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5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91交锋

图哈切夫斯基的举动不光让弗朗哥和古德里安大吃一惊,连带着让第二共和国政府也碎了一地的眼镜。因为他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将国民军和德国志愿军留在马德里。

可以想象,一旦国民军和德国志愿军的补给线路被切断,那么就算他们占领马德里也不过是最后的疯狂。没有补给再也无法获得新的援助的他们只能坐等灭亡。

而这种情况绝对是古德里安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直以来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不赶紧采取断然措施,那真心是完蛋了。

好在古德里安一直都防备了这一手,他的德国志愿军主力一直处于殿后状态,并没有大规模投入到进攻马德里的战斗中去。而且他一直在紧密地观察着图哈切夫斯基的动向,当空中侦察告诉他图哈切夫斯基出现在了埃斯卡洛纳之后,他立刻命令部队原地转向快速向塔霍河方向的阿兰胡埃斯冲去,如果不能控制塔霍河上的桥梁和渡口,那他和国民军真心是全完了!

两支机械化部队就此展开了一场速度竞争,谁能先一步控制塔霍河上的桥梁谁就能在接下来的决战中占据主动。那么谁赢了呢?

先看图哈切夫斯基这边,他的BT5坦克群快速向前突击,沿着公路一直向塔霍河冲去,相继收复了马克达和托里霍斯,一直冲到了托莱多,在这里他遇上了古德里安留下的守备部队的阻击。

顺便说一句,这个托莱多可能听说过的同志不多,但历史却十分久远。始建于罗马时代,是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王国)曾经的首都。塔霍河环抱着这个城市,其建筑很有西班牙风情,是一座著名的古城。

不过这座古城却成了苏联和德国志愿军第一次正面交锋的战场。当天下午,国际纵队第一师坦克一团抵达了托莱多城郊,步兵很快就在BT5坦克的掩护下从德国志愿军的第11号和第12号阵地的结合部形成突破,该处阵地的德国志愿军抵挡不住国际纵队猛烈地进攻开始慌乱状态。

危急时刻,守备部队将仅有的装甲部队投入了反击(被古德里安遗留在当地修理的部分一号坦克),在八辆一号坦克的掩护下,德国志愿军的预备队进行了坚决地反冲锋,双方坦克大战了数个回合。一度地德国人将正面突入进来的国际纵队顶了回去,但是很快在国际纵队占据优势的装甲部队的坚决突击之下,德国人的反击被击溃了。

一号坦克真心不能称之为坦克,也许将其称为克虏伯拖拉机更合适,在所有技术都占据绝对上风的BT5面前,一号坦克真心只能算一个大号的能动弹的铁皮罐头。

激战至下午五时,当地守军指挥官沃勒尔中校不得不向古德里安打电话求援。而后者对前者的表现十分地不满意,现在唯一能给古德里安争取时间的只有沃勒尔,而这个家伙仅仅坚持了三个小时就撑不住了,这怎么能行?

三个小时对古德里安来说根本不够,他的部队距离塔霍河还有50多公里,哪怕让一号坦克敞开了跑也需要两个小时。更何况战斗行军根本就不能敞开了跑,这一路上敌人的空军给他制造了无数的麻烦,每个小时最多只能向前挺进5公里。也就是最乐观的估计沃勒尔也得为他争取十个小时的时间!

“你部务必再坚守7个小时,这是死命令!”古德里安不容分辨地就挂断了电话,然后再一次催促自己的部队加快行军速度,并命令秃鹫军团不惜一切代价为部队撑起防空伞。

回到托莱多战场,对于沃勒尔中校来说,形势就很严峻了,如果不能完成古德里安的布置的任务,军法从事什么都算小意思,连带着德国志愿军全军覆没,这个罪过可就太大了!

于是乎,这位刚才还准备叫苦叫屈的陆军中校拿出了德国军人战斗精神,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地阻击图哈切夫斯基的前锋部队,战斗打得异常的激烈和艰苦。

沃勒尔麾下的第一连守备的是托莱多的正面,这支部队在部分国民军的配合下(两个连)在开阔地带顽强防守。尽管得不到坦克的支援,德国人经过拼死作战还是打退了国际纵队的攻击。右翼的第二连防御着一座农场,围绕着外围的灌溉水渠同国际纵队展开激战,一度发展成白刃战,最终在部门国民军炮兵的支援下,顽强地守住了阵地。

