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6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际上这一刻,不管是在莫斯科红场还是苏联的其他地方,每一个围在收音机旁的民众,哪怕看不见阅兵式但仅仅听声音都是亢奋无比。尤其是那些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们,仿佛是被打了一针兴奋剂。
红军第六集团军,胖伊万、装甲列车和叶甫根尼正乘坐敞篷汽车赶路,按照军委的要求,第六集团军必须用最快的速度从谢苗诺夫卡向绍斯特卡移动,配合库尔斯克方面军主力从背后攻击古德里安装甲集群。
漫天的大雪中,战士们一个个被冻得跟三孙子一样,但是当《神圣的战争》响起时,每个人心中都燃起了火焰。胖伊万很不耐烦地对司机吩咐道:“把收音机的声音调大一些,让同志们都听听,这个曲子冬天听比烤火还顶用!”
装甲列车别看端坐在座位上没有表情像个面瘫,但是熟悉他的人能从他微微发抖的手上看出他的真实感情,很显然他也激动了。叶甫根尼则文艺一些,他用自己的笔触在日记本上写写画画,一首诗歌就那么喷涌而出。
在南边朱可夫的第五集团军也在紧张的行军当中,他的任务是夺回科诺托普,从两天前开始,他就没有和上过眼了。当收音机中传来《神圣的战争》时,这位满眼都是血丝的指挥官比一口气喝了十二杯咖啡还要给劲。他的大嗓门又一次吼了起来:“狗崽子,我不要听你诉苦,我只要结果,你做不到我就换一个人来干!”
坐在车长位置上的老赫姆斯特拉开始打瞌睡了,年纪大了就容易犯困,尤其是他这种连续行军和作战了一天一夜的老人家,说不好听点,搁哪都能睡得着。可是就在他即将进入梦乡的时候,无线电中忽然传来那山呼海啸一般的乌拉声时,老头打了一个激灵,然后抬手就抽了自己两个嘴巴:“睡什么睡,老迷糊,你还要打仗。战死沙场之后想怎么睡都行!”
在T54坦克后面,释能持带着他的小伙子高一脚低一脚的趟着淤泥向前行进。实话实说,这真的很累人,但是文工团的大喇叭一直在周围响个不停,播放的依然是《神圣的战争》。
释能持觉得还是家乡的花鼓戏更给劲,但是这首慷慨激昂的曲子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不由自主的,他和周围的小伙子一样,踏着鼓点的节奏向前进、向前进!(未完待续。)
278突击旅
古德里安感觉并不好,自从进入到库尔斯克之后,他就觉得俄国人从里到外都透露着诡异。一会儿强硬起来像是钢铁铸成的,一会儿无厘头起来又像是二逼,再一会儿尼玛又像是打了兴奋剂。比如五一这天,对古德里安这种资产阶级来说,劳动节什么爆弱了,鬼才过劳动节,乘着俄国人过节干一下狠的才是正道。
所以在这一天,古德里安是有占便宜的想法的,但是让他奇怪的是,一开始俄国人的反应还正常,抵抗不算激烈。但是在上午十点左右,随着那首讨厌的《神圣的战争》在战场上响起,俄国人就爆种了!不是小宇宙爆发就是变身超级赛亚人,尼玛给他的进攻部队一通猛削,几乎打得他们溃不成军。
这种情况持续了整整三天,直到第四天势头才有所消减。但就是这三天也足够古德里安心惊胆颤的了,他的战线差一点被红军撕碎,甚至在最危急的时候,他已经下令全军转入撤退。只不过是总参谋部和狼穴没有批准才作罢。
在这三天中,古德里安不止一次的怀疑红军的增援部队已经抵达了战场,否则能这么给力?但空中侦察的结果却一次次打他的脸——没有任何增援的红军抵达了战场。
反正古德里安是挺郁闷的,因为这让他在希特勒眼中的形象更不好了,现在这位元首已经开始直接给保卢斯下达指示,都不搭理他了。
这绝对不是什么好现象,而古德里安还没有任何办法改变。当然,战场上感觉很头疼的不止古德里安一个,作为第38集团军的司令员,科涅夫也是坐立不安。他和古德里安差不多,一样是对部队当前不正常的状况感到心急如焚。
咦?有同志可能会奇怪,部队表现给力你科涅夫急什么?这不是有病吗?难道你是站德军那一头的?
