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顺明(完结)-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要否定这个根子,而且李孟还特别的感兴趣,所以下面的人心里面都有些愤愤不平,加上邓格拉斯的洋人身份,很多人都以为这是纯粹的歪理邪说,自家首领被洋鬼子蛊惑了,只有见了真章才能证明到底谁对谁错。
    本来是个下面的人私斗的玩笑事,结果却搞得很是郑重,在逢猛镇身份差不多的军官,能来的都是过来观看。
    下面的人这么重视,反倒是李孟一直在准备提亲,这件事情没有人告诉,而且下面的人都是准备狠狠地教训那个洋人之后,再把结果告诉李孟,这样想必是更有说服力。
    不过李孟知道了也好,下人们看见李孟允许之后,也不必要偷偷摸摸的搞,亲卫们把一个训练的院子空了出来,把那些杠子石锁清理到边上,看热闹的人都是涌了进去,看着李孟心情好,还有些胆大的索性是坐在墙头上。
    两个人的比试,却有超过百人的观众,李孟坐在临时给他搬来的椅子上,看着周围一个个兴致盎然的面孔,心想,自己的士兵平时的生活不过是训练和作战,虽说军饷粮秣都是十足,但老这样的节奏也容易疲惫





    正文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比一
    更新时间:2009…1…20 12:08:21 本章字数:3362

    现代时候,部队经常搞些什么文娱活动之类的,在胶州营搞这个显然是条件不足,但激励士兵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他们的团队理念,培养士兵们对自己更忠诚的态度,也应该搞些大比武,大练兵之类的活动。
    既然他在场,王海还是特意来请示了以后,才下令开始。
    下场的那位亲卫却不是当日在南京和邓格拉斯争吵的那个,而是留守在宅子中的一员,名字叫做罗卓的,和现下的管家罗西是堂兄弟的关系,可却没有罗西那么油滑,属于那种天生士兵的类型。
    别的士兵完成每天的训练都是辛苦异常,罗卓却自己给自己加练,而且因为家境稍好的原因,身体底子也比别人稍强,加上如此苦练,军事技能和其他人比起来,很快就显得出类拔萃,算得上是尖子,眼下已经是被提拔为把总了。
    这样的尖子,在整个胶州营老兵,新兵,以及盐丁,辅兵之中也就是不到六百人,这次在宅院比试,为了保险,几名头目商议下了,决定选最有把握的人出战,这罗卓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最佳人选。
    邓格拉斯已经比在南京的时候胖了一圈,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搞了一套胶州营士兵穿着的厚布军装,在他那高大的身上略微有些紧,正在那里拿着手中的斧枪做出姿势,显然是好久没有用,正在熟悉。
    那边的罗卓按照操典一步步的做准备活动,全场大部分的人都是站在他身后,有七嘴八舌出主意地。有给打气加油,热闹非凡。
    胶州营虽是强军,可大部分都是没有成家的年轻人,眼下毕竟是在正月之中,又是属于半游戏性质比武。气氛高涨倒也并不奇怪。
    李孟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在知州衙门的少许不愉快都被一扫而空,满脸笑容的看着场中,他的高兴让周围地人更加的兴奋。
    邓格拉斯那边冷冷清清,准确的说也就只有一个人在那里给他加油。唔,要说是人也不太准确,是个小孩子。