在这两个战场,德国人利用一切能使用的武器抵挡国际纵队坦克的劈入,很多散兵坑被坦克碾平,顽强的德国士兵往往在战死前朝坦克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或者干脆抱着炸药包跟坦克同归于尽,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德国人干脆将高射炮来堵截涌过来的坦克。

各种枪炮声和士兵的呼号声在战场上混杂一片,血战的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国际纵队这边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中就损失了大约20辆坦克,而德国人几乎将一线的连队全部打光了,如果不是沃勒尔咬牙投入了预备队,托莱多已经宣告失守。

在黄昏时分,图哈切夫斯基亲自赶到了一线,目睹了战场上血腥的一幕之后,这位天才军事家立刻调整了战术,一口气投入了全部的大炮,先进行密集的炮击,然后命令步兵和坦克巧妙地利用地形的掩护交替向前突击。不追求一口气打穿德国人的防线,遇上了钉子之后,立刻呼叫炮火打击,然后用坦克进行突击。经过一系列不断地冲击,就像拉锯一样磨断了德国人的防线。

激烈地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接下来双方都没有选择休整,德国人选择了夜袭反击,而国际纵队则选择了乘热打铁。双方在夜幕下迎头对撞,进行了短兵相接的交锋,在国际纵队的优势兵力面前,德国人终于承受不住坦克部队的强大压力,选择了撤退。

根据参战老兵的回忆,当时国际纵队坦克在炮火的掩护下,一边开炮并伴以车载机枪扫射,一边以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高速迎面冲来。德国志愿军一面要承受炮火的袭击,而得克服黑夜视野模糊的困扰,最后的战斗几乎是一片混乱,最后少数德国志愿军实在抵挡不住,才在敌人坦克履带的驱赶下匆匆撤退。

根据国际纵队坦克王牌拉夫琴科的回忆:“中午,我们突进到了托莱多外围,一直激战到晚上七点,我们终于接近了城区,这里的德国鬼子进行了顽强而又惨烈地抵抗……一辆一号坦克躲在阴暗处,涅杰林和我几乎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它。接下来的动作就像我们在部队训练场反复练习的一样。炮手瓦西里耶维奇从弹架上取出一枚炮弹,塞进了炮膛,然后冷静地说了句:‘准备完毕!’我透过瞄准具观察,敌坦克距离我们大约是一百米,乘员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们,他们一直用炮塔上的机枪扫射另一个方向……随着发射管猛地一震,炮弹嗖地一声飞了出去,凿向了敌人车体侧面的装甲。一道耀眼的闪光后,炮塔顶部的舱盖被推开了,一个人头从烟里冒了出来,接下来的瞬间,机枪响了,那个德国鬼子马上被击中又倒了回去。其后,再也没有人能从那辆坦克里爬出来,它就一直在那里燃烧着……”

大约在晚上七点半,沃勒尔的抵抗终于被完全粉碎,图哈切夫斯基终于占领了托莱多,不过仅仅占据托莱多意义不大,因为从马德里通向雷阿尔城的铁路并不从这里经过,想要彻底地切断敌人的退路,国际纵队还需要继续前进。

图哈切夫斯基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占领托莱多之后,他命令进攻部队不要做任何停留,快速地向东北方向继续进军,一定要在德国人前面占领阿兰胡埃斯。只有控制了阿兰胡埃斯才能彻底地封死敌人逃跑的路线。

此时,古德里安也在快速向阿兰胡埃斯挺进,和图哈切夫斯基一样,他也知道这座风景奇特的小城代表着什么,只有确保该城在手,他的部队才能安全!

两支装甲劲旅轰隆隆地冲向了阿兰胡埃斯,几乎在同时抵达了该城,不过德国人稍占优势,因为他们的守备部队还控制着这座城市。很快,围绕着这座小城双方展开了激烈地争夺:

第一波投入攻击的国际纵队步兵三团二连连长阿丰尼亚描述了当天进攻的情景:“丘陵的脊背部分可以从两边绕开,集群稳步地行进到山丘中央,占据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射击位置。我们连摸进了山丘左边一个布满车轮痕迹的小灌木丛中。在我们前方大约一公里地势向前倾斜向下,向前延伸形成一个隘口。这时侦察部队通知我说发现了敌人坦克。没过多长时间,这些坦克就很清晰地出现在了我面前。实话实说,德国人的坦克实在让人失望,跟我们的BT5比起来,显得小巧玲珑,火力也极其单薄,只有两挺机枪。”

