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敝怠T谥型链彻勰钪校酝庵挥刑逑肿冢ㄖ型粒┓ㄍ夤┕叵档摹袄矸薄6奁降鹊摹巴饨弧币凰怠T诮溃淙恢型谅旁饬星壳致裕庵帧巴饨弧惫廴床⑽薷谋洌夤菇谧せ椭型僚勺ざ酝馐菇诙急皇游笊斯宓钠娉艽笕琛8嗟娜松踔寥衔鲅蠹词恰笆鹿怼保牒杭橐话悖腥嘶贡喑鲆桓倍粤畹溃骸俺龊跗淅啵魏跗漭停蝗萦谝⑺粗溃晃茨苁氯耍赡苁鹿恚伪厝ジ改钢睿 钡笔笔鼐汕樾髑苛业暮鲜可鸶侨呵榧し堋H衔尴纱诵写蠖先说牧趁妫氖〖踔裂镅砸夜摇

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下,郭筠仙几次告病推脱,但都未获准。仁曦太后亲自召见郭筠仙,以作安抚。郭筠仙的辞职之意才彻底打消。郭筠仙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筠仙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筠仙到达伦敦后,立即将自己几十天的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立即引来朝野顽固守旧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甚至要求将书毁版禁传!

“郭公可知,我等侨商在英国受尽歧视,多年忍辱创业,历尽艰辛。才有今日微薄之地位。”陈廷轩恳切地说道,“我们天天盼着故国能来一位爱护我们的好公使,为我等海外之民做主。老夫自见郭公那一刻就认定,郭公您就是一位能为我等侨商做主之人。”

“郭公是忠厚长者,总以诚恕待人,但他人却未必肯以此对待郭公。”陈廷轩说着。来到桌前,打开抽屉,将刘锡鸿的那封发往国内却被截下的电报取出,交给了郭筠仙。

郭筠仙接过电报只看了一眼,脸色立时大变。他将电报放进了袖子里,拱手和陈廷轩告辞,便急匆匆的离开了。

当郭筠仙赶回使馆后,径直的走向刘锡鸿的房间。

刘锡鸿的房间门一直锁着,郭筠仙取过从刘锡鸿尸体上找到的钥匙,打开了房门,走了进去。

郭筠仙径直走向刘锡鸿的书案,此时书案上和文房用具摆放得都很整齐,似乎并没有用过,郭筠仙看着书案,发现了一个上了锁的精美小木匣,他取出刘锡鸿的那串钥匙,找到几枚小的钥匙试了试,打开了木匣。

木匣里放着刘锡鸿未写完的奏折底稿,郭筠仙拿起底稿看了起来。

“……洋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非其法较中土为善也,情形迥不侔也。洋人所谓国主,无异乡里中之首事;所谓官,无异乡里中之富室大家。国主由公众举,畀以一定分禄,承办一国之事,而不能专断其事,遇事则集富室大家及一国之众而公议之。……中土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派。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土也。中土制治必须朝廷操利权。而郭筠仙竟欲使海外佞贾为官,操纵商柄,全不以国事为念,又妄言西国政制优于中土,欲以夷变夏,使中土臣事英夷……”

“郭筠仙游甲敦炮台,竟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郭筠仙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柏金宫殿听音乐,郭筠仙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郭筠仙崇效洋人行止,用伞不用扇,效洋人尚右,不用茶水而改用银盘盛糖酪款洋人……违悖程朱,欲令妇女学洋语、听戏。……种种悖行,令人发指……此京师所同指目为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

郭筠仙看完刘锡鸿这份还没有写完的奏折。一时间急怒攻心,他用力扶住了桌子,稳住了身子,好容易才没有让自己摔倒。

此时他的耳边。满是“以夷变夏”“汉奸”之类的回响。

这回响越来越大,渐渐汇成了一股洪流,好似山崩海啸一般,将郭筠仙裹挟其间,不能自己。

……

郭筠仙大叫一声。猛地直起了身子,从梦中惊醒过来。

“老爷!你怎么了?又做噩梦了吗?”一个温柔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接着一双纤纤柔荑便轻轻抚上了他的额头。