    苏安琪来到胶州之后,长得可爱不说,而且因为被教士抚养长大的缘故,小小年纪就彬彬有礼,很是懂事。结果整个宅院没有不喜欢他的。
    因为从小是被费德勒神甫教育。这小孩地文字和阅读能力居然都是拉丁文字的读写,结果让宁师爷这种传统读书人颇为不满,自告奋勇的要主动担任教师,来传授这苏安琪的读书写字。
    当然,这时候,所有人都不把这件事情看作是多大的事情,无非是个小孩子聪明可爱,大家想要多教授他些东西罢了。多少年之后,大家才重新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苏安琪在此时的经历和遭遇。
    那苏安琪给这邓格拉斯打气加油的方法颇为地西方。小孩子跪在那里虔诚地祈祷,那模样真是可爱无比。
    先不说两边加油的人,李孟的注意力一直都是在邓格拉斯的身上,这位洋人看起来确实是有些门道。此时正在把衣袖和裤腿的几个地方拿着布带绑起,看见邓格拉斯这个动作。李孟重重的拍了下自己的大腿。
    自己果然是忘记了很多东西。绑腿,这个差不多已经被人淡忘的技术。在现代军队长途徒步行军中有时候还要打绑腿,不过更多的时候,在军队中,这项技术都是作为对从前优良传统地一种继承,仅仅是简单的讲一下而已。
    可在这个世代,军队的机动力大部分时候都要依靠士兵双腿,绑腿可以防止长途行军中的静脉曲张和疲劳,在必要时候还可以当作绷带来使用。
    先不说李孟在那里激动,场中的比试已经是快开始了,自家人比武,肯定不能用真刀真枪,胶州营地长矛自然是原来地制式,把前后的金属尖刺去掉,包上了沾着些白灰,而邓格拉斯那边则是锯短地长矛上绑着个类似斧头的木板,这就是斧枪上的“斧”了,也在枪尖,斧刃和斧头钩上沾了白灰。
    临到比试前,就有十几个人跟大家吆喝,让众人尽可能的朝着外圈让让,边上的王海不停的和李孟解释,说这是双方商量的主意。
    双方距离五十步,二十步和五步,三种情况下进行比试,这也是战场上各种情况的微缩,五十步是接近,二十步即将接战,五步是肉搏。
    这也是那邓格拉斯的主意,在胶州营的人看来,这无非是为自己马上要输的找些面子罢了,不过李孟却对这个比试更加期待。
    好在这院子确实是足够大,即便是有看热闹的人,还是能拉开五十步的距离,有人喊了一声开始,场面一下安静下来。
    有李孟在边上观看,邓洋人还好,罗卓却是有些紧张,但还是按照训练之中的步骤,站在那里把手中的长矛缓缓的放平,后背微微的弓下。
    看到这个姿势,邓格拉斯微微皱眉,在欧洲的战场上,长矛兵并不是在这个时候放平,如果前面没有敌人,长矛兵的长矛应该是竖立着拿在手中,长矛份量不轻,如果过早的放平会耗费无谓的力量。
    这个动作应该是再拉近十步才做,莫非这个大明士兵是所谓的武术家,那些在故事中传得神乎其神的武术家。
    想归想,邓洋人把手中的斧枪倾斜,斜指前面,罗卓已经是小跑着冲了过来,长矛已经是被放平,邓格拉斯对李孟手下士兵的体能训练还是有些估计不足,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和吃饱的青壮士兵们的体能状况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想像的。
    距离五十步就可以进行冲锋,而且势头不断加大,这在同时代的士兵中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双方距离三十步的时候,邓洋人却没有正对面的冲回去,反倒是朝左边斜跑了过去,周围观战的人下意识的觉着比武应该是真刀真枪的厮杀个痛快,邓格拉斯这种逃跑的模样委实是让人不理解。
    这一动作,立刻有人就吹着口哨起哄,这岂不是临阵脱逃,临战之时,讲究的就是猛冲不退,这闪到一边算是如何?
