雨了!”
“老天爷开眼了!”
有人张着嘴接雨水喝,有人把盆啊桶啊的拿到屋檐下接雨水,还有男人们脱了衣裳在雨里搓洗已经大半年没有涨过水的身子。
因为这场雨,宋玉安这边终于得以喘息,明珠集团的送水活动停了下来。
雨一直在下,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大家都很高兴,可是等雨下了五天没有停下的趋势以后,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一颗心就揪了起来。
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样下去很不妙。
宋玉安和一堆研究院的专家也是愁容满面。都是和土地打交道的人,老农们能想到的事情他们怎么会想不到。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话不是绝对的,但这雨若是再不停下,那就难说了。
月亮湖和大河的水一下子开始上涨,特别是大河,它的名字就叫大河,流经云省十几个县市,现在洪水离满堤已经不远了。
并且上游的几个县市从大炼钢砍伐树木以后,又不断的开垦田地,水土流失得严重,洪水里不时就有水桶粗的树木木头被冲下来。
大人们把孩子拘得死死的,不准他们往大河边上跑。就怕一个不注意,孩子就让水给冲跑了。
明珠镇上,因为月亮湖经常要顾忌到附近几个村子的灌溉,所以排水的渠沟很多,倒是没有出现水淹的情况。刘宝珠安排了青壮年,每天都要检查这些沟渠,就怕不小心堵了误事。
叶保国等领导做好了准备,派人穿着蓑衣去把娘娘庙和三大祠堂给打扫出来,并要求各家把要紧的财物随身携带。宋玉安也把月亮湖里的船只拖回村里,一旦水位上涨发生洪灾,就立马像祠堂和娘娘庙转移。
“听说郁县被淹了。”
宋衍看着淋漓不尽的大雨,想想电视里传来的消息,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
“夏市和明珠镇海拔都不低,应该会没事的。我出去看看。”宋玉安撑着伞到了叶家,叶保国不在家,其余人围着炭火唉声叹气。
云省的气候就是这样,不管什么季节,只要一下雨,就会变得很冷,更别说是下了几天的连阴雨。
宋玉安见三婶眼睛红红的吗,像是哭过,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北方派过来救灾的部队,是你三哥在带队,你说这孩子想些什么,他也不和我们说一声,要不是郁县那边有个亲戚见了他认出来给我打电话,他还要瞒着呢。”
想到大河里轰隆隆的洪水,三婶就眼前发花,抗洪救灾,可是拿命去搏啊,自个儿的孩子,她哪里能不担心。
“别哭了,孩子不是还好好的。”三叔皱着眉头抽烟,
“对对,我不能哭,这是给孩子召晦气呢!”三婶一边说一边去擦眼泪。
宋玉安皱眉,郁县在他们的下游,大河里的洪水子在他们这都这样大,到了郁县只会更凶猛,也不怪三婶这么担心。
“三哥肯定会没事的。”除了干巴巴的安慰,宋玉安也不知道说什么。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这样的天灾面前,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他什么也帮不上。
他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现场,但前世电视里见过的不少,抗洪抢险的战士都是奋斗在第一线的,为了把老百姓救出来,他们往往顾及不上自己的安危。
