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7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却没有更多的损伤,300毫米的正面装甲免疫了PAK40的攻击,哪怕它立刻再次开火并再次取得命中也于事无补。

“11点方向,距离两百。高爆弹,准备!”

装填手吃力的从弹架上取下了一枚160毫米高爆弹塞入了迫击炮的尾部,闭锁之后立刻通知炮长。很快高高昂起的迫击炮开始缓缓降下,五秒钟之后,随着炮长一声:“放!”

几十公斤重的弹丸轰然出膛,将两百米外的那一幢建筑打得烟尘滚滚。这一弹似乎有些高了,它并没有直接命中PAK40,而是击中了它上面那一层建筑。不过爆炸威力是相当可观,这幢四层小楼被轰塌了半边,落下砖瓦碎石将PAK40的射界挡得死死的。

“清理障碍物!快!”德国炮兵指挥官发出了命令。

很快一队德国兵就冲出了藏身点,在红军猛烈的机枪火力下开始搬运瓦砾。他们是如此的不畏死亡,几乎是前仆后继的开展工作。

“再来一炮!”

很快,第二枚160毫米高爆弹又飞了出去,这回炮长压低了射角,炮弹准确的击中PAK40的前方,又是一阵烟尘飞舞,当烟尘散尽之后,原本PAK40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同它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些英勇的德国兵。

“继续前进!”

履带嘎吱嘎吱的响个不停,以攻城突击炮为首的装甲小组缓缓推进,沿着狭窄的街道笔直向前。这条路肯定不会好走,德国人绝不会束手就擒。

刚刚前进了不到十米,左侧建筑顶上喷出了一道火舌,火箭弹嗖的击中了攻城突击炮的车顶,轻而易举的撕开了60毫米厚的装甲。很快攻城突击炮就停了下来。跟在它后面的T54车长赶紧操起高射机枪向楼顶猛射,一口气打了上百发弹药掩护战斗工兵将负伤的战友拖出了攻城突击炮。

“我们必须更加小心,在清理干净街道两侧的房屋之前,不要盲目的将攻城车辆投入进去!”

红军很快就吸取了教训,攻城突击炮最大的命门就是顶部装甲,而这里也真心没有办法加强了,基于T54地盘改装的它,因为大量的加装装甲已经达到了车辆悬挂系统的极限。现在它最大公路速度都只有二十公里,再加强顶部装甲,那这车根本就走不动道儿了。

红军采取了新战术,先用迫击炮猛轰街道两侧的楼房,将里面隐藏的德国兵炸死或者赶走,然后投入兵力占据这些房屋,之后攻城突击炮再跟进,不急不躁稳扎稳打的向前走。

这种战术确实管用,但是无疑是很消耗时间的,每每一天的战斗下来才前进了百余米。因为德军的反扑和抵抗实在太激烈了。你炸塌了楼顶,他们就在楼房其余完好的楼层里抵抗,不要命的他们甚至身着防火服在封闭的空间内用铁拳攻击战斗工兵的装甲战车。他们也确实消灭了一些这种特种车辆,迫使红军更加谨慎的投入战斗。

“这个仗打得太纠结了!”叶夫根尼说道。

“嗯,敌人的抵抗太顽强了,”装甲列车表示同意,“而巷战又不利于发挥我们的装甲和火力优势,想要快速的击败敌人恐怕是不可能的!”

装甲列车和叶夫根尼这两天都在观察和调整战术,以尽可能的加快前进速度和减少损失。但实话实说,这样的作战环境可供调整的余地相当的小,城市巷战始终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步兵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还要加强,”装甲列车建议道,“此外还需要更多的迫击炮!”

