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为王-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教授,两位外交部的同志,你们终于到了。”付新微笑着迎了上去。
赵义明也走了过来,拍了拍付新的肩膀,说道:“小付同志,我们又见面了!为你介绍一下,这一位是外交部欧洲司涉外事务办事处的处长,徐光宇同志。”
付新看着眼前这位近四十岁的处长,伸出手。“徐处长,很高心见到你。”
徐光宇微微一笑。握紧了付新的手,说道:“付同志为国争光。了不起!很高兴见到你,你比我们早来几天,比我们更熟悉这里,还请多多关照。”
付新微笑着点了点头,赵义明又指着一名二十七八岁的青年说道:“这一位是外交部欧洲司涉外事务办事处的干事,柴俊杰同志。”
付新看着柴俊杰,伸出手和他握了握“柴干事”很高兴见到你。”
这个柴俊杰应该是一个不苟言笑之人,握了握付新的手,挤出一丝笑容,说道:“付同志,很高兴见到你。”
“王参赞,你的速度真慢。”付新朝跟在他们走过来的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馆的王鹤平参赞打了一个哈哈,然后微笑着看向了赵义明三人,说道:“赵教授,徐处长。柴干事,我为你们介绍一下,这一位是我们国家驻瑞典王国大使馆的参赞,王鹤平同志。王参赞比较好说话,大家可以随意点。”
“王参赞你好。”三人朝王鹤平点头示意道。
王鹤平却是呵呵一笑,说道:“你们好!”随即话锋一转。“老徐,赵教授和柴干事跟我第一次见面。这样客气的打招呼也就算了,你我认识多年。怎么,我出来两年,你就不认识我了。”
“哪敢啊?”徐光宇微微一笑“我忘记谁也不敢忘记你王大参赞啊,不过你这变化,真的很大,出国两年,我看你脸上的红光都多了许多。”
看得出来,两人很是熟悉,按照级别,王鹤平要比徐光宇高,看这两人的情况,肯定是老熟人了。
五人有说有笑,朝外面走去。
“付新同志,你的演讲稿准备好了吗?”徐光宇走进付新的房间,刚坐下,就开口询问起付新的演讲稿来。
“演讲稿?”付新有些愣神,他可是从来不准备什么演讲稿的,在华兴的各种会议中,他从来都是即兴演讲,哪需要什么演讲稿啊!
徐光宇苦笑了一下,他就知道付新没有准备,因为他听说,眼前这一位从来都是即兴演讲的。随即拿出一个信封,递到付新手中,说道:“付新同志,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演讲稿,你看一看,争取把上面的内容背下来。”
“徐处长,我一定要按上面的来吗?”付新看着徐光宇问道,对于国内的现状,他付新不是不明白,上辈子他的很多次演讲都是秘书帮忙处理的,根本不是他自己的内容。
看到付新的态度,徐光宇有些为难,眼前这一位可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啊,拿到了这个奖,眼前这一位的地位远远要高于自己。
按照计划,是一个拿着他徐光宇带来的演讲稿演讲的,上面的内容经过了很多人的研究,不会出什么问题,这是最保险的不会出乱子,以防万一嘛!
但是按照常理,演讲稿应该是演讲人自己准备的,但是演讲人自己拿着自己写的演讲稿去演讲,难免会发生些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这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可是对方地位比他徐光宇高,这让徐光宇很是为难,眼前这一位一直是即兴演讲的,他徐光宇还是清楚这一点。
“这这个付同志,如果你自己准备好了演讲稿,给我看一下行吗,我帮你修改一下。”明知道付新喜欢即兴演讲,但是徐光宇还是硬着头皮假装不知,再一次问起了付新演讲稿的事情。
付新倒是很光棍,直言道:“徐处长,我没有准备演讲稿,我一般都是即兴演讲的。”
徐光宇被付新说得哑口无言,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付新看着一脸为难样的徐光宇,语气温煦的说道:“徐处长,你也别为难了,我就用你给我准备的演讲稿的,谢谢你了。”
徐光宇松了一口气,抬起头,看向付新,露出赞许、感激的神色,对面这一位据说是比较叛逆的青年,能够理解他的苦心,徐光宇觉得自己的工作好做了很多,为对方一定要自己准备演讲稿的一套说辞,也用不上了。
“谢谢。付新同志,谢谢你能理解我们的工作。”徐光宇真诚地说道。
徐光宇的真诚。倒是让付新有些郁闷了“我有这么固执吗?我不是一直很配合政府的工作吗?”
