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继女荣华-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梁王闹脾气,不肯要司空家庶女,不但崔太后好声好气哄了他好久,连端化帝夫妇,也都跟梁王赔过不是。
到底是同胞亲兄弟,再不中意司空衣菡,至于这样鸡肠小肚么?!
“梁王殿下当然不至于如此心胸狭窄。”顾韶摇头道,“但梁王殿下素得崔娘娘爱护,自幼以来,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吃穿用住,自然什么都是最好的。”
“所以梁王妃换人之事,多多少少,让梁王殿下对陛下生出了罅隙!”
有道是嫡庶有别,司空衣菡的出身,先天已经不如司空衣萝了。
何况司空衣菡由于性格不讨喜,大大得罪了祖母真阳大长公主,自幼被送去庄子上自生自灭——这样的经历摆明了根本没有教养过,许给讲点规矩的官家庶子,人家做嫡母的都未必肯要呢!
何况是给梁王做正妃?
梁王素来金尊玉贵长大,却在终身大事上被勉强了一回,心里没意见才怪了!
“而此事被简乐之知晓后,自然要加以利用!”
端化帝听到这儿,忍不住道:“起初梁王同他那王妃关系自然是不怎么好的,但后来他那王妃有喜之后,不是很快就恩爱万分,至今连个侍妾也没纳过吗?”
现在的梁王妃虽然已经生了梁王世子,但无论出身还是性情为人,老实讲都比之前的司空衣萝差太多了!
所以梁王为了这件事情迁怒端化帝,端化帝虽然感到伤心失望,但也是能够理解的。
可问题是,梁王后来好像又喜欢上这个梁王妃了啊!
既然如此,那么梁王为什么还要想着篡位?
“这就是伊敬王爷自。尽的缘故了!”顾韶叹了口气,掩饰住眉宇间一闪而过的挫败,那是输给了老对手的不甘,定了定神才道,“当时伊敬王爷同梁王殿下会晤之后不久,就自。尽身故。虽然朝中为此颇争执了一番,但其实大家心里都认为,这是伊敬王爷受不了三方同时施压,一时想不开才走了窄路!”
“事实上,臣也是最近才查清楚:伊敬王爷根本不是自愿自。尽,乃是,别有内情!”
“而这就要说到伊敬王爷的发妻,即后来的伊太妃,如今的庶人姜氏!”
这内情听得端化帝目瞪口呆,半晌才道:“庶人姜氏做了什么?!”
“陛下可还记得,当初伊敬王爷过世之后,上上下下去伊王府吊唁时,有个侍妾曾跑到晋国、代国两位大长公主殿下面前,揭发庶人姜氏乃谋害伊敬王爷的真凶?”顾韶嘿然道,“其实那侍妾说的是真话,庶人姜氏在梁王殿下离开之后,屏退左右,独自前去找伊敬王爷,根本不是接到了伊敬王爷的召见,而是主动前往,好置伊敬王爷于死地!”
端化帝脸色铁青的问:“庶人姜氏,也是简乐之的人?!”
“倒不能算简乐之的人,而是简乐之的人,为了离间梁王殿下与陛下之间的兄弟之情,私下买通她左右,给她出了个主意罢了!”顾韶解释,“伊敬王爷乃安太妃唯一的骨血,太皇太后与先帝都是念旧之人,当年安太妃因不肯诬蔑太皇太后与先帝,非但被申屠贵妃活活杖毙,连尸首都被扔到了不知道什么角落里,先帝登基之后专门下诏寻找,却也未能如愿!”
“臣当时虽在外朝,却也听闻,安太妃去后,太皇太后恸哭数日,几度昏厥!”
“据说太皇太后手里,至今还保留着安太妃的一套旧衣,用于纪念安太妃的义行!”
