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5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做好战争准备赢得时间,当德国真的发动战争,偷袭东波兰或者东普鲁士时,也不可能像闪击西波兰和法国那样一躇而就!”
伏龙芝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是很有信心的,可见他对这条防线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也比较乐观。但是李晓峰却不像他那么有信心,因为这种在边境线上营建防线的作战方式真心是落伍了。将大量的兵力集中在第一线看似很威武,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容易遭受敌人第一波打击。而德国人头一个波次的打击能力,说实话,相当的强大。
而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军队的战斗力,李晓峰真心是不看好,这两个国家的军队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层次上,缺乏机动能力,而且绝大部分士兵都是1939年才入伍的新兵,压根就没有什么经验。面对德国的闪击战术,东普鲁士和东波兰能扛多久还真不好说。
尤其是这两国的军事力量靠前配置一线防御战术,一旦被突破之后,缺乏预备队,很容易被打穿,更容易被原地包围。红军一旦反应不及时,对这两国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所以虽然在政治局会议上挫败了托洛茨基的“阴谋”,但私下里李晓峰却很忧虑,尤其是亲自去东波兰考察了一番之后,这种忧虑被无限的放大了。
“东波兰的备战情况很糟糕,大部分永备工事都是去年年尾才开始营建,而且工程进度相当缓慢,截止到今年六月,绝大部分工事才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作量,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1941年6月才能完工……东波兰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水平很成问题,尤其缺乏合格的军官,装甲部队因为没有足够的汽油以及缺乏备件,几乎很少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是,波兰人对战争太过于乐观,认为有红军帮助打败德国人不成问题……”
斯维尔德洛夫也没想到波兰人是如此烂泥扶不上墙,他说道:“通过共产国际敲打一下他们,让他们提高警惕,并加强战备工作的进度!”
这么做意义其实不大,恐怕波兰人不怎么在乎共产国际的敲打,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松懈。
“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李晓峰摇了摇头,建议道:“我们应该让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做好准备,尤其是让这两个方面军的机械化部队做好准备,一旦战争爆发,就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东波兰,协助他们抵御德军的袭击!”
斯维尔德洛夫沉吟了片刻,忽然问道:“能不能如托洛茨基同志所说的那样,抢先向德国进攻呢?”
李晓峰叹了口气道:“能这么做自然是最好,但是雅科夫同志,恕我直言,我们的战备工作问题很多,完全做好战斗准备工作得到1941年4月或者5月。而根据我所掌握的情报,德军的主力正在向东线转移。在我们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之后,正面的德军也会基本都到位,和德军比起来,我们的部队缺乏经验,和德国人打对攻恐怕讨不到好,主攻进攻后果很难说。所以我唯一能告诉您的是,想要主动进攻,必须在1940年9月之前下定决心。再往后推就算主动进攻也没什么意思了!”(未完待续。)
149战争前夜(上)
萨拉托夫市,苏沃洛夫少年军校的所在地。叶夫根尼。康斯坦丁洛维奇。斯别洛斯基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大半年,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渐渐融入集体,适应了军校生活的他已经有些如鱼得水了。
苏沃洛夫少年军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学院,其主要作用是给军人后代以及烈士遗孤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而且只招收12岁到17岁之间的少年入学。从少年军校毕业之后,不会获得军衔,也不能直接进入军队服役,说白了等同于一块敲门砖,可以比较方便的报考苏联境内的其他正规军事院校而已。
如果是真正想要参军,想要当军官,进入少年军校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当然,如果读了少年军校也没有任何坏处,因为这等同于你半只脚已经迈进了军营。
更何况这所于1934年成立的军校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跟军队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因为就学的大部分都是中高级军官的后代或者烈士的遗孤。红军很乐意给这些自己人大开后门,他们想要进入正规的军事院校学习相对的容易。
当然,也正是因此,导致少年军校内排外的风气很浓郁,不是军人后代或者烈士遗孤,在这里面的日子有点艰难。
比如说叶夫根尼最初的那段日子就很黑暗,他属于学校当中的珍惜物种,不光年龄超过了入学上限(17岁),而且并不是现役军人后代和烈士遗孤,在当时,整个学校中他都属于独一份的特殊存在。
甚至不光是学员们用别样的眼光审视着叶夫根尼,连学校的领导层对此也很有意见,一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是强烈地反对接受叶夫根尼这个怪胎,不过这丝毫无法动摇校长瓦西里的意志,他十分强硬地压制住了这些声音,让异类叶夫根尼顺利入学。
说起瓦西里,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某仙人曾经的通信员,后来的司机和生活秘书。在某仙人进入政治局后,因为工作日益复杂,而瓦西里又太过于老实。继续留在某仙人身边反而可能害了他。所以李晓峰就给瓦西里安排了少年军校校长这么一个职务。
这个职务行政级别够高,按照天朝的说法怎么也算正处级单位,而实际上的工作又不复杂,并且少年军校没有正规军校和地方上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适合瓦西里这种简单实在的人。
反正瓦西里本人是相当的高兴。说实话,从他的老板进入政治局后,随着斗争日益激烈和复杂,他在莫斯科过得是相当的不开心,能离开那个漩涡,应付一群相对单纯的孩子,他感觉一下子就轻松了。
作为老板曾经的生活秘书,瓦西里自然知道叶夫根尼是谁家的孩子,自然是要照顾一二的。按照他原本的想法,老板的亲侄儿在自己手下念书。不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多少也得关照一二吧?