郁闷情绪一闪而过。付新代开了信封,拿出了里面的演讲稿,演讲稿的内容不是很长,一页半而已,不过令付新有些无语的是,上面的内容竟然是英语,于是付新皱起了眉头“徐处长,恐怕您为我准备的这个演讲稿。需要修改。”
徐光宇有些疑惑,付新懂得多国语言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要不然他也不会先行一步去给西江省政府的领导做翻译,所以上面的英语,应该看得懂啊!带着这样的疑问,徐光宇开口问道:“付同志,哪里需要修改,请跟我说。我立即去修改。”
付新也不多说,指着演讲稿,说道:“徐处长,这上面的都是英文啊”
付新还没说完。徐光宇就打断了付新的问话,问道:“付新同志,你不是懂英语这一门语言吗?”
付新点了点头。然后苦笑着说道:“徐处长,你先听我说。”
“我的意思呢。不是上面的英文我不认识,上面的英文。我全部认识,而且还能流利的说出来。我的意思是,我不想用英文去演讲”
“不用英文演讲?那用什么语言演讲,英语是通用语言啊。”付新的话,再一次被徐光宇给打断了,付新露出了不悦的神色,心底腹诽道:“难怪跟你交好的王鹤平现在已经是驻外大使馆的参赞了,而你却还是一个小小的处长,要是我是你的领导,你这么喜欢打断人家说话,我还要打压你!”
付新叹了一口气,看到徐光宇一脸的无辜样,只好把不悦的神色收起来“我准备就用我们自己国家的语言,也就是汉语演讲。”
“汉语演讲,可是很多人听不懂我们的语言啊!这怎么办?”徐光宇有些不解。
对于徐光宇的这个反应,付新是理解的,于是付新摇了摇头,再次叹了一口气,说道:“徐处长,你要明白,我是获奖人,我不是记者或者观众,我是排在前面的,不要把次序搞混了!”
“我演讲的时候,下面听的人,不是我要求他们听的,是他们自己要来听我演讲,所以,该逢迎不是我,而是他们,我用什么语言演讲,那是我的事情,他们听得懂听不懂,是他们的事情,因为我在前,不是我要求他们听得。”
付新的这个要求听,要来听,把徐光宇搞得很混乱,一时间,他也迷糊了,到底谁是主,谁是从,他也混乱了。
在他的认知中,演讲嘛,自然是讲给听众听的,现在付新要用人家听不懂的语言去演讲,这不是对牛弹琴吗?徐光宇瞬间混乱了。
看到徐光宇还是一副迷迷糊糊的表情,付新摇了摇头,叹口气道:“徐处长,看来你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这样说吧,我是中国人,我用汉语演讲,这是尊重我的祖国,人家听得懂听不到,与我无光。他们听不懂,可以把我的演讲录下来,然后带回去翻译。如果我用英语去演讲,这对于我和我的国家来说,是羞辱,因为那等于我把自己的母语都给丢了,国家的尊严,会受到损害的。所以我不能用英语演讲,我只用用汉语演讲。你明白吗?”
