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巨星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完结-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因为格莱美评选时间的限制,错过了去年第三十五届格莱美,来到了第三十六届进行评选,这绝对可以被认为是错失了1993年全年盛况的一次错误决定。而年度最佳新人的唐妮…布莱斯顿固然足够出色,但她所代表的却不是1993年的音乐脉搏,这对于一向自诩权威的格莱美来说,是一次致命失误。
回顾1993年的音乐市场,流行、节奏蓝调、嘻哈的出现都不是美国音乐的走势,摇滚的复苏才是这一整年的重要符号。一众摇滚乐队的出现重现了七十年代摇滚黄金年代的风潮。
以荣耀至死为首的美国摇滚势力、以山羊皮乐队为首的英国摇滚势力,联手形成了新生代摇滚势力,对传统摇滚市场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以涅槃乐队、珍珠酱为首的中生代摇滚势力,依旧保持了从1991年以来的强势,将垃圾摇滚进一步推向了巅峰;史密斯飞船、U2乐队为首的老资格摇滚势力依旧宝刀未老,贡献出了让人称道的绝对佳作,则进一步巩固了八十年代延续下来的摇滚传统。
在这些摇滚乐队的共同努力之下,摇滚的复苏势头从1992年的十二月份一直延续到了1993年的十二月份,这才是整个1993年的主旋律,几乎每一个月、每一个星期、每一天都可以感受到摇滚乐的复兴势头,并且在年末‘几近成名’推出时达到了巅峰,让全世界都再次唱响了摇滚旋律,回到了那个所有人一起癫狂的年代。
无论是专辑销量,还是电台点播率;无论是乐队出现频率,还是歌曲传唱高度;无论是市场冲击力度,还是文化影响深度……摇滚在1993年都达到了巅峰!这才是属于1993年的符号,属于1993年的烙印!
但是自诩为主旋律的格莱美却对摇滚完全忽略,四大奖项之中有三个奖项都颁发给了1992年发行的歌曲,而最后仅剩的一个年度最佳新人也忽视了摇滚的影响力——哪怕提名之中有三个席位都属于摇滚乐队,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格莱美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市场、落后于群众的选择。
荣耀至死乐队的‘几近成名’完成度虽然略逊一筹,但是‘锂(Lithium)’和‘不要为往事而懊恼(Don’t。Look。Back。In。Anger)’都毫无疑问达到了格莱美的审美标准,甚至超过了这个标准,放在整个1993年来看,放在整个音乐发展历史长河来看,这两首歌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它们却在格莱美上没有得到任何相对应的认可,这绝对是让人嗤之以鼻的一个结果。
年度最佳新人奖应该属于荣耀至死,最佳另类音乐专辑奖也应该属于荣耀至死,这两个奖项的颁发错误,让格莱美完全丧失了权威,甚至丧失了对音乐发展脉搏的把握,这无疑是格莱美的一次失策,甚至是一次倒退。
荣耀至死没有能够得到他们应得的认可,这将会成为格莱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错误,只需要五年时间,历史就将会证明这一点。”
“自转”杂志言辞激烈地对格莱美得奖名单进行了批判,甚至将四大综合奖项批判得一文不值,猛烈地为荣耀至死鸣不平,这显然也可以看出目前独立音乐领域里荣耀至死所赢得的喜爱和支持。
不仅是“自转”,就连一直都对荣耀至死不待见的“另类选择”,这一次都站在了荣耀至死这一边,不过他们并不是支持荣耀至死,而是支持荣耀至死所代表的摇滚,或者更为准确一点说:地下音乐、实验音乐。
“另类选择”的言辞更为激进,“枪毙格莱美”,这样的标题都准确地表达了他们的愤怒。
“当人们期盼了十五年之后,摇滚重新重现了当初的荣光,但格莱美却愚蠢至极地选择了无视,这只是让他们的奖项评选看起来更加商业更加糟糕更加恶心。
1993年摇滚专辑的总销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二十六,冠居所有音乐类型;1993年涌现出来的新人摇滚乐队更是达到了过去十年之最,并且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浪潮;1993年全年摇滚音乐在电台的点播率打破了乡村音乐近十年的垄断,位居全年第一……
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摇滚音乐黄金年代重新复苏的格局,但就是这样的摇滚音乐,却在格莱美四大综合奖项上空手而归。虽然我们本来就不应该对充满商业臭味的格莱美抱有希望,但这毫无疑问是主流媒体、主流音乐市场对摇滚的一种打击报复,可耻、下贱、恶心的报复!
