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5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辆二号坦克、一门37毫米反坦克炮和两门轻型榴弹炮。
德穆巴连(剩余60余人)留在了奇强卡,他们的任务是死死的牵制住追击的红军,直至主力撤到安全的位置,同时还要破坏一切有价值的军用物资。整个撤退行动持续了一个晚上,但是让劳斯中校感到奇怪的是——红军发现他在撤退之后,竟然没有主动的追击和合围,反而网开一面,放任他们安然的走人。
其实这没啥好意外的,对于彼得罗夫斯基来说,只要奇强卡的敌人主动消失,他绝对是乐见其成的,毕竟他不是来消灭对手,而是要突围跑路,没有敌人阻碍才好呢!
战争结束之后,彼得罗夫斯基在回忆奇强卡的战斗时说道:“当时的情况万分危险,尾随而来的敌人足有一个师,我留在布格河畔的阻击部队压力山大,而西面的维什库夫也有一个团的敌人在逼近,至于东边,从上马乌基尼亚和奥斯特鲁夫赶来的敌人也有两个团,其中最近的敌人离我的指挥部已经只有7公里了,能不能突破奇强卡,关系到全军的安危。”
“不过我们要面对的是一群极其顽强的纳粹匪徒,在三天的激战中,他们用尽一切手段顽抗到底,给我们造成了重大伤亡。万幸,在第四天的战斗即将爆发之前,他们崩溃了,夹着尾巴狼狈的逃跑了。那一刻我长出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我们赢定了!是的,我深深的感到不仅仅是获得这场狭路相逢恶战的胜利,还能感到卫国战争的前景将无限光明!”
劳斯撤退之后,彼得罗夫斯基命令部队不准休整,用最快的速度继续北上,他对每一个团、每一个营的指挥官说道:“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已经耽搁了太多的时间,不能继续浪费了,北上!立刻北上强渡纳雷夫河!”
而另一边,德国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博克元帅不止一次的命令各路增援部队向奇强卡靠拢,甚至直接下达了死命令:“从现在开始,要让你们的坦克履带和汽车轮子一刻不停地向前碾动,奇强卡已经危在旦夕,情况不允许你们再有任何延误,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甚至他还亲自乘飞机飞抵增援部队上空,通过无线电喊话,要求德意志的战士们快速前进。只不过,在这个时候别说是博克,就算是希特勒来了也无济于事。
奇强卡战斗爆发的第四天早上,离奇强卡最近的部队,党卫军SS第9装甲团一营营长比特里希拿着望远镜遥望五公里外的奇强卡,小城周边的战壕、碉堡和废弃和被摧毁的坦克、装甲车依稀可见。当时比特里希向他的好友也是副营长问道:“梅耶,你认为劳斯的部队还在坚守阵地吗?”
梅耶回答道:“我看不到太多战斗的迹象,没有枪炮声也没有硝烟,甚至连人影子都看不到,说实话,这不是好现象!”
梅耶少校说得一点都没错,奇强卡已经陷落了,彼得罗夫斯基的部队穿过了这座小城快速北上,此时,留在城里的只有少数红军殿后部队,而就是这些部队也是撤退在即。
在之前的那个晚上,彼得罗夫斯基的工兵算是累坏了,一路风尘仆仆的北上,直接冲到纳雷夫河畔,甚至都来不及喘息,就得投入紧张的架桥工作中去。他们要在黑暗中架设一座浮桥,一直忙到早晨七点,这座浮桥才宣告完工。
从六点到八点之间,是红军工兵压力最大的时候,不断地有德军战机飞抵上空投弹和扫射,炸弹时不时地就掉落在附近的河面上,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士兵们的衣服,让人感觉到阵阵寒意逼人。
好消息是,彼得罗夫斯基终于联系上了友军,当特里安达菲洛夫和图哈切夫斯基获知近卫第一机械化军残余部队正在向东普鲁士进发的消息之后,立刻命令东普鲁士方面给予彼得罗夫斯基一切必要的援助。
空军抽调了上百架战机为彼得罗夫斯基保驾护航,甚至还抽调了一个步兵军向切哈努夫方向进攻,将德军牢牢地钉在当地,为彼得罗夫斯基突破马库夫的敌人阵地作掩护。
在空军的支援下,浮桥上空的德机很快就被赶走了,甚至顺带着轰炸了德军增援部队一番,让刚刚抵达奇强卡的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暂停追击。
高强度的空袭整整持续了一个白天,这极大的延缓了德军追击的步伐,让德国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彼得罗夫斯基的部队轻松过河扬长而去。
一天之后,在友军的接应和掩护下,彼得罗夫斯基的部队成功的突破了德军在马库夫附近的防线,在敌后转战了接近一个月之后,这些坚强的小伙子成功的回家了!
