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5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两者苦笑了一声,还有什么好试探的,斯维尔德洛夫已经用强势表明了一切,再试探恐怕会被打脸!
“暂停吧!”米高扬叹了口气道,“还有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慢慢来!”
米高扬为什么软了了呢?不光是因为小斯的强硬,还因为昨天乌博列维奇这个总装备部长忽然下了一个通知给米格设计局,告之他的弟弟小米高扬米格1截击机立刻停止生产,红军将不会再定货。不光是停止米格1的生产,还否定了米格1的低成本改进方案,甚至已经上马的米格3方案的资金也被削减了大半。这对米格设计局来说,就是当头棒喝!
大米高扬很清楚,这是为什么?还不是之前他为了帮助自己老弟狠狠地摆了波利卡波夫一道,以出国考察的名义将老设计弄出国,然后指示小米高扬成立新的米格设计局,而这个所谓的米格设计局其实就是抽调波利卡波夫的老底子,将格列维奇等一批高手全部拉走,架空了波利卡波夫。
等波利卡波夫回国之后,是立刻傻眼了,他原来的已经不存在了,各设计师纷纷独立成立了新的设计局,而所谓的波利卡波夫设计局根本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甚至连办公地点都没有落实。
当然,这些也就算了,更气人的是,一直由波利卡波夫主持的伊200项目(米格1)也被米高扬和格列维奇摘了桃子。这给老设计师气得,差点当场突发脑淤血。
而李晓峰知道这个事儿之后,也是相当的愤怒,因为米高扬干的事儿太不地道了,官司一直打到了斯维尔德洛夫和斯大林的案头,最后为了维护政治联盟的稳定选择了不了了之。
反正当时是闹得很不愉快,李晓峰只能自己想办法弥补波利卡波夫,动用候补局委的手段重新帮老头东山再起,以波1的名目研究米格1的改进型。
而现在,情况变了,李晓峰立刻就给米高扬上了眼药,敢打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脸,难道不要付出代价?总装备部可是他这边的,让米格滚蛋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儿。而且米格1在部队的口碑也确实不好,收拾它乌博列维奇和阿尔克斯尼斯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
那么大米高扬为什么会忍让呢?很简单,客观上说,斯维尔德洛夫的势力确实比斯大林强那么一点,以前人家是为了团结忍让,现在不让了说不鸟你就不鸟你。
如今人家还仅仅是下马你的项目,如果你再不知进退,下一步恐怕就是关闭你的设计局,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呢。闹到了那一步,那可是相当的不好看了。
在斯大林还没有决定跟斯维尔德洛夫翻脸的时候,米高扬不会傻乎乎的挑起冲突制造矛盾。他是玩政治的,不是街头的泼皮无赖。
李晓峰在获知米高扬服软之后,冷笑了一声:“算你识相!”实际上这位已经将后续手段全准备好了,只要米高扬敢炸刺,分分钟就收拾他老弟,最轻的也是去西伯利亚垦荒,至于会不会不明不白地死在KGB的监狱里那谁也说不准。不就是个中央委员的弟弟嘛,算个屁!
为波利卡波夫出了一口恶气之后,李晓峰也就放下了这个事儿,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关注。比如西班牙战场上的情况。
让我们暂时回到西班牙,顺便将时间往前拨两个月,在阿兰胡埃斯战场,迎头对撞的图哈切夫斯基和古德里安杀得那个叫难解难分。
在获取更多的战机夺取制空权未果之后,图哈切夫斯基也只能面对现实,一方面调整兵力配置,另一方面也积极思考新的突破战术。通过之前的战斗总结,图哈切夫斯基发现,红军的装甲部队突击速度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攻坚能力不足,在面对坚固的野战工事时,BT5的火力严重不足,他迫切地想要一种攻城拔寨的坦克……(未完待续。)
95又作死
图哈切夫斯基已经不是第一次对重型坦克有兴趣了,之前他就是多炮塔的T28拥护者,为了这个坦克一度跟李晓峰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是让他下台的原因之一。
当然,现在是1938年,跟之前迷信多炮塔坦克相比,图哈切夫斯基已经从那个坑里爬了出来,现在,他提交给军委的建议是一款拥有强大装甲防御力,能抵挡现有和未来三年内反坦克武器攻击,并且拥有强大攻击火力,能够有效摧毁堡垒和工事的坦克。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这种坦克战斗全重至少要在35吨左右,炮塔和车首正面装甲不低于50毫米,侧面不低于30毫米,装备一门76毫米榴弹炮,如果有可能的话85毫米更好。
