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抗战-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河南灾荒,河南政府都没冒头,秦卫一个空军司令倒是先跳了出来。不管这小子是个什么意思,这么做都已经犯了大忌。尤其是还拿着文件跑到他这儿来“撒野”,更是在挑衅他的威严。所以,不管多么地看重和欣赏秦卫,他都必须把秦卫的这股气焰打下去。不然,岂不是谁都可以借着为国为民的旗号跑到他的办公室里来发飚?

再者,拿宋子文没辙,他就没法向眼前的这些人,尤其是秦卫这个对外军事外交战略的主要制定人交待……他丢不起这个脸。所以只能找机会把矛盾转移,而秦卫提却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

……

“委员长。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秦卫知道老蒋是想转移矛盾,顺便朝他发泄火气。可他不在乎,他现在只想知道宋子文到底在搞什么鬼。因为即便是以顾长钧此时的身份,也一时查不到宋子文在美国这一举动的真实目的。只查到在抗战快要结束的时候,宋子文借着跟摩根索的关系,借着胡适和王世杰等人提供的中国政府贪污无能的资料,借美国人的手,把孔祥熙和何应钦都给逼下了台。这显然跟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是不符的,虽然这不知道这到底是两个事件,还是因为时空差异而呈现出两种状态的同一个事件。可他不希望自己的安排受到影响。所以,宋子文必须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我们向美国贷款,你狮子大开口,美国人肯定不乐意,可真要到了他们不得不贷款给我们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对我们产生极不好的印象,并且有很大的可能看穿我们初期的用意。这相当不利于两国的关系。”出乎意料。接过话头的居然是陈布雷。“所以宋子文在给委员长的回电里面报告,这头一批三千多万贷款是用来救灾的……而政府的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三千四百万美元全部花掉,一文都不能剩!”

“什么意思?”秦卫皱眉,“花得一文都不剩,我们就能不帮美国佬儿打仗。不用在一开始就牺牲自己的将士了?”

“就是,简直荒谬!”孔祥熙也在一旁帮腔。

“这是驻美大使馆新发回来的电报,刚译出来。”陈布雷从背后拿出了一个文件夹朝两人晾了晾,然后递给了老蒋。同时解释道:“宋子文的意思,这笔三千多万美金的贷款从签订协议,再到美方拨款,中间会耽误许久,而就算是美国人即签即拨,我们花完它也至少要两三个月的时间。那时候天已经凉了,日本人应该已经开始向南洋发起进攻。可我们已经没钱了……这种情况还怎么出战?”

“然后我们就得再向美国人要钱?”孔祥熙面色微变,有些担忧地看了一眼秦卫。秦卫之所以愿意帮他对付宋子文,就是因为宋子文跟美方的贷款协议和时间违背了这小子之前制定的计划,可如果宋子文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以秦卫的性格肯定不会再主动惹事儿。如此一来,他就要独自面对来自美国官方的诘难。当然,他还可以帮秦卫解决几亿法币的贷款,可问题是,宋子文也肯定乐意帮秦卫这个忙。而身为四大银行总老大的宋某人在这方面肯定比他这个行政院长更加容易把事办成……

“没错,再向美国人要钱。”陈布雷似乎并没有看到孔祥熙眼中的那一丝惊慌,又继续说道:“而且还要要大钱。因为我们为了救济受灾的中国民众,连三千四百万美金这样一笔‘巨款’都飞快的花光了,美国政府总不能让我们的士兵在老百姓饿着肚子的时候出国征战吧?两亿美金只能打底,怎么说也要三五个亿才成。可这样一大笔钱,就算美国政府财大气粗也要筹上几个月才成。如此一来,等把这些钱换成武器,再运到中国,分发给各参战部队,该打的也差不多打完了,咱们到时候只需要敲敲边鼓就成了,用不着大规模的出动。”

“我知道了,有人向他泄漏了军委会的计划!”秦卫突然拿手挨个儿地指向了众人,“宋子文文官一个,几乎就不懂什么军事。可就算是三五个亿美金,美国政府两三个估计也就能筹齐了。但除了目前在场的诸位,还有几个人认定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撑不住两三个月?这可是大战,就算打上一年半载也不成大问题。他宋子文凭什么这么断定美国佬儿拨下款来的时候,咱们就只能敲边鼓了?”

“咳!”何应钦干咳了一声,对秦卫翻了个白眼儿:“‘宋’子文堂堂四联总裁,政府财政大员,知道这些事算得了什么?”