在灾难面前,必须争分夺秒,有些战士几天几夜都不能睡觉,吃饭的时候都会坐着就睡着了。
等等,吃饭!宋玉安忽然反应过来,战士们是有补给的,但是在这种时候,以部队的风格,绝对是老百姓最重要,就是让战士们饿肚子,也不能叫百姓饿肚子。
但战士也是普通人,不吃不喝的怎么行。特别是这批战士里还有宝珠的亲人,宋玉安做不到干看着无动于衷。
宋玉安立刻就给罐头厂,方面面厂,火腿肠厂打电话,让他们整合物资,接着他又联系了何耀宗。
何耀宗最近也忙得焦头烂额呢,宋玉安转了好几个电话才找到他。
“宋老板一找我,肯定是有好事。”何耀宗已经三天没合眼了,说话有气无力的,却还在调侃宋玉安。
他对宋玉安是充满感激的,之前的旱灾,若不是明珠集团出手,夏市的情况,会严重很多倍。
“你在哪里呢?”宋玉安听着他那边乱糟糟的声音,皱起了眉头。
“能在哪里,为做父母官,肯定是灾难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啊!你有什么好事找我快说,说不得我什么时候交洪水冲走了你想说都说不了了。”
“是郁县?”那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嗯,就是郁县。”
“我这里有一批罐头方便面,你去找北方来的叶维安,叫他派人来拉走,优先给战士们。”宋玉安知道他最后这句话可能说了也是白说,在这种时候战士们肯定会优先灾民,但他还是想交代一声。
可能是因为家里有人当兵和原因,宋玉安这一世更加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工资福利低,训练辛苦,一年还不能见一次家人,遇到这样的灾难要以血肉之躯堵在百姓身前,但他们一样只是普通人,并没有三头六臂。
“果然是好事,感谢宋老板大义,我这就去安排。”
宋玉安这一通电话把何耀宗的精气神都给提起来了,旱灾一年,两季颗粒无收,政府救灾早就在进行,本来看下雨了还松了一口气,谁知道洪水接着来了,郁县近一半的房屋被冲垮,几十万人生命受到威胁不说,救出来以后,吃喝就是一个大问题。
整个省都在受灾,救灾救了一年,靠自己省内,拿什么去救灾,可国家的救助来的没有这么快,宋玉安并没有猜错,这几天,战士们已经把自己带来的口粮分给灾民吃了。
人是铁饭是钢,救灾本来就是高强度的工作,如果不吃饱,肯定会出问题。这个事情带队的军官知道,何耀宗知道,年轻的战士们知道,大多数百姓也知道,不知道的,大概只有那些见了战士吃东西,还抱着孩子去要,口口声声大人饿一下没关系,不能饿到孩子的人吧。
何耀宗之前不是没有想过找宋玉安,只要能救命,脸皮算什么。但宋玉安的送水就在已经持续了那么久,外省的矿泉水源源不断拉进来,那都是要钱的,宋玉安怕是老本的贴进去了,所以何什么好了。
几天以后,大雨终于停了,又过了两天,洪水退去,整个郁县一片苍夷。但好在灾难总算是过去了。灾后重建是地方部队的事情,叶安国连小儿子都赶不及过来见一面,又要带队回京城。
三婶听说了以后伤心得不行,打听了他们哪天走,他和三叔带着孩子坐着宋玉安的车,紧赶慢赶的,终于在火车站见了儿子一面。
“黑了,也瘦了。”叶安国确实是瘦了一圈,露在外面的手和脖颈上有很多细小的伤痕,这些都是他下水转移群众时被水里的树枝和各种杂物划伤的。
吃不好睡不好,哪怕他皮肤很黑,依旧能看出一圈黑眼圈,三婶心疼儿子,把自己整理的一大包东西递给他。叶安国和老人家说了几句话,又抱了抱小儿子,就踏上了北上的火车。因为现在全国路修的没有后世好,火车速度比汽车快,所以战士们都是背着自己的背包,走铁路运输过来的。
