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5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国际纵队空军的优异表现,弗朗哥的第一次渡海行动遭遇了空前的惨败,三分之二的士兵被杀死在了海面上,而且他们携带的军火大部分也跟着阿戈兰号和休达城号一起沉入了海底。

获知这一消息的弗朗哥不得不对之前做出的结论加以修正,他要求德意空军尽快地夺取海峡上空的制空权,甚至直接要求德国军舰提供护航,他认为:“只要有德国军舰在,俄国人就不敢有任何举动!”

那么这个结论正确吗?恐怕是有问题的,因为俄国人真心不怕德国人,德国人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只有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和科隆号轻巡洋舰,而同期红海军却有一艘航空母舰、一艘战列巡洋舰和一艘轻巡洋舰,真打起来了,德国人压根就不是对手。

很显然,希特勒并没有打算直接跟苏联发生军事摩擦,而且直接为国民军护航无疑是直接违反那个擦屁股纸一样的不干涉协定的。哪怕那仅仅是张擦屁股纸,可是现在还不是擦屁股的时候不是?

而且希特勒更加担心的是一旦德国海军亲自为国民军护航,那么苏联人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地正式介入西班牙内战,甚至可能直接对德国海军开火。反正希特勒对苏联的反应是一点儿底都没有,人家连英国人说不鸟就不鸟,不鸟实力更弱的德国也不是非常正常?

所以,希特勒拒绝直接为弗朗哥护航,而是再次派遣大量的飞机增强秃鹫军团的实力,反正共和国海军已经走了,红海军不会暂时不会直接出手,只要打掉了国际纵队空军,夺取了制空权,渡海还不就跟玩儿一样?

德国和意大利陡然加大了对弗朗哥的援助力度,越来越多的德意战斗机和飞行员抵达西属摩洛哥,不断地向海峡对岸的国际纵队空军发起挑衅,激烈地空战从天亮打到天黑,在白天几乎每个小时都能看到海峡上空随风飘动的降落伞。

诚然国际纵队装备的伊15和伊16性能更好,但是蚁多咬死象,当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轮番上阵时,国际纵队空军开始吃不消了。不断地有伊15和伊16被击落或者因为机械故障坠毁,战斗仅仅爆发了三天,国际纵队可用的战斗机就只剩下了十架,飞行员更是疲惫不堪。

比如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格里采韦茨,这位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的空中王牌,在三天之内就升空作战十五次,每一次就要面对至少两架敌机的纠缠,总计进行了二十八次空战中,他击落了15架敌机,与此同时也被击落了三次。

格里采韦茨后来回忆道:“那是一段疯狂的岁月,每一天我都只能睡五个小时,几乎是一睁眼就要升空作战,有一天我就没有离开过座舱,包括早饭、午饭和大小便都是在座位上解决的……那也是我第二次在直布罗陀海峡上空被击落,说实话在降落伞打开的那一刻,望着脚下蔚蓝的大海,我不禁松了口气——总算可以休息片刻了。”

“在海面上降落确实比陆地上有挑战性,你的赶紧切断伞绳,被缠住了麻烦就大了……落海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无线电联系海军,在整个直布罗陀大空战期间,我们的海军兄弟派遣了一艘航空母舰和四艘36型护卫舰在当地分区巡逻,还提供了专门的频道接收求救信号,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对此我不得不夸赞海军,他们做得非常好,我们的小伙子从来没有因为落海而牺牲或者失踪,36型护卫舰总会很快抵达现场,如果你足够‘走运’,从列宁格勒号上起飞的直升机会很快赶赴现场,你还可以享受一番不同寻常的海上空中之旅……”

“而我们的对手,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就没有这种条件了,他们落海的飞行员缺乏好用的无线电设备,每每得在大海里泡上好几个钟头,有时候直接就失踪了。甚至我们的海军经常性能抢在敌人前面发现他们的飞行员,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海军会将他们捞起来,然后统一送给人民阵线,然后这些法西斯匪徒就只能在西班牙的大牢里度过一段漫长的岁月了……”

当然,就算救援再得力,这种巨大的消耗也能拖垮国际纵队的空军。好在苏联方面的反应也不慢,很快,刚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伊15、伊16和SB2带着一股子油漆味紧急装船运往西班牙。不光是给飞机,大量红军飞行员也一并开运,一时间直布罗陀海峡上空的空战呈现焦灼状态。