“看来这些该死的德国法西斯匪徒也发现了我们到来,这不立刻就派出坦克来欢迎我们了。德国鬼子机动得挺快,一辆一号坦克从一个几乎不能被看清楚的隘口横穿了过来,几乎是一闪就从我眼前溜走了。不过,马上第二辆一号坦克也钻了出来。我毫不犹豫地拿起步话机,联络配合我连作战的三辆BT5坦克:‘朝隘口打!快!’。就在这时候,第三辆一号坦克冲了出来,结果被直接命中,里面的坦克兵被炸得从舱口中飞了出来,其中一具死尸还挂在舱门上。跟着是第四两坦克!但之前被击毁的坦克已经堵住了隘口,很显然他们已经过不去了,很快它就被抓住机会的我方坦克击中,这一次没有发生爆炸,德国鬼子马上从坦克里爬了出来,屁滚尿流的逃跑了。而之前的那两辆德国坦克,眼看情况不妙,也立刻选择了逃跑。”

看上去一切顺利,不过这一天对于18岁的新兵博格丹来说,那是他第一次上战场的日子,不过这位小伙子运气似乎很糟:“早上7时,朝阳在晴朗的蓝天中冉冉升起,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攻击开始了。老兵们飞快地攀上一座山坡,瞬间就消失在后面。我们这些新兵紧跟其后,当我小步跑上坡顶,然后跟着战友一起往另一边冲下去。突然一发炮弹在我们中间炸响,我的背部猛地受了一击,整个人向前栽倒在地上。整个班的战友都在我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躺在被击中的地方不能动弹。我的左手被一块弹片命中,几乎将手掌切成两半,而右腿也无力地挂在一边,血流不止,身体正在逐渐僵冷。而我的好朋友亚历山大则被同一颗迫击炮弹炸得尸骨无存,几块血淋淋的残肢和制服碎片就是他所留下来的全部东西。卫生员火速跑了过来,他看到了我,飞快地冲到我身边,先用纱布将我的左手包扎起来,然后解下我的腰带牢牢地扎住了我失血不止的右腿,然后他吻了吻我的额头告诉我原地等待,他又继续向前飞奔,寻找幸存者……大约两个钟头后,卫生队终于找到了全排包括我在内的4个幸存者,他们把我抬上了担架摇摇晃晃地运送到了后方……”

“和其他战死的兄弟相比,我算是幸运的,虽然左手留下了部分残疾,但保住了性命。那是我第一次上战场,也是第一次负伤,很快我就被送回了列宁格勒疗养,半年之后光荣的退伍。就在我以为将永远的远离战争和伤亡时,几年以后我在自己的土地上再一次碰到了德国鬼子……再次参战、再次负伤然后再回到战场,我目睹了很多死亡,甚至一度半只脚踏入了坟墓,但是最后我带着满身的伤痕和死去战友的热切希望站在了勃兰登堡广场上目睹了胜利旗升起的那一刻!”

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命令,攻击的重点其实不在阿兰胡埃斯城区,而在于城外的那座至关重要的铁路桥。在这座铁路桥附近,古德里安布置了重兵把守,围绕这座铁路桥双方进行了不断地拉锯。

激烈地战斗持续了一整天,不过在德国人的严防死守下,国际纵队几乎没能前进一步,在距离铁路桥三公里的位置就被德国人挡了回去。

“暂停进攻。”面对巨大的伤亡,图哈切夫斯基皱眉了,继续这么硬冲不是办法,“让空军想办法摧毁这座该死的桥!”

经历了费罗尔的攻坚战,图哈切夫斯基对空军的期望是愈发地高,每当地面部队素手无策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空军。只不过空军在第一天的战斗中并不是特别给力,和地面部队一样,他们几乎也无法靠近这座铁路桥。秃鹫军团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进行空中拦截,双方几乎在天空中肉搏了一整天。

“我们需要更多的战斗机!”加马尔尼克在日记中写道,“愚蠢的第二共和国政府总要跟我们找麻烦,他们坚决拒绝派遣空中力量支援我们。这些家伙眼里只有马德里,在马德里上空他们囤积了相当多的战机,宣称什么坚决阻止敌人靠近马德里一步,哪怕是从空中靠近马德里也是坚决不允许的。这根本就是个笑话,当那些西班牙飞行员驾驶着我们的战斗机在马德里上空做环城飞行的时候,敌人空军的主力早就南下了,围绕着阿兰胡埃斯地区跟我们进行反复的争夺和拉锯,而这些所谓的战友竟然在一旁干瞪眼看白戏!”

