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衣卫-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抡钥!⒎罨ぶ乙寰5来⑼苤彼臼履嫌澋惹仔诺娜敖拢畛晒鹪诳┦俨次唬戳顺释醭灏倌甑幕怠

公元1394年四月,李成桂为免除后患,遣中枢院副使郑南晋、刑曹议郎咸傅霖绞死恭让王及其二子。分遣刑曹典书尹邦庆、大将军吴蒙乙至江华岛,刑曹典书孙兴宗、佥节制沈孝生至巨济岛,将囚禁在两处的高丽宗室全部诛灭。结果,高丽宗室为躲避杀身之祸,将“王”氏增加笔画,改为玉、全、琴、申、田、车、周、马,以及龙、乃、金等姓氏,所以后来朝鲜半岛的王氏人口十分稀少,成为稀姓。

李成桂建国之后,数次派使者入明,终得封王,国号朝鲜。

第五百五十章争端

乌云密布,浪花翻滚,风雨瞬间而至,雨点打在船板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此时李芳果坐在船舱里眉头紧锁,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位朝鲜国最有可能继任世子之位的男人,此时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年近四十,不再年轻气盛,到了这个年纪,很多事反而容易看开,是岁月的沉淀,同样是智慧的提升,可惜,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帘子掀起,外面走入一人,抖了抖身上的雨水,“公子放心,已经检查过,没有异常。”

“舅父,这次出使,一旦明廷不准,如何应对?”

“应该不会,大明为礼仪之邦,最讲究的是信字,既然当初答应了公子的婚事,绝对不会反悔。”

朱元璋赐婚的告书早已送到朝鲜,这样的举动曾经引起一阵轰动,毕竟是公主下嫁,这可是头一回,谁想等来等去,一直不见人过来,最终等来的确是明太祖朱元璋病重归天的消息,新皇登基,恰好借着出使之际促成此事。

“但愿如舅父所说。”

“只要能娶到大明的公主,背后也就有了靠山,这件事对王立世子必然构成影响,所以这一次一定要全力促成此事。”

一个男人,确要靠着一个女人生存,李芳果不由得发出一声苦笑,“舅父放心,已经对大明的皇室习俗记熟,不会因为这些失礼而惹公主不快。”

那人坐在一旁,“这些兄弟里,我最看好的是你,不要灰心,有舅父在,绝对不会让人欺负你。”

李芳果一言不发,这种政治婚姻极为常见,甚至从来没有见过对方,就要按照命令结成夫妻,不要忘了,对方是大明的公主,自己只是一个王的儿子,两者之间的地位完全不同,公主嫣的地位与朝鲜王持平,就算促成这件事,未尝是一件好事,大小事宜都要迁就对方,处处都要小心,甚至是男女同房之事都要看对方的脸色,对于男人而言,同样是另外一种沉重的打击。

一夜无话,风雨过后,天气晴朗,海上的变化极快,一天之间就会出现几次变化,经验丰富的渔民可以通过看天上的云判断风的大小还有方向,提前做足准备。

李芳果从船舱走出,一下子愣住,云雾散去,水天之间突然冒出一艘大船,速度不慢,两侧有数十只小船护卫,上面的旗帜和自己船上的一模一样。

“舅父,快看。”

“奇怪。”那人也是眉头一皱,这里临近大明水域,除了偶尔会有渔船出入之外,几乎很少见到这样的大型船只,何况还是自己这边的船,会是谁!

“靠过去。”

“是。”

命令下达,下方水手纷纷改变位置,两艘大船缓缓接近,对方同样发现,上方人头涌动,下方小船纷纷加速,左右分开将李芳果乘坐的大船围住。

“弓箭、刀手准备,如果有人敢登船,格杀勿论。”

随着小船围上,气氛顿时变得紧张,尤其是这样的局势下,在没有弄清楚对方的身份还有意图之前,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在这里,一旦出事,完全可以讲罪责推得一干二净,这样的风浪,船被水打翻,或者遇到水贼都不为过。

“韩大人,数日不见,别来无恙!”