不过让瓦西里没有想到的是,老板不允许他好好的关照叶夫根尼,只要他在入学问题上开一个后门,其他的就当叶夫根尼是学校最普通一员对待就可以了。
这让瓦西里很不理解,觉得自家老板太古板了,堂堂政治局委员的亲侄儿,去少年军校读书算得了什么?就算要注意所谓影响,也不差这一点吧?
对此李晓峰笑了笑,道:“正因为不差这一点。才不必计较。”
瓦西里顿时就理解不能了,后来还是雅科夫给他解谜了:“芝麻绿豆大点的小事,安德烈同志自然不必在乎,政治局委员占公家这点便宜都不够人笑话的!再说。安德烈同志希望让那小子吃点苦头,看看这个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是的,李晓峰还就是这个想法,他从自己的个人经历里得出了一个结论:“少年不吃苦老大徒伤悲。”
少年时代的生活太过于轻松惬意,并不是什么好事。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很难想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能有动力上进。当然。他也没打算将叶夫根尼培养成什么所谓的栋梁之才,他觉得以那小子的资质和家世,也不在乎成不成栋梁。而且所谓的栋梁不过是比较特殊的苦逼而已,压力太大。
李晓峰只希望叶夫根尼能接触真实的社会,懂得一点人间的疾苦,不至于将来真的变成一个二世祖或者纨绔子弟就够了。所以将他放到少年军校那个特殊的地方摔打摔打就很有必要了。
可怜的叶夫根尼,压根就不知道,他是上了亲叔叔的恶当。进入军校之后,举目无亲又缺少相应背景显得异常特殊的他有一段时间真心是生不如死。被孤立在同学的圈子之外,连个能说话的朋友都没有,而学校的领导又看他不顺眼,可想而知,他过得有多么艰难了。
甚至一度叶夫根尼自己都打了退堂鼓,觉得现在的生活比被他那个拜金主义的母亲控制还要可怕。不过在期中考试之后,他的处境开始发生了改观。
为什么?叶夫根尼的成绩相当的好,在同年级中位于第一。当然,这其实也有点胜之不武,毕竟他从小开始的教育环境跟周围的同学没法比。军人家庭,尤其是从国内革命战争过来的军人家庭,家长的文化素质真心只有那么回事,甚至相当一部分中级军官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指望文盲们能教育好孩子。嘿,这么说吧,俄罗斯军人们喝得大醉酩酊的时候教训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棍棒。
而叶夫根尼则是接受了最好的贵族式的教育,而且他正儿八经的上了大学预科,考大学就跟玩一样,跟半吊子的军校教育相比,他实在高出了太多。
不光是在文化成绩上大大领先,在体育上也是首屈一指,尤其是贵族味很浓郁的击剑,在这一课程上他可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
反正这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叶夫根尼是大大的出了一回风头,再加上小伙子又继承了康斯坦丁的优秀基因,美艳惊人男女通杀。在证明了实力之后,想融入集体实在是不难。
融入了新的集体之后。叶夫根尼也确实有了收获,他发现那些之前很排斥他表现得很骄傲的同学们其实也是一群小可怜。比如所谓的中高级军官的后代,别看他们的老爹是团长、师长或者军长,但家庭生活并不是特别和谐。打孩子就跟家常便饭一样,看不顺眼了就揍一顿。而且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不是特别好,相对于劳苦大众来说,他们能吃饱饭能穿暖,偶尔能开开洋荤享受一下所谓外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更多的时候还是平凡和普通。
甚至叶夫根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家庭,更不敢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大部分“高官”子弟隔三差五才能吃肉,穿着从父亲的旧军装改制的衣服时。叶夫根尼拥有自己的汽车,衣柜里的衣服全都是高档定制货,甚至一套衣服仅仅只穿一次。至于吃的和喝的,那更是让周围的土鳖同学难以想象的奢华。反正跟这些土鳖的同学比起来,叶夫根尼觉得自己太过于奢侈了,简直就是该死的资产阶级,应该拖出去炮决。
