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5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之相比,红军的坦克手就显得过于毛躁了,不少新兵蛋子在高速行进中就乱射一通,炮弹都不知道打到哪去了,除了能吓吓德国掷弹兵,意义不大。

好在德军的坦克不多,性能也不好,一番激烈的对射之后,他们不得不向后撤退,企图拉开距离呼叫炮火支援。不过装甲列车和他的战友也不是傻瓜,很快加大油门跟了上去,在近距离上短兵相接。

后来装甲列车回忆道:“战斗进行得太激烈了,我们从一千米一直打到一百米,等于是用枪口顶着太阳穴开火。不断地有战友的坦克中弹,我们排的康斯坦丁就被50毫米炮弹击中,整辆车一个人也没活下来……到了最后我们几乎就没有开炮的时间了,不得不高速撞击敌人。当车头猛地撞上敌人时,巨大的惯性让我们东倒西歪,我的头狠狠地磕在了观察镜上,血哗啦一下就留下来了,至于装弹手更倒霉,他猛地撞上了炮闩,一下就磕晕了。好在接下来的战斗也不需要**,否则我们必死无疑……”

装甲列车撞上的是一辆二号坦克,猛撞之后,双方的发动机都熄火了,只不过二号坦克因为吨位轻又是被动挨撞,损伤更重。汽油从破裂的油箱里咕咕的流了出来,而德国坦克手和装甲列车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精神高度紧张的他们,在极近的距离上进行了枪战,子弹砸在装甲上的火花差一点就引燃了漏出的汽油。

装甲列车的枪法不错,击毙了敌人的车长,并在敌驾驶员试图逃跑的时候打断了他的腿。战斗结束之后,他缴获了一把鲁格手枪。

可惜装甲列车的行为并没有为他赢得表扬,相反,连长将其大骂了一通,原因是在战斗中他的排损失惨重,两辆BT7被击毁,他本人的座驾重伤待修,整个排仅仅剩下一辆坦克能够继续战斗。

“为什么要冒冒失失的进行突击?我给你的任务是从正面吸引敌人的注意,掩护二排从侧翼袭击敌人,你是没长耳朵,还是理解能力有问题?你这个排长不要干了!”

当时,装甲列车还不服气,他用四辆坦克击毁了敌人五辆坦克,还俘虏了一辆,这样的战果应该说不错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批评?

好吧,年轻气盛的装甲列车还不理解什么事战争,他还只想着出风头,完全没有意识到脱离集体的个人英雄主义等同于作死……(未完待续。)

177机降作战

在布列斯特的战斗刚刚爆发时,第一次基辅保卫战已经进入到最艰难也是最残酷的阶段,在八月底,德军一部渡过了第聂伯河,穿插到了基辅后方,截断了基辅和哈尔科夫以及莫斯科的联系。也就是说,此时的基辅真的已经被团团包围了!

不过对这个问题,沙波什尼科夫并不是特别在意,原因是就算基辅同莫斯科的联系没有切断,政治局和军委也不会同意他放弃基辅撤退。放弃基辅的责任太大了,连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都得多掂量。

更何况此时放弃基辅也晚了,在庞大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面前,基辅的那十几个损失比较大的正规师以及半吊子的民兵师弃城逃跑只有死路一条,在逃亡的路上他们就会被德军碾成齑粉。还不如依托城市打巷战,说不定能拖住德军的脚步,为后方的部队重整战线争取时间。

所以沙波什尼科夫知道,他是走不了也不能走,只能呆在基辅陪德国佬慢慢磨牙。至于被包围的问题,感谢图哈切夫斯基,这位之前为了“萨列法河”行动在基辅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再加上有直升机部队利用夜晚的掩护空运物资,基辅的军民虽然活得并不好,但总算能坚持。

按照铁木辛哥的估算,食品基辅能维持一个月,弹药能坚持半个月,唯一蛋疼一点的就是缺乏燃料,不管是煤还是汽油、柴油和煤油,都很紧缺。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之前为了“萨列法河”行动,大部分燃料都供应给前线了,至于煤炭也稀缺,那主要是基辅的人口太多,老百姓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做饭。而基辅被包围之后,煤炭自然是运不进来了,总不能把直升机当卡车使唤吧!