对方船头站着一人,面带笑意,李芳果随行之人神色微变,“郑大人,为何来此?“此人是谁?李成桂八子李芳硕的人,原本是朝鲜王眼前红人,后来偏爱八子,索性让郑道传辅佐,大有将王位相传之意。

郑道传哈哈大笑,“和韩大人一样,奉王命前来面见明皇。”

“这不合乎规矩。”

但凡出使,代表的是国主,只能是一个人,一下子出现两个使团,岂不成了笑话。

“韩大人多虑了,在下奉命出使为的是国事,并非儿女情长,既然事有不同,当然可以一同朝见。”

郑道传极为了得,出身于高丽王朝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郑均官至检校军器监,父亲郑云敬官至刑部尚书,并曾作为书状官奉使元朝,并与高丽名士李谷结为忘年之交。

此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在李穑门下“讲论不辍,闻见益广,为文章汪洋浑厚,诸公咸推让之”。

1360年参加科举考试,中成均试,两年后进士及第,历任忠州司录、典校注簿、通礼门祗候等职。正月丁父忧,郑道传奔丧,同年十二月,又丁母忧,庐墓终制三年。时高丽丧制紊驰,士大夫遭丧,皆百日即吉,郑道传庐墓三年,丧礼俱尽。

服丧期间,郑道传讲究经籍,南方学者多从之,教诲诸弟,皆能成立。1375年,因反对权臣李仁任等人的亲元反明政策而遭到流放。流放期间,郑道传努力进行学问研究,从事教育事业。1377年从流放地回来之后,成为了将军李成桂的幕僚。李成桂十分信任郑道传,将他比作自己的张良。

郑道传在朝鲜的势力极大,所以李成桂才会把这个人安插在最喜欢的儿子李芳硕身边,就是要借这个人的力量为日后继位扫清一切障碍,这样的野心,明眼人早已看得清楚,李芳硕还有他的生母对这位权臣同样极为尊崇。

李成桂建国靠的就是武力,谁手中掌握兵权代表一切,郑道传掌控朝中大局,军中不少将领都听从此人。

“舅父,如何是好。”

李芳果天生没主意,李成桂戎马一生,杀伐果断,当然不喜欢这种儿子继承自己的王位,这些儿子里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李芳远,当年跟着李成桂建功立业,立了不少战功,就是前面说到的,唯一可以抗衡郑道传的另一股力量。

“郑道传有备而来,手中带有王命,不是你我所能左右,只能先入大明朝见圣上,再想办法。”

“也好。”

郑道传冷哼一声,早就看穿两人的心思,借着这次之名,想要趁机得到大明朝的扶持,一旦李芳果得了王位,又岂容下自己,所以立刻去见李成桂,拿了王命乘船赶往大明都城南京,没想到因为风浪,两条船在水上遭遇。

郑道传返回船舱,里面坐着一个人,装扮更为奇特,不是朝鲜的装扮,更加不是明朝的汉人装扮,头发束起位于脑后,脚下穿着一双木鞋,身形矮小,腰间确是一把长弯刀。

这样的装扮,让人忍不住想起,这个特殊时代出现的武者,一心追求武道的境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贫弱的国家得以强盛,在大明的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东瀛浪人。

此刻的日本恰好处于幕府时代,一个用武力解决问题的社会,根本不会在意弱者的感受,在刀剑还有强大的火器面前,弱者只是被残杀的对象。

“郑大人,是否遇到麻烦?”浪人话语冰冷。

“算是。”郑道传回了一句。

浪人冷笑,“我可以立刻帮你解决。”

“不必。”

浪人起身,左手按住腰间刀柄,右手向前,那是特有的拔刀姿势,乃是一位刀法高手所创,据说在拔刀的瞬间可以提升出刀的速度,而且对手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前做出判断。

