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8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发起一场战争。

倒不是杜鲁门热爱和平,而是他认为这么搞对他本人没有什么好处,发动战争必然会遭到国内反战的老百姓的攻击,会降低支持率和风评。反正他也没办法连任,但至少要在民间留下一个好名声不是,如果给弄得跟胡佛一样全国人民都吐口水,那多么意思。所以在这个时候杜鲁门不太愿意发动战争搞坏名声。

不光是从名声出发杜鲁门不愿意发动战争,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谁能保证结果一定是好的?可能在共和党看来越共不堪一击,大美利坚伸出一根指头就能给丫碾死,但是杜鲁门又不是菜鸟,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发动战争对共和党背后的军火集团有好处,不打仗怎么卖军火?

但是对他这样的政客来说,就一定有好处了,前面说了会被反战的老百姓骂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越共背后站着的是苏联和华夏,谁敢忽视苏联的态度,是的,现在俄国佬似乎很老实,但谁敢保证他不会像毒蛇一样突然发动进攻?

杜鲁门可不认为现在的美国就能稳稳的吃住苏联,在他看来只要有苏联的支持,越共大可以跟美国消耗下去,那样的结果将是一场持久战,会花很多钱会死很多人,这个骂名真心是不能背啊!

这还是杜鲁门不愿意扩大对越作战规模的第二点理由,而他还有第三点理由,那就是哪怕美国真的能够实现战前制定的目标,可那又跟他杜鲁门有多少关系?

满打满算他杜鲁门也只有一年多的任期了,这一年多就能干净利落的解决掉越共?杜鲁门是没有这个把握的,甚至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那些军方巨头也没有这个把握。而一旦这场战争超过一年以上,那就意味着就算美国能取得胜利也跟他杜鲁门没有关系了,获得胜利果实的绝不是他而是下一届美国总统。

换而言之,杜鲁门要承担发起战争的种种风险,而又享受不到一点儿战争的红利,那么他杜鲁门吃吃拧了去扩大对越作战的规模?

恐怕只要是正常人都会选择保守,都会选择维持现状,而杜鲁门就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正常人了,趋利避害是他最基本常识和本能,所以这个破事他是坚决不干滴!(未完待续。)

678

古比雪夫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雾风耶维奇了,倒不是说他记仇,因为上一次交锋的不愉快而念念不忘。古比雪夫没有那么小气,而且那个“不愉快”也不是特别的大,在他们这个圈子里只能算小事而已。

真正让古比雪夫觉得不愉快的还是工作分工,这一届大会结束之后,雾风耶维奇如愿以偿的再登上一级台阶成为了常委,和古比雪夫同属于七大长老之一。当然,古比雪夫也不是对雾风耶维奇升官感到不高兴,他们两人之间其实没有太大的利益关系,雾风耶维奇并没有挡住古比雪夫或者古比雪夫的青睐的后辈的脚步。

真正让古比雪夫感到不高兴的是职务分工,现在古比雪夫是人民委员会主席而雾风耶维奇是人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也就是说在政务上古比雪夫是一把手而雾风耶维奇就是二把手,之前有说过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关系是很难处理的,况且古比雪夫跟雾风耶维奇之间的理念还有所冲突。

什么理念上的冲突呢?古比雪夫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更熟悉也更拿手,如果让他实话实说,他对李晓峰想要的经济改。革其实并不太欣赏。而雾风耶维奇,说实话,他暂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政治抱负,基本上是李晓峰吩咐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现在李晓峰吩咐要搞改。革,那他就坚决的支持改。革,说不好听点,这位有点某仙人应声虫的意思。

几十年后,也有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过雾风耶维奇,询问他为什么在政治上没有自己的“主见”都是炒前任的现饭。对此雾风耶维奇也不气恼,他反问道:“你觉得我在政治能跟列宁、托洛茨基和安德里同志相提并论吗?”

记者的回答当然是不能,所以雾风耶维奇理所当然的说道:“那事情就很简单了,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在,同之前那些伟大的同志相比我差得很远,他们提出的理论和探索出的道路已经很完善了,以我的能力是无法拾遗补缺的,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胡折腾,老老实实按照他们指引的道路踏踏实实的走下去不是比什么都强吗?”

