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品三国-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酒席上就把他俩给做了……”结果是公孙康把那俩给做了!
16.这就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一定是要听的,那才是怪了。
17.刘备干逃跑这事还是很在行的。他就像海轮上的老鼠,好像总是能第一个察觉到哪一艘船会翻掉……先是跟着公孙瓒打袁绍,然后又跟着曹操打吕布,又跟着袁绍打曹操……
18.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
19.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的——他根本就没盗过什么书,长得也不丑,而且也是一位帅哥,因为周瑜是帅哥嘛,帅哥的朋友……一般也是帅哥。
20.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
21.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22.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5
易中天妙语说三国
4
?●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这时候的周瑜可谓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去嫉妒别人呢,而且被别人气死了,这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带了两个小孩子,焚了一炉香,坐在城上,搞起了卡拉OK啊!司马懿来到城下大为惊诧,说这个牛鼻子老道他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
?●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有很多疑点的,不符合逻辑,你想,司马懿不就是怕他城里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不就完了;再有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在城楼上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嘛,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还有,两军的兵力悬殊,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
?●鲁迅说《三国演义》“壮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而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巫婆、神汉这类人,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也是帅哥。
?●诸葛亮出山时是26岁,1米84的身高,大家想想,他的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和舞台上的形象一样不一样?
?●依我看关羽总有一天会变成爱神,会供奉在婚姻介绍所。因为他对爱情追求也是很执著的。他曾经爱上了一个女人,一往情深,令人感动,可惜后来被曹操抢走了。
?●曹操虽然抢了别人的女人,但他也被别人强占了功劳,在三国演义里面他就被人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
?●在民间形象中,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强盗奉宋江为祖师爷,小偷奉时迁为祖师爷,没听说过哪个行业奉《红楼梦》人物为祖师爷的。鲁迅先生甚至说中国社会有《三国》气,有《水浒》气,可见其影响之深入骨髓。
?●奇怪的是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东汉时候是不兴剃头的是留全发,想来想去无非是剃头匠和关帝爷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关老爷的刀是用来杀头的不是剃头的,我就想起清代的时候剃头匠在门口贴出一副对联来,倒是蛮像关羽的口气,“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头不?
?●关羽又被奉为财神爷,民营企业家都供奉着关羽,说他是战神还说得过去,他怎么是财神呢?是不是意味着这所有的财都是抢来的?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奇怪的一个现象,《百家讲坛》这样一个学术性很强的节目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您的FANS中有七成以上是13岁到29岁的年轻人,怎么看这样的正说风潮与追捧历史的现象?
?易中天(以下简称“易”):历史总是让人惦记的,不论年龄、层次。为什么清宫戏能火爆,因为这些历史剧好接受。但这却并不是真实。大多数观众和读者还是想知道历史的真相,不会满足于戏说。阎崇年先生的《正说清十二帝》就是矫“戏说”之风,之所以大受欢迎,满足了人民要求了解历史真相的需要。
?记:很多观众认为您的“品读”独特,别出心裁,特别是您的大话似的解读方式,您觉得品读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什么?
?易:品读的“灵魂”其实就是人性和对人性的解读。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不会有文学。所以,文学与历史是相通的,它相通之处就在于人性,历史的事件和阶段都是短暂的,都是会过去的,但是人性是永恒的。所以我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管是秦时的关、汉时的关、唐时的关,这些关都会变,但明月不变,明月就是永恒的人性。所以,我讲历史的方式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后落脚在人性上。而表述方式只是吸引人的原因,我选择了一种让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选择了贫民的立场。
?记:您曾提出过一个解读历史的概念“妙说历史”,这可能就是很多观众所说的“大话”似的解读吧。
?易:“妙说”与“大话”是两个概念,“妙说”是针对“正说”和“戏说”。正说公信性强,但读来乏味;“戏说”容易传播,却不真实。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只有“妙说”这个方法,也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大话并不能概括“妙说”的全部内涵,可能更多指的是使用现代的语言,包括“无厘头”语言。妙说,首先讲者得有趣,有文学修养,有体验历史、品味历史、把握历史情调的能力。
?记:有人把您和黄仁宇、李亚平的书称作“另类历史”,您怎么看所谓的“另类历史”的说法?