科涅夫肯定不是俄奸,而且他的忧虑是很有道理的。客观的说,第38集团军除开武器的加成,官兵的战斗力其实是不如德军的,之所以表现得这么给力这么爆种,原因只有一个——受了刺激!
红场阅兵鼓励打气有点过火了,这才让战士们爆发出了非同一般的战斗力。但是,这种打鸡血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是透支性的。一旦这股子劲头过去了,接下来部队的表现恐怕会急转直下,那时候可没有新的兴奋点了,那还不被德军吊打!
所以,这些天科涅夫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控制部队的情绪,避免兴奋过头的情况出现。那结果如何呢?你想想,如果结果很好,科涅夫还用得着那么忧虑吗?
“部队的情绪过于亢奋,从实战的角度出发,这是极其不利的。我军的任务是拖住德军,而过于亢奋很有可能用力过猛将敌人吓跑,并且在亢奋感消失之后,部队的战斗力会一落千丈。现在,这种糟糕的情况出现了,我郑重的向您建议,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同志,请您命令第37集团军加速前进,我的部队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了!”
乌博列维奇在莫斯科收到这封电报的时候,心里头也不是滋味,他很清楚这就是红场阅兵的副作用,加油鼓劲也是要讲分寸的,很显然,这剂大补丸有点过头了。现在的第38集团军是虚火上扬,很快就要浑身不得劲了。更可怕的是这还是无药可解的,无奈之下他也只能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加速前进了。
不过华西列夫斯基那边也是问题一堆堆,他的部队本来就是从沃罗涅日匆匆赶到哈尔科夫,这期间部队的消耗非常大,原本他是准备一边布置防御一边恢复。可谁想到,才修筑好阵地,上头竟然告诉他们敌人不来了。这对士气的打击是很大的,而更糟糕的是,他的部队还没有任何休整的时间,必须立刻又北上库尔斯克。这一通折腾直接导致部队的士气低落以及体能告急。
不光是士气低落、体能告急,连带着装备的磨损也比较大,比如坦克部队一路都是紧赶慢赶,众所周知,B2发动机是不太耐用的,而且第37集团军又是新部队,装备和人员没有充分磨合,问题自然是更多。再加上天气很糟糕,所以第37集团军的北上之路是无比的挣扎。
“哎……”乌博列维奇叹了口气,这就是军事误判的恶果了,如果之前没有误判,这场战役将轻松不少。
问题是,战场上没有如果更没有假设,输就输赢就是赢,哪怕是走狗屎运赢了,那也是赢家。现在乌博列维奇必须好好考虑,该怎么去增援科涅夫了。
可是,乌博列维奇手头上真心是没有多余的部队了,库尔斯克周边就只有第38集团军,离他们最近的部队是沃罗涅日的第40集团军,但这个第40集团军仅仅是个空架子,其麾下连一个军都凑不齐,而且其大部分是刚刚进入部队的新兵,连最基本的正步走都做不好,指望他们去打仗,那简直就是做梦。
乌博列维奇这边是愁眉不展,而科涅夫那边则是阴云密布了,打鸡血的负面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了,前一天还龙精虎猛的部队转过天来就变成了鸦片佬,几乎不是德军一合之敌。如果不是科涅夫亲自冲到一线督战稳定军心,这一天第38集团军就得给捅个大窟窿。
对红军来说,这是噩梦,而对德军来说,这就是意外之喜了。保卢斯回忆道:“俄国人的抵抗越来越虚弱无力,虽然我并不明白这是由什么造成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突击集群完全有可能按照元首的计划再次捅穿俄军的防线,将全面扭转西线前一阶段的不利态势!”