“是啊……这几天总是魂梦屡惊……”郭筠仙转过头,看到貌美如花的夫人梁氏,适才噩梦产生的不快瞬间散了些,他随口答了一句,但声音仍显得很不自然。

“老爷有什么烦心事,不妨和我说说,总在心里头憋着,容易憋出病来的。”梁氏注意到了郭筠仙脸上的郁郁之色。柔声说着,扶他重新躺了下来,给他盖好了被子。

“我知道……可有些事儿,你还是不知道的好……”郭筠仙握住了梁氏的手,看着她那有如一湾清水般的双瞳,禁不住感叹起来。

郭筠仙迎娶梁氏,可以说是相当偶然的。

郭筠仙的原配早逝,虽然他的妾室不少,但未有一人随在身边。早在郭筠仙重新起复,得到陛见旨意准备离开湖南时。他曾问过凤氏等诸妾室,有谁愿意陪他进京,凤氏是农村妇女,没出过门。虽然有心想要出去见识一番,但因为是小脚,行动不便,又受不了车马劳顿,是以婉拒;另一个小妾钱氏和郭筠仙正闹别扭,自然不愿意出去。唯一一个出过门见过世面的小妾邹氏又过世了,是以郭筠仙只好只身赴京。

在京期间,亲朋好友得知郭筠仙家里的情况,都热心的为他张罗,尤其是他将被任命为继洪筠之后第二位驻外国的使臣的消息传出后,一些了解外国情形的朋友问他,作为一国之使臣,到了万国使节云集的地方,人家冠盖云集,夫人小姐,豪华富贵,你孑然一身,却怎么办?听说外交场中,人家出了夫人,你也得出夫人陪同,酒席筵前,这是规矩和礼仪。郭筠仙让这一问给问着了。朋友又说,你现在正是需要续弦的时候,干吗不赶着娶个好一点儿的呢?天下这好女子可有的是,你只要点个头,这些人便替他把事情办了。

郭筠仙于是点头了,将这事托付给了几个好友。几个好友热心打探,很快便在北京西城找到了一户梁姓的忠厚人家,梁氏便是这家三个女儿中的老大,她家里从没有当官儿的人进去过,梁大爷除了驾舟营生,平日里准备点糖葫芦什么的卖,冬春两季卖些煤球儿和大白菜,不缺用度,但也没有多少余钱,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的。但梁家的这个大女儿却生得甚是美貌,一条长辫子是西城所有姑娘中最长的,她身子有多高,辫子便有多长,一双大眼睛水灵灵的,皮肤也是白白净净的,她心灵手巧,勤劳细致,做的糖葫芦从西城卖到东城,居然就靠这么一手工夫撑起了半个家,因此上门提亲的有不少,但她到了二十几岁却一直不提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个时代,二十几岁便可以说是老姑娘了,很多人问她究竟在等什么?她只是笑笑,也不答话。

这一天,郭筠仙的一个朋友通过熟人的熟人,朋友的朋友,递给梁家一个消息,问梁大姑娘愿意不愿意去到外国走一走,去看看另外一个世界。梁大爷不奢望这些东西,认为贫苦人家本分一点儿好,梁大姑娘也不习惯于做这样的梦,但是梁家人一打听,是给一位大臣说媒,就要出国当钦差了,梁家三个女儿一听,都很高兴,小妹妹说姐姐好八字,梁大爷傻了,说听着象在梦里头。二妹妹踏实,和来人偷偷去瞧了郭筠仙,回来说人虽然好象大了那么几岁,但看上去很有福相,而且听人说是个极有学问的人。而且她问明白了,自己的姐姐过去是当续配夫人,不是妾室,是不掺假的二品夫人,去的是英吉利国。