无奈伊王半点没继承安太妃的刚烈跟正直——他甚至被安太妃之死直接吓破了胆,非但没有给安太妃报仇,反而在生母死后,卑躬屈膝侍奉申屠贵妃,以求苟活。
这么着,显嘉帝登基之后,虽然留了他一命,但也不可能把对于安太妃的感激,全部转移到他身上了。
毕竟伊王犯其他错,哪怕是跟显嘉帝争位都好说,可他偏偏认贼做母——这种行径,陌生人都要唾弃,何况是受过安太妃恩惠的显嘉帝母子呢?
“所以即使先帝宽宏,伊敬王爷也始终战战兢兢!”
“连带伊敬王爷的诸子女,亦是成日惶恐,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种日子过久了,要么习惯了做行尸走肉,要么就是爆发——之前的伊王小郡主陆凝夜可不就是一个例子?
而陆凝夜是伊敬王爷最小的孩子,作为伊敬王爷的发妻,庶人姜氏过这种日子可比陆凝夜还要长久,她心里当然也不甘心。
何况伊敬王爷不敢参政,不敢聚众,不敢闹事……甚至门都不怎么敢出,这样的日子一过二十来年,从青年到中年,满腔精力除了发泄在酒色之上,还能去哪?
莺莺燕燕多了,庶人姜氏这个发妻,自然备受冷落。
而且从之前那侍妾敢于出面揭发庶人姜氏可见,庶人姜氏当时虽然是伊王府的主母,但在侍妾面前的威严非常不足——毕竟当时伊敬王爷已经死了,如果不是一直都不把姜氏放眼里,那侍妾怎么能傻大胆到这种时候站出来揭发姜氏?
端化帝听到这儿,寒声道:“所以庶人姜氏谋害了伊敬王叔,伪装成王叔自。尽?”
“这倒不是。”顾韶摇头道,“庶人姜氏那时虽然贵为王妃,究竟出身寻常,哪来的本事,将谋害伪装成自。尽,竟叫京兆府里最有经验的仵作都查不出来?她没有动手杀伊敬王爷,却是说服伊敬王爷自。尽的。”
至于庶人姜氏是这么说服伊敬王爷自。尽的,顾韶前面的讲述已经暗示得很清楚了:伊敬王一家困守王府多年,渺茫的前途与纷繁的后院争斗,逐渐磨灭了庶人姜氏与伊敬王之间的夫妻之情。
所以肃襄二王公然争储,火烧上伊王府时,庶人姜氏借机逼死了伊敬王——如此既报复了冷落她的丈夫,又让自己的子女摆脱了终日战战兢兢的局面。
毕竟,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遭受丧亲之痛的伊王府,无论是舆论还是道义上,都牢牢占据着上风!
显嘉帝即使为了儿子们的名声,也要安抚伊王府的。
何况太皇太后一直记着安太妃的好——安太妃的不孝子伊敬王已经死了,安太妃的孙子孙女们,太皇太后总不可能继续厌恶下去吧?
“但不是朕小觑朕那位王叔。”端化帝默然片刻,提出一个疑问,“伊敬王叔若有自。尽为合府铺路的勇气,当年也不至于在生母惨死在申屠贵妃手里之后,还要俯伏在申屠贵妃足前求饶了!”
杀母之仇都没能让伊敬王舍生取义一回,可见伊敬王这个人是真的没骨气到一定程度了,难道妻子儿女就能让他有这样的勇气吗?!
“这就是简乐之的手笔了!”顾韶嘿然道,“伊敬王爷当年之所以在安太妃故世之后,屈身侍奉申屠贵妃,是因为他这么做,能够活下去!而简乐之辗转教给庶人姜氏的说辞,却是把他所有的活路都堵上了——既然走投无路,不死不行,死了还能给家里人争取点好处,伊敬王固然懦弱,这样的选择还是做得出来的。”
端化帝忍不住问:“却不知道他教了庶人姜氏什么样的说辞,将伊敬王叔逼入绝境?”
“据臣打听到的消息,那番说辞大概是这样的:伊王府之所以会被卷入风波,皆因先帝金口玉言,而先帝英明,素来不会做无用功!既知伊敬王爷软弱无能,非要将这烫手山芋交与伊敬王爷,其中用意,伊敬王爷莫非还不明白吗?”顾韶说到这里,当然要替显嘉帝辩解几句,“其实先帝当时那么做,谁都知道,主要是觉得伊敬王爷素来温驯,不会擅自违背上意!”