郑道传连忙阻止,这位是公子请来的高手,平日负责训练府上的死士,刀法极为厉害,在东瀛也是数一数二的好手,这次随行而来,一是为了心中夙愿,见识一下大明朝的壮阔,二是挑战中原的刀法高手,第三解决途中遭遇的麻烦。

第五百五十一章大张旗鼓

诸王不朝的问题刚刚得到缓解,新的问题再次出现,周边邻国的使臣纷纷前来,样子不一样也就罢了,一个个说话稀奇古怪,这下可是难坏了朱允炆,没有办法,只能延后时间,召集几名心腹大臣商议对策。

“诸位爱卿,可有人通晓这些文字?”

几名当朝老臣连连摇头,“回皇上,以前这些事都由文渊阁那些人负责,可惜,上一次因为折子的事受了牵连,死的死,发配的发配。”那人说完不由得叹口气。

不可否认,朱元璋时对大臣太过严苛,动不动就大兴刑狱,这一点和朱允炆完全不同,这些大臣们平日里怕了,话不敢多说,有些事只能放在心里头,这下好了,有了主心骨,说的对的,朱允炆采纳,不对的,同样不会怪责。

“回皇上,老臣倒是想起一个人来。”

“何人?”

“方孝孺。”

朱允炆点头,听过这个人,是少师宋濂的弟子,聪明好学,阅览典籍,文采过人,皇祖父曾经亲自召见过,不知为什么始终不得重用。

“此人身在何处,是何官职?”

“回皇上,当年因为犯了一些事,如今赋闲在家。”

“人才难得,立刻下旨,擢升为翰林侍讲,立刻入宫。”

这一下震惊不小,翰林侍讲谁说没有实权,毕竟是从二品的大员,从一个赋闲在家的无名之辈,一下子跃居人臣,而且直接可以和皇上见面,那就是祖坟冒青烟。

锦衣卫大营

人山人海,重开锦衣卫,林风召集旧部,人手还是不足,只能向皇上请命扩营,朱允炆自是应允,全权交给林风去办,发了口谕,六部的大人还有各地的官员全力支持,举贤入京。

说白了就跟古代选秀女一样,发了命令下去,各地的官员都要推举合适的人选,不仅人品要好,还要懂得武功,新皇登基不久,很多人还没摸清楚这位新皇的性子,不敢耽搁,想尽各种办法挖人。

放眼天下,有本事的不在少数,喜欢做官的不多,尤其是锦衣卫,以往恶迹斑斑,手上沾了太多的血,多少江湖人恨透了锦衣卫,当初锦衣卫解散,绿林英雄拍手称好,试问有谁愿意替锦衣卫卖命。

没有办法,只能连坑带骗,各地送来的人选入京,马蹄声阵阵,不少官员趁机进京,看看时日,就要近年关,每次到了这个时候,都是那些地方官员最难受的时候。

四处都要打点,打点就要银子,没有办法,只能一层层的扒,银子有了,送什么东西也是费脑筋,直接送银子不是那么回事,送的东西不好只会让人难看,莫不如直接进京亲自拜访。

这一段时间,京城内的大小客栈纷纷爆满,不仅是皇城里忙,锦衣卫大营忙,那些京城的官员老爷们同样忙,每天几十份送上的拜帖,总要分个轻重先后。

“大人,已经招满五百人。”

林风站在搭建的高台之上,腰跨弯刀威风凛凛,御赐蟒袍在身,手中的绣春刀同样是精心打造,相比之前那把更薄更轻,不可否认,此时大明的铸造工艺已经极为高超。

“外面还有多少人?”

“应该还有几百人。”

“宁缺毋滥,告诉小何他们,选出一百个好手,其他的先留在候补营。”

“是。”

那人快步跑出,此时大营中间分出几个不同的圈子,人数太多,只能分开进行考核,“下一个。”一旁锦衣卫喊了一嗓子,从下面走上一条大汉。

一脸的不屑,来到小何还有唐牛面前,双手一抱,“大人,有礼了。”

“叫什么名字?”