上了车,叶安国把母亲给自己准备的吃食找出来,分给附近的战士,这几天,谁都没有吃饱过。
旱灾过去了,洪灾也过去了,雨后天晴,百姓们忙着种植冬小麦,红薯,土豆,今年的口粮,可就指着这些作物了。
宋玉安却又一头扎进了研究所,灾害还没有完全过去,他必须速度快一些,不然明年依旧会有大麻烦。
第136章
1990年的冬季,整个夏市除了躲过干旱,洪涝的祸害的果园以外,其余的土地都撒上了金麦1号。
虽然居民们吃惯了大米,但现在是饿肚子的时候,哪里能挑,冬小麦产量高,能填饱肚子。若不是季节不对,他们都想种植更高产的玉安1号了。
但明珠镇的宋家叶家是个例外,宋玉安这次赈灾出血再多,也不至于叫一家老小挨饿,所以宋家,叶家还有研究所的地里种的全部都是萝磨科的植物。
这是一种同时具备了药性和毒性的植物。花叶可入药,枝干分泌的乳液和根部有毒,可以杀虫,还没有副作用。
“这些够吗?”宋玉安看着地里形态各异的植物,向杨教授询问,这方面,杨教授经验比他足。
“肯定是不够的,但我们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总不能叫饥饿的百姓来种这个。我已经向昆虫研究院那边请求支援了,他们会派人过来,在云省这边培育没有无害蜘蛛,但愿能有效果吧。”
能称之为无害蜘蛛的,除了没有毒性,对人畜,作物,生态环境没有危害以外,还必须是没有繁殖能力的。这是昆虫研究专家弄出来的品种。
“嗯,我这边也叫人发布了收购广告,大量收购野生的萝磨科植物,品种和图片都贴下去了,等到这一季小麦收了,再撒些生石灰到地里,目前看,只能如此了,实在不行,那就得在刚刚孵化的时候大面积喷洒杀虫药了。”
喷洒杀虫药是最后的手段,宋玉安是不喜欢用杀虫药的,他推广出去的果树,在果园周围都种植了一些有杀虫防虫功效的植物,平时也会派研究人员去观察,用一些环保生态的方法预防,杀灭虫灾。就是因为不喜欢农药。
久旱之后必有蝗灾,这是因为蝗虫喜欢温暖又干燥的环境,其它动物昆虫可能会因为太干旱缺水而萎靡甚至死亡,但是蝗虫不会。越是干旱,他们的繁殖,生长发育越是旺盛。
特别产卵期,土地含水低于百分之二十才是他们最理想的产卵环境。蝗虫在七月份产卵,而去年这个时候,云省还处于干旱之中。想想都能知道,现在整个云省土地里有多少虫卵。
虽然其后云省下了暴雨,像郁县还爆发了洪灾,但这场雨下得又大又急,以时间来说,泡死的虫卵不会太多,如果不注意,等到明年四月份,春暖花开,虫卵破茧而出,云省又要遭受新一轮的灾害。
宋玉安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灾害再次发生,这一次旱灾,把他之前的努力销毁了大半,两年以下的果树,除了高山上的石榴,基本没有活下来。
庆幸的是现在还在秋末冬初,云省的冬天虽然不会下雪,但是每个夜晚都会下霜,霜冻也能减少一批虫卵,再加上他们这些办法,但愿能把这次蝗灾扼杀在摇篮里。
好消息也不是没有,虽然刚刚经历过两次大灾,但今年的冬小麦长势旺盛,远远看去,绿油油的一片,风一吹,一层一层的麦浪漂亮得很。
农民们对这一季小麦上心极了,以前麦子地里的杂草因为少,而且麦子密集,进田不好活动,所以很少有人花费功夫去拔草,今年不同,家家户户就指着这片麦子呢,拔草,施肥,田地里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除了麦子,活下来的果树也得到了村民们的关照,这一次灾难,湖东村的人家因为有钱,倒是没有饿肚子的。因此他们对这些果树依旧很上心。