很显然这就是比国家工业能力了,谁首先顶不住,谁就输了。在这个方面,在这个时空有了李晓峰的加入,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这么说吧,历史上的1936年上半年,红军的飞机产量是有一定的问题的,比如说SB2轰炸机,历史上从1935年11月到1936年5月,SB2M100轰炸机产量都只有每月7架。

应该说这个产能是差强人意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对于全金属半硬壳式飞机的制造还没有完全掌握,尤其是机身的钢制骨架的焊接技术就非常让人头疼。技术困难以及生产线初建的磨合期还有制造工装夹具和纠正图纸错误的各种原因,导致了SB2的难产。

当年是莫斯科第22国家飞机制造厂的工程师米哈伊诺夫改进了工艺,用淬火钢部件飞机骨架流水作业联合焊接法取代了传统工艺,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1936年6月,应用了米哈伊诺夫的技术之后,SB2的产量立刻就提升到了每月25架。

这个时空,在李晓峰的亲自监督下,米哈伊诺夫提前攻关了相关技术,所以从1936年3月开始,SB2的产量就达到了每月20架,而且还在不断提高中。到了6月份,SB2M100就已经累计生产了110架。

不过产能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飞机并不是生产出来就拥有战斗力的。为什么第一批苏联只支援给了西班牙12架SB2?原因就在于没有那么多合格的飞行员。大量从工厂下线的SB2只能停在机场上当跑道看管员。

同样的,新式的伊15和伊16也存在这个问题,红色空军缺乏飞行员,尤其是缺乏熟练的飞行员!!

“通过突击强化和选拔的方式应急是可以的,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必须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飞行员选拔制度,比如广泛新建飞行俱乐部,比如生产更多的初级和中级教练机等等!”

李晓峰的建议自然被通过了,仅仅是发生在直布罗陀海峡上的一场局部冲突就让苏联的飞行员储备捉襟见肘,让大量先进的战机只能停在机场上晒太阳,这样的状态是政治局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普及飞行相当的有必要,否则再来一场一战那样的世界大战,俄国飞行员岂不是分分钟就会被消耗完?

当然不光是要普及飞行,更重要的是李晓峰认为教练机非常重要,三十年代以后苏联研发的新武器,客观上说有不少性能是不错的,但是这些高性能的装备却没能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发挥出应该有的威力,原因是什么?

就拿伊16和T34说吧,伊16那么让飞行员谈虎色变,重要的原因就是伊16一开始没有教练型号,导致不少新手难以上手。不仅是伊16,后来的SB2、Pe2等等最开始都没有教练型,设计师们只顾着研发和改进战机,却没有想过怎么让飞行员接受和熟悉它。这导致卫国战争爆发时,俄国新手飞行员只能驾驶不熟悉的战机跟敌人玩命,损失大也就很正常了。

不光是缺乏教练型号,更要命的还是那个保密制度。为了对最先进的武器保密,这些武器被严密地锁在了仓库里,比如说T34,在卫国战争爆发时,配属给西部国境五个军区的T34一共有832辆,但是正常出勤的只有多少呢?38辆!

其余的坦克都被严密的保护了起来,连看都不让坦克兵看一眼。自然的一旦战争爆发,让基本没有接触过T34的坦克兵开着这种先进的坦克作战,能发挥出武器的效能吗?

这么说吧,在卫国战争爆发时,西部国境的五个军区,能够熟练操纵KV系列和T34的车组只有300个(每种坦克150个车组)。

可以说在战争爆发时,苏联最先进的坦克,基本上都不是被德国人摧毁的,而是因为车组人员操作失误、机械故障和缺乏备件被自己人遗弃和销毁的。

这就是惨痛的教训,武器这东西就是拿出来用的,藏着掖着固然能忽悠敌人一时,可一旦开战,当自己的军人都不熟悉自己的武器时,还打什么仗!

