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8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整个阿拉伯都会群起响应,那时候再适时的提出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大阿拉伯,反对的阻力恐怕就会小很多吧!

从这方面来看,纳赛尔是个理想主义者,至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跟那些庸庸碌碌躺在油田上混吃等死的王爷们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可惜的是,越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所要面对的困难也就越大。尤其是类似纳赛尔这种理想,那更是相当的艰难。并且一开始纳赛尔就搞错了方向,他所要面对的最大阻力并不是那群混吃等死的石油王爷和石油王子,这帮货都是渣渣,他真正的敌人是掌握世界经济命脉的大流氓。

很简单的道理,对于大流氓来说自然是希望基础工业原料便宜,尤其是石油能源受控制。而纳赛尔却想要动这块蛋糕,一个大一统的阿拉伯对石油的控制能力自然是大大增强,那时候就会变成卖方市场,你想想买方能够乐意?

所以对于世界经济大流氓来说,纳赛尔的这样的异端是决不能容忍的,阿拉伯国家最好还是一盘散沙,这样方便他们各个击破……(未完待续。)

659

上一章说了纳赛尔的野望,处于各个方面的考虑,他都必须对以色列下手,而且他也不缺乏动手的借口,因为此时以色列和埃及还存在着严重的边界纠纷。

所谓的边界纠纷其实就是西奈半岛的问题,以色列独立战争胜利之后,以色列国防军是一路向西同支持阿拉伯联盟的英军作战,在西奈半岛是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事实上占领了西奈半岛一大半的地区。

而接下来不管是英国在埃及的垮台还是美国人的接手,都没能让以色列吐出西奈半岛这块肥肉。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一线同以色列国防军是处于军事对峙之中,时不时的双方还会发生一些擦枪走火的小摩擦,这几年平均每个月都要死几个人。

而这就给了纳赛尔充足的理由,在他看来收复故土是合理合法的,当然如果能在收复故土之余还能顺手消灭掉以色列那就更好了。所以从上台之初,纳赛尔就是积极整顿军队,雇佣美国军事顾问,并从美国购买和获得了不少军事援助,组建了三个全新的美械装甲师,以及发展了一只还像个样子的空军。

经过了这一番准备之后,纳赛尔觉得时机成熟了,但是他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中东的问题,并不是中东国家说了就能算的,涉及到以色列就会牵扯到苏联,而涉及到埃及也会关系美国。要对以色列动手,他无论如何也是必须征求美国的意见。

不得不说,纳赛尔的运气真的不错,因为此时杜鲁门被猪湾事件搞得焦头烂额,急需一个能够转移视线的大事来解围,纳赛尔就这么送上门来了,应该说让杜鲁门是非常高兴的。

在杜鲁门看来,如果埃及和以色列发生军事冲突,那么世界的焦点就会转移,那时候谁还关心什么猪湾事件,还是看阿拉伯人跟犹太人撕逼比较精彩。而且杜鲁门还觉得就算埃及和以色列开打,也不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仅仅是局部冲突,最后只要刹车捏在美国手里,就是进退从容。

带着这样的想法,杜鲁门很快就默认了纳赛尔的行动计划,当然他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这是必要的政治正确。杜鲁门实在是不想再次重蹈猪湾事件的覆辙了。

结束了对美国的访问,获得了比较乐观的结果让纳赛尔也是信心大增。返回埃及之后,他立刻全面动员准备一举荡平以色列。

让我们再看看以色列的反应。《旧约》上曾经说过,以色列是一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但是这话大半是不靠谱的,大概是上帝他老人家忽悠以色列人的。不管是从地理气候还是从政治历史来看,以色列都是一片流淌着鲜血与眼泪的土地。这里的土地并不肥沃,也并不适合耕种,可以说是类似戈壁的不毛之地。而最早的犹太人恐怕农耕技能也不发达,过得是游牧生活,甚至觉得游牧的人比农耕的人地位还要高一点。

这不是瞎掰,一样能从《旧约》中看出端倪,比如著名的该隐与亚伯的故事,该隐就是种地的,而亚伯则是牧羊的,祭祀上帝的时候,老爷子更喜欢吃肉,所以选择了亚伯的小羊羔,而不要该隐的“素菜”。不光是这一例,后来耶稣基督也是牧羊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牧羊象征着管理和统治权,是上位者的象征。