“宋子文没有认定麦克阿瑟只能在菲律宾撑上两三个月,他还加上了拿贷款在美国购买武器,以及运输,还有分发武器的时间。所以。他认定的时间不是两三个月,至少也应该有大半年。”陈布雷道。

“也就是说,没有人向宋子文泄密?”秦卫又问道。

“反正我没说过。”看秦卫瞪向自己,陈果夫不住摇头。

“谁说不说的又有什么可在意的?以宋子文的地位,难道还会把这个机密泄露给谁吗?”陈诚不满地说道。

“可他宋某人挟洋自重。”秦卫的声音突然放大了许多,“鼓动美国佬儿干涉中国政府的人事任命,这是一个恶劣的开头!一旦让美国佬儿得逞,对方就会食髓知味,乐此而不疲。以美国的力量,一旦专注于此事。必然会对我们中国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到中国的政治格局。我绝不接受他国无故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哪怕我们现在非常需要美国的援助!我容许他在行动中夹带私货,但我不同意他帮着其他国家把政治爪子伸进中国的领土范围!”

“……”

“没错,中国人的事情有中国人自己解决。借美国人的手,算什么?”听到秦卫的一席话。孔祥熙放心了。顿时也把胸脯挺得老高。

“你们放心,这些事我心里有数。”

老蒋的语气也缓和了许多。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欣赏秦卫了。虽然他很不高兴刚才秦卫把文件摔到了自己桌子上的行为,也很生气秦卫以军干政,可秦卫毕竟不是在冲他发脾气,而且他当时也没在桌子后面,再者……国民党缺好人。虽然这一点老蒋自己打死也不会承认。可事实就是如此。贪污**,横行不法的现象到处都是,贪污污吏多如牛毛。虽然这些人和事在清末以来就已经成了中国官场的习惯,他也对此并不特别在意。可谁不希望自己手下能多有几个好人?就像他教育蒋经国、蒋纬国一样,跟宠爱孔家那几个小子丫头完全就是两回事儿。孔家那几个子女就算是杀人放火,他也只是一笑了之,只要能摆平,肯定帮忙摆平,而且基本不会说什么重话。可换成蒋经国兄弟两个,哪怕只是犯一点儿错误,他就能怒气勃发,打断这两个儿子的腿也有可能。

而且秦卫跟别人不一样,这小子的眼光真的很准。中南半岛,原本就是想发点儿财,顺便分摊一下西南各省的人口压力,可没想到秦卫当初的谋划竟然真的有可能实现。至少现在他们已经在事实上拿下了其中的三个国家。可如果不是秦卫的事先谋划,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的就会是日本人。秦卫的眼光和决心,使得西南大后方的压力倍减。

而现在,秦卫又显露出了一个让他欣喜的特质:不喜列强干涉!这是好事儿啊。因为他自己也特别讨厌那些对中国事务指手划脚的列强。他可以付出各种代价从列强那里获得所需要的东西,但他极为反感列强以为此要挟来干涉他的统治……这个政府是他的,再不好也是他的,谁也不能插手,谁威胁到了他对这个政府的控制权,谁就是他的敌人。宋子文的所作所为原本还在他勉强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但经秦卫这么一说,他却突然对宋子文充满了反感……你要跟你姐夫打架争权,干嘛找外人帮手?真以为老子收拾不得你这个大舅子不成?

“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我不希望闹出什么事儿来。不然,你们可休怪我不讲情面。”

“我只遵守我自己的原则。其他的,我一概不关心……”秦卫道,“不过,孔院长不久前答应我给滇黔两省提供五亿法币贷款……我希望委员长您能够同意。”

“五亿——?”

何应钦和陈诚惊得叫了出来,而其他人也都一副手足无措的模样,目光炯炯地看着秦卫。至于老蒋,整个人的身子都是一僵。

“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挣钱!”

“……?”

“笃笃!”

“报告!”