这个回答让记者是一阵无语,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雾风耶维奇是相当的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是那种锐意进取再开创一片天地的领导人,他只有守成的能力,所以他就老老实实的守成,不瞎折腾不自以为是的搞一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给自己刷声望。他就是老老实实的维护既有制度,在既有制度的基础上做事做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让我们继续回到古比雪夫不喜欢雾风耶维奇的话题,因为雾风耶维奇完全赞成李晓峰的改。革,所以在理念上他跟古比雪夫就有碰撞,这种理念上的碰撞对于古比雪夫这样的老革命来说,绝对不会愉快。

不过这也不是古比雪夫讨厌雾风耶维奇最重要的原因所在。更重要的原因是,雾风耶维奇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给古比雪夫找了很多麻烦,大大增加了古比雪夫的工作难度,对此古比雪夫自然是一肚子火气。

比如说党费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跟人民委员会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这是党务,但是苏联的传统党政不分家,最终决定国家大计方针的还是党。

在政。治局全体会议上,雾风耶维奇就突然提出现有的党费缴纳标准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时代了,应该采用全新的党费缴纳标准。

这个问题说起来并不大,但是牵涉的人多啊!整个苏联一千多万党员,那都是要交党费的。一个党员每个月交一卢布那都是一千多万,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不是。

但是这些年来布尔什维克的党费却是交得乱七八糟,按照联共布之前的要求,每个党员每年应该缴纳五卢布的党费,按道理来说一年应该收取至少五千万的党费。但实际上联共布的财务统计显示,近十年来每年实际收到的党费不超过3000万卢布,还有两千万就不翼而飞了。

当然,之前党对这个问题也不甚重视,因为党并不缺钱开展活动,作为当下苏联唯一的政党,整个苏联都是布尔什维克开的,财政上的指头缝里漏一点就足够党组织的花销了。所以一直以来对党费问题党内是基本不在乎的,党费大家就象征性的交一点,不愿意交五块钱就交一块钱,如果实际家庭困难,交五毛钱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总而言之,联共布的党费收取政策是相当的灵活,大家也就是意思一下就算完了。直到现在雾风耶维奇捅破了这个窗户纸,这个问题就曝光了。

所以,李晓峰很快就发话了,要求人民委员会立刻去统计一下,这些年来一共花了多少钱来给党组织擦屁股,统计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之后,再由中组部负责将这笔钱追回来,也就是说全体党员都必须将之前那些年欠缴的党费全部补足。

好吧,这就很讨厌了。因为这儿工作太的罪人,如果人民委员会统计出来的数字太大,那大家伙还补缴的钱就很多,谁愿意往外掏钱呢?而且习惯少交党费的广大党员都不希望常态化的多交党费,反正大家伙都不高兴,普遍有情绪。

而广大党员干部对其中的内情又不甚了解,以为这是古比雪夫搞出来的,否则之前十几年都没听说要多交钱,怎么就你古比雪夫一上台就发生了变化?

你说说古比雪夫对罪魁祸首雾风耶维奇会有好脸色?只不过古比雪夫并不知道追缴党费并不是雾风耶维奇自己的主意,他还没有那么充足的正义感和使命感。追缴党费其实是李晓峰的想法,他关注这个问题也有年头了,从托洛茨基时代他就在政。治局提出过这个问题,不过当时老托认为全国的经济都才刚刚走上正路,广大党员的收入并不是特别理想,甚至有一批党员的经济还很吃紧,每年交党费有一定的困难,不应该马上就强硬的逼钱。

到了斯维尔德洛夫时代,小斯忙着收买人心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同意追缴党费。所以这个问题就一直拖了下来,直到李晓峰上台,才决定作出改变。

在李晓峰看来党员缴纳党费就跟公民依法纳税是一回事,这是党员的最基本义务,你连党费都不想交还谈什么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而牺牲?更何况一年五块钱的党费也真心算不上多,以苏联党组织的成员结构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党员都是公务员或者国有企业职工,固定收入一年下来平均都有三五百块钱的水平,拿出百分之一点几的收入交党费很吃力?如果连这都觉得吃力的话,那还是别入党算了,对党都是一毛不拔,对其他阶级同志自然也是一毛不拔,一毛不拔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李晓峰看来,广大党员一方面享受着入党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尽党员的义务,这就是来白占便宜的,这样的人到了关键的时刻都是不顶用的。我们的党需要的是真正有理想愿意奋斗的好同志好战友,不需要鸡贼。

所以李晓峰是下定了决心来追缴这笔款项,并将党费收取规范化,让党摆脱吃财政救济的窘状,毕竟不能用纳税人的钱来养党不是,那对广大纳税人多不公平!