反正看图哈切夫斯基的意思,这个坦克有点像轻量化的KV1,火力差不多,防御稍差。如果按照他的意图发展新式重型坦克,那恐怕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至少李晓峰是不会同意上马如此废柴的重型坦克的,在他看来,这个垃圾还不如北方工业的54号工程,还不如直接给54号工程换一门L11或者ZIS376。2毫米炮凑合。如果时间充分的话,干脆换后来IS2和IS3的D25122榴。反正后世的天朝魔改59的时候,丧心病狂地塞进去了一门125毫米坦克炮,换D25没有任何问题。
在李晓峰看来装备122榴的54号工程可以将未来所有的KV系列和IS系列全部PK下去,根本就不需要在重型坦克上浪费精力。而图哈切夫斯基此时的要求根本就是不合时宜的。
另外,多说一句,54号工程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差不多完全成熟了,可能在装甲质量和火力上不如原本T54/T55,但是在其他性能上完美的完成了山寨任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技术攻关,让苏联最蛋疼的传动系统问题终于被北方工业攻克了。说起苏联的坦克,可能很多同志的第一印象就是坦克海,仿佛毛子就靠人海战术取胜,而其技术装备水平很烂。
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苏联坦克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管是数量还是总体技术水平都是领先于西方同行的,除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动力系统。
万年不变的B2系柴油机包打天下就不用说了。进入20世纪70年代,说实话B2这条路子就已经走不通了。得亏毛子的设计师牛逼,以高水平的总体设计压低了坦克的重量,让B2才支持得住。
而跟爷爷辈的B2相比,苏联最糟糕的就是传动系统了,也就是所谓的变速箱。这个需要精密加工的元件是苏联最差的方面,从二战前到二战后一直都落后于西方。一直在单功率流传动上打转转,跳不出那个坑。
比如说T34,其最糟糕的就是那个相当简陋的机械式固定轴转动,寿命低、可靠性差,每一辆T34得准备至少两套传动才够用,更那啥的是这套传动长度还很大,迫使T34只能纵置发动机,导致底盘变长,影响了机动性能。
实际上不光是T34,二战中毛子凡是使用B2作为动力的坦克或者突击炮,都存在相同的问题,这个传动实在是让人蛋疼。一直到了T54,毛子才通过工艺提高解决机械式固定轴传动的体积和可靠性问题,否则T54将又是一个炮塔“很靠前”的怪胎。
好在这个时空有某仙人,通过北方工业的大投入,终于提前了6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从1938年2月份开始,54号坦克终于可以定型了。
当然,54号工程定型的时候跟历史上的T54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说之前提到过的装甲钢质量问题,这个稍差。另外就是火力问题,比如说D10坦克炮,这门由海军舰炮发展而来的高膛压大威力坦克炮还没有诞生,自然是装不上。
并且北方工业并没有选择山寨D10,从一开始,在李晓峰的规划中,北方工业就没打算在线膛坦克炮上花太大的精力。引进了博福斯的高膛压火炮技术之后,北方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滑膛炮。不过一开始并不是未来的那种大威力高膛压滑膛炮,而是选择了渐进式发展路线。
先搞一款发射破甲弹为主的中等膛压坦克炮,等未来技术成熟了再上一个台阶,发展膛压更高的发射动能弹为主的滑膛炮。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要先搞一门技术水准不是那么高的滑膛炮呢?原因很简单:第一,二战是一场消耗战,武器首先要便宜能大规模量产,而中等膛压的滑膛炮比二战中广泛使用的坦克炮生产难度小(不用车膛线),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钢(成本低),符合大规模量产的需要;第二,威力也足够用了,一百毫米口径的破甲弹,在那个年月静破甲水准在300毫米左右,动破甲水平也不会低于70~80毫米,改进药罩结构和成分之后,轻而易举的能达到静破甲500毫米,动破甲120毫米左右的水准,基本能搞定二战中出现的一切装甲目标。
而且,破甲弹的生产工艺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弹对弹芯的加工那么复杂。比如苏联早期的45毫米、57毫米、76。2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其工艺始终存在问题,废品率高得吓人。一度在1941年战争爆发之前被迫收回了大部分列装到部队的穿甲弹,导致遭受德国突然袭击的时候,装甲部队和反坦克炮兵只能用榴弹跟德国人周旋。
