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6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旦前面几个方面军兵力吃紧,就要从沃罗涅日方面军抽调兵力。
所以这个方面军其实就是一个后方的训练营,真心是没什么意思。但是在基辅解围战实施之后,上面的意思变了,主要是托洛茨基的意思变了。之前说过了,老托对图哈切夫斯基绝望了,准备培养华西列夫斯基接班。而怎么培养华西列夫斯基呢?自然是让他从总参谋部的故纸堆里解放出来,去一线直接带兵。
不过华西列夫斯基的军衔和资历都不太好看,直接上手集团军或者方面军比较困难,所以托洛茨基就盯上了刚刚组建的沃罗涅夫方面军。这个方面军地位很低,正好符合华西列夫斯基的身份。按照老托的想法,华西列夫斯基去当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司令员没有大问题吧?
很可惜,老托把问题想简单了,方面军司令毕竟是方面军司令,哪怕是个很憋屈的二线守备队方面军司令,那也不是华西列夫斯基暂时能顶上的。军委拒绝了老托的建议,任命叶廖缅科担任该方面军司令,毕竟叶廖缅科的资历好看不少,从骑兵师长到机械化军军长一直到远东红旗独立第一集团军司令,是一步步爬上来的,现在提拔为方面军司令员是合情合理。
而华西列夫斯基呢?1940年6月才是少将,而且一直从事参谋工作,直接指挥部队,尤其是集团军一级的部队的经历都没有,谁敢让他一上来就指挥方面军?
无奈之下,老托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给华西列夫斯基谋了个第37集团军司令并兼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参谋长的头衔。反正当时老托是很后悔的,为什么?因为很快科涅夫也被任命为沃罗涅夫方面军政委兼副司令员兼第38集团军司令员。政委加副司令员就比参谋长高一头了,而且科涅夫还有第38集团军在手,怎么看都比华西列夫斯基台阶要高不少。
老托当时对乌利茨基说:“早知道去远东渡一下金就能换个方面军副职兼实质集团军司令,我就该让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去的。”
不过现在后悔也晚了,老托只能希望华西列夫斯基能有好的表现,当然,他也在积极地为华西列夫斯基创造机会。很简单嘛,之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可能是替补和供血的奶妈,但现在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补充和补给优先权被极大的提高了。按照政治局和军委的命令,该方面军将再补充一个集团军,并且要保证每个集团军至少拥有一个机械化军的水平。
要知道,这个标准是非常高的,一个机械化军就拥有千余辆坦克,很显然按照托洛茨基的意思,给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绝对不会死老掉牙的T26和BT系列,至少也得给T34不是。甚至在老托的直接干预下,配备给该集团军的很可能还不是老旧的T3476,而是T35A。
不光是给机械化军的配置,老托还亲自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工作,希望让图帅让出部分重型坦克装备给沃罗涅日方面军。这里插一句嘴,简单的介绍一下苏联的重型坦克的配置情况,按照战前机械化军的标准配置,每个机械化军拥有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机械化师。其中每个坦克师编有两个坦克团,每个坦克团由四个坦克营组成,包括一个重型坦克营、两个中型坦克营和一个喷火坦克营。
只不过这一套编制基本只停留在了纸面上,因为工业产能和战损的关系,哪怕是近卫机械化第一军也只在战前达到了这种配置,而且很快就在战斗中挥霍得差不多了。
所以当时,红军机械化军的普遍配置是,一个坦克团四个坦克营,其中一个重型坦克营,两个中型坦克营以及一个轻型坦克营。重型坦克营装备优先级高的部队自然有T54,但是优先级低的就只能用KV1(也就是所谓的T36凑合了)。
很显然不是所有的机械化军都能分到T54的,相当一部分都是拿T36(KV1)或者原本被称之为IS1但在斯大林倒台之后被改称为ВИ1的重型坦克凑数。
所谓的ВИ1大家可能看不懂,其实这两个首字母代表的就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也就是伟大的导师列宁同志。所以这也就是所谓的列宁一号坦克。
当然列宁一号跟历史上的斯大林一号没啥区别,仅仅是名字不同而已。之所改这么一个名字,完全是因为科京的后台倒掉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前途,不得不拍导师大人的马屁,来个蒙混过关。
李晓峰本来是要收拾这小子的,不过战争爆发打乱了他的步骤,就暂时放过了科京,只不过斯大林坦克是别想像历史上那么风光了。
整体来说,ВИ1性能一般,主要是火力不足,所以生产了大约百余辆之后就立刻改进为ВИ2。说实话,ВИ2的性能也根本没办法跟T54相提并论,只不过列宁格勒方面的基洛夫厂暂时没有能力生产T54,只能先拿ВИ2凑数了。
所以在1942年,除了重点建设的机械化军之外,其他的一般部队是基本不可能获得T54,绝大部分装备的都是ВИ2。而且必须说明一下,这个ВИ2和历史上的IS2还是有区别的,因为D25122毫米坦克炮还没有搞定,而D5T威力又不足,暂时只用从北方工业借用100毫米滑膛炮凑合。直到1942年下半年,紧赶慢赶搞定了D25之后,ВИ2才是完全版的。
而托洛茨基之所以朝图哈切夫斯基开口,就是想让图哈切夫斯基将原本应该配备给近卫机械化第一军的T54让给沃罗涅日方面军。那么老托成功了吗?