“应该给部队下发通知,保密工作要注意,但不能一味的上纲上线,更不能极端化。要开展大练兵活动,要让我们的红军战士尽快的熟悉新武器,尽快地发挥出新武器的效能,这样才能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李晓峰的建议下,一股练兵风潮开始在红军中兴起,每一个军官、每一个士兵都卯足了劲的开展训练,这股风潮一直坚持了下去,当卫国战争爆发时,纳粹将要面对的是一只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红军。

当然,暂时说这些还有些遥远,回到西班牙,直布罗陀海峡上空爆发的激烈空战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双方投入了数百架战机,上千名飞行员,可以说在直布罗陀海峡的海底,随处都能看到被击毁的战机残骸。

这场空战是二战的预演,不管是对德国还是随苏联而言,经过这场空战,摸清了现代空战的部分细节,也为国内更先进战机的研发方向做出了指引。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随着BF109和Ju87加入战场,战斗将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未完待续。)

77调整期

这个时空的西班牙内战从1936年3月爆发,激战了半年,也就是说到9月份,局势依然焦灼。人民阵线已经站住了阵脚,稳定了以马德里为中心的核心区域。而国民军在北方以费罗尔为据点,在南方以加的斯为核心,至于海外则依然属于弗朗哥。

经过这半年的鏖战,不管是人民阵线,还是国民军的法西斯匪徒,都开始明白,这场战争不是之前想象中那么容易取得胜利,这将是一场意志与耐力的比拼,只有更坚强的一方才能赢得胜利。

所以不约而同的,两方都开始做进一步的调整。比如人民阵线在夺回希洪之后,并没有继续向费罗尔进攻,而是在以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苏联“志愿者”帮助下训练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空有革命热情的人民军表现得一塌糊涂,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至于国民军,不管是弗朗哥还是莫拉也开始明白,有苏联撑腰的人民阵线不是土鸡瓦狗,不是他们可以随便欺负的。要想获得胜利他们必须获得更多的援助。

9月份,北方的莫拉和南方的弗朗哥进行了一番磋商之后,弗朗哥被推举为国民军的总司令,开始统筹规划进行全盘布局。首先是扩充军队,在德国和意大利的武装下,这一工作并不是特别为难。甚至比人民阵线的效率更高,毕竟国民军获得了绝大多数军官的支持,有专业的军官帮助,不管是扩充还是训练部队,都要容易得多。

而人民阵线就缺乏合格的军官,士兵委员会在履行着指挥职能,而这个机构,说实话真心是废物,虽然它能极大的反应士兵的诉求,但是因为过于关照士兵的利益,导致扩军和训练工作困难重重。

比如,军队的训练问题,按道理说应该严格训练尽快形成战斗力,可是人民阵线的部队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无政府主义者,这些人拒绝服从命令,又好逸恶劳,总是自行其是,导致部队当中弥漫着一股子游击习气。

再比如命令的执行问题,你想想这些无政府主义者对军事训练都是三心二意,对打仗那就是更加马虎了。相当多的时候,想让这些大爷服从命令,得说破嘴皮,甚至明明这帮货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可命令执行过程中稍微遇到点困难,这帮货立刻就选择了放弃。而当你质问他们的时候,这帮货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自由赋予他们的权力。

总而言之,人民阵线的军队充斥着自由散漫的风气,当革命浪漫主义情绪占上风的时候,他们会充满激情,而一旦遭遇挫折,士气就会瞬间垮掉,转而向悲观主义论调发展。

还记得那些北上打击费罗尔的共和国舰队吗?这帮人兴致勃勃地开到了费罗尔外海,胡乱围攻了费罗尔一阵,但是当费罗尔的炮台开始发威之后,他们立刻就选择了撤退。

在希洪、在桑坦德、在毕尔巴鄂,共和国的水兵们忘记了出征前的誓言,一个个抱着酒瓶子醉生梦死。说实话,当图哈切夫斯基看到这一幕之后,是相当的气愤。

因为在直布罗陀海峡,苏联空军的志愿者为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拼死作战,付出了大量的流血和牺牲。这些牺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不是第二共和国的舰队北上打酱油了。既然北上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就应该马上将舰队撤回来,继续封锁直布罗陀海峡才是。

当图哈切夫斯基想第二共和国海军部提出这个要求时,获得的答复竟然是:“舰队急需休整,水兵们极度疲劳,等一等再说吧!”