“单子上写着。”

那人根本不买账,唐牛顿时火大,坐了两天,还是第一个敢在这种地方撒野,小何连忙手臂向下一按,这种人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有真本事,所以才会目中无人,另外一种根本不想加入锦衣卫,相比那些想着法子巴结的人,这样的直性子反而让人容易接受。

“好。”小何淡然一笑,用手指点,“你会什么?”

“什么都不会。”

“什么都不会还来,信不信老子扁你。”

“要不是那个狗官抓了我的家人,哪个愿意来。”这人憋了一肚子的火,唐牛目光落向那人身后,一人用手比划着,身后跟着几名捕快。

“那个,那个,出来。”

几名锦衣卫上前,直接拎出来,这人官应该不小,从身上官袍的颜色,至少应该是个知府,别看在京城不起眼,可是一方的大员,跺一跺脚都能地震的主。

“大人,有什么吩咐?”

“这个人是你送上来的?”

“是,大人不中意,还有其他人选。”

“是不是你抓了他的家人?”唐牛想问的是这个,当初在自己身上就发生过这种事,为了一些事,官府的人抓了自己的老娘,受了不少苦,直到自己出现,生平恨透了这种人。

“是,不是,只是接过去住几天。”

“放屁,又不是你祖宗,接过去,说得好听,赶紧把人放了。”

“放,放。”

当官的吓得连连点头,就差没跪在地上,确实怕,正如当初林风说的那样,重建锦衣卫,绝对可以对朝臣形成震慑,这种震慑恰恰建立在朱元璋时期的冷血执政之上。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就是这个道理,朱允炆一心想做个好皇帝,对天下百姓负责,对那些皇叔还有大臣客客气气,毕竟从小生在皇宫里,没见过太过世间的险恶,从晋王到燕王还有宁王,哪一个不想着自己做皇帝。

就算解除这些麻烦,身边的大臣想着掌控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做皇帝绝对不是穿上龙袍那么简单的事。

“小子,还有什么说的?”

唐牛呵呵一乐,两人都是黑脸,短衫汉子看了一眼,硬生生从嘴里挤出一个谢字,“谢。”

“先别忙着谢,这锦衣卫,你是报还是不报。”

“不报,锦衣卫一没好汉,二没好人。”

“放你娘的狗屁,唐牛认识的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这一下唐牛可是炸了,说自己可以,说锦衣卫就是不行,不仅是因为当初林风的恩义,这些年,从骨子里已经和锦衣卫连在一起。

“嘴上说没用,来。”

那人拉了身形,退后一步,左拳虚晃,身形随之跟进,劲风而起,右手拳直奔唐牛肩膀位置砸去,上来就跟主考官动手,这种事也就这个人能干得出来。

唐牛身形不动,手掌张开,啪的一声,五指发力,硬生生将对方拳头抓住,“有两下子。”对方不备,原本以为坐在这都是官,没想到是个高手,拳头被人抓住,猛的一头撞过去,这人练的都是外家子功夫,说白了就是拳脚还有身体。

对方迎面撞来,唐牛猛的吸气,算是杠上了,要以身体硬接这一下。

唐牛眉头一皱,这一下撞在上面确实不轻,练的虽然是硬功,毕竟无法和童子功还有十三太保那样的横练功夫相比,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怂。

一咬牙,双腿发力,对方撞在上面,唐牛纹丝不动,那些看热闹的纷纷叫好,唐牛肚子一挺,左手顺势一推,那人蹬蹬蹬后退几步身形站稳,一张脸涨红。

“我服了,愿不愿意要我?”