当然,这也有点扯远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说,犹太人的祖先随着摩西逃出埃及之后,实际上并没有马上前往以色列这块应许之地,而是在西奈半岛的旷野上流浪了很多年,在那些年犹太人过的就是游牧生活。实际上摩西本人也没有到过应许之地,遵从摩西的指示,率领犹太人抢下应许之地的是摩西的助手约书亚。

不过犹太人抵达应许之地之后,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从游牧向农耕定居生活转变,在那段时间里犹太人的种地技能可是攀得很高。只不过罗马人毁掉了这一切,在那之后的两千多年里犹太人都只能颠沛流离,直到二战胜利之后,他们再次抓住机会返回应许之地为止。

犹太人在这方面还是很强的,哪怕是二战他们遭受了极大的困难,几乎是被灭种,可一旦返回巴勒斯坦就爆发出了跟之前阿拉伯人完全不同的战斗力。重新迁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都是又准备而来,他们刻苦的学习了农业技术和如何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在巴勒斯坦沿海的沼泽地排水、开荒,在内格夫的沙漠播种、绿化。他们很团结而且分工细致,苦活、脏活轮流干,连管理层也不例外。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的将这片不毛之地慢慢的改变。

在这方面,犹太人真心比从穆罕穆德时代就占据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强很多,这一千多年来在阿拉伯人手里巴勒斯坦总是一成不变,除了没完没了的宗。教冲突,真心是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对阿拉伯人来说他们更关心宗。教和传统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

犹太人深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在应许之地重新建国的他们并没有放松,毕竟周围这群邻居实在是格格不入。在一边恢复生产的同时,犹太人也没有放松军备建设。这里就必须要提一个人的名字了,他叫做伊盖尔。亚丁,这个人恐怕很多同志都没有听说过,大部分同志听说得更多的是达扬、沙龙,但是这位亚丁也很厉害,而且资历比前面两位老很多。

历史上以色列建国之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就爆发了。当年的以色列可不是后来可以吊打阿拉伯联盟的存在。当时刚刚从纳粹恐怖大屠杀下侥幸余生的犹太人很弱小,组建的以色列国防军可是说是彻彻底底的乌合之众。

因为大部分犹太国防军军人都缺乏经验,犹太人只能挨个子里拔将军了,将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实际上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职务交给了一名美国出生的犹太人大卫。马科斯。这位马科斯学历很高,西点的毕业生,而且在美军中官拜上校,似乎是高级军事人才。

但事实是,这个任命很不高明,因为这位马科斯上校虽然学历高军衔也不低,但这位真的没有上过战场,二战中仅仅在美军的民事部门服役,毫无指挥经验可言。只不过那时候以色列实在是缺人,马科斯上校本人又是铁杆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而且毕竟这位接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比那些半吊子强多了。

之所以说这个任命不高明还不仅仅是因为上述原因,而是因为这位马科斯上校是个不折不扣的茶几,因为出生在美国,所以这位是一句希伯来语都不会说,某天晚上闲着睡不着觉,就学着像大人物一样“微服私访”,结果一头撞上了岗哨。而哨兵又是巴勒斯坦本地土生土长的犹太人,自然是用希伯来语问马科斯上校口令,可怜的马科斯上校半句希伯来语都不懂,自然是答不出来,直接就被哨兵一枪爆头挂掉了。

可怜的马科斯上校就这么结束了总参谋长生涯,不过这对他以及对以色列来说都算是好事,接下来继任的总参谋长是雅科夫。多里,但是这位多里是个病秧子,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期间病得死去活来,根本没办法指挥部队,只能让他的副手也就是前面那位伊盖尔。亚丁来主持大局。

亚丁是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其父是个著名的考古学家和教育家,母亲则是著名的女权运动份子。亚丁15岁就参加了哈格纳,哦,对了,可能有同志不知道哈格纳是个什么玩意儿,这玩意儿的历史又要重头说起了。

《贝尔福宣言》发布后,大批的犹太人开始举家返回巴勒斯坦,这让阿拉伯人的戒心和敌意大大增强,开始担心犹太人反客为主,于是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开始愈演愈烈。而当时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行动路线有些错误,一开始就将眼光放在了大国政治上,准备用游说和跪舔的方式让大流氓高抬贵手给犹太人一条生路,而他们就偏偏忽略了已经在巴勒斯坦定居的犹太人的利益(说不好听点就是不管他们的死活),这也就催生了那句著名的话——一个没有土地的民族来到了一个没有主人的土地的说法。所以在巴勒斯坦定居的犹太人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安全问题,他们不得不拿起武器组建自卫力量,而这就是哈格纳的前身(哈格纳其实就是自卫队的意思)。