当涅槃乐队在1991年横空出世时,他们得到了市场的欢呼,却被格莱美无视了;当珍珠酱1992年创造奇迹时,他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却依旧被格莱美无视了;当荣耀至死在1993年再次掀起争议时,他们得到了市场的追捧,却还是被格莱美无视了。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摇滚复苏势头一年比一年强劲,但格莱美却始终不愿意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愿意将自己的焦点锁定在U2、斯汀、史密斯飞船这样的八十年代传统摇滚身上,这无疑是可悲的,也许只有等格莱美意识到,枪炮与玫瑰乐队的没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时,他们才能够真正对摇滚的变革给予重视。
但是在格莱美醒悟之前,他们就应该吃一颗枪子。最佳另类音乐专辑奖属于U2乐队?笑话!年度最佳新人属于唐妮…布莱斯顿?笑话!最佳摇滚乐队属于史密斯飞船?笑话!
也许,格莱美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最佳摇滚专辑奖,密特…劳弗拿到了这一奖项。但可笑的是,难道‘地狱蝙蝠2:回到地狱’不是应该拿最佳另类音乐专辑奖吗?
荒谬可笑、荒唐下作的格莱美,不关注也罢!”
“另类选择”措辞激烈的评论虽然没有直接为荣耀至死说话,但其实他们话里话外都是在支持荣耀至死的,包括表达了年度最佳新人、最佳另类音乐专辑奖得主的强烈不满。
也许“另类选择”依旧看不上荣耀至死,但他们却不允许格莱美这样的商业颁奖典礼对摇滚进行任何形式的侮辱。内部斗争和外部矛盾的区别,他们一向都分得十分清楚。
毋庸置疑,荣耀至死在第三十六届格莱美的空手而归,也就成为了最大的遗珠之憾,无数媒体都在纷纷为雨果打抱不平,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的事情爆发了,“芝加哥论坛报”又火上浇油,这顿时让“荣耀至死错失格莱美”的事件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不过,“纽约邮报”的报道虽然狡猾而且高明,但终究还是有漏洞的;“国家询问报”的报道虽然尖锐而且刺激,但漏洞却十分明显;“芝加哥论坛报”的报道虽然直接而强力,但根本就站不住脚。所以,愿意维护雨果的媒体很轻易就能够找到借力点和爆发点,愿意揭露当天医院真实情况的媒体也绝对不再少数。
这一次,“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等报纸都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医院,所以,率先扛起支持雨果大旗的赫然是以八卦新闻为生的“美国周刊”,还有来自英国的专业音乐杂志“Q杂志”。
第701章 战火升级
“Q杂志”作为大西洋彼岸英伦三岛最具影响力的专业音乐杂志,对于格莱美的关注自然也是不遗余力的,显然,“Q杂志”对于第三十六届格莱美也是充满了无数怨念,不仅因为山羊皮乐队、神韵乐队、污点乐队等1993年横空出世的英伦摇滚乐队带领着英国摇滚再次登上国际舞台,但结果却被格莱美直接无视;而且还因为美国本土掀起的摇滚盛宴也惨遭格莱美凌辱,这让“Q杂志”有些幸灾乐祸,但又有些同病相怜。
“Q杂志”在针对第三十六届格莱美的专业评论之中如是说到,“荣耀至死的努力遭到了格莱美的无视,这也许就是当今美国流行音乐市场的现状:潮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学院派依旧保守地固守阵地,不愿意改变。
虽然说由爱尔兰乐队U2拿到最佳另类音乐专辑奖,这是对这支长盛不衰乐队的重要肯定,但毫无疑问的是,‘另类音乐’这个头衔是不适合U2乐队的,反而让落选的碎南瓜乐队、荣耀至死乐队显得越发‘可笑’——格莱美对自身的嘲讽。
来自英伦三岛的山羊皮乐队、神韵乐队、污点乐队,再现了披头士黄金年代的辉煌和经典,可是在大西洋彼岸却仅仅只有电台司令一支乐队得到了初步的认可,这对于英伦摇滚来说是一种侮辱,更是美国流行音乐市场的退步。
荣耀至死在1993年搭上了摇滚复兴的末班车,‘锂(Lithium)’和‘不要为往事而懊恼(Don’t。Look。Back。In。Anger)’这两首歌堪称巅峰之作,让人依稀看到了1977年朋克横空出世时的盛况,这也使得荣耀至死获得了与涅槃乐队相抗衡的资格,但可惜的是,真理在初次问世时总是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摇滚诞生之初是如此,朋克诞生之初是如此,垃圾摇滚诞生之初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第三十六届格莱美先错过了‘锂’,而后错过了‘不要为往事而懊恼’,最后错过了荣耀至死,历史将会证明这个决定的失误。”