?易:难道只有所谓“一本正经”才是正宗和正统吗?难道非要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吗?学术不必是铁板一块,也用不着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只有一种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学术的研究、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应该百花齐放。我并不主张所有的学者都走出书斋、走进社会和媒体,不主张,也不可能,但也应该有一部分人尝试着去做,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各安其是,井水不犯河水。“另类历史”卖得这么好,至少说明,历史不是少数专家自娱自乐的事,而是人民大众的事。
平民立场、现代视觉、三维结构
?记:您要开讲“三国”,一讲就讲一年,这次的讲座是怎么计划的?
?易:三国,其实是比较难讲,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我们给讲坛定了一个十二字的方针:平民立场、现代视觉、三维结构。怎么说呢?首先是把这些英雄当作人,“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曹操是人不是鬼”,把他们还原成*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这叫平民立场;其次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总要比古人看得清楚一点吧,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当代人的角度,怎么看待我们的历史;再有是从人物、事件、问题三个维度来结构三国这段历史,比如说到“真假曹操”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比如“一决雌雄”,讲关渡之战,就是讲事件,再有是讲问题,比如曹操的用人之道。每一集都有一个悬念,到结尾会引出一个新的悬念,像电视连续剧的结构。
?记:为什么选择三国开讲?三国这段历史究竟有什么魅力?
?易:三国确实是让人神往的,文人的态度是向往,民众的态度是喜欢,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欢的是三国故事。
?记:那么真实的三国是什么样子呢?
?易: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在一般民众看来,故事是可以随便说的。而在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不能随便说。于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有了三种面目。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如《三国志》。一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文学形象”,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戏”,这是文学家的主张。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民间传说和习俗、信仰。这三种形象的差别很大,比如关羽,在《三国志》当中是人,到了《三国演义》就变成了神,到了民间信仰那里,就不但是神,而且变成了财神。
?所以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三国,我们这个节目要做的工作就是讨论这三种形象。一是要“还原”,就是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要“比较”,就是看看这三种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要弄清楚历史形象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其实“尽入渔樵闲话”的,又岂止是“六朝兴废事”,又何止“三国事”?那是可以包括一切的历史,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
妻妾成群与婢、妓的角色
4
在传统中国婚姻中,有可能与夫发生爱情的,首先是妾。