因为英国在巴勒斯坦政策的不断摇摆,时而倾向犹太人时而倾向阿拉伯人,所以在整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哈格纳发展得还算不错,在三十年代末哈格纳从原本的犹太人村舍自卫队发展成为了真正的军事组织,兵力一度在一万两千人左右。

而这个哈格纳组织也就成为了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可以说以色列建国之后的高级军官中,绝大部分都有哈格纳的背景。比如说著名的达扬、被刺杀的拉宾、负责建造苏伊士运河防线的巴列夫、参加过1973年十月战争的埃拉扎尔、负责恩培德机场营救的古尔、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埃坦,比较特殊的还有没机会加入哈格纳但是却加入过哈格纳的儿童团加纳德的沙龙。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哈格纳的政治主张虽然是坚持犹太复国主义,但是对英国和阿拉伯的态度则是既斗争又妥协,在推动以色列建国和帮助犹太移民上坚决斗争,但在抵御阿拉伯“恐怖分子”和维持以色列社会稳定上又主张同英国等中东大流氓合作。哈格纳主张对阿拉伯人的挑衅有理有利有节,不主张残酷的报复和主动出击。

而哈格纳这种“克制”的作风受到了右派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坚决反对,后者要求主动出击,打击英国占领军和阿拉伯匪帮。而这一批右派从1931年起就从哈格纳中分裂出来了,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伊尔贡(意为民族军事组织)。更奇葩的是1941年伊尔贡中更极端的一只在斯特恩的领导下再次分裂,自组勒海组织(意思是以色列自由战士),这帮人在历史上甚至不惜同纳粹德国合作,以达到将英国赶出巴勒斯坦的目的。

因为勒海组织太过于奇葩,在犹太人中的口碑也是相当的糟糕,哈格纳就曾经跟英国合作联手围剿勒海组织。不过当以色列建国战争爆发时,不管是哈格纳、伊尔贡还是勒海都团结在了一起并肩战斗。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位亚丁就是哈格纳中的核心力量,只不过这位当年跟哈格纳的总参谋长伊扎克。萨德发生冲突,一怒之下干脆退出了哈格纳,转而去念大学去了。历史上以色列建国战争爆发前夕,本。古里安亲自去把亚丁招了回来,任命其为作战部长和副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应该说亚丁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只不过这位仁兄的脾气是相当的大,1952年竟然跟本古里安因为裁军问题干起仗来,一怒之下这位又一次撂挑子不干了。请注意此时亚丁才35岁,退役之后他继承父业进行考古研究,1956年完成博士论文,把对《圣经》的考据和早期犹太人历史至关重要的轰动发现《死海经卷》翻译成了现代文字。他领导了很多重要的考古开发,并不断地和政府以及军队内高官私自占有考古文物的卑劣行为坚决斗争。据说一次摩西。达扬也卷了进去,对此亚丁愤怒地咆哮道:“我知道是谁干的,但是我不说,要是给我抓住,我会把他的另外一只眼睛也抠出来!”(未完待续。)

660

亚丁的脾气不太好,但是业务能力还是没有问题的,至少是收拾阿拉伯人是没有大问题的。只不过这一点是纳赛尔不知道的,他认为只要有了美国的支持,击败以色列问题并不是特别大。

所以一方面纳赛尔不断地做军事准备,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在同以色列的停火线上做试探。比如1950年1月17日,纳赛尔就对埃及军民宣布:“新的阶段来临了。”

所谓的新阶段就是埃及军队在当月20号对坎塔拉一线的以色列阵地发动大规模炮击。这场炮击是相当突然的,也算是打了以色列人一个措手不及,一天之内被击毙了十几人,另有百余人受伤。

可能对别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伤亡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这就算重大损失了,为什么呢?因为以色列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在和平时期他们的军队规模并不是特别大,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色列国防军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预备役比常备军更能打仗的国家之一。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以色列国家小,人口也少,不可能将所有宝贵的人力资源全部都投入国防,所以只能维持一只精干的常备军。更重要的是,对犹太人来说,当兵只是义务(男女都一样),而不是事业,对教育程度较好也比较擅长经商的犹太人来说,军队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大部分都是服完兵役之后很快就选择退役,然后去忙自己的事业了。

