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8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天深夜,丘吉尔给保守党影子外交大臣写了一封信,提醒对方要关注一下华夏尤其是关注T共的情况,用老烟鬼的话说:“这非常重要!”

不过在这里首先要插一句嘴,可能有很多同志不知道所谓的影子外交大臣是什么鬼,是外交大臣的影子?是外交大臣的助手?还是背后操纵外交大臣的人?

呵,其实都不是。英国的政治传统比较特殊,而影子大臣就是其中一例。其实不光有影子外交大臣,实际上英国内阁现有的所有大臣(部长)都有对应的“影子”。当然,这个影子并不是备胎的意思。影子大臣是不属于执政党的,执政党的大臣不可能藏起来当影子不是?所谓的影子大臣,是属于在野党的,就拿丘吉尔所属的保守党来说,他们现在就是在野党,没有执政的权力,自然也就谈不上组阁。但是哪怕是在野党,保守党也是有雄心的,下一次大选说不定就翻身了呢?

自然的,为了将来翻身组阁做打算,在野的时候也必须培育第二梯队,所谓的影子大臣其实就是在野党模拟内阁的形式在党内培育的第二梯队,一旦获得的执政的权力,这批影子大臣就可以走上前台顺利地接管政权,不至于两眼一抹黑抓瞎。说不好听点,这就是在野党过家家的把戏,影子大臣不是真的大臣,勉强算是备胎。

当然,作为影子大臣也不是说装装样子就可以了,那还是必须了解相关的事务的。影子外交大臣虽然不能真的去搞外交,但是关心相关外交事务也是必然。丘吉尔提点那位影子大臣,也是为了将来做准备。

那么华夏当前究竟是个什么状况呢?暴风雨的前夜,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或者说山雨欲来之时。托洛茨基抵达延安同T共的高层进行会谈之后,基本上就做出了明确的判断,恐怕是内战迫在眉睫了。对此托洛茨基并不觉得惊讶,他这一趟来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醒T共提高警惕,而眼下看来这种提醒完全是多余的了。对于从四一二中走过来的T共领导层来说,蒋某人的把戏他们已经领教过多时,还想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占据主动,完全是痴人说梦。

所以对托洛茨基来说,接下来对延安的访问就很愉快了,他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同T共领导人的交流上,不光是谈哲学问题、世界大革命问题、军事问题,总而言之是无所不谈。这种开诚布公的友好沟通让双方都获益良多,最主要的是增进了友谊。

多年以后托洛茨基如此回忆道:“对延安的访问是非常愉快的,这座华夏西北的贫瘠小城虽然在经济上不发达,但是在理想上却是十分丰满。我所接触的是一群高素质的、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充满干劲并且意志极其坚强的革命同志。在许多天里,我们无所不谈,他们能够直面困难更能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同我们的某些老革命比起来,除了不会说俄语之外,在任何方面都要强上许多……同毛同志的交流更是获益良多,虽然初见这位同志时,他的不修边幅让我感到诧异,但很快我就忘掉了这些表皮的东西,他对哲学十分精通而且每每能够直指要害,他的语言从不是枯燥无味的,和我们那些只会照本宣科的老革命相比,他富有人格魅力……如果说延安之行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时间太短了,我们有太多的话题没有聊完,碍于我的使命,我必须前往南京。”

那么托洛茨基对南京又有什么样的印象呢?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南京是无趣的,这座城市空洞而乏味,没有资本主义的发达却充满了资本主义的腐臭。刮民党的要员们大部分缺乏精气神,仿佛是缺乏睡眠,崔可夫同志告诉我,他们确实缺乏睡眠,相当一部分刮民党要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捞钱和享乐上,他们忙着瓜分日寇以及汉奸留下的财产,忙着倒卖美国物资,以及忙着做内战的准备工作。蒋某人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太好,削瘦的两颊以及光头给我一种阴郁的感觉,我感觉他缺乏真诚,闪烁不定的眼光意味着玩弄阴谋,他一直想敷衍我,努力在我面前装出一副不准备打内战的样子。”