图哈切夫斯基真想当场破口骂娘,这就是传说中的崽卖爷田不心疼是吧!对于懒惰的西班牙人他相当的愤怒,直接在托洛茨基那里告了一状。

“对于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的意见,大家有什么看法?”托洛茨基问道。

李晓峰心里暗自发笑,他早就知道西班牙人就是这个鬼德行,现在真成了皇帝不急太监急。当然,最让他好笑的是,之前在决定援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时,他曾经提出:“无偿援助?没有这个道理吧?我们愿意支持西班牙人民的革命斗争,但是西班牙人民总不能一毛不拔吧?不说按照市场价购买我们的军火,总要给个成本价吧?”

对于某仙人“死要钱”的提法,不管托洛茨基还是斯维尔德洛夫都显得不以为然,甚至连退休的列宁闻听此言之后都发话了:“支援世界革命斗争,怎么能谈钱?这要是传出去了,世界无产阶级大团结岂不是变成了一句空话?我建议应该体谅西班牙人民的苦衷,无偿支援吧!”

在列宁的建议,以及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的首肯下,李晓峰的意见自然是被驳回了,唯一对某仙人表示了一定支持的竟然是斯大林(历史上钢铁也是收了钱的,从西班牙运到苏联的国库黄金里扣的)。这半年支出的军火和物资统统是无偿援助。但是现在听到了图哈切夫斯基和库兹涅佐夫的抱怨之后,政治局也是很气愤——尼玛,西班牙人这是把苏联当成了冤大头吧!

再加上李晓峰在一旁“吹阴风点鬼火”,政治局很快就变了论调,从九月份开始,将不再执行无偿援助策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必须以出厂价购买军火!

这一下,西班牙逗比们傻眼了,几次三番的试图让苏联方面收回决议,但都遭到了强硬地拒绝,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解开腰包,用真金白金购买军火了。

第一批“出售”给人民阵线的军火包括十万支步枪(莫辛纳干),一千挺机枪(马克沁)和一百门迫击炮,及十万发炮弹。这是陆军方面,至于空军方面则包括100架伊15和40架伊16,SB2轰炸机也买了二十四架。

这一批飞机不再由苏联飞行员驾驶参战,而是由西班牙人自己驾驶。苏联只是免费奉送教官提供培训,以及提供全套的后勤支持。

说实话,后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其他世界同情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人民赠送的战机,都没有配套的后勤体系,基本上使用几次之后,这些战机就只能当成垃圾丢在一边。而有后勤体系的支援,苏联战机则能够长久的坚持下去(历史上也是如此)。

当然,从九月份开始,一直到来年的1月,这一段属于双方积蓄力量的调整期,在此期间除了小规模的冲突之外,大规模的战斗,不管是海战还是空战,都基本绝迹。

在此期间,红海军以及到西班牙参战国际纵队空军进行了一系列的轮换,比如莫斯科号和列宁格勒号航母返厂维护。红色哈尔科夫和红色萨马拉号战列巡洋舰也被红色奥伦堡号和红色高加索号替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33型驱逐舰的首舰卓越号经过紧张的施工和突击海试宣告服役。而她加入红海军后的第一次部署就是西班牙,在那里她将接受战火的考验。

当然,从1936年9月到1937年1月,热战虽然比较少,但是冷战却相当的多,围绕西班牙内战的问题,国际社会爆发了一场大争论。

其中,尤以之前表现很糟糕的英国人最为活跃。经过了一番调整之后,英国人准备把西班牙当成一个大泥潭,准备一举将德国、意大利和苏联这三个破坏欧洲稳定和秩序的罪魁祸首一起坑死。

比如,他假惺惺地谴责了德国和意大利偷运军火支援国民军的行为,装模作样地警告了德国和意大利一番,不过话音未落,就开始强烈地批判苏联。

“在过去的半年中,苏联政府一直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呼吁,将和平的呼声置若罔闻,一直在违背国际公约的限制向西班牙大规模输出军火。这种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地区和平,更是让无辜的西班牙民众饱受战火之苦,这样的行为是决不能容忍的!”

“我们再次强烈地呼吁,希望苏联政府立刻停止单方面行为,立刻停止输出军火!”

看上去,这依然是嘴炮,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些嘴炮其实是用来造势的,是英国人为后面想说的话做铺垫的,那么英国人真正想在哪里做文章呢?

博斯普鲁斯海峡!