办公室里的风头随着主人的心意一转再转,老蒋本来不想找秦卫和孔祥熙的麻烦了,却没想到秦卫又砸出了“五亿”这么一个大炸弹。就算是法币,这也是不少钱啊。他正想好好地追问一番,门却突然响了,接着外面就响起了戴笠的声音。

“进来。”老蒋又深深地看了秦卫两人一眼,然后扬声道。

“校长/委员长。”戴笠跟黄绍闳一前一后的走了进来。不过黄绍闳跟老蒋打完招呼之后就不再说话了,就只是跟众人挨个儿交换了一下眼神,而戴笠则站到了老蒋的面前:“校长,学生已经把人带来了。”

“就是那个贵州来的专业人士?”老蒋看了秦卫一眼,又有些不满起来。饥荒、饥荒……这家伙尽会给自己找事儿。

“是。”戴笠不知道这办公室里刚刚发生的事情,听到老蒋发问,立即答道:“是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

第505章就是不救

竺可桢的大名就不用多说了,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不过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经是浙江大学的校长,并且在抗战期间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著名的“文军长征”,从1937年起,至1940年2月,浙江大学历时两年半,途经浙、赣、湘、桂、黔六省,向西行程2600公里,西迁贵州。他带领浙江大学,使之成为了当时的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而也正是由于此等功绩,竺可桢也成为了浙大历史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蒋介石等人都知道竺可桢,因为竺可桢从民国18年,也就是1929年开始,就任职于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一职,一直在那里干了八年。这种人自然没什么好防备的。因为竺可桢不可能宰掉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当然,如果弄不好,挨几句骂恐怕是少不了的。但人都来了,总不能因为害怕被骂就被赶回去吧?只能见见。

不过还好,竺可桢并没有找麻烦的意思,一来,就把自己从浙江大学带过来的相关资料交到了老蒋的手上。

“这是我们浙江大学近几年来对华北,尤其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的气象、以及地理研究资料……”

“这些资料……”

竺可桢很瘦,嘴角微微上翘,总是给人一种随时都在微笑的感觉。不过此时此刻,对着这位浙江大学的现任校长,蒋介石等人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甚至有一种极重的压抑感……这种感觉的源头就是竺可桢。

“这些资料完全真实可靠。多余的我就不说了,根据我们对最近几年。河南及其周边各省市的天气资料的分析,基本已经可以确定,河南一带将要遭受到百年罕见的旱灾。这场旱灾持续的时间至少也会有一年,甚至时间更长。”竺可桢道,“而根据一般的情况,旱灾之后,紧接着就会是扑天盖地的蝗灾、病灾等各种附生灾害。所以,我们建议政府最好能做好准备,以便及时救济受灾百姓,并且尽可能地保证当地的农业生产。”

“竺校长。你觉得这个旱灾真的会有那么严重?百年难遇?你们是怎么确定的?”陈果夫在一边笑呵呵地问道。

“陈处长,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你弟弟。”竺可桢看了他一眼,微笑着说道。

“……”陈果夫讨了个没趣儿,却也无可奈何。他弟弟陈立夫是教育部长。极重视这些大学。竺可桢带着浙大不远千里从浙江搬到贵州,又把个流亡的学校办得好生红火。在陈立夫那里早就挂了号儿的。红得很。何况这一回竺可桢还是被秦卫请来的,他自然不可能为了这么几句话就找人家麻烦。

“竺校长,你们为什么会突然关注河南?大学嘛,老师应该是以教为主,学生自然是学。河南有不少地方都沦陷于日军之手,你们浙大……”孔祥熙刚刚被老蒋警告了一番。又听说宋子文已经发电报替之前的行动做出了解释,而且这个解释似乎还说得很通,并不影响军委会之前制定的计划,立刻就变得忐忑不安。非常担心秦卫会就此放弃“帮助”自己。因为那样的话他几乎就要独自面对来自国外的压力,说不定这个行政院长就真丢了。可没想到秦卫立场坚定,虽然不再因为宋子文违背计划私自贷款而生气,却对宋子文借用外国政治势力干扰本国人事的行为更加不满,让他顿时放了心。可放心归放心,老蒋对他私下里跟秦卫“相互勾结”的不满情绪也是真真儿的。他是靠着巴结老蒋混日子的,一觉得位子稳了,自然就要照顾照顾大老板的想法……竺可桢是秦卫找来的,而且秦卫拿河南灾荒说事儿,老蒋非常不满。既然如此,他就对竺可桢表示一下疑问,以此来表示他跟秦卫之间其实还很疏远。

“孔院长,气象学的研究有大有小,小地主有小地方的特点,大范围有大范围的影响。”竺可桢并不知道这一屋子的人刚刚都说了些什么,但孔祥熙话里的意思他却听得明明白白,顿时脸色一沉:“说句夸口的话,我们浙江大学的气象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可研究气象学,总不能只窝在一个小地方吧?秦教授是重大的名誉教授,文化界的名人,我们请他帮点儿忙,多找一些资料,不行吗?”