破甲弹没那么麻烦,只要弄一个锥形药罩,加一点高能炸药,再解决一下引信的问题就齐活了。反正按照李晓峰的方案,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优的方案。
可能有同志要说了,难道只有你苏联能用破甲弹,这么好的办法英美德怎么不用?而且后来冷战中著名的L7105毫米坦克炮就有破甲弹。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线膛炮不是不能用破甲弹,而是发挥不出破甲弹最大的威力。因为有膛线的关系,弹丸高速旋转,而破甲弹是靠射流“烧穿”装甲,射流自然具有流体的特性,高速旋转的离心力会让射流分散,极大的影响穿甲效能。哪怕是法国人发明了滑动弹带技术,用线膛炮发射的破甲弹动破甲威力也只有静破甲威力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样子。
可以说线膛炮天生不适合发射破甲弹,而滑膛炮不一样,弹丸发射后只有轻微的旋转,基本靠尾翼维持稳定,破甲威力保存得很好。当然,有一说一,滑膛炮的精度确实比线膛炮差。不过考虑到二战中坦克观瞄设备的落后,大部分坦克和反坦克战都在一千米以内,这个距离上精度还能接受。
实际上当时唯一制约滑膛炮使用的其实是个观念问题,老顽固固执地认为滑膛炮不好,不相信一款装备滑膛炮的坦克能有多少战斗力,更是对破甲弹没有太大的信心。
为了这个原因,李晓峰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卖了不少人情才让军委同意小规模采购一批装备后来命名为1A10型的100滑膛炮的T54坦克。很有意思的是,最初在红军当中,T54被划分为重型坦克,其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打碉堡。
为了配合T54的新任务,北方工业特别研发了碎甲弹,不过一般不用其攻击装甲目标,而是作为一种攻击工事的专用弹药。在当时T54主要使用三种弹药,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尤其是碎甲弹,作为一种既能攻击装甲目标也能攻击土木工事的弹药,十分受到红军战士的欢迎。
从1938年2月份开始,T54开始进入近卫机械化步兵第一军服役,首批的采购数量为一百辆。按照红军总参谋部的说法,如果T54表现优秀,将会继续采购。
在此时,图哈切夫斯基突然要求上马新的重型坦克项目,这在李晓峰看来就是抢生意,自然是比较恼火。而更让他恼火的是,一部分老顽固还觉得那厮说的有道理,连斯大林都站在了图哈切夫斯基那边。
于是后来被命名为T38的重型坦克项目上马了,由科京负责研制,这位在原本的多炮塔坦克项目上进行了修改,很快就拿出了一款跟历史上一模一样的KV1坦克。
当时科京还有些得意,信心满满地对老丈人伏罗希洛夫宣称T38是苏联最好的重型坦克,并且没有之一。不过比较打脸的是,总装备部可不听他瞎吹,将T38和T54进行了全面的对比试验之后,上报给了军委一个结论:“不论是机动性、防御性还是火力,T38全方位的落后于T54,建议终止发展T38,这种重型坦克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不是伏罗希洛夫的关系摆在那里,T38真心是连走上生产线的资格都没有,依靠着伏罗希洛夫的关系,红军骑兵部队勉为其难地采购了两个独立重型坦克旅的量,另外向西班牙、芬兰、东波兰和东普鲁士出口了一批,累积产量不超过500辆。
而T54则完全不同,从1938年投产,一直到1981年停产,累计产量超过了十万辆,一度成为了红色钢铁洪流的标志。
暂且不提这些,言归正传,回到西班牙战场,在阿兰胡埃斯苏德两军进行了第一次力量与意志的交战,战斗一度打得万分惨烈,塔霍河一度被鲜血染红。不过随着国民军从马德里外围撤退,合兵一处的弗朗哥和古德里安终于打退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进攻,万分狼狈地夺路而逃,一口气逃到了雷阿尔城。
有多狼狈?弗朗哥的国民军几乎丢掉了全部重武器,甚至相当一部分士兵连步枪都丢了,几乎是空着手逃出来的。德国人也强不到哪去,大部分一号坦克在冲破国际纵队阻击时,要么被击毁,要么因为机械故障和燃油耗尽被遗弃,安全抵达雷阿尔城的一号坦克总计不到20辆,可以说是丢盔弃甲。
而抵达雷阿尔城之后,弗朗哥和古德里安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最后一致得出了一个结论,继续留在雷阿尔城也不安全,部队必须尽快南下,依托瓜达尔基维尔河畔的科尔多瓦城抵御俄国人的进攻。
这一次弗朗哥撤退得飞快,而且全面接受了古德里安的意见,在未来,他的目标改为确保南部地盘的安全,积极巩固南方战线之后,再徐徐图之。而且他决心先拿下地中海沿岸的港口,然后再剑指马德里。
