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沙泪-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施泰因又再述说方案的其它部分。当突破了曼尼亚边境防线后,以装甲部队为先锋,迅速突进其内地地区,直捣其首都,将其国内残余部队赶入包围圈内,再实行个歼灭。不用说,装甲部队也依然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强调机动部队的突破,才能为后面的军队打开一条直通往曼尼亚国内的大道。海因茨抬起头,直盯着这个陆军的将官。
“您对于我军的装甲部队就如此有信心吗?万一他们不能完成突进的任务呢?那样的话,我方的进攻也将会以失败告终!”
面对着他的质问,施泰因毫无惧色。“是的,我虽然并非装甲部队中的一员,可我认为,这支部队绝不是他人所想像的那样,只能用来作小规模的战役和运输之用。它的存在,足以撕破那些坚固的防线,既可以帮助友军,同时又能独立作战,确实是一支了不起的部队!论机动性,它是陆地上的第一;论火力,它能与炮兵相媲美;论规模,在您的倡议下,如今我军已经具备了可以独立编集成群的坦克数量,这方面更不成问题!所以我请求您,首相阁下,再一次考虑这个方案吧。绝对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奥登尼亚、为了我军的官兵们!”
海因茨注视这个将军良久,他又一次低下头,看着这份计划书。施泰因此时不能出声,只能等待着对方的结论。终于,奥登尼亚政府的第一人看着眼前的施泰因,他开口了:
“将军,您应该要知道,如今变更计划,这是多么危险的行为,而且还有可能使得我国蒙受损失。”
施泰因没吱声,他心里一沉,但是接下来,首相的话却大出他的意料之外。
“不过,作为个人来讲,我非常欣赏您的作战方案。并不仅仅只是具有想像力,而且可行性很高。我会和其他先生们商议的,我也很高兴听到您如此信任我军的装甲部队。”
虽然没有立刻同意,不过施泰因知道,首相这么说,就等于是会再考虑接纳他的方案了!这个结果比他原先想到的已经不知好了多少,所以能有首相的承诺,施泰因真的很受鼓舞。只是在没有得到军方高层的同意之前,能不能采用他的计划,依然是个未知数。不过施泰因此行,已经为自己的这份方案争取到了一个最有力的支持者——首相海因茨。有了他的首肯,实现该计划也就有了希望。
日子,已经越来越靠近那一天了……
第三十四章 初冬的雪花(1)
虽然和上层的人不一样,下层的官兵永远是最后才会知道自己作战的下一个目的地是那里。不过那股紧张的气氛,还是能让他们感觉到接下来必有大事发生。与昂尼亚还有曼尼亚的关系越趋紧张,奥登尼亚与之的唯一沟通渠道——翁波里尼亚方面也不敢再出头为它们说好话,剩下的,只是什么时候撕破脸这个问题罢了。
对国内,奥登尼亚方面当然宣称是战胜国暗地里协助周边国家,对抗甚至入侵本国,以求团结民众,共同声讨战胜国的“不义之举”。在胜利党的号召下,各地宣传战胜国种种罪行的活动也在展开。同时,在首都奥登,那些原战胜国驻该国的大使馆,也遭到破坏,那些外籍人士也遭到驱逐。当然,战胜国方面也是不甘示弱,从政府到民间,纷纷指责对方才是真正的侵略者。不过在军事方面,它们之间似乎还算是平静,没有什么大动作。然而只有军事部门高层的人才知道,这里面的平静到底能维持多久。
而在空军对曼尼亚的侦察中,发现其边境集结的战机中,有昂尼亚最新式战机在内。根据这些情报,空军部分析,昂尼亚表面上没有派遣军队的意愿,似乎是想打算守卫其本土,但实际上,他们同样会与曼尼亚站到一起。在月牙海峡上空,奥登尼亚的侦察机也对其海面拍下照片,这些照片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昂尼亚的军舰驶向曼尼亚周边的港口。不用问,那上头的肯定不是什么民用物资而已,而是军队和他们的装备。看样子,他们也是打算与曼尼亚一起,不等奥登尼亚侵入其国内,就先行制止住这支可怕的军队了。
