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8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核力量,而不是假手于人。
戴高乐丢出这颗烟雾弹的主要目的就是稳住英国人,让英国人以为法国只想赢得有限的自主,或者就是要挟美国诈出更多的援助。从而掩盖他摆脱美国和北约的目的。
那么丘吉尔有没有上当呢?有,在那么一瞬间他确实对戴高乐的提议相当的有兴趣。别看之前他向美国低头承认了美国在英美特殊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美国人在核武器方面也没有对英国松口,只是泛泛的承诺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具体给多少帮助美国人是三缄其口。
丘吉尔能看出来,美国人并不是真心想要帮助英国,口头上的承诺不过是说说而已,并不能当真。而现在英国对核武器的渴求是那么的迫切,如果能够同法国合作,集中两国的力量说不定就能更快取得突破。
只不过这个想法来的快,去得也快。第一个原因就是丘吉尔也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计划不是那么好搞的,为了利益扯皮倒灶的事情不要太多,有时候两国合作还没有自己单独干来得快。第二个原因就是丘吉尔对法国技术能力并不信任,根据他的了解,法国的技术能力因为二战以及战后政客的不作为影响还停留在三十年代末期,跟英国差距已经拉大到了十年左右。也就是说,在尖端科技上法国根本就是个拖油瓶,不光带不来多少助力,反而又借机窃取英国技术的嫌疑。从这个方面考虑,同法国合作根本就是资敌好不好!
而打消丘吉尔这个念头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还是国内相关技术部门对他保证,他们保证最迟到年底就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也就是说英国很有可能在1952年就成为有核国家。既然如此,那就更没有让法国人白占便宜的可能了!
所以不久之后,丘吉尔就用种种借口拒绝了戴高乐的提议。前面说过了,戴高乐对此是毫不意外。因为之前某仙人告诉过他这方面的情报,他告诉戴高乐想要稳住英国人不妨就提出两国之间的核合作。而英国绝对会拒绝,因为英国人很快就要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了。
当戴高乐被丘吉尔拒绝之后,他是既高兴有失望,高兴的是暂时稳住了英美,这意味着他赢得了时间可以安心的处理国内的那点儿破事了。失望的是,这也证明了某仙人的情报是正确的,英国人确实很快就要成为有核国家了。想当初英法基本处于一个档次,而现在法国的核计划才刚刚开始,根本就没有多少进展,而英国人就要拥有核武器了,这意味着英国已经远远的将法国甩开了。
无疑的,戴高乐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不过这也带来了更大的动力,落后让他坚定了一点,必须推翻第四共和国,其战后七年以来根本就是无所作为,如果再这么继续下去,法国就真的完蛋了!
戴高乐不光是下定决心在核武器项目上迎头追上,还决定在常规武器上也要奋起直追。是的,法国经历过二战之后已经是全面落后于列强了。看看二战之后法国人在常规武器上有啥值得一提的成就,坦克上从1946年开始努力,折腾了6年才弄出一个AMX13的奇葩。
这个奇葩别说跟苏联的铁甲洪流掰腕子,就是跟英美同期的坦克都没办法比,甚至还不如二战战败的德国。当时法国也想搞更先进的坦克,但是无奈工业技术不给力,不管是坦克炮还是发动机都跟不上形势,甚至后来还被德国人嘲笑了一番(法国的重型坦克发动机以及相关整体布置都是抄黑豹的,法德联合研制坦克的时候,德国人可是很看不起法国的)。
你想想,五六十年代了法国还在吃二战德国发动机的老本,这技术得多落后?总而言之,一场二战下来,法国已经全面的在世界大流氓的第一集团中掉队了,如果不加倍努力,后果不堪设想。
戴高乐为了重振法国军工,也是舍得下本钱的,不断地试图从东西方引进先进技术。比如说电渣重熔炉,这玩意儿就关系到坦克炮钢的质量,一开始法国人准备发展先进的高膛压坦克炮的时候,是准备从北约盟友引进技术的,可是结果并不理想,美国和英国倒是有电渣重熔炉,但是要价很高,而当年的西德其实并不玩电渣重熔技术,他们的坦克炮钢不是走的这个技术线路,西德走的是真空自耗电弧炉这条线路。
从技术原理来说德国的那条路子技术水平更高理论上生产的电极(钢锭)更加纯净(因为其在真空环境下处理电极)。只不过从后世的发展来看,电渣重熔炉其实也不比真空自耗电弧炉差,大家都是半斤八两。而且真空自耗电弧炉相对来说更贵一些。