妾是相对妻而言的。妻妾都是男子的配偶,但妻是正式的,妾则是非正式的。所谓非正式,就是没有或不必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非「明媒正娶」的意思。夫家与妾家也没有婚姻关系,不算「亲家」。这样,按照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夫与妾之间在名分上,就不能算夫妻,乃是一种有夫妻之实而无夫妻之名的两性关系,我们无妨称之为「准夫妻关系」或「非正式夫妻关系」。正因为是一种非正式的关系,所以男子之获得妾,便不能叫「娶」,而只能叫「纳」,也就是「收容」的意思。当然,妾也只能称为庶妻、小妇、侧室、偏房、姨太太、小老婆。总之,妻为正,妾为副,妻为主,妾为仆。「明媒正娶」的妻,与「来路不明」的妾,其地位便有天壤之别。
妻与妾
首先,妻与夫,是配偶、伴侣关系;而夫与妾,则是主仆、主奴关系。这样,妻与妾,在理论上也是主仆关系。至少妻对于妾,是「半个主子」,与夫一样,对妾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比方说,未经妻批准,妾不得出门;妻训斥妾时,妾不得还口;他人赠物与妾,未经妻允许,妾不得接受等等。甚至,在法定由妻陪侍夫的日子,即便妻不在,妾也不得代行其事。甚至直到死后,妾与妻也仍不能平等:妻死可以与夫同椁,妾则无此权利。
其次,不但妾的地位低于妻,而且妾之家族的地位也与妻之家族不可并论。妻族与夫族是「合二姓之好」的婚姻关系,妾族则不然。郑玄对《礼记·;坊记》的笺注说:「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既然是「公物」,当然没有「家族」。即便有,夫家也不认这门「亲戚」。比如《红楼梦》中的探春虽是赵姨娘的女儿,却只认王夫人的兄弟为舅舅,不认赵姨娘的兄弟为舅舅。同样,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也不认为自己是舅舅,就因为夫族与妾族之间并无婚姻关系之故。
第三,妾之子也不如妻之子。依礼,妻之子曰「嫡子」,又叫「嫡出」;妾之子曰「庶子」,又叫「庶出」。嫡子是宗族血统的当然继承者,庶子绝不能僭越嫡子而承继宗祧。即便正妻「无出」,庶子承继宗祧,家庭的主母仍然是妻。所有的子女,无论嫡出庶出,都要认父之妻为母。对于自己的生母,则可认可不认。比如探春就和宝玉一样,管王夫人叫「太太」,管赵姨娘叫「姨娘」。道理也很简单:妾虽然生了儿子,但这儿子却是替妻生的。从名分上讲,妻才是这些儿子们的母亲。换言之,生儿子的是妾,做母亲的是妻。因此,妾生之子甚至还要交由妻(嫡母)抚育。这实在是一件很残忍的事。不少庶子,甚至在襁褓之中就被夺走,以致长大之后,与生母毫无感情。妾在家中,原本一无所有,唯一可指望的,也就只有儿子。现在,连儿子也被夺走了,那么她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指望?
更残酷的是,妾与其子,不但有母子之实而无母子之名,而且,在名分上,还应视为主仆。子因有父的血统,所以是主子;妾尽管生了儿子,也还是奴婢。所以,妾不但对夫的嫡子必须谨守礼法,便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能随便教训和呵斥。有一次,赵姨娘在屋里训斥贾环,被王熙凤在窗外听见了,就教训她说:「凭他怎么着,还有老爷太太管他呢,就大口家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有什么相干?」这就说得很清楚了:有资格教导庶子的,只是父亲与嫡母。作为生母的妾,不但没资格教训他(他现是主子),而且根本就与他没有母子关系(与你有什么相干)。
由此可见,妾之与妻,其地位真不可同日而语。
妾的地位
妾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低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来路不明」。妾的来路,有从嫁、私奔、购买、收房、赠送、转让、赏赐、抢夺、变卖、官配等好多种,说句不好听的话,真是偷的、抢的、骗的、买的、讨的、借的,样样都有。根据这些「来路」,妾与妾之间的地位便也不相同。
地位最高的妾是「媵」(ㄧㄥ◆)。「媵」是陪嫁者的意思。先秦时,诸侯娶他国女子时,女方国君都要赠送几个女子作陪嫁,颇有些像现在许多商号的「买一赠二」,买一套高档西服,赠送一条领带或一件衬衫一样。衬衫领带和西服当然不等价,所以媵的地位也比妻低,只能算是妾。
不过,先秦时陪嫁的媵,往往也不是一般女子。她们或者是主嫁者的妹妹,或者是主嫁者的侄女,说起来也是贵族。依礼,媵者必须与主嫁者同姓,否则就是非礼。很显然,这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大约也就是民歌中所唱「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吧!