这段日子,曼尼亚与奥登尼亚之间的情形,就如同两只在森林中偶然碰到的不同地盘的野狼,各自瞪着彼此,谁也不愿先认输或先行动,就此对峙着。对于奥登尼亚的企图,曼尼亚当然有所察觉。不过在他们的统治者看来,即使情形再紧张,也不可以先动手。因为奥登尼亚这个由疯子所领导的国家,说不定会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把矛头朝向别的国家。这样一来,不进行战争,两国也能有着最起码的和平相处。曼尼亚也好、昂尼亚也好,它们的领导层即使已经向奥登尼亚宣战,但似乎仍然希望对方可以回心转意。就算他们去对付别的国家,但只要不对它们有所威胁,那么这两个大国还是可以容忍对方的举动的。这就是战胜国的如意算盘。
在奥登尼亚西南部的空军基地内,格特等人所在的第25航空团第2联机大队接到命令,要派出飞行员,到邻近基地的另一个轰炸机大队进行演练。这个轰炸机大队最近一直在海峡上空演习作战,而且还不时用来回往返的昂尼亚商船作靶子,作投弹练习。这方面的作战,第2联机大队的飞行员们还真没有试过,所以上层要求两个大队要进行密切配合,认为这样对日后的战事会更加有利。
当轮到格特所在的中队前去该基地时,由于之前已有中队前往那里进行演习,再加上格特他们在之前就一直没休息过练个不停,所以他们这次是作为观察员的身份去对演习进行观摩学习。格特他们离开基地,在附近的兰尼亚——奥登尼亚铁路线上搭乘火车,前往要去的地点。因为兰尼亚是中立国,所以即使战胜国已经对奥登尼亚宣战,它们之间的铁路也仍然没有关闭,而是继续照常运营。上火车的时候,埃利克抱怨道:
“早知道我们也是去进行实战演练好了,因为那样的话,起码我们能驾驶着飞机。一来一回,根本花不了多少时间。”
“可是在这里坐火车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多啊。”
虽然汉默特是这样提醒着他,可埃利克还是嘀咕着。格特坐在早就为他们预订好的套间里,拿起一份列车员刚送上来的报纸,笑了起来。
“亲爱的埃利,你之前的演习还不够过瘾吗?怎么还不满足?”
朱力克也笑了。“如果不是还有别人在,我看我们干脆拿酒来给他得了。这样他才不会抱怨!”
因为这次是中队的人都要出行,所以年轻的飞行员们不敢造次,只能这样说笑解闷。有那些长机飞行员在隔壁,这些当“徒弟”的,当然不会乱来胡闹。京特一向不喜欢说话,他和格特一样,也在浏览着报纸上的新闻。埃利克凑过来看了看报纸引的标题,那里用粗黑体的大字写道:
“奥登尼亚人民不惧威胁!”
这是用首相卡尔…海因茨最近一次公开演讲时所提到的内容来作新闻标题。那次演讲,就是针对战胜国的,里面不停地提到奥登尼亚人民已经作好了决心,要对抗外国侵略者;首相还警告战胜国,不要把他们视为当初在第一次神谕战争时的奥登尼亚,因为今天的奥登尼亚,已经脱胎换骨,完全不同以往。万一战胜国胆敢入侵,那么奥登尼亚的士兵们和人民,将会誓死保卫国家,把侵略者来个迎头痛击。
“好家伙,这下子咱们肩膀上的担子就越重了。”
埃利克看到首相讲话里提到本国士兵是如何英勇、如何厉害时,不禁皱起眉头。在和平时期,军人永远都不是社会主流所关注的焦点——就像第一次大战之后,本国人民更是把责任全归咎于军队的头上,认为是军人没有好好保护国家才导致了他们的灾难——而在战争时期,每一个国家都会把军队抬出来,吹捧他们是英雄、是国家的栋梁,可是又有多少个人想过,军人也是普通人,面对战争,他们一样也有和普通人的情绪:那就是不想看到战争。所以身为军人的这些小伙子们,虽然面对着大众的期盼和追捧,他们自己也是跃跃欲试,但同时也希望这一切还是别搞得太大才好。
看到队友这种反应,汉默特做了个鬼脸。
“这样不是更好吗?有的人就更加开心了。喏,那个阿伯特,这次可是卯足了劲儿,想要和那边的轰炸机飞行员一较高下呢!我倒要看看,到时战争爆发了,是我先死还是他先下地狱!”