“尊严”徐光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随后说道:“付新同志,谢谢你,这是我们工作不到位,确实,国家的尊严很重要,用什么语言演讲不能马虎。我去通知一下赵教授,我就先走一步了。”
“嗯,去吧!”付新点了点头。
其实付新看得出,徐光宇其实还是没能理解他付新所说的,不过尊严两个字很刺眼,这让徐光宇警醒了过来!
ps: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未完待续。。)
ps: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第四十一章猫论
付新的建议,打了赵义明一个措手不及,两人见面一起去吃饭的时候,赵义明都在向付新抱怨,说付新使得他之前记好的内容都白记了,一切要重新来过。
不过付新从赵义明脸上的笑容,可以知道,这家伙其实是开玩笑,而且看他笑得那么灿烂,应该是很赞同用中文演讲。事实也确实如此,赵义明确实想用中文演讲,不过因为某些原因,迫于无奈,他没有提出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十二月十日这天下午,除诺贝尔和平奖之外,其他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如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举行,瑞典国王亲自出席颁奖仪式,为获奖者颁奖。
能来到这个地方,付新是感叹命运的神奇,因为他,卡洛。鲁比亚和西蒙。范德梅尔没能按历史前进路线拿到本该属于他们两个的一九八四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时站在领奖台上面的,是他付新,还有赵义明。
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和获奖证书,一时间,付新还有些茫然了,能站到这个领奖台上,他做到了科学家们能做到的巅峰。
浑浑噩噩地说完了获奖感言,付新就恢复了正常,他想到了远在国内的华兴实业,还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工厂,许许多多的工人。
他不能松懈,他是要做一名民族工业复兴者,怎能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荣耀而松懈呢?更不要说,这个奖项,其实他拿得名不副实。
颁奖典礼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因为圣莫雷是诺贝尔逝世的地方。
真正的好戏,是随后的ji者招待会,这个才是精彩之处,各种刁钻的提问,会让你防不胜防,毕竟跟你不是站在一条线上的人很多,什么同一条心,那都是屁话,如果都能同一条心,说远了是那这个世界哪来的战争,说近了是哪还需要设立诺贝尔和平奖。
付新拿到这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更是很多人所不能信服的,不说别的,就他付新本人,也觉得这奖拿得名不副实,所以可想这记者招待会是多么的热闹,多少质疑朝付新蜂拥而来。
“我是新华社记者,在这里,我恭喜赵义明教授和付新同志,你们为国家夺得了一个重大荣誉。我想问赵义明教授和付新同志你们对获得这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话要对祖国和人民说吗?”
赵义明率先开口说道:“我想说的是,感谢祖国和人民的栽培,我一定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为实现早日‘四化’而努力奋斗!谢谢!”
付新接着说道:“很荣幸得到这个奖项,在此,我首先要感谢祖国和人民的栽培,我一定再接再厉,为早日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
很多话,都已经在获奖感言上说了,所以付新也没有多废话,直接借用了赵义明的话来说。
“我是日本共同社记者,请问付先生,您觉得你有资格拿这个奖吗?”
“你觉得呢?”付新把球抛了回去。对方一时是哑口无言,人家付新都把奖金、奖章和获奖证书拿到手了,你再纠缠,那就是质疑人家瑞典皇家科学院了,那样一来,就闹大了!
“我是韩国朝鲜日报记者,付先生,进过我们调查发现,您的祖先是高句丽人,所以您有我们韩国人的血统,请问您知道这么回事吗?鉴于此,您应该加入我们韩国国籍的。”
“哦,天啊,我真的才知道耶!”付新知道这些棒子的无耻,连孔子都被他们抱走了,他们还有什么不能做的,所以啊,对于这种人,你别跟他较真。
付新先是一把保住脑袋,随后眼神直直地看着这个朝鲜日报的记者,看了一两分钟,见这记者一脸期待的样子,这才严肃地说道:“抱歉,我没兴趣!”
这朝鲜日报ji者立即脸色通红,谁都看得出,付新是在戏耍他!
“我是德意志新闻社的记者,请问付先生,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得到那一猜想的?”