    但罗卓却立刻是感觉到麻烦,他手中的长矛放平冲锋,长矛的重量和身体前冲的速度,都决定他身体前冲的惯性不小,即便是调整长矛的方向,也不可能转动太大角度,要不然身体的平衡就要收到影响,这样更谈不上发力,从刺刀转化而来的长矛刺杀战术动作,一板一眼,不是可以随便作出调整的。
    目前罗卓能做的,只能是停下脚步,准备站定迎击,无法发动第二次冲锋,要是对方再变向的话,岂不是又要重新调整。
    可就这么一调整的功夫,不过五十步的距离,还是对冲,邓格拉斯那边已经是转向折回来了,冲进了长矛长度之内的距离之中,长矛的刺杀依靠矛尖,剩下的也就是用矛杆抽打了,哪能有什么威力。
    罗卓到底是所谓的尖子,手中的长矛已经是丢在地上,准备抽出腰间的短刀,但这已经是于事无补,这些动作完成的时间,足够对方的斧枪劈砍刺击了,总归来说,斧枪也要比长矛灵活许多。
    换句话说,冲到这个距离内的邓格拉斯可以任意宰割罗卓了,既然是比武,邓洋人自然不会那么做,把手中的斧枪插在地上,站在那里不动。
    场内一片安静,谁都能看出来那位邓洋人胸口剧烈的起伏,身体也有些发颤,显然是方才剧烈的折返跑和冲刺,让这位好吃懒做没有什么锻炼的洋人很是吃不消,而罗卓却没有什么事情。
    可胜负已然是分明,在场的都是军队里面的兵将,实战训练都是经历许多,自然看得出这样的局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是王海看似无意的嘟囔了一声,小声说道:
    “咱们要是列阵上去,这洋鬼子肯定不能这么绕。”
    李孟回头冷冷的看了一眼,王海到底是小孩子脾气,有些见不得失败,李孟开口淡淡说道:
    “战场上你就不落单了,你就肯定始终阵型不散?”
    王海立刻是闭嘴不说话了,眼下围观的一百多号人很是安静,都在嗡嗡嗡的小声议论,反倒是苏安琪兴奋的在那里大喊大叫,好在他是小孩子,要不然众人本就是郁闷的情绪,肯定被调拨起来。
    即便是这样,邓格拉斯也是急忙的跑到小孩面前,示意他不要太兴奋。
    第二局,双方距离二十步,这次罗卓却已经是做好了准备,长矛平放,邓洋人却把手中的斧枪立了下来,上端后仰,下端前倾。
    一喊开始,罗卓暴喝一声,按照刺杀的训练,大步向前,双臂用力,狠狠的刺了出去,在这么近的距离之中,罗卓恰好能把标准的刺杀动作做完全,速度和力量几乎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邓洋人双臂摆动斧枪木柄,想要格挡,但却来不及了,被长矛刺中胸口。
    一比一平……续,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五章 平
    更新时间:2009…1…21 13:57:28 本章字数:3383

    看到自己人又是取得了胜利,周围围观的人们顿时是兴奋起来,罗卓的状态也是镇定了不少。
    毕竟这可是在李孟面前的比试,大家的荣华富贵可都是在分守莱州府参将李孟一人身上,能在这等比武争先之中给李大人一个好印象,那可有莫大的好处。输了第一局之后,不要说是在比武的罗卓心中忐忑,就连组织这场比试的军官们也是阴沉着脸。
    趁热打铁的第三局马上开始,双方拿着兵器走到了五步的距离之内,这局一开始,那位邓格拉斯脸上就是挂着笑容。
    这么近的距离,长矛和斧枪加起来的长度要比这个长一些,所以不能平端,只能是竖立着兵器。
    稍微有些门道的人都看明白了,在这么近的距离之内,长矛手的战斗方式也只能是把手中的长矛丢下,抽出携带的短刀去贴身搏斗了,而邓洋人手中的斧枪随时可以劈下来,胜负已然是分明。
    罗卓此时只是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答应来这里比武,眼下这个局面想必会让自己在李大人心中印象大坏。眼下唯一的方法就是丢掉手中的长矛,拔出腰间的短刀去贴身肉搏,但这次比试的由头就是长矛对斧枪,拔除短刀算什么。
    “这次就算打平了吧!”
    第三局还没有喊开始的时候,李孟笑着站起来说了这句话。毕竟自己手下地兵马,在这样的演武中完败给这个洋人,也是很伤士气精神的事情,当然,李孟这个台阶很多人也都知道怎么回事。
    邓格拉斯听到李孟的命令之后,把手中的斧枪插在地上,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左手放在胸前。朝着李孟这边鞠躬致意。
    “陈六和王海、罗卓、邓洋人留下,其他人解散!”