媵既为妻之妹、夫之小姨,地位当然并不很低。《尸子》推测尧嫁娥皇、女英二女于舜,乃是媵制,谓「妻之以皇,媵之以英」,其说应大体可信,而娥皇、女英,地位也大体相当。至少,媵之地位,远高于一般的妾。因此后世的妾,便都努力想把自己说成是媵,或者希望别人视己为媵。「姨娘」、「姨太太」这类称呼,大约便由此而来。因为上古的媵,确实多半是夫的小姨,当然也就该称之为「姨太太」了。
先秦以后,地位最高的妾,是所谓「二房」。历代封建王朝,对于纳妾者的资格和妾的数目,都有定规,比如士人,如果有正当理由,经父母批准、正妻同意,并举行相应的仪式而纳之,便多少有「正式婚姻」的意味,因此其地位在妻之下,而在诸妾之上,故称之为「二房」,意味在妻妾中排名第二,是「第二把手」的意思。
其余最常见的,就是「由婢而妾」者。婢是一种女性家奴,地位极为卑下,所以往往只能充任「非正式」的妾。但即便这样的妾,地位也有高低。较高的一种是父母赏赐的,因为多少有「父母之命」的意味在内。地位较低的则叫「通房丫头」,又叫「屋里人」。既名「丫头」,可见尚未脱离奴婢地位而升格为主子奶奶;而所谓「通房」,实则就是「同居」。不过,即便这种霸占或通奸,也有「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比如贾琏的「屋里人」平儿、薛蟠的「屋里人」香菱,便都是「正式」的通房丫头,都是「开过脸」,多少办了点手续的。这个手续,就叫「收房」,即「收在房中」的意思。如果无此手续,就不算。比方说袭人,虽然与宝玉有过性关系,但毕竟「妾身未分明」。因此,到宝玉出家时,袭人的去向归宿,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如果说「通房丫头」的身分是界乎妾与婢之间,那么,「姬」则界乎婢与妓之间。「姬」的本意是美女,而与妾合称「姬妾」的姬,则主要是指姬侍、家妓、家养的戏子等。她们多半是买来的,也有赠送的和抢来的,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也极低。依据职能,婢的任务,主要是从事家务劳动,伺候主人的衣食住行;而姬的任务则主要是娱乐耳目,歌舞升平,满足主子的精神需要,这是她们与婢的不同之处。其与妾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妾只能有男主人一个性对象,而姬却可以陪侍客人。比如白居易在裴侍中府里夜宴,就有「九烛台前十二姝,主人留醉任欢娱」的诗句。这就大不同于妾而近于妓了。妾无论是纳还是买,都是男主人的专有物。姬则不然,不但可以出面待客,侍酒陪宿,还可以被主人拿来送人,甚至可以用来换马或做赌注,所谓「一掷赌却如花妾」,这里说的妾便是姬。
总之,无论是身分高于婢的妾,还是性质近于妓的姬,被通称为「姬妾」的这些女子,在总体上说,都是被污辱的和被玩弄的。她们在身分上低人一等,人格上没有尊严,有的甚至连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然而,恰恰是这些地位低下的姬妾,却往往会比地位较高的妻,更有可能获得夫的疼爱。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妻与妾的不同家庭角色说起了。
妻不如妾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妻扮演的,不是单一的角色,而是一个多重角色。她的任务至少有四种,即:辅佐丈夫、孝敬公婆、教育子女和管理家政。与此相对应,她的角色要求也有四种,即:贤妻、良母、佳媳和严妇。
这四个角色都不好扮演。
就说「贤妻」,好当吗?要知道,一个妻的「贤」与「不贤」,只有一个标准,即丈夫是否满意。显然,这是一个主观的认定,而不是一个客观的标准。每个男子,都有不同的性格,而这些性格的形成,又有气质、禀赋、教养、阅历等多方面的原因,谁能保证每个丈夫都有好性格?谁又能保证每个妻子都与丈夫性格相投?再说,丈夫的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办得到的,也有办不到的。正如贾母训斥邢夫人时所说的:「他逼着你杀人,你也杀去?」遇到这种情况,做妻子的,又该怎么办呢?更何况,一个标准的「贤妻」,不但应该让丈夫满意,而且还要能让丈夫成为一个「好男人」。比方说,让丈夫有出息、有作为、有成就、有功名等等。也就是说,妻子不但有关心丈夫、照顾丈夫的义务,还有辅佐丈夫甚至教育丈夫的责任。这就麻烦大了。如果那男人居然「没有出息」,就肯定是做妻子的责任。或者是她「命相不好」,命里克夫;或者是她「辅佐不力」,没有尽责;要不然就是她「过于风骚」,害得男人玩物丧志。这三条,都可以构成休妻的条件,引起做公婆的来向那做媳妇的大兴问罪之师。
妻子的角色不但很难扮演,而且即便十分称职,也不怎么样。道理也很简单:夫唱妇随,会把她变成跟屁虫;规劝进言,会把她变成唠叨鬼;恭谨守礼,会把她变成呆木头;善于理财,会把她变成铁算盘;严于治家,会把她变成母夜叉。又有谁会喜欢跟屁虫、唠叨鬼、呆木头、铁算盘和母夜叉呢?