“然而伊敬王爷以小人之心度天子之腹,却以为是先帝对他的容忍到了极点,是借这件事情,逼他自裁了!”
“如此他一死,既如了庶人姜氏的愿,给陛下当时惹了极大的麻烦,更让简乐之有了机会说服梁王殿下!”
端化帝脸上肌肉跳了跳:也就是说,伊敬王看着死于简平愉跟庶人姜氏的算计,实则死于对显嘉帝的畏惧?
也是,这位王爷之所以做了二十年“鹌鹑”,可不就是惧怕显嘉帝吗?
换了其他人,也未必能把他这样性情的人吓到自。尽。
皇帝使劲揉了揉额:“简乐之却是怎么利用此事,说服梁王图谋篡位的?”
他觉得想不通,“难道他跟梁王说,伊敬王叔是朕暗中下手除去的,派他出面是想拿他顶罪?”
就算梁王没脑子,也不会相信这样荒谬的说辞吧?
毕竟当时跟端化帝抢皇位的是肃襄二王,又不是梁王——端化帝那会应付肃襄二王都来不及呢,正需要同胞兄弟帮忙的时候,如何可能对梁王不利?!
第四百六十七章 邵王妃之死,昔年母子之议
但顾韶的回答比端化帝想象的还要离谱:“简乐之的人告诉梁王殿下,陛下派遣梁王殿下前去劝说伊敬王爷时,其实是打算派人暗中尾随前往伊王府,同时刺杀梁王殿下与伊敬王爷——然后诬蔑肃襄二王为刺杀主谋!”
“毕竟梁王殿下乃先帝亲子,而先帝素爱骨血,肃襄二王当年公然夺储,先帝临终之前,尚且念念不忘,为他们谋取一条出路!何况梁王殿下固然无功于社稷,在先帝在时,却一直不曾流露出任何私心?”
死一个伊敬王,显嘉帝虽然会生气,但也只是生气——他不可能为了给伊敬王一个公道,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怎么样。
但如果梁王也死了,哪怕那会显嘉帝身体不大好了,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倘若肃襄二王被认为是谋害了亲兄弟,显嘉帝就算不会杀他们,但他们也肯定跟大位没有关系了。
甚至连磨砺端化帝的机会,都未必能有。
这个道理端化帝自然明白,可他目瞪口呆的是:“梁王他……信了这样的胡说八道?!”
且不说端化帝是不是那种拿亲兄弟的性命给自己铺路的人,也不说端化帝哪来的信心在显嘉帝以及朝野上下的面前瞒天过海,单说这个说辞本身就很有问题:肃襄二王的人刺杀伊敬王,还能勉强解释说,伊敬王选择了端化帝,惹恼了那两边。
但他们为什么要杀梁王?!
这不是自己断绝前途是什么!?
毕竟梁王虽然是端化帝的同胞弟弟,却一直没表露出什么才干。
杀他又不会怎么削弱端化帝,反而会彻底激怒显嘉帝,这得多蠢才会做这样的事情?
“当时肃襄二王存意夺储,肃王殿下有苏太后及冀国公、裘漱霞等人支持;襄王殿下背后则是代国大长公主殿下与姬氏一派。”然而顾韶平静道,“请陛下想,假设陛下当真被废去储君之位,这二王,会怎么样?”
那当然是盟约破裂,他们再决一死战了!
端化帝沉吟着,心头有隐约的明悟,却仿佛隔着薄雾,无法彻底洞察。
顾韶看在眼里,暗自叹息:这位皇帝的资质……真的叫人操心啊!
他等了一会,见端化帝还没明白过来,只得自己把话说下去:“如果只是肃襄二王争储的话,那么正常情况下,襄王肯定是争不过肃王的!”