没有,他的要求遭到了图哈切夫斯基断然拒绝,因为图哈切夫斯基也不是傻瓜,这些日子也能看出一些苗头,很显然老托对他有些冷淡了,而且不少风言风语也传到了他耳朵里。图哈切夫斯基是什么人?那是骄傲的小公鸡啊!
他认为,就算你老托要栽培华西列夫斯基,但也得分清楚轻重缓急好不好,如今近卫机械化第一军在一线,自然需要更好的装备,凭什么把急需的装备让给二线部队?
老托对此也有解释:“我又不是不给近卫机械化军第一军重型坦克,ВИ2性能也不错嘛!而且数量充足……”
老托还没说完,就被图哈切夫斯基无情打断了:“既然ВИ2性能不错,那就装备给沃罗涅日方面军好了,我们近卫机械化第一军用惯了T54,没必要临时换装,我们的坦克手不熟悉ВИ2,不能尽快形成战斗力!”
反正图哈切夫斯基的意思只有一个,想忽悠我接受ВИ2,没门!
这下连托洛茨基也没辙了,现在他又不能马上跟图哈切夫斯基翻脸,可是他又想尽可能的提高华西列夫斯基那边的战斗力,怎么弄啊?
最后,还是李晓峰给老托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既然军委已经决定将沃罗涅日方面军作为重点建设部队,那自然是要突出重点。ВИ2的性能确实不如T54,但暂时也没有更多的T54,我看这样吧,从军委直属的重型坦克旅中拨一个加强给沃罗涅日方面军使用!”
所谓的重型坦克旅可是很牛逼的,一般都直属于军委指挥,一般都是临时加强给战役重点突击部队使用。这样的重型坦克旅此时军委手里也只有三个,其中还有一个是不满编的。
此时的重型坦克旅编有三个重型坦克团,每个重型坦克团装备有21辆T54,也就是一个旅至少拥有63辆T54,这可是相当牛逼了。将这样一个重型坦克旅直接配属给沃罗涅日方面军使用,这真心是大手笔。
而这样的大手笔也让托洛茨基不得不承情,正所谓投桃报李,李晓峰解决了他的棘手问题,那么在某仙人遇到麻烦的时候,托洛茨基自然也不能装作没看见。
那么李晓峰暂时有麻烦吗?你还别说,某仙人身边别的没有,但是麻烦这东西却是特别的多……(未完待续。)
269改革
李晓峰遇到了什么麻烦呢?嘿,那还真不是一般的麻烦,是大麻烦!
经过1941年的战斗,李晓峰或者说军委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一点——总参谋部的权力太大了!如果总参的权力没有那么大,图哈切夫斯基就很难在战斗初期大包大揽,也自然不会导致全盘陷入被动。所以从1941年10月份开始,军队内部就有呼声要求改组总参谋部,限制总参谋长的权力。
好吧,说到这儿,大家就应该知道麻烦在哪了。图哈切夫斯基并不认为自己的权力过大了,反而认为自己的权力太小,他更希望总参谋部大包大揽,而不是让下面一群“无理取闹”的家伙给他架空了。
于是乎改组总参谋部就这么耽搁下来了,一直到托洛茨基对图哈切夫斯基彻底的失望死心,这个事儿才出现了转机。尤其是这一次,托洛茨基找图哈切夫斯基要T54遭到断然拒绝之后,老托也觉得图哈切夫斯基太不像话了,似乎总参谋长有凌驾于军委之上的嫌疑?所以当李晓峰再次提出改组总参谋部限制总参谋长的权力时,老托和他是一拍即合。很快改组工作就风风火火的开展了。
按照李晓峰的设想,军委作为最高军事权力机构,自然是最高端的,而名义上的国防人民委员会那就是一张皮,依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在军委之下,四总部依然予以保留,但是还要新设总干部部,也就是说原本的四总部变成了五总部。
那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总干部部呢?自然是将原本属于总参的人事大权剥离出来,不能让总参谋长既要管训练、又要管战略、还要管全盘指挥以及一手把控人事大权,这权力简直大到没边了。
李晓峰不光是要将原本属于总参的人事权力剥离,还要将原本在总参谋部下的三军作战部升格为三军司令部。有同志可能要说了,以前三军作战部不就是相当于三军司令部吗?何必多此一举?