消息传回莫斯科的时候,政治局和军委都沸腾了,从卫国战争爆发开始,一直就是坏消息不断,气氛几乎是让人绝望。对政治局和苏联人民来说,实在太需要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了。而此时彼得罗夫斯基的壮举实在是一剂兴奋剂,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指战员们都能化险为夷,这不是充分证明了红军是不可战胜的,说明敌人根本就不可怕嘛!
图哈切夫斯基第一时间提议:“应该授予彼得罗夫斯基同志苏联英雄称号,正是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创造这一奇迹。另外我提议,给参与了这次突围行动的所有官兵统一颁发红星勋章,这是他们应得的!”
按道理说,图哈切夫斯基的提议合情合理,不应该有人反对,但是偏偏的李晓峰就是那个不一般的人:“我反对!”
图哈切夫斯基顿时是七窍生烟,暴怒道:“安德烈同志,难道你认为这次突围行动不是奇迹,不能代表红军指战员们的不屈不饶的斗志?如果连这样的壮举都不表彰,那我们该表彰什么?”
李晓峰轻哼了一声:“我不是反对给参与了此次行动的战士们授勋,而是认为不管是苏联英雄称号还是红星勋章都不足以体现出这次行为的伟大意义。我们应该创造一个特别的勋章去表扬这些不屈不饶的斗士们!”
说到这儿,李晓峰顿了顿:“我建议授予参加过这次行动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活着回到了东普鲁士的,还是半路战死的那些战士,都应该授予一枚东波兰突围战役纪念奖章,此外每人授予一枚红旗勋章,表现突出者授予列宁勋章,作出了关键表现的个人和集体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列宁勋章和金星勋章。甚至我们还应该创造一枚象征着胜利的勋章,嗯,就称之为胜利勋章好了,胜利勋章将授予参与这次行动的所有集体!”
图哈切夫斯基惊呆了,他原以为他的奖励方案就已经够高了,谁想到某人竟然比他还夸张,人手一枚红旗勋章就能吓死人,至于列宁勋章按照某人的说法,少说也得发出去上百枚,甚至还可能一口气诞生超过十个苏联英雄。这些也就算了,某人还要求特制一款纪念奖章,给这次突围行动上升到战役的高度,最惊人的是,某人还要创造一款独特的勋章,光听胜利勋章的名字就知道这个规格有多高,不客气地说,就冲这个名字就得超越之前苏联所设立的一切荣誉奖章。
图哈切夫斯基原以为某人如此夸张的胡来,政治局恐怕是不会同意的,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政治局一致通过了某人提议,一点儿折扣都没打。这让图哈切夫斯基算是明白了,他对政治是七窍通了六窍,实际上还是一窍不通。
不光奖励的规格高,授奖的场面更是惊人。参与了这次突围行动的所有杰出军官和优秀士兵全部被空运到了莫斯科,在克林姆林宫由托洛茨基亲手为他们授勋。
很快,整个苏联都知道了彼得罗夫斯基和他的小伙子们的丰功伟绩,各种向英雄学习和致敬的活动也是广泛开展。这么说吧,凡是参与了这次突破行动的人员,今后永远都不用为工作和成家发愁了,热情的俄罗斯少女用一车皮一车皮的求爱信将小伙们砸晕了。
当然,这些仪式只是一方面,光有仪式没有实际的东西,将士们也会寒心,在这方面李晓峰就表现出了极端务实的作风,不是发个奖状和勋章就完了,而是大手一挥给所有的将士放了一个月的长假,允许他们回家探亲。至于那些负伤或者致残的,也立刻送往索契疗养并安排好今后的工作,总而言之不会让英雄流血之后还流泪。
此外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提了一级军衔,比如彼得罗夫斯基,战争爆发之前才晋升少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晋升中将,而且他被任命为近卫第一机械化军军长。
虽然近卫第一机械化军现在仅仅是个空架子,整个军看有没有剩下两千人,但是任命其担任军长就是一种姿态。证明军委将优先重建这支英雄部队。
重建的速度确实相当的快,以至于彼得罗夫斯基根本就没有假期,短短一个月之内,近卫第一机械化军就重建完毕,而且请注意,这次重建的质量相当的高,最好的武器、最秀有的士兵全部优先提供给该军。以至于完成重建工作的第二个星期,该军就在彼得罗夫斯基的领导下全员参加了布良斯克战役。