三婶放养在果园里的鸡,因为吃的是虫子,且每天跑动没有赘肉,所以味道比圈养得要好,来游玩住在叶家客栈的人吃过一次以后就很喜欢,次次都要点,成了招牌菜,为她挣了不少钱。
去年干旱,人耐不住,鸡也耐不住,所以养得就少,今年眼看着天景好了,三婶又去集市上买了一批半大鸡放进果园里。小鸡不行,这个季节小鸡放出去容易受寒,会生病死亡。
宋玉安见了以后,忽然有了想法,他和孵化场那边定了一大批小鸡,放到了叶建国的养殖场里养,他打算养两三个月就放到果园里去,等到收了麦子,把地深翻以后,还能放到地里。
要知道鸡的嘴壳可是很硬的,虫卵和幼虫绝对在他们的食谱上占了很大的分量。昆虫研究院那边的教授培育无害蜘蛛,就是因为蜘蛛能钻到土里吃虫卵。
蜘蛛这东西哪怕是无害的,可是繁育了也没有用,可鸡不一样,鸡养大了以后也是一项经济来源。
宋玉安想到以后就给何耀宗打电话,把他的想法说了。冬天不适合放养,但是养在鸡窝里还是能养大的,如果家家户户都养些鸡,等翻地以后放出去吃一批,蝗虫孵化了以后再放出去吃一批,不仅能减少灾害,还能创收。
何耀宗把这想法和省里的领导通了气,其它地方怎么样他不管,但是在夏县,第二天大大小小的村委会就接到了电话,要求所有村委会开会,把可能存在的蝗虫灾害和村们们说一说,鼓励大家养鸡自救。
并且政府还拿出了一笔资金,交给孵化厂来孵化鸡仔,家里太困难的可以和村委会赊欠鸡仔回去养,等鸡仔养大了以后,政府进行回收。不想卖给政府也行,只要卖了鸡把鸡仔钱还上就好。
倒不是何耀宗不愿意救助百姓,实在是这两年灾难,市政府也是一贫如洗,这笔资金还是银行贷款出来的。
何耀宗的这项举措并没有遭到什么反对,在云省,旱灾并不鲜见,十来年总会有那么一次,有时候轻微,有时候严重,上了岁数的老人家都是经历过几次的,自然知道何耀宗并不是信口开河。
有那经历过蝗灾的老人还教育后辈们,一定要听政府的,政府交代下去的事情不能偷懒。
栗子坡的陈爷爷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家,他看村里几个后生仔不相信,说政府危言耸听,当下就不高兴了,杵着拐杖给他们说他经历过得蝗灾。
“你们可不要小看了这蚂蚱,当年我还小的时候,也是老天爷不下雨,地里颗粒无收,好不容易盼来了雨,大家伙高高兴兴的把粮食种下去,可田里的稻子都还没抽穗呢,蚂蚱群就来了。
不是一只两只的来,是一大群一大群,抬头看过去只看得见黑压压的蚂蚱,当时有个文化人说了一个词我这几十年了都还记着呢,遮天蔽日,就是说把天和日头都给遮住了,一点儿也不夸张。
别看这虫子小,可是那张嘴不知道多厉害,落在稻子上,你眨个眼睛的时间,它就把你一株稻子吃得干干净净了。
而且不止稻子呢,菜啊,包谷啊,豆苗啊,树叶子啊,只要见了青,就能连根都不给你剩。听说有严重的地方连树皮都能啃了。”
陈爷爷这样的老人家平时严肃,也不爱开玩笑,他说的话很叫人信服,哪怕是村里再跳脱的小年轻,也不敢侥幸了。
养鸡是麻烦些,累些,每天要摘菜叶子回来切细了拌米糠给鸡吃。但再累能累得过上地里除草下田里插秧?听大爷这话,若是真有了蝗灾,那他们辛辛苦苦的不是白干了么,还要倒贴粮食种子进去。
一旦涉及到饿肚子的事情,没人敢掉以轻心。而且因为这小鸡仔不是免费的,拿回来不管死了活了到了年尾都是要给村委会钱交上去的。所以大家照顾得很尽心,毕竟病了死了那可是自己的损失呢。
宋玉安这边正忙碌呢,忽然接到了彪哥的电话,说是有大货,要宋玉安去一趟。宋玉安本来是想推了的,毕竟这两年他忙着救灾,口袋折腾的干干净净,到现在都还没有缓过气来呢。
但是算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