只不过李晓峰的想法并不为古比雪夫这一类的老派所理解,在他们心目中党国一体,党就是国国就是党,无非是左手倒右手,这么一点点钱还要逼党员干部,那多没面子!

所以他们是比较抗拒的,根本就不愿意沾这个事儿,无奈之下李晓峰也就只能让雾风耶维奇帮着唱一回双簧了。雾风耶维奇来打破僵局提出来,李晓峰就好乘势跟进。

有时候政治上的事情就是这么无奈,你明明觉得是好事,但就是因为妨碍了一批人的利益而没办法去做。尤其是那些墨守成规的潜规则,更是不好碰。这也就是李晓峰有这个决心,换后世类似勃列日涅夫之类的货色,看到了也装作没看见。

在联共布内部类似的潜规则还有很多很多,一条条一件件都会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而在这个五年之内,李晓峰要做的就是尽量的打破这些腐朽陈旧的潜规则,用一套新的制度予以取代。

追缴党费就折腾了整整半年,期间不是没有人试图去对抗,尤其是一部分觉悟很低的老革命,仗着年纪大资格老而且已经离休退休是根本不鸟这个事儿。他们不光是自己不以身作则,甚至有一部分故意唆使其他党员干部也不交,是摆明了对抗组织。

一时间是压力山大,追缴事宜就进行不下去了,对此李晓峰倒是不着急,他早就知道事情不会那么简单,绝不会一点阻力都没有。他是按部就班的开展工作,追缴工作组拿这些老油条没办法,那就上纪。委,中纪。委首先组织工作小组下去带头做工作,跟这帮老油条将道理讲透彻。下级纪。委机关也是全面出动,不断地宣讲。

当然,效果也就是那么回事,一部分胆子小的却是补缴了,但绝大多数依然不为所动,这样又是过去了半年。也就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就折腾了将近一年,还没有太大的成效。反正广大中。央委员是等着看笑话,而就是这个时候李晓峰亮出了杀手锏。

中纪。委专门做了一个最后通牒,告诉那帮不肯交党费的老油条,限期于1951年12月31日之前补缴之前所欠的一切党费,否则按照党的规章制度给予处罚。

什么处罚呢?很简单,按照党章,连续半年不交党费或者拖欠党费一年以上,按照脱党处理。也就是取消其党籍!

在苏联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比如那些不肯交钱的老革命,一旦被取消了党籍,其退休或者离休之后的福利待遇就要下降一大截。之前不过是党中。央没有跟这帮人较真而已,一旦较真分分钟就能让他们大出血。

当然,依然有老油条不把这个最后通牒当一回事。不过到了1952年1月15日,新一轮的发薪日时,不少老党员忽然发现自己的工资少了一大截,等他们气哄哄的找相关部门要说法时,却被告之已经按脱党处理,不符合享受相关党员离休退休政策,所以工资自然是少了。

这一下可是闹开了锅,一大批愤怒的老革命气哄哄的找组织要说法,甚至打算闹事,但是在李晓峰强硬态度下,没有任何意义。最后还是鲁祖塔克帮着他们说了好话,只要这些老革命在1月底补齐党费,并保证今后再也不拖欠党费,那就重新恢复党籍,之前的脱党改为留党察看一年处分,还要求他们写出深刻的检查,并保证今后绝不再犯。

反正这一套红脸白脸的戏唱下来,举国上下都知道李晓峰这是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他连老革命的面子都不怎么给,怎么会鸟小革命。反正顿时全国上上下下的党员干部再也不敢将中。央的精神和决议不当一回事了。用李晓峰的话说:“这可以叫杀一儆百,也可以叫辕门立木。要的就是让全国上上下下都知道中。央是认真的,是决不能再敷衍了事对待的。”

不得不说,李晓峰这一手还是有必要的,如果他贸贸然开始改。革,上上下下恐怕有抵触有意见都会故意抵制,他必须找只鸡给它宰了,让他们知道知道厉害关系,他们才会用心认真对待。

花了两年的时间整肃风气,这就是李晓峰最初取得的成果,他知道这个速度绝不算快,但他更知道改。革不是过家家,每一步都必须慎重,必须谋定而后动,一步一个脚印站稳了,才能真正的推行下去。(未完待续。)