不过对于此时的法国来说,不管是电渣重熔炉还是真空自耗电弧炉都是一片空白。而且凭其本身的技术实力进行突破难度是比较大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进技术。
而前面说了英美要价很高,摆明了就是要宰法国人一刀。戴高乐是什么脾气,会强忍着挨刀?所以他二话不说立刻就转投了苏联,从苏联引进了三台1。5吨的电渣重熔炉。
这笔交易可是让美国和英国大惊失色,因为这意味着法国和苏联又靠近了一步,再这么下去,这两家恐怕真的要哥两好了。于是乎丘吉尔又专门跑了一趟巴黎,准备在法国和苏联正式签订技术协议之前,阻止这笔买卖……(未完待续。)
683
丘吉尔为什么如此基于阻止这笔交易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个电渣重熔炉吗?肯定不是的,因为军情六处向他通报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苏联、法国和德国将联合起来成立一家高技术企业。这家企业不光是主要经营方向让人担忧,且光是参与其中的这三家就足够让英国人警惕了。
苏联就不用说了,这是英国现阶段最大的敌人。德国嘛也不用多说,好容易通过二战才给他打趴下了,如今这货竟然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而且竟然跟苏联一起手拉手的去勾引法国人,如果让这三家真的开展了合作,大英帝国五百年来的外交不都白干了?
丘吉尔不能不着急,一旦欧洲大陆上形成了苏联、法国和德国构成的轴心,那就意味着英国被边缘化了,就意味着大英帝国再也不能合纵连横将欧洲大陆玩弄于鼓掌之间了。
火烧屁股一样的丘吉尔再次抵达了法国,这是两个月以来他第二次访问巴黎了,和上一次相比老烟鬼显得有些焦躁。
“总统先生,您上次是怎么向我保证的,你承诺法国将永远留在自由世界,但是怎么我听说您准备同苏联合作?您不能说话不算数吧?”
对于丘吉尔的到来戴高乐是一点儿也不意外,他早就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他慢条斯理地回答道:“谁告诉您我将同苏联进行合作了?合适谣言!”
丘吉尔嘴角抽了抽,他对戴高乐也是一阵无语,上次说是谣言,这次还来这一套,尼玛,你把老子当二百五了是吧?
顿时丘吉尔就有些恼怒了,他郑重其事地质问道:“谣言吗?空中客车公司也是谣言?您是说这架公司完全不存在?”
戴高乐笑眯眯地回答道:“您是说空中客车公司。这不是谣言,但这并不是政府行为,而是纯粹的民间商业行为。自由的法国没有任何一条法律阻止民间正常的商业行为,如果这么做了才叫毒菜!”
丘吉尔觉得自己太阳穴都在跳,戴高乐还真是将他当成了二百五,狗屁的民间商业行为,都要成立航空技术公司了,怎么可能跟法国政府没关系,这不是赤果果的欺骗吗?
戴高乐却轻描淡写的回答道:“我必须纠正您的说法,空中客车公司中法国政府的投资仅占15%,这个比例是相当小的,法国所占有的剩下的20%的股份当中,全部都是私人投资者所有。而且我还必须提醒您,该公司同苏联政府一点关系都没有,其中20%的投资来自于安布雷拉公司,这是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在美国也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哪怕其董事长是个俄国侨民,也不能认定这就是苏联政府的投资吧?”
丘吉尔不为所动,冷冷地问道:“我可是听说俄资占据了45%的股权,您刚才可是才说明20%的来源,剩下的25%呢?是您不方便明说吗?”
戴高乐笑眯眯地回答道:“当然不是,剩下的25%中的5%来自瑞典博福斯家族,10%来自斯别洛斯基家族,剩余的10%来自于北方工业集团。”
丘吉尔嘴角直抽抽,尼玛这几家他太熟悉了,要么就是苏联政府的白手套,要么就是亲苏联的,就这儿你戴高乐还敢说这里面没有苏联背景,狗屁的民间商业行为,老子要啐你一脸!
丘吉尔这算是明白了,法国确实准备跟苏联眉来眼去搞暧昧了,而这对英国来说是决不允许的,所以他很强硬的表态:“这是背叛!总统先生,这是赤果果的背叛。法国之所以免受共产主义的荼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众多自由世界的盟友支持,这才让苏联不敢造次。而现在法国竟然背着一直守望相助的盟友同敌人发展关系,这就是对整个盟国的背叛!我敦促您正视众多盟友的呼声,不要再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了!”