听二妹妹一说,梁氏这当姐姐的也就不说什么了。

随后在朋友的张罗下,郭筠仙迎娶梁氏进门,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全是明媒正娶的那一套,家里搁不下几桌酒席,上了大馆子,摆了二十几桌酒席,一半是街坊邻居,另一半则是红蓝白色的官帽子,不少插着金花,既是民间嫁娶,又是官家婚礼,梁家所在的那条街,这辈子就没这么热闹过。

要说郭筠仙对这门亲事,可以说满意得不能再满意了。这美人儿虽是中原人,但却如渤人一般,有一双没裹过的脚,走起路来不会扭扭捏捏,自有那不扭扭捏捏之美,面对外人,自然也拿得出手。

(小说《崛起之新帝国时代》将在官方薇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薇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n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PS:  许久没联系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聊了一会儿。我问他:“怎么突然给我打电话?”他说:“清明节了,挺想你的。”我顿时无语……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四百七十七章小人之死

新婚后,郭筠仙对梁氏可谓极是疼爱,可以说掉在地上怕象豆腐粘着了灰,捧在怀里怕象冰块一样的融了。梁氏对郭筠仙也极是体贴,知冷知暖的,郭筠仙可以说一下子掉进了温柔乡之中。

“我见老爷这几日一直总做噩梦,所梦何事?”梁氏这几日一直发觉郭筠仙的心神不宁,这时便又问道。

这位新娶的如夫人现在已经非常理解郭筠仙的许多苦处了,她一心想替郭筠仙分些忧愁,代些劳苦。

听到她的问话,郭筠仙禁不住心中感动,轻轻握住了她的手。

梁氏是底层劳动人民出身的女子,自嫁了郭筠仙,照顾郭筠仙的生活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她作为一个小女子,随侍在郭筠仙的身侧,那无尽的绵绵情意,多少能让郭筠仙忘却一些现实中的苦恼。

“这几日……梦到的……全是……刘云生。”郭筠仙想起刘锡鸿死后还来给他找别扭,不由得长叹起来。

“刘云生在京时一向巴结,可自到英伦后,便性情大变,不知他因何得以如此?”梁氏回想往事,也禁不住叹息起来。

“还不是因为我未保荐他为副使之故?”郭筠仙叹了口气,“那一次国书也不知道是谁拟的,竟然没有写明副使,他以为我知道故意不告诉他,便恨上我了。”

梁氏听了郭筠仙的话,想起在北京时刘锡鸿便曾上门大闹了一回,明白了过来。

在接到了驻英使臣的任命之后,郭筠仙便在出国人员的物色上着意安排,他很想自己的班子里多有几个真正了解外国情况,懂外国语言的优秀人才。总理衙门对此也是一样的考虑,一开始打算安排直隶候补道许钤身以副使身份随同郭筠仙出国,郭筠仙得知消息后并没有加以反对,因为他从侧面了解过,许钤身这个人还是相当不错的。不料连着几天,刘锡鸿跑来跑去。老是为了争这个副使的位子。本来郭筠仙以为,刘锡鸿是他一手栽培的,这一次的出国机会难得,留个参赞的职位给他。也未尝不可。但刘锡鸿却一心想当副使。郭筠仙对刘锡鸿的才能很是了解,一怕他能力欠缺,二怕别人说长道短,指责他搞“个人王国”,于是便推心置腹的和刘锡鸿谈了一次。请他谅解,谁料刘锡鸿一下子便翻了脸。

那一天,刘锡鸿跑到郭筠仙的住处,一开口便质问郭筠仙,他刘锡鸿为什么就当不得这个副使?口气全然不似老下属和老上司说话,令郭筠仙大吃一惊。以为刘锡鸿吃错药了,怎么变得如此仗势欺人?且又是仗着谁的势了?几天后他才知道,刘锡鸿害怕向他要这个副使而不得,便耍了暗渡陈仓的一手,向李高阳请求去了。而李高阳恰恰想要在出国的人员当中安插一个心腹式的人物。对郭筠仙进行遥制,因为在他看来,郭筠仙一旦放出去,关山阻隔,万里迢迢,失去控制,将酿成大祸。而刚好刘锡鸿又死缠着这个位置不放,是以李高阳便顺水推舟的暗中成全了刘锡鸿,连招呼都没和郭筠仙打一个。而这时郭筠仙也才明白过来,原来刘锡鸿在京里没少走门路。后台也是硬得很。

而在得到了副使的正式任命之后,刘锡鸿虽然表面上对郭筠仙仍然很是尊敬,一如继往的来门上走动,但他时不时的总会向郭筠仙显露出他是在为军机、衙门效犬马之劳。你郭筠仙就是知道了,也不能拿我怎么样!