“这种感觉很糟糕,不光是他,其他刮民党要员也是类似的表情,虚伪和虚假,总是试图欺骗我们。当然,更多的是他们叨叨不绝的抗议,他们希望苏联停止支持T共,要求苏联尊重刮民政府才是华夏唯一的合法政府,他们不厌其烦的将类似的话挂在嘴边,一有机会就要拿出来说一说。而当我私下说起,希望他们也拒绝美国的武器时,他们会立刻矢口否认,甚至勃然大怒。”

用托洛茨基的话说,一部分刮民党要员根本就没办法沟通。当然,托洛茨基也看到了刮民党的信心满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刮民党以为我真的不知道美国给了他们多少军事援助,总是试图往小了说,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乐于在我面前展示肌肉,展示他们从美国获得的飞机、大炮、坦克,可能觉得这样能够吓倒苏联,迫使苏联改变对T共的支持。说实话,这真的很可笑。”

托洛茨基深入的走访了南京、武汉、重庆和广州,在这四座城市仔细地考察了华夏的国情,当他回国的时候承认:“T共的革命策略是正确的,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

返回莫斯科之后,托洛茨基向政。治局做了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刮民党是外强中干,长达三十年的战争让华夏人民渴望和平,肆意挑起内战的人不可能得到拥护。刮民党的经济岌岌可危,官僚资本的存在以及庞大的军费开支已经让刮统区苦不堪言,如果不作出有效的改变,崩溃将迫在眉睫。刮民党的军队参差不齐,有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但更多的却是满身补丁连鞋子都没有的乞丐一样的军队。刮民党内部对于未来的内战过于盲目乐观,以为有了美国的支持可以很快消灭T共,所以军事准备工作粗枝大叶,一旦进展不顺利,将引爆一系列的的矛盾。根据我的观察,如果给予T共必要的支持,消灭刮民党,夺取华夏革命的胜利是指日可待的。这将完全改变我国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根本形势……”(未完待续。)

580办法

华沙。

1945年战争的胜利让这座城市多少喘了口气,自从1944年爆发起义以来,几乎过了整整一年这座城市才真正被解放。长达一年的围困让这座城市变得像地狱一样恐怖,绝大部分建筑都遭受了重创,街上的遗骸更是堆积如山,华沙的人口锐减到了战前一半,而且绝大多数幸存者都是面有菜色。根据战后的统计大约有79%营养不良。

当然,对于能活下来的波兰人来说,并没有多少哀伤,相对于巨大的牺牲来说,他们更加看重民族的解放。尤其是随着原先的西波兰也被解放,两个波兰终于可以合二为一,这对于波兰人来说是等待了数百年的好消息。

不过,这其中也不是没有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两个波兰合二为一,究竟是怎么个合并法呢?毕竟以波兰共。产党为首的东波兰和流亡伦敦的西波兰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两者只能留一个,究竟是留波共还是留西波兰流亡政府呢?

波兰人内部对此也是各执一词,波兰共。产党自然是觉得自己一路从苏联杀回来,解放了全部国土,理所当然的是留他们了。但是西波兰却对此颇有微词,西波兰因为亲英美的关系,是不欢迎亲苏联的波共执政的,华沙起义的章节里也说了,当时英国人和西波兰流亡政府是希望同东波兰共享权力,成立联合政府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才有了华沙起义和原西波兰德国占领区的一系列起义。

只不过很遗憾的是这些起义基本上都失败了,并没能造成多大的反响。而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原西波兰地区的亲英美实力遭到沉重打击,几乎是一蹶不振。第二,该地区的亲英美势力极大的仇视苏联,认为是苏联人故意“见死不救”才导致了起义的功败垂成。自然的,这一地区是更加的仇视苏联,自然连带着也恨上了亲苏的波兰共。产党。

也就是说,在胜利之后,波兰民族内部已经无形之中分裂了,两派人马谁都不服谁,导致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实话实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有历史教训的。现在我们说起波兰都会带有嘲讽意味的将其称之为欧洲的擦脚布,似乎是小丑一样的存在。但是历史上的波兰也曾经一度强大过(拳打沙俄,脚踢奥斯曼土耳其)。