当然,缺少煤炭也不是要命的大问题,现在才八月底,基辅的气候还足够暖和,如果换成冬天,这恐怕真心是要冻死人的!

所以对于朱可夫提议的集中部分装甲部队打通补给线的提议,沙波什尼科夫并没有同意,有生力量实在是太宝贵了,防守基辅本来就捉襟见肘,这时候不能将宝贵的力量提前消耗掉。

“德军的兵力是我军的三倍以上,就算我们能一时打通交通线,很快他们利用强大的兵力优势依然会重新合围,”特里安达菲洛夫也支持沙波什尼科夫的意见,“更何况,我军的装甲部队实在有限,能不能打通交通线还两说。交通线的问题还是留给军委和总参谋部去解决,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千方百计的稳固防御!”

这么说吧,截止到9月1号,基辅外围阵地已经沦陷了相当一部分。德军依靠兵力上的优势,再加上有列车炮助阵,愣是一点点碾碎了红军的外围阵地。现在不光是所有的军人都必须呆在自己的战位上,甚至沙波什尼科夫被迫再次动员了基辅市民上战场,包括部分妇女、少年军校学员和50岁到55岁之间的老战士。就是这么才又凑了几万人,这才将将稳固了岌岌可危的防线。

“敌人的列车炮威胁太大了,我军赖以生存的永备工事大部分都是这些列车炮摧毁的,如果不能将其摧毁,我们永远都只能被动挨打!”朱可夫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必须尽快将其摧毁,越快越好!”

对这个建议,沙波什尼科夫和特里安达菲洛夫都表示同意,但是认为,德军的列车炮在德军阵地的纵深很远处,红军的炮兵,哪怕是130毫米和203毫米的加农炮都够不着。

“这个任务只能由空军承担,”特里安达菲洛夫叹了口气,“让空军尽快查明敌人列车炮的位置,然后尽快将其摧毁!”

空军能完成这项任务吗?实话实说,很勉强,经过三天的侦察,空军探明了德国列车炮的阵地,但是对怎么拿下对手却感到非常棘手。因为德国人在列车炮附近构筑了坚固的阵地,还布置了相当数量的高射炮,在空军最后一次侦察时,甚至发现德军在列车炮附近布置了一堆堆的阻塞气球,除了能从列车炮炮口方向的进入轰炸,其他路线都是死路一条。

而在列车炮阵地两侧,德军布置了大量的高射炮,如果红军战机要从这个方向突入,不可避免的是九死一生。反正空军对这次轰炸的信心不足,认为难度实在是太高了。

当然,难度高不等于就什么也不做,空军咬了咬牙,为了铲除这个对基辅最大的威胁,豁出去了。在9月6日上午,组织了18架苏2多功能轰炸机和24架伊尔2,展开了强攻。

参加过这次攻击的飞行员柳德米拉回忆道:“这是一次死亡突击,为了能准确摧毁敌人的列车炮,我们尽量压低高度进入攻击航线,地面上布满了德国鬼子的高射炮,你能听到咚咚咚的爆炸声不断在周围响起……我紧紧的抓住操纵杆,穿梭在敌人的弹雨之间,忽然,机身猛地的一震,我整个人都被弹了起来,重重地撞在了座舱盖上……那一刻,我以为被击中了,在这种高度根本就没有时间跳伞,当时我下定了决心,如果真的飞不回去了,就立刻瞄准敌人的高炮阵地冲下去,撞死这帮狗日的!”