丘吉尔的这番话就比较重了,有那么一点逼宫的意思了。但是戴高乐反应很平静,似乎并不把丘吉尔的威胁当一回事,他很淡然的表示:“法国政府很重视同传统盟友之间的友谊,但这不意味着法国政府和人民就会接受没道理的要挟,法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对于那些试图干涉法国内政的行为是绝不会屈服的!”
这一场会面可以说是不欢而散,丘吉尔也是气得半死,以前的戴高乐就够轴的了,现在无求于人的戴高乐是更加的难缠和不听劝,你说这怎么弄?
如果可以的话,丘吉尔真心想往戴高乐脸上揍一拳,让这个混蛋清醒清醒,但是他不可能这么做,真要这么干了,戴高乐就有了充分的理由退出北约,而且最后为此背锅的还是他丘吉尔。
老烟鬼恨恨的返回的了旅馆,召集了一干幕僚紧急商讨对策,此时我们的老熟人李尔文又开始发挥作用了,她说道:“从现在的情况看已经不可能阻止法国同苏联一起组建空中客车公司了。这已经是不可逆的,如果我们来硬的,必然遭到法国全面的反弹。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采取迂回策略!”
迂回策略?丘吉尔有点小晕,不明白现在这种情况还怎么迂回?事情是明摆的,完全没有迂回的空间嘛!
不过李尔文认为有:“我国的外交政策五百年都是一致的,防止欧洲大陆形成统一思维。如果用强硬的手段无法阻止敌人,那我们不妨打入敌人内部闹他个天翻地覆!”
丘吉尔眼前一亮,他终于知道李尔文是什么意思了,英国的外交天才们才擅长的手段是什么?不就是当搅屎棍吗?简而言之,就是当英国碰上了不能力敌的对手时,就想方设法的打入敌人内部,挑拨敌人内部的种种矛盾分而击破,最终达到瓦解敌人的目的。
这一招在欧洲大陆上是屡试不爽,而这一次也应该能够取得成功。所以丘吉尔采取紧急对策,他吩咐外交大臣再去跟戴高乐谈,商讨英国也加入空中客车公司的可能性,然后丘吉尔本人则立刻窜访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怂恿这些国家也加入空中客车公司。
丘吉尔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一个集体或者一个集团最怕的是什么?不就是人多嘴杂得不出统一意见吗?现在整个欧洲都加入空中客车公司,看上去声势浩大,似乎是人多力量大。但是丘吉尔太了解这些老欧洲了,所有人都是掏钱的时候斤斤计较,分红的时候巴不得多占多得,而且各国之间对民用客机和货机的需求又是大不一样,一家家的都有自己的主张。让这么多杂七杂八的国家集中在一起,空中客车公司什么都干不成,最后只能黯然收场。
而对英国来说,只要搅黄了这个空中客车公司,法国和苏联之间的靠拢也就是不攻自破了。不得不说这一招还是挺阴毒的。那么法国人中计了没有呢?
戴高乐太了解丘吉尔也太了解英式外交策略了,当英国大使一提出来这个建议,他就知道对方想干什么了。客观上说,戴高乐对空中客车公司的期望值并不是特别高,这个公司对他来说更多的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就是用来稳住苏联的手段,从空中客车公司中法国政府所占据的股份也就能看出,戴高乐只是象征性的投了一点钱。这点钱说白了就是一个幌子,就是让俄国人看看法国人的善意,既然俺们法国都表现出了这么大的善意,你们在波兰那边再喊打喊杀的就过分了吧?
戴高乐的如意算盘就是用过释放小小的善意稳住苏联,借此交换苏联减轻波兰德国一线的军事存在。只要苏联减轻了军事压力,法国自然是乐得安全,而那些低地国家比如荷兰、比利时什么的也会感谢法国的努力。如此一来,法国的外交压力也小了,是典型的花小钱办大事。
基于此,戴高乐对空中客车公司的看法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他恐怕从来都没有认为这个公司有什么大发展,更不会认为该公司日后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航空巨头。事实上等戴高乐反应过来的时候也有点追悔莫及。
当然,现在戴高乐是不后悔的,甚至觉得还可以少投点钱,天知道这个公司能坚持多久。所以自然而言的因为期望值不高,对该公司的前途也就没有太多的想法,哪怕是英国人明摆着居心不良,戴高乐也觉得没什么——随便英国人搅和呗,反正空中客车就是个幌子。
当然,戴高乐也没有立刻就答应英国人的提议,因为他必须注意苏联的态度,因为这个公司本身就是为了缓和对苏联关系的产物,如果因为英国人的加入弄得苏联很不高兴,那不是白搭了?