别看汉默特平常一向好脾气,可要是有人激怒了他,那么他可不会轻易放过对方。因为在乌里尼亚作战时,他驾驶的战机是负责为阿伯特…乌尔里希的轰炸机护航。可是就在那时,他这个护航飞行员因为在战术上层面的问题,而和对方发生了争执。虽然汉默特极力反对,不过乌尔里希依然是我行我素,虽然他的轰炸技术的确了得,到战役后期,他与他的轰炸机简直成了空中之王。不过也因为这样,汉默特越来越讨厌这个家伙。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如果乌里尼亚还没投降,说不定他自己就会先行把乌尔里希的轰炸机给打下来。因为那种人实在太可恶了。而且自从那时起,汉默特就不愿为乌尔里希的轰炸机护航,宁愿调班给其他队友。不过因为这种战术命令是空军部最高层所下达的,所以即使他一时不会和自己讨厌的人在一起战斗,迟早也会轮到的。
第三十四章 初冬的雪花(2)
虽然格特没有给乌尔里希的轰炸机护航过,不过他的倾向,更偏向于室友。不仅因为他相信汉默特不是那种吹毛求疵、小肚鸡肠的人,更是因为他凭着往日的印象,也觉得那个不可一世的阿伯特…乌尔里希,确实是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家伙——虽然他的技术确实一流。
从火车一路前进的路上,他们可以看到外头的天空正阴着,不过还没下雪。朱力克打量着这种天气,自言自语的说:
“要是这样下去,今天的演习可能都没法进行了。”
“越是猜不到的坏天气,越有可能要警戒起来。”格特想起最近的飞行战术课上中队长所说的话。“我们觉得不能飞行,可万一敌人来了,那可就迟了。”
“敌人吗?”京特忽然把注意力转向他们。“是哪一边的敌人?西方的?还是……东方?”
他的问题,其实也是不少年轻飞行员最近一直在想的问题。从现在的形势来看,与战胜国的一战似乎不可避免。不过上头一直没有确定,而且战胜国也是只说不做,还很难说会不会真的打起来。而且他们都知道,在东方,有个更大更可怕的国家,在觊觎着这片大陆。他们都不希望看到国家会两边开战,这样的话形势十分不利。朱力克又开口了:
“虽然首相看似对战胜国更狠,不过谁都知道,他更恨路德尼亚。和他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
“我也不觉得路德尼亚是什么好东西!”埃利克喝了一口热咖啡。“看看上次他们是怎么对付赫尔尼亚,还有乌里尼亚就知道了。整天只会背后捅人一刀,然后把罪名嫁祸在我们头上,好让外界只对付我们。这样的盟友,只会对我们更危险!”
“战胜国也是些没脑子的家伙。他们其实只想自保,根本不关心那些附属国的情况。一方面叫它们顶着,对付我们,另一方面自己又躲得有多远就是多远,看着我们争斗。如果我们真的跟路德尼亚那种野蛮人的国家打起来,它们的领导一定会高兴得跳舞!”
虽然大家都对战胜国目前的姿态十分不满,不过他们对路德尼亚也没有一点好感就是了。格特虽然是路德尼亚著名作家的忠实读者,可是在这些方面,他是不会为这个大国辩护的。来到半路的一个火车交汇中转站时,由于前方积雪太深,所以铁路部门正在忙着派人清理,所以列车得暂时停驶半个小时左右。中队长派人来告诉他们,可以下去在车站内休息一会儿,但是不能离开车站。于是有些人就下了火车,在里头的小卖部买些香烟或小吃。格特没兴趣到外头走动,他拉开垂着白色蕾丝窗帘的窗户,呼吸着外头那冰冷而新鲜的空气,打量着那些在站台上走动的乘客——其中又以士兵居多。
当他的眼光不经意地转过来,扫了一眼后面时,没过多久,他又转过头去,仔细盯着那里。因为他的眼睛,发现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身影。格特有点不敢相信,又努力地从人群中去寻找刚才自己所看到的那个人。终于,他的眼中又再出现了那个人的背影。他不禁喊了一声:
“罗尔!”
对方过了一会儿,才迟疑地回头寻找着是不是有人在叫自己。这下,格特更能确定了,那个身材小巧纤细的女子,正是自己多日不见的朋友罗蕾莱。他从车窗里伸出半个身子,朝那边挥手。罗蕾莱瞧见他了,赶紧跑到这边,她难以置信地站在车窗下边,抬头看着对方。
“格特,真的是你吗?”
“你等一等。”
格特此时早就把自己不想下火车的想法抛到九宵云外去了,他从前边的一个车门处下来,走向罗蕾莱。她虽然穿着冬衣、裹着头巾,不过仍然显得有点与众不同——因为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像她这样的外国人。
“你怎么会到这里来呢?”
看到朋友一身空军军官的外表,罗蕾莱笑了一笑。“因为我换了个工作了。”
“什么?”