而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是参加过实战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他们的战斗力自然是比那些刚刚入伍的生瓜蛋子强。而以色列的兵役制度尤其是预备役制度是相当的完备,预备役并不是放马南山,而是经常性的组织训练和演习,而且请注意以色列的预备役可不是花架子似的训练和演习,而是跟随现役部队一起训练和演习。如此一来战斗力自然是保持得相当的好,甚至就此以色列国防部也不满意,还隔三差五将预备役官兵召回现役重新服役一段时间,你说说这战斗力能差得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沙龙,这位悍将在1973年十月战争之前已经退役了,但是战争爆发后,他马上恢复现役,并率领和指挥一个同样是刚刚恢复现役的预备役师参加战斗,表现还相当不错。

继续回到正题,埃及军队在20号进行了一轮炮火急袭尝到了甜头之后,并没有乘热打铁,因为此时纳赛尔的准备还不是特别的充足,所以他选择了暂停,然后围绕着联合国的框架同以色列打嘴炮。摆出一副占了小便宜就收手的小人嘴脸。

当然,这绝对是纳赛尔的伪装,他才不是占了便宜就收手的小毛贼,他要的彻底的解决以色列,眼下的做法不过是他的伪装而已。也就是所谓的诈术,他希望借此欺骗和麻痹以色列人,多争取一点时间。

而以色列似乎是上当了,双方围绕着联合国的框架不断地就谁是谁非的问题打嘴炮,吵得那叫一个热闹啊!

可能有同志要说纳赛尔的手段也不算高明,这摆明了就是缓兵之计嘛,很容易看穿。嘿嘿,你要这么看也太小看纳赛尔了。这位手段还是很高明的,在连续打了个把月的嘴炮之后,埃及军队突然又一次发动了大规模炮击行动,持续了长达九个小时,又一次造成了以色列军队一定的伤亡。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次精彩欺骗战术,一般人都认为,埃及人连续两次炮击都是只为了捞一点小便宜,或者说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占上风。如果埃及人真的准备发动大规模战役,那么就断然不会不断地撩拨以色列人让犹太人提高警惕。

其实纳赛尔也是打了两层盘算,因为有了美国援助,埃及初步建立了一只强大的炮兵,而且弹药充分,完全可以不断地发动炮击作战,积少成多“零敲牛皮糖”,用累计的零星伤亡积少成多,迫使以色列放弃继续对峙向后撤退。

这是第一层目的,如果这一层目的达到了,纳赛尔自然将在阿拉伯世界积累声望,有了声望自然就会拥有更多号召力,自然纳赛尔可以号召更多的阿拉伯国家追随他的脚步。如果能够形成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的围攻态势,那么消灭以色列将会容易狠多了。

如果真的形成了这种态势,那么纳赛尔的第二层目的也达到了,这就初步说明了他已经将阿拉伯国家整合起来了,离下一步打造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又近了一步。

那么以色列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或者说,以色列人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呢?

不得不说纳赛尔的把戏根本就欺骗不了跟欧洲列强打了两千年交道的犹太奸商,这群犹太奸商什么样的手段没见过,什么样无耻的老狐狸没交过手,跟那些真正的达人相比,纳赛尔的把戏真的是不够看的。

这么说吧,从纳赛尔上台的那一天开始,摩萨德就在重点关注他的动向,仔细分析这位埃及新领导人的政治态度。经过一年的观察,摩萨德初步得出了结论:此人野心勃勃,必然是以色列的大敌。

基于这个结论,摩萨德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初步判明了纳赛尔的真实想法,认为这位企图打造一个泛阿拉伯联盟,准备彻底的消灭以色列。用摩萨德的说法是,这个人针对中东问题的任何许诺和保证一个字都不能相信。

也就是说,以色列人压根就看穿了纳赛尔的小把戏,认为其真正目的是发动全面战争灭亡以色列,眼下的种种行为不过是烟雾弹和缓兵之计而已。

那么就奇怪了,以色列人为什么要陪着纳赛尔打嘴炮呢?原因也很简单,前面说了以色列国防兵役政策比较特殊,仅靠常备军恐怕是没有太大的胜算,所以以色列需要时间去征召预备役,而让预备役恢复到战时状态也需要时间。纳赛尔要搞缓兵之计?以色列人求之不得!