所以,戴高乐一方面稳住英国人,另一方面也向苏联方面转达了英国人的提议。说白了这就是戴高乐踢皮球,让不让英国人加入都取决于你苏联,你们俄国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这一招也是很高明,反正对戴高乐来说这是个无所谓的事情,那何必冒着得罪英国的危险做恶人?赶紧的将皮球踢给苏联,苏联同意那今后英国当搅屎棍的时候就是苏联自找的,苏联若是不同意,黑锅也是苏联背,跟法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戴高乐这个家伙还真是一只老狐狸!”李晓峰在政。治局会议上如是说道。
李晓峰又不瞎怎么看不出戴高乐这是在踢皮球,甚至他将戴高乐的心理活动摸得一清二楚,这个家伙是越来越油条了,看来这些年在国民议会的斗争是将他锻炼出来了。
那么李晓峰对英国提议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意,对就是同意!
难道李晓峰不知道英国人的盘算,不知道这丫的就是个万年搅屎棍么?他当然知道英国的秉性,但是他也知道一点,当搅屎棍是需要实力做基础的。并不是谁都能当搅屎棍的,以前英国是国力充沛自然是可以尽情的当搅屎棍,而现在随着英国国力的下降,恐怕当搅屎棍也是有心无力吧!
当然,李晓峰并不是因为信心十足就没有将英国人放在眼里,他还没有那个自大,他之所以会同意英国人加入空中客车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经济上考虑。
不是筹划中的空中客车公司缺乏资金,实际上空中客车公司的几个主要股东都是不差钱。博福斯家族这些年跟在李晓峰屁股后面是大把的捞金,这还是隔了一层的,再看看某仙人的嫂子维多利亚那是赚得盆满钵满,至于某仙人便宜老爹也是没少赚钱,整个斯别洛斯基家族在北欧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至于某仙人的几个红颜知己,安妮公主的产业也不小,这一次入股空客几乎没有丝毫压力,美国的安娜虽然没有公主殿下那么能置业,但其也是亿万富婆级别的。可能某仙人的几个女人中间只有原配穷一点,不过对于苏联的国母来说,要不要钱都无所谓了。
总而言之,搞空客公司对李晓峰身边的这个圈子来说丝毫没有压力,也就是投几个钱给某仙人一个面子的事儿而已。所以某仙人不至于饥不择食要引进英国资本。
李晓峰真正看重的还是广阔的所谓自由世界这个大市场,之前这个市场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对苏联是封闭的,许多苏联以及社会主义集团的商品要么根本就被拒之门外,要么就是征收超高的关税。反正是各种不爽。
李晓峰现在就是想要借助空客公司这个名头撬开西欧市场,不能让美国人独家霸占这个广阔的市场,无论怎么样苏联也得分一杯羹不是。但是想要进去确实很难,因为人家根本就不鸟你,而且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还疯狂的攻击你,连带着让社会主义集团的商品都不好卖了。而现在联合搞空中客车公司,其实就是李晓峰的一块敲门砖而已……(未完待续。)
684
空中客车公司这块敲门砖的正确用法是这样的,大家联合起来办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享有在各投资国销售权力,总不能你们投资办厂最后还拒绝接受这个工厂的商品吧?
这么说吧,经过二战加强,苏联的航空工业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来说,也就是比美国稍差,而美国人之前通过马歇尔计划砸开了西欧市场,其商品销售是畅通无阻。而苏联的同类产品可能性能比美国差那么一点,但是因为人工成本低,销售价格可是比美国人便宜不少。对于此时钱紧的西欧老百姓来说,性价比更高的苏联产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因为政治的关系,这个市场对苏联是封闭的,哪怕是苏联的货性价比高也没办法卖。
而现在,有了空中客车公司这张皮,苏联的航空产品就摇身一变变成了欧洲联合出品,最大的政治障碍就这么消失了,而且对于西欧的政客来说,买欧洲联产货总比买美国货政治上更正确不是吗?而且具有朴素爱国情操的欧洲老百姓也吃这一套。
对李晓峰来说空中客车公司不过是一个开始,如果能够取得成功,很快很多苏联和中东欧社会主义集团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都会批这么一层皮在西欧销售。这如果成功了,所谓的铁幕不就是不攻自破了么!