从1025年,来自皮雅斯特王朝被称为“勇敢者、伟大者”的波兰公爵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波兰王国开始,在之后的600年中,波兰总体国势是算强大的。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时间点,第一是1320年,库亚维公爵、波兰大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加冕波兰国王(请注意一下哈,欧洲的传统,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人,比如前面说的勇敢者、伟大者不一定享有国王头衔。这个加冕仪式还是有要求的),在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前的两百年中,波兰王国存在严重的公国封建割据(割据势力很多,而且这些割据势力也是后来波兰亡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之后的1385年,为了遏制共同的敌人——条顿骑士团,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请注意,这个时候的立陶宛比现在的立陶宛范围要大很多)通过王室联姻的方式实行了王朝联合,建立了一个波兰和立陶宛两国共享一个国王的邦联。而这就是后来盛极一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雏形。更是后来毕苏斯基野心的源头,这位准备搞的大波兰就是准备恢复祖上的地盘。

之后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确实很强,先是在1410年搞残了不可一世的条顿骑士团(几乎让该骑士团全军覆没),虽然波兰立陶宛联邦没有获得是什么条顿骑士团的土地,但是却使条顿骑士团背上了巨额的债务,从而一蹶不振。

再然后就是1569年,为了应对日益强大的莫斯科公国的崛起,波兰立陶宛长期友谊的结合体——卢布林联盟诞生了。两个国家结合成了更加紧密的联邦共和国,这就是波兰历史上的第一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一百万平方公里,是整个中欧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正所谓盛极而衰,就在波兰第一共和国达到顶峰的时候,悲剧出现了。1674年,扬。索别斯基被选举为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当时曾经一度衰弱的奥斯曼土耳其死灰复燃,再次在中东欧进行扩张。为了应对异教徒的扩张,扬。索别斯基与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利奥波德一世签订了盟约,约定两国任一一方遭到奥斯曼土耳其入侵时,另一方都要立刻给予军事上的援助。

1683年,曾在20年前被奥地利击败的土耳其卷土从来,大举入侵中欧,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围困得水泄不通。在这场巨大的危机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表现得真心是惨不忍睹,首先这货以保护哈布斯堡家族血脉的理由丢弃维也纳自己逃命了,只留下洛林公爵(就是最后一课中那个洛林)查理在维也纳固守。

在这个关系到欧洲基督教生死存在的时刻,扬。索别斯基站了出来,率领三万大军在维也纳城下一举击败土耳其军队,成为了基督教世界人所共知的英雄。当时扬。索别斯基被称之为波兰雄师,罗马教皇也罕见地将“基督教世界救世主”这一称呼冠以扬。索别斯基。

看上去波兰很好很强大,前途一片光明?你真要这么认为那就是错到了家!扬。索别斯基就是波兰的转折点,因为在维也纳的空前胜利,这位自负的国王被冲昏了头脑,以为这是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扬。索别斯基准备乘热打铁,继续讨伐奥斯曼土耳其,准备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从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但是很遗憾的是,维也纳的胜利真的只是一个奇迹,接下来扬。索别斯基一败再败,最后一次作战中几乎被生擒!

再然后波兰的辉煌就戛然而止了,扬。索别斯基死后,波兰内部的贵族陷入了内讧,以至于波兰国王的位置竟然被一个外人也就是之前讲查理十二时提到的那位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获得。

那么这场内讧是怎么回事呢?说出来都是民。主惹的祸啊!

可能有同志要惊诧了,这关民。主什么事儿?民。主不好吗?民。主当然好,但是奇葩的民。主制度也会害死人的。咱们从头说起,还记得之前说过波兰立陶宛联邦成立的是一个共和国吗?虽然这个共和国的元首叫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但共和国就是共和国。这个波兰第一共和国享有当时欧洲少有的贵族民。主。所谓的波兰式贵族民。主总结起来就是一种制度:波兰国会实施自由否决权。

这么说吧,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各国的立法机构实施的民。主制度基本上都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当年的波兰国会不是这个套路,所谓的“自由否决权”其实就是强化版的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大国拥有一票否决权。而波兰国会的贵族议员们则统统享有这种一票否决权。

现在大家就知道了问题在哪了吧?安理会为什么乏善可陈?无非是大国一致原则,而波兰的自由否决权比大国一致更加糟糕,所有的波兰贵族议员都拥有否决权,也就是说只要一个贵族议员不高兴(不论是出自公心还是一己私利)都能够否决一项国策。

在这种制度下,波兰的国会几乎不可能做出任何决策,哪怕是敌人大军压境,只要波兰国会里有一个带路党,那么战争准备都是遥遥无期。更可怕的是,这种制度竟然在波兰存在了一百年!