尽管二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从不斗嘴,不说长道短,不播弄是非,主要还是郭筠仙从大局出发,要求自己修身养性。以免造成更大的尴尬。那时的刘锡鸿也算知趣,二人一时相安无事,甚至表面上看还和以前一样。

但国书的事,却令二人的矛盾最终激化。

在到达伦敦之后,郭筠仙便前往英国外交部,拜会英国外交大臣德比,递交国书,而这时他也才知道这份国书的具体内容。

“大乾国大皇帝问大英国大君主、五印度大皇帝好,朕诞膺天命,寅绍丕基,眷念友邻,永敦友好,……特简派钦差大臣、署礼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郭筠仙前赴贵国,代达衷曲,常驻贵都,以为真心和好之据。朕知郭筠仙干练忠诚,和平通达,办理中外事务甚为熟悉。务望推诚相信,得以永臻友睦,共享升平,谅必深为欢悦也……”

国书中关于郭筠仙是什么人,派他来英国干什么,希望乾英两国修好等等都一一说了个明白,但却对刘锡鸿这个副使只字未提。

实际上这事也不能怪起草国书的人,因为起草国书的人和总理衙门都熟悉国际惯例,公使一级的均无副使一说。但这么一来,刘锡鸿却不干了。

因为同样是国际惯例,觐见外国元首时,也只是正使的事,没有副使的份。而在郭筠仙前往英国外交部递交国书时,便得知只有自己觐见维多利亚女王,刘锡鸿不用去。

刘锡鸿得知消息后十分恼怒,他认为自己这个副使实际上是和郭筠仙这个正使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天朝派遗正副使节,本身就有相互牵制的意思,这是体制上的惯例,“国朝遣使皆正副并行,所以相维制也”,他认为郭筠仙早就知道国书的内容却不告诉自己,是以在日记里愤愤的写道:“查国书未及臣鸿,曾与都中闻人言之,时正使以奉书先发,追不可挽。”刘锡鸿认为这是郭筠仙有意要自己的难堪,本来他认为自己当副使可以“左右郭公”,但现在“外洋于副使则谓之帮办,听驱遣于正使。自出都后,体制从外洋,凡行洋人文件皆单衔,事事无从商榷,徒食俸薪而已”,因此甚为不满,对郭筠仙的态度也变得恶劣起来。

尽管国书一事并不能怨郭筠仙,但郭筠仙还是尽力的做了补救,在郭筠仙和英国外交部进行协商之后,英国方面同意郭筠仙和刘锡鸿可以同时觐见。但由此二人的矛盾已然等于公开化了。

刘锡鸿原本就一直在忠实的履行着李高阳给他的“任务”,这之后便更加的变本加厉,不断的给国内发去密电,说郭筠仙的不是。只是刘锡鸿做梦也没想到,他的举动早就被伦郭的中土侨商领袖陈氏家族发觉,而陈廷轩在发现刘锡鸿欲致郭筠仙这位忠厚长者于死地之后,果断出手,神不知鬼不觉的结果了刘锡鸿的性命。

因刘锡鸿已死。本着中土“死者为大”、“人死万事休”的传统精神,在给朝廷的奏报中,郭筠仙并没有参劾刘锡鸿,只是详细的汇报了这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和伦敦警察厅给出的刘锡鸿的死因,并隐约的在奏折当中指出刘锡鸿的死因可能是因其“性情暴戾”、“语言陵蔑”引起了外人的仇视,以致被暗害身亡。