“就等你这句话。”

小何随之起身,在对方名字上做上标记,冲着身后的人使了一个眼色,立刻有人过来,手里捧着飞鱼服、绣春刀,还有锦衣卫特殊的令牌。

第五百五十二章方孝孺

得智之人怎忘闲,醉眼惺忪观人间。

一人背手而立,背后书架上摆满各种书籍,其中不乏唐宋时期的珍本,明时私人藏书盛行,尤其以宋代的孤本最为吃香,不少人,为了一本古籍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老师,朝廷来人了。”

那人转身,面容清瘦,两眼有神,此人便是方孝孺,“皇上,终于想起我了。”此时的方孝孺已经四十开外,一身才学,可惜始终得不到入朝施展的机会,曾经有幸见过当时尚在世的太子朱标,其中有先师宋濂的关系,在太子府留了一段时间,就因一些琐事被人诬告,最终赋闲在家教人读书习字。

方孝孺从书斋走出,阵势不小,十几匹快马,衣着华贵,身带兵器,应该都是宫里的侍卫,最显眼的是中间那个人,面色白净,宫里的太监,应该是赶路赶的急了,略显疲惫之色。

“方孝孺,还不上前接旨。”

“草民方孝孺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方孝孺说完最后几个字,太监才把手里的圣旨摊开,方孝孺清楚,已经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不怕,这份圣旨对自己而言只好不坏。

“方孝孺,大明之贤,忠君守礼,朕得先皇之志,兴盛大明,请先生入朝,愿聆听先生之言。”

朱允炆确实客气,毕竟是皇帝,想要谁富贵倒霉就一句话的事,言辞间表达了爱才之心,尤其是最后那句,愿聆听先生之言,跪在地上方孝孺不由得心中感触。

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来了,一展才学抱负的机会。

“方大人,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谢恩接旨。”

“臣方孝孺,叩谢圣上天恩。”

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方孝孺起身,小心接过圣旨,拿在手里再次打开,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太监笑道:“恭喜方大人,以后可以留在皇上身边,多少人一辈子盼不到的恩惠。”

“诸位辛苦,寒舍别无他物,书童,泡茶。”

“免了,方大人,马车已经在外面,皇上那边急着见,还是走吧。”

“走?总该换一件干净的衣服。”方孝孺为人勤俭,教书的钱毕竟有限,身上穿的是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袍,完全无法和当朝大员身份匹配。

“方大人放心,已经准备好了,请。”

朱允炆确实着急,想的同样周到,马车里不仅有朝服,还有几本从宫里拿出来的典籍,方孝孺拿在手中,两眼含泪,没有错,就是这个抄本,辛辛苦苦找了十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

“皇上有心,臣,必当竭尽全力报圣上大恩。”

朱允炆从林风的身上学了不少东西,有些时候不是权势还有金钱可以让人心甘情愿跟着你,恰如方孝孺这样的人,是金钱如粪土,用金钱去拉拢只会被其厌弃,一番打听得知,方孝孺一直在找一本书,朝廷的藏书何等丰盛,当年的宋一直处于战火之中,当时有一点好,宋代尽出名人文士,士子之风尤盛,就算保守金、辽之苦,书籍的数量远在盛唐之上,经历了元朝动乱之后,损毁太多,朱元璋立国之后,同样重视文化,其中不得不提一人,汤和。

这人了不得,当初如果不是汤和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参加义军,朱元璋或许还在寺里当和尚,机会这种东西,就是这样,历史每天都在改变,错过了一点,等于错过一切。

汤和还有一个更大的功绩,当初大明军队攻入元都城,免不了一番劫掠,当时元人中貌美的女子被明军将领霸占的不少,汤和带着人找到元帝的藏书,派心腹把守,算是免了一场灾难。

马车上不仅有方孝孺想要的古卷,还有几份各国使者送上来的文书,方孝孺一一打开,不由得眉头一皱,这些年,研究过不少邻邦的文字,其中日本的文字和汉字最为接近,同样最容易辨认,其中有两份朝鲜王的国书,最下面的文字就算自己同样没有见过。

各国使者纷纷入京城,朱允炆清楚,这件事不能拖得太久,否则就是失礼于人,面对那些完全听不懂的语言,不要说礼节,就连人家说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寄希望于方孝孺。