为什么要迫击炮呢?原因非常简单,红军的坦克火炮仰角有限,基本很难威胁二楼以上的敌人,只有迫击炮才能一层层轰塌楼板,将躲藏在里面的鬼子干掉。

“还需要榴弹发射器,这个东西清理房间也很好用!”叶夫根尼补充道。

之前红军战士确实对上头配发的榴弹发射器没有太多兴趣,他们认为这种四十毫米口径的小砸炮威力太小,攻击坚固工事的能力和射程都严重不足。红军战士们普遍更喜欢传统的迫击炮,他们认为威力大、射程远的迫击炮更加可靠。

但是经过这一路的攻城和巷战之后,不喜欢榴弹发射器的红军战士越来越少,更多的红军战士开始接受这种武器,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加挂在AS30突击步枪护木下方的下挂式榴弹发射器。战士们普遍认为该榴弹发射器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是打巷战的最好搭档。

是的,红军战士们在巷战中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使用下挂式榴弹发射器的好办法。每个步兵班至少装备两具下挂式榴弹发射器,这样一个步兵班就可以分成两个攻坚小组。一个小组主攻另一个就负责掩护。标准的作战程序时,负责掩护的小组先用下挂式榴弹发射器给目标建筑来两发榴弹,40毫米枪榴弹可以很轻松的击穿玻璃飞入房内,爆炸产生的弹片可以血洗窗户后面的敌人。一般吃了一发榴弹之后,屋里的德军非死即伤,再也无法攻击向他们靠拢的红军进攻小组。

进攻小组抵达目标建筑之后,标准程序时先扔手榴弹,刚刚吃了榴弹又吃手榴弹的德国鬼子一般都丧失了战斗力,红军战士可以比较轻松的占领目标建筑了。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实战中总会发生种种意外,比如枪榴弹的威力不足,不足以完全搞定房屋里的德军火力点。这就相当危险了。有时候德国人也会故布疑阵,利用一个目标吸引红军靠近,然后突然从其他方向向靠近的红军战士猛攻。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压制住屋子里德军火力点的也只有枪榴弹了,这也是为什么红军负责进攻的那个小组也会配发一只下挂式枪榴弹发射器的缘故。

不过下挂式枪榴弹发射器虽然简单好用,可也存在问题,那就是火力持续性不足,一次只能发射一颗榴弹,然后就要重新装弹,而在巷战中因为距离近而且敌人大量使用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往往不等你装弹第二次发射就将你击倒了,所以一连串的挫折之后,红军战士发现需要一种火力持续性和弹容量更大的榴弹发射器了。

这时他们才将目光转向了之前上级配发的被俗称为左轮榴弹发射器的RG6榴弹发射器。RG6的原理其实是参考后世南非MGL榴弹发射器,也是用卷簧驱动一个6发转轮弹仓。不同的是RG6使用苏式的40mm无壳榴弹,包括VOG25和VOG25P。因此在具体结构和操作方式上,RG6和MGL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MGL就和普通的转轮手枪一样,转轮里的只是容纳弹药的弹膛,在转轮前面的是带膛线的枪管,起定向和自转稳定的作用。而RG6的前面的“枪管”是假的,只是一根比弹径略大的滑膛管,射出的弹头并不与假枪管的内壁接触。真正的枪管其实就是转轮内的弹膛本身,因此弹膛内有12条右旋膛线。事实上,RG6的转轮根本就是把6根下挂式榴弹发射器枪管呈梅花状排列成弹巢形转轮。RG6的假枪管的用处其实只是用于固定前握把、机械瞄具和弹巢前的圆形护盖。

其次,MGL跟转轮手枪一样是在转轮的后面装弹,而RG6则和则是从转轮的前面装弹。而且MGL在发射后必须抽出空弹壳才能再装填,而RG6在发射后不需要抽壳便可直接装填。

不过RG6实际装填的速度上并不比MGL快多少,因为需要把榴弹的从有膛线的枪口装进去并要卡在定位销上,否则枪口垂下时榴弹可能会前移而导致击针不能打击到底火。因此虽然RG6在装填时不需要抽出空弹壳,但填入榴弹时的速度比MGL要稍慢。

之所以RG6用这种奇葩的设计无非是为了节约,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同下挂式榴弹发射器兼容,当年苏联红军可是相当重视这一点。