他们一边说,一边找到一张还没人坐的椅子——虽然已经挺旧的了,而且油漆也快掉光了,不过他们并不在意——罗蕾莱便告诉对方,自己已经没有在希格中学的图书馆工作了。因为她认识一个曾在希格中学毕业的来自兰尼亚的女小说家,现在对方因为缺少一个秘书,所以打算邀请她来工作。现在罗蕾莱就是从奥登搭火车来到这里,转乘别的路线前往边境。
听说她在奥登在工作没了,格特也不觉得意外——因为朋友留在那里只会更加郁闷。不过知道她以后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格特又觉得有些失落。不过当听到罗蕾莱说,她的那个作家朋友不久后还是想搬到奥登尼亚中部的地方来继续工作,格特才放心了一些。因为这样的话,罗蕾莱也不必和自己分隔两地了。她留在奥登,起码还能互通音信。当罗蕾莱说出她那个愿意雇用她的朋友的名字时,格特觉得有点熟悉。
“你说的,是不是那个经常在文艺杂志上刊登连载小说的兰尼亚女作家,叫什么来着……”
“蕾蒂…琼(Lady…Joan)。”罗蕾莱把头巾摘下来,一边拭了拭脸上的汗水。“这是她的笔名。至于她的真名,反倒没几个人知道了。”
这个名字格特的印象不深,他也没怎么看过此人的作品。不过看到罗蕾莱不像在奥登时那么沉寂,恢复了往日的活泼,他也觉得高兴。还有一点让他觉得高兴的是,罗蕾莱解下头巾后,那头乌黑浓密的秀发是散开的,在他这个角度,可以毫无顾忌地欣赏着对方的容貌和她的头发。
简直像乌鸦的羽毛。
格特在心里这样对自己说着,他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着朋友自己为什么会经过这里,一边眼睛仍然没有离开她的脸和她的头发。罗蕾莱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一个等待列车的老妇人,格特也陪着她站到站台棚子的边缘下。天色更加阴沉了,似乎很快就要下雪,格特凝视着那头长发,表面上谁经过他身边,看他一眼,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年轻但严肃的军官,可谁又会知道,其实他此时的心里正在胡思乱想。
“她这次没有把头发绑起来,太好了……为什么不经常这样呢,这样的话……也对,以罗尔的外表,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引人注目。瞧,要是再披上带蕾丝花边的镂空的白色纱巾,就像教堂里那些女人们经常带着的,不过,要更轻巧些、更薄些,那样的话才能更清楚看到里面的头发有多漂亮……白色的、花朵形状的蕾丝边……”
等到格特的目光与罗蕾莱惊讶的目光接触后,他才发现自己的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摸到了她的长发上。他愣了一愣,拿起手,伸到对方眼前。
“瞧,下雪了。”
在格特的手指上,粘上一片近乎透明的冰花。这片美丽的雪的结晶,正因为格特手掌的热力,而在缓缓溶化。罗蕾莱笑了起来,她似乎明白了。
“谢谢,我自己都没注意到。”
她摸摸自己的头发,看看再有没有被雪粘到的地方。格特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不过也觉得颇不好意思。
天终于开始下雪了,那些雪花像鹅毛一样飘落下来,飘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身上。格特又要上火车了,而罗蕾莱也要搭乘别的火车往边境而去。能够在这里遇到对方,他们都觉得非常欣喜——也许格特心中高兴的程度要比对方能想象到的还要高一些。临走时,格特看着车窗下的朋友,嘱咐她去到那里一定要给自己写信,罗蕾莱也告诉他尽量给自己写信报平安。罗蕾莱就那样一直站在站台上,目送着列车的离去。直到看不见那个站台了,格特才重新坐回到车厢内。虽然车内没供暖设备,不过他却一点也不觉得冷。
在看到队友们那种心领神会的嘲弄眼神后,格特也不去解释什么,他已经有了接下来这一路上会被他们拿来作话题的准备了。不管别人说什么,他既不回答也不反驳,因为现在在这个年轻人的心里,依然在回味着刚才在站台上的那一次细微而不可言喻的触碰。战争的事也好、飞机的事也罢,在这个时候,年轻人都暂时地把它们忘了。对于年轻的心而言,不管在何等严苛、困难的环境下,那种与生俱来的被埋藏压抑许久的感情,依然会绽开出奇妙的花朵。
第三十五章 抉择(1)