679

1952年注定了是一个将要改变的年份,这一年是世界各国大选换届的年份,在英国丘吉尔卷土重来,以77岁的高龄再次当选为首相。而在美国总统竞选也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状态,随着艾森豪威尔宣布竞选并成功的被提名为共和党候选人,这场大选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了。

对共和党来说,这是终结民。主党二十年统治的最好机会了,罗斯福已经死了,杜鲁门又没戏了,轮也该轮到共和党执掌天下了。尤其是他们成功的拿下了艾森豪威尔这个大英雄,有艾森豪威尔这块响当当的牌子,民。主党拿什么跟他们争?

民。主党人的想法很正确,这一届大选确实悬念不大,因为双方候选人的差距比较大,谁听说过民。主党候选人史蒂文森?而谁又不知道艾森豪威尔?

反正看上去是听没有悬念的,当然其实中间并不是完全没有波折,主要的波折就出在了艾森豪威尔的选择上。在艾森豪威尔决定参选之前,这位的党籍并没有着落。

可能在某些同志看来这太不可思议了,入党不是一件挺严肃的事儿吗?艾森豪威尔一把年纪了这个事儿怎么会没有着落?早几十年他干啥去了?

这个事儿只能说国情不同,也许在苏联入党的最好时机也就是二三十岁的时候,大部分党员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入党的。但是在美国不一样,如果不是下定决心要从政,很少有人会小小年纪就入党。对于一般的美国人来说,入党啥的离他们太遥远。他们可能倾向于或者喜欢某个党派,当不一定代表他们就会积极加入那个党派。

艾森豪威尔就属于那种比较普通的美国人,他的出身很一般,早年立志从军时恐怕也没有想过什么政治方面的事儿。而且实话实说,艾森豪威尔这一代美国军人并没有赶上好时候,刚刚打完一战,元老院就大裁军放马南山,一度艾森豪威尔的饭碗都可能保不住,还是巴顿找关系给他谋了一个麦克阿瑟副官的职务。

整个三十年代,艾森豪威尔恐怕也没有想过在政治上有什么建树,虽然当时的他在军事能力上就不算突出,而是组织能力很强,尤其是善于跟政治打交道。

反正那时候的艾森豪威尔恐怕也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会当上美国总统,自然的政治理念也无从谈起。可能他当时比较认同共和党的理念,但是他是绝对不会表现出对共和党的倾向,毕竟当时的美国总统是罗斯福,这位可是铁杆的民。主党人。而一个共和党背景欧洲盟军总司令可能会让总统不喜,艾森豪威尔只要稍有有一点政治智商就应该选择中立,不表态才是最佳选择。

应该说这种不表态让艾森豪威尔受益颇大,因为我们能看到二战结束之后共和党依然没有什么起色,干不过罗斯福不说竟然还干不过杜鲁门,简直是丢人之极,而且每一次共和党在竞选结果出来前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舆论和民调看好,但就是没办法登上那个宝座,简直能气死人。

连续输了二十年之后,共和党内部要说没有危机感那真心是假的,所以对于新一次大选他们是志在必得,所以也是拿出了最好的筹码笼络候选人。

可能有同志会奇怪,一个党派还需要笼络候选人?这太惊悚了吧?说倒了吧?从来都只有个人巴结集体的,怎么能反过来?现在偏偏就反过来了,因为之前共和党一输再输,实在是丢脸之极,所以他们就必须找出一个声望高、形象好的众望所归的候选人跟民。主党打擂台。而这一类的候选人,在共和党籍的党员中暂时还看不到,也就是说共和党必须临时抓一个“外援”来帮忙。

不要以为这很奇特,看看后世川普跟希拉里的竞选之争,最开始川普明确了自己的共和党籍吗?这么说吧,最初的川普更像个无党籍人士。甚至他后来明确了自己的共和党籍之后,共和党内部不是也有一大帮人不买账么。

对美国的两党政治来说,总统候选人的党籍问题真心不是那么重要,只要候选人有足够的声望能拉来选票两党都会无条件的欢迎。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对于当年的共和党人来说,自然是瞪大眼睛在国内搜索合适的候选人,很快艾森豪威尔这边扭扭捏捏半遮半掩的就表达了同共和党接触的意思。而对于共和党来说,艾森豪威尔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总统候选人,民众形象好,威望又高,还是二战中的统帅大英雄,更重要的是艾森豪威尔在政坛还有相当的人脉,就凭这几条谁能和他争?