说到这儿,柳德米拉重重的吸了口气:“我探头看了看发动机和螺旋桨,都在工作,然后扭头向座舱后部望去,机尾似乎也正常。就在这时,耳机里传来了投弹手阿列克谢的惊呼:‘安德留沙死了,他中弹了!’,当时我有些发懵,安德留沙是我的好同志好兄弟,作为无线电员和后座机枪手,我们已经一起执行了数十次任务,突然听见他牺牲了,一时间我难以接受……”

“不过那时候,我暂时顾不上安德留沙,因为敌人的火力实在太猛烈了,在我们的航路前方几乎布满了炮弹,很快就有友机被击落或者直接被88毫米高炮撕碎,好不容易当我们穿越了这条死亡走廊时,仅仅剩下十几架战机了。”

“对于我们这些侥幸冲出死亡走廊的人来说,接下来的行动依然充满了风险。德军列车炮的阵地已经开始大量的释放烟雾,远远的看去,方圆一公里之内都是被白色的烟雾所笼罩。根本就看不清敌人的炮位所在。”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耳机里传来了中队长的命令声:‘降低高度,进行超低空搜索,一定要找到敌人的位置并摧毁它!’,话音刚落,中队长就带头压低了机头,在一片白色的烟雾中,我们几乎是以树梢的高度飞行。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在下一秒,可能你能发现敌人的列车炮,也可能一头撞上树木或者大地。”

“我的脸几乎是贴着风挡,为的就是尽可能的能看清楚一点,不过这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很快耳机里又传来了战友的惊呼声:‘维季肯坠毁了,加夫里尔也完了,小心,格拉西姆,前面有大片树林……’。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而敌人列车炮的影子都看不到,一时间我感到相当的沮丧……就在这时,后座的阿列克谢突然叫道:”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就在我们下面!”

“顿时,我精神一震,赶紧掉头原路返回,与此同时瞪大了双眼企图找到那门该死的列车炮。一连飞了两个来回,在第三次我才发现了敌人,这些该死的德国佬太会伪装了,从空中看去那就是一座茅屋,但是如果你眼睛够好也足够仔细,就能发现,这间茅屋周边很不正常,隐隐约约能看到敌人的影子。第三次进入之后,我终于感到机身一轻,不用说阿列克谢终于投弹了!”

“两枚FAB500呼啸着落了下去,我能看见那座茅屋瞬间被炸开了花,冲击波吹飞了伪装网,露出了列车炮长长的身管。二话不说,我又一次调过来狠狠地扫射,一直到打光所有的炮弹才返航。”

“和艰难的进入相比,返航轻松了不少,至少再也不用压低高度,而且能够摧毁敌人的巨炮,让我心里也开始变好。不过这份好心情等我落地之后,就全消失了……整个中队,仅仅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两架苏2飞了回来,连中队长都牺牲了……”

这一次轰炸红军可以说损失惨重,总共只有九架飞机返回了机场,其中还有三架重伤,当然,如果能够完全摧毁德国的列车炮也算是值得,但是结果并不是这样的。

第二天经过空中侦察显示,参与炮击基辅的6门K5列车炮,仅仅有一门被彻底摧毁,另有一门重伤,其余的K5基本保持了战斗力,也就是说空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仅仅只是给敌人挠了痒痒。

这样的结果自然不能让沙波什尼科夫和特里安达菲洛夫满意,但是他们看出来了,这不是空军不给力,而是敌人的防御确实太严密了,继续让空军去轰炸恐怕是鸡蛋碰石头。

“有没有别的办法能摧毁这些该死的列车炮?”沙波什尼科夫几乎是咬牙切齿的在发问。

不过在他提出问题之后,会议室里却是一片死寂,炮兵够不着、空军打不动,这还能有什么招数?毕竟列车炮的阵地深入敌后,实在是没办法啊!