这只是“Q杂志”针对格莱美的评论,但其中还有一部分提到了荣耀至死、雨果的态度,这也是对“芝加哥论坛报”观点最直接的反击。
“荣耀至死在格莱美的提名名单出来之前就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们是不会出席这一次颁奖典礼的。显然,这支新人乐队拥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和认知,他们知道进入中年的格莱美无法给予他们乐队相对应的肯定,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干脆地拒绝了格莱美。
也许,主流媒体都在为荣耀至死打抱不平,包括我们,认为格莱美忽视荣耀至死、忽视摇滚变革,这是历史性的错误;但事实在荣耀至死看来,他们一点都不遗憾,因为这样的格莱美即使将奖项颁发给了乐队,也不是正确的认可,相反还是一种侮辱——将‘几近成名’认定成为主流摇滚的侮辱,这才是对乐队音乐风格真正毁灭性的打击。
荣耀至死的主唱雨果…兰开斯特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如果他们就连我们的音乐风格都定义不出来,他们有什么资格来讨论我们的提名资格,他们又有什么资格来召开一场音乐盛宴?’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再次送给格莱美。”
“芝加哥论坛报”嘲讽雨果因为没有得到年度最佳新人奖而心态失衡,但是“Q杂志”的新闻却非本意地做出了回应:雨果根本就不在乎!因为在雨果看来,格莱美根本就没有弄清楚荣耀至死的音乐到底是什么,那么即使格莱美颁发了奖项,也是不知所云,这样的奖项不得也罢,得到了反而是对荣耀至死音乐的一种侮辱。
来自大西洋彼岸“Q杂志”的回应并不猛烈,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有意对“芝加哥论坛报”做出回应的,但是“美国周刊”的报道显然就是有备而来的,他们全方位地对“纽约邮报”、“国家询问报”和“芝加哥论坛报”做出了回应。
“雨果…兰开斯特在‘生死时速’剧组拍摄一场爆破的戏份,拒绝使用替身,亲自上场,结果爆炸却出现了一点偏差,导致兰开斯特被气浪掀翻,直接撞到了墙壁上,陷入了短暂的昏迷。为了确保兰开斯特没有出现脑震荡和内出血的情况,剧组离开派人将他送到了附近的医院接受检查。
兰开斯特的敬业和专注得到了整个‘生死时速’剧组的认可和称赞,为了拍摄好这一场戏甚至不惜以身涉险,只为了能够最终呈现出精彩的画面效果,这赢得了剧组工作人员的一致赞扬。
可是负伤的兰开斯特在医院却没有得到相对应的照顾,由于院方的失责导致医院陷入了混乱,虽然兰开斯特已经尽力避免制造喧闹,甚至刻意避开了人群,但所有的努力都因为记者的到来而毁于一旦。
大量记者为了第一时间采访到兰开斯特的受伤情况,不惜集体涌进了医院之中,并且在住院部将刚刚完成检查的兰开斯特包围在了一起,甚至不顾正在休息的病人,就地展开采访。根据医院工作人员目击者回馈的信息显示,兰开斯特并没有和记者发生冲突,而是要求更换地点进行采访,但记者依旧不依不挠,无奈之下,兰开斯特选择了突破重围,主动来到了相对僻静的地点,紧追不舍的记者又在这里对他进行了围堵。
兰开斯特对记者们表示拒绝在医院接受采访,某位来自纽约的记者开口挑衅: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生死时速’剧组拒绝和媒体合作。对此,兰开斯特给予了最强硬的回应,表示接下来‘生死时速’在宣传期都拒绝接受这一家媒体任何形式的采访。
随后兰开斯特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现场记者进行了猛烈的训斥,即使在训斥过程中,为了保持医院的安静,兰开斯特也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怒火。
医院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住院医生表示,兰开斯特对于医院工作人员的喧闹、对于记者的纠缠深恶痛绝,他也意识到了是自己的到来对医院安宁产生了影响,并且尽可能控制情况,可惜相关人员的不配合才导致了一场闹剧。
可是,当新闻爆发出来时,居然有媒体将矛头指向了兰开斯特,这种颠倒黑白的新闻报道无疑是对媒体言论自由、追逐真相的最大讽刺。
兰开斯特在受伤的情况下,进入医院接受检查,但却无法享受任何一个普通人都理应得到的正常治疗,这无疑是残忍和冷酷的。如果兰开斯特真的身负重伤,那么这些记者、这些围观工作人员的行为很有可能就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这已经超出了道德底线,必须受到强烈的谴责;即使兰开斯特没有受伤,他也应该得到医院的正常治疗,记者的采访和旁人的围观,不应该发生在医院内部。
不久之前,新闻媒体才在迈克尔…杰克逊身上制造了令人发指的‘女巫审判’事件,现在他们又在利用自己的言论自由对雨果…兰开斯特进行舆论压迫,甚至影响到了兰开斯特进行治疗的权利,这和杀人凶手又有什么区别?