在这场粉碎德军1941年最后攻势的大战中,近卫第一机械化军作为矛头,一举击溃了古德里安的第二坦克集群,一举将德军从俄罗斯的土地上赶走,并一举向前突进了数百公里,重新打通了同基辅联系,确保基辅军民能获得充沛的物资过冬,从某种意义上说,避免了大量无谓的伤亡。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让我们转回到罗科索夫斯基那边,看看他是如何同古德里安继续过招的……(未完待续。)
198新动向
罗科索夫斯基究竟想出了什么新颖的战术来应对古德里安的重点突击战术呢?其实还是反击,只不过不是投入宝贵的装甲部队进行反击,而是抽调一部分莫济里的守军渡过普里皮亚季河偷袭德军背后。偷袭的主要目标就是敌第二坦克集群的交通节点和物资仓库。
奇袭行动在午夜展开,当德军的哨兵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河对岸的时候,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红军战士们已经乘坐直升机降落在了他们身后。完全没想到背后会遭到攻击的他们,无声无息的就死在了月光下,不要说发警报,连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
控制了河岸之后,红军开始有条不紊的渡河,两个小时之后,已经有大约一个步兵团渗透到了德军后部,很快就对各自的目标发动了攻击。
仓促应战的德军很快就乱作一团,在他们组织起系统的反击之前,红军已经重新撤回了普里皮亚季河南岸。所以早晨刚刚起床古德里安就收到了一个坏消息——两座燃料库被摧毁,一座军火库被引爆,更重要的是储藏食品的仓库也被红军付之一炬。
“根据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燃料还能使用一周,但食品却只够全军五天的食用,集团军群司令部告诉我,因为敌人游击队活动猖獗,相当一部分铁路和公路都被毁坏,后方的物资很难向前运送。也就是说,我们做好应对物资紧张的准备了!”
古德里安的心情可想而知是非常糟糕的,他的第二坦克集群因为主攻方向既不是明斯克也不是基辅,所以补给优先级低于第一和第三坦克集群的。抵达莫济里地区之后,第二坦克集群一直没有获得充足的补给,而现在原本就不算充足的物资储备还被敌人给端了,这不是要命吗?
“要不要暂时停止进攻,等交通线疏通之后,再一口气突破敌人的防线?”
古德里安冷哼了一声:“绝不可以,很显然,我们的敌人就是指望通过这样的手段让我们停止进攻,而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他们确实没有太好的手段应对我们的重点突破战术。我们让他们很难受,无奈之下他们才狗急跳墙。所以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务必继续猛攻,如果我没有估计错,他们坚持不了多久了!”
古德里安的分析算是一针见血,罗科索夫斯基确实就是打的这种算盘,既然挡不住敌人,那就只能给敌人下绊子,让敌人自己停下来了。只不过古德里安也不是吃素的,虽然他的部队物资紧张,但是他就是硬着头皮继续猛攻,就是赌第六集团军挡不了他三天。
所以转过天来,战场上的局势愈发的恶劣了,德军几乎是集中了一切火力并不惜代价的投入,攻击波就如浪潮一般一波接一波,这就让罗科索夫斯基的小伙子吃尽了苦头。
这一天上午,准备不足的红军被敌人的重拳打开了一个豁口,德军一口气向前突进了五公里,这让前线的部队不得不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冲锋,双方针尖对麦芒刺刀对刺刀的肉搏了一场。最后红军拼掉了整整两个连,这才打退了德军。
“康斯坦丁同志,我们必须要调整战术了,再继续这么硬拼,部队坚持不了一个礼拜啊!请投入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吧!”
面对参谋长的恳求,罗科索夫斯基依然坚持他的意见,断然予以拒绝:“还不到时候,不能投入装甲部队。给方面军司令部发电报,告诉他们我们这里的压力很大,迫切的需要空中支援,请空军去轰炸敌人的兵力集结点和后方仓库,最好是规模大一点!”