“要不,放弃外围的阵地,再次收缩跟敌人打巷战?那时候他们的列车炮就没用了……”

这个建议遭到了沙波什尼科夫的断然拒绝,他认为外围阵地决不能轻易的让给敌人,那时候红军几乎就没有多少辗转的空间了,而特里安达菲洛夫也认为再次主动收缩意义不大,而且他觉得摧毁敌人的列车炮不是做不到的。

“我看过这几天空军的侦察报告了,敌人在列车炮阵地周边的防御确实很严密,又是高射炮又是防空气球,看上去固若金汤。但是我却不认为其真的就是无懈可击了!”

特安力达非洛夫很有信心地指出:“敌人的防御措施基本上都是针对空中袭击做的,而地面的防御并不怎么样,这一片阵地仅仅驻扎了两个连的守军,而最近的友军也在三公里之外,而且他们的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空中和我们的正面,在它们的北面存在着大量的防御死角,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敌人的疏忽做文章!”

这话在不少与会将领听来就是天方夜谭,怎么做文章?地面部队还能飞到敌后不成?

朱可夫眨了眨眼,问道:“您是说进行一次空降作战,让空降兵伞降到敌后,然后去突袭敌人的阵地?”

顿时与会的将领是连连点头,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唯一的问题就是,基辅没有空降兵,作为图哈切夫斯基的心头肉,红军所有的空降兵都在他这个总参谋长的直接控制之下,基本上都位于第二线作为预备队。

“要不,我们立刻给总参谋打电报,让他们组织一次突袭行动?”铁木辛哥建议道。

沙波什尼科夫刚要点头,就注意到了特里安达菲洛夫的表情不对,似乎是有些不屑又有些不耐烦,这说明他对空降兵突袭并不认同,那他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呢?

特里安达菲洛夫确实不认同空降兵伞降突袭作战的方案,因为在他看来这个难度不小,首先,为了达成突然性,也为了避开德军的注意,这次突袭恐怕只能在夜间进行。而众所周知,夜间伞降风险是相当大的,伞兵能不能顺利的集结都是问题(霸王行动中的伞降就证明了这一点,后来在市场花园,盟军的伞兵就选择了白天跳伞)。

其次,这次突袭不能是一锤子买卖吧?把伞兵扔下去简单,但是这帮兄弟完成任务之后怎么回来?要知道,敌人的列车炮阵地可是深入敌后,不能让这些伞兵徒步穿越德军的防线吧?

可能有同志说了,为了保卫基辅,必要的牺牲也是值得的,就当一锤子买卖干呗!

不过这种说法特里安达菲洛夫不能同意,他认为明明有更好的战术,为啥要吊死在伞降这棵树上?用直升机机降突袭不比伞降强?

当他提出这个建议之后,包括沙波什尼科夫在内的一干红军将领都傻眼了,因为一直以来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直升机就是打杂的,也就是帮着运运小宗货物,顶多也就是去战场上当坦克装甲车辆的开罐器。至于运兵突袭,它们能行吗?

“为什么不行?”特里安达菲洛夫反问道,“我们有足够多的直升机,而且在前一阶段的围城战中,直升机部队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了。能运送货物为什么就不能搭载战士武装突袭?”

不等这帮土包子反应过来,特里安达菲洛夫又道:“在我看来,直升机机降比伞降要便利得多,没有集结的困扰,不会在跳伞过程中被敌人察觉,哪怕没有专业的伞兵,也能机降在敌人后方……”

沙波什尼科夫想了想,立刻就表示赞同,和伞降相比,机降除了作战半径小点,其他的几乎全都是优势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试呢?