从保卢斯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对疯疯癫癫的希特勒是有些佩服的,而这也是战场上的重要转折。他和古德里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恐怕准备不打折扣的执行希特勒的作战计划了。
这对于古德里安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只不过当时坦克怪杰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依然认为保卢斯是自己人,是和一样真正的德国军人,而不是约德尔、凯特尔之类跪舔元首的奴才。
在保卢斯的建议下,加强了攻势,给科涅夫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而这份压力也迫使乌博列维奇更快的想办法增援科涅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五月初期,德国人获得了一次打赢这场战役的机会,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他们还真有可能突破红军在库尔斯克的防线。虽说不一定能给战略大局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打乱红军的军事部署,争取战场上的主动还是能做到的。
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又是李晓峰出手改变了战场上的走向,在第38集团军摇摇欲坠的时候,是他送去了最宝贵的支援力量。
“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听说你遇到了麻烦?”李晓峰笑吟吟的问道。
乌博列维奇看了看某仙人,有些疑惑,他能猜到某仙人来找他的意图,肯定是为了增援科涅夫。但是他想不出某仙人有什么办法变出援军来。不是乌博列维奇吹牛,那片战场上的每一只部队他都像筛子一样过了一遍,没有任何一支具有增援科涅夫的可能。
所以乌博列维奇很奇怪某仙人能从哪里变出军队来,如果真有这样的奇迹,他真心是服了。
李晓峰也没绕圈子,直接就揭开了答案:“还记得KGB的空中突击旅吗?”
乌博列维奇当然记得,在基辅围城期间,如果不是KGB提供的直升机为基辅送去了宝贵的物资,这座孤城是断然支撑不下来的。但是乌博列维奇依然不明白,这跟增援部队有什么关系?
“KGB的第一、第二、第三空中突击旅之前一直普里卢基承担防御任务,这三个突击旅合计约有两万余人。”
乌博列维奇似乎是明白了某仙人的意思:“您是说将这些突击旅调往库尔斯克?但是普里卢基离库尔斯克太远了……”
李晓峰笑道:“是挺远的,如果走陆路运输,肯定是来不及。但是空中突击旅是干什么的?”
乌博列维奇愣住了,他完全明白某仙人的意思了,某人这是准备将KGB的突击旅空运到库尔斯克参战!
“这可能吗?”乌博列维奇喃喃地问道。
“可能!”李晓峰很镇定的回答道,“我已经计算过了,我军现有的直升机和运输机基本能满足承担这一任务,分三批将部队运过去没有任何问题……”
乌博列维奇苦笑道:“我担心的不是运输问题,而是KGB的空中突击旅能承担正面阻击德军的任务吗?他们不是更适合从事特种作战吗?”
不得不说,红军将领们,哪怕是乌博列维奇这个级别的将领对空中突击旅的战斗力是怀疑的。在他们看来,这支轻装部队仅仅能承担敌后骚扰和破坏任务。进行常规作战,他们是不能胜任的。
这一点在基辅围城期间就表现得很明显了,沙波什尼科夫明明兵力紧张压力山大,但三个空中突击旅摆在他面前也任然是不闻不问,仅仅命令他们从事敌后破坏和二线守备工作,简直就是把空中突击旅当成了预备役。
这让李晓峰很生气也很郁闷,他明明是准备将空中突击部队派到基辅刷战绩的,结果竟然变成了看场子的守备部队,你说说,这叫什么事。
当然,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毕竟前一阶段图哈切夫斯基玩空降兵的结果就摆在那里,除了损失惨重之外,几乎没有亮点。而在沙波什尼科夫们看来,空中突击部队其实就是不会跳伞的短腿空降兵,认为他们的战斗力还不如空降兵,这怎么能上一线?