    看着众人都是低头无精打采的模样,李孟笑着扬声发出了这个命令,原本散坐的士兵们迅速地集中起来。在军官们的带领下回归自己的岗位,罗卓低着头把长矛放在墙边,走到李孟的身前,心想这次搞不好要被训斥了,邓洋人一看就是强作从容地模样,脸上虽是微笑,要是不绷起。怕就要笑开花了。
    王海那边恶狠狠的瞪着邓格拉斯。心想你小子嚣张个什么劲。倒是陈六看出了些门道,觉得罗卓虽说这次打败,没准却因祸得福。
    “这次的比试,你们几个都看到了吧,可有什么想法都说说。“
    李孟笑着问这几个人,实际上手下的高级军官里面也只有马罡能看出些门道来,王海,陈六几个人,去拼命可以。要是从实战之中总结提高,理论结合实际,那就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了。
    他这一问话,边上的王海却抢先答道:
    “这也就是民间私斗,战阵之上胶州营的儿郎们列队进退。长矛如林。不管是从那个方向过来,保准都是浑身被刺成筛子。哪会有今天这个局面。”
    言语之间颇有些不平之气,看陈六、罗卓虽然不开口,可脸上的表情都是颇为赞成地意思,邓洋人却是低头朝着后面退了步,他也意识到确实是犯了众怒,李孟摇摇头,胶州营地士卒强弱他这边也有些把握不准。
    要说是弱旅,从建立开始,到现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也经历过不少,从来没有失败过,而且还都是大胜。要说是强军,对阵的这么多敌人都是些乡间的草寇土匪,最拿得出手那一次也不过是和彭家的马匪,也不知道胶州营对上正规军会是什么样子,若说自己率领骑兵突袭刘泽清部的那些天,对方布置在东昌府的部队是真正的精锐吗?李孟也是判断不清楚,要说那就是所谓山东总兵的骨干部队,李孟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地,所以李孟在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的部队变强。
    被李孟的眼神在脸上一扫,愤愤不平的王海登时停住了说话,李孟表情变得严肃,开口说道:
    “你们为什么有这个自信,咱们地阵列在战场上扎下,敌人就冲不到跟前来,只能站在那里被咱们刺吗?”虽然被李孟反问一句,可几个人脸上并没有心悦诚服地表情,只不过不争论了而已,他们的表情被李孟收在眼中,心知道方才这样得比武怕是说明不了什么,尽管自己在比武中看到了许多东西,可别人未必能看到,只能用战斗来证明这一切了。
    “邓洋人,讲讲你们洋人打仗地时候都是个什么样子。”
    听到李孟开口之后,邓格拉斯先是弯腰鞠躬致意,然后清清嗓子开始说道:
    “回老爷的话,小人在西洋做雇佣军的时候,也是列成方阵作战,手持长矛的士兵结成方阵,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前进攻,火铳手依靠着长矛方阵,把他当作移动的工事和城堡,在他们的掩护下向外攻击。”
    这番话说完,在场的几个人都是暗自的点头,李孟心中暗喜,尽管所谓的洋人作战之法光听这一个好吃懒做的洋人来说也并不可靠,可这洋人所说的,确实是和胶州营的作战方式暗合。
    在十五世纪末期,西方的战争艺术逐渐的超过了东方,虽然悲哀,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李孟所做的就是尽可能按照先进的来,他的战争资源目前来说少的可怜,要想做些什么,也只能是通过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战术。