很快,在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的帮助下,具体的作战方案就完成了,考虑到机降的突然性以及敌人守军兵力并不多,这次突袭只需要两个连就足够了。当然,为了万无一失,最好是给敌人在找点事儿做,比如让空军对敌人的高炮阵地进行一次水平轰炸,将德国鬼子的注意力从地面引开。

9月7日深夜,12架西6直升机和4架用于火力支援的西4直升机满载着士兵和炸药拐弯抹角的离开了基辅。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的飞行,机群无惊无险的绕到了德军列车炮阵地后方。

此时,德军的阵地一片死寂,大部分德国鬼子都在酣睡,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在离他们大约一公里的位置,红军突袭部队已经完成了集结,正悄悄的向他们扑来。

“零号请注意,零号请注意,一号已经抵达了预定位置,重复一遍,一号已经抵达了预定位置!”

沙波什尼科夫立刻给空中的轰炸机下达了命令:“开始轰炸!”

二十余架SB2轰炸机立刻开始进入轰炸航线,概略的瞄准之后,将一枚枚FAB100炸弹倾泻在了德军的高炮阵地上。客观的说,这次轰炸真心不太给力,天色太黑以及投弹高度太高,导致了大部分炸弹都偏离了目标。

“俄国人估计是吓怕了,”德军高炮指挥官望着天空说道,“这一次他们只敢高空轰炸了。”说着他耸了耸肩,轻蔑地嘲笑道:“不过这有卵用?”

而就在这位指挥官发出嘲笑的同时,红军突袭部队已经摸掉了德军炮兵阵地的岗哨,乘着震耳欲聋的炸弹爆炸时,他们端着冲锋枪开始扫荡阵地上的德国守军。

“一排、二排负责去摧毁大炮,剩余的部队压制敌人的反击,告诉直升机,十五分钟之后来接我们!”(未完待续。)

178局势

“告诉我,俄国佬是怎么绕过我们的防线的!”

龙德施泰德怒气冲冲地盯着自己的部下们,希望这群普鲁士精英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俄国人不声不响的就绕过了他的防线,还摧毁了他最重要的进攻武器。

但是没有任何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是的,仅仅是合理而不是真实的解释。头脑非常严谨和精密的德国军人实在想不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龙德施泰德在当天的日记中这么写道:“没有人知道俄国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有人说是俄国人的游击队,但是我不相信,游击队能如此准确的找到K5的阵地?能和空军配合摧毁这些大炮?能在成功之后消失得干干净净?同样的条件,换成最好的德国军人都做不到,凭什么区区游击队能做到?”

龙德施泰德不相信他的大炮是被游击队摧毁的,不过他还是下令抽调出一只机动部队对周边的乌克兰村落进行了扫荡,看能不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结果是,游击队和散兵游勇抓到了不少,但是无疑这些人都不是摧毁K5的幕后黑手,无奈之下,龙德施泰德只能命令部队加强警备,尤其是夜间要扩大巡逻范围,并上双岗!

不过这些意义不大,K5已经被摧毁了,亡羊补牢又有什么用?摆在龙德施泰德面前的是个棘手的难题,他拿什么去摧毁红军的防线?

上坦克和掷弹兵硬啃基辅的防御工事,不是不可以,但是效率很低而且伤亡会很大。基辅的工事虽然渣了一点,但并不是豆腐做的。上空军,让斯图卡去搞定点清除,这也不现实,因为红军的空军很活跃很强大,基本上控制了基辅周边地区的制空权,并且在一些关键地段,红军布置了大量的高射炮,空军连续几次出击都碰得头破血流。无奈之下,龙德施泰德才上K5的,现在K5被摧毁了,这让本来在三大集团军群中就属于最弱的南方集团军群显得束手无策。

“再申请一批重型火炮,没有重炮,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摧毁敌人的工事!”