所以,李晓峰不介意出让一部分股份给英国、荷兰和比利时,但是份额不会太大,英国顶多占5%,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什么的加一块也可能只有5%到10%之间。这样一来股权的大头还掌握在自己人手里,英国人就算要当搅屎棍,也翻不起什么波浪。
更何况,李晓峰还有对付英国人的杀手锏。别看丘吉尔这货成天铁幕什么的挂在嘴边,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家伙,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他会自动将铁幕丢到九霄云外。而在空中客车这个项目可以是让英国人有利可图的!
让我们从头说起,英国的航空工业其实也是很发达的,技术水平是相当的高,在不少项目上都比苏联高出一头。尤其是在大型飞行器上,英国的水平在五十年代还是一流的。甚至六十年代也处于第一线水平。
比如1947年首飞的AS57客机,这就是一款很优秀的活塞发动机客机。可惜的是生不逢时,随着喷气式时代的来临,这货很快就落伍了。
还比如英航宇公司的BAe111双发中短途喷气运输机,1961年开始制造,1963年8月开始试飞,1965年4月投入航线使用。先后共生产了5种不同型别:200型(56架)、300型(9架)、400型(69架)、475型(9架)、500型(87架)。比较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5月,英国航宇公司与罗马尼亚政府签订了由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飞机厂仿制227架475型和500型的协议(罗马尼亚编号分别为Rombac111495和560型)。也就是说这款飞机竟然打入了社会主义市场。
这还不是全部,还有在大天朝闻名遐迩的“三叉戟”,这个货其实也是英国产品。当然有一说一的是这个“三叉戟”其实并不算成功,与比其晚一年试飞的波音727外形相似,体积和载客量略小一点,都是三发中短程客机。但是波音727产量达到1832架,而“三叉戟”仅生产了117架,是波音727的l/15。
后来欧洲人认真分析了“三叉戟”与波音727竞争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三叉戟”和其他同时代的一些欧洲设计的飞机,如VC10、“协和”超音速客机,都犯了一个致命的毛病:仅仅针对国内或欧洲的需要,而没有考虑必须进入世界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场——美国。
正因为吸取了这一教训,法国、德国还有英国这些欧洲国家才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联合起来,不光是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而且以打入美国市场为首要目标,终于取得今天空中客车公司的巨大成功,以其空中客车系列客机赢得了和波音公司的飞机并驾齐驱的地位。
当然,这也是后话了。举这三个例子也就是说明英国航空工业的强大而已。其实英国航空工业最大强的所在还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劳斯莱斯的梗就不多说了,罗罗最强大的还是发动机领域,不管是二战还是冷战或者后世美帝一家独大的年代,罗罗公司的航空发动机始终是世界第一集团的,也就是英国人一年比一年穷,否则以罗罗公司的底蕴和技术实力还能更强大一些。
而李晓峰愿意给英国人股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罗罗公司的强大。苏联航空工业比美国差得最远的依然是动力这一块,而在动力这一块罗罗公司在五十年代可能还比美国人强那么一丢丢。要跟美国人抢市场,罗罗的发动机绝对是能加分的。所以李晓峰决定跟丘吉尔好好的谈一谈,以便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如果英国加入空中客车公司的话,苏联政府能给出的保证是,将罗罗公司的发动机列入备选发动机名单,只要客户愿意接受罗罗公司的航空发动机,苏联政府绝不做任何阻拦。”
说实话,丘吉尔动心了,二战之后对于英国的航空公司来说是一大煎熬。军方没有了更多的订货,甚至将二战末期的订单砍得一干二净。而国外市场又普遍萧条,根本争取不到什么像样的订单,更糟心的是美国人还参合进来抢食,这更是将英国的航空企业挤兑得七死八活。
从1945年开始,英国的军工企业进行了一连串的并购以及合并,以减少开支和增强竞争力。只不过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除了失业的产业工人越来越多之外,销售额是一年比一年低。
如果空客公司能卖出飞机去,就算只有一少部分装罗罗的发动机,那也是能增加英国的工作机会,能开源的。对于荷包很紧张的丘吉尔来说,能开源就是好事!