那么我们要问,艾森豪威尔为什么要选择共和党呢?实话实说共和党能给他的民。主党一样能给他,选择民。主党不也是一回事吗?

不得不说,艾森豪威尔是天生的政客,在这方面的才华比军事才华高得多。在他看来民。主党已经是气数已尽,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民。主党已经执政了二十年,实话实说老百姓已经有些腻味了,换换口味选一个不一样的总统可能他们更有兴趣。第二,民。主党最近几年的执政有点让人失望,现在的支持率有点低,哪怕是艾森豪威尔站在了民。主党这边也不敢保证就一定能赢。而且就算赢了美国总统选举也很有可能输掉参众两院的选举,一旦共和党继续把持参众两院,那对总统来说就是一个悲剧,几乎就不可能有建树。艾森豪威尔可不想只干一届美国总统,在这方面他还是有点野心的。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点原因,艾森豪威尔背后也不是没有支持者的,而这批支持者大部分都来自于军火集团,而民。主党跟这个圈子关系并不紧密,他如果投靠民。主党就得跟自己的老朋友说再见了。

艾森豪威尔可没有那么傻,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该怎么选自然是一目了然,于是乎他毫不意外的选择了共和党。这个选择并不坏,对于共和党和艾森豪威尔来说是双赢的选择。

而李晓峰也是相当关注美国的这次大选,他知道不出意外的话艾森豪威尔肯定会当选。而这位艾森豪威尔总统真心只是一个大资本的代言人,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艾森豪威尔的政府主要部门领导都是些什么就明了了。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特点之一是,政府的重要职位几乎都被大财团的代表人物占据。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杜勒斯当了国务卿,杜邦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威尔逊、副总经理凯斯分别出任国防部长和副部长。威尔逊持有通用汽车公司200多万美元的股票,在参议院讨论他的任命时,发生了周折。议员问他如何处理国家和公司的关系时,他回答说:“我认为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利的,对美国也有利,反之亦然。”

后来这句话成了美国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引用,它赤裸课地道出了政府和财团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其他内阁部长中,除劳工部长是工会负责人外,其余也都由企业家担任,被戏称为八个百万富翁和一个管子工的内阁。等到劳工部长马丁。杜金辞职后,更是清一色的大企业主,甚至在白宫里面,资本家也占了主要地位。因此美国报纸把他的政府称之为“大企业家集团”。

很显然艾森豪威尔这个总统所要做的就是维护好大资本家的利益,而对于战后极度膨胀的美国大资本家来说,最大利益就是广泛的在全球争夺廉价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而这就意味着扩张。

对外拓展势力范围就成为了艾森豪威尔的首要任务,而一个扩张的美国好打交道吗?对苏联来说肯定是不好打交道的,这意味着苏联将要面临更多的外部压力。尤其是要注意丘吉尔也被重新请进了唐宁街10号,这只老狐狸怎么可能放过狐假虎威的机会。

李晓峰相信不久之后,美国和英国就会初步结合起来,将组建一个邪恶的轴心来打击苏联。

应该说李晓峰的猜测完全正确,因为就在艾森豪威尔当选之后,丘吉尔马上就开启了新一轮的华盛顿之旅,两位在二战中合作过的老朋友是言谈甚欢,谈笑之间就初步定下了未来英美关系的基调。

当然这个调子是很陈旧的,无非是特殊伙伴关系那一套呗,不过这次的特殊伙伴关系跟之前有了些许不同。之前罗斯福时代的特殊伙伴关系中英美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而艾森豪威尔时代的英美特殊伙伴关系美国已经变成了领导者,而英国则沦为了追随者。

实话实说,丘吉尔本人自然是不喜欢这种关系的,但是丘吉尔是个政治家,他知道什么时候只能忍只能装孙子,现在的大英帝国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已经是扎扎实实的破落户,再徜徉在昔日的荣光中真心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丘吉尔是非常现实的,如果认美国做大哥能给奄奄一息的帝国带来好处,为什么不呢?所以他是力排众议通过了相关决议,根据英美之间达成的协议,英国将一系列海外权力渡让给美国,换取美国新一轮的经济援助。今后英国将在国际事务中从分尊重美国的领导,协助美国继续维护大英帝国用了数百年打造出的这个体系。