这并不是多此一举,三军作战部虽然名义上履行三军司令部的职权。但那毕竟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三军作战部依然只能管作战这一块,在其他事务上必须唯总参谋长马首是瞻,这种限制相当大。
而升格成为三军司令部就不一样了。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理所应该的该管各军种的所有事务,等于是从总参谋长手里抢回了一大把权力。
反正李晓峰的这个提议,是获得了海军和空军的强烈支持,海军元帅奥尔洛夫和空军元帅阿尔克斯尼斯真心是受够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干涉,能够自立门户自然要举双手双脚支持。在这方面唯一能给图哈切夫斯基支持也就是小伙伴亚基尔了。只不过现在亚基尔有些草鸡,说不上话。
请注意李晓峰的动作还没有完,接下来他还要打破图哈切夫斯基第二次上台之后搞出的大军区制度。原因很简单,这个大军区运转起来实在是不方便。
这么说吧,四大军区管的地界太大了,对于各军区司令来说,实在有点鞭长莫及和力不从心。尤其是特里安达菲洛夫这种直面德国侵略的大军区司令员,那真心是一个头比三个大。
这么说吧,整个苏联红军70%的武装力量都集中在莫斯科中央军区,你数数特里安达菲洛夫要指挥多少部队:波罗的海方面军、白俄罗斯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再加上空军海军,特里安达菲洛夫这个军区司令恐怕不比图哈切夫斯基这个总参谋长轻松。而且这也导致特里安达菲洛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的权力高度重叠,如此一来摩擦和矛盾自然是不可避免了。
按照理想的划分方式,一个莫斯科中央军区完成可以拆成至少五块——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列宁格勒军区、莫斯科军区、基辅军区、白俄罗斯军区,这样压力就小很多了。
像图哈切夫斯基那种大军区(或者说是战区)的搞法,实在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的军区能忙死,而有的军区则闲得发霉,比如说中亚军区司令员叶戈罗夫,卫国战争爆发以来。真心是闲得蛋疼啊!所以,李晓峰认为,大军区还是必须拆散,免得权力过于集中。也免得军区和总参谋部之间矛盾太多。
比较有意思的是,图哈切夫斯基虽然反对改组总参谋部,但是不反对改组大军区,原因很简单,像特里安达菲洛夫这样的大军区司令员实在是顶得他蛋疼,将大军区拆散了。可以“各个击破”,方便他更直接的掌控部队。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这种只想占便宜,不想付出的想法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经过一个星期的激烈争论,最终李晓峰的提案被全盘通过了,原因是某仙人的提议是现阶段最好也是最能平衡各方面利益的最优方案。
四总部变成了五总部,三大作战司令部变成了三军总司令部,四大军区被肢解成了十数个小军区,经过这一番调整,权力结构更加平衡了。
其中,特里安达菲洛夫继续担任副总参谋长并兼任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员,沙波什尼科夫则卸任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员,改任基辅军区司令员。叶戈罗夫终于跳出了中亚军区这个火坑,改任陆军总司令。原来的陆军作战部长亚基尔改任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司令员。
军区的调整也让各方面军进行了一番调整,其中,波罗的海方面军保持不变,其直属上级变为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很显然,这是图哈切夫斯基在为老朋友亚基尔找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直接指挥战斗总比继续在陆军总司令部下干一个憋屈的作战部长强。
原本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改称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隶属于白俄罗斯军区。而罗科索夫斯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改称为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也隶属于白俄罗斯军区。
乌克兰方面军司令换成铁木辛哥,而且将其改称为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而之前从白俄罗斯方面军抽调的部分集团军组成了乌克兰第二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员是历史上大清洗时被冤杀的伊万。潘菲洛维奇。别洛夫大将。
比较有意思的是,原本应该隶属于莫斯科军区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也被丢给了基辅军区,看得出,老托认为在未来的乌克兰地区进行一场大战的可能性更高。而这一举动也让图哈切夫斯基相当的不高兴。
图哈切夫斯基为什么不高兴呢?原因很简单,按照军委之前的决议,在为基辅解围之后,应该很快进行明斯克反击战。而现在。白俄罗斯军区的老大是特里安达菲洛夫,就算开展明斯克反击战,那也是特里安达菲洛夫指挥,没他这个总参谋长多少事。更何况,要开展明斯克反击战必然要想明斯克地区增兵。而现在倒好。原本从白俄罗斯方面军增援乌克兰方面军的部队堂而皇之的编成了乌克兰第二方面军,而且被寄予厚望的预备力量沃罗涅日方面军也被扔给了基辅军区。这显然是托洛茨基想要说:“别搞什么明斯克反击战了,现在的重点是乌克兰,是基辅!”