同志们可以想想,这一百年里能耽误多少事,能错过多少机遇啊!更可笑的是,终结这种糟糕的民。主的竟然不是波兰人自己,而是波兰的敌人,随着波兰被瓜分得干干净净,这种民。主也就消失了。从客观的角度说,波兰长久的悲剧,一方面确实是地缘环境糟糕,周边都是一群豺狼虎豹,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内鬼太多,每每到了关键的时刻,只顾自己个人私利的波兰贵族就会站出来坑爹,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乐此不疲。对于可怜的波兰人来说,这真心是敌在前三排。

当然,波兰老百姓也不是二百五,一次两次三次的被坑,总会有醒悟过来的时候不是。在1791年,面对内外交困的恶劣环境,波兰人也开始了改革图存。重点就是一部《五三宪法》,这是欧洲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二部宪法(仅晚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部宪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废除了那个蛋疼的“自由否决权”,改为少数服从多数。

只不过波兰人醒悟得实在是太晚了,十八世纪晚期充斥着混乱和残暴。法国人忙于大革命没心思管波兰问题,英国人被“孤立”在大陆之外,忙着处理新大陆的那一滩烂事。而有能力管波兰这一摊子事儿的国家无疑例外的都是波兰的敌人,首当其冲的就是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和俄罗斯。这三家当年可是瓜分波兰的主力,尤其是俄国人,作为波兰的“保护国”怎么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波兰走上改革图强的道路?

于是乎俄国人首先站出来给波兰一点颜色看看,因为《五三宪法》所引发的“护法战争”爆发。按照当时的形势,战争一开始就牵扯了四方势力:拥护宪法的波兰贵族,反对宪法的保守贵族、俄罗斯和普鲁士。其中拥护宪法的贵族和普鲁士理论上属于同盟关系,但是让护法派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盟友一点儿也不可靠,腓特烈。威廉二世一开始就抛弃了护法派。自然的战争的结果也是一目了然了。

不过很有趣值得吐糟的是波兰那些保守派的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选择站在了俄国那一边,以为俄国人仅仅是想恢复在波兰的影响力。但是战争结束之后,让这些逗比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俄罗斯伙同普鲁士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波兰失去了大约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300万人口。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天开始波兰亡国123年。

保守派贵族是逗比值得吐糟,其实说心里话那些改革派也不算多聪明。这场护法战争的早期,波兰人其实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涌现了一批很能打仗的将领,比如说科希秋什科,这位在护法战争中没有打一个败仗,但最后却因为国王的背叛被迫流亡美国,而这位后来还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因为功勋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和美国国籍。另一位就更加有名了,拿破仑手下唯一的外籍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

言归正传,回到1945年,随着国家的再次解放,摆在波兰人面前的就是统一问题,或者说谁是正统的问题,前面说过了一部分波兰人亲英美,另一部分则亲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双方产生了巨大的裂痕。历史上苏联的做法自然是支持自己人,让贝鲁特为首的共。产党上台。

不过实话实说,效果并不是非常好,一方面是以贝鲁特为首的统一工人党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又大搞个人崇拜,导致国内矛盾异常激烈。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就是最直接的反应,虽然统一工人党并没有失掉政权,但是苏联对波兰的控制力度是大大的降低了。

对于波兰李晓峰是志在必得的,苏联在西欧的战略需求就决定了必须牢牢地把控波兰这个通道,一旦波兰有闪失,将影响全盘的布局。尤其是当前,波兰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想似乎有抬头的趋势,任由其泛滥,恐怕将导致事情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波兰问题是如此棘手,以至于上一届政。治局因为争论过于激烈,最终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决议。当时,政。治局分裂成了两派,第一派是以托洛茨基为首的老革命,他们认为波兰问题必须充分地尊重波兰人民的民族情绪,不宜过分的强硬。而另一派则是李晓峰和斯维尔德洛夫为首的强硬派,这一派认为波兰对苏联的西欧战略十分重要,必须完全掌控波兰,民族主义必须向无产阶级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低头。