不过叶夫根尼却不嫌弃这些小伙伴土鳖。反而觉得他们很可爱,他们比叶夫根尼之前的那些朋友更纯真,更讲义气,更真性情。和他们一起交流完全不需要装腔作势,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爆粗口都完全不必忌讳。
反正混熟了之后,叶夫根尼反而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自如。是的,就是自如,轻松得像放下了枷锁一样。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不知不觉的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就在期末考试结束,叶夫根尼依依不舍的准备辞别新朋友返回那个不愿意回去的家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同学们,我很遗憾的通知你们。你们的假期被取消了。”瓦西里面色有些阴沉,似乎是遇上了倒霉事,“按照军委和总参谋部的指示,你们必须留在学校里,立刻开始新学期的生活。另外年满十八岁的同学可以提前报考军校……”
说实话,叶夫根尼一点儿都不觉得这是个坏消息。对他来说这反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消息,他实在不想回家听那位拜金主义母亲絮叨。不过当他返回寝室时,更多的小伙伴在讨论的却是报考军校的问题。
“我上次回家时,听我爸说了,我们可能要跟德国打仗了,所以军校要扩招!”消息很灵通的某军军长的大公子孔巴罗夫显摆道。
别看军校的孩子朴实,但是炫耀和显摆在哪都是无法避免的,很快另一位据说是总政治部某位处长的公子科尔扎科夫翘着二郎腿说道:“这算什么,我爸说了,战争必然在今年爆发。为这个,他忙得都没空回家了。”
战争。以前这个词儿跟叶夫根尼有些距离,上一次十月革命节返回莫斯科时,他似乎听那位消息很灵通的叔叔说过:“最迟在1941年6月,战争必然爆发。”
当时他还以为是那位很没节操的叔叔吓唬他玩儿,但谁想到,似乎是风雨欲来了呢?
叶夫根尼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他的小伙伴们却嚷嚷开了:
“今天下午我就报名去投考装甲兵指挥学院,我早就想开着坦克跟德国鬼子过过招了!”科尔扎科夫说道。
孔巴罗夫翘着二郎腿,很不屑地说道:“开坦克有什么意思。我爸爸说了,火炮是战争之神,是最厉害的,我是去定了炮兵指挥学院。”
很快少年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想干什么的都有,讨论到最激烈的时候,少年们干脆直接向教学楼涌过去,热情洋溢的报名参加考试。
叶夫根尼也被这股子人流带着去报了名,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而且他觉得以自己的成绩想考哪所军校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儿。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他的报名表格递上去的当天晚上,他就被校长瓦西里请到了办公室。
“学员叶夫根尼。康斯坦丁洛维奇。斯别洛斯基奉命前来报到!”
叶夫根尼一板一眼的敬了个礼,还真像那么回事,不过看着他稚嫩的脸庞,瓦西里心里却是一番说不出来的滋味。
“叶夫根尼学员,你报名参参考装甲兵指挥学院?”瓦西里拿着一张表格问道。
“是的,校长,我志愿成为一名合格的红军装甲兵指挥员!”
瓦西里看着一本正经的叶夫根尼。心中却是苦笑不已,作为政治局委员的前秘书,最基本的消息能力的他还是有的,瓦西里很清楚。战争将不可避免的爆发,而这一轮军校扩招就是信号,不出意外的话,这批学员将是速成,顶多培训两年就要替补前线的损失进入战场。
目睹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革命战争的他。自然很清楚,这些缺乏经验的年轻军官将会迎来什么样的命运。说实话,他真不希望看着长起来的这个小子在战场送掉性命。
短暂的沉默之后,瓦西里问道:“叶夫根尼,你叔叔知道你的选择吗?”