看上去弗朗哥是亡羊补牢了,但实际上古德里安在日记中写道:“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在失去了费罗尔的牵制之后,共产主义份子可以一心一意地向南方进攻,能不能保住南方都相当的难说……至少我不相信弗朗哥还有问鼎西班牙大权的机会……”
实话实说,古德里安其实不必那么悲观,因为造成他被动的不是人民阵线,而是国际纵队。而如今,图哈切夫斯基跟第二共和国内阁的关系,不说是水火不容,那也是矛盾重重。
图哈切夫斯基对这帮猪队友已经是忍无可忍了,如果不是他们拒绝派遣空军支援,如果不是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弗朗哥的部队大摇大摆的撤离马德里。他就可以在阿兰胡埃斯截住德国人,就可以打一个歼灭战,一举解决内战问题。
而正是这帮猪队友的失误,导致歼灭战变成了追击战,虽然歼灭了一部分敌人,但敌人的主力依然存在,而且经过这场艰苦的迎头对撞之后,国际纵队的损失也比较大,没有能力继续作战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更让图哈切夫斯基忍无可忍的是,马德里的猪队友竟然还庆祝什么马德里保卫战的宏大胜利,声称是西班牙人民保卫了马德里,反正用第二共和国内阁的话说,这场胜利完全属于西班牙人民。
很显然这言外之意就是马德里保卫战的胜利跟国际纵队跟图哈切夫斯基没有任何关系。你说说,图哈切夫斯基能听得了这个?
更火上浇油的是,第二共和国内阁还有挖苦和嘲笑的口吻质问图哈切夫斯基:“为什么要放跑敌人?为什么没能歼灭敌人?”
这两个为什么一出来,图哈切夫斯基直接气得掀了桌子,反正从那一刻开始,国际纵队和共和军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了。双方从之前的同志加兄弟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仇敌。
也就是说,弗朗哥和古德里安完全不需要灰心丧气,一贯擅长作死的人民阵线很快就可能将所有的胜利果实完完全全地送回来,他们只需要耐心地等待时机就行了。
而这个时机很快就出现了,随着国际纵队和第二共和国的关系破裂,也随着西班牙战局“根本”地好转,第二共和国内阁认为大局已定,不需要苏联的援助也能取得胜利了。所以他们直接向共产国际建议,可以解散国际纵队了。
说不好听点这就叫卸磨杀驴,这帮孙子大概觉得胜利已经唾手可得,是时候将吃独食了。如果是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主掌共产国际,第二共和国的要求肯定被满足了。而现在,这两个孙子已经倒台了,共产国际的掌门人换成了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和季米特洛夫,这几位还是清醒人,知道西班牙人这么搞纯属作死,所以直接否定了他们的结论。
在共产国际给人民阵线的信中如此说道:“虽然通过马德里保卫战,西班牙的革命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敌人还比较强大,盲目乐观是不可取的……希望你们同国际纵队的同志同心协力继续战斗,争取早日取得全面的胜利!”
这个结论不管是人民阵线不满意,图哈切夫斯基也不高兴,对图帅来说,西班牙这个鬼地方他是一天都不想呆下去了,更不希望任何一个俄国小伙子为了一群逗比而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他巴不得赶紧地走人,最好是一刻不停,他倒要看看最后谁能笑道最后。
反正,根据共产国际的决定,国际纵队虽然留下了,但却是相当不乐意。根据图哈切夫斯基的命令以及军委的指示,国际纵队开始向地中海沿岸转移,将所有的主力都调离了西班牙内陆。
对此,人民阵线还挺高兴,在他们看来虽然没有赶走企图“抢”功劳的俄国人,但是让俄国人靠边站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他们可以集中全力用一波流推倒弗朗哥,毫无悬念的摘走胜利的果实。
在五月份,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人民阵线指挥共和军发动了所谓“最后的战役”,准备突破科尔瓦多,一口气将国民军和德国人赶下海。
不过让人民阵线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不顺利,缺少了苏联顾问的协调和指挥之后,共和军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从战役打响的那一刻开始,部队就开始陷入混乱。什么误击、错误理解命令以及不服从指挥和自以为是的情况比比皆是,还没向前挺进5公里,就被严阵以待的国民军迎头赶了回去……(未完待续。)
96神转折
第二共和国傻眼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事情竟然是这个样子,之前说好的一波流呢?说好的酣畅淋漓的胜利呢?