因为肃王资质本在所有兄弟之上,又是中宫嫡子,他的支持者也比代国大长公主夫妇强大——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襄王绝对不是肃王对手!
那么问题来了,这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代国大长公主夫妇如何心里没数?
“请陛下再想一下:按照简乐之的说辞,梁王殿下与伊敬王爷同时被刺杀在伊王府,事后查出来,主谋乃是肃王殿下,结果会如何?”
顾韶启发到这份上,端化帝怎么都明白过来了:“肃王必定会招致父皇大怒!虽然父皇不会杀他,但他也将失去夺储的机会!”
问题是本来肃王作为嫡子,还是出色的嫡子,却未能成为东宫,处境已经非常尴尬且危险了。
夺储才开始就出局——他跟他的支持者,难道就各归各家从此默默的围观襄王独自挑战储君之位了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的肃王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索性投靠朕;一个就是全力以赴支持襄王!”
“即使不是所有人都选择襄王,但随便有多少人这么选,对于襄王一派,都是一个扩张自己势力的机会!”
“而当肃王被彻底打下去之后,朕这边再宣布,襄王才是真正的主谋,襄王的下场可想而知!”
“即使这么做会为肃王洗清嫌疑,然而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之后,肃王一派少不得元气大伤,对朕的威胁大大下降!”
端化帝自语到这儿,真不知道是无奈还是无语的叹了口气:其实简乐之编造的这番说辞虽然听着仿佛符合推断,实际上,破绽也不少。
最大的破绽就是,显嘉帝。
擅长揣测上意如简平愉、擅长治国主政如顾韶,在整个显嘉一朝,都特别乖。
端化帝即使有众多幕僚,又凭什么敢在显嘉帝眼皮底下玩兄弟阋墙?
但梁王不是端化帝——前面讲了,除了遗腹子庆王外,他是诸皇子里跟显嘉帝接触最少的。
对显嘉帝最陌生。
所以他不能像端化帝那样信任显嘉帝。
他甚至不能非常信任端化帝这个同胞兄长——毕竟在显嘉帝下旨让诸王一块入朝之前,同胞兄弟一个由显嘉帝亲自栽培,一个被崔太后带在身边,接触也不是很多。
即使在诸王入朝之后,梁王开始给端化帝帮忙了,但因为他的才干,基本干的都是跑腿跟打下手这类活计,正经大事都不沾边的。而且那时候端化帝的处境并不算好,经常焦头烂额,又哪来的功夫,专门跟这个弟弟培养感情?
尤其是端化帝做梦都没想到,梁王会背叛自己。
老实说,他们的兄弟之情更多是靠血脉维系,而不是长期相处下来的积累。
然而皇家的亲情偏偏是天底下最薄弱的。
何况顾韶又说了一件事:“伊敬王爷自。尽之后数月,避暑期间,燕国公夫妇曾携景敏、景慧两位县主前往翠华山下的湖泊中游玩,中间偶然撞见了庶人邵氏的浮尸。”
庶人邵氏就是伊敬王的儿媳妇,后来的伊王妃——伊王府因天花之事,合府被废为庶人之后,这位邵王妃虽然当时已死,却也受到牵累,被削了王妃身份,同夫家活着的人一块贬为庶人。
“庶人邵氏对外说是意外身故,实则乃梁王殿下所为!”
“原因就是梁王殿下被简乐之的说辞乱了心神之后,想要确认真假。”
“但梁王殿下不敢从东宫打听陛下您当初派他前往伊王府时的安排,只能从伊王府这边入手。”
“这时候他发现邵王妃私下与下仆私。通——陛下圣明,必知这其实是简乐之为了诱使梁王殿下与陛下反目,所施的连环计!然而梁王殿下年少,城府浅,却信以为真!”
而梁王自以为拿住了邵氏的把柄,终于有机会套话之后,也正式踏入了简平愉的陷阱之中!
因为邵氏早在受到梁王要挟之前,就已经被简平愉吃得死死的了!
所以梁王跟她打听伊敬王身死的经过,会听到什么,可想而知!