    其余几个人的想法颇为有意思,这些草根军户成长起来的军官们,一方面对胶州营的长矛方阵战术奉为金科玉律,另一方面却因为这战术在大明地军队中找不到什么相似的同类。而感觉到没底。
    眼下有个洋鬼子说他们那边也是这么练,这邓洋人应该还没有看见胶州营的训练,想必这话不会有太多的水分,虽说是洋鬼子和胶州营一样,总归是有一样的,大家心里也有些底子。
    邓洋人也是知道刚才自己的胜利应该是得罪了人,所以态度很是小心,继续在那里说道:
    “但是这样的方阵也经常被穿着甲胄的骑兵突入进来。在近身肉搏之中,长矛和步兵随身地佩刀都很难对居高临下,又是穿着甲胄的骑兵造成伤害,这时候。需要斧枪兵来把这些骑兵从马上勾下来,然后在地上用斧子砍死。”
    听到这里,在场的几个人脸上表情都是不太相信,心想到底是什么盔甲居然长矛都刺不透。
    说完这些,邓洋人又是退回到一边,李孟却想起了在南京武库总管徐笑楚送来的那套铠甲,摆放在房间中作为装饰地那个。现在已经是被摆在了李孟的书房之中。眼下好歹也是个参将,房间里面摆些盔甲兵器什么的,也算是符合身份。
    那套西式的板甲因为是用作装饰,所以并不太厚,但这个样式的防护,如果长矛兵不是正对完全发力的话,刺中之后,矛尖肯定会滑开,而且真正用在战斗中的盔甲。肯定要比这个装饰品要厚实一些。
    几个人都是在那里等李孟地论断,今日地比武结果让这些军官对长矛至上无敌的思想已经是有所动摇。
    “光是长矛,近战确实是风险极大,各队选三百老兵出来,学习这斧枪之术。罗卓先和邓洋人学习精熟。罗卓为正,邓洋人为副。教习诸军,你们比照千总的级别吧!”
    李孟这边下了命令,王海连忙记录,各队选出三百人,按照胶州营兵丁和盐丁千人为一队规矩,七千人一共要选出三成的精锐兵丁学习这个斧枪,做这个教习,也就是有了带兵的经验,将来也会去做带兵官,此时已经是千总级别,将来也不会低下去。
    罗卓虽然战败,却从把总提拔到千总的位置上,本以为会被处罚,谁想却升官,这真是因祸得福。李孟那边也有他自己的考量,这罗卓是胶州营的精锐之士,却又在这斧枪的面前吃了亏,这样不会有抵触情绪,会心悦诚服地学习和传授。
    此时罗卓兴奋的脸都红了,被陈六在边上推了一把才跪在地上磕头谢恩,至于那洋人邓格拉斯反应倒快,已经是跪在那里,口中道谢了。
    胶州营没有和真正的强军遇到过,此时也是人单力薄,通过战斗来提高战力的方式确实是有效,但胶州营未必承受起那样的损耗,所以,李孟只能是在自己认为正确地一切情况下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行提高。
    斧枪,宣花斧,还是后世地长戟,这样兵器,李孟也就是见到邓格拉斯之后才接触到,但这兵器却让他感觉到眼界顿开,因为一切都是从头做起,李孟没有借鉴,只能是自己琢磨和研究,这步兵的长矛方阵在李孟地心中一直是觉得有隐患,等见到这斧枪之后,终于是明白为何担忧了。
    驻扎在山东各地的胶州营各部,正月里面就接到了胶州老营发出的命令,一场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不过名目颇为的俗气………大练兵,大比武。
    在这个正月里,张献忠,罗汝才部出湖广,连营百里逼安庆,“烽火达淮扬”南京大震,内乱的战火渐渐的烧到了大明最富庶的地区……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六章 朝野之间
    更新时间:2009…1…22 16:59:19 本章字数:3194

    崇祯十年的正月,李自成率领大军在宝鸡又一次打败了明军,孙传庭固守西安不肯出。
    这些消息还没有通过邸报和塘报传到天下人耳中,山东的军民却都知道,朝廷在登州集合大军出海,准备援助被女真鞑子围攻的朝鲜。大明和东虏女真的历次大战,朝鲜因为在后方骚扰,都是帮忙不少。