而郭筠仙并不知道,刘锡鸿此前对他的暗中构陷和他的那本《使西纪程》,已经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后北京城里,参劾他的奏章。便如同雪片一般漫天飞舞起来。

首先是左都御史景廉参劾郭筠仙:

“……窃查自外洋各国公使驻京以来,无厌之请,无理之求,不一而足。总理衙门王大臣等,或正论以折,或婉言以导,不知几费经营,唇焦舌敝,必核其实在无碍大局者,方允其请。所以抚外夷而存国体也。奴才虽不尽知,而前在西路军营屡接总理衙门公函,已略悉梗概。近闻兵部侍郎郭筠仙在总理衙门,一以顺悦夷心为事。……且其平日议论,总以外国凡有所请,必须尽允,诸事方易办理为辞,启戎心而失政体,莫此为甚!”

“查郭筠仙曾奉出使外国之命。居心偏执,到外国时,遇有交涉事件,求无不允,恐于大局有碍。”

从参折内容来看,景廉的目的是反对派郭筠仙出使,要求“另简熟悉洋务大员出使外国”;理由是郭筠仙“顺悦夷心,恐误大局”,景廉的弹劾,拿捏得很有分寸,并不是反对派人出使外洋,也没有采纳出使外国是“事鬼”的说法,而是认为郭筠仙那一套办理洋务的思想主张是“媚外”,且“居心偏执,……遇有交涉事件,求无不允,恐于大局有碍”。

景廉之参是国内守旧顽固派大臣射向郭筠仙的第一支毒箭,辱骂郭筠仙的舆论也因而铺天盖地,“自京师士大夫下及乡里父老,相与痛诋之,更不复以人数”,虽然未能改变朝廷对郭筠仙的信任,但却让郭筠仙感受到了举国上下严重的虚骄之气所带来的不寒而栗!

紧接着参劾郭筠仙的,是翰林院编修何金寿:

“……窃臣近见兵部侍郎郭筠仙所撰《使西纪程》一书,侈言俄、英诸国富强,礼义信让,文字之美;又谓该国足称二霸,高掌远踞,鹰扬虎视,犹复持重而发,不似中土虚骄自张。一再称扬,种种取媚,丧心失体,已堪骇异。其中尤谬者,至谓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与辽、金崛起情形绝异,逼处凭陵,智力兼胜,并不得以和论等语。我国与各国和议之成也,内外臣工痛念庚申之变,皆思卧薪尝胆,以国家自强为期,为异日复仇雪耻之地。今郭筠仙敢为此语,岂止损国体而生敌心,直将隳忠臣匡济之谋,摧天下义愤之气。我大乾无此臣子也!”

“窃思古人使于四方,原在不辱君命。今郭筠仙自知清议难容,故为此张大恫吓之词,以自文其短,而挟以震骇朝廷,为将来见功地步。此等居心,已不可问。乃复著为书篇,摇惑天下人心。其书中立言尚恇怯如此,安望其抗节敌庭,正论不屈乎?……”

何金寿上的折子也主要是对郭筠仙《使西纪程》一书进行口诛笔伐。

《使西纪程》是郭筠仙到达伦敦后,根据总理衙门“请饬出使大臣,应将交涉事件、各国风土人情,详细记载,随时咨报”的要求,将其由上海至伦敦途中51天2万多字的日记稍加整理润色后,钞寄一份给总理衙门,“藉以传示考求洋务者。”“书中论处置洋务事宜,略有二三段,多朝廷所未闻。”

《使西纪程》出版后,激起了轩然大波。指责谩骂之声遍及京城内外。有人说他“已中洋毒”,有人指责他以“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腑!而为刻者又何心也!”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李高阳更是“大为不平,逢人诋毁”,加上景廉率先参劾郭筠仙。在此种舆论氛围下,何金寿不失时机的接着对郭筠仙发起了攻击。