而梁王从这里确认自己胞兄对自己不安好心后,心慌之下,便将邵氏灭了口。
所以邵氏的浮尸被简虚白一行人撞见且捞起之后,梁王打着给梁王妃送东西的旗号,专门去找了一回简虚白套话。诚然如简虚白当时怀疑的那样,他是怕自己手脚不够干净,叫简虚白的人捞尸时看出什么破绽来,追查到自己头上。
只是宋宜笑那会才有身孕,夫妻两个高兴得跟什么似的,精力都放在了尚未出世的孩子身上,对外间之事未免有所疏忽。
当时梁王妃也在妊娠之中,简虚白由己度人,只道梁王露出的端倪,乃是跟自己差不多,是出于初为人父的喜悦——随便查了查,没发现问题也就算了。
至于邵氏之死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自然是简平愉出手,将邵氏与下仆有染之事暗中透露给了伊王府的人。
伊王府为了面子,也因为邵氏横竖已经死了,自然要遮掩过去。
而伊王府素来不受注意,他们自己宣布事情已经查清楚——邵氏娘家官职不高,夫家战战兢兢,自然也没人站出来要求彻查她的死因。
这件事情,就这样蒙混了过去。
“梁王殿下杀了庶人邵氏之后,虽然对陛下生出戒备之意,但当时也还没下定决心,要图谋不轨。”顾韶继续道,“但就在梁王殿下犹豫的时候,简乐之与他打赌了一件事情!”
说到这里,顾韶沉吟了会,才继续道,“这件事情……臣说出来之前,却要求陛下饶恕了!”
他边说边跪了下来,“因为此事涉及了崔娘娘的名誉!”
“……”端化帝闻言,先是诧异,跟着想了一想,脸色顿变!
过了好一会,皇帝才忍住吐血的冲动,虚扶道:“顾相是先帝所遗,乃朕之肱骨,又对朕一片苦心,有什么话不能说的?畅言无妨!”
果然顾韶起身之后,谢了恩,跟着就讲:“先帝驾崩前一年,翠华山避暑期间,代国大长公主殿下曾因博陵侯夫人之事,‘误打误撞’揭发了崔太后娘娘安插在身边的眼线,由此引得太皇太后震怒不说,连先帝也十分不满!”
“当时崔娘娘为了扭转局势,欲借力于晋国大长公主殿下。”
“但晋国大长公主殿下向来不过问朝政。”
“所以崔娘娘想到了那会尚且云英未嫁的肃王妃!”
“崔娘娘曾与陛下商议,暗中毒杀举止不端的梁王妃,再为梁王续娶晋国大长公主最宠爱的‘义女’……”
顾韶说到这里,见端化帝已是脸色铁青,识趣的住了口,没再说下去。
“……!!!”端化帝扶着案,神情变幻良久,才森然问,“这件事情,你是从何得知?!”
无怪皇帝方才已经听了那么多骇然听闻的内情,此刻却依然勃然变色——毕竟顾韶之前讲的都是别人在耍阴谋诡计,在用各种毒辣手段,但现在说的这件,端化帝可也有份的!
——提是崔太后提出来的,然而,他当时到底也是默认了!
拿弟媳妇的命给自己铺路,还是正怀着身孕的弟媳妇,这种事情即使此刻只得君臣二人,顾韶又是可信的老臣,坦白提出来时,端化帝又如何能够平常对待?
第四百六十八章 疲倦
“臣是从简乐之的手下处得知的。”顾韶解释,“去岁陛下赐密旨与简乐之,令其自裁,当时是为了天花之事。而简乐之什么都没做,就爽快的上了路!其实并非他认命,而是因为他自以为平生所作之举已经露馅,能得痛快一死自是邀天之幸,故而惧怕陛下改了主意,这才匆忙下去!”