总而言之,丘吉尔的策略就是收缩和退让,反正随着战后的经济紧张,英国已经无法维持当年大英帝国的全球利益存在,与其眼睁睁的看着那些地盘被美苏用各种方式侵吞,不如主动一点送给美国当人情,换取美国在其他利益问题上的让步。

比如丘吉尔获得了更优惠的经济援助,数额高达三十亿美元,这就给了财政濒临崩溃的帝国缓了一口气。比如美国人同意了英国继续维持在非洲的殖民利益存在,这多少算是给了一块遮羞布。

最主要的是丘吉尔保住了之前维护了三个世纪的那个体系,只要这个体系还在,大英帝国就还能玩下去。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敢说未来大英帝国就没有中兴的机会了?

丘吉尔自认为自己是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的一代明相,挽大厦之将倾,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只不过李晓峰并不这么看,在他看来,英国人虽然吊住了一口气,但是并没有什么东山再起的机会了,重新定义了英美关系之后,英国仅仅是美国的从属者,未来在国际利益分配中,绝对是美国拿大头英国拿小头,没有足够的利益收益英国怎么重新壮大?

说白了,按照英美的新关系,英国这辈子都只能是美国的从属者,想要反超简直是痴人说梦。

可能有有同志又要不同意了,说如果美国倒下了,英国不就可以再次出头了?问题是要想一想,能让美国倒下的只有苏联,苏联干倒了美国轮得到英国出头。更何况按照新的英美特殊友谊关系,英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可以捆绑得很紧,可以说是一荣皆荣一损俱损,美国完蛋了英国想要独善其身,你就说笑话吧!

这么说吧,丘吉尔所做的不是什么扶大厦之将倾,而是给大英帝国这幢破房子重新裱糊了一遍,看上去是焕然一新了,但是实质依然是那幢破房子。这些裱糊的部位经过了一些年的风霜雨雪之后就会脱落,就会暴露出破房子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项自欺欺人的面子工程而已。

看似丘吉尔的所作所为为英国争取了时间,但实质上不过是苟延馋喘,不改变破房子本身,再怎么粉饰也改变不了房子越来越破旧的本质。只要时间一到,这幢房子就会轰然倒塌。而李晓峰需要做的就是加速这幢破房子老化的过程而已……(未完待续。)

680

英国和美国正式达成一致结成攻守联盟,对苏联来说压力就比较大了。因为从实力上说,英国和美国相加几乎占据了世界一大半的工业和经济能力,如果在算上同是北约国家的法国,那英美法的这个联盟体系几乎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了。

在看看苏联这边的盟友,几乎就是一群穷兄苦弟,带着这一群苦哈哈怎么跟英美法等高富帅斗呢?

反正从实力上说,差距确实很大,如果苏联任由这个围剿自己的联盟出现了,那确实是比较危险的。只不过李晓峰怎么会束手待毙呢?在国际社会合纵连横是必然的套路,不按这个套路来,真心是只有死路一条。

李晓峰不想作死,所以在英美不断走近的时候,他也开始了提前布置,拆散英美之间的联盟关系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所以在这方面李晓峰就没有白费力气了。但是在北约集团中不止有英美,还有一个看上去不是那么重要的法国。

说起来法国也是奇葩,二战末期同苏联的走得比较近,一度是狠狠地坑了英美,但是随着经济不景气和戴高乐的下台,情况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变化,开始抛弃苏联投入了美国的怀抱。这让战后初期苏联和法国之间的很多协议都无疾而终,让李晓峰的大部分努力都化为了泡影。

不过李晓峰当时并没有太着急,因为他太了解法国人了,往好了说法国人很浪漫,办事情比较情绪化,但是往坏了说法国人就比较浪了。尤其是战后这一段时间,因为二战赢得比较窝囊,所以法国人的民族情绪比较激动,凡事只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那就等着看好戏吧!

看什么好戏呢?自然是美国人的好戏,之前有说过美国援助法国的根本目的不是帮助法国重新崛起,而是想控制法国。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控制欧洲。法国第四共和国是全面接受了美国的所谓援助,法国付出了一定代价获得了救命的钱。

按道理说这是可以接受,但是法国骄傲的老百姓却不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