面对图哈切夫斯基和苏联顾问团要求空中支援的要求,第二共和国政府予以坚决地拒绝,他们给出的理由有竟然是——马德里保卫战还没有结束(实际上弗朗哥眼瞧情况不妙已经放弃了进攻马德里的计划),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支援国际纵队。

实际上这帮孙子其实就是报复图哈切夫斯基之前没有听从他们的命令保卫马德里。如今世易时移,马德里的危机已然解除,缓过气来的他们竟然很幼稚地选择了报复图哈切夫斯基,故意地不配合。

这给图哈切夫斯基气得几乎要吐血,尼玛,他这里拼死拼活的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早点解决国民军,好嘛,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第二共和国不想着帮忙,反而要扯后腿,这算哪门子的队友。甚至图哈切夫斯基相当怀疑第二共和国究竟想不想打赢这场内战。

图哈切夫斯基立刻就向托洛茨基告状了,他已经对愚蠢的西班牙人忍无可忍,甚至不惜在电报里说了气话:“我们应该立刻将国际纵队撤走,第二共和国不配让苏联健儿为他们流血牺牲!”

图哈切夫斯基并不知道,他的这句气话在国内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直接导致了托派联盟的瓦解……(未完待续。)

92大变

图哈切夫斯基明显是抱怨和发牢骚的话为什么会引起苏联国内托派联盟的大地震呢?这还得从之前提到的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和托洛茨基的矛盾说起。

之前说过,托洛茨基已经对石头和大饼脸是忍无可忍了,虽然双方的关系明面上没有破裂,但实际上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反正托洛茨基这一个多月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布置,按照他原本的计划,转过年来的2月份在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就要让石头和大饼脸好看。

同样的,作为政坛老油条,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也不是三岁的孩子,托洛茨基对他们的不满还是能嗅出来的。虽然这两位并不知道托洛茨基这是准备壮士断腕,但多少要做点准备他们还是懂的。所以在这一个多月,石头和大饼脸也是在积极的游走,想尽办法的拉关系壮大势力。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为了自保!”

不过在托洛茨基看来,这两个货的举动可不仅仅是自保了。在老托看来这是公然挖他的墙角,是向他挑衅,自然地那火气也是蹭蹭地往上涨,用托洛茨基的话说:“你们这两个混蛋果然是早就有了二心,狐狸尾巴露出了哈!”

反正这就是个恶性循环,托洛茨基越是积极准备,大饼脸和石头就越紧张,自然地加紧串联,而他们的动作越大,托洛茨基那边就越紧张,自然是加快步伐。所以托派联盟破裂地速度就跟踩了油门一样,那是蹭蹭的。

更何况,托派内部的矛盾根本瞒不过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的眼睛,等待了两年多,不就是等这一刻吗?既然托派内部已经出现了重大裂痕,那么作为托派的老对手,他们于情于理也得火上浇油。于是乎这两位不管是私下里还是公然的就开始“拉拢”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了。对这两个没节操的货是许以厚利,仿佛只要他们能投过来,荣华富贵是大大滴!

当然,同志们都能看出,这样的拉拢不过是离间计而已,无非是用来加速托派联盟破裂速度的催化剂。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真要反水了,恐怕等待着他们的不光是托洛茨基的大砍刀,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也会痛打落水狗,到时候他们只有身败名利安然下课一条路。

那么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上当了吗?应该说并没有完全上当,对于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的好意,他们还是保持了充分的戒心,不过这两个货也充分利用了这些“好意”,用来向托洛茨基施加压力。

在他们看来托洛茨基应该多掂量掂量了,万一真闹得鱼死网破,他们真投了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那托洛茨基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了。说实话,这两个家伙对此还挺得意,自以为是有了丹书铁券免死金牌。

问题是,他们得意得太早了,比如这一天,当图哈切夫斯基的抱怨传到政治局耳朵里的时候,有些得意忘形的加米涅夫狠狠地刺激了托洛茨基一句:“图哈切夫斯基的政治觉悟实在是太低了,作为代表苏联和红军形象的高级顾问,竟然说出这么没格调的话,实在是缺乏修养。”

其实光挖苦讽刺也没啥,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这番抱怨确实上不了台面,根本就是一时冲动的气话。这种话放在心里就得了,没必要说出来,尤其是还公然说给政治局听。这确实显得图哈切夫斯基的政治敏感性不高。

问题是,加米涅夫你批评也就批评,挖苦讽刺也没啥,可你不能后面又来一句:“在我看来,图哈切夫斯基实在不适合当国际纵队的总指挥以及总顾问了,我建议立刻将其撤职,另派一个政治上更加可靠的同志去西班牙主持大局!”