“那为什么偏偏就是河南?”陈诚眼皮眨了眨,追问道。

“您是……”竺可桢不认识陈诚,随口问了一句。

“陈诚,陈辞修!现任政治部部长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秦卫在一边介绍道。

“哦,见过。”竺可桢一拍额头,“报纸上似乎有过一些印象。”

“竺校长,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陈诚继续追问。宋子文借美国人的力量干涉中国人事安排,虽然主要目标是孔祥熙,可孔祥熙因为空军基地的问题跟美军方面产生矛盾的时候,何应钦从旁帮了忙,提出不少“佐证”。所以,这一回美国人在向中国政府表达不满的时候,也顺便把何应钦给扯上了。而在陈诚他看来,何应钦就是一个“婆婆”,性子太软不说,也没多大本事。虽说是黄埔系的二号人物,却并不像他这样还有土木系这么一个大系统做为班底,其地位几乎全都是靠着老蒋才撑起来的。所以,他一直想谋夺何应钦的国防部长之位。不过他也清楚何应钦并不是好对付的,表面上没有什么铁杆做为班底,实际却跟老蒋的势力有着很大的重合,他如果表现的太过份的话,说不定还没把对方拱下去,就先被对方给放翻了。毕竟,就是一直跟他做对的胡宗南见了何应钦也要叫一声“老师”,另外还有杜聿明、关麟征等实权派大将,虽然都是老蒋的忠实手下,却也要对何应钦表示出足够的尊敬。所以,他以往都只是偷偷的在老蒋面前给何应钦上过几回眼药,并没做出什么实质的行动。但这一回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虽然从老蒋的态度可以看出宋子文的算盘十有**打不响,但美国人如果对何应钦不满,那在之后的合作之中,还有谁能代表中国去跟对方接触?宋子文挟洋自重遭人厌,可没有外部势力的支持,想要在中国站稳脚跟有那么容易么?老蒋在之前不也是先跟日本人交好,又靠向英美的吗?而且他在老蒋手下混了这么多年,太清楚这个老大的性格了。今天是这么想,明天指不定就是那么想……秦卫不满宋子文挟洋自重,以这个理由在老蒋面前保了孔祥熙一把,也等于是顺便保了一下何应钦,可千不该、万不该,秦卫居然拿什么河南饥荒找老蒋的麻烦。地方政府还没开口呢,你个空军司令着什么急?所以,他要证明秦卫是另有目的,而只要秦卫另有目的,那孔祥熙就有可能遭点儿池鱼之灾,如此一来,何应钦也就有很大的可能跑不掉一场挂落。虽然他并不认为这样就能让何应钦倒台,可凡事总要有个积累的过程,先给何应钦和蒋介石之间制造点儿矛盾,以后再找机会这么多来几次,目的也就自然达到了。

陈诚心中流淌着九曲黄河,自以为得计,却不料只得到了竺可桢一个大大的白眼儿:

“陈部长,你让我回答你什么?凡是能找得到的气象资料,秦教授都给我们送来了。西南几省,尤其是滇黔两地,还有四川的气象资料,每隔一周就要汇总到我们浙大的气象学专业的学生面前。至于晋冀鲁豫等北方省份,则是一季度一回。而湖南、湖北等地,则几乎是一日一次!”竺可桢叹了口气:“我们的教授和学生费心费力,就是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气象事业,为**抗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你这么问……又是什么意思?”

“……你们研究气象,跟抗战又有什么关系?”陈诚被噎了一下,不过却是脸色不变,只是皱了皱眉。

“我是空军!我们的飞机随时有可能飞到某个地方……你说我需不需要进行气象预测,‘辞公’?”秦卫在一旁没好气儿地问道。

“那你那些气象资料又都是……”陈果夫紧接着问道。

“哦,这是我们军统帮忙弄的。”戴笠轻轻向前一步,朝着陈果夫微微一笑,又朝老蒋道:“校长,秦长官找到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军统在各地的力量,尽量搜集各地的气象资料,同时按照竺校长他们的说明制造了一些研究天气的简单仪器。”

“是吗?”还敢跟老子表功?你跟这姓秦的倒还真成了好兄弟了?老蒋不动声色地看了戴笠一眼,又转向秦卫道:“所以,你们就研究出了河南会有长期旱灾的结果?”