对此,李晓峰是相当无语,因为KGB的空中突击部队可是他精心打造的精锐,其重火力虽然不算强大,但比受图哈切夫斯基喜爱的空降兵还是强不少的。
这么说吧,空中突击旅装备的是一水的AS30枪族,班组火力甩开红军近卫部队都有一条街,更别提仅仅装备98K步枪的德军了。在旅一级的支援火力上,空中突击旅确实比一般的步兵师差点,没有那么多重火力,但是比起红军的伞兵来说,那还是强不少的。
空中突击旅配备有三个炮兵营,一个装备18门12管107毫米火箭炮的火箭炮营,一个装备18门M1940型122毫米榴弹炮的榴弹炮营,最后还有一个装备18门37毫米高射炮的高射炮营。
107火箭炮和37毫米高射炮都不值得多说什么,但是那个M1940型122毫米榴弹炮却值得一提。这型火炮实际上是在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上专门为空中突击部队改进的专用火炮。
按照空中突击旅重型直升机的载重限制,M1938122榴2。5吨的重量是在太重了,根本就驼不动。而与此同时李晓峰又拒绝引进西方的105毫米级别的榴弹炮(122榴的威力要大不少),在他看来,空中突击旅本来重火力就吃亏,如果再换用105毫米级别的榴弹炮,那更加干不过潜在的敌人了。
所以他坚持必须维持122毫米口径,以及必须保证新的轻型122榴主要性能不低于苏军步兵装备的M1938。接下来围绕M1938的减重问题,北方工业可是伤透了脑筋。
首先,北方工业将M1938的钢质炮架换成了轻质合金炮架,比如有铝合金的、铝镁合金的,以及钛合金的。经过各种环境的检测,最终投入生产的是最昂贵的钛合金炮架(只有其性能才能满足要求)。仅此一项,就减轻了全炮重量接近400公斤。当然,与此同时造价也翻了几乎一番。
不过减轻400公斤还不够哈,按照当时苏联重型直升机的载重要求,全炮重量是最好不能超过1。8吨。而现在还有两吨出头,这照样是然并卵。
所以第二步,北方工业只能对身管下手了,一方面改进身管金属配方,并创造性的开发了单肉身管的液压自紧技术(某仙人提供技术支援),从而减轻了身管厚度,进一步降低了重量。
最后对炮架的反后座装置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最终成功的将全炮重量控制在了1。85吨。虽然依然超标了一点,但是通过对重型直升机发动机的优化后,总算是能带得动了。
当然,只得一提的是,乌博列维奇一度对这种超轻型122榴充满了兴趣,毕竟红军的机械化水平有限,炮兵牵引能力很差,迫切地需要更轻、威力更大的火炮。但是在乌博列维奇考察了该炮,也就是了解了该炮的价格之后,立刻就打消了换装的想法。因为该炮价格是M1938122榴的三点五倍!
采购两门M1940就能买七门M1938,这笔账乌博列维奇还是会算的。最终M1940生产了108门,其中的90门装备给了KGB的五个空中突击旅,而图哈切夫斯基的空降兵则实验性的采购了18门,不过空降兵从来没有在实战中使用过这种火炮,原因是缺乏适合的空投设备。而且空降兵对于“笨重”的M1940也没有好感,谁让他们没有合适的牵引设备呢!