从参折内容来看,何金寿所列郭筠仙的罪状主要有五:首先,指责郭筠仙一再侈言俄、英诸国富强,是为了取媚外国。“丧心失体,已堪骇异”;其次,他认为最为荒谬的是,郭大臣竟然说西洋立国也有二千年,且政教修明,智力兼胜;第三,郭筠仙的种种言行“岂止损国体而生敌心,直将隳忠臣匡济之谋,摧天下义愤之气”;第四,“故为此张大恫吓之词”。“挟以震骇朝廷”,“摇惑天下人心”,居心叵测,“我大乾无此臣子也”。总之,“立言悖谬,失体辱国”,因此必须将《使西纪程》一书“严行毁禁,庶于世道人心尚堪补救”。在何金寿看来,他根本不相信西方会比天朝上国富裕强盛、政教修明、智力兼胜,如此夸饰西方的郭筠仙已不是大乾国臣子!何金寿果然不愧为翰林。用词之毒与出手之狠,都非常人能及。

何金寿之参,是守旧顽固派射向郭筠仙的又一支毒箭。刚到公使之任不久的郭筠仙,怀着满腔热情。将其沿途所见所议所感的平实客观纪述,详尽汇报给朝廷,以让国人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却没想到被何金寿如此参劾,而如此恶毒攻击之下,所打击的不仅仅是郭筠仙本人。更是对深具忧患意识的中土先进士大夫的一次无情蹂躏,于西学东渐而言无异于遭到了一次十分严重的“病毒”攻击,也影响到清政府“自强”的努力。

对于何金寿的猖狂进攻,洋务派感受到了威胁,也开始了反击。在朝野的一片反对声中,李绍泉对郭筠仙的《使西纪程》表示了支持。郭筠仙出洋后,李绍泉与他密切通信。在给郭筠仙的信中,李绍泉说从总理衙门得到他的“行海日记”后自己“循览再四”,赞扬其“议论事实,较洪星使《使西日记》更胜一筹,可谓一拓眼界也”。在给总理衙门的公函中,李绍泉直言说:“西洋政教规模,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梗概”,并举了自己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兴办洋务的事实,因此更称郭筠仙的“崇论宏议,洵足启发愚蒙”。李绍泉并为郭筠仙抱不平:“筠仙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不谓丛谤如此之甚,若达官贵人皆引为鉴戒,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在李绍泉的强力支持下,加上主持总理衙门的敬亲王宜欣和军机大臣文博川的保护,郭筠仙不但没有被罢免,反而得到了“温旨慰问”,以及“滇案交涉可便宜行事”的权力,他所著的《使西纪程》一书也没有遭到毁禁的命运,可以说因祸得福了。

尽管被朝野上下的守旧顽固份子们骂得狗血淋头,但让郭筠仙感到极大安慰的是,朝廷并没有动摇对他的信任。不久,朝廷便发来了一道慰问的电旨:“……该侍郎办事实心,不辞劳瘁,特此嘉勉。”郭筠仙这才安心在英国公使任上,直至今日,而不是他原来打算的干满两年就辞职回国。

面对梁氏的询问,郭筠仙无法告诉单纯善良的她,是她非常喜欢的那个叫陈伟的孩子的爷爷,为海外侨胞最为敬重的陈廷轩派人下的手,他也明白,陈廷轩这么做,完全是为了保护自己,因而他只能将这件事深藏心底,但有时清夜扪心,一向忠厚正直不会搞阴谋诡计的他,难免会心生愧疚。

“事情都过去几年了,老爷又想起来了,这可不好。”梁氏安慰郭筠仙道,“老爷还是不要去想这些事了,徒增烦恼,消耗心神,须知多少大事,还等着老爷去办呢,需得好好休息才是,过去的事儿,就都不要去想了。”她看到郭筠仙神情尤自郁郁,便想要用别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老爷明儿一早不是要给陈家的小少爷伟儿授课么?还是早些休息吧。我明天还得给他准备些个冰糖葫芦呢。”

说到陈伟,现下尚无儿女的梁氏脸上不自觉的现出了温馨的笑意。

来到英国,陈伟可以说是她最喜欢的孩子。

(小说《崛起之新帝国时代》将在官方薇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薇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n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四百七十八章“挽救”日本