迫不得已,龙德施泰德只能命令暂缓攻城,转而命令一部分部队继续向北发展,大概在他看来,现在基辅已经被团团包围,是一座死地,哪怕他不攻城,俄国佬也跑不掉。而且他觉得饿一饿俄国佬不是坏事,饥饿最能摧毁人心了,说不定围困一段时间之后,俄国佬就会乖乖地投降了。

只能说龙德施泰德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首先,之前说过了,基辅的物资储备是比较丰富的,能支持很长时间,而且又有大量的直升机从外围空运物资前往基辅,想困死基辅太难。

更何况,沙波什尼科夫在基辅牵制住了大量的德军,让军委看到了一种可能,完全可以用基辅牵制德军的有生力量,然后集中一部分增援部队稳固乌克兰的半壁江山,等白俄罗斯的战线重新稳固之后,似乎还可以从乌克兰的敌人身上下刀子。

而且,龙德施泰德虽然打了一个漂亮仗,一举突进到了乌克兰的腹地,但同样的,他也面临相当多的问题。第一点,补给问题,因为乌克兰大部分地区的制空权还被红军所掌握,这就导致了德军的补给线路一直都不安定,伊尔2和苏1/2不断地出击,攻击德军的火车和汽车,导致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总是断断续续的。不光是空军给德国佬制造麻烦,之前被击溃散布在乌克兰的相当一部分红军散兵游勇在德军主力北上之后,也开始重新恢复组织,他们开始拿起武器袭击德军的后方,让德国佬的腹地燃起了一片火焰。

其中规模最大,组织最好的一部分散兵游勇就是罗科索夫斯基的第九机械化军,该军被古德里安的第二坦克集群击败之后,就快速的后撤,在乌克兰北部靠近布列斯特的卡缅—卡希尔斯基地区站住了脚跟。

一方面,罗科索夫斯基积极的重整部队,大量的收容了从卢布林方向溃散的原乌克兰方面军溃兵,整顿重编之后,第九机械化军渐渐恢复了元气,虽然坦克、火炮比较缺乏,但人员却是相当的富余了。

另一方面,在初步整顿好了部队之后,罗科索夫斯基没有选择傻傻的坐等,一边构筑防线拱卫布列斯特要塞的南线安全,另一方面,他将原第八、第九机械化军残存的装甲部队合并成了一个装甲集群。经常出动出击,袭击沃伦洲通往基辅的交通线路,使得德军根本没有办法利用该线路为南方集团军群提供补给。

截止到9月5日,罗科索夫斯基甚至收复了沃伦洲除首府洛德米尔以外的大部分城市,配合从明斯克以及布良斯克方向增援过来的部队牢牢地守住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交界的北部地区。

此时乌克兰的情况大致是这种状态: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罗马尼亚军队为主体的轴心国部队,占领了第聂伯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占据了基辅以南的切尔卡瑟—基洛沃格勒德—尼古拉耶夫一线。另外,在红海军和红旗冰海集团军的严防死守下,德军未能攻占敖德萨,艰苦的攻城战依然在进行当中。而在基辅以东,双方沿着洛德米尔—基辅铁路线南北对峙,只不过在这一段,因为德军比较弱,红军部队不光能守住防线,甚至能进行反击。

包括罗科索夫斯基在内的一批将领,频频向南发动进攻,迫使德中央集团军群进入乌克兰的部队无法给与南方集团军群太多的支援,有力的支持了保卫基辅的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德国面前的有两钟选择,一是暂停对基辅进攻,让南方集团军群反过身来协助中央集团军群肃清乌克兰北部地区,最好是能顺利的从南线插白俄罗斯一刀,再来个侧翼包围,在明斯克以东地区再打一个大的歼灭战。

第二种选择,就是让中央集团军群加强攻势,尽早的突破布列斯特,只要布列斯特陷落,在乌克兰北部活动的罗科索夫斯基一干人恐怕就只能被迫后撤(除非他们真心想在敌后打游击)。

当时对于这两个方案,德军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以德军总参谋部为首的军官群体觉得第一种方案更好,首先南方集团军群确实后劲乏力,与其无所事事的围困基辅,不如转头肃清后方的交通线路,为下一阶段的进攻打一个好基础。

不过希特勒却不喜欢这个方案,在小胡子看来,南方集团军群掉头肃清交通线路确实很保险,如果仅仅只是想占领乌克兰的话,这么做没有问题。

“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只是乌克兰,也不仅仅是白俄罗斯、东普鲁士和波罗的海三国。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彻底地消灭布尔什维克,是永远的,一劳永逸的消除帝国在东方的威胁!所以,我们决不能掉头,只能义无反顾的向前进攻,一直向前,占领莫斯科、占领列宁格勒,将斯拉夫猪猡流放到西伯利亚去!”