对于图哈切夫斯基来说,这等于是当头一棒,意味着他的全盘方略被无情的否定了,再联想到这次改革总参谋部,他不禁是意兴阑珊灰心丧气。
“米哈伊尔同志的情绪并不是很高啊!”乌利茨基忽然对托洛茨基说道。
老托看了他一眼,似乎是很奇怪乌利茨基为什么会这么说,毕竟之前强烈要求撤换图哈切夫斯基的就有他。怎么现在又突然为图哈切夫斯基说好话了?
乌利茨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我只是觉得这会的动作太大了,太急了,会不会……”
托洛茨基打断了他,很镇定地回答道:“我们现在的动作不是太急了,而是太晚了。在之前的十年间,我们错过了太多,以至于变成了当前这个样子。米哈伊尔同志过去的功劳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但是当前,最重要的是挽回局面,而不是妇人之仁!”
乌利茨基支支吾吾地说道:“我是怕逼得太急。导致米哈伊尔同志想不通……”
“他会想通的,”托洛茨基淡淡地回答道,“以米哈伊尔同志的智慧,他应该知道。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当然,在托洛茨基的心中,他还补充了一句:“如果万一想不通,那也没办法了,谁让这是历史的规律呢?”
乌利茨基点点头,但马上又问道:“我还是觉得您对安德烈。彼得洛维奇退让太大了。这次让他占尽了便宜!”
托洛茨基笑了笑,反问道:“你真觉得那是我们吃亏了?”
乌利茨基皱眉问道:“难道不是吗?”
托洛茨基风轻云淡的一笑,断然道:“当然不是!”
乌利茨基立刻就想不通了,因为他怎么看,都觉得这次都是李晓峰和斯维尔德洛夫占了便宜,成功的肢解了总参谋部,将图哈切夫斯基从权力的巅峰一脚踹落凡尘。这意味着某人在军方的势力再次膨胀。
“你想得太简单了,我的朋友。”托洛茨基笑了笑说道,“你以为我们将来能保住总参谋长的位置吗?”
乌利茨基想了想,不得不承认托洛茨基说的有道理,图哈切夫斯基倒下之后,托派还真没有人能顶上去接替,不出意外的话,总参谋长必然要落在列宁派手里,这么想起来,他平衡了不少。
不过托洛茨基想要告诉乌利茨基的不止这么多,如果现在不改革总参谋部,那么等图哈切夫斯基倒台,列宁派收获总参谋部之时,那时候托派的损失更大。你想想,那时候总参谋长权力没有被限制,而继任的总参谋长又是列宁派,那时候托派在军方的势力还不会被挤到墙角?那时候失去的肯定会更多!
当然,托洛茨基也不是没有疑惑的,比如他很奇怪,为什么李晓峰会要求在这个时机改组总参谋部,很显然,这对托派将更加有利。托派付出的仅仅是图哈切夫斯基的权力缩小,但赢得了一段难得的喘息之机。说实话,这真不算什么付出,简直就像是李晓峰故意要放托派一马。
李晓峰是这个意思吗?不完全,他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进行了全盘的考虑的,肯定是权衡了通盘的利益得失。这么做肯定是对某仙人有好处的。
“第一,托派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李晓峰笑着对雅科夫解释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我必须保证党内有不同的声音。如果党始终只有一种声音,那这个党离完蛋也就不远了。而托派的某些主张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顿了顿,李晓峰又说出了第二点:“其次,托洛茨基退休之后,必然是雅科夫同志接任,我和他之间还是有矛盾的,如果没有托派的存在,我和他之间的矛盾将显得异常激烈和尖锐,而有一个反对派在身边,我们俩多少还是要顾忌一下影响的。这对他和我都好!”