相比较而言,妾的负担要小得多。
妾不必「规劝」丈夫,她没有这个资格;妾不必「侍奉」翁姑,公婆面前没有她说话的地方;妾不必「当家理财」,她自己只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妾甚至不必「抚育子女」,因为教子乃是妻的职责。妾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满足丈夫的要求,让丈夫开心。任务不但单一,而且相对较好完成。因为所谓「姬妾」,多半都有几分姿色。再说,能让丈夫开心,自然也能让丈夫更爱自己。这种又讨好又卖乖的事,何乐而不为?而且,一个妾,如果能讨得丈夫的欢心,除了会引起妻和其它妾的嫉妒外,别人是不会来说三道四的,因为那原本是她的任务。妾让丈夫高兴疼爱,只能说明她「尽责」。
这似乎倒也公平:封建礼教既然没有给妾那么多「礼遇」,妾也就用不着守那么多「规矩」。至少是在丈夫面前,用不着装模作样一本正经,做淑女状。白天在老爷、太太面前,自然要低眉垂目,屏声静气,然而晚上在丈夫面前,却无妨放浪撒娇。这样一来,夫与妾的性关系,反倒更加轻松如意,可以尽兴。所以,尽管妾大多不被当作人看,但有些妾,却可以得到真正的爱情。她们往往是先被丈夫看中,动了情,才被收为妾的。所以丈夫如果真爱她们,在情感上妻反不如妾。比如贾琏把尤二姐弄到手后,便「越看越爱,越瞧越喜,不知要怎么奉承这二姐儿才过得去」。
贾琏甚至对尤二姐说:「人人都说我们那夜叉婆俊,如今我看来,给你拾鞋也不要。」所谓「妻不如妾」,此即证明。
妾不如婢
婢的地位比妾更低。
如果说妾在封建家族中的地位是「人下人」,那么,婢的地位就可以说「不是人」。主人们想拿她们怎么样,就怎么样。辱骂、毒打,是家常便饭;赐死、杖毙,也不怎么犯法。因为依法,杀婢不过「杖一百」或「徙一年」,并不需要抵命,而一些权贵豪门,只怕连这点处分也可免除。
婢女们既然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便更谈不上守住贞操了。男主人猥亵、玩弄、奸污婢女的事,简直就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如果说纳妾还多少要办点手续,占有婢女则是什么手续也不用的。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生了儿子,或主人特别宠爱,可能会补办手续,给她「开脸」,封为「姨娘」。一般情况,都是「妾身未分明」,稀里胡涂没个名分。比如平儿、袭人,算是有「头脸」的婢女了,但她们也说:「你听见哪位太太、老爷们封了我们做小老婆?」可见并无名分。
没有盼头,就不必去讨好;没有想头,就不必去逢迎。也就是说,因为卑贱,婢女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主动适应等级制度,更没有必要去为了维护这个制度而牺牲自己的自由。从人身关系讲,婢女们是没有自由的。但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只要她们不为名分所惑,便任谁也无法占有她们的心。因为大不了,还有「死路一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反正婢女活着,也未必比死好多少。倘若拿定主意「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谁又能夺走她的心?