因为双方实在太过于势均力敌,最后自然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不过这是上一届政。治局的事儿了,换届之后,情况发生了大转变,托洛茨基的离开让“温和派”丧失了一大支柱,而李晓峰和斯维尔德洛夫掌握大权之后,自然是对强硬派十分有利,此消彼长之下,温和派已经属于非主流了。

但是在主流的强硬派中,其实也是有差别的,斯维尔德洛夫属于极端强硬派,主张将波兰变成苏联的新一个加盟共和国,翻译过来就是直接吞并波兰。如果这个主张被实现,对波兰来说等于是一战白打了,波兰人算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只不过李晓峰反对这种搞法,第一这么搞国际影响太糟糕,不管你怎么解释人家都知道这就是变相的吞并波兰而已,吃相实在太难看了。你想想,一直宣称尊重民族自决权的苏联却完全违背这一原则,将给苏共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第二,这一百多年来波兰的民族情绪是不断高涨,一直是在搞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这时候将其吞并,等于站在了所有波兰人的对立面,以擦脚布的那个折腾性子,未来弄不好波兰就要变成第二个北爱尔兰。李晓峰可不希望苏联红军的精力完全被这些讨厌的恐怖活动所牵扯。

所以李晓峰认为,波兰独立是不能撼动的,也是应该尊重的,苏联需要保证的仅仅是让波兰人同意苏联在波兰的军事特权就可以了。保证了这一点,其余的经济方面,波兰人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苏联犯不上费力不讨好。

说白了,李晓峰对身边的所谓伙伴只有一点要求——不当要挡路。可以给你一定的自由度,但是最基本的军事特权必须给苏联,必须保证苏联可以持续的在西欧存在,而且一旦三战爆发,必须无条件的加入以苏联为首的同盟。在这之外,你如何发展苏联不做太多的干涉。

只不过就算是李晓峰这种“开明”政策,波兰都不一定会接受,他们是巴不得苏联解放了他们就赶紧滚蛋而且滚得越远越好。你说说这怎么可能?

因为李晓峰和斯维尔德洛夫的根本分歧,这个事情一度又陷入了僵局,斯维尔德洛夫无论如何都希望全面的控制波兰,将波兰打造为向西欧输出革命的战略基地,在这一点上他是丝毫退让的可能性都没有。

那么问题最终解决了没有?是以李晓峰和斯维尔德洛夫的妥协告终还是以不欢而散而告终呢?

肯定是前一点,但是这次妥协的方案很有点意思,或者说是出乎意料。怎么个出乎意料法呢?因为李晓峰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建议:“保障波兰的独立,维护其既定的国际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一点同我们的西欧战略也是不抵触的,我的建议是:德国对我国的战争赔款,就不已实物或者现金进行偿还,此时逼着德国还债毫无意义,未来其赔偿支付必然是一个极长的周期,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不能等这么久。所以我建议德国割让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大部分给我国充当赔款……”

这个建议实在是有点出乎意料,但哪怕是斯维尔德洛夫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建议很让他动心。他之所以要求强硬的吞并波兰,无非是想深入西欧而已。因为在德国已经无法驻军(非军事区),要保障对西欧的军事压力,就必须在波兰驻军。但是波兰人又不太听话,想要如臂指使的发挥驻波兰军队的实际作用,就必须控制波兰政府,这么顺推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吞并波兰了。

而现在,李晓峰的建议却打破了这个推导的框架,不谋求在波兰驻军,反而从原本的德国身上割肉,一旦这些紧邻德国的领土归了苏联,苏联红军想怎么折腾都是合情合理,谁让这里是苏联的领土呢?不得不说,这个建议实际效果不亚于吞并波兰,但又不会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算是两全其美。

而且更恶意和腹黑一点,当苏联红军从两头夹住波兰之后,这个有些逗比的国家还敢随便折腾吗?一旦他们不老实,苏联红军将从东西两个方向吊打他们。

只不过斯维尔德洛夫还有一点顾虑:“这个办法好是好,但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就是一块飞地,一旦波兰从中作梗,那里的驻军等于孤悬海外了!”

李晓峰立刻补充道:“所以我们还要争取波兰同意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只要他们加入了独立国家联合体这个框架,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了。”

斯维尔德洛夫思考了良久,才回答道:“如果德国同意以这种方式支付战争赔款,以及波兰同意加入独联体,那我就支持这个方案!”