这是旅一级的支援火力,空中突击旅的6个突击营也分别有直属的火力支援单位。这个火力支援单位是高度合成的,一般装备有8门120毫米迫击炮、8门14。5毫米双联装高射机枪和8门100毫米无后坐力炮。相对于普通步兵师营一级的81或者82毫米迫击炮,这算是空前强大。
所以,别看KGB的空中突击旅是轻型作战单位,但是其火力并不是特别的弱,比起一般的红军轻装步兵师,除了没有152毫米级别的重炮,其他的并不是特别的差。甚至在反装甲能力上,空中突击旅还要比普通步兵师强一大截,毕竟每个空中突击旅都搭配了一个大队的武装直升机,和地面的反坦克炮以及坦克相比,武装直升机才是最好的反坦克杀手。
这么说吧,KGB的空中突击旅是高度合成化的现代作战单位,除了缺乏装甲能力以及脱离了直升机的支援后有摩托化程度低下的缺点之外,其战斗力是很强大的。而这也是李晓峰有信心让他们去库尔斯克的关键原因。
当然,这些暂时还只有李晓峰了解,包括乌博列维奇在内的一批高级将领认为,让空中突击旅去恐怕是送死,毕竟德军的装甲部队太过于恐怖了。当然,最后乌博列维奇也没有拒绝李晓峰的好意,因为对他来说现在的每一根救命稻草都必须抓住,空中突击旅哪怕就是只苍蝇,但是好歹也算块肉不是!
五月五日的上午,普里卢基的机场被笼罩在一片嘈杂的嗡嗡声中,直升机桨叶的巨大噪音屏蔽了一切其他声音,成群的战士忙不迭的往机舱里跑或者将成箱的装备和给养塞进去。
这样的喧嚣还要持续整整五天,在这五天时间里,红军奇迹般的将两万余人运到了库尔斯克,而正是这两万战士保证了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未完待续。)
279增援
俄罗斯的冬天很冷,当然,这是一句废话,不过对于释能持这样的外乡人来说,这就不是废话了。此前释能持觉得最冷的冬天还是长征中,对于一个彻头彻尾的南方人来说,陕甘宁的冬天绝不是那么可爱的。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他参加卫国战争,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他也不认为俄国的冬天有多冷。暖气烘着,怎么可能觉得冷?反正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冬天,释能持唯一的感觉就是——这里是天堂!
暖气这种高档享受他是闻所未闻,更闻所未闻的是莫斯科城内基本实现了暖气的供应。相对于落后的华夏,当地主和财主才能享受土炕的时候,有暖气设施的居所怎么不是天堂。
反正,释能持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早日争取革命的胜利,革命胜利之后,要给华夏的家家户户装上暖气,不在让一个穷苦的无产阶级兄弟忍饥挨冻了!
当然,当释能持走到俄罗斯的野外,在冰雪交加的天气里向纳粹匪徒的阵地发起攻击时,他会再次感到:“真他妈的冷啊!”
平心而论,现在的红军比历史上的红军要幸福得多,历史上的红军只能穿着难看的土黄色棉袄去打仗,真心是要多土鳖就有多土鳖。除开土黄色的棉袄,配发的大衣也显得那么笨重。这么说吧,当红军战士静静的站岗放哨时,这样的冬装配置显得单薄。但是当他们端起钢枪或者挺起刺刀向敌人的阵地冲锋时,这样的冬装又会让他们快速发热。
也就是说,当年的红军冬装是静保暖量不足,动保暖量过剩,要么冻得跟三孙子,要么热得满身大汗,这一冷一热的三温暖是让不少红军战士患上了感冒或者伤寒。
而现在,因为某仙人的存在,红军的冬装配置有了很大的改善,再也没有死沉却不太保暖的土黄色小棉袄,统一换成了羽绒或者聚酯纤维填充材料,轻便而且耐寒。
就比如现在,释能持狂奔了1500米之后,也仅仅是觉得有些热,稍微歇歇就能恢复正常。
“一排居左,二排居右,火力排支援,三排充当预备队,出发!”