之前红军战士不太喜欢用RG6除了因为其威力和射程不足之外,蛋疼的装填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经历了一次次巷战之后,红军战士发现虽然RG6装填蛋疼,但是其火力持续性确实好多了。

一个步兵班的两只下挂式榴弹发射器一次顶多只能攻击两个目标,甚至为了保证杀伤效果,一般两只下挂式榴弹发射器会攻击同一个目标。而且打完之后装填还比较耗时间,而RG6则不一样,它可以向一个目标一口气倾泻六枚榴弹,或者连续攻击六个目标。这在巷战中对于突然冒出的隐藏火力是非常好用的。

不光是RG6开始被战士们接受,另外一款AGS42全自动榴弹发射器也越来越受战士们欢迎。之前这种40毫米榴弹发射器因为战斗全重过大(含三脚架45公斤,含三脚架和30发榴弹59公斤)而受到了大量的批评。按照红军的编制这种全自动榴弹发射器应该装备在每个步兵连的火力排(三挺),但实际情况是红军步兵连火力排宁愿多要两门60毫米迫击炮也不愿意要这种榴弹发射器。一度是广泛要求撤编这种无用的武器。

但是,随着红军一路向德国挺进,随着红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水平越来越高。这种武器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尤其是装甲兵,轮式和履带式步兵输送车的车组一定会千方百计的搞一挺AGS42来替代他们原配的高射机枪。用他们的话说:“高射机枪对付地面目标威力太小,尤其是不适合攻击面目标,而又没有那么多空中目标轮到它攻击,这种武器显得很鸡肋……而AGS42却不一样,火力持续性相当好,40毫米榴弹对付暴露的软目标和一般性的车辆也完全够用!”

攻入了柏林之后,几乎每辆装甲车和坦克的车组都在想方设法的去搞AGS42,他们会用自己“缴获”的战利品去跟步兵们做交易,换来他们不想要的AGS42替换掉那挺对巷战意义不大的高射机枪。

比如说老赫姆斯特拉就认为:“AGS42既可以直瞄射击又可以曲射,射角又足够高,足以攻击七层楼高的目标,有了它我们可以痛快的扫荡楼房里盘踞的德国杂种,将他们打得屁滚尿流!”

而这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战术,红军先会用迫击炮轰击楼顶和街道上的德军,将他们赶入房子里。然后红军装甲兵和步兵会用各种型号的榴弹发射器向每一扇窗户射击,将躲在里面的德军轰成筛子。最后步兵才会慢慢的接近目标,如果依然有抵抗,就上手榴弹或者干脆呼叫榴弹发射器继续轰。

你不得不承认这种战法效果相当好的,避免了红军战士陷入巷战的泥潭和德军设下的陷阱,唯一比较糟糕的就是枪榴弹的消耗量是惊人的。据战后不完全统计,在柏林战役中红军战士累计使用了各种枪榴弹一亿发,柏林的每一幢建筑的每一个窗户都经受了枪榴弹的强烈问候。

当然,德军给红军制造麻烦最大的不是巷战,而是云集在柏林的德军末日战车。包括鼠式坦克、E100、E50在内的一批超重型战车充当了市内的移动火力点的作用。这些皮糙肉厚的家伙相当的不好对付,哪怕是军。委紧急下发了120毫米无后坐力炮也不能完全抵消他们的影响。为了消灭这些巨兽,红军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注意,街角有情况!小心!”

就在张黄鑫说话的当口,他身边一辆配合作战的T34就挨了一发128毫米穿甲弹。炮塔被打了一个对穿,里面的战友几乎全部阵亡。

“倒车,快!倒车!呼叫战斗工兵清理障碍!”张黄鑫紧张的大喊道。

现在红军的装甲兵已经形成了一套术语,所谓的呼叫战斗工兵清理障碍其实就是呼叫他们反装甲。面对德军的末日巨兽,现有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没有一个是管用的。面对这种讨厌的目标时,他们只能暂时避其锋芒。