“最后。”李晓峰笑嘻嘻地说道,“这一次不乘机和托派做交易,等到图哈切夫斯基下台的时候,我们双方之间必然难以达成一致,那意味着矛盾变尖锐,甚至可能骤然爆发。而这对苏联是不利的。不妨在这个时候,我们各退一步,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托派究竟得到了什么?比如说喘息的时机,随着他们在总参谋部改革上松口。李晓峰自然不会继续对图哈切夫斯基穷追猛打,这给了他们过渡的时间。其次,这次拆分大军区,托派也获得了一部分军区司令员或者政委的职位。虽然这些军区属于冷板凳性质,但是至少也能给青黄不接的托派军方势力一个给接班人镀金和刷履历的机会。这对托派来说可是相当重要的。
总而言之,在这场盛宴中,唯一不高兴或者说很郁闷的就只有图哈切夫斯基了,他的主张基本被否定,他的权力大幅缩水。真心是郁闷之极。
“米哈伊尔,难道你就准备坐以待毙?”亚基尔和哈列普斯基忧心忡忡地问道,“托洛茨基同志这是摆明了已经不再信任您,准备放弃您了!”
图哈切夫斯基闷闷地回答道:“我知道!”
接下来图哈切夫斯基就一言不发了,倒不是他不生气不郁闷,而是他对托洛茨基的感情是复杂的。当年他的崛起离不开托洛茨基的扶持,你要说他一点儿都不感激,那真是假的。图哈切夫斯基始终将托洛茨基当成自己的伯乐,始终记着知遇之恩。
但是,这也是让图哈切夫斯基痛心的源头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背叛更让人痛苦了。在图哈切夫斯基看来,托洛茨基放弃他,也是一种背叛,是对他们几十年友谊的大背叛,这让他根本就没办法接受!
良久之后,图哈切夫斯基站了起来,语气沉重地说道:“不管托洛茨基同志怎么做,又作何选择。我始终铭记着他的知遇之恩,不管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军人,我都必须继续坚持,哪怕情况万分恶劣,我也会坚持到底!”
说着,图哈切夫斯基有些哽咽,深深地吸了好几口气,才控制住情绪:“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打好仗,尽可能多的消灭敌人,我要让世人看看,我图哈切夫斯基还是当年那个无所不能的红色拿破仑!”
图哈切夫斯基决心抓住最后的机会证明自己,他要让托洛茨基看到:“老朋友,你错了,你犯了一个大错误!”
从那一天开始,图哈切夫斯基就泡在了办公室,全副身心的投入到对战斗的研究,他要找到德军的软肋,要一举击溃德军。
在图哈切夫斯基废寝忘食的工作时,他的敌人当中也有一个人处于同样的状态。古德里安依然不死心,他仔细的研读每一份战报,不断地在地图和沙盘上重现敌我状态,经过他仔细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这个结论之前已经提到过了,那就是继续攻打涅任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这是在无谓的消耗!我们不能这么做!”古德里安开始揪头发了,“给博克元帅发电,给狼穴发电,我们必须要做出调整,继续深入突破才有胜利的希望!”
只不过在当时古德里安绝望的呐喊依然没有引起多少德军高层的重视,希特勒依然乐观的认为在基辅地区打歼灭战是上策,小胡子很固执的认为德军就是比红军强,歼灭斯拉夫蛮族不成问题。
希特勒的这种观点一直到四月上旬才宣告终结,而终结这种不切实际想法的不是古德里安,而是东方的盟友。四月上旬,日本本着盟友之间最基本的义务,告之德国将在五月份发动对东南亚的攻击行动……(未完待续。)
PS: 鞠躬感谢猪潇洒2、风飘影动、瓜地里的地瓜、畅饮千杯人未醉和尤文图斯同志!
270误判
“混帐,这些该死的东亚侏儒以为可以肆无忌惮的玩弄我吗?”