简单有力的命令之后,释能持的连队很快就分散开来,在这一片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身着冬季伪装罩袍的他们能骗过不少德军,这极大的降低了伤亡。
释能持的任务是攻占235。7高地,在这座高地及周边,驻扎着大约两个排的德军,他们控制住了山下的公路,不赶走他们,第五集团军就没办法继续向科诺托普前进。
战斗在几分钟之后打响了,终于有眼尖的德军哨兵发现了身着伪装服的红军战士,98K缓慢有力的开始射击,然后MG34也开始吼叫。
不过释能持却没有多紧张,这种场面他见多了,以前刚刚上战场的时候还觉得德军的火力很逆天,比鬼子要牛逼多了,什么时候咱们八路军也能这么开火该多好。
但现在,释能持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反而觉得德国鬼子的火力爆弱了,98K每开一枪,红军战士就能用SKS30还击三枪,而红军的PK机枪比MG34还要强点,以至于很多班长不得不频繁提醒机枪手注意节约弹药。
在释能持看来,德国人这也太小看他的部队了,迫击炮怎么还能憋着不出声?再不出声,老子就不客气了!
终于,德国炮手安奈不住了,尖锐的呼啸声后,迫击炮弹在一排周围炸响。不过释能持依然不太紧张,一排是骨干排,都是老兵,对他们来说躲炮弹跟玩儿一样。他们不害怕敌人炮击,反而更怵德国人的机枪。
“观察员,找到敌人的炮位没有?”释能持不耐烦地催促道。
“差不多了,”年轻的上士在图纸上写写画画,飞快的解算出一系列的坐标,不到两分钟,他就通过野战电话联系自己的炮班:“坐标XXX,高度XX……”
又过了不到一分钟,另一种更加尖锐的声音响起了,释能持对这声音太熟悉了,这是红军在炮击。是的,红军为了增强炮击的威慑力,特意在炮弹上做了点小文章,装了一个类似于哨子的工具,这使得炮弹在空中变得更加刺耳了。当然,效果也是很不错的,能将德国新兵吓得屁滚尿流。
轰隆隆!轰隆隆!
猛烈的炮击打哑了德军的迫击炮和机枪火力点,刚刚埋首于积雪之中的红军战士赶紧爬起来,端着步枪大踏步的向前冲锋……
一个小时之后,一面红旗在235。7高地升起,付出了轻微伤亡代价之后,释能持干净漂亮的攻占了这个小山包,当他命令战士们休整的时候,柴油机的轰鸣声从道路另一侧响起,蛰伏已久的红军坦克部队终于可以重新上路了。那一刻释能持又看见了老赫姆斯特拉,老头坐在坦克上经过他身旁时,抖动着两撇大胡子给了他一个豪爽的大笑:“伙计,咱们科诺托普再见!”说完,老头丢给了释能持一支雪茄。
释能持习惯性的将雪茄放在鼻子下面嗅了嗅,抽过了一次雪茄之后,他不得不承认这比家乡的烟叶给劲多了。自从上次帮了老头一把之后,接下来每次见面,老头都会给他一只雪茄。这似乎已经成了他们之间无声的约定,也许在攻占柏林之后,他们也可以好好的坐在一起抽烟聊天。
朱可夫的第五集团军进展说实话不大,原因是部队很疲劳,毕竟他们刚刚参加完基辅解围战役,而且在战役后期还挡住了德军的猛烈攻击。部队急需休整和补充。其次,是德军的抵抗比较顽强,每向科诺托普靠近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同样的,原属于罗科索夫斯基的第6集团军也遇到了麻烦,不过他们的麻烦跟朱可夫还不太一样,用胖伊万的话说:“这该死的天气!这该死路况!这该死的敌机!”