方孝孺入京拜见朱允炆,细节不再细表,翻译了朝鲜国王李成桂还有日本幕府将军送来的书信,其中大意都是恭贺新皇登基,愿意按照以往的惯例朝贺。

我国古代军力强大,尤其是宋代,经济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一些科技还有技术占据世界前列,到了元代,战力激增,可惜元人好武,科技上进步有限,到了明代,造船、印刷、火药、医学等领域还是世界一流。

周围的邻国只能以朝贺的形式入京,每年送来大量的礼物,算是表达对大明的敬意,当然为了显示大明王朝的气度还有实力,回赠的礼物远远超出这些。

朱元璋在临终前留下祖训,15个“不征之国”包括:朝鲜、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暹罗、占城、苏门答喇、西洋、爪哇、彭亨、白花、三弗齐、渤泥。算是一个承诺,多半是不想自己的后代穷兵黩武,可惜没有想过,就算大明不主动兴兵,这样的一块大肥肉摆在那,不代表人家不惦记,尤其是沿海之地,水贼、倭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

国书上面纷纷提到一点,希望按照当初的约定,大明王朝的军队不能主动动武,放眼过去,汉人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错,就算是强盛的盛唐,同样是和邻邦友好外交,几乎没有主动出兵占据的历史,反观那些好战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元,铁骑横扫世界,所以在遥远的另外一端,在这个时代,多少国家,依然忌惮已经灭国的元人手中的弯刀,甚至不知此时的大明。

“皇上,依臣之见,当先约见日本、朝鲜两国使臣。”

朱允炆点头,“好,有劳方大人起草,明日早朝约见两国使者。”

说白了,就是让方孝孺写一份文书,好让自己清楚,到时候该说些什么内容,比如两国的邦交,免得到时候尴尬,至于翻译之类的活就交给刚刚升官的方孝孺。

锦衣卫大营,三天招收期限已过,林风按照人数分出十营,基本按照当年严进的布置,不可否认,严进确实是个人才,锦衣卫内的分工极为明确,最主要是忠心,锦衣卫对皇室的忠心程度远远超过统卫营,就算是负责皇城防卫的御林军都自愧不如。

十营千户齐聚,都是林风的旧部,除了唐牛不想做官之外,其他人各有分工,最主要一点,训练新人,这股力量是林风手中唯一能够随意调用的力量,同样是林风抗衡其他势力的根本,所以格外用心。

柳二娘负责轻功、陆俊负责步法、李虎负责刀法、张睿负责阵法,至于拳脚上面的功夫都交给唐牛,随着锦衣卫大量扩充,伙房这一块人手顿时吃紧,好在有李秀儿那些女眷跟着帮忙,算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指挥使大人,明日早朝,皇上口谕,林大人务必上朝。”

宫里的侍卫前来送信,林风点头,“有劳,林风一定到。”

锦衣卫的热闹气坏了一个人,桌子翻了,上面的杯子碎成几块,正是龙一,“林风,狂不了几天,你应该知道,跟着那个废物根本不会有好下场,这是你改变不了的命运。”

这才引出一段,林风血战东瀛的动人传说。

求一点收藏,开始虐杀鬼子,是中国人就收一下。

第五百五十三章朝堂上的争执

李芳果依然一脸愁容,进入京城三天,按照规矩,国书递上去,三天过去,一直没有音信,不免心中担心,朝鲜国内局势紧张,能够改变这一切的只有大明皇帝。

这一点和郑道传不同,能够见到大明的皇上,说服对方按照事先的约定将公主嫁给自己是保住性命的唯一办法。

外面传出说话声,李芳果起身,尚未走出,一人迈步进入,“公子,大明皇帝准备在明日上朝是召见我们。”

“太好了,舅父,好好准备一下,千万不能说错。”