“是啊,委员长,”竺可桢在旁边急道,“我敢保证,这场旱灾将会是非常罕见的大灾,其灾害程度恐怕不会弱于民国17年到21年的那场遍及几乎整个北方的大灾!如果不赶紧做好准备的话,等到旱灾进一步持续,可就来不及了。”

“竺校长,我当然想要救灾。可是……救了河南,陕北又怎么办?”

第506章不救不成

老蒋是一个执拗的人。

当初他认定**对他的威胁最大,于是,他宁可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侵吞了东三省,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军队派到了京津,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一步步地蚕食华北,眼睁睁地看着中**队被赶出淞沪,也依然坚决地要先把**消灭干净,即便那个时候的**已经被他赶到陕北,怎么看都是一副苟延残喘的模样。那个时候的他,如果按日后**的诗句,当真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日后解放战争,**不愿意放他在长江南岸休养生息,恐怕也有那么一两分是在向他这个“榜样”“学习”!

当然,不管是老蒋死追着当初的红军不放,还是日后解放军死追着他蒋某人不舍,原因肯定是极其错综复杂,不只那么一两条。但老蒋这个人的脾性由此可见一般。

而老蒋除了执拗之外,还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跟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军阀都是相同的:不注重老百姓,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死。

或许有人会表示疑问,领袖怎么会不关心自己国家老百姓的生死呢?就算老蒋是反动派,你也不能这么胡说八道啊。要知道,老蒋连当初跟他做对的许多军阀头子都放过了,这些人中,最狠的都差点儿把他从国家领袖的位子上掀下来过。这些人都给放了,还给予高位供养起来,又怎么会不关心老百姓?虽然老蒋手下的贪官污吏确实多,可那是有历史原因的。毕竟,国民党从同盟会时代起,就没几个真正的好人。老蒋继承了这样一笔政治遗产,自然也要承担后果。所以,做人要厚道,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老蒋一个人的身上。

可事实是,老蒋真的不是一个厚道人。

河南大饥荒,从一开始就被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严密封锁了消息。结果,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向中央申报河南灾情,就因为是河南省政府没有如实申报,他的申报反而受到了训斥。而据当时河南的地政部长李敬斋后来在《春秋》杂志上回忆,蒋鼎文曾号召自己的士兵每天节余食物二两。为期三个月,要求用这些粮食去救济灾民。而不只是蒋鼎文,当时在河南的各部军队也希望政府迅速从外地调拨粮食。36集团军的司令李家钰也汇报了河南的灾情,可是也被何应钦打了回来,因为灾情不能随便报。地方政府没有报,军队报告就是无效的。后来。事实实在瞒不住了。到了1942年10月份,中央政府派张继和张厉生两位大员来河南视察灾情的时候,在密县召开了一个灾情报告会,省政要员及各县都要派代表参加。可没想到,时任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在赴会途中派人传话给各地代表,叫他们不要把灾情说得太严重。有参与者回忆说:“开会时各县代表痛陈灾情惨重,官吏对此竟熟视无睹,饿死的人触目皆是。张厉生在会上说:‘在我们未到河南时,只知河南有灾。而不知灾情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到后来才知河南灾情如此严重,李主席你不能辞其咎!’”之后,在河南军方宴请的筵席上,张厉生曾当面质问李培基为何不报灾。李培基说:“起初看到二麦麦苗秀丰,不会不下雨,谁知道皇天这王八蛋刮来一阵黄风,一夜之间把麦苗全刮干了。”张厉生又问:“有了这样情形,为何还不报灾?”李培基说:“我见早秋长得还好,谁知皇天这王八蛋又来个捋脖旱!”(当地方言,掐脖子之意)。据金汉鼎回忆,在中央派张溥泉和张厉生前往河南调查时,“李培基主席率领有关人员在赴会途中,告知专员李杏村向代表们说:‘不要把灾情说得太严重,主席自有办法。’”