叶夫根尼其实还有点少年人的天真,他以为这完全是他自己的事儿,跟他的叔叔有什么关系?
瓦西里哭笑不得地回答道:“叶夫根尼,你叔叔可是把你交给我了。这么重大的选择不是儿戏,你应该首先同家里商量,然后再做决定。”
眼瞧着叶夫根尼很有些不服气。瓦西里又提醒道:“否则,你的报名表我不能批准,而且就算我批准了,你叔叔也能轻易地打回来。所以,你还是先联系家里吧!”
叶夫根尼闷闷地走出了办公室,他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他自己的命运却要听从其他人的安排,这是什么道理!以至于回到寝室时,他显得情绪很低落。
八卦的小伙伴追问道:“叶夫根尼,你怎么了?魂不守舍的。失恋了?”
叶夫根尼抖了抖手里的报名表格,沮丧道:“校长不同意我报名。”
孔巴罗夫愕然地问道:“为什么?”
“他要我先取得家里的同意。”
孔巴罗夫又问道:“怎么,你父母不愿意让你参军?”
叶夫根尼叹道:“他们反对倒是小事,主要是我叔叔那一关难过。”
科尔扎科夫满不在乎地说道:“多简单的事儿。不行就让我爸给你叔叔打个电话,一句话的事儿!”
叶夫根尼苦笑道:“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我叔叔那人很难被说服的!”
科尔扎科夫依然是那么不在乎,大大咧咧的拉起叶夫根尼,就往传达室的方向走,一边走还一边说:“我爸是总政治部的。最善于做思想工作……再说参军关荣,党和国家都号召我们参军保卫祖国,你叔叔怎么能拖后腿了,他这个觉悟太低,就该好好教育!再说,我直接让我爸做校长的工作不就完了,都不必管你那个拖后腿的叔叔!”
很快科尔扎科夫借了传达室的电话就拨给了他父亲:“老爸,我同学有这么个事儿需要您帮忙……对,就是报考军校,不是让您开后门,我哥么品学兼优,全年级第一,就是家里不太同意他报名,您就给我们校长打个电话,让他同意报名不就完了……对的,就这么简单!”
不得不说,科尔扎科夫还是很有点小聪明的,算是深谙官场的至理,准备从上至下给瓦西里施加压力。不过结果却很有趣。很快他那个在总政治部工作的老子就打来了电话,劈头盖脸的就给科尔扎科夫骂了一顿:“你个小兔崽子不要多管闲事,人家家里的家务事轮不到你指手画脚,老老实实的在学校学习,不准多事!”
这一通训斥让科尔扎科夫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老子电话里都有些气急败坏的意思了,不就是帮一点儿小忙吗?至于吗?
后来,当科尔扎科夫顺利地考入装甲兵指挥学院,返回莫斯科家中时才知道,一直很少谈及家世的那位叶夫根尼同学的来头有多么大,他那位思想觉悟不高的亲叔叔竟然是他老子的顶头上司,还是政治局委员,能做他的思想工作的人,全苏联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再后来,当科尔扎科夫在装甲兵指挥学院碰到了叶夫根尼的时候,是大骂叶夫根尼同学装逼,愣是压着某人在莫斯科最豪华也是最贵的餐厅请客赔罪。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同意叶夫根尼的选择呢?原因很简单,战争可能对某些人很可怕,但是对一位有着仙人亲叔叔的孩子来说,实在不算什么,至少保命不难。再说既然叶夫根尼有这个愿望,去战场上锻炼一下也挺好。
当然,某仙人的做法让维多利亚是暴跳如雷,差点要跟某仙人拼命,不过这对李晓峰来说都不叫事儿,分分钟就给摆平了。真正对他来说的大事还是战争,当时间进入1941年四月时,山雨欲来的气氛笼罩了整个苏联……(未完待续。)
PS: 鞠躬感谢畅饮千杯人未醉、假面天使555、hzwangdd和尤文图斯同志!