这一句话就坏了大事了,托洛茨基一直希望能让图哈切夫斯基东山再起,希望图哈切夫斯基能够重新为他在军委争取发言权,否则他根本没必要将图哈切夫斯基派去西班牙。再怎么说图哈切夫斯基也是五大元帅之一,去西班牙属于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自然就是为了东山再起,而如今加米涅夫的这番话就是要毁掉图哈切夫斯基东山再起的可能,属于要一口气弄死图哈切夫斯基。试想一下,图哈切夫斯基连区区一个西班牙的军事顾问都不能胜任,只能灰溜溜地返回苏联,凭嘛提什么东山再起。

加米涅夫的行为在托洛茨基看来就是吃里扒外,吃着托派的饭反而为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服务。更何况上一次也是为这个问题,他都已经严正地警告过加米涅夫,你丫的这是将老子的话当放屁是不是?

更何况这一个多月加米涅夫跟斯大林眉来眼去,一直在给托洛茨基施加压力,这让托洛茨基不能不想一个问题:“难道这个货真的叛变了?而这一次,就是加米涅夫打响的叛变的第一枪?”

尤其是,加米涅夫话音未落,斯大林就神配合的开口讨伐图哈切夫斯基,甚至连斯维尔德洛夫都紧跟其上,这架势似乎是总攻啊!

顿时托洛茨基心底里警铃大作,他必须立刻反击,必须收拾加米涅夫了!下定了这个决心之后,托洛茨基给了乌利茨基一个眼色,后者立刻心领神会,立刻就站起来对加米涅夫“开了一枪”!

乌利茨基将加米涅夫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其措辞之激烈是难以想象的,反正按照乌利茨基的说法,加米涅夫就是工贼、反革命、隐藏在布尔什维克当中的间谍,其之所以恶毒地攻击图哈切夫斯基,那就是为德意法西斯服务,就是看不得国际纵队掌握战场上的主动,就是要想方设法的为法西斯匪徒解围。

这已经不是批评了,根本就是控诉!面对如此严厉地指控,加米涅夫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立刻开始反击,不光是他开始反击,连带着季诺维也夫也被卷了进来,一开始大饼脸试图做和事佬,希望息事宁人,但谁想到乌利茨基直接将这货归于加米涅夫的同类,宣称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组成了一个加—季反党联盟!

我的个乖乖!这条控诉一出来,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自然是气得不轻,他们两个是联盟不假,但是不反党啊!而且他们这个联盟大体上还是为托派服务的(哪怕小算盘一堆堆),如果他们是反党联盟,那托派又算是什么?

面对如此严厉地指责,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自然不能坐以待毙,立刻是激烈地反抗,于是乎本来是一件小事,立刻就被搞大了。哪怕是托洛茨基这时候都有点后悔了,是不是过激了一点?

问题是开了弓就没有回头箭,这一次他们跟大饼脸和石头彻底地撕破了脸,想回到之前那种面和心不合的状态已经不可能了。况且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也不允许托洛茨基停下来,表面上是和事老,但实际上一直火上浇油,当火越来越旺的时候,谁也别想停下来了。

这次政治局例会上,没有达成任何决议,但是燃起的那一把火却能改变苏联的政治格局。会议结束之后,托洛茨基、乌利茨基跟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之间频繁地开始用嘴炮互相问候,以至于在索契修养的列宁都被惊动了,导师大人给中央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他语重心长地强调了团结,要求政治局尽快地结束这场毫无必要的争论,尽快地恢复到正常工作中去!

列宁的来信起作用了吗?表面上似乎没什么用,托派内部依然是嘴炮不断,吵得愈发地凶了。但是真正有政治智慧的人却能看出列宁的这封信是有用的。

有什么用?且听慢慢道来。从一开始这封信就不是写给托洛茨基或者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看的,这封信实际上是写给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看的!