看得出,罗科索夫斯基这是准备死死的照着古德里安的七寸打,他就是要狠狠地打击第二坦克集群的补给线路和仓库,彻底的瘫痪这支装甲雄师向前突进的能力。
对于罗科索夫斯基的要求,沙波什尼科夫勉为其难的同意了,讲心里话,老沙并不太想朝卡林科维奇投入太多的空中力量。原因是他手头掌控的空军是有限的,罗科索夫斯基那里是很艰难,但是基辅更加的艰难。
基辅已经被敌人包围了接近两个月,随着冬季的来临,沙波什尼科夫的压力很大,基辅的一百多万军民的吃饭穿衣和取暖问题就足够让他头疼了,因为陆路交通完全被敌人切断,基辅的补给完全依赖空运。
哪怕是拥有大量的运输直升机,可沙波什尼科夫还是感觉运力不够,还必须依靠空军的运输机和轰炸机进行空投。可以说红军百分之30%的运输机和轰炸机都投入了基辅一线,就是这儿基辅还过得紧巴巴的,反正一旦将这些轰炸机抽调走,沙波什尼科夫那里就得断炊。
不过思考了良久,沙波什尼科夫还是满足了罗科索夫斯基的要求,因为他很清楚,第六集团军的压力太大了,如果不给他足够的支援,那莫济里防线就会崩溃,而与此同时,第16集团军并没有做好准备,所以一旦崩溃了,所造成的连锁反应就是红军刚刚才开始稳定的战线又要被凿开一个大口子,成群的德国鬼子将汹涌的冲入俄罗斯境内,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罗科索夫斯基想要的空中打击终于有了,乌克兰方面军集中了一个轰炸机师和两个攻击机师,连续不断的向第二坦克集群发动了猛烈的轰炸。用古德里安参谋长的话说:“这是战争爆发以来,我军遭受过的最猛烈的空袭,疯狂的北极熊仿佛要将一切都炸成碎片,在持续一整天的高强度轰炸中,我军不光遭受了惨重的人员损失,物资更是受创严重。不管是燃油、弹药还是食品和药品都降低了最低限度,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海因茨(古德里安)还是命令我们继续进攻……”
古德里安很清楚,这次猛烈的轰炸就是冲着他的物资去的,红军将75%的空中力量投入了对第二坦克集群物资仓库和交通线路的打击,仅仅只有25%投入战场支援,这目的还不明确吗?
但是古德里安也是一个固执的人,他看穿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企图,某人越是要逼他停下,他就越是要迎难而上,古德里安坚信,只要他继续猛攻敌人将比他崩溃得更早。
情况就变得有趣了,两个同样天才也同样固执的人撞在了一起,这两人都认为发现了对方的弱点,也认为只要狠狠地冲着敌人的弱点打,就能赢得胜利。两个人都拒绝改变,直接导致了战场环境变得异常的恶劣。
在接下来的一天中,不管是红军还是德军都感到精疲力尽,如果不是双方的上级嘶声力竭的打气加油以及督战队严格的执行战场纪律,恐怕双方士兵早就同时撂挑子了。
不光是士兵撑不住,实际上连古德里安和罗科索夫斯基两人也耗尽了心血。古德里安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俄国人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了我对极限的认知,这些家伙已经完全不是一战中我所认识的那些粗鲁、散漫和愚昧的灰色牲口了。不得不承认布尔什维克将他们改造得很好,让他们成为了一群十分难以对付的麻烦制造者……当然,我依然充满了信心,毕竟我的士兵更加的精锐,如果没有战场上那些意外的因素,我早已结束了战斗。而现在我依然坚信,胜利只可能属于我!”
罗科索夫斯基同样的也评论了德国士兵一番:“这是一群训练有素斗志昂扬的纳粹匪徒,法西斯主义让他们变得狂热,在物资缺乏的条件下依然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如果所有的德国鬼子都有这么难对付,那卫国战争将会变得十分的漫长和艰巨……不过我依然充满了信心,敌人的攻势绝对不可能无限制的维持下去,他们也会累,哪怕他们不曾感觉到累,没有了弹药一样是白搭……每一天我都在计算着德国佬的消耗,第一天野炮和迫击炮几乎没有停歇过,而第二天,野炮就只能断断续续的开火,而今天迫击炮开火也变得更加谨慎了,很显然敌人的弹药已经非常紧张了,我所需要的考虑的就是怎么样将敌人的弹药更快的消耗掉!”
在这一天,罗科索夫斯基再次命令莫济里的红军渡河袭击敌人,而且攻击的时间竟然选择在白天,最重要的是,他下达的命令是:“尽量把声势搞大一点!”