看上去斯维尔德洛夫同意了,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个事儿又多牵扯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德国。应该说德国当前的状况比波兰还要混乱,一方面要清算纳粹的余孽,另一方面还要恢复秩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成立一个新政府。

此时卢森堡和李扑克内西已经基本完成德国共。产党“回家”工作,正在积极的筹备一个德国过渡的临时政府。以这两位的脾气能不能同意苏联的建议,那真心是很不好说啊!(未完待续。)

581忽悠(1)

德国问题十分的复杂,从正义与邪恶的角度说,二战中的德国是一个邪恶综合体,是罪恶的根源。不管是从彻底地铲除邪恶出发,还是处于复仇的需要,德国都必须被清算。而这种清算绝对不会是愉快的。

如果没有卢森堡、李扑克内西一批老革命,苏联清算德国完全可以往死里下黑手,以某仙人的腹黑以及斯维尔德洛夫的政治需要,将德国大切八块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让这两位感到有些尴尬的是,卢森堡和李扑克内西都活着,于是事情就难办了。

不管不顾的下狠手,这两位可是在共。产国际中拥有崇高的声望,而且同列宁、托洛茨基关系非同寻常。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少还是得给他们一点儿面子的,至少是不能明抢。

而这项讨厌的工作就落到了李晓峰头上,倒不是某仙人自告奋勇,他其实也挺烦这个工作的,如果能将皮球踢出去,他是绝对不会犹豫飞起一脚的。但很遗憾的是,这个事儿斯维尔德洛夫明确表示不管,用小斯的话说:“谁提出的建议,谁去落实!”

所以李晓峰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他邀请卢森堡和李扑克内西前来会谈。此时的卢森堡和李扑克内西都是垂垂老矣,两人都生于1871年,此时都已经年逾古稀,再加上这些年革命的磨难,两位老人脸上都堆满了皱纹。只不过他们的精神依然矍铄。很显然,这两位对德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对于终于实现德国革命的胜利,他们是在是太兴奋了,一下子就把全部的热情投入了进去,不客气地说这就是在燃烧生命。

而他们越是充满希望、越是充满热情,就让李晓峰越感到愧疚。虽然他同卢森堡和李扑克内西打交道的机会不多,但是这两位和列宁、托洛茨基一样都是纯粹的革命者,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景仰的。此时让李晓峰对这样两个豁出去余生为德国人民谋福祉的老人下黑手,真的有点于心不忍啊!

不过政治上的事儿就是这么残酷,从来都是拒绝妇人之仁的,李晓峰经过这些年的锻炼,也算是铁石心肠了,很快他就调整好了情绪,直奔主题。

“两位都是老前辈,老革命,一些虚伪客套的话我就不说了,那是浪费你们宝贵的时间。现在时间太紧迫了,容不得我们挥霍!”

卢森堡和李扑克内西点了点头,他们赞同这一点,作为垂垂老人的他们,时间确实非常紧迫,德国现在是个烂摊子,如果不加紧时间收拾,未来恐怕相当的难熬。更何况人老成精,这些年的政坛闯荡下来,他们还不知道接下来要谈什么?不外乎是利益的事儿呗,对此他们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李晓峰吸了口气,开口了:“请二位过来,主要是谈三个问题,第一,是德国的前途问题。作为德国人,两位都深爱自己的祖国,而这场毁灭性的战争中,很不幸的是德国站在了邪恶的那一边。所以有些东西必须被改正。第二点,也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纳粹对苏联以及中东欧各国制造了巨大的灾难,让一大批无辜的民众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些肯定是需要赔偿的。第三,是革命的未来问题,共。产国际这个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未来无产阶级的革命需要全新的机构来统筹协调,毕竟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还是艰巨的。”

这三个问题基本都在卢森堡和李扑克内西的预计之内,就算李晓峰不提,他们也会主动开口询问。现在某人主动提了,他们正好可以听一听某人的意见。

李晓峰点点头,继续说道:“第一个问题,德国的前途。我知道两位听到了一些小道消息,有说苏联跟帝国主义做了邪恶的交易,准备彻底的肢解德国。这是谎言,德国的主权会得到尊重,苏联也无意肢解德国,从当前的情况看,德国暂时会被分区占领,苏联、东普鲁士、法国以及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