这家伙问到了重点,不过对于此,付新早就有了应对办法,付新说道:“如果我说,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知道那个猜想的,那个猜想是自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的,你信吗?我们中国人有个成语叫做‘生而知之’,意思就是生来就知道。我想我就是那‘生而知之’的天才。”
“我是苏联塔斯社的记者,赵教授、付先生,你们中国人的工业,都是我们苏联人帮助建立起来的,那么请问,你们的这一重大发现,是否有我们苏联人的功劳?”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赵义明选择了沉默。他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他知道苏联人对中国的援助,确实很大。
而付新确实一愣,随即心底腹诽,“这老毛子怎么学会了韩国棒子们的无耻?”
付新开口说道:“这位塔斯社的记者,对于你的说法,我不赞同。你们苏联人援助了我们,这个我不予与否认,你们的援助,确实帮助了我们很多。”
“可是你也不要忘了,在后来,你们撤走之后,关于你们的援助款项,我们是一分钱不少,宁可自己饿肚子也是还上了,所以,这变成了一场交易,我们并不欠你们什么。因此,你的问题,根本就是无从谈起。”
付新的这番话,对方听了之后,立即沉默了。中国人很有骨气,宁可饿死,也把那笔钱还上了,这是一场交易,已经算不上是援助,所以中国不欠他们什么!
“我是美联社记者,我知道你是一名商人,那么我想问付先生,对于你们国家当前的改革开放,你怎么看?”
付新没有犹豫,直接回答:“当然是持肯定态度,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我们的生活变得好了许多,这是好政策啊,我当然要支持!”
“那么我想问你,您对于你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怎么看?”美联社的记者追问道。
“关于这个经济体制,其实在我看来,无所谓!我们中国的四川有一句俚语,叫做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我们的现任领导人也说过。关于经济体制问题,在我看来,只要能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上去,管它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好的经济体制。”
“猫论”最初确实是“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一句四川俚语刘元帅最喜欢挂在嘴边,在六十年代就被总设计师拿来用了。
只是因为1984年总设计师来到海上城,被誉为“江南猫王”的著名画家陈莲涛送给总设计师一副《双猫图》,上面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里透亮。才被讹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85年,总设计师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付新的回答,引来了一片赞许的目光,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其中以站在边上旁听的徐光宇认识最为深刻,同时他也很开心,他没想到,付新能把话说得这么漂亮。原本付新开口的时候,他还一阵忐忑,结果没想到付新还游刃有余。
可是这个美联社记者并不想就此放过付新,这家伙继续说道:“付先生,您的回答,很了不起,这个理论,虽然我不是很赞同,但是我觉得您说得很好。我还想问您,你作为一名商人,难道您对于市场经济,不是非常看好吗?”
“前面我已经说了,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是我们中国四川的一句俚语,而这个理论,是我们的现任领导人邓公提出来的,现在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意思差不多,只是颜色变了。他老人家说这句话,也是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做出的一个解答。所以你不要加到我身上来,我没有这个能耐。”
付新很是正经的解释了这个“猫论”的来源,但是所有人都听得出,他说话的语气很轻松,显然对于这个政策很满意。至于后面那个问题,就无需多解释了。
不过那美联社记者不知道有些二还是故意要为难付新,见付新沉默了下来,他竟然追问道:“付先生,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付新做出愕然的表情,摊了摊手,说道:“这位记者朋友,我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啊?”
那记者还想继续追问,不过他身边的同事拉了拉她的衣袖,他这才反应过来,付新避重就轻,给了她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
这美联社记者显然是一个记仇的女性,她不想就此罢手,又站了起来。
ps: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今天一万字肯定来不及了,明天双倍补也就是说明天六更一万八!按照起点规定,只要明天完成了六更一万八,日更万字全勤依然有效哦!(未完待续。)
第四十二章博帕尔毒气泄漏案,唇亡齿寒
看到这美联社的记者再一次站了起来,付新脸上明显露出了不悦的神色,不过这美联社记者好像没有这个觉悟,依然我行我素,抓住付新问道:“付先生,请问你对中国境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怎么看?”