之所以这么命令,完全是因为罗科索夫斯基并不指望用侧袭击败对手,莫济里的部队需要做的就是多消耗一点德军的弹药而已。
对于罗科索夫斯基的无赖手段,古德里安也是哭笑不得,但是他也只能见招拆招,总不能不管敌人吧?不过如果要管,那后果也是十分明确的,必然给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弹药供给增加额外的负担。而且罗科索夫斯基还很无耻的在夜间发动了一波波的“夜袭”,当然,这种所谓的“夜袭”基本上属于雷声大雨点小,就是为了消耗德军的弹药储备去的。
如此这般又拉锯了一整天,德国人终于是罢工了,他们拒绝继续发动攻击,除非能提供给足够的弹药。面对这种蛋疼的局面,古德里安也是无奈的叹气,他知道敌人的阴谋得逞了,他不得不停下攻击的步伐,等待后方运送足够的物资。也就是说这一回合他输了!
不过古德里安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输在了薄弱的后勤补给上。并且他依然认为自己还有机会,只要他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补给问题,那么碾碎面前的俄国佬根本就不是一个大问题。
古德里安一边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整并巩固阵地,防止好不容易占领的阵地被苏军多回去;另一面他也在积极地思考对策,寻找一个条更好的击败对手的办法。
且不提古德里安的动作,罗科索夫斯基这里是长吁了口气,实际上在最后一天时,他的部队也已经达到了极限,如果德军还能维持前一天的攻击势头,那么败下阵来的绝对是他。
所以对于能获得第一回合交锋的胜利,罗科索夫斯基仅仅表示了谨慎的高兴,与此同时,他更多的在考虑下一回合该怎么打。继续上一回合的打法恐怕是不现实了,德国人已经看穿了他的计划,也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并且他制造的“四十公里防线”已经被穿了个七七八八,再也没有更多的纵深可以挥霍了!
罗科索夫斯基知道他必须要调整了,鉴于离二十天的期限还有一段时间,而又没有了后退的余地,摆在他面前只有一条路——死守!
所以罗科索夫斯基很快从那“四十公里”防线上抽调部队,仅仅留下少许部队在“防线”上骚扰敌人,主力退回到卡林科维奇城区依托三道真正能连起来的防线阻击敌人。
罗科索夫斯基在战地日记中写道:“最残酷也是最艰难的一回合就来来临了,我们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碰硬的同敌人一较高下了!”
为了迎接艰苦的阵地战,罗科索夫斯基囤积了大量的物资,最重要的是抢修了大量的坚固工事,几乎将卡林科维奇变成了一个大军营,每一幢房屋、每一条战壕、每一片街垒和每一个散兵坑都有红军在驻守。对第六集团军的官兵来说,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守住阵地,要么跟敌人同归于尽。
就在古德里安和罗科索夫斯基在积极准备第二回合的交手时,在德军内部也开始考虑调整了,龙德施泰德的军团除了在开战初期乘乌克兰空虚突袭得手打了两个漂亮的歼灭战,在进入到基辅一线时,面对顽强防守的红军,南方集团军群是寸步难进。
实际上不光没有前进,反而被迫步步后退,攻陷基辅的计划变成了蛋疼的围城战,北进莫斯科和东进哈尔科夫也分分钟被苏军赶跑了,能维持现有的战线都要感谢红军兵力不足。据说南方集团军群这一段时间的表现已经引起了希特勒的高度不满,元首强烈的要求龙德施泰德恢复之前那种势如破竹的攻势,尽快击破红军的阻拦,快速地向俄罗斯腹地进发。
为了贯彻元首的意图,德军总参谋部制定了一个新的方案,核心思想就是寻找红军薄弱的防御地段,然后集中兵力一举突破之。而根据总参谋部的了解,此时古德里安的正面,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的防线最为薄弱,如果能从乌克兰的南方集团军群中抽调出精锐的装甲部队插入该地区,很有可能在红军战线的最中央凿开一个大口子。
沿着这个口子,第二坦克集群可以快速地向北突进,经过布良斯克向莫斯科方向进发。德军总参谋部判断,一旦形成了这样的突破,那苏军的防线将彻底的崩溃,消灭布尔什维克将手到擒来。
很快这个新的作战方案就被完善了,南方集团军群将抽调至少一个集团军投入了白俄罗斯方向,同第二坦克集群一起向北突破。与此同时,为了隐蔽作战企图,也为了麻痹和误导苏军,南方集团军群必须在第聂伯河沿岸低地发动一轮佯攻,尽可能的将红军留在原地,防止他们前往增援第6集团军。
不得不说,德军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从有初步的意向到具体的作战方案仅仅用了一个星期,10月10日,围攻基辅的南方集团军暂停了对基辅的攻击,相当一部分兵力被调往了白俄罗斯,大约一个集团军的德国鬼子经过科罗斯坚北上莫济里,而这一切罗科索夫斯基毫不知情。
而在德国人图谋发动新一轮攻势时,苏联方面在干什么呢?前线的红军依然在艰苦的维持战线,而在后方,一场新的争论已经爆发。
之前经李晓峰提议,列宁附议,红军当中的整风运动得以开展,不过对于究竟该怎么整风,政治局内部的意见和分歧相当的大。托洛茨基认为,整风就是要肃清红军当中的逃跑主义和撤退主义毒瘤,必须要让红军指战员们鉴定一种信念——苏联的国土虽大,但已经不能再后退一步了。
对此,李晓峰是坚决不同意的,他认为对于畏敌不前者的整顿已经开展过了,已经基本肃清了红军当中的胆小鬼,绝大部分懦夫都被丢进了惩戒营和立功赎罪连,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时候再来一次,不是扩大了打击面以及原地踏步吗?