甚至于,媒体还将责任推到了兰开斯特的脾气上,如果说兰开斯特为了维护病人安静的休息环境而发火,这样的行为需要接受指责,那么那些制造噪声的罪魁祸首又是否应该接受洛杉矶警方的监禁呢?
甚至于,媒体还将责任推到了‘生死时速’剧组上,将责任推到了刚刚结束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试图制造更多的新闻爆点,如果说兰开斯特的敬业应该接受指责,如果说兰开斯特对音乐的坚持也应该接受指责,那么电影行业和音乐行业的艺术家们又应该用什么举动来打动大众呢?
当媒体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帜为所欲为时,这算不算是恐怖分子威胁社会安全的行为呢?”
“美国周刊”的这篇评论可以说是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部还原,一清二楚,并且在评论的末尾把“纽约邮报”、“国家询问报”、“芝加哥论坛报”一一谴责了一番,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来,但是字里行间的暗示已经十分清晰了,这显然就是对他们的最直接反击。
从一个简单的医院事件进展到了格莱美争论,再进一步上升到了媒体扭曲事实、颠倒黑白的能力,这一次的战火升级十分迅速,特别是牵扯到了荣耀至死在格莱美上空手而归的事实,整个争论刹那间就以燎原之势燃烧了开来——显然,愿意为荣耀至死打抱不平的媒体有不少,而愿意维护格莱美权威的媒体更是不缺。
关于医院的事件、关于格莱美的讨论、关于“生死时速”的关注一直闹得沸沸扬扬,但是身为事件当事人的雨果却好像消失了一般,就如同他对媒体所言一般,直接拒绝了所有采访,这让媒体很是着急,不过幸运的是,雨果的两位经纪人并没有消失,他们还是在第一时间代替雨果表达了立场。
第702章 经纪发威
由于约瑟夫…吉布斯就在医院里,所以在新闻媒体报道之前,他就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才第一时间联系了并未抵达现场的尼古拉斯…麦克伦,并且又与詹姆斯…拉特进行了沟通,保证事情的真相能够及时公布,并且与那些居心叵测的媒体形成对抗。
其实这就是经纪人能力上升之后的区别,人脉的扩充之后经纪人能够施展拳脚的空间也得到了扩张,这也让约瑟夫能够尽可能地把情况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天,“纽约邮报”、“国家询问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的负面新闻出来之后,约瑟夫就已经事先联系安排了“美国周刊”、“洛杉矶时报”展开反击,更为意外的是,“纽约时报”也前来应援,这样也让整个情况完全掌控在可以预测的范围之内。
与此同时,约瑟夫也接受了“美国周刊”的采访,希望能够直接对负面新闻做出回应。
在采访中,约瑟夫表示,“不管媒体对于‘生死时速’有什么样的看法,对于雨果来说都没有影响,他现在正全身心投入电影的拍摄之中,他十分享受电影的拍摄过程,这是一次很愉快的经历。”
从约瑟夫从容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来,雨果对于“生死时速”是有十分强大信心的,这也是关于“生死时速”争论出现以来雨果给予的最正面回应,也让人们对于电影前景产生了更多的看法。
紧接着,约瑟夫还对医院事件发表了强烈的反击,“我知道这就是好莱坞的生存现状,生活在镁光灯之下的艺人一举一动都会成为狗仔追逐的目标,但老实说,我没有想到狗仔居然越过了那条道德底线,撇开其他情况不说,如果今天雨果进入医院是真的受了重伤,那么这些狗仔的行为很有可能就会耽误医院的治疗,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而狗仔在打扰了医院病人休息的情况下,雨果努力控制情况,结果却遭到了误会,这更加是没有职业道德的表现。”约瑟夫的话语没有太多遮掩,直指那些记者破坏医院秩序的不道德行为,“雨果对于这些狗仔队们的行为表示十分愤慨,在这里,我谨代表雨果发表正式声明,在接下来的‘生死时速’宣传期间,拒绝‘纽约邮报’、‘国家询问报’一切形式的采访。”