对红军装甲兵来说,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末日巨兽的机动性一般都是渣渣,只要他们想要跑一般都能跑掉,甚至有一部分巨兽根本就没装发动机,直接被当做固定炮台丢在了街道中央。

前面说了,战斗工兵也不是每次头能解决掉这些巨兽,很多时候连他们也会陷进去,一般在这种时候大家伙更愿意呼叫空中支援,新式的苏6攻击机携带先进的制导弹药才是猎杀这些巨兽最好的办法……(未完待续。)

543柏林之战(6)

苏6攻击机算是刚刚赶上柏林战役,该攻击机1944年11月才正式投产,截止到1945年2月,一共也有50多架。其中一半都在训练中心肩负种子飞行员教学任务,仅仅有24架投入到了攻柏林的战斗。

可能有同志要说了,不就是一款数量很少的攻击机吗?有什么稀奇的,至于大书特书吗?前线红军不是还有两万多架伊尔2和苏2/3吗?

之所以要特别提一下这个苏6,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该机在红军中的定位非常特殊。用空军元帅阿尔克斯尼斯的话说:“该机是一种真正肩负精确打击使命的攻击机!”

苏6从设计之初就具备了精确打击能力,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卖点。当时红军第一代激光驾束指导的Kh1已经服役,不过前面说过了Kh1的性能并不理想,激光驾束制导对载机的限制太大了。所以红军一面将Kh1改进为Kh2,另一面也在发展半主动激光指导的Kh3以及电视制导的Kh4。其中Kh3因为难度太大,一时半会儿进展并不是太大。反倒是电视制导技术因为元件成熟得以先一步入役。

Kh4电视制导导弹很快就进行国家靶场试验,并取得了圆满的效果。重达一吨的该型导弹最大射程15公里,携带有一枚500公斤弹头,给图系列轰炸机改装专门的瞄具之后就可以使用。

当然,Kh4的重量还是有点过大,一般的攻击机携带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该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产量还有点问题,无法投入量产。所以经过李晓峰建议,拆除Kh4的发动机将其改造成电视制导炸弹,这也就是后面的KAB250、KAB500、KAB750和KAB1500的源头。

为了兼顾攻击机的体格,最开始生产的是KAB250和KAB500,比如苏6的标准作战模式就是携带两枚KAB250和和四枚RS82火箭弹。如果要对付比较坚固的目标就换成两枚KAB500炸弹。

苏6标准的作战模式就是飞行驾驶飞机抵达目标上空,等待后座的无线电兼瞄准手确认目标。当目标确认之后,飞行员进入攻击航线,保持速度和航线直到投弹。而瞄准手需要做的就是将瞄准镜的十字光标牢牢地压在要攻击的目标上(直到击中为止)。

早期的KAB250和KAB500命中精度大概在15米左右,适合摧毁坚固的地面目标,比如说桥梁和碉堡,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攻击低速移动的地面目标,比如说之前提到的那些纳粹超重型坦克。

KAB250装药在87公斤左右,而KAB500装药则在195公斤左右,在十米半径内足够给纳粹的超重型坦克造成毁灭性杀伤。而且技术比较好的飞行员投弹精度还不止10米,有战场记录显示,一名叫彼得的投弹手两次进入攻击航线投弹,第一枚KAB250将敌人碉堡炸开了一个窟窿,第二枚则投入了这个窟窿,简直是神乎其技。

当然,柏林上空并不是特别的安全,为了保卫首都,纳粹在柏林周边云集了大量的战斗机和截击机疯狂的拦截红军的进攻集群。惨烈的空战时不时就要爆发。

列夫米拉,这个名字对于十月革命之后出生的新一代俄国人来说实在是太常见了,在曾经被认为最可能获得世界革命胜利的1920年,广大革命者的孩子都会取名叫列夫米拉。就像1949年出生的华夏孩子叫建国,1958年的叫跃进一样。