    尽管这些战斗都是失败的,但若没有朝鲜这个藩国在后面拖着东虏女真的后腿,或许战局会更坏也未可知。
    而且朝鲜是大明的藩国,如果藩国出事上国不救,更是让天下臣民寒心,即便是为了这种姿态,从崇祯初年对女真就处于守势的大明朝廷,还是派出了自己的兵马出海救援。
    他们当然不知道,此时的朝鲜已经是向东虏女真投降,女真鞑子对大明的攻势再无后顾之忧。
    二月初的时候,胶州营的那些盐丁编制的人正式成为分守莱州府参将麾下的正规军,尽管是不情不愿,可还是有老兵被抽调出来,去学习斧枪的使用,棉甲,锁子甲,环臂铁甲和盾牌开始分发了下去。
    让步卒眼红的是,六百骑兵却是最优先配上甲胄的士兵,现在李孟在莱州府和登州府之间,大概积攒出来八百匹马,六百名由从前的骑马盐丁,响马和官军骑兵编练而成的骑兵,在骑兵教头张林和当年的几名骑兵头目带着他们训练,眼下汤二可是骑兵营千总,可大家看他已经是按照守备的级别来看待了。
    眼下王海是李孟的亲兵护卫队长,为千总衔,领三百人,马罡守潍县,实际驻扎昌乐,负责青州一带,为守备,领两千步卒。赵能为平度营都司。兼顾莱州府城掖县还有登州的莱阳一带,领一千步卒。陈六为胶州营守备,领一千步卒,驻守灵山卫所,灵山和即墨盐场。
    李孟自领亲兵队,马队。和老营兵共三千五百人,王海和汤二虽然是千总的级别,但在官场军界,都是有这个规矩,那就是在首领身边的亲信,要比在外镇守的人地位高一些。王海也不觉得自己怎么委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来从莱州,登州,青州三府拉来的青壮子弟,现在已经不用作为辎重兵,其中优秀地人都是补入了军队之中,其余的都是去各处取代了从前盐丁们的活计,不过有个原则。就是本地人不能做本地盐丁。这样让这些背后是土豪乡绅的地方势力彼此监视制衡。
    汤二率领的骑营,常驻扎在胶州的经常也就是三百人马,其余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东昌府,青州府,莱州府和登州府有私盐据点的地方护送盐车,巡视盐路。山东这地方响马土匪也是不少,总是能遭受大大小小的战斗,也算是实战的训练。
    不过这实战训练的意义却不是很大,试想披甲。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骑兵,而且还是四百人,这样地队伍曾经在东昌府靠着突袭十几天之内扫清了将近刘泽清手下四千人的队伍,何况这些蟊贼。
    本来刘泽清发难。李孟担任参将后收缩兵力进行整编和训练。地方上的那些豪强士绅们都有些蠢蠢欲动,被李孟和胶州营系统整治的井井有条的私盐贩卖体系就好像是个聚宝盆一样。外人都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多深入一些就可以捞大钱,这些墙头草,目光短浅的地方豪强们眼红好久了。
    李孟的骑营来往于州县乡镇之间,歇脚地地方自然都是在这些贩卖私盐地据点…………那些豪强们的庄子和大宅院,见到这些披甲的精锐骑兵,那种训练有素的做派,和冷森森的沉默气质,胶州营的一些传闻在这些人的脑中重新清晰了起来,仅有的那些异心和蠢动也都是烟消云散。
    斧枪的打造并不难,特别是李孟手上还有一套样子,郭栋这边甚至不需要影响制造火铳地进度,学徒们就可以供应这两千多人的使用了,火铳对铁料要求相对较高,还有质量的严格把关,产量始终上不去。
    到现在胶州营也才有八百支火铳,让李孟特别头疼的是硝石火药,虽说南京武库那边已经是送来了两船,可几次的射击训练之后都是耗费地差不多了,郭栋曾经小心翼翼地给李孟提过建议,说是火铳的射击方法传授下去,等到战场时候再射击,这样不是节省弹药吗?