虽然经过自己的亲自分析和当面说服,对方也同意了他的方案,不过施泰因将军仍然急切地盼望着自己的计划会得以采用。对此,首相府与三军指挥司令部的人告诫他:不要心急,必须一步步来。他知道这所谓的“一步步”,就是指要说服那些老将军们。他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可那些一向求稳的将军们可不那样看。
在首相接见军方高层,并且提出再次考虑第二号方案的可行性时,不少人都明白他的倾向已经滑向施泰因那边了。不过即使如此,军方——其中以陆军的元老们为最——都不看好装甲部队能有什么作为。即使是对装甲部队没有成见的人,也会指出,在曼尼亚境内敌人所拥有的坦克数量,也超过己方。这样硬碰,恐怕不是个好方法。在被问到施泰因方案能否取代第一号方案时,陆军中元老中的元老阿格斯元帅坦诚在演习中所见到的成果,他提出装甲部队确实有作为,不过要承担主力部队的任务,仍然有所欠缺。
“我的意见,是可以在第一号方案中加强装甲部队的部分,利用他们的火力,为步兵打开一条通往曼尼亚腹地的道路。不过像施泰因所说的那样,完全以装甲部队为先锋,那样实在太过冒险了。”
其他将军也纷纷点头赞同。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经历过了第一次神谕战争时的那种残酷的阵地战,始终认为步兵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对于他们的这种思想,也不能说是毫无道理。只是那些支持坦克派的军官们,显然对此不以为然。
“装甲部队为先锋,正是为了更好地为后边的兄弟部队减少伤亡、并且有效而迅速地占领那些地区。如果只能把坦克分散使用,那还不如不用!”
加勒特作为装甲兵总监,始终看好施泰因的方案,并且敢于对总参谋部那种老式的方案提出质疑。看到他的表态,在此次战役中担任第5集团军司令的陆军中将赫伯特不禁说道:
“您的用意很好,可是从实际执行层面上来看,那种笨重的坦克,就算可以顺利地通过敌人的地盘,但是它们能不能建立起登陆场,让后面的步兵跟上,都还是个问题呢。”
加勒特对此不屑一顾。“这是我们的问题,与您无关。”
三军指挥司令部部长西格蒙德上将也看向首相和那些反对第二号方案的人。
“行与不行,可以通过实战演习来判断。况且第一号方案虽然在第一次神谕战争中没有使用过,但类似的战术对方也很熟悉。很难说他们会不会已经猜到我军会采取同样的手法,再次对他们发起进攻。那样的话,我军还没出动,就已经先输一筹了。”
国防部部长利亚姆(Liam)元帅是首相的心腹,他虽然在军中资历不浅,不过不少人都认为他是借着与首相的良好关系才坐上这个位置的。他看着施泰因的作战计划书,又看着精致准确的沙盘模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如果真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可以顺利地从曼尼亚边境防线的缺口绕到他们身后、俘虏了他们的大军,那么,接下来,先锋部队又要做什么?”
“当然是直指曼尼亚的首都!”
加勒特中将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面对他的自信,有人摇头,有人愕然,有人赞赏,也有人看着首相。卡尔…海因茨打量着军事地图,曼尼亚中部腹地多以平原为主,但边境地区却是山区与密林。禁卫军装甲师师长约瑟夫…海因里希(Joseph…Hyinrich)一向以敢和别人抬杠面闻名,他此时看着几位集团军司令的脸色,笑了一笑。
“诸位,等你们的部队还在山区的树林里摸索的时候,我们恐怕已经到了曼尼亚的首都了。”
不少人对他的话心里嗤之以鼻,但表面上仍然得维持住风度。他们才不相信那些笨重的大家伙,可以翻山越岭、突破敌人严密的防线,然后以极小的代价穿过曼尼亚的腹地和守军,到达首都。要是那时候真的有人敢对他们保证这是实话,那他们也只会觉得此人在说谎,而且是在说个不切实际的大谎话。其实这也很难责怪他们,因为即使在现今他们亲眼目睹过坦克在作战中的种种好处,可他们的思维仍然难以忘却在上次大战时,坦克刚诞生时那种无比笨重只会吓唬人的丑态。大部分老年人的思维确实比较顽固,这也更让年轻的一辈觉得不能接受。
面对着这场奥登尼亚军方高层的新老之争,首相海因茨就算心有所属,但也不能不顾反对者的想法而来个一边倒。他这样宣布道:
“第一号方案和第二号方案都进行实战演习,我将亲自到场观察。”
也就是说,谁优谁劣,要通过演习的结果来决定。这个宣布不少人都还能接受,他们都打算在接下来的演习中,用自己所信奉的战术方案,打得对方落花流水。
12月中旬,6个集团军群都集结在演习场地,进行了这两个方案的各自演习——当然,按照惯例,充当敌人一方的部队只是奉命防守,并不知道对方会以什么形式什么时间进攻。按照总参谋部的思维,在炮兵坦克等部队的强大火力支援下,步兵向敌人的防线发起攻击。担任敌人角色的部队则躲在模拟曼尼亚防线的壕沟里,给对方来个迎头痛击。虽然有侧翼两边的部队夹击,不过敌人的抵抗依然令进攻部队的进展缓慢。这条壕沟是奥登尼亚军为了制造出曼尼亚防线而作的,为的是让士兵们可以提前感受敌人的阵地。虽然空军也同样前来配合作战,但敌人的坚固防线几乎没怎么被伤及,里头的敌人依然源源不断——因为根据情报显示,曼尼亚防线内部可以通到其它阵地去,也方便支援,所以奥登尼亚军也照此来设计这条伪防线——先头部队花了颇高的代价,最后才终于占领了防线的一端,不过却让防线内的大部分守军得以安全撤离。
面对这样的结果,总参谋部和支持此方案的将军脸上都有些挂不住。海因茨来到主席台观摩演习,他没说什么,不过从神情来看都能看出他对演习结果不甚满意。
第三十五章 抉择(2)
当他们来到另一处演习场地后——这里进行的是第二号方案的演习,负责监督演习的军官前来报告,演习已经结束了。这让众人大吃一惊。利亚姆看了看海因茨铁青的脸色,赶紧询问对方: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演习没法进行下去吗?”
“不,长官,演习确实已经结束了。我方先头部队俘获了整条防线的敌人,并且已经建立好了登陆场。由于您的指示,实战只是到突破防线为止,所以现在已经宣布演习结束。我军装甲部队全数通过该防线,并且抓获了敌人的指挥官。”
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就连原本支持施泰因方案的人也完全没有想到,他们竟会取得如此胜利——虽然这只是演习,不过不表示担任敌人角色一方的部队会因此手下留情。海因茨虽然对施泰因计划颇为中意,可他对方案能否实行始终抱有一些疑虑。不过现在看来,他的疑虑似乎是多余的了。
一量新式的涂着黑绿色油彩的重型坦克驶到主席台前,炮塔打开,装甲兵总监从里面爬出来,他的脸上虽然有油污,不过却是意气风发。在其后驶来的通信指挥装甲车上,两名士官把敌方部队的司令——担任此次防守任务的防线司令奥多中将押了下来。这位将军灰头土脸,双手还被人绑着,显然是成了阶下囚。他一见到首相等人就嚷嚷开了:
“首相阁下!他们、他们……他们都是犯规!一群卑鄙小人!”
“这是怎么回事?”
听到奥多的这番“申诉”,海因茨皱起眉头。加勒特不慌不忙地走上前来敬礼,然后报告道:
“在演习开始后,我方按照原定的作战计划,没有直接进攻该防线,而且采取迂回战术,以装甲车和坦克为主的先头部队穿越了丛林地带,来到防线的后方,堵住了防线的出入口,迫使敌人投降。这就是演习经过。”
负责在此次实战学习中担任裁判的军官也向首相表示,这是实情。而且在整个演习过程中,他们都没有任何犯规举动,只是依照自己的战术来进行。海因茨冷冷地看向忿忿不平的奥多,问道:
“既然如此,您为什么还一个劲地说他们是犯规呢?”
“因为,因为,他们偷袭、而且,事前完全没有一点迹象……”
明白到对方确实没有犯规,但奥多还是觉得这支部队太“乱来”。不过在首相等人的注视下,他只好低下头,承认自己这次演习失败。
毫无疑问,这两场演习证明了一个道理:在新时代的战争中,步兵师也许依然会活跃在战场之上,不过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却是装甲部队。陆军的元老们都对此很不满意,认为要是再来一场演习,结果肯定大不相同。不过坦克派的军官却认为,不管你们再来多少次,我们照样可以把你们打得晕头转向。可是在事实面前,总参谋部与它的支持者都不得不有所收敛。首相在之后的秘密会议上,看着众人,宣布道:
“我想,这次的实战演习,已经可以作为例证,让各位先生们作出选择了吧。”
言下之意,当然是希望他们改变初衷,转而支持第二号方案。施泰因在得知自己的方案大获全胜后,虽然高兴不过他也知道,那些老顽固的脑筋不是那么容易就松动下来的。果然,总参谋部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