不过现在要提到的这个列夫米拉有些特殊,他有一个在苏联极为特殊的姓——托洛茨基。姓这个姓的俄国人可是不多,出名只有一个,那就是十月革命的二导师。而这位列夫米拉还恰巧就跟托洛茨基有关系。这位1920年出身的男孩子是托洛茨基的幼子,拜某仙人这只蝴蝶所赐二导师在1920年多了一个儿子,而这个小子还真是不太省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和他的父兄的性格完全不同,他的父亲和兄弟都算是知书达理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列夫米拉则从小就不愿意上学,成绩更是万年的吊车尾。更可怕的这还是个坏小子,最喜欢恶作剧,捉弄同学捉弄老师,反正是一刻不得消停。如果不是因为托洛茨基的关系,这个小子连小学都没办法毕业。

1938年,十八岁的列夫米拉终于摆脱了学校,中学毕业的他死活不愿意上大学,用他的话说:“宁愿去工地搬砖,也不愿去象牙塔里发霉。”

当然,作为托洛茨基的儿子,列夫米拉想去搬砖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托洛茨基同意他的夫人也坚决不同意。所以列夫米拉被安排去了银行上班。作为一名实习生,穿着黑色的制服、白色的衬衫,他每天的具体工作就是给银行墙上悬挂的木制大钟上发条以及换日历。每天上午九点,银行准时开门营业,下午五点准时关门。日复一日循环往复。这种机械单调的生活让年轻的列夫米拉无法忍受,他小时候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乖孩子,长大了就更不是了。所以他对大钟的敌意与日俱增,对他而言,指针清晰的滴答声似乎不断地提醒着他生命正在被无意义的浪费。

终于,在那一天,列夫米拉从托洛茨基的办公桌抽屉里拿上了他父亲从来没有用过的那只转轮手枪,径直对着那座讨厌的大钟连开六枪。第一枪打碎了大钟的玻璃,接下来的几枪打碎了表盘。随着大钟轰然掉落和女职员惊恐的尖叫声,列夫米拉的第一份职业生涯就此结束。

列夫米拉或许命中注定将是一名杀伐天下的“杀手”而不是安于现状的小职员,大钟不幸成为他枪下的第一个牺牲品。

离开银行之后,在母亲的安排下,列夫米拉做过很多工作,不过每一份工作都干不长,天生就是一个刺头的他实在不善于做那些安分守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不是挑衅上级就是与同事大打出手,那些年他真心是让托洛茨基操碎了的心。

1940年,辗转多处之后,列夫米拉被托洛茨基安排到了国营航空俱乐部工作。所谓的国营航空俱乐部实际上就是苏联的初级飞行训练学校,在那里桀骜不驯的列夫米拉终于找到了一生的最爱——飞行!

在跟随教官温格罗夫飞行了三个小时之后,乘着教官不注意的当口,列夫米拉偷偷的驾驶飞机“放单飞”了,在空中飞行了一个多小时,在新女友家的农场上降落并同女友享受了一个美好的下午之后,他又驾机施施然的飞回了俱乐部。

可想而知,这样的行为会给他带来多大的麻烦。差一点列夫米拉又要被开除。托洛茨基不得不又一次帮这个宝贝儿子擦了屁股。

从1940年到1941年,列夫米拉在飞行俱乐部过得是相当的愉快,飞行技术是蹭蹭的往上涨,而为国战争的爆发让精力过剩的列夫米拉是兴奋不已。

不过他的兴奋很快就变成了失望,哪怕他是俱乐部飞行技术最好的飞行员,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都不愿意要他,宁愿要那些刚刚飞行两三个小时的菜鸟。

原因非常简单,第一,列夫米拉是托洛茨基的儿子,没有人愿意让最高领导人的孩子在自己的部队服役。这很麻烦,尤其是战时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怎么交代?第二,这位列夫米拉同志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刺头,非常会找麻烦。所以就更不能要了。

可怜的列夫米拉又一次悲剧了,这让他是失望无比。不过很快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苏联正在招收志愿者前往华夏作战。志愿报名,只要是飞行员就行没有任何限制。当然,列夫米拉知道如果拿着写有托洛茨基名字的身份证去报名多半是没戏的,所以他找来了一个朋友,将身份证的托洛茨基改为了马洛茨基,替换掉了首字母才成功的入围。