“哦,是了,明儿还要给伟儿授课,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赶紧的,都睡觉睡觉。”想到明天即将见到的关门小弟子,郭筠仙也是心头一暖。

郭筠仙和梁氏重新和衣睡下,他们夫妇并不会想到,明天他们要见的这个孩子,会惹出什么样的事。

第二天,伊顿公学,校长办公室。

“陈,你可以告诉我,你这是第几次和同学打架了……哦,不,我想应该是比打架更严重些,因为有人受伤了。”

伊顿公学的校长亨利?杜尔看着面前站着的陈伟,扶了扶自己的金边夹鼻眼镜,脸上写满了无奈。

“第六次,先生。”陈伟挺直了身子,直视着面前的校长,脸上毫无畏惧之色。

“那么这一次的原因,也和上一次一样,是……这些人不绅士的行为,是吗?”校长看着旁边坐着的六个满面青肿衣衫破碎的学生,皱紧了眉头。

此时他们正恶狠狠的盯着陈伟,因为他们全都不同程度的受了伤,有两个人还用绷带缠住了脑袋,而陈伟和他的朋友尤斯塔斯,只是身上的校服破了几处,手上和脸上有些许轻微的划伤。

“是的,校长先生。我们组织的剑术比赛,全校的同学都下了注,并且根据比赛的胜负定下了输赢,但总是有一些人不想当绅士,而是想要当无赖。”陈伟说着,狠狠瞪了那六个学生,那六人不约而同的全都吓了一跳。

“你呢?尤斯塔斯,你也认可你朋友的行为,是吗?”亨利校长转向个头比陈伟稍矮的尤斯塔斯问道。

“两个绅士对抗六个无赖,我认为这是非常英勇的行为。”尤斯塔斯站在亨利校长的面前,腰板也和陈伟一样挺得笔直。

“你们真让我头痛……”亨利校长无奈的摇了摇头,看着他们俩,“我真想开除你们……”

“我请求学校开除他们,校长。”被打的六名学生中,一名叫伯德的学生站了起来。“他们是我们学校的耻辱……”

“伯德,你不要以为在这里我就不敢揍你。”陈伟冷冷的说道。

伯德的脸因为仇恨而变得扭曲起来,他刚要起身叫骂,却被他的母亲一声大喝给吓了回去。

“伯德!你给我闭嘴!”

亨利校长的目光扫过伯德和他的五个受伤的同伙。六个人立刻低下了头。

“你们不守校规,和同学打架,本来我应该开除你们的,但是因为你们家族对学校的贡献,这一次先不采用这样严厉的处罚。你们的医药费用,就自己负担吧!”亨利校长看着伯德六人,沉声说道。

“校长先生,他们欠我们的钱该怎么办?”尤斯塔斯听到校长的话中没有提到伯德等人赖账的事,立刻说道。

“伯德先生,我的母国有一具谚语叫‘愿赌服输’,你想赖账不算,还想以六人之众来对我和尤斯塔斯动手,你真称得上是伊顿公学的‘荣耀’了!”陈伟轻蔑的说道。

校长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直没有说话的陈伟的母亲萨拉一眼,萨拉只是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伊顿公学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为了给英国和全世界培养最优秀的绅士,而伯德,你们的行为和绅士的举动相悖,所以你们必须将欠下的赌注如数支付。”亨利校长又扫视了伯德六人一眼,目光落在了伯德的母亲身上。

伯德还想抗辩,但在母亲严厉的目光之下,还是将拒绝的话缩回到了肚子里。

“我保证,爵士阁下,他们将如数支付所有的赌注给我们的小绅士詹姆斯和尤斯塔斯。”伯德的母亲微笑着对亨利校长说着。又转向萨拉说道,“詹姆斯的剑术,是全校第一,我的儿子竟然想要向他挑战。真是太不自量力了。我在此为他的鲁莽行为向您道歉。”

“您过奖了,詹姆斯太喜欢剑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