“简乐之死后,其暗中积累均给了简三公子。”
“但也有部分人不服简三公子,或者不信任简三公子,悄然散去。”
“这部分人里,有人畏惧国法,担心从前为简乐之所做之事,有朝一日曝露出来,祸及家人妻儿,故此暗中前来帝都,私下向臣自首。”
“那时候臣虽然已经怀疑梁王殿下了,却也没有对梁王殿下的举止知道得如此清楚。”
“还是这些人的到来,为臣补充了种种细节。”
嗯,这话当然是场面上讲的。
实际上是顾韶当初把天花之事栽赃到简平愉头上之后,担心这老对手接到密旨之后耍什么花样,私下派人跟着简离邈一行人前往辽州,就近观察,以作应对。
结果简平愉还真乖乖自。尽了——顾韶派过去的是手底下的老人,对这位老燕国公的品行也有所知,见到这个情形心生疑虑,趁简家上下都忙着张罗后事、二房跟三房忙着勾心斗角的空当,把顾韶早就知道的几个简平愉心腹给掳走了!
由于简家二房跟三房之间的恩怨,知道那几个人失踪的人都以为是三房干的。
而简家三房正如日中天,大家都识趣的绝口不提——三房呢又以为是简平愉临终之前的安排,目的是给简夷犹留后手,所以派人盯紧了简夷犹,以守株待兔,却叫顾韶悄没声息的捡了个便宜!
简平愉的心腹到手之后,顾韶自然是各般手段纷纷招呼上去。
这些人能够得到简平愉的信任与倚重,忠心程度肯定是没问题的,然而有道是人走茶凉,简平愉到底已经死了,长时间的严刑拷打、祸及妻儿的双重威胁下来,到底有人开了口。
这才叫顾韶知道了老对手这些年看似在辽州养老,私下里做了多少事!
顾韶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幸亏他果断,下手迅速啊!不然再拖那么一年半载,这会埋地里的恐怕就是他顾韶了!
端化帝阴沉着脸听完顾韶的说明,目光闪烁了会,才哑着嗓子开口道:“朕当时听生母提出这个主意时,其实也觉得非常荒谬与意外。只怪朕当时没意识到其中阴谋,不曾追问是谁给朕之生母出的主意……未想……却与梁王闹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那时候端化帝在争储中已经再三落入下风,好不容易借显嘉帝亲自前往探望长子长孙的东风,挽回声势,跟着就出了生母往代国大长公主左右安插人手之事,非但惹得显嘉帝十分震怒,更将太皇太后推向了代国大长公主一方!
局势既严峻,因着梁王妃曾在伊敬王自。尽之后打着为夫讨公道的旗号拖后腿,端化帝对这个弟媳妇的印象自然很坏。
崔太后跟他说了这个计划之后,他虽然觉得不妥——当时舆论都说梁王夫妇感情好,梁王妃还怀着身孕——但崔太后反复劝说,又打包票说梁王之所以对梁王妃好,其实纯粹是自己这个生母念在孙子的份上,劝儿子给发妻些体面,实际上梁王对梁王妃的感情绝对没有外人想的那么深刻的。
再者,梁王即使真心喜欢梁王妃,难为梁王妃的份量还能跟自己的同胞兄长比吗?
最终端化帝相信了,皇帝心里清楚,这是因为他当时愿意相信的缘故,毕竟牺牲一个他不喜欢的弟媳妇,换取一个强援,不谈道德的话,从利益上看是很划得来的。
虽然后来因为种种缘故,这个计划最终夭折,梁王妃母子都没死,只是梁王妃生下来一个多病的梁王世子。
但端化帝到底默许过此事——即使他把这段记忆压到最深处,甚至于顾韶现在不提的话,他都以为自己真的忘记了。
可梁王是不会忘记的。
尤其是,这还是简平愉跟他打的赌——虽然顾韶没说这个打赌的经过,可端化帝猜也能猜到了:
简平愉先是捏造伊敬王之死的“真相”,让梁王对端化帝产生了怀疑;继而通过庶人邵氏的“供词”,增加梁王与胞兄之间的罅隙。
最后再利用梁王年少气盛这点,用打赌的方式,向他证明他在生母胞兄这二者心目中的弃子地位。
无须顾韶详说,端化帝自己就可以猜到,当初他同意了崔太后的计划后,简平愉对梁王的说辞:“当初司空家嫡女赴完东宫之宴后出了事情,为了给东宫善后,殿下就必须迎娶司空家庶女、满帝都都知道没受过任何教养的司空二小姐为妃!”