在他看来:“一旦南方集团军群掉头,去清理一些无关紧要的斯拉夫游击队,利用这段时间,布尔什维克将从其他方向调集更多的军队前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到时候,就算我们消灭了游击队,打通了交通线又有什么意义?那时候战争将重新回到1918年的状态,围绕着一条条战壕进行反复争夺,直到德意志流尽最后一滴血!”

客观上说,希特勒的分析室有道理的,在之前的战斗中,他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并没有完全消灭红军的有生力量,对比历史上的巴巴罗萨行动,取得的战果也是远远不如。

红军顶多算是被胖揍了一顿,但都是皮外伤,根本就没有伤筋动骨。对红军来说,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当中亚和高加索方向的部队被掉回来之后,封堵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窟窿将完全不是问题。那时候德军的闪电战等于是提前耗尽了力量,只能陪着红军慢慢的玩消耗了。

希特勒很清楚,这种消耗战是德军所不擅长的,而且德国也没有那么多的战争资源可以消耗,一旦不能尽快的消灭布尔什维克,西边的英国佬也绝不会善罢甘休,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进入1941年之后,也是相当的不安分,不断地给英国输血,让困死英国的计划无法取得成功。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德国不可避免的又要陷入两线作战,甚至拜那个猪队友意大利所赐,北非也处于胶着状态,牵扯了德国相当一部分注意力,万一有个闪失,那就不是两线而是三线作战了。

所以,希特勒断然不能允许也不能接受让南方集团军群掉头的方案,在他看来,时间暂时对他有利,他已经将绞索套在了伊万的脖子上,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用力的拉。只要能够不断地维持进攻,苏联很快就将崩溃,就像之前的波兰和法国一样。

一番争吵之后,元首利用自己的权威驯服了那些看不起他的将军们,不光南方集团军群要继续进攻,中央集团军群以及被大大削弱了的北方集团军群也要进攻,要用浪潮一般的攻势将俄国吞没!

9月7日,龙德施泰德命令自己的装甲部队在罗马尼亚军队的掩护下兵分两路,一路向哈尔科夫方向突击,准备一举捣毁这个重要的军工基地,而另一路则直接北上朝着莫斯科进发。

其中攻击莫斯科的集群大约有三个军约合十个师,而攻击哈尔科夫的大约有两个军约6个师。如此一来,沙波什尼科夫的压力就小了不少,虽然依然大约有40个师将基辅包围得水泄不通,但和之前相比,敌人已经少了很多。

不光是基辅方向的压力轻了,在尼古拉耶夫,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进攻也被打退了,而基洛沃格勒德的轴心国军队则干脆转入了防御。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军之前在乌克兰南部的摇摇欲坠的防线竟然在德国人的帮助下稳固了,这恐怕是希特勒没有想到的。

当然,元首没有想到的还有很多,他之前一直以为苏联已经是樯橹之末,只要继续进攻,只要再加一把力,那头傻骆驼很快就会被压垮。但是他没有想到,红军的韧性比他想象中要强得多。

北上进攻莫斯科的部队,刚刚抵达克洛托普就遭到了红军中央方面军的机械化第30军、步兵第50军、第62军的迎头痛击,这七个师不光挡住了德军,并在接下来的交战中轻而易举地打退了德军,迫使德军被迫后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明明德军兵力还占优势。这么说吧,德军的兵力占优势仅仅是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