“抱歉,这位美丽的女士。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现在是我和赵教授的获奖感言记者招待会,而不是我们国家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我想您的这些问题,应该拿到我们国家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面去问,而不是问我。谢谢。”
付新这话真是说的一点都不“直白”,直接将球踢了回去了。
如果是一般人,付新这么回答对方可能就会算了,但是他付新低估了这些记者耍无赖的本领,只见这名记者依然不依不饶,抓着付新追问道:“付先生,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是,您对中国境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怎么看?”
这名记者的不依不饶,把时间拖了许久,不过在场的记者,除了新华社的记者之外,其他都是抱着看好戏的态度,期待付新出丑,所以没有谁提出异议。
付新抿着嘴,摇了摇头,有叹了一口气,伸长了脖子,说道:“唉,既然你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我就奉陪喽。本来我不想说的”
如果是付新熟悉人,比如说钟颖,亦或者陆璇看到这一幕,一定知道,付新的这个动作,表明他要坑人了!
虽然说不熟悉付新,但是这些记者,哪一个不是鬼精鬼精的啊,付新的这番表现,肯定是要爆大料了!所以这时候,一个个都坐直了身体,等待付新的回答。
而站在一旁旁听的徐光宇,此时却是忐忑至极,生怕付新讲错点什么。坐在付新旁边的赵义明,也担心付新说了什么不该说的,桌子下面的脚,踢了付新一下,提示付新要注意影响。但是他得到的结果,确实付新好像没有感觉到,因为此时付新已经开口了。
“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七天前发生的事情,我也不卖弄本事向你们提问了,你们得到消息的速度,比我快得多,毕竟你们是专业的。”
说到这里,付新脸上露出了悲伤的神情,“七天前,也就是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哦,准确点说,这不是泄露,应该说是爆炸,这爆炸在一声巨响声中,一股巨大的气柱冲向天空,形成一个蘑菇状气团,并很快扩散开来。”
“蘑菇状气团,据我所知,这是核武器爆炸能够产生的威力。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疑惑我为什么要说核武器?是啊,我为什么要说核武器呢?”
“印度官方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氰化物是剧毒,解释一下,据我所知,该氰化物是一种叫做异氰酸甲酯的剧毒气体。
这种气体只要有极少量短时间停留在空气中,就会使人感到眼睛疼痛,若浓度稍大,就会使人窒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正是用这种毒气杀害过大批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
“我想这种剧毒,身为犹太人的以色列的记者朋友和身为非常有担当的德国人德国记者朋友应该非常清楚。”
说完,付新眼睛看向了下面,眼角的余光故意瞄向了日本共同社的记者,下面立即有来自以色列联合新闻通讯社和德意志新闻社的记者点了点头。
“这种剧毒,使得博帕尔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死亡地,没有什么人敢前去营救。我为什么说核武器呢?因为根据我的推算,这场大灾难至少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我们来对比一个数据,世界仅有的两次核武器用于战争,是你们美国人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这个我不谴责,因为这是正义的行为,是全世界人们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时付新看到那几个共同社的记者脸色变得很难看,于是嘲讽道:“那几个共同社的记者,你们别脸红,你们也别不承认,美国人扔下的两颗原子弹,是正义的行为,因为这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如果不战争不早点结束,那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你们日本的法西斯,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就导致了三千多万人的死亡,光南。京大屠杀,就被你们杀了三十多万。”
见那几个日本的记者低下头去,付新也不再追杀,“扯远了,“我们来说说这两颗原子弹死了多少人,用‘小男孩’炸广岛,24万人死亡,用‘胖子’炸长崎,13。5万人死亡。加起来死了37。5万人。记住,是37。5万人。”
“我前面推算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要死多少人?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光是死人就死了57。5万人啊,比两个原子弹致死的人还要多了20万,这可是20万啊,一颗‘胖子’炸长崎,也才死了13。5万,这该是什么差距。”
“咳咳,下面的这些记者朋友,你们别不相信,等印度官方的统计数据出来,你们就知道我是否说得正确了。至于我为什么能推算,很简单,我能够站到这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而你们不能,这是人与人之间造成的差距。”
“我为什么说这件事情,因为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唇亡齿寒’,我害怕啊!印度博帕尔事件是发达国家将高污染及高危害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个典型恶果。
据我所知,美国本土像博帕尔农药厂这类工厂都设有先进的电脑报警装置,并大都远离人口稠密区,而博帕尔农药厂只有一般性的安全措施,周围还有成千上万的居民。那么我想问美联社的这位记者,为什么一堵博帕尔没有这么做?”