而且以色列预见到了这场战争的规模可能不会小,所以最好是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为妙,乘着纳赛尔搞缓兵之计,他们正好做一做更充分的准备,比如紧急从苏联再购买或者获取一部分军事援助,以防这场战争的规模突然变大或者拖延更久。

以色列想要军火,苏联想要外汇,而且以色列是苏联中东政策的基石,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苏联就对以色列紧急出口了一批二手封存的T34和T35,以及一批米格15战斗机和大量的拉系列战斗机。

当然,以色列为了麻痹纳赛尔也是陪着演戏,以前类似的冲突也不是没有,基本上都是你开一炮我就还你一颗炸弹,如果以色列光挨打不还手,恐怕会引起纳赛尔的警惕。所以在埃及第二轮炮击之后的第三天,沙龙率领精锐的101部队搭乘直升机袭击了埃及境内的目标,摧毁了一座桥梁和一座变电站。

这让纳赛尔有些没面子,不过这位也没有慌了手脚,因为他也一直在等待犹太人的报复,如果犹太人不动手他反而要觉得不正常,而现在犹太人动手了正好说明他们已经中计了。当然,纳赛尔对于损失还是不满意的,他明明已经命令部队加强警惕,但竟然还让犹太人抓住了破绽,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所以,纳赛尔紧急再下了一道总统令,命令广泛成立民兵,用于在重要的民用和军用设施巡逻。另外他也紧急催促相关人员加强战备工作,尽快的做好战争的准备。

在纳赛尔做准备的同时,以色列再也规划作战方案,不过以色列人的问题稍微麻烦一点,因为对纳赛尔来说他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进攻,不进攻是没办法消灭以色列的,基本上纳赛尔是不用担心犹太人打到苏伊士运河这边来,因为这条运河的幕后大老板是美国,借给犹太人两个胆子也不敢跟美国炸刺不是。所以埃及的主要使命就是进攻!

但是,埃及的想法是有错误的,以色列并不缺乏进攻的勇气,确实他们暂时不能去碰苏伊士运河,但是不碰苏伊士运河并不代表不能进攻,西奈半岛可是足够大,足以打歼灭战了。

所以在以色列内部,对于未来的战争策略其实有三种意见,第一就是进攻,乘着埃及人没有做好准备发动突然袭击,用苏联式的大纵深战术包饺子。而第二种意见就是诱敌深入,然后利用以色列国防军的装甲优势从敌人肋部穿插过去包围大口吃肉。而第三种意见就很简单了,立足于防守,先严防死守顶住埃及的进攻,耗尽埃及军队的锐气之后再一举反击。

这三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主动进攻有主动进攻的好处,这样能够牢牢地将主动权握在手里。但是主动进攻也有问题,如果以色列主动进攻将会被国际社会视为挑衅,舆论将非常不利。尤其是美国英国对苏伊士运河非常敏感,一旦让他们产生误解,后果严峻。

诱敌深入打围歼战,这个选择也不错,以色列国防军的机械化程度本来就很高,很擅长机动作战,而且埃及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和作战意志都相当成问题,拉长对方的补给线,然后一举关门打狗,不难造就一场辉煌的胜利。

不过问题也有,这样一战下来基本上就能给埃及军队清零了,可以想象埃及人能成建制的逃回去恐怕不会多。有同志要说了,全歼敌人难道不是好事吗?是好事也是坏事,现在的埃及在纳赛尔的领导下虽然跳得欢,但实话实说对以色列的威胁有限。而一旦埃及军队惨败,纳赛尔的统治基础必然会动摇,弄不好埃及又是一场政坛地震。而对于埃及的幕后老板美国来说,好不容易才搞定埃及,自然是希望埃及稳定,而一旦埃及政坛发生动荡,这笔账美国人恐怕会全部算在以色列头上,而以色列暂时还不想得罪美国。

退一步说,就算纳赛尔没有倒台,以这位的野心恐怕是不甘于俯首认输的,他恐怕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整顿军备,然后一雪前耻。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开端,未来将是持续不断地纠缠,根本就没有尽头。对犹太人来说,返回巴勒斯坦是回家,是希望安居乐业的,而不是来这里找刺激见天的打仗玩真人CS的。