小胡子罕见的掀翻了办公桌,将满满一桌文件扔得到处都是,整个狼穴似乎都在颤抖没有任何一个人敢靠近元首的办公室半步。大约半个钟头之后,小胡子的火气才稍稍平息一些。
此时,站在小胡子办公室里的约德尔上将和凯尔特元首很有点唾面自干的意思。不过他们对希特勒的服从性是第一位的,哪怕元首真的往他们脸上吐痰,这两位恐怕也是一动不动。
“你们估算一下,一旦日本减轻对俄国远东的压力,俄国人能抽调多少部队投入对我军的攻击?”
在这个问题上,德国的情报工作真心是不咋地。从战争爆发之后,德国的间谍网络在苏联就被连根拔起,根本搞不到多少有价值的情报。对于远东红军的规模,德国人只能从日本那边搞到二手消息,而日本人的消息也是一贯的不可靠。
所以凯尔特和约德尔都只能猜测道:“初步估计,俄国在远东有四个集团军,抽调其中的一个是可能的。”
希特勒满意地点点头,如果苏联仅仅只能抽调一个集团军,那他认为这种压力并不大。他估算德军和红军之间战斗力对比时,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德军的战斗力远远强于红军。
“这是否会对我们在基辅的作战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小胡子又瓮声瓮气的问道。
约德尔和凯尔特又对视了一眼,这两位虽然是忠臣,但心里头还是有一本账的,之前那种估算方法本来就不科学,这怎么能随便得出结论?
所以他们俩很谨慎地回答道:“现有的情报还不足以支撑得出准确的结论,毕竟我们的情报系统对苏联远东的情况并不了解。总参谋部需要更多的情报支持,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了,”希特勒很不满意地训斥道,“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给我一个大概精确的预计,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约德尔和凯尔特又对视了一眼,很无奈地回答道:“我们认为这个集团军如果赶到战场,将直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我们在基辅歼灭俄军主力的行动很可能会失败。我们唯一能给出的建议是,在敌人的援军没有抵达基辅之前,再进行一两次突破战役,再次撕扯俄军的防线。迫使敌人的援军投入到更长的战线防御中去……”
希特勒用食指敲击着桌面,好半晌才回答道:“真的没有一点可能了吗?”
听得出小胡子还是不愿意放弃在基辅围歼红军主力的企图,他还是希望打歼灭战。不过凯尔特劝道:“元首,现在进行歼灭作战条件很不成熟,我们只能再次达成突破并在运动中歼灭一部分俄军,借此抵消远东俄军增援的影响。”
约德尔也说道:“之前古德里安将军的计划就不错,如果能突进到沃罗涅日一线,将沉重打击俄国的工业生产,间接地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末了他还补充了一句:“更何况,随着敌布良斯克方面军攻占奥涅什尼亚,我军主攻部队的补给相当的困难,已经不适合继续打歼灭战了。”
希特勒犹豫了半晌,终于缓缓地点点头,但还是很不乐意地说道:“那就按照海因茨的意思再进行一次突破吧!我的要求是必须攻占沃罗涅日,并且在适当的实际绕到俄军背后前后夹击,务必将基辅地区的俄军主力予以围歼!”
随着希特勒点头,代号为雪崩的军事行动就开展了。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是古德里安,预计将投入第47、48装甲军,以及第42、53和第44山地军。合计五个军组成的突击集群将直取克洛托普,然后沿着铁路一路向东,攻占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
明眼人很快就能看出,雪崩行动同古德里安最初的计划还是有相当出入的。比如古德里安认为很重要的绍斯特卡在雪崩行动中就被放弃了,德军的攻击矛头向南偏移了一百多公里。
为什么会否定古德里安的攻击重点呢?原因很简单,一个是补给闹的,绍斯特卡可没有直接通往库尔斯克的铁路,而苏联这个冬季无比的泥泞,本来德军的补给就困难,没有铁路的支援,德军的装甲部队简直是寸步难行。
而先攻占科诺托普就不一样了,这里可是有铁路的。从这里可是坐火车直达利戈夫,而利戈夫离库尔斯克真心是没多远了。在约德尔和凯尔特看来,走这边更加方便和快捷。
那么这是古德里安错了吗?应该说不是,以古德里安的水平怎么会不关注交通尤其是重要的铁路线呢?他当然知道走科诺托普一线,补给和运输都容易不少,可他偏偏就选择了运输麻烦的绍斯特卡,这不是他傻!
而是古德里安很清楚,红军也知道科诺托普的意义,更知道铁路的意义。显而易见,在科诺托普一带肯定有红军的重兵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