150战争前夜(下)
老赫姆斯特拉已经七十九岁了,作为一个即将迎来八十大寿的老人,他的生活在老头界算是奇葩中就奇葩。老赫姆斯特拉先生对安度晚年没有什么兴趣,他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各种惊险刺激的事儿,比如在上个月,他刚刚驾驶一架单引擎飞机创造了一项环绕世界的新纪录。
当然,环绕世界神马对他的吸引力已经不大了,连续几次刷新了记录之后,环球飞行已经不能让他感到兴奋,甚至他已经觉得有些无聊了。
老头迫切地想找一项新的运动,比如最近他就在考虑是不是造一艘潜艇去创造世界潜深记录,他已经盯上了马里亚纳海沟,据说那里最深了。当然,也有人建议他去登山,世界屋脊足够他玩几年的。
而就在老头举棋不定的时候,偶尔看报纸让他获得了新的灵感——苏联将是德国的下一个猎物吗?
根据这篇报道,似乎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一促即发,双方已经剑出鞘枪上膛,唯一等待的就是一个信号了。
这篇报道让老头眼前一亮,他终于想到了自己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了,自从1920年内战结束后他被迫“退役”以来,正是因为没仗可达,他才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新尝试。而现在按照报纸上的说法,新的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我勒个去的,这时候还玩个屁的潜水和登山,打仗才够刺激嘛!
老头有一个愿望,他始终想成为大英雄,青年时代因为身体所累错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只赶上了个尾巴,如果好容易二战在望,怎么看这都是老天爷在照顾他,给他一个最后的机会。
建功立业在此一举!打定了主意的老赫姆斯特拉驾驶着自己的飞机风风火火的就赶回了列宁格勒,冲出机场之后,顾不得风尘仆仆,他第一时间赶往了征兵处。
“老先生,您不在应征范围之内,请您……”
这话立刻让老头一阵吹胡子瞪眼,他虎视眈眈地瞪着征兵官,双手按在桌上气势汹汹的咆哮道:“我怎么不在应征范围之内,征兵广告上不是说了么,保家卫国人人有责,难道我不是苏联公民?”
征兵官有些哭笑不得,他努力地解释道:“老先生,我们暂时只需要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公民参军,而您……”
征兵官话还没说完,老头又是一通咆哮:“老子今年刚好45岁,凭什么不要我!”
征兵官很无语地指着老头的身份证说道:“老先生,您的证件上可是说您不止45岁了!”
“那东西印错了!”老头面不改色地回答道。
征兵官心中一阵无语,暗道:“就算是身份证上印错了,可您这张沧桑的老脸别说45岁,说您九十了都有人信哈!”
不过任凭征兵官磨破了嘴皮,老头就是要参军,逼急了这个老不休直接在征兵处赖着不走了,这给征兵处急得,又不能给这货赶走,还不能动手,甚至连骂都不能骂。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向上级反映。
那么给上级反映有用吗?屁用没有,上级来了,不断地做老头的思想工作,可是老头是一门心思的就要参军,任凭你政委来了说得天花乱坠都没用,无奈之下上级也只能再找他们的上级想办法。
层层上报之后,老赫姆斯特拉先生参军竟然变成了一条轰动性的新闻,尤其是当那比较聪明的记者发现老头并不是老无赖,而是前贵族,并参加过红军还在内战中获得过红旗勋章之后,这就是正面的典型了。更当记者们发现这个老头还有一个当政治局委员的孙女婿之后,这句是妥妥的正能量了。
“爷爷,你也闹得太不像话了。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像小孩子一样?”安吉丽娜无语了。
而老头却丝毫不觉得羞愧,反而振振有词的回答道:“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我不过是年纪大了一点而已,凭什么就不能出力?”
说着他反而还做安吉丽娜的工作:“给你那口子说说,让他赶紧地给我把事情办了,不就是当个兵吗?能有多难,我又没要求当个师长军长,这么屁大点小事都办不好,还算什么国家领导人!”
这话传到李晓峰耳朵里时,他也是一阵无语,您老人家都半截身子入黄土了,就不能过两天安分日子?
很快老赫姆斯特拉就让李晓峰知道,指望老头安分,那得等老头停止喘气,这个老家伙是越来越能折腾,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李晓峰只能满足他的愿望。
“我要当骑兵!”老头很快乐的说道,“我要在第一线砍德国杂碎的脑壳!”