天气很糟糕,第6集团军这一路几乎都有大雪伴随,鹅毛大雪一夜之间就积累了一尺厚,没有任何汽车能在这样的积雪中前进,胖伊万的连队就被积雪困了整整一天,直到第二天早上师部派遣了两辆携带有推土铲的T34才将他们解救出来。
接下来的两天中,胖伊万、装甲列车和叶甫根尼不得不暂时放下钢枪,转而拿起铁锹跟积雪搏斗,他们只能一米一米的向前推进,很多时候刚刚清扫干净的道路马上又会被新一场暴雪覆盖,导致他们不得不不断的返工。
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持续了三天,在那三天中胖伊万整整瘦了一圈。而就在暴雪终于结束,天气终于放晴之后,该死的德国飞机又来了。从切尔尼戈夫起飞的德军战斗机和攻击机不断地袭击第6集团军,用一切手段给他们制造麻烦,让第6集团军不断地在行军状态和防空状态之间切换,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唯一能心无旁悸的向前进军的只有华西列夫斯基的第37集团军,该军虽然被暴雪耽搁了一点时间,但在己方空军的保护下可以安心赶路。唯一对他们不利的就是他们离预定目标最远。对此,华西列夫斯基也很郁闷,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之前,为了保卫哈尔科夫,第37集团军被布置在博戈杜霍夫一线,但敌人却去了库尔斯克。摆在集团军面前只有两条路,第一是向苏梅挺进,截断古德里安突击集群的退路,不过这项工作已经交给了朱可夫同志的第五集团军。所以我们只有第二条路可走,先沿路返回哈尔科夫,然后折返北上库尔斯克增援第38集团军。”
“相对于第五和第六集团军来说,第37集团军遇到的麻烦比较少,唯一能阻碍我们的就是暴风雪。集团军主力在别尔哥罗德被困了三天。在这三天中,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却动弹不得。直到第四天暴雪停止,我们才能重新上路。不过依然是走走停停,两尺厚的积雪覆盖了所有的道路,不管是公路还是铁路都要重新疏通。我不得不动员铁路沿线的所有的公民前来帮忙,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苏联人民和苏联红军一起携手前进,硬生生的在被积雪覆盖以及被冰封的道路上开辟了道路……”
华西列夫斯基对这次“人民战争”的评价颇高,认为正是这场“人民战争”才保证了红军打赢库尔斯克战役,如果没有这场“人民战争”,他的第37集团军绝对不能按时赶到库尔斯克。
不过华西列夫斯基其实还应该感谢KGB的三个空中突击旅,因为如果不是他们及时赶到库尔斯克,科涅夫的第38集团军不说防线崩溃,至少也要丢掉大半个库尔斯克城区。正是空中突击旅的神兵天降稳住了防线,为华西列夫斯基争取了少说三天!
而这三天就是最具有转折意义的三天!多年以后,科涅夫提起这三天时都是心有余悸:“当时的情况太危险了,防线已经是岌岌可危,我也已投入所有的预备队,但是德军的攻势太猛烈了!在那个关键的时刻,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同志派来了宝贵的增援力量,帮助我们抵挡住了德军澎湃的攻势,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安德烈同志,就没有后来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
很有意思是不?对比一下科涅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不难看出,其中的区别不小。华西列夫斯基没有直说,但意思很明显,他首先认为是他的第37集团军赶到战场才稳定了局势,其次,认为这场战役关键点是他及时的发动了沿途的群众。简而言之,他和第37集团军是关键。
但是科涅夫却不一样,他认为某仙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某仙人派来增援力量,华西列夫斯基根本就不顶用,所以关键在于某仙人的正确决策。说白了就是拍某仙人的马屁。
那么究竟谁说得更真实呢?嘿嘿,这么说吧,这两位的屁股其实都坐歪了,都属于战后为本集团的脸面贴金,并不能真实的反应战场上情况。
光看他们俩的回忆录是不行的,还得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回忆的,其中乌博列维奇的回忆就很重要了,毕竟他是库尔斯克方面军的司令员,虽然他当时并不在库尔斯克,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能从更全局的角度看库尔斯克战役的问题。
对于第38集团军的困境,乌博列维奇的回忆录里有反应:“伊凡。斯潘捷诺维奇那里的情况不太妙,德国人一波又一波潮水的攻势给第38集团军施加了极大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鉴于德军的主战军团还在持续不断的涌入战场,可以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