也就是苏联从黑海方向通往地中海的咽喉上做文章。而这个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问题,说起来就长了。那得从一战土耳其战败说起。

作为战败国,土耳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根据《色佛尔条约》(属于巴黎和会签订的条约的一部分)的规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除了要割让大批领土之外,还要将包括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两旁的“海峡地区”划为非军事区,且协约国拥有对该地区的军事行动权。

不光如此,还包括:美、英、法、意、日、俄六国组成“海峡管理委员会”,负责区内航运、灯塔管理及领航等事宜。且奥斯曼必须废除征兵制,全国兵力不得超过45000人,且不得拥有重型武器及空军、海军,亦不可以有大型商船。

这么说吧,奥斯曼土耳其几乎被协约国集团掏空了,而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实际控制权也落在了六国组成的“海峡管理委员会”手里。

不过众所周知,奥斯曼土耳其被迫在条约上签字没多久,随着凯末尔领导的革命爆发,并打败了希腊之后,协约国只能宣布《色佛尔条约》失效,在1923年通过谈判用《洛桑条约》取代了《色佛尔条约》。

根据《洛桑条约》,土耳其的独立和主权得到了维护,但是关于海峡的管理问题,依然不是土耳其能说了算的。海峡周边依然属于非军事区,并且为了保障各国通行海峡的权力,海峡通行管理权依然属于六国集团的海峡管理委员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36年,从1934年开始,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国际秩序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在土耳其人的不断要求,以及英法对世界控制力实际下降的情况下,在蒙特勒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重新修改了《洛桑条约》的海峡附件,这也就是后来的《蒙特勒公约》。

按照条约海峡真的交还给了土耳其,取消了海峡管理委员会和非军事区的限制。但与此同时,请注意,为了保障各国通行海峡的权力,也做了另外一番规定:

和平时期,黑海沿岸各国的军舰和商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不受任何限制。而非黑海沿岸国家商船通行海峡不受限制,但军舰通行海峡有限制(在同一时间内通过海峡的军舰的累积吨位不得超过一万五千吨,在黑海内停留的军舰累积吨位不得超过三万吨,停留时间不得超过21天)。此外,所有的军舰通过海峡时,一律不得使用舰载机。

这是和平时期的规定。那么战争情况下呢?战争情况下商船依可以自由通行海峡,但是军舰就要分两种情况说了:第一种是土耳其属于中立国,那么各交战国的军舰都不得通过海峡,第二种情况则是土耳其属于参战国,那么将由土耳其决定是否允许别国军舰通过该海峡。

客观上说,《蒙特勒公约》还算是公允,充分地保护了土耳其和黑海沿岸各国的权益,如果大家都遵守,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历史上就出现了意外情况,土耳其人自己违反了条约,二战中处于中立的他,按照条约的要求应该阻止参战国军舰通过海峡,但是土耳其人却漠视德国海军进入黑海,这也在战后引起了苏联的高度不满,一度要求同土耳其共享海峡的管理权,如果不是美国人给土耳其撑腰,差一点就要擦枪走火。

当然,这是历史上的走向,而现在,《蒙特勒公约》还没有签订,这条海峡依然属于“国际共管”,作为海峡管理委员会的一员,苏联想要通过海峡毫无限制。

也正是因为苏联商船和军舰可以从容的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这才能及时的给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援助,否则走波罗的海、北海英吉利海峡可是要远不少。尤其是对于缺乏海外基地的红海军,不能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话,那在西班牙维持存在是比较困难的。

而这一次,英国人正是发现了苏联的这一弱点,准备利用政治手段切断苏联人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在暗地里,通过外交渠道,英国人示意土耳其政府可以加强收回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呼声,而英国政府乐意为土耳其松绑。

果不其然,从六月份开始,土耳其在国际上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强烈地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要求收回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

在英国人开后门的情况下,土耳其人的动议很快就获得了响应,7月份,在瑞士蒙特勒召开了关于海峡问题的专门会议,与黑海相关的各国代表进行了激烈地交锋。

一开始英国人就是冲着给苏联穿小鞋去的,英国人坚持非黑海国家同黑海国家享有同等权利,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战时,任何国家的军舰通过海峡都必须获得国联的同意,没有国联三分之二数国家的同意,任何国家的军舰都不得通过海峡。

很显然,这就是要卡红海军黑海舰队的脖子,对这样的要求,苏联根本就不可能同意,为了还击英国人的挑衅,苏联提出:“和平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沿岸各国人民的权力,而非黑海国家没有任何理由进入黑海,应当严厉地禁止无关国家军舰通过海峡,这只会破坏地区平衡……苏联人民的立场是,非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海峡必须获得黑海沿岸国家政府的一致同意,否则不得进入黑海……至于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海峡,在和平时期不应当受到限制,而战时,则应该由土耳其政府直接封锁海峡,不允许任何国家用任何借口通行!”