李晓峰认为,整风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要整顿的对象也不是那些胆小鬼和懦夫,而是红军指战员当中普遍存在的政治上简单粗暴、军事上不求甚解、行动上极端教条的作风。扭转红军当中存在这些风气才是重中之重!(未完待续。)
199左还是右
很显然,说白了这场争论就是左还是右的问题,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代表了激进的左派,而李晓峰代表的是“保守”的右派。但是这并不是问题核心,左和右都是表象,核心实质还是军事路线问题。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经过上一阶段大踏步的后退,红军以空间换时间,已经初步的稳固了防线。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重新夺回主动权,将被动的防御转化为积极的进攻。
自然而然的,图哈切夫斯基是不待见那些要求继续防守和以稳妥为先的“右派”,他必须在军队中树立其一步也不得后撤的观念。
而李晓峰的认知却完全不同,他认为红军并没有完全的站稳脚跟,这条刚刚形成的战线也是摇摇欲坠,现在的情况远没有好到考虑夺回战争主动权甚至主动反击击败敌人的时候。他认为现在的情况依然是相当的糟糕,红军的损失不小,战前建立的机械化部队遭受了重创,相当一部分技术兵器不是被摧毁就是被主动放弃,可以说红军的战斗力水准一下子退回到了三十年代初期。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红军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反击,而是真正的站稳脚跟并恢复实力,尤其是考虑到1941年的冬季即将来临,物资将变得十分紧张,在这种时候考虑反击,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李晓峰认为红军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真正的站稳脚跟,用一道坚固的防线将德军挡在俄罗斯境外,利用冬季的时机重新整编和训练部队,为来年的战斗打一个坚固的基础。
所以,之前他在政治局会议上表示:“局势远远还没有好转,在之前的三个多月战斗中,我们损失了大概75万精锐部队,大量的技术兵器也亟待补充,尤其是必须注意到,我们现在构筑的防线还是很脆弱,尤其是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交界处,我军的力量十分薄弱,不排除敌人乘虚而入的可能。所以,现在我们要考虑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我们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做好迎接敌军新一轮攻势的准备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填补第6和第16集团军的缺口!”
可想而知,图哈切夫斯基对这样的战略方针是不满意的,他认为李晓峰过于的小题大做了,罗科索夫斯基和卢金的部队虽然确实弱了一点,但他认为古德里安也强不到哪里去,他说:“经过三个月的消耗,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损耗是相当大的,根据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的经验看,敌第二坦克集群已经是樯橹之末了。罗科索夫斯基和卢金只要不是太差劲,完全可以挡住古德里安。”
图哈切夫斯基的构想是:“我军在白俄罗斯集结了大约两百万军队,而这个方向的德军大体也是这个数目,当相当数量的第二坦克集群被少量的第6和第16集团群牵制住时,在明斯克方向,我军的兵力反而占优势。我军完全可以在这个区域采取主动的行动,打一两个歼灭战,迫使第三坦克集群后撤是完全可能的。”
很显然,图哈切夫斯基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还是过于的想要进攻,想要打一两个胜仗为自己正名了。问题是,这可能吗?
那是不可能的,虽然图哈切夫斯基的判断没有问题,在明斯克方向,红军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可问题是,这种优势太微弱了,甚至可以说红军除了兵力上有优势,其他方面满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