不过很快老头就发现,这十几年来红军的变化太大了,曾经最风光的骑兵已经是日暮西山,第一骑兵军直接被调往了中亚方向,只负责剿匪。顿时老头又不干了,嚷嚷着必须给他换军种,必须要上一线打德国鬼子,否则就死给某仙人看。无奈之下,李晓峰只能给老头调到了装甲部队,成为了一名坦克手。
别看老头八十岁的人了,但精神头十足,有一段时间也学着年轻人飙车,驾驶技术是相当的过硬,没费什么功夫就成为了优秀的车长,指挥一辆T54让老头觉得成就感十足。
老头所属的部队是驻扎在利沃夫的乌克兰方面军基辅特别军区第六集团军所属的独立第100重型坦克营,该营全部装备T54坦克,属于该集团军的尖刀攻坚部队。
实际上这个第六集团军也是相当强大,在其麾下除了独立第100重型坦克营之外,还辖有第四机械化军。这个第四机械化军由第8、第32坦克师,第81机械化师以及第3摩托团,第184独立通信营和第48独立机械化工兵营组成。是红军中最早的一批机械化部队,是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
而老头所属的第100重型坦克营一般都是加强给这个第4机械化军使用。而该军的驻地利沃诺紧靠东波兰,有个风吹草动,该军将第一个越过边境进入东波兰。
1941年5月1日,当红场进行盛大的阅兵庆祝国际劳动节的时候,赫姆斯特拉所在的独立第100坦克营不光没有放假,反而取消了一切休假,所有的军官和士兵一律返回营地,以一级战备状态迎接劳动节。
之所以如此的紧张,源自于政治局的担忧,根据KGB的情报显示,德国已经放弃了海狮计划,其主力已经基本集结于东普鲁士和东波兰一线,已经做好了临战准备,只要一道命令,数百万德军极其仆从军将疯狂地涌入东普鲁士和东波兰。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节假日就越要提高警惕,谁敢说德国人不会突然来那么一下?
不过让人无语的是,德国人并没有在五一发动进攻,德国人似乎还在等什么。而包括李晓峰在内的政治局大长老都搞不清楚德国人究竟在等什么,能做的准备德国人全都做了,还能等什么呢?
“要不,我们抢先动手?”拉狄克建议道。
这个建议遭到了包括托洛茨基在内的其他政治局大长老的一致白眼,此时抢先动手有什么意义?德国人都准备好了,就算抢先动手也是硬碰硬,能讨到什么便宜?而且之前红军的作战计划都是利用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削弱和迟滞德军的攻势,突然改变作战计划,这不是全都乱套了。
“要不,命令红军提前进入东普鲁士和东波兰,这对德国人也是威慑!”乌利茨基建议道。
这个建议一样很白痴,提前进入东普鲁士和东波兰有什么意思?嫌红军兵力太强大了,准备让红军去扛德国人的三板斧?
不过李晓峰却认为这个建议部分可行,他说道:“根据KGB的观察,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军队缺乏机动性,反坦克能力也不是特别理想。一旦一线阵地被德国的机械化部队突破,几乎没有重新封闭突破口的能力。红军可以将一部分机械化部队配置在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军队之后,在第二线待机。一旦发现友军阵地被突破,可以利用机械化的优势前往封闭突破口。”
经过一番讨论,李晓峰的建议被通过了,红军将一部分重型坦克营提前配属在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境内,充当移动反坦克盾牌。其中就包括老赫姆斯特拉所属的独立第100重型坦克营,他们被重新部署在了东波兰的卢布林市。
一个月后,6月5日,当红军机械化部队中的独立重型坦克营都前出配置完毕时,战争依然没有打响。这让急不可耐想要大显身手的老赫姆斯特拉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老头为什么着急?很简单,有一些很不妙的小道消息让他坐立不安,比如里宾特洛甫在5月底再次访问了莫斯科,似乎是达成了某种和平协议。反正传得是有鼻子有眼,据说上头将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割让”给了德国,以换取双方签订一个睦邻友好协定。
对东普鲁士和东波兰的死活老头一点儿都不关心,老头只关心能不能打仗,如果没仗可打了,哪怕苏联反过来让德国人割让西波兰,他都不会高兴。
那究竟是什么情况呢?里宾特洛甫确实紧急访问了莫斯科,但是并没有达成什么协议,苏联不可能跟德国结盟,而希特勒此时说实话已经有些飘飘然了,打败了英法之后,他认为拿下苏联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既然俄国人不识相,那就正好乘机教训一下俄国佬好了。之所以一直没有动手,希特勒确实在等,等一个重要盟友的反应。
6月6日,日本东京,有一个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这个人就是佐尔格。作为苏联潜伏在日本的秘密间谍,这些年佐尔格取得了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