那人点头,事关重大,尤其是郑道传的出现,无形中让二人心头一紧,这个人虽然学识过人,可惜,随着手中权势增长,同样开始喜欢玩弄权势,在朝鲜,李成桂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王,可惜已经老了,郑道传不余遗力四处奔波,目的就是推小公子李芳硕为王,李芳硕年轻,大小事都交给郑道传还有他的母亲处理,一旦事情成了,郑道传大可以胁王以令群臣。

天光大亮,众臣早朝,好不热闹,早早就在侧门等候,其中不少都是当朝大员,同样出了不少新面孔,这些都是齐泰提拔进入六部的人选,其中一人最是显眼,方孝孺。

这里有不少人根本不认识方孝孺,看着对方身上的官服,不免私下里议论,毕竟有人认识,方孝孺虽有名气,毕竟无法和他的老师宋濂相比,所以提到的更多是宋濂的弟子。

“这样,日后怕是用不上我们这些老骨头了。”

那人说完,旁边几名老者只是淡然一笑,到了这个年纪,基本已经看淡,能在上一朝那样严苛的环境下生存已经难得,只盼着再过几年,就可以荣归故里,颐养天年,儿孙承欢膝下,过几年舒坦日子。

“时辰到,众臣早朝。”

太监站在下面喊了一嗓子,大臣按照向后顺序依次进入,从第一个进去到最后一个进入大殿,差不多过了大半个时辰,朱允炆头戴皇冠,身穿金色龙袍高高在上。

先是宣读旨意,这一点和现在公司来新同事,开个大会和大伙介绍一下基本上一样,只是更正式一下,就是告诉这些大臣,方孝孺从此入朝堂和大家一起共事。

一番寒暄,方孝孺始终面带笑意,说心里话,读了一辈子书,偏偏对官场上的这些客套不感冒,不过是硬着头皮应付一下而已。

“宣朝鲜使臣进见。”

“宣朝鲜使臣进见。”

一层层声浪从门外传去,李芳果早早在外面等着,手持代表使者的依仗,还有呈上的国书,里面有这次带来的礼物清单,还有想要迎娶公主嫣的聘书,里面对公主大加夸赞,恳求上朝赐婚,荣耀朝鲜。

“二位,请。”

郑道传同样出现,昂首而立,根本不把软弱无能的李芳果放在眼里,放眼整个朝鲜,能让郑道传重视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李成桂,虽已年迈,有如山中野兽,余威犹在,另外一个是李芳远,这人有本事,胆子同样大,当年跟着李成桂打了不少胜仗,可以说是这些公子之中性格上和李成桂最像的一个。

两人脚下速度不慢,谁也不想被对方拉下,这种情形极为少见,按照以往,手持国书前来朝见的只能是一个人,如今出现两个,随着两人进入,除了已经事先知道的朱允炆等人之外,其他大臣俱是眉头一皱。

“叩见皇上。”

两人虽然手持国书,代表的是朝鲜的王,不要忘了,朝鲜的王是明朝封的,所以最高的只是王而已,李芳果、李芳远这些人只能称之为君,王的女儿同样不能称为公主,更多是以翁主代替。

朱允炆点头,冲着两人示意,李芳果、郑道传起身,方孝孺从位列走出,来到两人面前,看看郑道传,再看看李芳果,拿过两人受伤国书,这份国书和之前递上来的略有不同,第一次递上来的只是恳求大明皇上召见,这次上面带有具体的内容。

方孝孺看罢不由得眉头一皱,两个使臣同时出现,已经是另类,让人想不到的是,国书上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没有错,郑道传此行的目的,同样是想为李芳硕求婚。

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女人反而不多,所以对年纪最小的公主嫣从小极为娇宠,最终养成刁蛮任性不讲理的个性,完全说的过去,毕竟是公主,生的好,注定一辈子高高在上,享受富贵。

方孝孺上前,对着朱允炆躬身施礼,小声在太监耳边说了一遍,太监点头,学了一遍,方孝孺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