似乎想来想去还是防守反击更靠得住,可以限定战争的规模,可以选择性的消灭埃及军队,而且不用沦丧一寸土地?嘿嘿,别想得那么美好,防守意味着消耗,而以色列国力最经不得消耗。当年二战中死守东普鲁士已经让犹太人认识到了防守的艰难,当年他们可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挡住了纳粹的北方集群。虽说埃及军队连给纳粹提鞋都不配,但是犹太人依然对防守抱有顾虑,不希望陷入这种被动之中。

一时间犹太人有些举棋不定,不知道该作何选择。而此时,国际形势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小冲突并没能太吸引媒体的眼球,猪湾事件依然在持续发酵,杜鲁门那边不说是压力山大也是焦头烂额,所以他不得不“催促”纳赛尔快一点开展行动,为此他不惜又给了纳赛尔一定的援助,条件只有一个——尽快动手!

按照纳赛尔的意思自然是希望再多准备准备,可现在美国人显得比他还要着急,连带着让他也有些火烧屁股了。一番思考之后,纳赛尔认为哪怕是准备工作没有完全搞定,但也八九不离十了,而且准备得越久就越容易被犹太人看穿,还不如干脆利落的出手,来一个快刀斩乱麻!(未完待续。)

661

就在以色列还在忙着制定全面的规划时,埃及抢先动手了。在纳赛尔的命令下,埃及军队突然开始了全面进攻,力求先发制人打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

看起来局势对以色列是非常的不妙,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埃及人除了在最初的那个上午向前推进了几公里之外,很快战斗就陷入了僵持。第一线的以色列国防军不能说轻而易举的挡住了埃及军队的前进步伐,但至少也是不为难的。

原因嘛,非常简单,以色列国防军从上到下的军事素质和军事装备都在埃及人之上,这要是会输那就怪了。而在这场战斗中,未来的一批将星表现得非常抢眼,比如说达扬。

历史上达扬是在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大放异彩的,一举成为以色列的战神。沙龙后来在谈起达扬的时候就说过:“他每天早上醒来,脑瓜里会有100个主意,其中95个是危险的,3个是坏主意,但剩下的两个真是精彩透顶!”

对于中东之外的世界来说,达扬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但对于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人来说,达扬这个名字早已是如雷贯耳了。达扬的父母是一战后迁回巴勒斯坦的俄国犹太移民,14岁的时候达扬就参加了哈格纳,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开始记事帮家里挤牛奶的时候,我就开始摸我父亲的卡宾枪了。”

在历史上英国是一度利用犹太人打压阿拉伯人,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三十年代后期阿拉伯人爆发大起义的时候,英国和犹太人就联手合作镇压阿拉伯人,那也就是所谓的犹太警察部队或者特种夜间巡逻队的开始,当时达扬就在这支英国人组织和装备的部队里担任军士。

随着由来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人又开始改变了对犹太人的态度,达扬所在的警察部队就被解散了,甚至达扬本人还被英国当局关押。不过转机很快就出现了,随着二战的爆发,英国要从全世界的殖民地和委任统治地抽调兵力前往本土和法国作战,所以必须留下一些可靠的力量维持殖民地的治安。于是达扬所在的哈格纳又一次同英国和解,达扬便加入了北非英联邦军队。

1941年6月7日,澳大利亚第7师与叙利亚的维希法国军队作战中,一颗子弹打穿了达扬的望远镜,击中了他的左眼。当时战场上只有简陋的包扎条件,达扬的左眼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只能摘除了事。而这也成就了后来达扬的形象——带着类似海盗的黑色眼罩。

因为作战英勇,达扬获得了英国的杰出服务勋章,请注意,这是英国的最高勋章之一。再往后,在以色列独立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达扬因为英勇善战使得他获得了极高的威望,连本古里安对其也是青睐有加,将达扬和西蒙。佩雷斯当做了自己的铁杆心腹,而后者后来可是曾经三次担任以色列总理,后来更是担任以色列总统。

言归正传,达扬真正的在世界上的扬名之战还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因为实话实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战役战术中蕴含的军事意义并不大,与其说以色列是靠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军事艺术战胜了阿拉伯人,还不如说是在很烂的两群乌合之众中选择一群不那么烂的。甚至当年亚丁这位总参谋长根本就没有什么详细的作战计划,几乎是想到哪打到哪,胜利还是失败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