为什么说这封信其实是写给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的呢?看看列宁信中的中心思想就知道了。“结束毫无必要的争论”这就充分地显示出了导师大人的态度,他认为这场争论完全没有必要。既然争论没有必要,就肯定了图哈切夫斯基的牢骚话不是什么重大错误,至少不应该上纲上线,而这就等于否定了加米涅夫开炮的由头。

仅仅从这一条,就等于狠狠地抽了加米涅夫,等于是在敲打这个茅坑里的石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列宁这就是在批判加米涅夫胡闹。

批判加米涅夫自然就是肯定托洛茨基,那么列宁为啥要再次帮托洛茨基呢?之前列宁不是对托洛茨基这两年的表现并不完全满意吗?不满意为啥要帮他?

政治这个东西,有句话叫顾全大局。苏联现在的大局很好吗?不见得,虽然这一两年来苏联通过强势重新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以及一部分话语权。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强势已经引起了英法为首的国际既得利益者和以德意日为首的搅屎棍的严重不满。同时得罪了世界上两大流氓集团,甚至在局部战场上已经兵戎相见了,这怎么能说局势好呢?

对这样的局面,列宁是感到深深地忧虑,他很担心像历史上针对拿破仑一样,会出现新的“反法大同盟”,一个以帝国主义为首的反苏大同盟将极大的威胁苏联的国家安全。

在这种让人忧虑的局势下,苏联国内就应该团结成一股绳,同心同德的应付未来的危险。而现在,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外面打得无比的热闹,国内也是不消停,在列宁看来这就是作死啊!

作为苏联的缔造者,列宁自然不想看到自己好不容易才打拼出的家业被这么败掉,自然而然的要发出警告提出建议。

列宁的建议是,在大敌当前的今天,暂时维持既有的政治格局不变,别乱折腾,托洛茨基虽然干的不是太好,但总归能坚持原则,而且也经历过风雨,由他掌舵还算保险。

反正按照列宁的意思,托洛茨基只要能带领苏联混过这段难熬的时光,也就功德圆满了。而要保证这一点,最重要的不是平息现在这个可笑的争论,而是让某些蠢蠢欲动的人消停一下。

在列宁眼中,蠢蠢欲动的人有两拨,第一波是白眼狼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对这两个货他已经是失望透顶,于是加以严厉地批判,以防止他们铤而走险。而另一波则是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石头和大饼脸能这么快跟托洛茨基翻脸,这两位绝对是功不可没。以列宁的政治智慧自然能看出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的真正的目标是谁。

除了托洛茨基还能是谁。而前面说过了,列宁希望暂时维持现状,不要激化矛盾,不要搞内斗,先一致对外。自然的就不能放任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乱来。所以这封信就是对这两位的警告,要求他们适可而止!

那么列宁有资格有能力警告羽翼渐丰的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吗?还别说,真有!君不见上一次列宁返回莫斯科,就引得一批政治投机份子趋之若鹜,为什么?用后世的话说,列宁虽然退休了,但在苏联政坛依然留下了他的传说!

别看列宁将权力交得十分彻底,但是他个人崇高的声望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不客气地说,此时的列宁就跟后来的天朝太祖一样,弹指之间能挥斥方遒,一张大字报就能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对列宁来说想要“复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好在他本人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希望开一个坏头,更不希望破坏了还算良好的政治氛围。

所以列宁的这封信威力是很大的,比如之前憋着坏水准备一口气干掉托派的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只能缩了回去,不敢将矛头直接对准托洛茨基,只能先除掉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了。

1938年1月15日,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突然提前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全力“配合”托洛茨基猛攻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两天的大会上,这两个货几乎被批得满头是包,哪怕他们全力反扑也无济于事。

1月18日,中央委员会做出决定,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开除出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成立一个专门的特别法庭审理这两个人的历史问题。与此同时,将伏龙芝增补进入政治局。

政治局的格局又一次经历了大变动,托派联盟损失了两个三心二意的成员,而收获了一个秉公处事的伏龙芝。实力虽然受损严重,但是从内部的气氛来说,比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在的时候好多了。至少托洛茨基再也不用担心被人敲竹杠了。

当然,实话实说,托洛茨基的损失还是很大的,八个长老中,他这边确切地席位的只剩下的两个,伏龙芝虽然不会偏向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但想让这位不管不顾地帮他也是不可能的。

而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那边虽然实力没有借机扩充,但是那边稳稳占据四个席位,今后的决策中,托洛茨基会很吃亏。

可能有同志要问,明明开除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空出了两个位置,为啥只增补一个席位呢?原因非常简单,剩下的这个位置增补给谁呢?

给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