但是他也有疑虑,空客公司真的有竞争力吗?就算打着欧洲联合制造的名头,就能开拓欧洲市场了?
李晓峰也不怕告诉他实情:“空客公司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欧洲市场,现在欧洲的经济不景气,航空出行并不是人们的首选,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市场!”
丘吉尔有点惊呆了,美国市场是那么好抢的吗?波音现在一家独大,都能挤兑得欧洲的航空企业够呛,现在连自己的地盘都保不住,还去抢美国人的饭碗,这得是有多缺心眼啊?
所以丘吉尔也是很不看好空中客车公司的前途了,觉得哪怕没有自己去里头搅和,这个公司也存在不长。顿时他就犹豫了,考虑是不是就当这个事情没发生算了。
李晓峰自然能看出丘吉尔内心中的想法,如果是以往,他肯定巴不得英国人不参合才好,但是今天不行,他还瞄着英国市场呢,所以肯定得将英国人拉进来。
于是他建议道:“这样吧,如果贵国政府愿意加入空中客车公司,那么我代表苏联政府承诺将从罗罗公司采购不少于五百台喷气式发动机……”
丘吉尔有点震惊了,因为五百台喷气式发动机确实是个很大的订单了,这个量足够罗罗公司好几年的产量了。如果让罗罗公司知道他拒绝了这个提议,那帮货不定得鼓噪多少议员跟他磨牙。
丘吉尔在心中算了一笔账,英国政府认购5%的股份其实也没多少钱,将这笔发动机的订单以及后续可能存在的发动机订单算进去,这笔钱很快就赚回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加入?又有钱赚,还能打入敌人内部,一举两得啊!
英国人很愉快的在入股协议上签了字,而随着英国人的签字,荷兰、比利时也很快同意。空中客车公司的诞生是谁也不能阻止了。
可能有同志奇怪,为啥要给英国人那么大的好处,几百台发动机订单由苏联消化那多美。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个事儿苏联其实也不亏。
首先,罗罗的发动机水平比较高,至少比苏联国产的那些喷气式发动机寿命更长油耗更低,采购一点山寨一下开进的技术经验也是好的。要知道之前因为技术封锁,苏联已经无法拿到英国最先进的发动机了。
其次,按照空客公司的入股协议,该公司的产品肯定是需要打响一个头炮的,少不得苏联就得给订单,不说多了,采购个一两百架就是必然的。以中短途喷气式商业运输机和客机而言,一架至少需要两台发动机,再加上备用的两,这基本上就将罗罗的发动机消耗干净了。
你问苏联国内的航空市场有这么大?你别说还真有,因为苏联国土广阔,对空运的需求量其实挺大的。而苏联国内的航空公司主要准备采购的不是客运型,而是货运型。比起苏联国内那些可靠性不太好寿命低的喷气式发动机,恐怕还是采购罗罗的发动机更经济更靠谱。
也就是说,这笔交易苏联也不亏,既可能拿到比较先进的喷气式发动机技术,还能增强本国的空运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而且算上英国人入局之后未来打开了大门的英国以及西欧市场,这笔交易真心是很合算的。
实际上也是如此,1959年,法国航空公司更新换代客机和货机时,空客就拿到了大单子,虽然法国人依然采购五十架波音的飞机,但更多的一百架的大订单却给了空客。
法国人带头之后,荷兰航空公司也采购了三十多架空客的飞机,然后是比利时的二十多架。此外,中东欧也广泛采购空客的客机。从1955年空客第一架客机下线开始,该公司就根本不缺订单,进入到六十年到中期之后,因为口碑好,飞机又比波音便宜,空客的市场份额是一天天的增大。哪怕是“顽固”的英国人也开始采购空客的客机了。
其实这也还没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空客公司的模式,苏联找到了打开西欧市场的钥匙。很多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也是照猫画虎,翻墙进入了西欧市场。这直接导致了北约所谓的封锁和孤立沦为了空谈。
而这对于美国来说就绝不是什么好消息了,实话实说艾森豪威尔相当的恼火。他认为英国人背叛了自己。明明说好了联合起来扼杀苏联,怎么你丫一眨眼就跟北极熊把酒言欢还成立了什么空中客车公司来跟俺们美国航空企业抢生意,这是赤果果的捅刀子好不好!
反正艾森豪威尔是强烈的要求丘吉尔给个说法,那么丘吉尔给了说法吗?
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