下面那美联社的记者被付新问得哑口无言,脸色涨得通红。
“我分析过这一次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当今世界,公害问题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谈虎色变,十分敏感。
由于对此制定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致使很多企业都把目标转向了环境标准相对不高的发展中国家。
这些企业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热衷于吸引外资,重视技术和设备,忽视安全和环境保护,把一些发达国家几乎不允许设立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这就是所谓的‘工业的重新布局’,即把污染企业从受控制区域向不受控制区域转移,被称为‘污染天堂’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贫困、工业缺乏和对环境服务要求不高,表现为倾废设施经济价格不高。一个国家如有丰富的‘自净’能力的资源,有足够的‘自净’潜力,‘清洁’工业就会相对不发达;如果‘自净’能力枯竭,则‘肮脏’工业衰竭,而‘清洁’工业发达。”
“这位美联社的记者,你问我对于中国境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我怎么看?我怎么看啊,我的看法就是,如果你们是正当经商,来给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出一把力的,进入我们的市场,赚了我们的钱,我的态度依然是表示欢迎,毕竟你们促进了我们中国市场的繁荣。
但如果是像你们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这样,是来转移灾难,持着‘污染天堂’理论而来的,我不欢迎。请给我们一个干净清新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付新话音刚落,新华社的记者率先站了起来,双手激烈鼓掌,看到这新华社的记者激烈鼓掌,其他国家的记者,不管是认不认同,也都站起来鼓掌。
这些人中,有些是赞同的,比如说刚刚尝到苦果的印度报业托拉斯的记者,也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记者;有幸灾乐祸的,比如说苏联塔斯社的记者,因为付新此次开炮的对象是美国;也没有瘪嘴不情不愿的,这些人还是认定着自己的“污染天堂”理论,不用说,这些记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刚刚被付新嘲讽过的日本共同社记者就在其中。
世间百态,对于这些人的表现,付新没有去在意,人的思想,是最难改变的,你要改变人家,不如先改变自己,把自己做着,比如说,复兴民族工业,一旦民族工业得到了复兴,那就根本不需要热衷于吸引外资,重视技术和设备,忽视安全和环境保护。
国家有了钱,民族工业得到复兴,就完全可以把那些在发达国家几乎不允许设立的产业拒之门外。
想到这里,付新联想到了他上辈子经历的雾霾天气,一时间,更加坚定了复兴民族工业的信心。
付新抬起头,看向那名美联社的记者,说道:“这位美联社的记者朋友,我希望你能把我的回答转达到你们国内,希望你们能够有担当,对这一次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惨案做出赔偿,并且还受害者一个公道,给世界人民树立一个榜样。”
付新这么说,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时隔了25年才得到判决,很是令人心寒。审判的结果也是令人心寒,因为那些家伙,有的已经老死,活着的也七十多岁了,而罪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玩忽职守”,所以那些活着的家伙量刑也是最多2年!
更令人气愤的是,作为本案的主要负责人,公司的美国老板安德森一直没有出庭受审。
灾难发生后,安德森这家伙曾在印度遭警方拘捕,但很快就离开印度回国,之后,安德森就再也没有在印度法院的审理程序中露面,审判的时候,法庭对安德森发出逮捕令,并要求印度中央政府向华盛顿施压要求引渡,但一直没有下文。
其中原因不为外人所知,但是印度作为美国人的小弟,其中原因不必深究。
对于这些情况,付新也只好冷血的在心底感叹,“这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与我们关系不好的印度。
我是因为大家同是发展中国家,我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我才站出来为你们说话,也顺便给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提个醒,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环境的治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