列夫米拉高兴,他随同苏联第一批援华飞行队抵达了重庆,驾驶着伊15同日本鬼子作战。这一段生涯并不是特别长,倒不是列夫米拉表现不好,而是他表现得太出色了,仅仅三个月就击落了12架敌机。这种出色的表现终于引起了空军的注意,将军们很快就了解了这个小伙子的一切,列夫米拉改名的事情曝光了。于是乎在第一时间他就被召回了国内,据说当时阿尔克斯尼斯都吓了一跳,没有人敢冒险让列夫米拉继续留在战场上了。

空军打着表彰和放假的由头给列夫米拉拽回了家,然后直接给这位丢到了训练中心,让他去训练那些菜鸟飞行员。飞行教官总比战场上安全是吧?

不过任何人都不要指望列夫米拉老老实实的待在后方,在华夏已经玩野了心的他是任何人也挡不住的。他会抓住每一个机会驾驶着教练机冲到前线,哪怕是没有武装也要看看前线的风光,据说一次差点把前座的菜鸟飞行员吓尿了。

终于,空军再也无法忍受了,以违反纪律的由头强制要他退役,似乎这一次列夫米拉玩完了?

没有!关键时刻,托洛茨基出手了。实话实说,一直以来老托对这个让他头疼不已的儿子是失望透顶,从小到大干什么什么不行,唯一拿手的就是找麻烦,有时候老托都觉得当年把这小子射墙上就好了。

但是这一次老托颇有些老怀大慰的意思了,他发现这个儿子并不是一点儿优点都没有,他对国家和人民还是有点用的。所以他立刻就给空军方面施加了压力,不光让列夫米拉没有被赶出军队,反而让他前往第一线继续战斗。

这一年是1942年。列夫米拉驾驶着美国援助的P39进入了战场。一开始他的表现真的很不错,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在空战中击落了五架敌机,还协同击落了另外七架。一时间是风光无限。

当然,列夫米拉的性格一如既往的那么特别,他可以是战斗中最无畏的“杀手”,但脑残起来也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当年的7月,列夫米拉驾驶着自己的战鹰天刚亮就起飞了,早餐时分就抵达了德军的机场上空。德国人毫无防范,大把的飞机击中摆放在跑道上,可以说只要列夫米拉扣动扳机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这些敌机全部摧毁。

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列夫米拉俯冲下来准备开火的时候,他惊讶的发现,两名德国飞行员正倚着一家BF109的机翼悠闲的同两位金发美女逗贫。由于飞得太低,列夫米拉甚至能清楚的看到飞机机翼上放着的香槟,以及美女们的红唇正在吸吮着杯中的美酒。

没有任何犹豫,列夫米拉的手指松开了扳机,猛地把飞机拉起来,摇了摇翅膀飞走了。事后当上级问他为什么不开火时,这位是如此回答的:“我怎么能向姑娘们开火呢?这不是煮鹤焚琴吗?”

好吧,列夫米拉就是这么特殊,他的飞行技术无可挑剔,但是性格却让正常人无法捉摸。

别看列夫米拉性格怪异,但他确实是一位很有想法的飞行员。进入1943年之后,随着德军的战斗机性能快速提高,红军飞行员再想用飞机的优势取得战果就比较困难了。一度连列夫米拉这样的老手也有连续三十个架次无疑战果的窘态。

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空战中提高射击命中率呢?那时候列夫米拉陷入了沉思。一天中午,列夫米拉驾驶着战鹰跟随飞行编队返航途中,忽然注意到飞机自地面上投射下的阴影。也许是鬼使神差,他的手指刚好接触到了扳机,于是随手就按了下去,一梭子子弹飞了出去,弹道轨迹引起了列夫米拉深思。

那一瞬间,列夫米拉意识到地面上的那些阴影是多么的重要。当他朝阴影射击时每每都是脱靶,子弹不是飞过了头就是落在阴影的后面。难道这不正是偏差射击时可以用来修正弹着点最直接的办法吗?