可以说,一开始苏联和英国就杠上了,反正双方是寸步不让,激烈地争吵一直持续了三个月,一直到1937年1月,随着德意两国陡然加强对弗朗哥的援助,人民阵线有些摇摇欲坠的时候,英国人眼看目的达成才退了一步,达成了历史上的那个《蒙特勒公约》。

实际上这个公约在和平时期对各国几乎没有什么限制,除非是土耳其突然脱离中立,参加到大流氓的互殴,否则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也是想过就过。

当然,土耳其人也不亏,解散了海峡管理委员会,收回了海峡的主权,终于可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布置防御,也算是有所收获。

在这场大争吵中,如果说有受害者,那就是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一开始这群逗比不同意出钱购买苏联军火,然后苏联就直接借口海峡通过问题的谈判终止了援助。一直到来年一月弗朗哥发动一轮轮狂攻,被压得喘不过起来之后,第二共和国政府才不得不打开钱匣子。(未完待续。)

78初次交手

1937年2月20日。

这一天早上,GüntherRadusch(德国二战夜间王牌,不过这货的姓我实在不知道咋翻译)驾驶着预生产型的bf109B0V5号战斗机开始了例行空中游猎。

为什么说是空中游猎呢?很简单,此时的bf109b预生产型拢共生产了10架,其中三架在1936年10月份运往西班牙接受实战考验。因为数量太少(区区3架),与其说这是接受战火考验,还不如说这是一次量产前的最后测试。

那么bf109b预生产型(后面统一称为bf109b0型)性能如何呢?在4000米高度,最大速度接近470千米每小时(467),比红军的伊153和伊1618快30千米的样子。

应该说,bf109b0型性能也就那么回事儿,面对伊153和伊1618时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主要的原因就是此时bf109b0型使用的发动机不给力,JUMO210B发动机稳定可靠的出力才540马力,在海平面也仅仅能维持600马力五分钟。

这跟已经换装了1000马力的M62发动机的伊15和伊16系列差距较大。尤其要注意到,M62可是星型风冷发动机,重量和可靠性都比JUMO210B液冷发动机强。

反正bf109b0型抵达西班牙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小毛病和机械故障也是一大堆。当然,作为一架1936年下半年才刚刚完成试飞进入预生产期的战斗机来说,这些问题是可以容忍的。尤其是还要看到bf109一开始的诞生之路是充满了坎坷,差一点就腹死胎中。

梅塞施密特,这个名字大家都熟悉,也都知道bf109是这位天才航空设计师的杰作。但是大家并不知道,这位天才在二三十年代混得并不好,或者说有点惨。

二十年代后期,梅塞施密特筹集了资金开设了好几家航空公司(为了规避风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巴伐利亚飞机厂(BFW)。不过老梅确实比较霉,刚刚准备大展拳脚就遇上了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年,BFW跟美国帕图科特东方飞机公司签订的许可证协议不到一年就被取消,到1930年,BFW在这个项目上就损失了60玩德国马克。祸不单行的是到了1931年,BFW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设计的M20客机又因为不明原因坠毁。

一时间BFW是风雨飘摇。说实话这次空难事故对BFW最大的影响不是汉莎航空公司的订单泡汤,而是在这起空难中死了一个不该死的人,那就是汉莎航空公司总经理埃尔哈特。米尔希的挚友和助理。

请注意,这个米尔希非常的有分量,在二战中,他是德国空军元帅,更是一手主管德国空军装备的人。也就是说,米尔希如果看哪家企业不顺眼,那么那家企业避免不了要穿小鞋。

对于这次空难,米尔希自然是万分震怒,他坚持认为空难的主要原因是梅塞施密特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对飞机的安全性能不加考虑所至。当时就取消了M20的所有订单,并要求BFW退还已经支付的货款。

这一下差点就给梅塞施密特愁死了,几次三番的做工作无效,BFW只能宣布破产。然后好不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