    这个提议很多人觉得很对,纷纷赞成,李孟却毫不犹豫地否定掉,没有经过实弹射击的士兵上战场,那不是去送死吗?这可是新兵训练中必须要讲到的内容。
    但训练虽然勉强维持,作战时候每名火铳手最多也就是有三发弹药,李孟只能是把作战经验最丰富的一些人调拨到火铳手这个类别之中,这些人除却火枪之外,还要带着肉搏的刀斧兵器,随时作为近身肉搏的兵种出现。
    所以火铳兵的军饷比起长矛兵和骑兵要高出三成,却也没有人有什么意见,操作武器需要技术难度最高的是火铳兵,最靠近敌人的也是火铳兵。
    郭栋毕竟只是一个工匠而已,能做到眼下这个地步已经有些勉为其难了,李孟本来还是要造炮的,可这里压根没有工艺基础,甚至连火药都是满足不了,只好是做罢。
    说起来,在南京带回来的那个黄平,本来是千户的级别,说句玩笑话,在整个胶州营的官兵之中,身份最高的就是他。不过李孟没有给他什么统领一方的职位,只是给他个亲卫的身份,在王海率领的亲兵护卫队中担任个把总。
    胶州营的训练,编制甚至兵器,都和大明官军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想要真正融入这个团体,要学习很多才是。
    黄平倒也没有什么怨言,他本就是外人,虽说也在胶州呆过一段时间监视李孟,但对于这个军队的真正了解不过是些皮毛,真正进入其中才发现这里面有好多闻所未闻东西,有心做点事的黄平如同一名穷人进了宝库,每天如饥似渴的学习和了解都觉得时间不够,他这等在大明核心军队成长起来的世代军官,对这类东西的理解和认识比起赵能他们自然高出许多,甚至连马罡也不可能这么深刻。
    在李孟的主持下,下面的带兵官马罡,赵能,陈六还有王海,骑兵营分成两队,几个人率领的部队轮换着在胶州进行比武演习,李孟这才是发现,部队无战,在驻守之中确实是有些疲了,几次轮换之后,部队在行军,比武,演习,加量的训练中渡过,士兵们的精气神果然是有所不同,虽说各个部队都有些狼狈,可总比在战争的时候暴露这些问题的好。
    李孟这边开展大练,山东境内的其他兵马则都是一副太平景象,出海五天之后,救援朝鲜的船只就灰溜溜的回来了,在海上从渔船那边得来了消息,朝鲜陷落……
    不过登莱总兵实际上心里很轻松,出海作战本就是风险极大,何况是和那些野兽一样的鞑子打,其实,要是过一个月两个月,他们会更加的高兴些,因为二月,西安附近,陕西巡抚孙传庭和总兵曹变蛟和李自成鏖战七日之后大败闯军,而安庆附近的张献忠部也被左良玉击败,而且左良玉还射中了张献忠,如果不是一堵墙孙可望救援,恐怕就要被左良玉砍死了,看起来,又是“太平有望”。
    要说官僚的拖延果然是出神入化,而今可不是总兵训斥都司,而是总兵攻击参将纵兵为匪,这两个人一在西,一在东,手下都有兵将近万,谁也得罪不起,朝廷和山东巡抚衙门能做的,不过是调节而已。
    刘泽清给朝廷的奏折颇为的激烈,说是自己四千多兵马被人砍杀击溃,大好士卒,平孔有德之乱时,未曾为国捐躯,谁想到却死于同袍之手,李孟此人贼子野心,朝廷理应从重惩治,有功将士之心。
    这可是直接摆出自己的功劳要挟朝廷,这个法子对统兵大将来说极为的好用,著名清流刘宗周弹劾刘泽清贪鄙,祸害驻地的时候,总兵刘泽清直接上表反驳,言辞激烈,朝廷最后也只能调解。
    不过这次不同,李孟在南京城的霸占民女(倒也说不上是民女)的恶名已经被江南文人纷纷扬扬的传到了京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