面对国民军的严防死守,共和军一如既往的表现拙劣,甚至可以说是可笑,乱哄哄毫无章法的进攻再加上间歇性的脑残和内讧,让共和军几乎变成了小丑。而且这个小丑收获不了任何掌声,唯一能收到的就是全世界的嘲讽。
面对着全世界的嘲笑,第二共和国顿时就恼羞成怒了,不管不顾地将所有的预备队一口气都丢了进去,那是孤注一掷了。不过这样的赌博结果并不好,投入的预备队就跟肉包子打狗一样,不光没能冲破国民军的防线,反而使本来就很拥堵和混乱的战场变得更加的不堪入目了。
三天之后,又是无政府主义者第一个撂挑子,产生的连锁反应让共和军前线全面崩盘,反而被古德里安一波流全部带走,那场面就叫兵败如山倒!
共和军的大溃败导致了马德里又一次门户大开,当紧随而来的国民军毫不费力的又一次接收了雷阿尔城之后。第二共和国又一次开始高喊:“保卫革命!保卫伟大的马德里!”
之前还积极规划怎么彻底赢得内战胜利的他们,开始为第二次马德里保卫战想辙了,又一次下达了全国范围的勤王令。当然,这些都没什么用,哪怕是第二共和国也很清楚,唯一能挡住国民军的只有国际纵队了。
可这让他们非常没面子,前几天他们还在高喊解散国际纵队,谁想到一眨眼就要抱着人家大腿喊救命了,这如何下台啊!
下不了台也得下,第二共和国很快就想到了办法,不跟图哈切夫斯基打嘴炮了,而是直接向共产国际求助,要求共产国际给图哈切夫斯基下命令。
“哼,一群废物,这个时候就想起我们来了。早干嘛去了?”图哈切夫斯基冷笑着将共产国际的电报丢在了一边。看他的态度是不准备执行了。
加马尔尼克眉头微微动了动,劝道:“不服从共产国际的指挥,恐怕不妥。”
图哈切夫斯基看了他一眼,冷笑道:“对于这种瞎指挥,我们当然不能服从!”
说着,他对哈列普斯基吩咐道:“给共产国际回电:保卫马德里没有任何意义。我军的既定目标只有加的斯!”
是的,从一开始图哈切夫斯基就对马德里没有任何兴趣,就算弗朗哥现在占领了马德里又如何,除了一点政治影响力之外,能有太多实质性的好处?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决定西班牙内战胜利的关键一直就在海边,谁能控制了海岸线,谁就能笑道最后。而且在这次战役中,他很清醒地发现,一直都是国民军在跟共和军打。德国志愿军一直按兵不动,德国人为什么不动手呢?
在图哈切夫斯基看来只有一个原因,德国人跟他的想法一样,这就是准备通过向马德里施加压力迫使他前往增援,一旦将他调开之后,德国人会迅速攻占马拉加、阿尔梅里亚等港口,那时候就糟糕了。
所以不管科尔多瓦打成什么样,不管什么雷阿尔城是不是又被国民军占领了,图哈切夫斯基一概不管,他就盯着德国人的动向,德国人越不动,那就越证明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而现在,当国民军又一次要向马德里靠拢的时候,德国人依然留在加的斯打转转,这意味着什么还用明说吗?
“可是我们也不能真的不管马德里和第二共和国吧?一旦马德里沦陷,他们会将责任全部推给我们,到时候国内就不好交代了!”加马尔尼克提醒道。
对于国内的情况,图哈切夫斯基是一清二楚,斯大林很不喜欢他,是想方设法的要解决他,一旦他出现了“重大失误”,那等待着他的将是十八层地狱。
图哈切夫斯基缓缓地点点头:“我知道,我不过是在等待机会而已!”
图哈切夫斯基在等什么机会?他在等国民军完全北上,毕竟国际纵队的兵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对付国民军和德国志愿军,如今国民军北上了,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只要他们之间的距离拉得够大,那图哈切夫斯基就会果断出击,跟德国人一决雌雄!