“青州苏氏与代国大长公主殿下分别图谋夺储,东宫不能抵挡时,又想到了用殿下作为弃子,好将二王打落尘埃的办法!”
“庶人邵氏的话兀自不能让殿下省悟,但这回,梁王妃母子的遭遇,殿下难道还不警醒吗?”
“殿下虽然是东宫的同胞兄弟,可有道最是无情帝王家——东宫什么时候,将殿下当做兄弟过?!”
“殿下也是天潢贵胄,与东宫同父同母,生来尊贵!”
“难道就甘心,这样一辈子,连同您的妻子儿女,以后的子子孙孙,永永远远匍匐在东宫足前,为东宫生,为东宫死,为东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怕东宫并不英明,且对殿下毫无手足之情?!”
从司空衣萝故世开始,一系列的事情,一环扣一环,在所有人,包括显嘉帝都不曾注意的时候,将梁王一步步推到了端化帝的对立面。
让原本单纯的皇子,不动声色间变成了帝位畔的毒蛇!
端化帝手足冰凉,半晌,才涩声道:“朕记得,伊敬王叔自。尽之后,因为梁王妃在东宫之前闹得那一场,惹得梁王勃然大怒,当着朕的面,对梁王妃动上了手!”
当时梁王一点没留手,以至于梁王妃那么好的身体,还在东宫躺了好一会,方能起身离开。
“但没过多久,就传来梁王妃有喜的消息。”
“梁王夫妇的关系,随后就明显好转,甚至到了恩爱有加,后院清净的地步!”
“一直至今!”
皇帝脸色数变,“朕一直以为,这是因为梁王心思单纯不记仇……”
现在的梁王妃司空衣菡虽然被认为是因为姐姐意外故世,才摊上了一门好亲事,但实际上她代姊出阁后,过得并不好。
毕竟梁王没跟她照面之前,就对她的庶女身份、自幼生长在庄子上、没受过正统大家闺秀教导等等非常不满——当初连宋宜笑都听说了,为了让梁王同意这门亲事,崔太后专门在西福宫哄了梁王好一阵。
而司空衣菡又不知道做低伏小为何物,出阁之后根本没有温柔小意的讨好丈夫跟婆婆,所以不但梁王对她越来越讨厌,连崔太后都对她生出了厌弃之心。
那年太皇太后寿辰,宋宜笑陪聂舞樱去看梅花,与司空衣菡小小的争执了几句,那会司空衣菡堂堂一个梁王妃,身边竟连个丫鬟都没有,可见落魄。
这种情况下,没多久之后的伊敬王自。尽,她又一副不打算活了的样子去坑东宫——做出这样自绝于夫家的事情来,偏又跟娘家司空家关系也不好,连娘家都放弃她了。
要不是宋宜笑念在司空衣萝的份上给她说了情,她早就“暴毙”了。按照常理,她当时哪怕活了下来,梁王不把她冷落到死就不错了,又怎么会跟脚就让她有了身孕?
哪怕梁王单纯不记仇,但算算时间,从伊敬王自。尽,到梁王妃传出喜讯,中间仅仅隔了一两个月——而正常情况下,喜脉怎么也得一个多月才能确认。
也就是说,梁王才在东宫门前踹倒了梁王妃,不几天之后,就跟她和好了!
这么点时间,梁王怎么可能就消了气?
“是伊敬王叔之事,经过简乐之的诬蔑后,让梁王对朕起了疑心,这才转变了对梁王妃的态度……是么?”端化帝苦笑出声,看向殿下的顾韶。
顾韶低头避开他的目光:“终究是简乐之老奸巨滑。”
这样的举动跟回答,都等于承认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