约瑟夫的强硬着实出乎了不少人的预料,不仅因为他强有力的回击,还因为他直接就把当事人“纽约邮报”和“国家询问报”点了出来,这就等于是直接树立敌人了。
其实按照一般惯例来说,经纪人都不愿意得罪媒体,即使艺人本身和媒体闹得不可开交,但经纪人这里都会以劝导为主,毕竟只有和媒体搞好关系,才能够为艺人周旋,即使出现负面新闻,经纪人也有足够的余地去挽回。简单来说,就是经纪人又要当坏人又要当好人,所以他们始终都不能把话说死。
不过“纽约邮报”、“国家询问报”的情况又有些特殊,这两家媒体在之前女巫审判事件里就已经和雨果闹得不可开交了,而从现在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和雨果颇有些不死不休的态势。所以,即使约瑟夫主动示好,也无济于事;这样思考之后,约瑟夫也就决定,还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直接把关系挑明,硬碰硬之后看情况会如何发展。
不过现在约瑟夫也比以前聪明了许多,虽然他把问题都挑明了,但是他也留有了余地,“‘生死时速’的宣传期间不接受访问”,这就让约瑟夫处于一个有利位置,进可攻退可守。接下来看“纽约邮报”和“国家询问报”的态度,约瑟夫无论是要放软搞好关系,还是继续强硬形成对抗,都没有问题。换而言之,无论雨果那里发表了什么言论,约瑟夫都可以进行挽回补救。
约瑟夫接受采访时的强硬回应,将这一次医院事件的争论推向了巅峰,也让人们看到了雨果绝对不妥协的立场,这也让“纽约邮报”、“国家询问报”立刻陷入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糟糕局面,虽然这两家报纸在报道时都留有了余地,但此时还是陷入了一个围剿的包围圈。
不仅是约瑟夫,随后亨利…布鲁姆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也传递了相同的意思。
虽然当天亨利不在医院,没有亲眼目睹整个过程,但是萨摩拉和约瑟夫都在第一时间把情况传达给了亨利。原本亨利以为没有自己什么事,因为这些问题都是由“生死时速”引发出来的,所以交给约瑟夫处理就可以了。
但意外的是,“芝加哥论坛报”居然把话题直接就扯到了格莱美身上,亨利也早就做好了准备,立刻接受了采访,以经纪人的立场对那些负面言论进行了回应。
不同于约瑟夫,亨利没有主动提到医院事件,也没有主动提起“生死时速”,更多是针对格莱美的部分,发挥了他的专业作用,“荣耀至死对于格莱美的提名表示感谢,但之前乐队成员就表示过了,他们并不认为这个提名是对他们正确的肯定,所以他们不会出席颁奖典礼,他们对于最终奖项的归属也没有任何关心。”
亨利在接受采访时一贯懒散而随意,说话没有太过咄咄逼人,彷佛就是在闲聊一般,“老实说,如果不是这次事件出来,我还一直忘记去确认格莱美得奖名单了。”这显然就是在睁眼说瞎话了,就算不为荣耀至死,亨利也肯定会例行公事去确认得奖名单,因为这就是他的工作,但面对记者采访时,亨利就是如是说道,记者们也没有办法反驳。
“我不认为乐队对于格莱美会太过在意,当然,年度最佳新人只有一次机会,但荣耀至死这支乐队也是仅有的存在,他们不会因为没有得到这个奖项就失去魅力,他们更不会因为得到这个奖项就成就经典,正如雨果一直所说的,荣耀至死之所以是荣耀至死,就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的坚持。我想,这就是乐队的态度。”
亨利在接受采访时一直不紧不慢,言辞也没有太过激烈,但整个态度却十分清晰,这种强烈的风格也带着强烈的亨利烙印,“至于那些没有采访过乐队成员,就直接发表言论的媒体,我不太清楚他们的看法是怎么来的,我对于现在媒体的运转方式有些疑惑,难道说他们比当事人还更了解情况吗?又或者说,新闻报道仅仅依靠猜测就能够完成?我十分无法理解,所以,我对于那些言论不会做出正面回应。”
听到亨利的这一番言论,进行采访的尼古拉斯不由想要翻白眼,如果他不想做出正面回应,那么刚才那些洋洋洒洒的回应又是什么,真的只是闲聊吗?