接下来的几天里,列夫米拉进行了大量的射击试验,测算飞机在不同速度下可能带来的偏差,很快就掌握了阴影射击法的要领。很快他就摆脱了之前的不顺利,战果是一架接着一架。

当然,列夫米拉在二战中最著名的还是他的绰号的由来,不管是在红军这边还是在德军那边列夫米拉都被“尊称”为“屠夫”。能得到这样的绰号,可以肯定这个人恐怕是太过于血腥,他必然有让人生畏的血腥作风。

为什么列夫米拉被称为屠夫呢?原因就是他空战中的一个原则,世界上绝大部分飞行员在击落了对手之后,都不会继续攻击跳伞的飞行员,这是空中的骑士精神。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遵守这种骑士精神,比如小鬼子就经常射杀跳伞的敌对飞行员。一开始列夫米拉是没有这种残忍的习惯的,前面说了,面对唾手可得的战果他都会因为姑娘而放弃,很显然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杀手。

促使列夫米拉改变的是一次空中作战,他僚机也是好友谢苗诺夫不幸被击落,跳伞后的谢苗诺夫又连续遭到了两拨杀红了眼的德军飞行员攻击,壮烈的血洒蓝天。好朋友的死亡激怒了列夫米拉,从那之后,任何飘在空中的德国飞行员都会遭到他的猛烈攻击。

多年以后列夫米拉如此解释道:“我没有嗜血的欲望,只是不希望他们逃回去然后又起飞屠杀我的战友。我能想到的唯一避免战友伤亡的办法就是杀光那些魔鬼,对他们不留一丝怜悯!”

除了射杀跳伞的敌人飞行员之外,列夫米拉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将一发弹药带回机场。如果空战中没有将弹药打完,那么在返航的时候他就会扫射地面上的敌人。用他本人的话说:“这是避免浪费!”

1945年2月12日,列夫米拉和他的小伙伴终于看到了柏林,在这座城市上空,他将迎来一场伟大的空战。当天下午,当壮丽的夕阳缓缓坠落在地平线之下时,列夫米拉和小伙伴驾驶着拉7正准备返航,按照他的习惯,是不会留一点多余的弹药的。不过就在列夫米拉准备俯冲下去扫射地面的德国鬼子时,意外情况发生了。

当天,配合列夫米拉的是一名年轻的菜鸟飞行员,按照预定的战术要求,这位菜鸟应该配合列夫米拉一起行动。但是不知道是这位菜鸟缺乏经验,还是他太过于迫切的想要返回机场,竟然没有理会准备俯冲的列夫米拉,径直飞走了。

列夫米拉肯定是有些傻眼的,他正准备按下无线电通话按钮呼叫那位菜鸟回来时,敌机突然出现了。两架BF109忽然冒了出来,目标直指列夫米拉。这两名偷袭者的长机是德国空军第27战斗机联队的王牌飞行员施勒埃尔,此人在德国空军当中都是顶尖的王牌,历史上战争期间总计击落114架敌机,而且其战绩中的一半以上都是在西线获得的。

历史上德军东线的王牌是有水分的,毕竟一开始可以轻松猎杀伊15和伊16,能刷得飞起。但是在西线,盟军同德军的空中力量是比较接近的,施勒埃尔就在北非战场击落了61架敌机,可见其能力还是很强的。

施勒埃尔驾驶着他那架著名的“黑8”,先是用航空机枪猛射列夫米拉,然后又用航炮开火,甚至第一炮就击中了列夫米拉的座舱。炮弹在一阵爆裂声中穿透了仪表板,然后从机舱的另一边飞了出去。

一瞬间拉7的座舱就被烟雾填满了,列夫米拉惊讶的发现自己竟然只受了轻伤,但是他的座驾就没有那么走运了:仪表板的大部分都已经炸没了,机翼被打飞了一大块,后缘基本被炸开。后来列夫米拉回忆道:“我能听到BF1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