实际上古德里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之所以让国民军北上,除了向马德里施加压力看能不能将国际纵队调走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诱敌。因为古德里安很清楚,图哈切夫斯基的水平很高,通过给马德里施加压力迫使他就范恐怕不现实,所以他做了一个饵,让国民军北上做出一副分兵的架势,就为了为引诱图哈切夫斯基出击。实际上国民军主力并没有完全北上,而是停留在了一个合适的距离上,一旦图哈切夫斯基上当,国民军立刻就会从侧翼包抄夹击。
那么图哈切夫斯基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两天之后,图哈切夫斯基果断下达了命令——出击!
由哈列普斯基率领的先头部队直接朝塞维利亚方向进发,准备一举攻占这座至关重要的城市。
可能有同志要问了,为啥要先打加的斯北面的塞维利亚呢?干嘛不沿着海岸公路直取加的斯?后者不是更直接,可以直捣黄龙吗?
话是这么说不假,但是有一个问题,想要沿着海岸公路直取加的斯,不可避免的要经过直布罗陀。这座重要的要塞如今是在英国人的控制之下,从这里经过攻击加的斯,英国人很有可能会耍花样。弄不好英国人就会给国际纵队的补给线路来一家伙,故意设置障碍卡你的脖子。
如果真出现了这一幕,图哈切夫斯基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因为政治局不会允许他跟英国人发生冲突,到时候只能干瞪眼的。也就是说,那时前方有古德里安的敌军,后面有英国人捣乱,焉能不败?
图哈切夫斯基可不想被英国插一刀,所以他很干脆地放弃了这条捷径,转而从塞维利亚绕一个圈子,虽然麻烦了一点,但是胜在安全哈!
两天之后,当古德里安获知哈列普斯基带着国际纵队的主力开始攻打塞维利亚时,那时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从一开始他的目标就是马拉加,只要国际纵队离开了马拉加,那么他就可以乘虚而入了。
跟图哈切夫斯基的谨慎不同,古德里安根本不担心英国人的问题,国内早就告诉了他,在修理俄国的问题上,英国政府已经跟他们达成了一致,放心大胆的从直布罗陀过,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英国人还有可能给予他的部队一定的便利。
什么样的便利?英国人在德国人抵达直布罗陀的时候,支援了相当的物资,包括食品、药品和油料,有力地保障了古德里安向前快速突进!
古德里安几乎是毫不费力地就占领了太阳海岸边的丰希罗拉,马拉加几乎就是近在咫尺,一想到一座空荡荡的城市等待着他去占领,古德里安忍不住有些激动。
一旦占领了马拉加,等于是切断了国际纵队的退路,随着北面的国民军快速南下,完全可以一口气在马拉加和塞维利亚之间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只要消灭了国际纵队,共和军就是一盘菜而已!
古德里安举起望远镜,远眺了马拉加一眼之后,意气风发的狠狠一挥手:“前进!”
顿时发动机的轰鸣声响成一片,三十余辆一号坦克雄赳赳气昂昂地向马拉加扑了过去,几乎所有的坦克手都相信,迎接他们的将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或者说,图哈切夫斯基真的上当了吗?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图哈切夫斯基不愧是红色拿破仑,在这场战役中,他的欺骗手段不亚于三皇会战(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前的法国皇帝。从一开始,图哈切夫斯基就看穿了古德里安的如意算盘,他很清楚,只要他的主力离开马拉加,古德里安立刻就会沿着海岸公路杀向马拉加。
所以当时他是将计就计,你古德里安不是等着我的主力离开吗?那我就做给你看。白天,国际纵队大张旗鼓地向塞维利亚方向挺进,而到了晚上则偷偷摸摸地往回开。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要求,车队和装甲部队一律不得开灯,而且一旦发现敌机侦察,立刻原地转向,做出一副向塞维利亚开进的架势。
当时的空中侦察可没有后世的卫星那么犀利,自然没办法发现国际纵队玩的把戏,根据他们的测算,估摸着国际纵队主力已经全部抵达塞维利亚附近时,古德里安就上当了。
所以此时的马拉加并不是一座空城,除了哈列普斯基的两个旅在北面佯攻塞维利亚,国际纵队的主力实际上云集于马拉加,那是严阵以待,就等着德国人上钩了。
当然,演戏得演全套,在古德里安刚刚发动进攻的时候,国际纵队还装出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很狼狈地向后撤退,打消古德里安最后一丝警觉,一点点的将德国人往陷阱里引。
所以当古德里安放心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