可是,李培基不上报,甚至压制下级官员不许上报,就能瞒得过老蒋?他手下的特务多如牛毛,军统数十万,中统也有将近十万,还有各级将佐……就没有一个有点儿良心,有点儿大局观的?老百姓饿死几百万了,他还不知情?后来,河南的事情捂不住了,河南省赈济会推选代表到重庆,请求国民党中央免除灾区征粮数额,可老蒋不但不见他们,还不让这些代表在重庆公开活动。再后来,河南籍国民参政员郭仲隗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也对河南的灾民的遭遇表示同情,并要求采取措施,老蒋依旧不理。而在此之前,他派往河南进行视察的张继和张厉生两位大员回到重庆,也告诉了他河南的灾情,希望他能采取措施,尽快救灾,他同样也毫无表示。多方的呼吁,似乎就根本引不起蒋介石对河南灾情的一丁点儿重视。他在此期间唯一做过的,就是在得知消息之后,召开了紧急的“前方军粮会议”,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减少河南的征粮数额,另一方面把西安方面的储粮运往河南以备军队之用。可这些非常措施只是为了解决河南军队的粮食问题,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至于减免的征粮数额,那位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富人才得把赋税全部交纳。对于穷人,我们所征收的,绝不超过土地上所能出产的东西……”

就这样到了1943年,灾区气候依然干旱,灾情进一步恶化。而这时,灾区的情况在层层封锁之下也终于开始外传,2月初,重庆版《大公报》刊登了该报记者从河南灾区发回的关于大饥荒的报道,却遭到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即勒令停刊三天的严厉处罚。

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深入灾区,发现路旁、田野随处可见一具具尸体,到处都是野狗在啃咬死尸,通过采访,又晓得人吃人的事情已经非常普遍,区别只在于吃死人还是吃活人。他深受震动。决定将这些报道出去。但他在中国呆了许久,深知如果自己只是想把这些消息在中国境内报道出来的话,恐怕连审核那一关也过不了,所以他通过电报局,直接把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

于是,消息首先在白修德供职的《时代》杂志上传开了——前面说过,这家杂志在整个美国是最同情中国人的,其出版人亨利。卢斯一直非常坚定地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而当时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正在美国访问,闻听消息之后顿时大怒,认为有损中国政府形象。由于她与亨利。卢斯是老朋友,所以强烈要求卢斯将白修德解职。结果这一无理要求理所当然被卢斯拒绝。于是,这则有关河南大饥荒的消息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美国朝野对当时中国政府不顾民众死活的作法大为不满,甚至感到非常愤怒。

白修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了重庆。并且立即提请面见老蒋,要求向老蒋面呈灾情。结果呢?老蒋拒而不见!

最后。“国母”宋庆龄忍不住出面了。她找到老蒋。一再告知老蒋这事关数百万人的性命,并坚持要求老蒋接见白修德。老蒋禁不住,终于同意见面。可见面的时候,老蒋根本就不掩饰自己对白修德的厌恶,并坚决否认有人吃人和野狗吃死尸的情况。白修德不得已,拿出了自己拍摄的野狗吃人尸体的相片。老蒋看到这些相片。终于认输了。他尴尬地问白修德在何处拍下这些相片,要其提供完整的报告,又向白修德表示感谢,说白修德是比自己派出的任何调查员都要好的调查员。

然后。救灾开始。陕西的大批存粮进入河南,灾情迅速得到缓解。

这就是老蒋,执拗到几乎冷血,或者说,根本就没把老百姓放到过心上。

……

而现在,老蒋依旧对秦卫和竺可桢不满,他非常不高兴这两人“逼迫”自己的行为,而且他也不认为仅仅只是开始了不长时间的饥荒能持续多久……即便有竺可桢提供的所谓的研究资料和结果。所以,他断然决定不予救灾。不过,面对竺可桢这个大学校长,他并没有表现的太过冷厉,也不想被人拿住话柄,所以就另找了一个理由。

“陕北灾荒已经持续两年,可政府一直跟日军交战,消耗巨大,而且陕北又一直为共匪……那个,**所占据,中央只能看着着急,却毫无办法。而现在,共党因为受不住灾情,找借口去了喀尔喀,只留下了一个灾情越发严重的陕北给中央……可中央总不能放任陕北那些灾民不管吧?比起河南的老百姓,他们受灾的时间可是更长啊。竺校长,你说是不是?”

老蒋的语气既亲切;又悲天悯人。如果在场的不是都对他的为人极其了解;说不定就要被感动了。而竺可桢显然不属于了解老蒋的这些人之列。

“委员长您说的没错,近些年来,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确实远比河南的旱灾更加严重。”竺可桢并没有发觉老蒋背后的意思,还以为老蒋真的很为难,不过他的话却依然让屋里包括老蒋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一阵阵的头皮发麻:“陕北素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