其实亨利的这一段采访虽然没有约瑟夫那么强势,但他的态度却更加耐人寻味——因为他直接就对“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无视,可是亨利的反击和嘲讽却一点都不示弱,而且力道十足,让“芝加哥论坛报”即使是想要还击也没有办法,结果只能吃一个哑巴亏了。
最后亨利也简单发表了自己对医院事件的看法,不过他没有长篇大论,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了两句,“雨果是一个性格很温和的人,媒体一直在渲染他个性尖锐的印象,但事实上,要触怒雨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听说了他在医院发火的新闻,我想,那些记者可能是真的惹毛了他。”
亨利的回应十分耐人寻味,他甚至没有直接提到医院事件,只是讨论了雨果的性格,似乎就是在暗讽记者刻意激怒雨果,然后再次制造新闻话题,他甚至没有对记者进行指责,但这番话说出来就足够耐人寻味了,想必接下来那些在医院进行挑衅的记者很快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再次引发无穷的讨论。
虽然约瑟夫和亨利两个人处理事情的方法不一样,而且形式也不一样,但最终取得的效果都是一样的,两个人的回击不仅对“纽约邮报”、“国家询问报”、“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回击,而且还引发了更加深远的讨论,接下来一段时间估计这些媒体都会自顾不暇,没有办法再找雨果麻烦了。
这样一来,约瑟夫和亨利的目的都达到了。这也就是他们在经纪人权责范围内能够做出的最大努力,当然,这只能说是开胃菜,媒体的力量仅仅才是显露冰山一角而已,约瑟夫的安排从这时才开始逐渐发挥威力。
当事件开始一步步升级时,各大媒体开始出现,主动站在了雨果身后,对雨果进行辩护,特别是“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这两大报纸加入战局,无疑让力量对比也开始悄无声息地发生转变,整个事情进一步朝着雨果有利的方向发展着。
同时也将荣耀至死的遗憾、“生死时速”的关注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倒是一个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第703章 声望台阶
“纽约时报”作为美国舆论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他们关注的焦点显然更加符合普通民众的取向,他们以“叛逆败类亦或者是个性英雄”对这次事件进行了报道。
“雨果…兰开斯特在医院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甚至不惜用犀利的言辞与记者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从而引爆了这一次媒体与兰开斯特之间的攻防战,那么他到底是叛逆败类亦或者是个性英雄呢?这个问题显然在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受众之中将会有不同的答案。”
从卷首语之中就可以看出,“纽约时报”这一次打算全面进行分析,事实也是如此,他们用了整整一个版面制作了专题,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剖析报道,如此待遇绝对堪称雨果的演艺生涯首次,也可以看出“纽约时报”维护雨果的坚定决心。
“回顾兰开斯特在1992年以前的行为,有让人亮眼的瞬间,比如说‘死亡诗社’之前的脚踏实地和出众天赋,比如说耶鲁大学古典文学的学士学位;同样也有让人扼腕的时刻,比如说飙车导致车祸住院,比如说酗酒、吸毒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在1991年,所有人见证了兰开斯特的坠落,就如同瑞弗…菲尼克斯、詹姆斯…迪恩令人扼腕的离开一般,让人几乎以为又有一名天才要宛若流星一般快速坠落。
这也是至今人们都对兰开斯特缺乏信心的原因。
可是,回顾兰开斯特过去两年的行为,却充满了让人坚定信念的瞬间,电影事业的节节攀升,远离毒品和酒精的毒害,带领乐队荣耀至死横空出世,正义、温和、阳光、绅士的言行举止……所有一切无疑都是巨大的转变,我们又亲眼见证了兰开斯特走向辉煌的历程。
但是在兰开斯特的骨子里始终都带着属于自己的个性,用负面观点进行解读,那就是桀骜不驯;可是用正面观点进行解释,却是自我坚持,这才是属于兰开斯特的真实面貌,有原则、不轻易妥协、有年轻、有气势,但却不冒进、不尖锐、不暴躁。
从迈克尔…杰克逊事件之中‘女巫审判’的雷霆一击,到荣耀至死音乐之中源源不断的正面能量;从‘辛德勒的名单’里搏命的演出,到对格莱美颁奖典礼的坚持,雨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