于是,地位最为卑贱的婢女,便有可能心灵最为自由。请注意,这里说的只是「有可能」,而实例很少。就大多数婢女而言,自由无疑是一个太陌生又太遥远的宝。她们考虑的,只不过是能有口饭吃,有件衣穿,不挨打不挨骂就很好了。也就是说,她们都很「单纯」。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单纯」,可能会引起男主人的「真爱」。我们要知道,真正的爱情,是必须单纯的。它容不得半点功利的考虑。但是,无论是妻还是妾,她们对夫君的感情,都不可能不掺杂功利的内容,从而带有讨好卖乖的味道。这时,婢的相对单纯(也只是相对而已),便至少会引起男人的一种「新奇感」,甚至有可能(尽管非常少)会发展成一种罕见的爱情。
不能说这种爱情全无可能。大观园里一个地位极低的丫鬟四儿,就曾对宝玉说过同月同日生就要做夫妻的「玩话」(实为情话),而宝玉对晴雯也确有刻骨铭心的爱。诚然,就社会地位而言,公子与婢女,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卑贱的婢女岂能与高贵的公子比翼齐飞?然而,人毕竟是人。少男少女的一见钟情和真心倾慕,是并不按老朽们设计的等级制度来操作的;而强加在婢女们身上的卑贱,也未必能扼杀其女性的情愫,更不用说遮掩其少女的清新了。少年公子的翩翩风度难免会让这些情窦初开的少女悄然心动,而清纯少女的天真烂漫也足以使多情少年为之倾心。一种「不般配」的爱情便有可能这样产生,尽管其结局有不少是悲剧。
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两种情况:「闲取乐」和「不了情」。就总数而言,当然是前者多,后者少。但即便不过「闲取乐」,玩弄之中也未必没有真情。爱情的游戏毕竟是关乎爱情的,逢场作戏也可能弄假成真。「始乱之,终弃之」,固然不少;「始戏之,终爱之」,也未尝没有可能。至少,当他们与婢女做*爱时,因为较之与妻妾的关系更少功利性,则得到真正性爱快乐的可能性也更大。「妾不如婢」,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婢不如妓
然而婢又不如妓。
因为只有与妓女,才有可能(当然并不一定)建立一种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异性朋友关系。
夫妻是很难成为好朋友的。因为夫妻首先是一种礼仪关系和合作关系。夫妻之间,公务多于私情,礼仪多于性爱,相敬如宾,行礼如仪。客气倒是客气,但也生分;文明倒是文明,但也隔膜。与妾,主要是主仆关系。一个要端架子,一个要陪小心,哪有平等对话可言?与婢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主奴关系。即便某些「开明」的主子,可以不把婢当奴才看,但另一方,却无法在心底抹去「奴婢」身分的阴影。总之,夫与妻、与妾、与婢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关系使男人感到「一览众山小」的优越,却也能使他体验到「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嫖客和妓女之间的关系则不然,既不是君臣、父子、夫妻,又不是主客、主仆、主奴,而是一种买卖关系。买卖关系其实是最平等的,即价格面前人人平等。谁付的钱多,谁就能得到最好的服务,与身分地位的高低贵贱无关。金钱以外,能起到作用的,就是个人的魅力,如年龄、相貌、风度、谈吐、才情等,也与身分地位的高低贵贱无关。反正一进妓院,管你诸侯将相、公子王孙,抑或落第文人、发迹商贾,大家都是嫖客,因此可以不论尊卑,不守礼仪,不拘行迹,纷纷解囊共买一笑,岂非「大家一样,人人平等?」
实际上,妓院对于它的「客户」,从来就是「平等」相待的:一样「来的都是客」,一样「全凭钱一囊」,一样「相逢开口笑」,一样「过后不思量」,当然也一样软刀割肉狠「宰」,而且宰完后一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